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合集下载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基础知识回顾
3.南方地区 (1)所跨温度带: 亚热带及少部分 热带地区。 水 (2)有利资源条件: 热量丰富、 分充足,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 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环境 (3)限制性因素: 洪涝 灾害、 污染 、山地丘陵区 地形破碎 等。 (4)经济: 外向型经济建设 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5)问题:人地关系 日趋紧张。
高频考点讲练
(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 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高频考点讲练
【解析】 第(1)题,由表中各部 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 大。第(2)题,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 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三个地带 牧业、渔业比重均上升。第(3)题,选 项中劳动力、科学技术、交通均不属 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1)D (2)A (3)C
区域 影响因素 地形 自 然 因 素 东部经济 中、西部 地带 经济地带 以平原和 以高原、盆地、 低山丘陵 山地为主 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 以季风气 候和高寒气候为 候为主 主 水热资 源、生物 各类矿产资源丰 资源、石 富、风能、太阳 油、煤炭 能、地热等丰富 丰富
气候
自然资源
高频考点 因 文化 素 对外开放程度 经 济 因 素
基础知识回顾
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 、经 济基础、发展水平和 对外开放程度 。 (2)范围: 辽、冀、京、 ①东部经济地带: 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 ②中部经济地带: 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 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划分的依据

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划分的依据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发展战略的差异性班级:07级地理科学姓名:周院学号:075021005一、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地带又称超级经济区。

是经济区划的最高层地域单元。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全国经济开发程度、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大势,对全国地域进行战略性、长远性的概略划分。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

这是实现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毛泽东同志1956 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条件和现实的经济技术水平,所存在的地区差异等,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

二、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及特征(1)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 个省、市、自治区。

本带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上,面向海洋,背靠大陆,地表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历史开发较早,城市化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条件较好,经济国际化程高,宜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

东部地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地区。

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这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广州、上海、天津等14 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还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 、海南岛、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经济开放区,相继对外开放。

这就使整个东南沿海地带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同时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与内地争能源以及市场、人多地少的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高中地理必修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能力迁移: 案例研究:
四川盆地
比 较 都江堰
吐鲁番的葡萄
吐鲁番盆地
C、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 产业比重最小
D、产业结构反映经济的优劣,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 比重越大
巩固练习
下列重要城市中属东部经济地带的是___A
A、北京、上海、南宁 B、重庆、武汉、南京 C、天津、大连、合肥 D、沈阳、长春、哈尔滨
巩固练习
可以作为东部地带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是__D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探讨: 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影响因素 自 地形 然 因 素 气候
自然资源
社 城市化水 会平 因 科技、教 素 育和文化
对外开放 程度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丘陵、平原为主,地势 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海拔较
低平,便于开发利用
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 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①自然条件的差异 ②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 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 经济发展的差异
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最高、西最低,差距还在扩大 ② 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东部快、中西部相对缓慢
与区域的位置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气候、地貌共同构成了影响我国自然 环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 主要依据。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又存在差异,而三 个经济地带也有不同的特征、差异,应该因地制 宜发挥各自优势,安排各自开发整治的重点,加 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系,协调三个地带的互补发 展。
10. 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 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A )
B.柴达木盆地—天山—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C.准噶尔盆地—长白山—青藏高原—横断山 D.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 8. “西气东输”工程起始于 A.哈密盆地 B.塔里木盆地 (B C.柴达木盆地 D.吐鲁番盆地 )
9. 目前进入西藏地区主要依靠公路。下列四条进藏公路中,海拔 最高的是 ( D ) A.青藏公路 C.滇藏公路 B.川藏公路 D.新藏公路
A.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 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D.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3.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能 说明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的有( AC ) A.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 B.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多 C.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沈阳
鞍山 本溪
辽中南
京津唐 北京 天津 唐山
辽阳 大连
沪宁杭
上海 南京 杭州 珠江三角洲

高中地理-1.1.3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高中地理-1.1.3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北方
优势:森林、煤、石油、铁
资源丰富
发展重工业
限制:水资源不足, 能源工业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改革开放、 改善生态环境
南方
优势:热量、水分充足 有色金属、生物、 水力资源丰富 发展冶金工 业和轻工业
限制:洪涝灾害、环境污染、 山地丘陵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注重生态保护
人均GDP则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1)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特征:东部最高, 中部次之,西部最 低。呈东、中、西 梯度排列方式,且 发展水平的差距还 在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5年): 东部最快,中部、西部较慢。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
西部 57%
10个
人口 43.1% 34.4% 22.5%
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和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
12个+3 9个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12个
范围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 粤桂琼(不含台港澳)
自然条件
优越
划 经济基础 分 依 发展水平 据 对外开放
程度
雄厚 较高 较高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三大自然区
二、自然区域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人类活动差异
以东部季风区为例
三大经济区 三、经济区域差异
三大经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三个经济地带所包括的 省级行政区有哪些?划 分依据是什么?
2005 东部 中部 面积 16% 27%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B.甘肃
C.山西
D.内蒙古
解析:这是一道把自然区、自然地区与经济地带、范围叠加起来考查的综合题,且陕西省南部的秦岭正是一些自然区划的重要界线。
答案:A
4.读图1-24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如果图例代表三个产业,那么,正确的组合是( )
①图1表示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 ②图例B代表第二产业 ③图2和图3分别表示中部和西部两个地带的产业结构 ④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依次降低
GDP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东部地带最大,占到59%,超过全国的一半;中部地带次之;西部地带最小。更切合实际的人均GDP:东部地带为10089元,近中部地带的1.9倍,西部地带的2.4倍,最多;中部地带次之;西部地带最少。由此说明,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特别提示: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按最终消费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劳务总量。GDP通常用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我国依照各省级行政区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疑难精析:(1)1983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在制定“七五”计划时,根据对全国经济状况的分析,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2)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三个经济地带的基本情况:①包括的省市区简称;②面积约占全国的比重;③人口约占全国的比重。
三、差异的影响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原因
经济的发展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各地带的自然条件各有优劣,这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影响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自然原因可从前两课的中国自然区域差异来理解。

三大经济地带3

三大经济地带3

优势 东 部 中
1.工农业基地
2.交通便利 交通便利 3.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4.高科技文化水平 高科技文化水平 5.人口稠密 人口稠密 1.能源、矿产优势 能源、 2. 农业较发达 ( 天然林 牧场) 场、牧场) 3.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4.交通运输:铁路、内河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 铁路、 5.外贸:边贸优势 外贸: 外贸
东部地带区域 影响因素 Nhomakorabea中、西部地带
山地高原为主, 山地高原为主,海拔较高 非季风区, 非季风区,多干旱或高寒
能源、矿产、森林、 能源、矿产、森林、草场等资源丰富
平原丘陵为主, 平原丘陵为主,地势低平
自 地形 然 气候 因 自然资源 素
季风区,湿润, 季风区,湿润,雨热同期 能源、矿产、 能源、矿产、水资源不足 较高
西部部经济地带
国境线, 优势:1.国境线 优势:1.国境线,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2.能源、矿产、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能源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4.生态恶化
问题
1.能源原料不足
2. 淡水不足 3.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4.长江河下游防洪问题 长江河下游防洪问题 1.晋煤外运的压力 晋煤外运的压力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3.过度砍伐(东北森林) 过度砍伐( 过度砍伐 东北森林) 4.洪水危机(黄河中下游) 洪水危机( 洪水危机 黄河中下游) 5.洪涝(长江中游) 洪涝( 洪涝 长江中游) 6.风沙问题(长城沿线) 风沙问题( 风沙问题 长城沿线)

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

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
3、改善生态环 境;
4、大力发展基 础设施建设
信息 技术 资金 产品
能源 矿产 资源
1、加快发展 能源、原材料 工业,主要是 电力、煤炭、 石油、有色金 属、矿产、建 材的开发建设 2、大力发展 农业,促进粮 食和其它经济 作物的发展
引进 资金
资源 电力 食品 农副 产品
1、加强传统 技术
工业和现有企 业的改造,大
设备
力发展新兴产 业发展知识密
资金
集型产业和高
档消费品工业, 发展
使产品向高精
尖方向发展; 2、发挥内引
对外
外联和对外对 贸易
内两个辐射扇
面的作用; 开发
3、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和集 约化的农业生 产
5.为什么说中部地带对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任务 尤为艰巨?(从自然、人类活动、周边生态等几个方 面分析)
——由于河床坡度变缓,河流流速减小,导致泥沙淤积;夏季雨 水的高度集中,使河湖水满为患。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围湖造田,大大减弱了长江中游湖泊的 调洪蓄洪能力。 ——周边植被破坏,造成地表径流不稳定,也是形成水患的原因。
4. 试比较东、中、西地带的交通运输状况。
——东部:交通便利是又一优势,陆路交通网稠密,海岸线漫 长,海上运输是其他区无法比拟的,也是本地带经济国际化程 度高的一个原因。 ——中部:交通网稠密程度不及东部,作为能源基地支援周边 的任务艰巨,发展交通更显得意义重大。 ——西部地域辽阔,高山、荒漠阻断明显,居民点分散,交通 线建设投资很大。(可以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以扬长避短)
东部经济地带内的农业基地
基地类型 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
主要分布区
江淮地区大部分、太湖平原、珠江三 角洲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大部分)、长 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大部分)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最新资料推荐------------------------------------------------------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基础知识回顾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辽、冀、京、①东部经济地带: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②中部经济地带: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1/ 48基础知识回顾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

(2)具体经济差异表现主要方面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以产业结构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农业经济比重大,西部工业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具有一定过渡性特征---------------------------------------------------------------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知识回顾进程快,工业产值比重高,外资企业、中进程相对滞后,工业民营企外合资企业、产值比低,以传统工业化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型工业为主体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平高、城市分布密水平低、城市分布密城市化度大度小对外开放程度高低3/ 48基础知识回顾温馨点拨 (1)经济地带的范围:东部经济地带包括除港、澳、台外的所有临海的省级行政区及北京市;中部9 省呈“T”型分布。

(2)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知识回顾二、南方与北方 1.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02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练习题答案

202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练习题答案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练习题1.划分三个经济地带的依据是()A .自然条件B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 .历史背景D .产业结构2.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并非由于()A.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B .低平的丘陵和平原地形C .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D .濒临海洋、对外交往便利3.我国下列重点建设项目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A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B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C .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D .霍林河煤矿建设工程4.下列省区既有经济特区,又有沿海开放城市,且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是()A .广东、广西B .广东、福建C .广东、海南D .浙江、福建5.下列地理事物是由大到小或由强到弱排列的是()A .人类活动:东部季风区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青藏高寒区B .作物熟制:东部一中部一西部C .所占面积:东部一中部一西部D .经济 GDP 的增长:西部一中部一东部读“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图”,回答6~8题。

6.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特点是(A .点、线、面开放格局同步发展B .沿边省区的省会与沿海城市同步发展C .东、西部地区同步发展D .沿边省区的省会与边境城市同步发展7.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开放格局的发展相比不是利用了()A .交通便利B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C .劳动力资源丰富D .土地资源丰富8.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于(A .1980年B .1984年C .1988年D .1992年9.三个经济地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差别是()A .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 .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的配置C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D .经济发展度和产业结构配置10.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东部占50%以上B .中部占1/4以上C .西部占1/5以上D .东部在增加,中西部在减少11.长江沿岸从下游到上游体现了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的基本趋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沿江城市分布顺流排列正确的是:重庆、宜宾、武汉、九江、南京、南通B .沿江钢铁工业中心逆流排列正确的是:上海、武汉、马鞍山、重庆、攀枝花C .旅游资源由下到上逆流排列正确的是:峨眉山、三峡、黄鹤楼、苏州园林D .穿过长江的铁路由上游到入海口,依序分布的是:成昆、成渝、川黔、焦柳、京广、京九、京沪12. 有关我国三个产业地带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东部地带三类产业比例合理,产业结构相对较优B. 中部地带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二产业都大于三产业C.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小D.产业结构反映经济的优劣,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越大13. 下列重要城市中属东部经济地带的是()A. 北京、上海、南宁B. 重庆、武汉、南京C. 天津、大连、合肥D. 沈阳、长春、哈尔滨14. 可以作为东部地带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是( )A.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B. 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C. 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D.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海洋开发基地15. 有关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把部分污染型工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B、把农牧产品的加工企业逐步转移到东部C、优先安排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D、充分发挥三个地带各自的优势,实现协调发展16.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有()A. 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B. 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C. 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D. 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17. 就东部经济地带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最高B. 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C. 能源原材料不足,水资源相当丰富D. 拥有较多的高等院校,具有科学文化优势18.我国西南地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淡水资源相当缺乏B.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C.地形崎呕,交通困难D.过垦过伐,生态环境恶化19.中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铁路运输能力不适应山西煤炭外运的需要②淡水资源短缺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④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⑤东北森林的过度砍伐A.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⑤24.读图1-10,回答问题。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发展历史 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
社会因素 思想观念开放、 劳动力素质高 相对合理,第二、 第三产业比重大
产业结构 城镇化水 平
较高,生产力发达
较低,经济发展缓慢
从上图分析我国1978年以来对外开放格局,由于对外开放时间 早晚不同,对三个经济带经济发展有何差异? 东部开放早,依据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和国家政策,吸引外 资、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走上经济发展快车道,占 据经济发展先机,中西部开放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水 平。
从上图分析: 1、1980~1999年期间,哪个地带经济GDP增长最快?哪个地带增长 增长最慢?三个地带经济发展差距是在扩大还是缩小? 东部最快、西部最慢,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2、针对这个问题国家采取什么政策?
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地区之间 联合,实现地区协调发展
分析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哪个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 东部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二、三产业均 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该地带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生产 力发达。而中西部第一产业比重偏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 力落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7个沿边省会: 11个内陆省会: 13个边境开放城市: 重庆、武汉、岳阳、九江、芜湖 5个长江沿岸开放城市:
28.我国西部大开发需要几代人 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懈努力,既要 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 想准备,请你运用有关的地理知 识,读右图和下表回答:
( 1 )根据图上的编号填出相应 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青 川或蜀 藏 ① ② ③ 。
东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 (%) 1978 1990 1998
东西部人均GDP变化及东西部差距 (单位:元) 1978 1990 1998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加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 质量;促进生态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全课小结]
区域地理分析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 阅读图文资料——获取解读信息—— 确定答题方向——构建答题框架——调动 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判断——表述阐释 结果。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概括为: 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 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 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 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 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 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 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 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04春招图3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 的垂直分布,图4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 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1)该地形区的名称。(4分) (2)指出导致图1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 异的主要因素。
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 是由于水分(或降水、湿度)因素造成的。
(3)描述该地形区气 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析两区域的主要自然 地理环境特点,并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该区域经济 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图1
图2
图1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地 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气候类型属于温带 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 夏季;河流众多,水量充沛,有较长的冰期, 含沙量低,并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植被覆盖 率高,以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土壤以黑土 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 该区域的优势区位条件是:土地辽阔,土 壤肥沃,水源充足,森林、煤炭等矿产资源丰 富。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内涝严重。
中部
西部10省区 西部 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 发展速度:较慢

第二节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第二节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思想 观念
社会 历史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存在地域差异。近代 因素 基础 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 开放 政策
改革开放首先在沿海起步,东部地区首先接受海 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经营方式
三、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地貌、地理区位等; 2.社会经济原因:产业结构、思想观念、 历史基础、开放政策等。
知识归纳:
东部沿海12省市区
东部
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
发展速度:最快
我 国 的 三 个 经 济 地 带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中部9省区
中部 经济发展水平:次于东部
发展速度:次于东部
西部10省区
西部
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 发展速度:较慢
自然原因:地形、 气候、地理区位 不同 影 响 因 社会经济原因:社 素 会经济基础存在着 地域差异,心理特 征不同,东部地区 的产业结构相对较 优;东部改革开放 起步早
三 大 经 济 地 带 的 协 调 发 展
巩固练习
1、有关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_ A A、东部地带三类产业比例合理,产业结构相对较优 B、中部地带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二产业都大于三产业 C、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 业比重最小 D、产业结构反映经济的优劣,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比 重越大
日本公布2010年GDP数据 被中国赶超退居世界第三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王欢报道,据日本共同社2月 14日消息,日本内阁府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 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 排名全球第三。
报道评论说,日本经济下滑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自此,日本终结了二战后40多年仅次于美国的“经济 奇迹”。

三大经济区

三大经济区

第十讲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二 西部大开发范围:青、新、甘、宁、陕、藏、渝、云、贵、川、桂、内蒙古,共12个声级行政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0%。

人口占28.5%,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到20%。

三 资源的调配 1.南水北调意义: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总结为“三多三少一个变化大”的特点,也就是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的是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年降水量的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特别是我国的华北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工农业发展速度也很快,但华北地区位于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量有限,这就严重制约了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南水北调。

工程线路:东线:从长江下游江苏扬州市江都段引水,抽进京杭大运河,用闸控制,用13级抽水台阶,逐级提升,至天津。

沿路供水,主要解决黄淮地区东部、山东、冀东和天津的缺水问题。

逐段提水,耗能大,运营费用高。

水质差,沿线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可能被污染。

中线分两步:第一步把丹江口水库的汉水引到华北平原,第二步,长江三峡工程完成后,将三峡水库的水引入丹江口水库,加大引水量。

主要解决北京缺水问题,供水范围:京、津、华北地区。

拟采用“封闭式”的输水方式,沿途穿越河道,采用立体交叉式通过,水质好,但工程造价高。

全程自流,运行费用低。

西线: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通天河)引水入黄河上游,增加黄河上游水量,供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用水,工程难度最大。

东部地带西部地带2.西气东输意义:我国资源空间分配很不平衡,比如水资源南多北少,矿产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部山区。

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气东输对合理调配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程概况:2002年初,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气东输工程,即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塔里木至上海的输气管道,实现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的对接。

三大经济地带

三大经济地带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及发展战略的差异性我国将全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发展地带,分别是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和西部经济地带。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

三大经济地带根据地理位置的空间连续性,区域特征相对一致性;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自然条件环境的相对一致性以及发展潜力与战略生物一致性而划分。

三大经济地带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划分依据:东部经济地带是我国经济实力雄厚、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

东部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皆居三大地带之首。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5.6%。

这里内外交通都比较发达。

沿海有众多的良港,历史上就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联系。

广东、福建等省还是侨乡集中的地方。

这一地带是我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发达、居民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这里信息灵通,各项事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也比较高。

中部经济地带地带处于全国的腹地,位置重要,经济发展水平虽低于东部,但已有较好的工农业基地。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7.3%。

这里科技力量比较强,居民文化水平也比较高,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部是全国煤炭、水电、原材料工业和农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东靠西移”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

西部经济地带地域广阔,人口和经济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西部地带大体上以东经100度为界,以东为近西部,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中部地带;以西为远西部,那里则地广人稀,大部地区属于高山、荒漠和干旱草原,经济比较落后。

据1985年统计,西部地带的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7.1%。

范围:东部经济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我国旳三个经济地带
分界线、涉及旳省级行政区? 划分旳根据是什么?
一、三个经济地带划分
我国沿海与内地旳社会发展 具有明显旳差别,根据各省级 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划分。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范围(省区)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注 两海:上海、
海南;两江:江苏、 浙江
两广:广东、 广西;两湖:湖北、 湖南
____和____则在降低,这使得三个地带___
旳进一步拉大。
(4)下列反应我国地带性经济差别旳指标,按主要性由大
到小排列合理旳是(

A、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GDP
B、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GDP
C、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GDP
D、GDP、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
3、分析下面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地带 东部 中部 西部
三个地带旳GDP,人均GDP和人口比重(1999年)
国内生产比重%
人口比重%
人均GDP(元)
59
41.1
10089
27
35.7
5407
13
23.2
4217
材料二 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旳变化(%)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1999 比重增减 东部 52.3 52.9 53.8 58.3 58.8 +6.5 中部 31.2 31.1 29.8 27.6 27.4 -3.8 西部 16.5 16.0 16.4 14.1 13.8 -2.7
(1)材料一中旳指标能够反应三个地带_____差别, 这种差别体现为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旳指标能够反应三个地带_____差别, 这种差别体现为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重点复习: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高中地理重点复习: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高中地理重点复习: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1.划分依据依照各省级行政区自然资源的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全国大致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东部地带包括了沿海所有的省、市、区,西部和中部的分界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

2.三个经济地带概况项目经济地带范围(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面积比重(%)人口比重(%)东部经济地带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16小↓大42大↓小中部经济地带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9个27 35西部经济地带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新等57 23注意:由于资料统计欠缺,东部地带暂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北京虽不直接濒临海洋,但距海较近,交通便利,且政治、经济地位特殊,经济发达,故可作为沿海行政区对待;西部经济地带并非与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一个意思。

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1.差异的主要表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体现)三区比较如下:(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三区比较如下:易错点:认为中、西部两个经济地带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

事实上,中、西部两个经济地带GDP总量是逐年增加的,但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东部经济地带GDP增长速度最快,故使中、西部两个经济地带GDP所占比重反而减少,东西经济差距越拉越大。

三、三个经济地带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1.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济地带用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西部经济地带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2. 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1)优势互补三个经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带特点安排开发整治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的优势互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这是实现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毛泽东同志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沿海与内地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建国以来,我国坚持生产力均衡分布和优先建设内地的布局方针,特别是1965年以后,在内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三线的建设,建设了约二千个大中型企业,形成了45个重要的工业生产和科研基地,从而使内地工业部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30.7%,上升到1984年的40.3%。

在此期间,内地的农牧业生产、农田水利建设和农垦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布局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它们之间呈现出明显的递度差。

(见表2—1和2—2)
一、东部地带
这是我国经济实力雄厚、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

东部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皆居三大地带之首。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5.6%。

这里内外交通都比较发达。

沿海有众多的良港,历史上就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联系。

广东、福建等省还是侨乡集中的地方。

这一地带是我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发达、居民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这里信息灵通,各项事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也比较高。

表2-1 三大地带开发程度比较表
资料来源:1986年《中国统计年鉴》(东部地带未包括港、澳、台)
表2-2 三大地带各省区初中以上文化人口比例(%)
资料来源:1987年《中国统计年鉴》
东部地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地区。

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这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广州、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还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海南岛、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经济开放区,相继对外开放。

这就使整个东南沿海地带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为了建设这个前沿阵地,发挥其“外引内联”的作用,要积极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以进养出,充分发挥东部劳动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缓解沿海和内地争原料争市场的矛盾;要继续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我国的老企业进行“嫁接”,改造上海、京津唐、辽中南等原有的工业基地;与此同时,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创汇农业、乡镇企业和旅游等第三产业;要搞好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目前交通运输紧张、电讯事业落后的局面;要有计划地进行住宅建设,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治理环境污染,搞好城乡建设。

此外,还要进一步开发东部地带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油、气、煤、铁资源,要大力改造低产农田,绿化荒山,开垦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今后,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海洋进军,开发18400公里的海岸线、3100万亩海涂、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渔场和沿岸的岛屿,扩大经济发展的空间,缓解东部沿海地带人多地少的矛盾。

二、中部地带
这一地带处于全国的腹地,位置重要,经济发展水平虽低于东部,但已有较好的工农业基地。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7.3%。

这里科技力量比较强,居民文化水平也比较高,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部是全国煤炭、水电、原材料工业和农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东靠西移”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

今后在中部地带的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开发能源。

这里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又紧靠能源短缺地区。

我国江南9省严重缺煤,东部沿海各省区也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能源不足的问题。

因此,山西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黑龙江、内蒙东部和两淮地区也是国家发展煤炭工业的重点地区。

煤炭工业的重点开发区正沿着采煤—发电—化工—加工制造综合发展的方向在进
行建设。

例如,山西省已由单纯采煤走上了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康庄大道。

煤炭工业带动了火力发电和冶金、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在原材料工业的基础上,机械制造和轻工业等加工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中部地带除煤炭资源外,还有中原油田和丰富的水力资源。

长江上最大的葛洲坝水电站已在湖北建成。

世界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筹建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中苏联合开发黑龙江的水能,早在50年代就已着手准备。

这项工作虽一度中断,但近年来,开发黑龙江的研究工作又重新提到议事日程。

湖南、河南、吉林等省也蕴藏着相当丰富的水能。

在今后几十年内,结合防洪、灌溉、养殖,航运综合开发水力资源,将是中部地带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发展能源工业的同时,要大力开发本区的矿产资源,发展冶金和化工。

武汉、太原、包头三大钢铁基地和其他中小型钢铁厂应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

要进一步开发江西的铜矿、钨矿,湖南的锑矿,山西、陕西、河南的铝土矿,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

还要开发磷矿、石灰石、石膏、硫铁矿等,发展化学工业。

此外,对原有的各种加工工业要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

在技术力量较强的地区要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机电工业。

在武汉还将兴建高技术的科学工业园区。

中部地带具有发展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在这里要建设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畜牧、淡水养殖基地,提高农畜产品的商品率,为发展轻纺、食品工业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三、西部地带
西部地域广阔,人口和经济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西部地带大体上以东经100度为界,以东为近西部,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中部地带;以西为远西部,那里则地广人稀,大部地区属于高山、荒漠和干旱草原,经济比较落后。

据1985年统计,西部地带的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7.1%。

西部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首先是水力资源。

我国的两大河流——长江、黄河皆发源于此。

这里的大部分河流都具有水量足、落差大、流速快的特点,因此形成不少水能富集区。

例如,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一段就可分为16个梯级进行开发,可装机1133万瓦,年发电量可达510亿度。

西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远景储量也十分可观。

目前这一地带的能源已实现自我平衡。

由于交通运输不便,煤炭、石油都不能大量开采外运。

西部的水力资源正在开发,今后“西电东送”将是大势所趋。

西部的金属矿藏种类繁多,铁、铝、铜、铅、锌、锡、铬、钴、金、银等储量丰富;钾盐、硼砂、云母、石棉、石膏、原盐等非金属矿蕴藏量也很大。

解放后,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探,一些国家急需的资源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有些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有的则成为当地发展工业的重要原料。

随着能源和金属矿的开采,除西藏外,西部各省区都建立了自己的钢铁工业,其中重钢、攀钢、酒钢已进入了全国十大钢铁基地的行列,还有一些特殊钢厂和有色金属冶炼在全国冶金工业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西部的工业发展中,国防三线的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系列军工企业部署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等行业得到显著的发展,有力地改变了西部工业部门结构和产品结构。

西部原有的工矿企业;生产设施一般比较陈旧,而军工企业大都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我国航天事业的尖端设施也多布置在西部。

今后搞好军工企业与民用工业的结合,将对西部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发展西部的经济,目前要大力发展农、林、牧业、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勘探和交通运输的建设,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引进资金、技术、发展西部具有优势的产业,开发国家急需的资源,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在边界贸易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要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多方面做好准备为今后国家大规模开发西部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发展条件方面,东部具有经济技术优势、中部和西部具有资源优势的差异性;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具有东高西低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展阶段方面,东部相对超前、中部和西部相对落后的非同步性;在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为自东向西依次递减的不一致性。

根据以上三大经济地带发展的特点,国家采取了优先发展东部、积极建设中部、努力准备开发西部的战略方针;在人财物等经济资源和对外开放等经济政策方面,对东部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促进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优先增长,通过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带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相应增长。

重点带动一般,一般支持重点,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先后有序地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