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6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所见》教学反思优秀6篇,欢迎借鉴。
小班古诗《所见》活动反思介绍自己的见闻中班教案活动反思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和涂色活动,区分2—3样同类物体的长短,培养动手能力、比较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蜡笔、纸活动过程:请幼儿观察桌上的不同实物,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1、同样两类物体进行比较问:你觉得哪把尺长,哪把尺短?追问: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长短?2、师:老师手里的两条绸带哪一条绸带长,哪一条绸带短?追问: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长短?分别比较两把尺和两条绸带的长短,说说哪把尺长,哪把尺短;哪条绸带长,哪条绸带短。
3、三样同类物体进行比较师:我这里有3支蜡笔,哪一只蜡笔较长,哪一只蜡笔较短?谁能来给蜡笔排排队,从较长的排到较短的?师:我还请来了管子,我们也来给他们比比谁较长,谁较短?现在我们知道他们谁较长,谁较短了,谁能来帮它们按照顺序排排队?1、师:我的纸上还有一些朋友需要小朋友来帮助他们比出长短。
师:我们把长的尺和长的绸带涂上黄色,把短的尺和短的绸带涂上蓝色。
师:把较长的蜡笔和管子涂上黄色,把较短的蜡笔和管子涂上蓝色,剩下的就涂上红色。
2、请幼儿在练习纸上按要求涂颜色活动反思:这是一节小班的数学活动,活动的重点在于区分物体的长短。
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的兴趣都很浓厚,较后环节的操作完成度也还不错。
活动中我通过出示不同的物体来让幼儿进行长短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我忽略了一个细节就是长短的比较应该放在水平平面上,不应该竖着放,这样更适合比高矮。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能体会诗歌的美感。
2.学习并掌握诗歌《所见》的内容。
3.能正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
2.正确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排比句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图片、音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诗歌《所见》,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回忆并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有哪些景物和描写。
2.展示诗歌(10分钟)放映课件,展示诗歌《所见》的内容和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发现这些图片都是自然事物。
3.朗读诗歌(10分钟)通过音频播放朗读诗歌,并向学生解释诗歌的韵律和韵脚,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然后让学生依次朗读诗歌,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节奏。
4.分组理解诗歌(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诗歌的内容。
让学生合作阅读,理解诗歌的意义,并讨论自己理解的关键词和句子。
5.整体理解诗歌(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交换小组,互相讲解自己分组的诗歌内容,并完善自己的理解和关键词。
然后,统一讨论各组的理解结果,对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进行整体理解。
6.加强记忆(10分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诵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并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再讲一讲诗歌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7.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合作创作一段描述自己所见的诗歌,并展示给全班。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创作自己的诗歌。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确认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听诗歌、观察图片、合作理解和创作等多个环节,全面地理解了诗歌《所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朗读训练和口头表达,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1、古诗《所见》教学反思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上课时我首先从情境引入,通过看图,让学生领略生动的情趣。
利用课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
完成自主探究后,我再一次引发学生去读诗歌,思考分析看见的那些是静的.?那些是动的?然后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再指名说说诗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点评。
基本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思考:“从牧童响亮的歌声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让学生带者问题去读:“为什么牧童忽然间不唱了?他想干什么?”接着再让学生想象牧童捉蝉的情景。
我觉得这节课虽然我讲得不多,学生却学得很到位,整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看来,即使是古诗教学也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
2、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古诗词的教学一直用这样的模式:诵读诗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孩子们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交流的时候,也很热烈,诗歌的`节奏,诗歌中字词的意思,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们都是通过自主学习或课堂讨论习得的,课堂上我只点拨了几处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轮秋”、“流”、“君”、“下”。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习题的时候孩子们有些一知半解,特别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不能组织连贯通顺的语言说清诗句的意思。
二是题目的形式一变,就无从下笔。
如《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题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后问:读着这个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就不懂得变通,很僵硬地把诗句的意思写了上去。
现在细细想来,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得益于他们购买的参考书籍,而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特别关注的一点。
2023年《所见》教学反思
2023年《所见》教学反思2023年《所见》教学反思1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代诗歌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诗歌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
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
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神游万仞。
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新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同时,在课后又编了小学生古诗教学70首。
可见在课改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文的教学呢?虽然,我个人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但是我始终认为古诗教学教师本身应该有深厚的功底,而我自己还好象欠缺了许多,加上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更是无法将自己的理解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而且,我认为,小学生诵读古诗应该有一定的文化、语言积淀。
因此,我虽然喜欢古诗却不感轻易尝试。
这次之所以选择上古诗,源于几个原因。
一是去年在网上看到全国第五届阅读教学大赛上,王自文的古诗教学课堂实录,虽然,我没有亲临现场,但也看得心潮澎湃,网上更是好评如潮。
于是,有一种想尝试的冲动。
其二是因为去年的平湖双高课选了许多古诗,难度很大,我也想挑战一回自己,最后是因为,我觉得教材选择这么多古诗肯定有它的道理,作为教材,我们肯定要教,而且要教好,于是,我就大胆的尝试了一回,因为女儿生病了,所以偷了点懒,选择了去年备好的一份一年级的教案。
由于自己的水平和一年级学生的底蕴还不够,所以,尝试可能不是很成功。
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教学意图和大家商讨一下。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诗味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繁锁的讲解,在青少年中实施中华古诗文的诵读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3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3篇)《所见》教案篇一教学课题:《所见》教学目的:1、学会6个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诗句理解字意。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
3、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词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用具:电脑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黄牛在绿树成荫的林间小路上漫步,仿佛听到他那愉快、激越的歌声。
那么,谁愿意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我们愿意跟你一同步入那美妙的境界。
生:指名朗读全诗。
师:读得太美了,真的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
那么谁来说说上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唱着山歌。
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他看见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着向树上望去。
师:说和真准确。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重点来学习诗中的生字。
师:(电脑出示诗)谁来读第一句诗,并且找出诗中的生字。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字有所、振。
师:非常准确,继续找生字。
生:“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句诗中的生字有欲、蝉、忽、闭。
(学生每找到一个生字,教师操作电脑给生字加红点)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生字“所”,谁愿意领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字?生:请同学们跟我读suo,它是平舌音,请大家注意。
(全班跟读suo)师:指名读。
师:你是怎样学习这个字的?生:我是这样学习“所”这个字的。
“所”户部,左右结构,共8画。
师:很好,谁愿意用“所”组词?生①:所以生②:所有生③:储蓄所生④:所长生⑤:所向无敌......(屏幕出现“所”字)师:同学们观察,写“所”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生①:写这个字头齐脚不齐。
生②: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笔横折落笔在横中线上。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西师版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所见》原文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一、引言《所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生动地描绘了山水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眼中所见的美好世界。
《所见》的语言简明,意境深远,写景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教学中如何将《所见》这首古诗引入到学生的课程中,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启示,是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1.教材选择在教学中,选择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对于《所见》这首古诗来说,选用它作为教学材料是十分恰当的。
它的文学价值无需置疑,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教师讲解这首古诗的时候,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诗人表达的含义,以及想象诗人所见的美好景象,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学方法也是十分关键的。
如何将抽象的诗歌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语境,是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
在传授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的同时,应该注重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和内涵,并通过配合幻灯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讲解,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的乐趣。
3.学生思维教学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学生思维的角色十分重要。
学生的思维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让他们产生共鸣。
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是相辅相成的,这有利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美感,同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和创造文学作品。
三、教学建议1.营造课堂氛围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时,应该营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思考的乐趣。
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趣味小测、学生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注重背景知识诗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其内容不仅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的时候,要注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设计相关的课外阅读或实地考察,让学生全面地掌握相关情况,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2023最新-最新小班古诗《所见》活动反思 介绍自己的见闻中班教案活动反思【优秀7篇】
最新小班古诗《所见》活动反思介绍自己的见闻中班教案活动反思【优秀7篇】《所见》这是一节古诗课的教学,我认为古诗最重要的是诗趣,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这次为您整理了最新小班古诗《所见》活动反思介绍自己的见闻中班教案活动反思【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小班古诗《所见》活动反思介绍自己的见闻中班教案活动反思篇一设计背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我班小朋友的实际情况,我们重点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经过近一年的培养,大部分幼儿已经掌握穿脱衣服、鞋子的方法。
我班级幼儿午睡时要脱袜子,可起床时我们发现不少幼儿不会穿袜子,或穿的不整齐。
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开展主题活动:《穿袜子》。
活动目标1、根据一只袜子的色彩、图案、大小找到相应的另一只袜子。
2、初步学习穿袜子的方法(袜口套进去,袜头套住脚指头,袜跟套住脚后跟),提高自理能力。
3、注重及早抓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独立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学会穿袜子的方法,提高自理能力。
难点:找到袜根,会把袜根套在脚上。
活动准备每人一双袜子、在教室里铺上防滑垫。
活动过程师幼脱鞋子、袜子进场坐在垫子上。
(袜子放在鞋子里,鞋子放整齐)导入语:我们光着小脚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
动动动,动动脚指头;跺跺跺,跺跺脚后跟;碰碰碰,碰碰脚底板。
(配乐:《小脚丫》儿歌)师幼互动游戏。
1、指示语:请你们每人找一只喜欢的袜子玩一玩。
(幼儿每人拿一只袜子)2、教师提问:你的袜子是什么样子的?(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手里的袜子的特征,并区分袜口、袜跟、袜头)1、幼儿尝试穿袜子。
过渡语:袜子和小脚是朋友,我们帮小脚把袜子穿上。
2、根据幼儿的穿着情况讨论交流,总结正确的穿袜子方法:袜跟朝下张开口,小脚慢慢往里伸,袜头抱住脚指头,袜跟抱住脚后跟,轻轻一拉穿好了。
分析:幼儿尝试穿袜子时,并没有认识到脚的部位与袜子的部位的对应关系,只是凭自己的经验来尝试。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6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6篇《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
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
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所见》
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
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
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
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3、介绍作者: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
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
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1、指名读生字。
出示:骑振蝉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
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
从虫,单声。
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
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古诗《所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所见》;(2)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所见》的意境;(2)学会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所见》;2. 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和意境;3. 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 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所见》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所见》;(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诗的韵律美;(2)简介古诗《所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所见》,感受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古诗《所见》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分析古诗《所见》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所见》的感悟;(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古诗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所见》的意境美和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所见》;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古诗《所见》的感悟文章;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古诗《所见》的理解、朗读、背诵情况,以及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描绘画面等方面的表现。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阅历,那么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美丽的我为您带来了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忙到大家。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同学张开想象,想像当时的情景,让同学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同学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显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同学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体会洪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引导同学诵读诗文,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带领同学通过吟诵来完成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
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让同学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不足的是课堂不够活跃,同学不是很积极的去学习古诗的方法,而是忙着记老师的讲解。
所见教学反思篇二《所见》教学反思同学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同学,把读的权利还给同学,信任同学靠本身的气力就能读懂课文,激励同学不绝探究,找寻自信的气力,在自悟得意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育了同学学习语文的乐趣。
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同学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要是在以前,我会依据教参予以同学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敬重同学的独特感受,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公正、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同学们依据本身的理解,大胆发表本身的见解,读出不同的感情颜色,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所见》教学反思袁枚诗作的《所见》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欢快地边唱歌边放牛,蓦地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捉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味味的画面。
本诗生动有趣味味,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在教学中怎样帮忙同学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紧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第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同学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突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答复下列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2024年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集合篇)
2024年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集合篇)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优点:1.本次练习课认识了数量词及其他一些生字新词,复习了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了《春晓》。
2.本堂课,给了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通过他们自主、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不足之处:由于是练习,应该多给学生训练的时间,少讲解。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这首诗,简单明了的语句展示了“意欲捕鸣蝉”的乐趣:那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想去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下面是《所见》这首诗的教学反思:我在《所见》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这样做的:在学习生字的环节中,我请同学们看“蝉”字。
让学生理解蝉是一种昆虫,所以有虫字旁。
同时让学生结合《金蝉脱壳》这篇文章,让学生如体会那小牧童想捕蝉时的神态。
学生们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更有兴趣了。
由于《所见》这首古诗比较浅显,所以我告诉学生们说:“这首古诗给我们讲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谁能试着把它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听听呢?”学生们大都能理解,在围绕“意欲”一词的商讨后,就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见》的意思快速地讲述了出来。
而且发现经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后再记忆,学生背诵古诗的劲头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所见》的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经过一个多月的煎熬,一年级的汉语拼音的教学差不多接近尾声了,总结这一个多月以来的拼音教学,一句话:苦中有乐。
首先的感觉就是拼音教学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看情景图——学习情景歌——认识新的拼音字母——复习总结。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媒体,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
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
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
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情趣。
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
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
我注意了促进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学生之间可互相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竞争等。
完成新课后,我又设计了续编故事这个练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内选出代表来讲,讲后再共同评价,评价优胜,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以至个性特点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发展。
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充当严传身教的“传教士”而是作为一名引导者,不是去教,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对我的学生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他们有读好古诗的能力,所以我范读后,评议并一同画出停顿,让学生自己设计重音,如第一句“牧童骑黄牛”一句可重读“牧童”、可重读“骑”、还可以重读“黄牛”,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读法练习读。
鼓励学生大声地朗读,带着感情色彩,不断地重复练习,很快地学生就掌握《所见》的阅读方法。
在我实施教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小朋友理解“歌声振林樾”时,引导不好,究竟是谁的歌声就是引不出来,最后有小朋友说到了是牧童的歌声,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说是蝉的叫声,我只好以它们共同的歌声结尾。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所见》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深感古诗的深邃内涵以及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积极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文化传承与熏陶: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所见》,我希望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这种文化传承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诗歌语言的解读:《所见》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情景。
在教学中,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解读诗歌,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力。
情感体验与联想:通过对诗歌情感的引导,我让学生思考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创设情境增进理解:我尝试通过图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真实的乡村场景,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所见》的情境。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诗歌教学更具生动性和实际性。
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强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通过互动式的讨论,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深层思考,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通过教学古诗《所见》,我旨在引导学生在情感、文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所见》教学反思1在浩淼的古诗长河中,有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乡,或讴歌大好河山……同一主题的古诗比比皆是。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也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
最近,笔者尝试进行了“主题建构式”的古诗教学,既以一个母线为主题,整合多种古今相似阅读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语文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在诗中漫步,往诗外畅游,思接千载,遨游万里。
通过实践发现,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
下面简要描述将《夜书所见》和《泊船瓜洲》两首古诗,放置在同一单元主题“想家的心情”中的教学策略。
一、研读文本,开发母线主题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两位诗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但是思念家乡、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却是相同的。
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渴望。
继而从主题出发,上下延展,左右逢源,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微型母线主题──“想家的心情”。
二、再现意境,拨动情感心弦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此时,就需要根据古诗中提供的意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意境。
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中,向读者呈现了多个意境:凄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温馨可亲的家居休闲场景……需要教师超越时空,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勾勒的场景,通过意境的再现,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
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优秀6篇)
所见教学反思古诗《所见》教学反思(优秀6篇)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篇一我们知道:朗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
对于教授一首古诗来说,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因而,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时,我特别注重运用朗读的方式来达成教学目标。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开始,我让学生自由读诗歌两遍,圈出生字或难读的字,自己再多读一读;接着让他们同桌合作读,他们中一个读一个听,同时相互正音。
接下来我就要检查他们读的情况——指名读与开火车读了,同时我补充提示诗歌的节奏以及诗句中容易读错的字,这些字基本上就是本课的生字,因而就利用随文识字的方式把生字解决了。
我示范着读完古诗之后,又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我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读懂课文,并鼓励他们不断探索。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采取齐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诗歌,因为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
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学生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
他们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他们中大部分能够背诵出这一首古诗了。
小班古诗《所见》活动反思介绍自己的见闻中班教案活动反思篇二活动目标:活动准备:1.实物苹果一个。
2.泥工板、油泥、火柴棒若干。
活动过程:(一)教师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说谜面,引导幼儿猜谜语。
【】教师:红红脸,圆又圆,亲一口,脆又甜。
2.幼儿自由猜谜语,待幼儿充分发言后说出高谜底。
(二)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塑造苹果的方法。
1.出示苹果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苹果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2.幼儿讨论怎么制作苹果。
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帮助个别操作有困难的幼儿共同完成制作。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所见》这首古诗;2.学习怎样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3.提高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诗《所见》;2.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三、教学重点1.了解并背诵古诗《所见》;2.学习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四、教学步骤本次教学将分为三个步骤,让幼儿逐步了解古诗《所见》并学习如何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步骤一:导入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美好事物,例如:花、草、树、蝴蝶等等。
接下来,教师可以将孩子们的回答做一个简单分类,了解孩子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认知情况。
步骤二:学习古诗《所见》教师可以朗读古诗《所见》,并引导孩子们模仿自己的声音朗读。
接着,教师可以上百度或者其他查找相关资料,让孩子了解古诗的作者、诗歌的意境。
之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分角色将古诗进行默读和朗读。
步骤三: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通过了解古诗《所见》,孩子们应该对于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出门,进行自然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孩子们明白了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于如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要让孩子们真正掌握这种能力还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实践。
希望家长们也能够积极的配合教师,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察、感悟、表达、创作,在美好中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一)
袁枚诗作的《所见》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
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的画面。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古诗中,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
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
横生,情趣盎然。
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
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
而一旦学生领悟到
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
情趣呢?我主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第一、反复朗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
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
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
学习语文的乐趣。
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
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
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
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
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让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完全融入到诗
境中。
就像在备课时所预想的,中孩子们兴趣浓厚,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常规及活动流程
都得到了很好的掌控。
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及动手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能
有快有好地完成操作内容,兴趣仍然非常浓厚;有的孩子则动作缓慢,而且需要老师的帮
助才能完成,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时间差。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对先完成的孩子提出了
一个要求:你们可以去帮帮你边上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也可以再到老师这里来领取材料,
继续制作糖果宝宝。
第二、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
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
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我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
在音乐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
小牧童的想法。
但在诗的教学中,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
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
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所见教学反思(二)
这是一节古诗课的教学,我认为古诗最重要的是诗趣,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
本节课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当然,在教学的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朗读中孩子们不能全部的集中精神,想象与现实不能很好的结合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原文欣赏
所见
但上完课,我觉得上课时语速过快,后进生很难跟上,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改进。
整堂课的朗读指导还不够,那么,究竟怎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呢?我觉得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思考:
此外,我的课力求在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课堂情况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应变了,比如说:我所带的高一年有七个班级,每个班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对他们所用的教学方法也不一样。
一班的学生属于过分活跃类型,所以课堂上及时抑制他们过于兴奋的情绪是主要任务,否则会严重跑题;三班的学生又属于过分淡定型,所以三班的课要时不时的幽默一下,调动他们的上课情绪。
让学生以开心轻松的上课情绪跟着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知识掌握了,这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有一些成就感,对以后的教学也更加有信心了。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开学后的第一周,我们班的小朋友象往常一样的来幼儿园,和上学期时候相比,他们的个子高了,脸上的稚气也变的成熟些了。
几个以前爱哭的孩子也没有厌学的情绪了。
大家都能高高兴兴都上幼儿园了。
诺诺和久久一前一后的钻出山洞,该他们俩合作搭个山洞了,个子高的一宁和矮小的吴哲鸿手搭在一起总是有点别扭,不一会,就开始出现告状声了。
一宁说“老师,他老是松掉手。
”吴哲鸿说“老师,他总是用力顶我。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