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年少不知愁滋味

年少不知愁滋味

年少不知愁滋味
年少不知愁滋味是辛弃疾著诗词《丑奴儿》中诗句
“年少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少年时,“我”涉世未深,无法体会人生的艰难,不懂什么是忧愁,悠闲时,“我”喜欢登楼赏玩。

年少不知愁滋味出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①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②,为赋③新词强说愁④。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⑤,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①选自《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丑奴儿:又名《采桑子》。

此词约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以前。

淳熙八年(1187)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二十年之久。

博山在上饶附近,风景优美。

作者闲居上饶时,常往来于博山道中,作词甚多,此即其一。

②层楼:高楼。

③赋:动词,做。

④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⑤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 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通篇言愁的词作,这首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

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

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
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
出处
辛弃疾《丑奴儿》
原文
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注释
强:勉强。

赏析
这句词的.意思:人在少年时候常喜欢为赋新词勉强说愁,其实却根本不懂什么叫做愁。

“为赋新词强说愁”常用来形容那些多愁善感的人,自以为寂寞而强说愁的无端愁闷情绪。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文学家。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
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在晚年时写的《清平乐·村居》这首流传千古的词。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出自南宋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啊!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作品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品注释1、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5、层楼:高楼。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7、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8、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9、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10、休:停止。

11、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作品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三组对比,表现了作者尝遍辛酸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重点赏析: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

下片写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运用对比,词中将“少年”时和“而今”对比,将“不识”与“识尽”对比,将“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在自嘲自讽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采桑子拼音赏析

采桑子拼音赏析

采桑子拼音赏析在辛弃疾的一生当中,最著名的诗作之一莫过于这一首《采桑子》,而其中的名句‘为赋新词强说愁’更是名传千古,经久不衰,本文采桑子辛弃疾加拼音,欢迎大家参考~!原文:采桑子作者: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桑子辛弃疾拼音:shǎo nián bú shí chóu zī wèi ,ài shàng céng lóu 。

ài shàng céng lóu ,wéi fù xīn cí qiáng shuō chóu 。

ér jīn shí jìn chóu zī wèi ,yù shuō hái xiū 。

yù shuō háixiū ,què dào tiān liáng hǎo gè qiū !采桑子辛弃疾翻译: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愁,喜欢在新作的词里强说忧愁的感觉。

而到了今天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还是没有说出来,只是说秋天真是凉爽啊。

采桑子辛弃疾字词解释: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采桑子辛弃疾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采桑子辛弃疾背景:《采桑子辛弃疾》又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采桑子辛弃疾赏析: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不识:不知,不懂。

层楼:高楼。

赋:写,作。

强(qiǎng):勉强。

识尽:深知,尝够。

休:罢了。

【大意】
少年时代,我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忧愁,常常喜欢登上高楼,玩赏景致。

有时为了赋写新词,明明没有什么痛苦,也要勉强写出一片愁绪。

到如今,我尝尽了人间忧愁的滋味,真希望能有机会尽情倾吐,然而又感到无话可说。

虽然不说,心中的种种愁苦却又憋不住。

可是,话到了嘴边,竟然变成了:“啊,天转凉了,多好的一个秋天啊!”。

丑奴儿·书博山道

丑奴儿·书博山道
、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 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 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 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 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 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 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 奴 儿 · 书 博 山 道 中 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 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 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 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 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 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 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导读: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1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词赏析: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①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①强(qiang抢):勉强地,硬要。

【译文】少年时代不懂得什么叫忧愁,常常喜欢登上高楼,常常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就硬说自己很忧愁。

如今已经尝够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忧愁却不愿开口,想说忧愁却不愿开口,只好赞上一句:“天气凉爽好个金秋!”【集评】明·卓人月、徐士俊:“前是强说,后是强不说。

”(《古今词统》卷四)现代·俞平伯:“今昔对比,含蓄而又分明。

中间用叠句转折。

末句似近滑,于极极流利中仍见此老倔强的意志。

将烈士暮年之感恰好写为长短句,‘粗豪’云云殆不足以尽稼轩。

‘秋’仍绾合‘愁’字,如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唐宋词选释》下卷)【赏析】此词以咏“愁”为中心,通过少年时与“而今”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愁”的相异体会,阐发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了忧患余生的辛酸况味。

上片先写少年时的所谓“愁”,表明年青人往往因涉世未深而不懂得人生的艰难。

作者以自嘲的态度写这种少年时代的假愁和闲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如今烈士暮年的真愁与深愁。

下片以“而今”一词作有力的转折,来写现在——饱经忧患的中老年之愁。

真正知道了愁反而不愿说,这是多么深沉的痛苦!然而作者之意尚不止此。

秋天在愁人心目中是衰老没落的象证。

作者晚岁逢秋,本极凄凉,但他对此举不以悲叹出之,反而出人意表地结以轻松滑稽的欣赏之语:“天凉好个秋!”至深之情,却以至淡之语表之,含蓄而又分明,更加耐人寻味。

从这里读者可以更加深透地理解稼轩倔强而诙谐的豪士性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朝代:清朝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道: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赏析: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

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

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
1、原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释义: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3、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5、原文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第 1 页共1 页。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一首深具情感与哲理的词作,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一、作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2、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三、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十四年(1187)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

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出处作者
翻译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翻译赏析名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年代: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
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
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而终于没有说,想说而终于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
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