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出处作者翻译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翻译赏析名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年代: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而终于没有说,想说而终于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8)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huán)休:.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7、休:停止。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经典宋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撤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评点】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比照,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
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表达。
前一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是这一重复,将上片四句串接起来,短短四句即说明了同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就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醉笑陪君三万场全诗的意思
醉笑陪君三万场全诗的意思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年轻时不知愁苦的滋味,总喜欢登高远望。
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
翻译:在你面前我只想痛快地饮酒,直到喝醉。
2。
第一次看见大海。
那年去海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清晨的风,让人神清气爽。
黄昏的落日,让人思绪万千。
时间的流逝,永恒的岁月,不会磨灭曾经的往事,也不会忘记过去的辉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迷惘中的清醒,平静中的非凡,宁静中的思索,自然界的灵性。
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幽静的村落,你知道什么是心旷神怡吗? 4。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这首诗是赞扬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
它没有牡丹之富贵,没有玫瑰之娇艳,更没有梅花之清香。
它虽然没有出众的外表,但在百花凋谢之时仍能使人感到一股清香。
5。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短短数语,却写出了景物的变换和时间的流逝,可谓言简意赅,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6。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户上挂着的是西岭千秋万古的积雪,门前停泊的是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7。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阵寒雨洒落江面,整夜伴随着我的旅程。
黎明送走你,孤独留给我。
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说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名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二、背景: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三、文学鉴赏: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爱上层楼上一句是什么
爱上层楼上一句是什么爱上层楼上一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出自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全诗赏析出自南宋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啊!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超越生命的成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虞美人·听雨》比较阅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二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却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却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却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深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却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深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愁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愁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却点所谓“愁情”,他是“知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知上层楼”,这却叠句的运用,避开了却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强说愁为赋新词的意思
强说愁为赋新词的意思
强说愁为赋新词的意思是为写一首新词而硬是描绘愁苦的意境,今释义为勉强做不合时宜的事。
是南宋诗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名句。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意思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意思“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ORg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丑奴儿辛弃疾原文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意思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意思“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ORg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赏析辛弃疾是宋朝有名的词人,他写过很多有名气的词。
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他其中一首代表作。
本词的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赏析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古词鉴赏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少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少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1全文赏析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幺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赋新词强说愁来自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字浪淘沙
举寒窗四望,星月何方?挥袖唱命途乖张。青阶残垣笑危房,画月自赏,
喜鹊轻啼枝上,重创心肠。捻烛置酒夜作陪,奈何千杯不醉。朽木棺里,笑殊途同归。
改字相见欢
残烛黯,悲风澜,不知寒。梦牵魂绕当时烟花笑。
夜雨骤,归渡口,老梧桐。青丝刌断, 坐卧惘惘,浅笑红妆。月满孤心上。
(—)
自创词牌(5)·秋
晨雨初歇,晓雾冉冉斜照。枫香尽然,几抹江心宛转,不是秋颜。黄鹂好音,争知渔歌尽处,可逢着舢板,正划呀划。
自创词牌(4)
晚钟霜月荒冢,举浊酒迎逢。凭栏烟柳花红,听风,泪已先流。欲说还休,侵晓,影朦胧依旧。
自创词牌(3)
一度残阳旧梦,凡几回首,一夜愁浓。窗明几净,寂静不羁,肆虐徐徐天明。宇声败,难诉东风债——自不来从未在。一怀乱麻怎拆。
柳絮亭,芳草径,人来过,雁也过。迟迟又一年,冷月寒蝉。曾经花落花开去,一度梦酣梦醒时,风太静。归去独自愁,雨泠泠。
青玉案·感伤老罗高将不复旧彩
一树烟幕染斜阳,此几番,空北望。旧校旧友诉与谁?向日欢颜,三载情牵,而今都作愁。
想昔日风光尽谙,总难挨月华轮转。自空叹亡朝遗子。春去春来,悲肠断尽,不堪是黎明。
一响贪欢未?只不想,情爱难背。任着初菊化尘去,等廊苑,蔷薇开、蔷薇摆。
山花子 (藏头,送给那两人)
文门下桂苑馨来,雨辰后深巷杏摘,月清寒树影门坎。望铜环。
人衣完听西风穿,日辰怠催流莺散,梦不断只月影单。又凭栏。
浪淘沙慢
凭栏,凡几多凭栏,总也无奈。移步廊苑,芭蕉树栽,夜风西来,轻轻摆,侧身长喟叹,不堪看。欲将月望,层楼障。本该还休,何苦更去惹愁!
遣愁,却是聚愁,可无情否?对夜吟唱楼头,亦有曲无终?恨总无穷。西风又过,可怜几瓣落,怎是风错。 把手阑干,亦暖亦寒,难言何止千万!等尝遍,人间孤独苦,岁月已不待。不消说人寰,自是梦魇,也重创心田。
加字菩萨蛮
又一夜清辉四溅,又一夜西风摇曳,又一夜无眠,又一夜残念。
那一天弯月,那一天清涧,那一天栈桥边,那一天梦魇。
好事近
一夜风雨骤,几声残红清怨。雨落芭蕉似梦,无痕总萧萧。
好梦付与莺燕去,最是静夜难寐。频频回眸雾横,看尽了月冷。
减字浣溪沙
春去难觅空柳堤,看日落浮沉离聚。曾经一度年少。
半徐酒招惹人老,转眼烟流年江山。几声清风笑我。
河传
朱颜、砌玉、梧桐雨。萧萧暮暝。风起,竟皱了一夜湖月。春期,却群芳满地。
江风月,青帐灯,妆镜处,几点铜绿恰似人憔悴。
满庭芳
衰草连天,泛泛寒澹,黄昏风定秋凉。烟树零星,落落客红尘。单衣瘦马天涯,向黄昏,隐没风沙。忽回首,荒茫野际,划苍鹰一啸。
去路,似归路,总无尽处。欲向何方,人海太茫茫,浮沉无依。问风不羁不性,夜深沉,一样孤寂?与谁诉,尽皆愁浓,无处更添注。
丝丝弯月,牵几人,各自思量。杂冗乱繁纷。经年荒芜,却归何处,人道是春来过。最无言,愁伴彼来,却绿了衰草,空教我影阑珊。
芳草渡
静静前夜,疏疏风雨,半杯清酒更阑。往事烟尘,凡几许更迭,一般风雨人间,任无眠。渐次雨停,夜幽长,怨与谁。灯下枯蛾萦萦。
微醺,向轩窗,月色泠泠。夜夜总是,空惹我愁怀,总是夜夜。朝暮蝶花凋敝,争知道,向晚风急。又零落、荒野残桥,谁道香如故。
自创词牌(2)
清波浓,竹影蒙蒙,小楼夜风。相识旧燕,几欲归来?树也瘦哉!喟叹。渡口帆尽悲来。
按床头,难言种种,一往无咎。海棠花哉,二十四桥仍在,流水难还。月明依旧夜阑。
自创词牌(1)
终究绕指柔晖落,风驻尘不休。分毫不见当年勇,斗衰灯,影影绰绰蒙蒙。白头皓首,听不尽鸿雁晚钟,声声落梧桐。
改编自六州歌头
柔雪风情,撩人孤心,昨夜月明。新桥左近,深醉不醒,西风来寻。登楼临风口,等雪厚乌蓬,白雕甍。回首中,江洋自在,人事痛改。本不该来,本不该来!任它风雪嗤嗤问:一汪情深,几番涟漪真?同笑凭栏肠断处,多少桀骜?多少无相忘?
风不起,雪依依,染树影,夜阑人静。千灯灭,万家圆,江和月,揽愁眠。独独它残萧不息,哀嚎劲,又惹起,满城风雨。不禁哑然失笑——可逃兮?可笑!遥想去年亭中泪,已纷飞,何曾留恋,何曾长相随?纵然痴人可悲,花不为,折伞缀。
风入酒绿,夜出江火,清角寒。倚楼人、惊秋客。相逢,无言相关。邀天边人、枕边莺、鬓边华。
行香子
远山画屏,秋千丝雨。几微冷,风落还起。思量去年、参差也是,有堂花开、廊花摆、野花残。
月华碎尽,浮沉江心。流年处,深庭阑井。念此昼夜,多少情绪,付三更酒、四更梦、五更愁。
扬州慢
闲淡红云,暮暮时节,隐隐风乔私语。危栏处迟迟,怎堪得独自、逆昏黄。昏黄沉沉。尽目空无,唯余残照,满城弄。一声更漏,云开当时。
萤火绕丛,
梦了洛阳嫣红。
改字一剪梅
春夜寒凉钟空廊。独卧南窗,细听雨伤。杨柳惶惶欲何往?剪烛话影,对青纱帐。
曛风唱青石雨巷,数折伞上,几多花放。听得见鹧鸪清怨,婉转堂前,丝藕天边。
拟张同学文
陷情世年少痴痴,
葬花海苦笑自知。
风携月昔阳再现,
呓语言哪路哪间?
戏作
与××书
登楼寻旧人空瘦,罔凭栏,怎挨这春寒。杨花泪、南雁归,半醉。揽月倚愁睡。
自创词牌(7)·冬
乱雪寒风,陈烟旧雾浓,历历在目。夜分小立,恨皆因谁,不如相忘,散了惆怅。晨曦晓处,看昨夜雪,落了陈年旧巷。
自创词牌(6)·春
烟雨袅袅,繁华一度烟消。静夜梦好,呢喃点点棂梢。幽幽风来,嬿嬿花摆,更有谁在城外。那小纸伞,遮雨怎也遮月光。
草树如飞深巷陌,也无几人过。庭草踏烂今似梦,回首中,千般万般种种。春去谁呜咽,又一夜弯江弯月
夜游宫·应好友作藏字一首
冬去蒿艾无期。梦醒时,巍峨山临。弯江永流接天远,能几番,锦
书圆?愁遮眼。
逆旅人间,何处,何处是归处。怒马,斩草去,逆风披发。向天边,追日暮。笑春夏秋冬无数。
满江红
一汪星月,泛舟上,蒙蒙青山。半梦醒,青鸟难飞,哀鸣夜垂。徐徐暖风便盈袖,纵不解骨寒冰心,更添愁。又一夜怅惘,漫孤舟。
芳圆臭满弥彰,
卧芳簇枕新帐,
寤寐芳心何往?
小圆孤芳自赏,
笑言谁怜芳香。
月影移墙,
只
为嬿嬿华芳
( 二)
雨铃风琴酣梦,
倩影携伴梦中。
新睡觉梦萦重,
起坐梦已朦胧。
续梦笑谓情种,
云月双星既怠,幽榭缦廊不改。将捺下春马共摘。才挨过风雨蒙蒙 ,哪记得许多残梦?
行香子
断梗花开,疏雨浮萍。泪低徊,卷帘无味。最扰心绪,不是羁旅,是花千树、东城暮、来时路。
残香消尽,月上勾角,照一方心事。细细想来,怕是今宵梦里,有马蹄深、苔绿浅、阑干掩。
行香子·春秋
西楼残照,目断来鸿。东城路,黄尘碎梦、离人花瘦。留春且住,问旧时游、携手处、花也瘦?
改字长相思
小雨夜,敲灯盏,半壶清水醉波澜。坦腹朝天,春花雪月间。
哪家风,哪家客,任尔去来顾自得。衔花扣问,笑曰,一卷一云卷
改字雨霖铃
青灯黄卷,伴寒窗槛,低声吟哦。不觉弯月勾帐,无意望,却满心房。默然对视院廊,旧木新轮长。南窗下,蝉鸣渐亡,可是想,多少花落多少放。
不堪回首是往昔,问天地,何以伤别离?耳畔杜鹃血啼,悲夫兮!横遭此命。掩面席地,不甘身葬花海恣飘零。风却笑我歌不尽:大江东去。
芳草渡
长夜不见星如雨,只独坐,愁几许。凡几踏雪唤春归。今春来,半声叹,一阵寒。
芭蕉语,染窗棂,风起雨落消息。灯下残影碎满地。空酒杯,满愁绪,斟不尽。
醉翁操·与友宴偶感
日月往复,催老。白发边,苍苍,风霜雨雪经过。几杯浊酒向江山,饮风月。几世任轮回,今朝竟须醉。举杯。
舞尽歌罢,月华引路,却逢迷雾。独自笑独自问,
一萼红
烟丝雨,又是这般清明,湿了愁绪。石桥纸伞,青石巷缦,几点苔痕隐没。勾画阑,望断高楼,玉人远。淡墨青山,渺渺烟波,断肠总在,恁般江南。
清夜西风缠绵,惹两瓣嫣红,几许随风。倚楼人静,也非无眠,只为前番来过。灯如豆,哪堪摇曳,引离愁。最怕伤心处,残月清明雨后,半城烟幕。
相见欢
彻夜风凉梦冷。青石街,几重烟雨经年。阑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