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

广西南宁衡阳路小学罗睿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3、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1、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2、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二、【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四、【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装了水的塑料瓶、玻璃片、塑料片、塑料盖、椭圆形玻璃片、观察用的纸巾、布片、图片等各一

教师准备:课件

1、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

放大图像→看清细节

七、【记录表】

教学内容:1、放大镜

学校:班级:小组:记录员:时间:

一、教学目标我知道

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是怎么样的?人类在探究微小世界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让我们一起走进“微小世界”第一课的学习,来了解其中的故事吧!

二、探究活动进行时

1、探究活动一:寻找放大的工具

(1)以文字为观察对象,试一试,哪些物品能放大物品的图像?把你们的发现汇报记录员,即时记录下来。

2、探究活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分别用眼睛和放大镜观察,比较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除了能把图像放大外,

来。

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

(一)教材分析:

《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

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热身活动:视力大考验。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卡片等,让孩子们辨认图片或文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微雕石的出现,使学生经历了“不可能”的任务,从而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内容,明确了这节课的探究主题。

第二个环节:探究活动:寻找放大工具。

从“想看得清更小的物体,怎么办?”到“如果没有放大镜,你能用我们现有的物品解决同样的问题吗?”,两个紧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从而开始了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工具。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发给学生放大镜,而是给了装了水的塑料瓶、玻璃片等五种物品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一些材料有放大功能,而一些材料不具备。通过能放大图像的物品互相比以及与放大镜对比,发现具有放大功能的材料和放大镜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凸起。从而理解为什么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把这一活动安排在前,也期使学生经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这一伟大进程,了解到放大镜发明的历史,体验到利用工具来帮助突破人体局限的乐趣。

第三个环节:探究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发现更多的细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之后的“意外收获”。学生们经过用放大镜来观察图片、纸巾等材料,发现了原来用肉眼观察时看不到的细节。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放大镜的作用不仅仅是放大图像的同时,理解放大镜在人类探究微小世界领域的重要作用。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我以一张“放大镜下的纸巾”图片作“导火索”,让学生猜猜图片上的是什么,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通过眼睛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相互对比、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对比观察,学生们在发现细节的同时,又感受到工具改进带来的新的认识。视频“放大镜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探究后,起到了深化认识、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总结延伸。

《放大镜》一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因此在课的最后环节中,以开放式问题“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使用什么工具观察更微小的东西?”拓开学生思维,引发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关注和期待。

(五)教学板书:

遵循“清晰、突出重点”的原则,本课的教学板书设计如下:

1、放大镜

透明、中间凸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