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题(解析版)(20201222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题(解析版)(202012220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 “朝奉”本为官名,后来有些徽商由仕而贾,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称之以“朝奉”,久之,世人统称徽商为“朝奉”。

徽商不愿被人们称为“老板”,本质上说明()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B.走官商结合的道路C.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D.徽商虚伪狡诈的表现2.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3.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下列说法,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优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的最为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维护农耕文明的必然选择4.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5. 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上述材料表明()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C.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6. 据广州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已着手将南海神庙等体现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历史遗迹整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从明清时代的视角看申报的有力证词是()A.丝绸远销欧亚,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远销欧非C.对外贸易额远远超过同期泉州对外贸易额D.瓷器对外销量很大,在中国制瓷工艺影响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7.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单元单元测试(23套,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一、单项选择:1.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3.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梯,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宋代福建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开始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5.每到春节,农村人挂的灯笼上会有“五谷丰登”的字样,预祝农业丰收,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上的美好愿望。

以下四幅图中,属于“五谷”的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7.《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回答1-71.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2.下列引文能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3.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4.能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A、各诸侯国的变法B、封建城市的兴起C、设郡县D、除井田,民得买卖5.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了地主阶级的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6.有关井田制瓦解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②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③私田使用者不交纳赋税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关于西周井田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目的是巩固奴隶制统治B、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C、分封制瓦解导致井田制破坏D、东周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8.《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A、春秋时期青铜器制造业发达B、春秋时期铁制农业的使用C、春秋时期畜牧业发达D、春秋时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9.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②以家庭为生活、生产单位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0.下列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于商周时期的是①种植玉米和甘薯②出现了中耕农具③已懂得使用肥料④掌握了精耕细作技术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1.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B.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D.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均是农耕文明的代表,不是手工业、商业或采集渔猎经济的代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排除。

2.下列关于原始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B.是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由渔猎经济向采集经济发展而来D.是畜牧业与采集经济分工的产物,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之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逐渐有了剩余产品,从而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原始农业诞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故B项错误;原始农业是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D两项均错误。

3.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菲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

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A.文字的出现和国家机器的产生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C.国家机器的产生和法律的制定D.阶级的出现和文明的多元,故B项正确;国家机器包括军队、监狱等,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法律,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未涉及阶级,故D项错误。

4.研究发现,在苏美尔城市国家中,王似乎还不是唯一和绝对的统治者,在他的身边有长老会和人民大会。

在有些城市国家,长老会的权力还比较大,材料现象出现的历史因素是( )A.在早期国家阶段还深受原始民主制的影响B.苏美尔城市国家规模较小C.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苏美尔城市国家实行民主制,A项符合题意。

5.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出自于( )A.两河流域B.黄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D.尼罗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故A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评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评含解析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

该石刻应该是对谁的赞扬()A.神农氏B.大禹C.汉武帝D.商鞅,教导民众耕作,与材料中“教田”这一信息相符。

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商鞅是改革家。

2.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上述规定反映出()A.铁犁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C.精耕细作影响着政府的政策D.土地私有制决定着家庭规模,这是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模式在家庭方面的体现。

而决定这一模式的基本因素是铁犁牛耕,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

3.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推行区田法,“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区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B.区田法下重视通过水利灌溉提高农业产量C.区田法适合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D.区田法适用于土地少而质量差的小农经济,而不涉及适合的地区,以及与其他耕作方式的比较。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1671年,清政府规定,“准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二十顷以上,试其文义通顺者以县丞用”,“一百顷以上,文义通顺者以知县用”。

其规定主要是为了()A.鼓励垦荒以恢复发展社会经济B.扩大官吏来源以缓和社会矛盾C.改革科举制度以扩大政权基础D.笼络汉族人民以巩固统治,目的在于鼓励百姓垦荒,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增加政府收入。

5.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可能是()A.商B.周C.秦D.唐,西汉时丝绸之路才开辟,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徙郡国富豪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教版⾼中历史必修⼆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最新⼈教版⾼中历史必修⼆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第⼀单元单元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草,草⽣,复耕之,天有⼩⾬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所说的耕作⼯具主要是(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

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2.(2015·南京⾼⼀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激轮转,众筒兜⽔,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夜不息,绝胜⼈⼒……”这种提⽔⼯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由“⽔激轮转”“众筒”“绝胜⼈⼒”可知,该灌溉⼯具以⽔流带动转轮上的⽵筒打⽔。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2015·扬州⾼⼀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曾经精辟地指出:“⼩农经济⼀锄、⼀镰(或者再加上⼀犁,不是家家都有畜⼒,那就⽤⼈⼒拉犁)、⼀个主要劳⼒加上⼀些辅助劳⼒,⼀旦和⼟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农经济具有顽强的⽣命⼒C.⼩农经济⾮常脆弱D.⼩农经济只需要⼀些简单的劳动⼯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

⼩农经济的稳定性⼀般是指其耕织结合、⾃给⾃⾜,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产”,可见其⽣命⼒的顽强,故B项正确;⼩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祸的能⼒⽐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具只是⼩农经济组织⽣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仅仅限于简单的⼯具,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2.唐代歌咏扬州的名诗佳句很多,有陈羽的“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

”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司马光的“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①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势力强大 ①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①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 ①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4.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

一是地主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

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

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

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商品经济发达B.存在井田制C.小农经济落后D.地主占有大量土地5.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与否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

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

这两则材料都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B.一年多熟制C.增加从业人口D.精耕细作6.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给海外渡航证明书(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7.《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到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到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一、选择题1、杜甫《忆昔二首》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据此可知,开元盛世的社会基础是A. 自然经济的形成B. 农业稳定发展C. 统治者的开明D. 农业动力革新2、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782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请在本道两税之上,每千钱增加二百文,这一请求得到了唐德宗的批准,其下令各道一起实行。

唐德宗的这一举措A. 说明两税法已经失败B. 削弱了中央集权制度C. 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D. 表明中央无力控制藩镇3、《宋史·食货志》载,皇祜中期(1049~1054年),每年的铜产量大约为五百一十万八百三十四斤;治平年间(1064~1067年),铜的年产量增加到六百九十七万八百三十四斤;元丰元年(1078年),铜的年产量更是高达一千四百六十万五千九百六十九斤。

铜产量的增加A. 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发展B.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 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D. 造成了粮价的迅速上涨4、《湖州府城镇经济史料类纂》记载:“(乾隆时)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万两不等,至于广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十万两。

此外苏杭二处走广商人贩入广省尚不知凡几。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 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B. 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强C. 农产品大规模商品化D.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5、地理大发现前,商人经营自己的生意只能限于一定的区域,而殖民主义扩张使得跨国界甚至跨洲际的贸易成为可能,商品市场空前扩大。

这种转变A. 推动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B. 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C.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D. 拓展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下表所示为1750~1851年英国人口数量(单位:百万人)情况。

这可用于佐证英国A. 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发展迅速B. 农村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城市C.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 城市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农村7、19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人托马斯解决了含磷铁矿石的脱磷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解析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

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

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2.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诸如福建等沿海省份,“田不供食,以海为生,以津舶为家者,十而九也”。

基于这种社会现状,作为一位开明大臣的最佳奏议应是( )A.“严禁私下诸番互市者”B.“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C.“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5.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7.《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B.纸币交子大量发行C.商帮囤积铜钱置地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8.唐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均田法令,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

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这反映了唐朝()A.均田制趋向瓦解B.农民生活日趋贫困C.小农户自给自足D.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9.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2.被誉为“中国第一城”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保存着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这些信息反映出A.湖南耕种技术一直领先世界B.中国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C.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D.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一直在南方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以下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门第观念淡化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放松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全唐诗卷86长安中鬼有首《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

九衙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诗中反映出A.长安打破坊市限制B.城市政治功能明显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5.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某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其中阐述中正确的是A.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B.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C.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D.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6.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B.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

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8.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①小农经济顽强生存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封建剥削相对沉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9.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褥”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植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A.铁器的广泛使用B.牛耕方式的普及C.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距今1万年前,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于农耕生产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C.炎帝、黄帝的传说已经被证实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发现社会等级的存在,既体现了墓葬主人的不同身份,也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存在,故D项正确。

距今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故A项错误;早期原始聚落时期的先人实行的是平均分配食物,故B项错误;炎帝和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现今并未得到证实,故C项错误。

2.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

这说明当时()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江苏、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可得出水稻广泛种植,根据材料中“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可知当时水稻有了剩余,故D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

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

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差异B.生活方式的不同C.耕作技术的区别D.文化背景的悬殊,这是最基本的,在古代尤其如此,故A 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可排除。

4.中国古代关于“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

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水稻的栽培种植历史较晚B.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C.水稻的产量不及其他作物D.民众饮食习惯发生变化,水稻更适合南方的水田种植,因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因此对水稻重视不够,但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水稻的地位超过了麻,故B项正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综合复习练习试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综合复习练习试卷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练习试卷【视点广角】明代商业经济中的诚信与欺诈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大部分店铺诚实守信,但也有部分商贩存在着掺假、造假、有名无实、骗取客商钱财等弄虚作假的方式。

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

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

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胡要价格等,伪字随处可见。

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这些历史事实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1.古代中国的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是在A.春秋战国B.秦末汉初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徭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B.成为许多大型工程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C.徭役的过度征发与农业的发展关系不大D.沉重的徭役往往引发古代社会的动荡不安3.战国时期的李冰曾经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龙首渠D.成国渠4.下列有关“工官”工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直接隶属于中央各机构B.是朝廷或政府财政的一大支出C.专门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D.其经营直接明显地影响了民间的市场5.我国古代的纺织原料最早用的是①麻②葛③蚕丝④棉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我国的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是在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7下列关于我国原始时代陶器制作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B.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非常著名C.出土过釉色光亮、质地纯正的青瓷器D.说明我国古代的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8.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商业会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密切相关B.反映了宋元海外商运的迅速发展C.首先出现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D.是商人停宿、储运等的重要场所9《吕氏春秋》一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B.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C.重农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D.民众务农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10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区域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区域经济管理政策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B.分裂时期的经济发展往往为统一局面提供经济基础C.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在统一时期得到弥补D.王朝的首都以及少数重镇具有优先的经济发展机会11 秦王朝颁布的《均工律》A.严重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B.为经济秩序的安定提供了条件C.为工商业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D.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12.下列关于禁奢侈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古代社会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B.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抑商政策的否定C.禁奢侈的政策往往难以真正取得实效D.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

历史人教版本高中必修2人教版本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测试卷试题.doc

历史人教版本高中必修2人教版本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测试卷试题.doc

精品文档第一元,不如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一、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且,我禾黍”1. 石器耕段的志性具是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A. 石犁B.C. 耒耜D. 6. 我国古代精耕作的最大意在于2. 我国古代制造的耒耜主要用于 A. 大了耕作面 B. 提高了位面量A. 原始灌B. 松土挖土C. 草培土D. 开沟播 C. 丰富了作物品种 D. 累了生种7. “⋯⋯春不得避,夏不得避暑,秋不得避阴雨,3. 右中所反映的冬不得避寒。

四之,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A. 耕定居水旱之灾,急政暴,不,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而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B. 原始代人民就已学会建筑房屋,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田宅者、鬻子以()C. 由游牧渡到定居者。

”材料主要反映了小的哪一特点D. 原始出 A. 男耕女 B. 自自足 C. 脆弱性 D. 性4. 我国精耕作的生体系最早形成于8. 明清之的帝王每年春天都要在北京先自下地A. 关中地区B. 北地区行象征性的耕作,一活反映了① 本思想根深蒂固②抑商C. 中原地区D. 黄河—江流域仍然盛行③ 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④ 治者5. 毛曾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作吃。

”下的高度重列哪些言反映了中国“精耕作”的良 ?①“湿耕精品文档A. 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引进的高产农作物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作物A.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B. 棉花的种植区域在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扩大水平 C.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C. 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 特点是少投人多产出 D.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具有专门职能城市的发展10. 下图反映了明清11.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①技术先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A. ①②④B.①③④C. ②③④D.①②③④棉花图·收贩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金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A. 鎏金术 B 、水排 C. 灌钢法 D. 铸钢法13. 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B.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D.中国瓷器从汉代已输出国外14. 右图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精品——四羊方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2.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3.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清雍正帝)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雍正帝)4.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

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5.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

《丹阳记》曰:“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6.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7.清代,新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其中汉口镇和朱仙镇是位处交通枢纽而兴起,佛山镇和景德镇是因生产丝绸、瓷器等产品而兴起,至嘉庆年间,这四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人教版本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总结复习测试卷试题

人教版本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总结复习测试卷试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唐朝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应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选项是A.生产中存在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D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联合2、“昼出耘田夜绩麻,乡村子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反应出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A.简单协作B.小农经济C .庄园经济D .商品经济3、(20XX年汕头)北方地域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实质上反应了()A.农民富饶安适的生活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色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据有重要地位D .商品经济极端落伍4、谚语是公众丰富智慧和广泛经验的总结。

以下谚语能够反应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色的是A. 庄稼一枝花C.苗儿出得齐, 全靠肥当家 ,丰产不用提B.D.黄牛过河各顾各小满芝麻芒种谷5、春秋战国期间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含()A.促进井田制崩溃B.致使地主阶级盛行C.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起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6、察看以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A.春秋战国B .西汉末年C .三国两晋D.隋唐期间7、以下表述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农业与官营手工业相联合,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B.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色C.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D.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8、《汉书》上记录,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均匀亩产约为“亩收三斛” ,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加。

你以为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加的最主要原由是()A. 农民更为勤奋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行C.农作物件种的改进D.更为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9、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特别精巧,主要原由是()①有最优异工匠②控制最好的原料③生产不计成本④市场竞争的需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 .②③10、对于冶金业表达()①原始社会初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②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充分展现出绚烂绚烂的青铜文明③东汉杜诗发了然水力鼓风冶铁工具④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8 世纪从前向来当先世界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C.①③正确,②④错误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D.①④正确,②③错误11、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批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测试一、单选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初算缗钱”反映的是()A. 完善税收制度 B. 增加财政收入 C. 抑制商业发展 D. 打击偷税漏税4.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A. 晋国的税制改革B. 齐国的“相地而衰征”C. 鲁国的“初税亩”D. 商鞅变法6.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反映了明朝手工业()A.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7.西汉初的《二年律令·户律》记载: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办理相关手续,乡啬夫、田啬夫等主管小吏拖延不办则受罚。

材料表明当时()A. 工商业发展迅速B. 政府保护土地买卖C. 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D. 土地法规比较健全9.明清时期的晋商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其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

晋商的活动,不仅成就了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晋商经营的商品种类和经营范围广泛 B. 晋商的活动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C. 晋商活动推动了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 D.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取消10.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小米、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现在()A. 原始社会B. 夏朝C. 西周D. 春秋战国时期15.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

这反映出当时()A. 城市类型繁多B. 农村商业发展C. 农业生产地位下降D. 市场管理有待规范16.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

…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

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

”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A.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B.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C.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1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18.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

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

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期()A. 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B. 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 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D. 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19.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

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A. 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 青瓷、市舶使、草市、曲辕犁C. 素纱禅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D. 青花瓷、丝路、夜市、高转筒车21.从晚商墓葬挖掘来看,大小墓葬中普遍葬酒器,这一史实反映了()A. 商朝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B. 商朝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 商朝奴隶制度趋于瓦解D. 商朝人用饮酒仪式祭祖29.(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

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C.大量使用机器而使工人失业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2.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

……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

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B.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C. 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D. 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26.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

可见,唐都长安()A.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B. 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C. 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D. 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35.以下四项哪个选项最能反映拙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A.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B.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C. “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沙”D. “机工出力,机户出资”36.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

”这一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是()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C.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 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39.《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

这说明当时()A. 区域贩运兴盛B. 市镇经济繁荣C. 商帮大量出现D. 自然经济瓦解45.中国古代历朝都重视对“市”的管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秦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③六朝南齐设置“草市尉”管理民间集市④宋代的“市”封闭于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9.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齐民要术》:“耕而不耢[lào](平整土地的工具),不如作暴。

”。

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二、材料题(2题,共40分)21.(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鉏、夷、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什么共同的主题?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为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

——【英】E.里奇《剑桥欧洲经济史》材料三: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

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材料四: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引流,马尼拉大帆船(指中国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连接起来,运送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

——【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4分)(2)据材料二,概括这段时间英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4分)(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量贵金属的涌入对当时西欧和中国的经济分别产生哪些影响。

(10分)(4)综上分析,试从政府政策角度,指出18世纪后中英两国经济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

(4分)答案21.(18分)(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

(2分)长沙出土的铁锄。

(1分)理由: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1分)。

(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4分)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4分)(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