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主要修辞手法的作用(精)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课件

2、比拟、
6、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岁暮》
3、设问、
作 7、“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 8、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业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1、“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反问、 5、借代、 6、双关、 7、对照、
谢谢大家!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艰巨: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此诗是诗人晚年旅居夔州时
重九登高后所写。
设置题目:
A.“无边”“不尽”用了夸张手法,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
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4、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问题: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3 分)。
答:①正侧结合。
②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去”来反应山 村的繁忙;
③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 农忙的气氛。
知识回顾:
抒情方式

五借+一衬
化;“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两者生 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②排比。同时三句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 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三、考查方式: 1、这首诗/XX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分析诗句“xxxx”使用的修辞手法。 3、这首诗/XX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4、这首诗/XX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技能?请结合诗句分析。 5、赏析诗中XX联。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含义及作用例句及分析法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喻比1.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美丽与温柔。

物形象化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白鹤爱梅之深,它还未来得及飞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2. 比拟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形象、生动的作用。

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3. 借代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借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零。

4.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精品资料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对偶5.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故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将此日李商隐《马嵬》)牵牛”(比6. 对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发生兵变境况危险同昔日在长生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若问闲愁都几贺铸《青玉案》: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预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掌握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答题步骤。

预习学案(一)基础知识储备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是:⑴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⑵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⑶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⑷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⑸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⑹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⑺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⑻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⑼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⑽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⑾双关的作用是使内容含量增加,表达含蓄委婉,有时幽默风趣。

⑿互文的作用是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⒀顶针的作用是文气贯通,表达情感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二)答题步骤:1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此手法的作用)。

课堂探究学案高考金题再现:1、(0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2、(09重庆)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课堂)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课堂)

+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夸张
+ 7.上邪,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汉乐府《上邪》夸张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 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10.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
山园小梅 拟人
+ 1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 反复 + 12.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有些拟声词也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 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 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对比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设问 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夸张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拟人 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 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 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拟人
10、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 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 的修辞手法。
双关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这是作者摹仿民歌体写的恋歌。它写的是一位沉浸 在初恋中的少女微妙复杂的心理:她爱上了一位小伙子, 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 疑虑,既欢喜,又担忧。“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 语,“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 借代 )
( 白描 ) 8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通感、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一、比喻比喻:借助想象,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两种事物本质不同,但二者有相似点。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答题模式: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把……比作……,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突出了洞庭山之青翠和小巧之特点;将洞庭水比做白银盘,突出了洞庭水之清澈宁静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并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6
夸张
上邪,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 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
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忠贞和无所顾忌
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而
强烈。
2021/8/17
7
(五)对偶
▪ 定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 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
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
“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
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波神”
两句用拟人的手法,作者不写自己行船为大风所
阻,不得行驶的实况,反而写水神怀着深情挽留他
欣赏美好的夕阳景色,写出了作者对这秀美风光
的喜爱 2021/8/17 ,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
28
问: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
什么思想?
答案:用对比的手法。(2分)明写梅花不择环
境不管是“冷落竹篱茅舍”,还是“富贵正堂琼
榭”都“一般开”,(2分)暗赞贫贱不移、富
贵不淫的高洁品格。(2分)
2021/8/17
26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 有情趣,生动形象。2.突出作者的情感。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一、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三、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五、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六、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七、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返回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菩萨蛮·六军阅罢,犒饮兵将官① 王安中
中军玉帐旌旗绕,吴钩锦带明霜晓。铁马去追风,弓声 惊塞鸿。 分兵闲细柳②,金字回飞奏。犒饮上恩浓,燕然思 勒功③。
[注] ①此词是作者任燕山府路宣抚使时所作。②细柳: 本为地名,因汉代名将周亚夫扎营于此且军容整肃而闻名。 《史记》载,汉文帝慰劳将士,至细柳营被告知“不得驱驰”, 只好“按辔徐行”。③《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追讨北单 于,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
返回
[白话诗歌]
一叶孤舟在夜晚停泊在洞庭湖边。岸上的灯火与这船儿 相对着,闪闪发光。船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 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我不禁推开船窗,大雪漫天飞舞。 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地要同风雪争先。雪花与大风 激战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纠缠在一起。我朗声大笑 了起来,心情无比畅然。
(5) 对

用结构相同、字 数相同的一对 句子或短语来 表达两个相对 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 简练,整齐对 称;从内容看, 意义集中含蓄。
一去紫台连朔 漠,独留青冢 向黄昏。[杜甫 《咏怀古迹五 首(其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 下句写葬于青冢不得 归故土,对仗工整,写 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返回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手法 说 明 作 用
把一种事 (1)பைடு நூலகம்物或情景 比 比作另一 喻 种事物或
情景。
突出事物 特征,使 所要表达 的事物更 加生动鲜 明。
(2) 比

把物当作 人来描写 叫拟人,把 人当作物 或把甲物 当作乙物 来描写叫 拟物。
使读者产 生联想, 使描写的 人、物、 事表现得 更形象、 生动。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可感的水,生动形象 地写出愁绪如春水东去,有逝去飘零之感。
2、“误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尘网”喻庸俗污浊的官场,以“羁鸟”、 “池鱼”自比,“旧林”、“故渊”喻清新 的农村和和谐的自然。多个比喻连用,形象 地强化了厌倦官场生活,向往归耕田园的隐 居之意。
比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产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春 雨连绵滋润之态,含蓄又生动地表达了 诗人对这场春雨的爱好之情。
课堂练习:
《梅花》
1、“凌寒独自开”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面对寒冷的环境傲
• 本句互文:“秦时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 船”。
• 对句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互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月互文见义,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 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两个“笼” 字将烟、月、水、沙四者和谐地融会在一 起,绘成了一幅凄凉冷寂的淡雅水月图。)
含蓄类1双关
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 表意含蓄、奇妙
• 谐音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 (思) • 语义双关:“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地上的路、人生之路、政治之路、 事业之路)
双关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中“无晴”与“有晴”,表面上是说天

24种诗词修辞手法,有解释,有示例

24种诗词修辞手法,有解释,有示例

24种诗词修辞手法,有解释,有示例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

诗是语言的艺术,为了使诗歌语言更生动、形象,诗人经常借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处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具有了这种立体感,使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诗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诗词中运用高超的修辞手法,让诗词更生动,学会了这些修辞手法,你也会写诗词了!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诗歌鉴赏复习之常见修辞手法(玲上课用)

诗歌鉴赏复习之常见修辞手法(玲上课用)
西江月· 嘲贾宝玉二首(第三回)
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 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辨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设问 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2、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反问
3、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 对比、比喻、虚实结合 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拟人 5、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双关、对偶 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互文 7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反复 8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顶真 9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反问 10 、樯橹灰飞烟灭。 借代
作用: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烟水江南小月淡,楚山秦山皆白云, 淡对山风湿红残,白云处处长随君。 残夜难禁凋人颜。长随君, 君入楚山里, 颜若弦。 亭外一别风月闲,云亦随君渡湘水。 闲心浮云随孤雁,湘水上,女萝衣, 雁归无书入碎帘。白云堪卧君早归。 帘已乱 。
——佚名
——李白《白云歌பைடு நூலகம்送刘十六归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 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 情。
赏析下面这首诗中拟人手法的妙处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草木”本属无情物,却能“知”能
“斗”,有“才思”高下之分;柳絮、榆荚虽 乏色少香,却不藏拙,也来凑热闹,显得十分 可爱,令读者不禁为其勇气叫好。诗人用拟人 手法,赋予草木以人的思想情感,形象地描绘 出百花争妍,似乎要将春留住的情景。
(杜甫《登高》)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叶红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3.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4.对偶: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表意更加丰富。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拟物: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古诗词中把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完整)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完整)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中考题型: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

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

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描写手法1。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

虚实结合。

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3。

对比。

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

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鉴赏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王观《卜算子》)分析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分析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赏析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赏析

古诗词鉴赏--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赏析鉴赏修辞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⑵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知识点总结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知识点总结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知识点总结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元素,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诗歌中,修辞手法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本文将对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对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联想,增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力。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比如在《静夜思》中,李白运用了“床前明月光”一句,用月亮的明亮来比喻思乡之情,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使其具有了情感和形象。

通过拟人手法,诗人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并产生共鸣。

例如在《春晓》中,鸟儿“啁啾”地叫,阳光“晒”在大地上,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三、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处理,以加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夸张可以使诗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写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夸张的手法,使诗中的豪情壮志更加突出。

四、排比排比是通过将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词语并列运用,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排比可以使诗歌呈现出节奏感强烈的韵律,使读者在朗诵或阅读时感受到强烈的感染力。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高情宠物凤皇寿,豪猜云雨赵家筹,留得枸杞归去饮,放开桮杯不记愁”,通过排比的手法,使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和抒发。

五、对比对比是通过对两种相反或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对比手法,诗人可以更好地展示事物的优势和弱点,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照月亮和地上霜的景象,表达出思乡之情的复杂和深远。

通过以上对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诗人可以创作出生动、感人的诗歌作品,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古诗中修辞的作用

古诗中修辞的作用

• 12、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创作 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它通常是指对前 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的 引用而言的。典引用的恰当,可以增加词 的容量,增强词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艺 术效果。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 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其中“东篱” 就是暗用了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 篱下”典;辛弃疾词《永遇乐》:“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姜夔的《扬 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诗句等
• 8、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 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 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 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 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 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 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宽对 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 散文和骈文中。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杜甫《登高》),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
• 2、拟人 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 以人的言行或情感。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形 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 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 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 争,何况扬州百姓呢?赠别二首(其二)(唐•杜 牧)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 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长亭送别》: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扬州慢》: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刘 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 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 5、设问 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 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 《蜀相》:叶黄鹂空好 音。”《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长亭送别》: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6、反问 反问即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 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2.比拟 是把物拟作人,或把人(甲物) 是把物拟作人,或把人(甲物) 拟作物(乙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作物(乙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知时节 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 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 城。”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作用。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作用。
“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 ”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白发三千丈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 愁生白发, 手法突出白发竟有“三千丈” 手法突出白发竟有“三千丈” 那么长,表达愁思的深重。 那么长,表达愁思的深重。
3.借代 不直接写出事物的本名, 不直接写出事物的本名 , 而是借用 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 事物。 事物。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 , 简练 含蓄。 含蓄。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 5.梧桐:愁苦 梧桐更兼细雨,点点 梧桐 这次第, 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雨 愁苦、春景、 6.雨:愁苦、春景、希望生机 7.流水 流水: 7.流水:愁苦 抽刀断水水更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岁月流逝、 岁月流逝、短暂 8.杜鹃 杜鹃: 8.杜鹃:悲凄 可堪孤馆闭春寒,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从诗歌意境角度鉴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主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拟人——把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