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
说明:欢迎您阅读【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希望该资料能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文档可以
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
包括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
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
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
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技巧: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谢谢~。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和倒装等。
首先是比喻,比喻是运用联想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形象和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用“床前明月光”来比喻代表思念的“疑是地上霜”,这种比喻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其次是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
通过拟人,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有生动性和亲切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他写道“树木已争春,村径欲下斜”,将树木和村径拟人为争春和有欲望下斜的人,生动地表现出秋夜的寂静和渴望。
夸张是一种夸大表达的手法,通过夸张可以使诗歌更具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京城如画图”,夸张地形容京城的美丽。
对偶是将两个相似的词语或短语并置使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偶,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韵律感和离奇感。
例如,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他写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对偶的结构,使诗句更加平衡和美感。
排比是将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并列使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诗人可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和层次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他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通过排比的方式,使诗句更加凝练和有力。
倒装是改变词语或短语的正常语序,以增强修辞效果的一种手法。
通过倒装,诗人可以使句子更具冲击力和表现力。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通过倒装的方式,增加了句子的紧凑和节奏感。
除了以上提到的修辞手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反复、重读、音律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情感和表达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总之,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和倒装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能够使作品更具形象、生动和感染力。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比照,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解。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局部。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到达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似、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一、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三、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五、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六、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七、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使诗句富有感情、形象生动。
下面将罗列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供参考使用。
1.比喻比喻是通过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某种联系上的相似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他是个狮子般的英勇”。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形象或行为。
例如:“太阳笑了笑”。
3.借代借代是替代某个事物以减少冗余的修辞手法。
例如:“杯中之物”代指酒。
4.比照比照是通过与另一事物的对比,突出所表达的感受或形象。
例如:“她如蒲公英般飞舞”。
5.排比排比是将相同的结构或语法进行重复,以增强语言的力量和节奏感。
例如:“你是风,我是雨,你是春天,我是夏天”。
6.反问反问是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目的是加强表达的意义和感情。
例如:“难道我不值得你的关心吗?”7.对偶对偶是一种通过将两个相似或相反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来平衡语言的修辞手法。
例如:“情深缘浅,意暖情寒”。
8.夸张夸张是为了突出表达的效果,对事物进行夸大描述。
例如:“眼泪如江河般汹涌”。
9.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其间的差异或共同点。
例如:“你像春天的花朵,我如秋天的枫叶”。
10.借物抒情借物抒情是通过描写身边的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例如:“在这寂静的夜晚,我和月亮交谈”。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所谓修辞手法,是指诗歌中作者为了表达思想,使用的一种文学手段和表现形式。
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象征等。
① 比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句诗就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春天的安静比作睡眠,将鸟儿的鸣叫比作早晨的欢呼。
② 拟人:“雪花飘飘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这句诗采用了拟人手法,将雪花比作撒盐的样子,把空中的雪花和撒盐的动作拟人化,生动地描写出雪花的飘舞。
③ 夸张:“春来遍地鲜花开,百花齐放点彩霞”这句诗采用了夸张手法,把春天到来时百花齐放的美景夸张成“点彩霞”,意为百花齐放,彩虹色的霞光洒遍大地,极富生机勃勃。
④ 对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采用了对比手法,把春天明媚的景象和绿色的江南岸对比,以及把幽深的月光和自己的归乡之情对比,表达了思乡之情。
⑤ 排比:“莺啼应晓,鸠鸣下午,桃花落后,柳絮飞早”这句诗采用了排比手法,把四种自然景象排列起来,比喻春天到来时,整个自然都充满生机,活跃起来。
⑥ 象征:“一水长流一路风,一花开尽一世情”这句诗采用了象征手法,把一水长流和一花开尽作为象征,表达了永恒的爱情。
举例说明诗歌的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诗歌的修辞手法。
诗歌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这里举几个例子: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用“白日”和“黄河”分别比喻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
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生命力。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句诗中,把春天的鸟儿唤醒人们起床的动作赋予了人的特征。
3. 排比:用相同或相似的语句结构进行排列,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诗中,通过排比句式强调了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的观念。
4. 对仗:指诗歌中的上下两句在字数、词性、语义等方面相互呼应。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中,上句的“明月光”与下句的“地上霜”形成了对仗关系。
5.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诗中,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愁。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赏: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已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所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赏: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深,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者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怒发冲冠,凭栏处。
潇萧雨款。
”(岳飞满江红)赏: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了作者优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一去紫台连明淡,独留青家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进五首(其三)】赏:上句写昭君高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6、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例: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马嵬》)赏:将此日发生兵变境况的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诗歌修辞手法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定林
[宋]王安石 •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 明确: • 1运用拟人手法;2诗人把“云”和“月”人 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3 写出在定林留恋往返的愉悦心情。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 史之必然。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 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锦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 “华年”。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 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 的修辞手法。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35: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修辞手法
比喻、反复、比拟、借代、对比、夸张、排比、 对偶、反问、设问、通感、反语、用典等
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 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象化的艺 术效果。例如: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 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 长山水画。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请作赏析(4分)
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 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 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
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 软缎在波动;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鉴赏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王观《卜算子》)分析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分析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双关、借代,夸张:24种诗词修辞手法
双关、借代,夸张:24种诗词修辞手法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
诗是语言的艺术,为了使诗歌语言更生动、形象,诗人经常借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处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具有了这种立体感,使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诗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诗词中运用高超的修辞手法,让诗词更生动,学会了这些修辞手法,你也会写诗词了!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定)
例
2
三江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
(2)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 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溪渡”比作 “交 情” 、“水上风波”比作“人生波折”,赋 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 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例3
(2012年浙江卷)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其一)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会被东风暗拆看。 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未展芭蕉》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字写出了云消山露的传神形象;“宿雨来时 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水面肥”,一个“肥”字将下雨之后水面的 4 分 宽阔,形象地勾勒了出来。同时“瘦”和 “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明地叙写了山 水前后的变化。
真题演练4
(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 端午 舒頔(元)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 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 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 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 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 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 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 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 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 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1、比喻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比喻的作用为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此诗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形象生动,更易于彰显诗歌的主题。
再如:刘禹锡《望洞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辞格<br>1. 比喻<br>在诗歌语言里,可以说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辞格。
什么叫比喻?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
诗歌诗歌语言打不打比方,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
<br>1)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无名氏《西洲曲》)<br>2)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琵琶行》)<br>3) 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
(无名氏《孔雀东南飞》)<br>4)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br>5)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br>16)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br>2. 起兴<br>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可以说是诗歌的灵魂,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诗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意图,并且产生共鸣和感受。
在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1. 比喻:比喻是通过对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以此来揭示事物的特点和含义。
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杜甫将月和故乡进行了比喻,以此表达思乡之情。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行为和形象,使其更加真实和生动。
通过这种手法,诗人可以突显事物的特征和意义。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彼倚楼前杨柳垂,此罗衣带柘枝持。
彼说琵琶与弦急,此说那弦怀素志。
”在这里,白居易将杨柳和衣带、琵琶和弦进行了拟人化,以此来描绘出琵琶曲的悲壮和弦外之音。
3. 借代:借代是通过用一个与所指事物有关联的词语来代替该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和内容。
借代常常运用于描写抽象的概念或无法直接表达的事物。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里,李白用“明月光”代替了月亮,用“地上霜”代替了月光的倒映,以此来表达静夜的清幽和寂寥。
4. 手法反复:手法反复是指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型,以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杜牧反复使用了“秋”、“冷”和“凉”,使诗歌中浸透着秋夜的寂凉和美丽。
以上仅仅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部分,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对偶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到诗歌的深意和美妙。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也可以在自己写作中运用和发展这些修辞手法,让诗歌笔墨更加灵动和细腻。
古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上课用
设问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 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 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 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 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 问一答,自开自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丝” 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 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11、叠词
叠字叠词叠句
作用:增强语言的音乐美(韵律感); 起强调作用,使描述的对象更
加生动形象,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 为绵密曲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 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 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 谁生?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 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②舅姑:公婆。
通篇用比喻。
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 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 借用相关事物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 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 征,引发读者联想 。
境。”(《人间词话》)
7、设问
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 去思索体会。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的有内涵,读起来更加的通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欢迎参考阅读!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11.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一种事物来给另一种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事物或者道理说得更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比喻的三种类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有似、若、犹、像、等。
暗喻将被喻体说成是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化为、当作等。
借喻即是喻体代被喻体。
2、比拟比拟是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的修辞方法。
比拟有拟人法和拟物法两种。
如《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在两个星座之间来回,具有人的恋情和动作,这是拟人法。
如《游金山寺》:“飞焰照山栖鸟惊。
”将火光当作会飞的东西来写,这是拟物法。
3、夸张夸张是一种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
有夸大法和缩小法两种。
夸张要做到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
4.排比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来表达情意的修辞方法。
5.对偶对偶是一种把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与相似,意思有联系的两个句子或者词组成双作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方法。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6.反复反复是一种为了强调某种事物或者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
反复的种类: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设问是一种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的修辞方法。
8.反问反问是一种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如用肯定形式反问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示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资料来源:秦秀白《文体学概论》P227-235, 有改动。
) 诗歌的语言是形象性的语言,富有艺术魅力。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则是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诗歌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比喻有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phor)之分,它们都是就两个截然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
其不同之处在于:明喻是直接地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故通常使用like,as等词;暗喻则是把某一事物说成是另外一种不同的事物,暗示其相似之处。
(1) 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Robert Burns)(2) And the great shipls sail outward and return,Bending and bowing o’er the billowy swells.(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中的luve (=love)被直接喻为a red, red rose,着意于“我的爱人”与“一朵六月里迎风初开的红玫瑰”之间的相似之处,构成明喻;在(2)中,诗人把“船在海上乘风破浪的雄姿”与“忽而弯腰、忽而点头”的动作进行比较,暗示其相似之姿态,构成富有形象色彩的暗喻。
比喻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成分、两个条件。
两个成分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称作tenor)和喻体(即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称作vehicle)。
两个条件是:(一)本体和喻体应属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二)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因此,在She looks (is) like her mother中,并没有比喻的用法。
比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含义赋有具体的形象,增强语言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比如,在the pain of separation这一比喻中,Pain并不指人们所熟悉的某种肉体上的“痛苦”,但把“离别时的心情”喻为“某种肉体上的痛苦”,那么就自然使“离别的痛苦”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表达效果。
这种比喻可称作“具体的比喻”(the Concretive Metaphor)。
在room for negotiation, life’s journey, the leading lights of diplomacy等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比喻。
(二)比喻可以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生命,从而造成某种意象或抒发某种感情。
如:an angry sky; the graves yawned; killing half-an-hour; the shoulder of the hill;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等。
这类比喻可称作“泛灵比喻”(the Animistic Metaphor)。
(三)比喻可以使不具有人性的事物赋有人类的特征,this friendly river; laughing valleys; his appearance and manner speak eloquently for him等。
这类比喻可称作“拟人化比喻”(the Humanizing Metaphor或the Anthropomorphic Metaphor),它与拟人(personification)的修辞手法十分接近。
John Donne在The Sun Rising一诗中,一开头就把太阳比喻成一个“不守规矩的、繁忙的老愚人”,赋予太阳以人格:Busy old fool, unruly sun,Why dost thou thus,Through windows and through curtains call on us?…由于运用了“拟人化比喻”,诗中的“太阳”形象鲜明、逼真,富有表现力。
(四)比喻可以产生“通感”(Synaesthesia),即把属于某种感觉领域的语义转移到另一个感觉领域,形成不同感觉之间的流通。
钱钟书先生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打通或彼此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
所谓“望梅止渴”便是一例。
英语中的“通感”往往是靠比喻实现的。
如:a cool green; warm color; dull sound; a loud perfume..cried even at thy father’s nose(John Donne)等。
当一个比喻由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构成,且延伸至几个诗行或整首时时,那么就构成了“扩展的比喻”(Extended Metaphor)。
这时,“扩展的比喻”实际上就是一个在全诗中占有支配地位的意象(the controlling image)。
下面这首诗虽只有三节,但处于占支配地位的意象就是一个扩展的比喻----把“料理家政”喻为“织布过程”:HousewiferyMake me, O lord, thy spinning wheel complete;Thy holy word my distaff make for me.Make mine affections thy swift flyers neat,And make my soul thy holy spool to be.My conversation make to be thy reel,And reel the yarn thereon spun of thy wheel.Make me thy loom then, knit therein this twine:And make thy holy spirit, Lord, wind quills:Then weave the web thyself. The yarn is fine.Thine ordinances make my fulling mills.Then dye the same in heavenly colors choice,All pinked with varnished flowers of paradise.Then clothe therewith mine understanding, will,Affections, judgment, conscience, memory;My words and actions, that their shine may fillMy ways with glory and thee glorify.Then my apparel shall display before yeThat I am clothes in holy robes for glory.(Edward Taylor)在第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纺纱的意象,spinning wheel, distaff, flyers, spool, reel, yarn, spun等词都属比喻用法。
第二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织好的布已做成绚丽耀眼的衣服。
全诗的比喻都是围绕织布的过程构成,使得全诗具有统一、鲜明的意象。
类似的扩展比喻在英诗中颇为常见。
诗歌中常见的另一种修辞手法是“换喻”(亦称转喻;metonymy)。
这是一种用另外一种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某种事物名称的修辞手段。
如:The village rejoiced.这里的village实际上喻指the people in the village。
“换喻”的表现形式是很多的,可以是以容器代替内容;以有密切关系的一物代替另一物;也可以是以工具代替动作或行为者;以作者姓名代替作品;或以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概念等。
在诗歌中运用换喻,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修辞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下面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换喻的用法:When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I look;Mine I conceive a melancholy book.(George Crabbe, The Parish Register)这里的cradle是birth 的换喻;grave 是death的换喻。
Beneath the rule of men entirely great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Edward George Bulwer-Lytton, Richelieu)the pen 指的是the books written; the sword 指的是the battles fought, 均属换喻。
The camp, the pulpit and the lawFor rich men;s sons are free.(Percy Bysshe Shelley)在这里,the camp是the army的换喻;the pulpit 是religion的换喻。
与换喻相近的修辞手法是提喻(synecdoche), 即以局部代表全体,或以全体喻指局部,如以bread代表food;或以the army代表a soldier。
下面是提喻的几个例子: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proverb)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proverb)I bit my arm, I sucked the blood,And cried, A sail! A sail!(Samuel Taylor Coleridge, The Ancient Mariner)例句中的heads和hands均指“人”;sail指“船”。
以上的几种修辞手法都是围绕词义的转移(transference of meaning) 形成的。
拟人(personifiacation)也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拟人可以是无生命的东西具有生命或人格,借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例如,在下面几行诗中,freedom被拟为一位女性:Thus freedom now so seldom wakes,The only throb she gives,Is when some heart indignant breaks,To show that still she lives.(Thomas Moore, Irish Melodies)Lord Alfred Tennyson 在其The Brook一诗中,把brook拟人化,并采用了第一人称形式叙述:I came from haunts of coot and hern,I make a sudden sallyAnd sparkle out among the fern,To bricker down a valley.…在英诗中,我们还常常发现“呼语”(apostrophe)这一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