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在产房降低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DCA循环管理在产房降低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产科产房质量管理-降低产后出血中的作用。
方法:2012年采用pdca循环管理产房质量,比较我院2011年和2012年的产后两小时内出血率。
结果:2012年的产房产后两小时内出血率明显下降,与2011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计划(plan)。
2.1.1 现状分析。我院2011年产房阴道分娩的妇女在产房观察期间发生产后出血率为6.59%,按照3-5%,我院的产后出血率大大超出标准,在产房管理、工作流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包括:①助产士对产后出血不重视。②产后缩宫素肌注的时机不对。③对产后出血的预见能力不够,要做到防患于未然。④对产后出血量的估计不准确。⑤产后2小时内观察和护理不及时。⑥会阴后-侧切开的时机掌握不准确。⑦第三产程是产后出血的关键,有过早牵拉脐带的现象。
2.1.2 制定计划和目标。规范产房产后护理流程;并加强监督;提高年轻助产士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改进对产房质量的控制。已达到2012年的产房产后两小时内出血率明显下降,控制在5%以下。
2.2 实施(do)。
2.2.1 加强培训和考核。组织全体助产士认真学习《产后护理常规》、《产后出血应急处理流程》,进行会阴后-侧切开缝合术的操作培训,用牛舌代替会阴进行训练,特别是针对低年制的助产士,实行一对一手把手培训。把握会阴切开的时机,避免过早或过迟,造成出血过多或会阴三度裂伤。
2.2.2 对有产后出血倾向的孕妇充分评估。对产后出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如孕前患有出血性疾病、重症肝炎、子宫肌壁损伤史;流产史、多产史、产后出血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羊水过多;产程过长、急产、分娩期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以及软产道损伤等。及时对症处理。
2.2.3 准确记录出血量,加强产后观察和护理。胎儿娩出后立即将集血盆放在臀部,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是否凝固,同时估计出血量。严格准确及时真实的填写产时记录,每半小时观察并记录一次血压、脉搏、子宫情况、阴道出血量、膀胱充盈度、会阴情况和便意感。
2.2.4 对有产后出血倾向的孕妇的评估和护理。对产后出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流产史、多产史、巨大儿、产程过长等孕妇,胎儿娩出后立即宫底注射天然缩宫素10单位,胎盘娩出后予按摩子宫以减少出血。适时给予米索前列醇片200-400μg肛塞。
2.2.5 对产后出血病人进行病案分析。对每例产后出血的病人组织科室病例分析,分析讨论原因,提出相应的可行性的措施,进行整改。对好的措施形成制度。
2.3 检查(check)。产房质控人员每月统计产房产后两小时内出血率,并绘制表格。护士长监督病案分析结果。2012年由于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的比例大大降低。
2.4 处理(action)。根据质控的检查结果以书面表格的形式进行反馈,比较产后出血的原因,找出共性原因和存在的缺点,并落实整改措施,把产房产后出血率作为产科护理质控的项目之一,与科室年终考核直接挂钩。
3 效果评价
3.1 采用pdca循环管理产房降低产后出血的比较,见表1,结果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仍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有:①产后缩宫素肌注的时机不对。
②缝合会阴时取走聚血盆,不能准确估计出血量。③对产后出血的预见性不够。
4 讨论
4.1 产后出血仍然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从统计数据来看,产后出血占孕产妇死亡的50%左右[3]。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即在产房观察期间,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和精神因素,能否及早做出预防和诊断并采取有效的干预,直接关系到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妇的预后。对产前、产时、产后各环节的监控是预防产后出血,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4.2 pdca循环管理应用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应用pdca循环管
理降低产房产后出血,通过现状分析,找到原因,制定计划和目标,组织实施计划,检查和处理,使问题最后得到改善以达到目标。我院2012年的产房产后两小时内出血率明显下降,从2011年的6.59%下降至2012年的4.65%。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2012年产科护理质控中仍发现和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不断地循环,以求进一步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7
[2] 何国平,喻坚.实用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9-410
[3] 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