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大纲精讲及真题解析(社会工作过程)【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专业关系答: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态度与情感的互动,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达到更适应的合作关系。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专业关系的本质是,它提供了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一种有意义的联结,激发了服务对象的学习动力,使得服务对象愿意利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自觉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影响。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特点包括:有一个双方共识的目标;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架构,即有时间的限制;在此关系中,社会工作者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取向,而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中心;在这个关系中,社会工作者是握有专门知识、具有专业伦理和专门技巧的权威;这种关系是“控制性”的,社会工作者要掌握工作的大方向,并控制自己的感情投入和采取的行动。
2.同理答:同理是指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术与能力。
同理包括情绪同理和角色同理两个层面的内容,情绪同理即同感,是指工作者如同亲身体验地感受案主的感受,是一种受他人状况感动的能力;角色同理是指工作者了解案主的情境、参考构架及观点的能力。
角色同理要求工作者尽量放下自己的参考构架和文化背景,站在案主的角度去理解案主的问题及其相关的行为。
3.专业社会工作答:专业社会工作是指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遵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的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一些受过社会工作教育和训练的人员开展了一系列职业化的社会服务。
这些主要针对困难人群的专业化服务比较多地秉持了国际上通行的社会工作理念,并运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
这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工作。
4.社会角色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013年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和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
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志愿者是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财富和智慧,为弱者和公众提供服务而不求回报的人员。
这些活动一般是社会认可的、以利他为目的的。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志愿活动是制度化的和有一定组织性的,即志愿者也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他们在一定的组织中登记、接受培训并接受考核和监督。
志愿者的活动是对社会的奉献,志愿服务是公益服务和社会服务的组成部分。
2.社会工作的正价值和反价值答:社会工作的正价值指的是社会工作价值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与机构的关系以及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应地,社会工作的反价值指的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在这些关系中的消极作用。
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意义。
有价值存在,就必然有反价值存在。
之所以使用“反价值”这个词,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由价值所投下阴影的注意。
反价值的问题,既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之中,又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之中,同时也存在于社会工作者的相互关系之中。
从理论形态而言,社会工作的反价值包括操纵和家长作风。
3.社会工作的“增权”理论答:社会工作的“增权”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
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
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
2021年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考试《331社会工作原理》辅导教材(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圣才】
第三章社会工作基础知识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一、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1.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它旨在帮助社会上的困难群体,预防和解决部分因经济困难或不良生活方式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同时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社会工作的要素(1)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构成部分。
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持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作为社会工作的主体,社会工作者担当着多重角色:①服务提供者;②支持者;③倡导者;④管理者;⑤资源获取者;⑥协调者;⑦政策影响人。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承担对受助者的不良行为进行治疗、协助受助者做某些决策、进行社会工作研究以促进服务等多种职责。
(2)受助者受助者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
受助者是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
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3)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评判助人活动的一套观念,包括社会工作者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服务对象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看法等。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即社会工作者以帮助他人、服务他人为自己行动的目标,这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因为社会工作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只有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才会自觉地、持久地进行,才会尽最大可能去帮助他人、服务于工作对象。
(4)专业关系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基于专业服务的需要同受助者建立的关系。
按照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它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两个角色之间的规范化的互动模式。
2011年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武汉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331社会工作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42分)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2.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3.社会环境的含义、特点4.社会角色5.社会化6.什么是社会控制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1.简述社会工作的增能理论2.简述阿尔德弗尔的需要层次论:ERG理论3.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4.简述社会分层的定义及分层标准5.何谓初级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三、论述题(每题16分,共48分)1.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处理原则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社会问题及公共问题被认定为社会问题应具备的条件参考答案:武汉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331社会工作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42分)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答: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如下:(1)服务对象利益优先:要尽量保护和发展服务对象的权益,这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区别于其他专业伦理的最重要特点;(2)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3)约束和鼓励并重;(4)权威性。
2.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答:(1)社会工作的涵义: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
3.社会环境的含义、特点答:(1)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社会环境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的特点有:①多样性;②复杂性;③层次性;④稳定性;⑤变动性。
2012年浙江师范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浙江师范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A卷)科目代码:331科目名称:社会工作原理适用专业:035200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社会福利答: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有利于公民生活质量和社群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及资源,它们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金钱支持,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帮助;既可以是实物形式的帮助,也可以是现金形式的支持。
狭义地,社会福利是指为社会中最不能自助者(弱势群体)提供的、满足其最今本的生存需要的资源和服务。
一般来说,此类社会福利是应急性的,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目的在于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
就社会福利的分类而言,“选择主义”和“普遍主义”是两个最常用的原则,这两个原则在社会政策实践中的运用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正义伦理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
2.本我、自我、超我答:本我、自我、超我的含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居间调节作用。
(3)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
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
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简答题)【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简答题)【圣才出品】二、简答题1.请简述什么是“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答: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是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对社会角色的一种划分。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很多看似是自致性的角色,也往往受到先赋因素的影响。
(1)先赋角色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比如人的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就属于先赋角色。
先赋角色是个人后天社会行为的基础,无法随意更改。
一般说来,在相对封闭、流动性较低的社会中,很多社会角色都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先赋角色。
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贵族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贵族,而奴隶的孩子则永远是奴隶。
(2)自致角色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一些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都不再主要是由先天决定的,而主要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而获得的,这显示了社会的进步。
2.请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答: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上,对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具体如下:(1)经济地位分层。
韦伯也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
也就是说,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而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这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不同的。
(2)声誉地位分层。
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褒扬到贬低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
影响人们声誉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身份)、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
声誉地位与“同类意识”的产生有密切联系,它必须经由主观评判的方式来确定。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331社会工作原理 考研真题(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社会弱势群体(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答:社会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
因而他们处于较贫困状态。
比如工人、农民,农民工,残疾人。
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名义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也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对象。
2.生态理论(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答:生态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或折中意味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它融合了不同的人类行为理论和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折中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框架,并成为社会工作综融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生态视角的流行基于以下原因:①它回应了社会工作的一个长期传统,即致力于改善案主的心理和环境状况;②它提出了一个整合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了众多的因素和不同的概念;③它是以个人和环境之间的界面为干预聚焦的;最后,生态系统视角认为案主所经历的困境为“生活中的问题”。
3.社会运行(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继承、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4.“镜中我”理论(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答:“镜中我”理论,又称“镜中自我”,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是指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这面镜子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观念。
他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没有他人的反应和评价,就不会有自我观念的形成。
镜中我从想象得来,分三个步骤:①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表现;②想象他人对这种表现的判断;③形成自我观念。
2013年中山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中山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个别化答: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它把每一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
个别化原则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
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不应当使用一般或统一的服务方法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在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宗教以及精神或生理残疾状况等方面存在的价值差异,及其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问可能存在的冲突。
个性化处理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社会工作者要了解每一个当事人的特点,主要是心理特点,确定“这一个人”与“那一个人”的不同之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工作;其次,在生活、活动和学习方面也要有相应的措施。
另外,在起居上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隐私权,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人保守其隐私的需要。
2.剩余主义福利模式答:剩余主义福利模式,是指国家只为公民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而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等则承担了主要的社会福利责任。
当家庭和视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答: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依次构成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需要;安全需要,指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照顾,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收别人的爱;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社会工作原理》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工作过程)【圣才出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社会工作原理》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篇社会工作基础知识第五章社会工作过程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价值观[华中农业大学2014、2013年研;北京城市学院2014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答:社会工作价值观(values)是指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
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
它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服务过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在行使手中的权力。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任何社会工作的开展都是社会工作者在一定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前提和操作指南。
它不仅规范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意义,也规范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
没有一定的价值体系的指导,社会工作也就不会存在,更不可能得到发展。
因此,价值对社会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助人活动[南京理工2011年研]答:助人活动是指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助人活动(helping)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传输的是精心考虑过的、科学的、能够满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受助者输出的则是需要和对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行为的理解、选择和反应。
3.专业关系[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专业关系是指社会工作者以一个专业人员的身份与他(她)努力使之发生变化的系统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一种专业协助关系。
也可以说专业关系是助人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起来的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专业关系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服务对象对助人者是否接纳与信任。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大纲精讲及真题解析(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6.1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类型1.社会变迁的含义在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2.社会变迁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社会变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分类方式:(1)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①整体变迁,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
它是从社会结构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变迁合力中演化出来的。
②局部变迁,指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
局部变迁并不是整体变迁的简单外延,它的变迁不一定和整体变迁的方向、速度一致。
(2)按照社会变迁的方向①进步的社会变迁。
进步的社会变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精神生活的提高,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逐步得到全面发展和能够逐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②倒退的社会变迁。
倒退的社会变迁违反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阻碍社会发展。
(3)按照社会变迁的方式①渐进的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的内部关系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
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发生有秩序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和发展,或者由一种模式过渡到另一种模式。
这时的社会变迁是局部变迁的积累,整个变迁过程表现为渐进的量的变化或部分质变的过程。
②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指迅速飞跃式的社会变迁,常常表现为社会革命,它是社会结构的相对均衡遭到彻底破坏、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重大社会变迁。
(4)按照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①自发的社会变迁,即人类以盲目的方式参与社会变迁。
②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即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
(5)制度内变迁与制度转型制度内部的变迁开始往往不被人注意,由于它对原来的生活方式没有明显的冲击,所以遇到的阻力不会很大。
2013年中山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中山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331科目名称:社会工作原理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l.个别化答: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它把每一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
个别化原则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
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不应当使用一般或统一的服务方法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在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宗教以及精神或生理残疾状况等方面存在的价值差异,及其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问可能存在的冲突。
个性化处理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社会工作者要了解每一个当事人的特点,主要是心理特点,确定“这一个人”与“那一个人”的不同之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工作;其次,在生活、活动和学习方面也要有相应的措施。
另外,在起居上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隐私权,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人保守其隐私的需要。
2.剩余主义福利模式答:剩余主义福利模式,是指国家只为公民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而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等则承担了主要的社会福利责任。
当家庭和视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答: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依次构成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需要;安全需要,指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照顾,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收别人的爱;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社会救助2.差序格局3.社会事实(涂尔干)4.个别化5.个案工作6.社会服务7.倡导者8.剩余性社会福利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帕森斯社会现代化模式变项理论。
3.简述中国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出路。
4.简述社会工作的要素。
5.简述泰彻的价值体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论述社会保障体系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以及现阶段我们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2.论述“标签理论”,并举例说明其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3.试论述社会工作、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社会救助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
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
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差序格局答:在分析传统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结构时,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3.社会事实(涂尔干)答:社会事实是种社会学概念,由涂尔干作为社会学的特殊研究对象而提出的。
社会事实就是外在于个人,却能制约个人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事实,它以社会为基础和承担者。
具体来说,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2012年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1/1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2012年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概念理解和阐释
1.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2.社会工作的标签理论
3.社会福利的功能
4.社会环境的含义、特点
5.社会工作实习的内涵与特性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
2.简述社会的功能。
3.简述社会化的类型。
4.简述社会角色的失调。
5.简述社会互动的类型。
6.简述社会控制的类型。
三、论述题
1.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
2.任选两个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加以阐述。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331社会工作原理 考研真题(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1.请根据社会工作相关原理,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论证: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
(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社会工作同社会学的关系为:(1)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与基本问题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研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变迁及其原因,并揭示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即人们怎样组成社会,社会又如何运行以满足其成员的需要,并由于二者之间的张力而导致社会变迁。
在社会学中,个体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的,个体通过社会化而进入社会,通过结成群体而生活,通过参加工作而获得生活的资源,社会则通过制度安排指导人们的生活。
在整个社会中,社会成员并不整齐划一,而是互有差异。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既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又要求他们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然而不论如何,由于人文环境及社会关系的失调,社会问题不免会发生,进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社会则运用公共规则控制其成员,减少和预防危害社会利益行为的发生。
在人类的需求不断提高,人类需要与资源供给以及利益分配之间不断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人类在不断探索新的道路去谋求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可以发现,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同社会工作有着直接联系。
(2)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特殊关系社会工作的发展表明,它与社会学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大量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工作诞生的时候,正值社会学的繁盛时期。
由于当时西方主要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穷、社会冷漠、战争创伤等基本上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如城市化和战争等)引起的,所以人们在分析问题时自然而然地采取了社会学的方法。
他们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中寻找问题的症结,同样从制度建设等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社会学就成了社会工作者从事社会工作的最牢靠的知识背景。
历史表明,当社会工作面对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个人的、心理的因素解释时,社会学就显示出其特殊的作用。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大纲精讲及真题解析(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制度13.1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1.社会制度的含义社会制度的含义之观点一(参考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社会制度(又译作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社会制度得以构成,主要依靠四个基本要素:(1)价值观与价值判断;(2)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3)组织设置;(4)权力体系。
社会制度的含义之观点二(参考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这里包含的意义有,社会制度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社会制度实际上是稳定的规范体系,而不是随时变化的个别规则,它的作用是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
显然,这个定义可以适用于各个层次的社会制度,只是在不同层次上构成体系的规范有所不同。
2.社会制度的类型社会制度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其形式和内容复杂多样,从不同的维度,可以对社会制度加以分类分析。
(1)文化、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以人类活动的领域或以制度的内容结构为划分依据)在这四类制度中,实际还会包含许多划分更细的社会制度,如经济制度中就包含产权制度、企业制度等。
吉登斯从制度结构的角度也将制度分为四种类型:文化制度(符号秩序/话语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
在他看来,制度结构不外乎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表意结构(S),二是支配结构(D),三是合法化结构(L)。
每一种制度都包含了这三种结构内容,制度类型的划分,主要是因为结构顺序和组合方式形成的。
表意结构是指对符号、价值、意识形态意义的表达;支配结构是指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规定;合法化结构是指让价值和规则合法化的途径。
(2)内在与外在结构(以制度的来源为划分依据)①内在制度内在制度是从群体内部由经验演化而来,在一些组织内部被正式确定下来并得以强制执行。
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其中,非正式的规则主要有:a.惯例,即人们在生活和交往中自愿遵循的某些习惯性的行为模式;b.内化规则,是人们根据经验把一些价值、道德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c.习俗和礼貌,是指在共同体或群体内形成的习惯性行为规则。
2012年中山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山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伦理守则答:伦理守则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关系方面的行为标准。
伦理守则包含总则、职业道德、专业修养及工作规范四个方面的内容。
它共涉及六大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在实务机构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以及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2.助人自助答: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使其在克服眼前的困难的同时,增强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
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客体。
同时,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
3.接纳答:接纳意味着接受、相信和尊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要同意其他人的价值或我们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去支持另外某一个人的价值。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接纳在实践中有时是困难的。
当案主的行为违反一般道德,或当案主的价值观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相左时,接纳方面的问题便会产生。
拒绝接待,或在接待中用明确的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来标定案主,都是违反接纳原则的。
4.社会认同答: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理论,区分了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
与利益联系相比,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331社会工作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社会政策答: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实现社会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原则、方针。
它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
2.社会福利答:社会福利。
本质上是指由国家立法或政策规定,保障全体公民在享受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程度,为不断提高物质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在中国,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形式,指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一些社会成员为了解决广大社会成员的各种困难,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保障和服务措施的总和。
3.去机构化答:去机构化,是指去掉政府包办的、条件和服务质量较差的、大型福利机构及传统福利机构中存在的不够人性化、缺乏隐私保护、与社会隔离等弊端,防止不必要的机构服务。
去机构化是相对于机构化而言的,是一种强调保护对象的社区生活的新模式。
4.内外影响力范式答:内外影响力范式试图解释为什么对相同的处境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行为,协助社会工作者理出其中的头绪。
内外影响力范式的基本假设是,人(或群体、组织、社区等系统)自身及其环境中生成的各种力量促成了他(他们)用某种方式行事。
正是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特定的行为。
这些力量的作用对社会工作实务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内外影响力范式是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的一种操作化。
5.社会环境答:社会环境是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
2013年中山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中山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331科目名称:社会工作原理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l.个别化2.剩余主义福利模式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4.文化5.社会化二、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性包括哪些?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包括哪些?3.“为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 for social work)和“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 of social work)之间的区别是什么?4.越轨的社会功能包括哪些?5.韦伯社会分层的三个关键维度是什么?三、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1.大卫豪等学者曾经把社会工作理论分为:激进主义社会工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互动主义社会工作和传统社会工作。
你是如何理解和解释这个四分模型呢?2.根据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社会工作的全球定义为:▲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promotes social change,problem solving in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the empowerment and liberation of people to enhance well-being▲Utilising theories of human behaviour and social systems,social work intervenes at the points where people interact with their environments.▲Principles of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 are fundamental to social work.你认为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定义是否适合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呢?无论赞成还是不赞成,请举出具体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社会工作过程
5.1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
一、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
1.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
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工作方法。
2.受助者
受助者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
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
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4.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5.机构与设施
机构与设施是提供社会工作实际服务的场所。
它可以是工作场所、学校、医院,也可以是社区、小区服务机构,还可以是专门设置的治疗机构。
社会工作者在这些场所内和案主一起工作,以改变案主的行为或解决问题。
在这一场所内的设备、环境,构成一种助人的结构、界限、符号意义、规范与路径,与其他场所相区别。
6.自然与社会环境
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外在事物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虽也关注自然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但更关注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和。
社会工作之所以重视社会环境,不仅在于它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更重要的在于社会工作所借以实现其目标的资源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或由社会环境来提供。
7.社会资源
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制度本身是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资源系统而存在的,同时为帮助案主与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人们还应特别注意借助其他社会资源系统的作用,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社会资本即社会工作借以实现其目标的有效社会资源。
二、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1.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致助人目标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运用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它是一种经过设计的目标导向活动。
对于社会工作来说,助人所需要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收集和传递这些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和服务传递系统,这是社会工作的工具性资源。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积极组织和有效运用这些资源为受助人服务。
2.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的实务模式,它是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
一般说来,实施社会工作经过以下几个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
(1)接触问题
接触问题是通过各种途径初步了解可能的服务对象(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等)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其途径有两种:服务对象的求助和社会工作者的主动发现。
(2)调查和确认问题
调查和确认问题是对所遇到的可能的服务对象的问题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背景和所遇问题的性质、程度等。
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可以进一步确定是否把对方所遇到的困难作为双方合作解决的问题。
(3)分析和诊断
分析和诊断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这里包括将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可运用资源相比较,从而把服务放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4)提供服务
服务也称对问题的干预,即在制定服务计划的基础上,有效组织和配置资源,对服务过程进行管理,实现对服务对象的有效支持,使其摆脱困境,满足其需求。
(5)评估
评估是对整个服务活动进行评价,包括效果评估和过程评估。
(6)终结
3.对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的解析
按照韦伯的理论,可以把社会工作看作社会行动,即它是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帮
助他人的活动。
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
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
实际上,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因此,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客体。
社会工作过程可以用图4-1所示结构来表示。
图4-1社会工作过程示意图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社会工作者启动这一互动过程,而受助者的反应使这一过程真正开展起来。
这是一个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循环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而相互理解与合理的行动是社会工作过程有效运行的深层结构。
4.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为实现其计划改变的目标而和服务对象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情感无涉或中立的专业社会关系。
(1)专业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
①专业关系是为专业目的而建立,是为了社会工作所计划改变的目标而建立;而人际关系可能以自身的满足为目标。
②专业关系的形成不以社会工作者的自身利益为前提,而人际关系的建立则可以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③专业关系的形成应当避免社会工作者的个人爱好或偏见,而人际关系则涉及较多的个人偏好与主观情绪。
(2)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基本特征
①目的性。
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为专业的目的而建立的,社会工作者是为了通过这种关系而更好地协助案主和帮助案主解决或防止个人、家庭或社区的问题,发展案主的潜能。
②以案主利益为本。
在专业关系中,案主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应为实现案主的利益、满足案主的需要而开展工作。
绝不允许社会工作者因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而损害案主的利益。
这和一般人际关系强调互惠明显不同。
③非对称性。
在社会工作中,虽然强调平等和民主,但这是就工作态度而言的。
而就实际地位而言,社会工作者是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的业务权威,案主是接受帮助的人,二者的地位是非对称的。
④受制约性。
专业关系不仅要受到社会工作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的制约,即要经由专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使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而且要受到专业的基本价值和伦理守则的制约。
⑤工具性。
专业关系和社会工作的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建立专业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这便是专业关系的工具性之所指。
⑥短暂性。
专业关系的维持具有一定的时限,是一种暂时的工作关系。
当案主的问题得到
解决,或虽未解决但由于某种原因需要转介给其他社会工作者时,双方的专业关系也就结束了。
这时,接受转介的社会工作者将与案主重新建立专业关系。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1.社会角色的涵义
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或者说,它是反映社会位置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一般是成对存在的,即只有两个社会位置上的人相互关联时,它们之间才发生权利、义务关系。
同时也有可能一个人处于与他人的多种联系之中,即一个人可能担当多种角色,社会学称这种现象为复式角色。
2.通才社会工作者
通才社会工作者就是运用一套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工作理论和方法,和可以与个人、团体和社区一起处理问题的技巧,以回应案主的实际需要的工作者。
这些技巧可以由一位工作员独自交换运用,虽然并不是每一个案主都需要使用所有方法。
重要的是,当案主需要所有的调适服务时,通才的社会工作者能够提供这些服务,从而能够给案主以最好、最周全的协助。
通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一个复式角色。
这可以从一个社会工作者一天的实务工作过程中看出。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组角色,也就是复式角色。
3.直接服务角色
直接服务角色指实务工作者面对面接触处在需要情境中的案主,提供直接服务,以帮助案主解决困难和问题的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
(1)支持者
当案主遇有困难时,经常会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这时,社会工作者就扮演一个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