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重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重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重点归纳古诗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作于东汉末年。

品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庭中有奇树①,绿叶发华②滋③。

参考译文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珍贵的树,绿叶间生长出繁盛的花朵。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花木繁盛的春景图。

“庭中”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这是一首表现思妇怀远的闺怨诗。

写作手法: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也与下文主人公孤居无依形成鲜明对照。

教材原文攀条④折其荣,将以遗wèi⑤所思。

参考译文我攀引枝条,折下了一枝花,想要把它赠给日夜思念的人。

理解赏析写作手法:动作描写,“攀”条“折”花为了寄给思念的人。

教材原文馨香盈⑥怀袖,路远莫致⑦之。

1参考译文花香充满了衣服的襟袖,可是天遥地远,不能送达思念的人手中。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以乐景写哀情。

“馨香盈怀袖”紧承上两句,写出了“奇树”之花的珍贵,花的香气特别浓郁,十分适合赠予他人,寄托思念之情。

可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思念的人手中。

教材原文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⑧。

参考译文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最后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表现了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

重点注释①奇树:佳美、珍贵的树。

②华:花。

下文的“荣”也是“花”的意思。

③滋:繁盛。

④攀条:攀引枝条。

⑤遗:给予,馈赠。

⑥盈:充满。

⑦致:送达。

⑧经时:历时很久。

作品主旨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之情。

理解探究21. 诗歌前四句借春景图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主旨与情感把握)答:前四句写了在春天的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开出了繁盛的花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一)《式微》1、“式微,胡不归?”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篇显得宛转面有情致,同时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达到“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二)《子衿》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

末尾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充满深情厚意。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一改送别诗的悲戚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涨满,与堤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2、请自选角度,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①这一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②一个“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一个“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1、游山西村一、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二、赏析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是小猪。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

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

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随时。

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一、作者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式微【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

微:幽暗。

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

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

一说通“穷”,困穷。

[2-3] [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1赠从弟(其二)刘桢(汉末诗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zò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赏析】本诗以松来比喻堂弟的品性,有赞美和勉励两重意思,希望堂弟在政治上能坚持理想,不同于流俗,实在也是自况。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墨客赞美了松柏的凛然正气,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并勉励弟弟要有松柏一样坚忍的品质。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言语,描绘“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所展示的画面。

隆冬季节,那凛冽的风霜冰雪一齐向轻松袭来,轻松巍然挺立,绝不动摇。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初墨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之:到,去。

2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3悠悠:渺远的模样。

3怆然:悲伤苍凉。

4泪:眼泪。

5“初唐四杰”:五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意】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溢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仕进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相识自己的人,天涯天涯好似亲密近邻。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词《庭中有奇树》原文: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一、衍生注释:1. “奇树”:佳美、珍贵的树。

2.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华,同“花”。

滋,繁盛。

3. “攀条”:攀引枝条。

4. “遗(wèi)所思”:赠送给所思念的人。

遗,赠送。

5. “盈”:充满。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庭院中一棵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

女主人公攀着树枝折下花朵,想把它送给心中思念的人。

花朵的香气充满了衣袖,可是路途遥远,无法送到思念之人的手中。

最后两句看似说这花没什么珍贵的,只是感叹离别太久了。

其实是借花来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从折花到送不出去,再到自我安慰,情感层层递进,那种无奈与思念,就像涓涓细流在心底流淌,看似平静,实则汹涌。

三、作者介绍:这首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作者已不可考。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这些诗大多是文人模仿乐府民歌而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分隔两地很久了,那天我在院子里看到盛开的花,就像诗里的“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我忍不住摘了一朵,想寄给朋友,可又觉得这怎么能寄过去呢?这时候我就特别能理解诗里“路远莫致之”的无奈,哎,这花就像我的思念,只能在我这儿独自美丽,朋友却看不到,真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龟虽寿》原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衍生注释:1. “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

2. “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3. “螣(téng)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4. “老骥(jì)”:年老的骏马。

骥,良马。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包括《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浣溪沙》和《十五从军征》。

以下是这几首诗的原文和简要解释:1. 《采桑子》(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解释:西湖风光好,乘画船游赏,观赏水面的美景,在绿水长堤上,享受着优雅的乐曲。

水面平滑如镜,连风都不来惊扰,感觉不到船在移动,只有涟漪在水面荡漾。

当稍有动静时,岸边的水鸟会迅速掠过,增添了游人的惊喜。

2. 《相见欢》(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解释: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是离别的思绪。

而离别的滋味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解释: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4. 《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解释: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

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

在小园中带着幽香的小径上独自徘徊。

5.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四川刘海燕原创●1.《过故人庄》(唐·孟浩然)这首五律首联的“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

颔联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

上句是近景,绿树环合,别有天地,幽雅恬静而富有神秘感;下句是远景,村后青山迤逦伸向远方,恰似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面,让人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颈联写在故人家的生活场景。

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

尾联直率表达了重阳节再次造访的愿望。

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散译: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

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一起观赏菊花。

2.《游山西村》(北宋·陆游)这首七律以“游”字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表现了农民的厚道。

颔联写山峦重重叠叠,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汩汩穿行,仿佛已经无路可走了,倏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使人们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无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就能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游了一整天的诗人游兴未尽,主人的殷勤,风光的旖旎,民的的淳朴,使诗人流连忘返。

散译:莫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浊浑,去岁丰收,足有丰盛的菜肴招待客人。

山水重重复复,令我几疑无路,柳暗花明,现出了一个山村。

一路鼓鸣箫吹,噢!原来是春社日已近,父老都身着简朴,古老的民风依然留存。

从今后呵!若许我闲居,若野鹤浮云,我便拄着竹杖,随时来这里拜访叩门。

3.《渔家傲》(宋·范仲淹)这首词,上片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突出了气候“异”;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写出了边声“异”;接着些边的“异”:“千嶂里”写军营为群山环抱,“长烟落日”些塞外壮阔的风光,与紧闭的“孤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壮阔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部13首古诗词赏析汇总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部13首古诗词赏析汇总

八年级下册全部古诗词(13首)(注音、注释、赏析)汇总1[先秦]诗经《关雎》2[先秦]诗经《蒹葭》3[宋]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4[先秦]诗经《式微》5[先秦]诗经《子衿》6[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8[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9[唐]白居易《卖炭翁》10[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1[唐]李白《送友人》12[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3[宋]陆游《卜算子·咏梅》关ɡu ān 雎j ū[先秦] 诗经关ɡu ān 关ɡu ān 雎j ū鸠ji ū,在z ài 河h é之zh ī洲zh ōu。

窈y ǎo 窕ti ǎo 淑sh ū女n ǚ,君j ūn 子z ǐ好h ǎo 逑qi ú。

参c ēn 差c ī荇x ìn ɡ菜c ài ,左zu ǒ右y òu 流li ú之zh ī。

窈y ǎo 窕ti ǎo 淑sh ū女n ǚ,寤w ù寐m èi 求qi ú之zh ī。

求qi ú之zh ī不b ù得d é,寤w ù寐m èi 思s ī服f ú。

悠y ōu 哉z āi 悠y ōu 哉z āi ,辗zh ǎn 转zhu ǎn 反f ǎn 侧c è。

参c ēn 差c ī荇x ìn ɡ菜c ài ,左zu ǒ右y òu 采c ǎi 之zh ī。

窈y ǎo 窕ti ǎo 淑sh ū女n ǚ,琴q ín 瑟s è友y ǒu 之zh ī。

参c ēn 差c ī荇x ìn ɡ菜c ài ,左zu ǒ右y òu 芼p à之zh ī。

窈y ǎo 窕ti ǎo 淑sh ū女n ǚ,钟zh ōn ɡ鼓ɡǔ乐l è之zh ī。

完整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完整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完整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

在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黄鹤楼的荒凉和自己的孤独,表达了对友人离去和漂泊在外的苦闷和忧伤。

尾联中,“烟波江上使人愁”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也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愁”字。

这首诗情景交融,吊古伤今,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意境。

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愤懑等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中的“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则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体现了XXX“诗中有画”的特色。

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出一幅江山壮阔的画面,展现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本诗通过描写庭中的奇树,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其中,“馨香盈怀袖”一句通过妙笔生花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香气的存在。

整首诗结构简洁明了,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更是点明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诗歌的抒情特色。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主题是XXX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他对繁琐喧嚣的城市生活的反感,倡导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2.改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XXX,心远地自偏。

”我在城市中安家落户,却不受车马喧嚣的干扰。

你知道我是如何做到的吗?因为我的内心深处向往远离尘嚣的生活。

3.改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我在东边的篱笆旁采摘着菊花,眺望南边的山峦,感受着山间的清新空气,看到飞鸟归巢。

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详解(前五首)

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详解(前五首)

写作背景
选自《东皋子集》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 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 孤独的感受和与世俗不合的落寞情 怀。
第二首 《野望》
听朗读,正字音
薄暮 徙倚 落晖 (bó) (xí yǐ) (huī) (dú) 黄昏 徘徊 落日 小牛 回忆

怀
野望
王继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 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描绘葵的形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动词, 这里是散布的意思。德泽:恩惠。 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因 而说是一种恩惠。万物:大地上 的各种生物。生光辉:形容万物 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样子 。
用了什么修辞?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 勃勃生机。
由季节转换联想到时间飞逝。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少年时期。壮:成年时期。合起来指人生命力旺盛的 前半生。努力:把力量尽量使出来。意即勤奋。老大:指 人生命力衰败的时期。徒:副词,可译为“空,白白地”。 伤悲:悲伤。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与 悲伤。
第一首
长歌行
汉乐府
解题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 ng):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 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长 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 由式歌行体。
文学常识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 乐的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 所采制的诗歌。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 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 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 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 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 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语文八上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语文八上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课外古诗词十首1、《长歌行》汉乐府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

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2、《野望》王绩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八年级上册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写法】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了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主题】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写法】前两联,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最新修订部编版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梳理赏析

最新修订部编版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梳理赏析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赏析】紧承首联,是首联的延伸。前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平川、原野。 分明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草木茂盛的样子。
【赏析】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转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 此联写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 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字:“争”和“啄”两个 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 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 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 的勃勃生机。
【赏析】颔联从动物活动的角度写春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景致的 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
炼字:“乱”“浅”写 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 嫩,突出了春天生机盎 然的特点。
炼字:“大”表现出边疆沙漠
的茫茫无边;“孤”表现出四
指烽烟。
周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出
大漠孤烟直, 烽烟高高直立的特点。
指黄河。 长河落日圆。意象内涵:描写塞外风光,暗含
【赏析】笔力苍劲,勾勒出塞外风光 的开阔、混莽,被王国维赞为“千古 壮观”。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
孤寂之感。 意象勾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赏析】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征蓬”与“归雁”, “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一 “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 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炼字:“长”表现黄 河渺无尽头;“圆” 表现出日落之低之大, 孤悬于地平线上。
(2)运用“同类对比”的阅读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某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
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 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 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 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 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 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 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 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 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 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 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 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 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 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 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 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 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 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3]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 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 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1.《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以“登高”为主题,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诗中通过描写风声、猿啸、鸟飞等自然景象,表现出秋天的凄凉和孤寂;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表现了诗人对流离失所、孤独无依的生活状态的感慨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2.《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通过描写草原上的草木生长和枯萎的自然规律,暗示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必然性;而“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则表现了诗人对亲友离别的悲伤和不舍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3.《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以“登鹳雀楼”为题,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诗中通过描写夕阳余晖、黄河奔流等壮丽景象,表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高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篇之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背诵赏析注释译文-精选文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背诵赏析注释译文-精选文档

庭中有奇树两汉:佚名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注释】⑴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⑵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

华,同“花”。

滋,繁盛。

⑶荣:犹“花”。

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⑷遗(wèi):赠送,赠与。

⑸馨(xīn)香:香气。

盈:充盈,充积。

⑹致:送到。

⑺贵:珍贵。

一作“贡”。

⑻感:感受,感动。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鉴赏】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

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

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

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

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1】长歌行1.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把园中葵变黄了到叶衰比喻人生短暂。

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老,警示人们:光阴易逝,人生短暂,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要等到老了再伤心后悔。

2.体会“老大徒伤悲”中“徒”的妙处。

“徒”字是“空”“白白”的意思。

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3.本诗劝勉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要老来空自悲叹。

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联想人生也可以老当益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举例说明。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选择一种讲明理由,并举例证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观点,可结合“少壮时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应抓紧时间努力奋进”来谈,正如孟郊说:“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可举历史上少年成才的事例如“年少万兜鍪”的孙权等。

而“老当益壮”的观点就从“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学到老”的角度谈,可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等为例。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运用比喻,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光阴一去不复返。

5.请再写出一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名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野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绩。

2.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

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4.本诗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画面以诗人登高远望为中心,看到是落日的余辉中树叶凋零、山山错落、牧人驱犊猎马带禽返家的一派萧瑟景象,这一景象和诗句“相顾无相识”“徙倚欲何依”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落寞欲隐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八年级上册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天的太阳散步恩惠,万物欣欣向荣)长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华,通“花”。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徒,白白地)《长歌行》是南朝宋代文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就要枯黄衰败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开篇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用生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

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

2《野望》王绩东皋(gāo)薄(bó)暮望,徙倚(xǐ yǐ)欲何依。

(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徙倚,来回地走。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晖,落日)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薇是一种植物。

)选自《东皋子集》。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代诗人。

野望,古诗名,《野望》诗以王绩与杜甫所作流传最广。

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

第一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第二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

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

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

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

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

燕南度,大雁南飞。

)我家襄(xiāng)水曲,遥隔楚云端。

(襄水,指汉水,流经孟浩然的家乡襄阳。

曲,曲折转弯处。

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天际:天边。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迷失道路。

津,渡口,在某些句子中“津”的解释是“道路”的意思。

平海夕漫漫:形容长江水势很大)选自《孟浩然集》。

《早寒江上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

此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

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

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

此诗真切描写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写诗人船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清景色,描写诗人船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清: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济,渡。

端居,安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出来。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

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

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聊,浪费光阴。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

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

5《黄鹤楼》崔颢(hào)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选自《全唐诗》卷一三零。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的佳作。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6《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

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比喻游子的心情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与友人难分难舍。

)挥手自兹(zī)去,萧萧班马鸣。

(兹,此。

萧萧,马的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声色具备。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咀味。

全诗语言自然朴素,不事夸饰。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7《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选自《刘禹锡集》。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8《鲁山山行》梅尧臣(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a),心满意足。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鹿在溪边饮水。

修辞手法:对偶。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修辞手法:设问。

)选自《宛陵先生集》。

示有人家。

修辞手法:设问。

)选自《宛陵先生集》。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

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北宋诗人。

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9《浣溪沙》其二苏轼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选自《东坡乐府》。

本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景,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抹上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