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诗词五首》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XXX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XXX。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白: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溢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扫兴(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甚么?明白: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画了一名少年参军数十年后返回故乡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XXX,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白:前面重在XXX,后八句首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唐诗五首(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统编版)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唐诗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诵、仿写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感。
5.培养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唐诗的魅力和学生们对古典文化的热情。通过《唐诗五首》的教学,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总结:
1.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们体验诗人的情感,引导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生动和有趣。
3.王之涣《登鹳雀楼》:领略黄河壮丽景色,体会诗人胸怀天下的豪情。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解析诗中的景物描绘,感悟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不舍。
5.王维《鹿柴》:通过诗句分析,感受诗人在山林中寻找心灵宁静的意境。
二、核心素养目标
《唐诗五首》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感受唐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唐诗的格律、意境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诵,让学生们感受唐诗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分组讨论的实效性:在分组讨论环节,我观察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这种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有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悟唐诗。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部编八上语文《诗词五首》精品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八上语文《诗词五首》精品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其五)》(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
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部编版八上语文26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案

26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
2.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其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全三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
”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
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6 诗词五首(出示课件2)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4)三、学习诗词饮酒(其五)(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本诗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6)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都很有名。
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本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
部编版初中语文《诗词五首》优质课教案

24 诗词五首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 《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最新统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26 诗词五首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一、新课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步入诗词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新课教学饮酒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近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
在这些作品中,他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
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2.朗读诗歌(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听诗歌范读。
3.理解诗意明确: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知识链接: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2.增强历史意识:了解诗词背景,认识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诗词,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诗词的格律、意象、情感表达等。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千年。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望岳》这首诗。它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象,表达出自己的豪情壮志。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诗词五首》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大多数同学能够逐渐进入状态,跟随我的教学节奏。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词的格律知识,部分同学掌握得不够扎实。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简单的解释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显然,这部分内容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不断巩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家国情怀、人生哲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诗词五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这五首诗词的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词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历史、人生哲理的感悟。
教学重点:五首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激发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体验和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饮酒》: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思想。
《春望》: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诗人,以其奇特的想象和深沉的情感著称。
《赤壁》:苏轼,北宋文学家,其诗词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渔家傲》: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以其婉约词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闻名。
教学准备:《诗词五首》课文PPT课件,包含每位作者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五首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诗词”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五首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简要介绍诗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特点。
诗词学习(25分钟)1.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详细介绍每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词:请学生朗读每首诗词,注意语调和节奏,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生字新词:解释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深入探讨(15分钟)1. 艺术手法:分析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这五首诗歌的基本背景,包括作者和时代环境。
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对这些诗歌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我会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让每个人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那些美妙的诗句。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味美。
我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体验诗歌中的情感与意境。
这不仅仅是一堂语文课,更是一次美的旅程。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的世界,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吧!1. 理解并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的内容亲爱的同学们,咱们今天的学习重点来了!今天要走进诗歌的世界,一起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先来了解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哦,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的内容。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小挑战呢?但别担心老师会带领大家一步一步走进诗歌的世界。
首先我们先来朗读这五首诗,感受下古诗的韵律之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每一句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节奏。
读诗的时候,你们可以轻声地跟着老师一起读,体会其中的韵律之美。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解读这五首诗的内容,咱们可以分组进行,每组负责一首诗。
每个小组可以讨论并解释诗句的意思,老师会在旁边给予帮助和提示。
记住理解诗歌的关键是要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
在理解了诗歌内容之后,我们要试着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下这样的诗句?这样我们能更容易地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
我们要来挑战背诵这些诗歌了,虽然可能会有些难度,但别担心我们可以分段背诵,一句一句地来。
背诵诗歌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好啦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如何学习这五首古代诗歌了吧!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今天的任务,加油哦!2. 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和美感咱们接下来要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诗词五首》

教案名称:《诗词五首》综合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和《渔家傲》五首诗词,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词鉴赏、情感体验、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词中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每首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诗词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准备:《诗词五首》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每首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词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情感体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做铺垫。
诗词学习(每首10分钟,共5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解释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词鉴赏:分析每首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诗词,记录自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词内容,模拟诗词中的场景或情感,加深对诗词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诗词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诗词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练习都进行得不错,但时间上感觉有些紧张。下次我会注意控制好时间,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创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现代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歌之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例如:《登高》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描绘表达情感。
(4)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生哲理。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朗读与节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价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1.教学重点
(1)五首诗词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简介:这是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教师需着重讲解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举例:《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在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离愁别绪。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
(2)诗词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教师需详细讲解每首诗词的韵律特点、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运用。
举例:《赤壁赋》的意境宏大,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因为离别、孤独或其他情感而感慨万千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情感的。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修辞手法是诗词创作的精髓,但学生在识别和应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
举例:《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酒一杯”运用了夸张手法,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在其他诗词中找出类似用法,加深理解。
(3)诗词的个性化解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和思维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解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包括以下五首经典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和《赤壁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第26课《诗词五首》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诗词五首》教案,选自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本节课将深入学习以下五首诗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牧的《山行》,以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作者背景、诗词的意境赏析、关键词语的品味、诗句的朗读与感悟,以及诗词中表现出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涵。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此外,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于诗词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这表明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是十分可贵的。但在指导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例如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时,可能需要提供更具启发性的问题或案例,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最后,通过今天的课程,我认识到在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上,仍需进一步细化。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我应该采用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来进行讲解,例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构建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表现手法。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传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五首诗词,看看诗人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赏析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把握,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将诗词的美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五首》。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部分学生对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掌握不够牢固,这可能影响到他们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的意象和韵律,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分析其如何运用意象和韵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主要包括以2.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杜牧《赤壁》
4.杜甫《春望》
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节课将围绕这五首诗词,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背景、作者、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难点举例:鼓励学生在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
诗词五首(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词的基本概念、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欣赏诗词的美,并在生活中发现它们的独特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抒情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中的意象和手法,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诗词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5.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意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美:五首诗词在韵律和意境方面各具特色,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规律,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举例:《登高》一诗的韵律为五言绝句,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望岳》则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2)诗词中的意象运用:重点分析五首诗词中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掌握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举例:《春望》中,杜甫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意象,表达了战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让他们从简单的诗词开始欣赏和分析;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诗词的内涵,挖掘更多的情感和价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4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东篱.(lí)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燕.脂(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词义。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角:军中号角。
玉龙:指宝剑。
3.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4.背景介绍《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部编版初中语文《诗词五首 (2)》优质课教案

24 诗词五首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2课时《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一、导入新课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雁门太守行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一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诗词五首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 《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
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
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三、板书设计
春望⎩⎪⎨⎪⎧望⎩
⎪⎨⎪⎧⎭⎪⎬⎪⎫所见:寄情于景所感:触景生情翘首望景盼⎩⎪⎨⎪⎧⎭⎪⎬⎪⎫所盼:家书万金所思:战休国安思亲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