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作文】《中国绅士研究》读后感
浅谈中国绅士
浅读《中国绅士》1本书的由来,意义以及研究方法:《中国绅士》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英文著作。
共分为7篇加一个附录。
在成书之前各篇登载于报刊之上。
此书是费老在自己的《皇权和绅士》《乡土重建》中选出的一些文章,于1949年口述给雷德菲尔德夫人。
后独自整理出版的。
此书虽然是选集,但是却有着自己独立的体系,新的思维逻辑。
《中国绅士》的翻译出版有着现实意义。
无可讳言,中国社会目前正进入一个空前未有的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
也许我们回顾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时代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大革命后的法国,在1830年前后“成了暴发户统治的资产阶级社会。
……他们则成了新时代的冒险家。
他们办起了富于冒险的银行,建成铁路,创建工厂”;而同时“受到教育的年轻人因为供过于求,面临着他们认为渺茫的前途……年轻人在权势的门外久久等候着。
这些年轻人由于不被社会所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在精神上也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被称为…世纪病‟。
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作为生活的准侧。
”这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社会学。
目前中国社会的某些征候也有些像“似曾相识燕归来”但这一切究竟是什么道理?中国社会结果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人们如此?《中国绅士》能给人以启迪。
费孝通说过:“只是我们在青年时代曾想从事于建立这门科学,而走上了一条我现在认为正确的路——到中国现存的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分析,研究。
一切前人以科学方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的理论都只是帮助我们机型这些工作的手段,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但是决不能用来替代我们从实际中得出的结论,尽管我们的决定并不一定正确。
”这段话很好的表现了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社会人类学的特点正是要求调查者长期的在某一地区参与观察,具有精深的语言能力和历史知识。
传统的安乐椅上的理论已经收到挑战。
只有一个优秀的实际调查者,才能是一个优秀的理论家。
同时,只有一个优秀的理论家,才能是一个优秀的实际调查者。
远去的长衫党——读《中国绅士》
远去的长衫党——读《中国绅士》主_在分析其中历史的"合理性".如对于体现家法族规不同于家训特色的"惩罚"规定,不能都一概视为愚昧无知.当然,尊重人格,尊重生命是必须的.但对于犯规者的惩处却不能都视为粗暴.对于教育儿童来说,有的家庭从溺爱孩子的远思想出发,多用物质利诱来引导孩子"听话",结果造成孩子目光狭隘,见利忘义.而对于社会惩罚性的约束难以适应.总之,在家法族规的研究领域.解放思想深入开掘与结合现实推陈出新是并重的.口山人——读《中国绅士》《中国绅士》张仲礼着,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g;~i1991年版与"知识分子"一词相比.以"士"来指代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似乎更为合理."士"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语词和现象.尽管随着历史的延长不断地增减着内容含量,却缺少"自由","独立"的味道,反而具有依附政治的鲜明功能特性."士"在中国历史流变中,西汉中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分界.此前.尤其是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士"的界定不以对象的知识性为惟一依据.更重视其社会功能,以此,孟尝君的"鸡鸣狗盗"之徒,汉高祖的"贩夫走卒"之辈都大大方方厕身其问.此后,儒术独尊,以儒家经典治国.凭经学取士,"学而优则仕".士的知识特性,文人特性自此得以加强,因此,时至东汉,即使那些参与建国的开国元勋也大多为儒生出身.降及隋唐. 则正式开启了科举考试的大门.两宋更是递相为继,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读书人似乎全都落入了帝国君主预设的圈套之中,成为君主体制的合作者和执行者,为官作宰,求禄求利.明清之时,科举制度更加完备,通过八股时文策试的书生们对君主政治的倚赖性有增无减.他们或身为朝廷命官.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管理.或藏身乡野.成为活跃的地方贤达.而这些身在朝廷的官吏及散布民间的乡贤正是此时"士"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一些学者明晰地区分了"士","士大夫","绅士"等语词的意义所指.但也有学者指称."士","士大夫","士绅","绅士"所指并无多大区别.西方研究者大多将其翻译为英文单词"gentry",这或者不能完全重叠中文的意义所指, 然而.如此用法似乎已经相沿而成为惯例.实际上,一千多年来,对作为官吏的士和作为乡绅的士的关注是不均衡的.作为官吏的士精密地组成了各个朝代官僚体系的主流,以国家和民族精英的身份掌握着历史的话语权.历朝正史主要由他们撰写.也主要撰写他们.他们挣得了最多的历史聚光2O世纪初,伴随辛亥革命的炮声.清朝最后的皇帝从高高的龙椅上跌落下来.持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支撑这个传统帝国的官僚体系.包括上层的官吏体系和下层的士绅体系也因之彻底溃灭了.而对这个官僚体系的现代研究却刚刚开始.研究则似乎更关注乡土绅士.当时.大批从西方留学回国的学者开始运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解析,研究中国问题.与中国传统学术相比,西方的研究视角似乎不太关注那些宏大的政治命题及官僚精英.而是锁定基层草根社会,偏爱"真实的"民间.当然.他们也重视知识阶层的研究,因为在他们看来.知识阶层是社会组成和变化的核心和内力.以整个社会为关注对象的社会学研究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该领域的研究将乡土社会与知识阶层有机结合了起来.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关注乡土社会,关注下层的"绅士".也就是普通的乡绅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作用.费先生生于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江南小镇——同里.深受中国传统社会的浸染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面对日渐消失的传统社会模式. 联系到久远文明大国的衰弊与没落,他没有一味"向西走",而是将现实和历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甚至牵带着对温厚文化传统的些些留恋.探索传统社会的结构.研究作为知识阶层的"绅士" 在传统社会的功能.目的是"重建乡土社会".同时.受西方权利观念的影响.他提出了皇权和绅权两个政治概念,并且较为强调绅权的社会功能及作用.他还从大概念"绅士"里分出两个小概念:官僚和绅士.居官则为官僚,卸任即为绅士.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官僚并不"认真做官",其做官只是获得"安全和保障的必要手续", 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安享特权的"免疫".即使辞官归乡了,他们仍拥有"势力",这种势力就是"政治免疫性".政治愈混乱,这种政治免疫性.也就是"绅权"的价值也就愈大.效用也越发明显.[il无疑.费孝通凭着社会学家敏锐的洞察力及丰富的联想力.抓住了传统社会的一些基本特质.但如就历史钻研的准确和深刻而言,还当推吴哈.研究历史出身的吴晗一谈到历史,自然非常之熟络.他从秦代一直数到清朝,指出封建皇权下的"绅权"经历了由"麸存"到"共治".最后到"奴役"的逐步"没落"和"淘汰"的阶段.他反对所谓"绅权"的提法.认为传统集权时代晚期的"绅士"无权可言,粱启超所提出的兴"绅权"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命题.从费,吴身上,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不同.来自历史的丰富和真实的材料非常富有说服力和时间穿透性.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社会学强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性应该保持稳定一致的良性动机.如果能够将二者结合起来,取后者的目的合理性与前者的认识彻底性.那么,对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可能会更全面.更有益.对中国绅士阶层的研究仍在继续,某种程度上甚至呈现出更加深入,更加精细,更加专业的倾向.1953年,来自江苏无锡的张仲礼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即以19世纪中国的绅士为研究对象.题目即"中国的绅士".副标题为"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最初于1955年以英文着作形式由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李荣昌博士将之译成中文,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可以说,张着《中国绅士》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的以现代方法研究传统中国官僚体系构成与功能的着作.如果按照时下的学科分类.张氏此着应该归属历史学,因为此书研究对象的所处时段及研究方法都未曾逃出时下划定的历史学范围.在研究对象上,张着《中国绅士》一书虽然只选取了19世纪.也就是清嘉庆至光绪一段时期的绅士.但是,全书所论及的绅士.囊括范围极为宽广,既包括朝廷官吏,也包括地方乡绅,既包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正途"绅士.也包括因军功,捐纳等手段获得名分的"异途"绅士.因此,此书所言绅士实为广义的绅士.整个19世纪中国的官僚体系.以及这个官僚体系的潜在后备阶层,都在此书考察之内.书评31主曩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是官僚体制国家的典型范例.最后的王朝——清朝,虽然由来自远处文化中心之外的北方"蛮族"女真人所建立,但其意识形态,政治,文化诸方面都承袭了明代的先例,承袭了汉人文明的主流(这种承袭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面对广袤的中原大地时.作为统治者的满人在数量上和文化上都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选举才士的科举制度不仅得以继承,而且发展到了极至.究其原因,正如韦伯所言.科举制度可以引起生员为了俸禄和官职竞争,这样.绅士们也就不至于联合起来共同反对人数和文化都不占优势的满清朝廷了.另外.科举制度培养了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绅士阶层.在赋予他们政治,经济,社会特权的同时.更为一家一姓的朝廷物色到了极佳的统治帮手.张仲礼采用了现代西方的历史计量学方法.第一次对这群帮手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和全面的统计.他首先笼统地将"绅士"划分为"上层绅士" 和"下层绅士".划分的根据则主要是二者政治地位的高低."上层绅士"包括官吏,进士,举人,贡生等,"下层绅士"则主要由普通生员,监生,例贡生等组成.前者所戴帽子为金顶,后者则为银顶. 前者的政治地位明显高于后者.非专业的人士对于传统"绅士"的了解也就停留在这样划分的水平上.张氏继而详尽考察了"下层绅士"和"上层绅士"身份的获得,以及这两个集团的内部构成.之所以称之为"考察详尽",是因为他不仅关注到我们熟悉的正常科举程序.如生员到举人.再到进士的上升过程,更关注到正常科举考试之外的"捐纳"制度,"恩荫"惯例,甚至还关注到与文举相应的武举制度.另外,对各个层次绅士的身份取得及得名由来,着者也有具体的解释说明.以"下层绅士"为例.该层绅士主要由经过考试的文生员,武生员及捐纳而来的例监生等组成.其中.文生员等级和威望最高,又含有"附生","廪生", "增生"等不同类别."附生"为未参加岁科二考,或者考试成绩不佳者,属于文生员里级别最低的一级."廪生"乃岁科考试成绩最优者,可以享受廪米补贴.在文生员中享有特权也最多."增生"来源与岁科考试成绩二等的附生及成绩四等的廪生.仅次于文生员的集团是"例监生".此集团人员主要来源于"俊秀",即普通平民,也有廪生捐纳者,称为"廉监";"增生"捐纳者,称为"增监";"附生"捐纳者,称为"附监".还有恩赐的"荫监生","难监生"等.此集团人员还包括优监生,例贡生.虽然同在一个大的集团.但是集团内各个类别的生员的地位及所享受的特权彼此有异. 这样的研究相较以前将绅士划分为官吏和地方乡绅的简单化处理更为完整和明晰.同时也可以看到,着者没有满足于对科举制度的研究,其所集中研究的乃是整个官僚体系的社会构成及特性.整个研究则完全采用了西方现代的实证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虽然研究的范围囿于远去的历史.研究的内容为传统的社会结构.但是研究本身更接近今日的"科学".如果说《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对传统科举制度的总结与批判是经验性的,感性的.那么,此书对于传统王朝选官制度的总结无疑更为理性.更为全面.对19世纪中国绅士人数的分析更体现了作者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这部分内容占据了全书主要的篇幅.值得注意的是着者结合各种史料所作的各种统计数字和表格.这些统计数字不仅显示了整个19世纪中国各地生员学额和绅士的总量. 还显示了各地学额和绅士数量的变动情况.其中,以太平天国运动为分界关于19世纪前后期学额分布及"正途'异途"绅士之间比例变化的统计意义尤为重要.这部分数字统计揭示了19世纪后期,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政府为了寻找财政支持.为了奖励军功,增加了各地学额,导致"正途"绅士和"异途"绅士的数量"猛增".更严重的是,绅士内部的构成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异途" 绅士的增加比例远远大于"正途"绅士.他们侵入到原为"正途"绅士掌控的领域.在上层绅士中,大约一半数量属于"异途"出身.绅士总量的增加明显加大了普通民众的负担.从经济的角度严重破坏了社会平衡.而绅士内部结构的变化则影响了他们作为社会领袖的素质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异途"绅士控制能力的上升使得曾经为选官制度之金科玉律的科举考试也不再如同以前那么倍受尊崇了.对统计数字的运用还表现在对绅士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积极程度的估算上.也表现在对绅士中"新进者"与"继进者"的数量比及活动积极程度的评估上.所谓"新进者".指的是父祖辈不具各绅士地位的"新"绅士."继进者"则指的是其父祖辈已经获得了绅士地位的人.根据数字统计.19世纪后期,"新进者"数量大增.湖南,广东等省份"新进者"出现的比例相比更高.这正说明新进绅士或是由于军功.如平定太平军,或是由于商业财富的增加.如沿海的贸易等原因而获得绅士名分和地位的.同时.这批"新进者"在承担社会责任上明显不如"继进者"活跃和积极.这一结论也应证了前述"19世纪后期绅士素质变化"的论断.数字统计的运用是此书一个重要的特点.美着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甚至在<美国与中国》所附文献选读中称此书是一本"统计研究着作".毋庸讳言.数字统计的方法也是非常富有说服力的.但是.数字的统计只是方法和手段.而不是此书和此书作者考察,研究的目的作者将"数量分析用于还未形成统计形式的历史资料".其目的在于能够"得到关于绅士职能的更多发现.并且揭示与绅士和绅士集团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变动性有关的某些问题".瞒出于这样的目的.作者以19世纪前后期绅士数量及构成的变化统计来说明绅士型社会走向崩溃的内在原因:又通过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考察,指出科举制度漫长的读书应试生涯,以及过于重视辞藻和诗赋的八股文形式,耗费人才成长的时间,更影响了人才的素质.所育人才甚至根本无法面对来自外部的西方势力的挑战和冲击. 于是,它就不得不寿终正寝.内部因素出现了变化,外部又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由科举制度支撑的整个绅士社会也就自然而然地瓦解了.抛开结论的正确与否不论,单从作者研究的目的及最后的总结来看.此书实在更像一部社会学研究着作.赞兰兹?迈克尔在"导言"中也强调此书对于"了解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的意义.社会学家总是从社会构成的角度来观察并解释社会的变化.这与历史学家更多地从政治的角度, 经济学家更多地从经济的角度来审视社会的变化颇有不同.今天.社会学似乎越来越成为众人注目的显学.原因何在?仔细考虑之后,我们发现除了社会学可以在意识形态之外安全地俯视社会的结构和组成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不能忽视.即社会学理论更加重视社会秩序的维持,以及社会生态的生长与保护.而这些正是当今社会的急务.当然.社会学家并不排斥经济,政治等重要因素的重要作用.但是,社会的形成与自我发展肯定不是单一的"技术经济因素"所惟一决定的. 马克斯?韦伯更重视复杂的,多重的因果关系对社会本身的影响和维持.为此,他特别关注官吏制度以及此制度下提供官吏的社会阶层.而这个阶层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即"绅士".他们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实际上.对纯粹技术决定的反感也是2O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学家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诱因.费孝通曾批评那时的中国知识阶层徒有现代的技术知识.即只知道"生火".却不去考究"火应当生在什么样的场合里,对于社会的影响怎样".只不过他所反感的是技术知识阶级对有关社会的规范性知识的忽视和漠然.的确,唯技术决定的时代使人们忘却人的社会性,忘却了社会本身的活力,也忘却了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具各的社会功能.而这些正是社会学所关注的.此书以"绅士"为研究对象,自然也探讨了书评主朋"绅士"的社会功能.上层绅士以官吏的形式活动于社会之中.其功能不必再论.广大的下层绅士不仅是绅士集团数量上的多数.而且,其影响与分布也往往宽延到遍及基层的街镇村巷.山高皇帝远,因此.皇帝所希望传播的国家意识形态及道德理念只有先通过科举教材的解释传递给他们.再由他们散播到四乡八野,此即古人所谓之"风化".作为享有朝廷特殊优待的乡野领袖集团的成员,绅士们总是要积极承担一些社会职责. 弘扬儒学,宣传儒家的价值观念自然是他们贵无旁贷的任务.太平军主张毁灭儒教.所到之处往往烧毁孔庙.于是.曾国藩就以卫教卫道的宣传口号从湖南招募乡勇阻击太平军.大批的下层绅士进入了他所建立的湘军.湘军其实就是一群下层绅士统领着冲锋陷阵的农民.当然,绅士们都将自己家乡福利的增进和保护作为自己的责任. 此外.他们还承担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兴修公共工程,组织团练及征税等社会事务.以此,在中央政权运行良好的时期.这些绅士扮演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联络人的角色.他们发挥着社会润滑剂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对立与矛盾.有了这些绅士.政府,绅士与基层民众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平衡格局.一旦维持这个格局的要素出现了不规则的变动.那么.整个格局也会随之变化.19世纪中期太平军的兴起.严重地打击了整个清代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清政府率先打破了三者平衡的格局.增加了学额.增加了"异途"绅士的数量,导致了绅士结构的溃毁.应该说.这是一个纯社会学的论断和总结.如果和军事,政治,经济因素结合起来解释晚清的覆灭,可能会更合理一些.以军事为例吧.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太平军兴起也促使了清朝主力军事武装八旗军以及第二主力军事武装绿营军走向衰败.代之而起的只有来自民间的乡勇,湘军,淮军即因此兴起.异途绅士的增加.非主流军队控制力的加强.使得清廷失去赖以维系的军事,政治力量,其灭亡厄运自然也就降临了. 那么.绅士社会呢?应该说已经随着最后的集权王朝的毁灭而消失了.但是,至少在民国期间.这种带有传统绅士型的社会模式还是存在于一些地方的.多年的社会惯性使得一些传统的社会形态不可能彻底地消亡.延安时期倡导的三三制.其中三分之一的组成成员即来自开明士绅与地方贤达.当然,此时的士绅已经不是,也不可能是旧王朝时期依靠功名获取特权的绅士了.读书应试获功名地位的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些死守着旧王朝时代刻板戒律的书生必定沦为尴尬的存在者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类书生的代表.一面是象征书生特权身份的彬彬长衫,一面是身处短裤党之间的不伦不类的直立饮酒.使得传统绅士模式与时代新变的不相适应尽显无疑.此时的绅士构成表现出新颖的内容.其成员组成非常复杂.有前朝秀才,也有留学归来的"假洋鬼子".更有经商致富的货贾.绅士头上的辫子没有了,他们的面目似乎发生了变化,但是,绅士社会的大致形态依然存在.[41此后,随着政治革命的运行,不仅是绅士社会,即便是乡土社会,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有的传统,构成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都已被作为落后的腐质一一淘汰掉了.自然.这已经超出此书所研究的范围.反思起来.绅士社会当然不是值得大加歌颂的社会模式.绅士本身也未必就是一个值得称道的阶层.作为封建王朝的卫道者.这群长衫党已经是远去的历史风景.他们的时代已经永远地结束了.让人畅想的是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基层社会: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基层社会或者社区就像棵棵参天巨木,连成一片构成了整个社会:整个社会则宛如一片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春生夏长秋熟冬枯,恰如活生生的机体.这片原始森林其实就是一个可以内在调节和自我生长的独立完整的体系.如将这种现象与东北大兴安岭伐木工人的故事联系起来.就更有些意味了.伐木工人在经过对原始森林的多年砍伐之后.放下砍刀一变成为植树天使.造出大片的人工森林.然而,看起来与天然森林没有什么差别的人工林却缺乏天然林对病虫害的免疫抵抗力.更有甚者,由于人工林都是单一树种,单一树种所形成的森林失去了天然森林自我生机的活力与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无法再生的"一次性森林".设若一个个原生的基层社会都被彻底破坏.或者整个社会的各个基层单元都是一个模式,那么.这个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及其呈现的丰富性恐怕也会随之散失.由此可知,社会的构建实在不是一桩瞬间完成的事情.参考文献【1】论绅士,皇权与绅权,观察社,民国三十七年十-_fl初版.【21张仲礼,中国绅士,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230.『3]i~-"知识阶级".皇权与绅权,观察社,民国三十七年十__-fl初版.【4]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2).《中国图书评论》稿约?来稿须知为进一步办好《中国豳书评论>,本刊编辑部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投稿.一,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成系统,有新见的理论学说均可讨论,特别是学科建设状况,发展态势综论,前沿问题,热门话题探讨尤佳.无论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的出版物,或文学作品以及大众读物,若有真实心得,独到见解,皆可自由评论;言之有物清新活泼,文理俱佳者更需.二,体裁不拘一格,理论探讨学术随笔,宏大叙事微观削析..对话交流,座谈畅论……各里千秋:但求争鸣学理,活跃学界.三,文字可长,但勿逾八千畜;长话短说,但下限三干宇来藕请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为便联系,请注明联系电话,传真或E—n础.四,投寄本刊的文章.凡采他人成说,务必加注说明.在弓I文后加数码标识,详细文。
中国士绅读后感
中国士绅读后感《中国士绅》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鲁迅。
小说以描写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士绅阶层为主线,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道德品质和社会地位,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在历史变革中的困惑和挣扎。
通过对中国士绅的描写,小说不仅展现了一个特定社会阶层的形象,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士绅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道德品质。
在小说中,士绅们大多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期,他们虽然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但却陷入了道德沦丧和空虚无趣的生活中。
他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沉迷于享乐和权力的欲望中,对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毫无关心。
这种生活状态不仅使他们自己失去了人性,也使整个社会陷入了道德沦丧的泥沼之中。
这种对士绅生活状态的描写,使人深刻地反思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困境。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士绅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历史变革中的困惑和挣扎。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士绅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他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无奈和矛盾。
在封建社会的末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动荡,而士绅们却陷入了对于传统和现代的挣扎之中。
他们既想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又想迎接新的变革,这使他们陷入了内心的纠结和困惑之中。
这种对士绅内心世界的描写,使人深刻地反思了中国社会在历史变革中的矛盾和困境。
总的来说,小说《中国士绅》通过对士绅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通过对士绅的生活状态和道德品质的描写,小说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困境;通过对士绅在历史变革中的困惑和挣扎的描写,小说展现了中国社会在历史变革中的矛盾和困境。
这种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反思,使小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使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绅士_读后感
《中国绅士》读后感——张仲礼11治安七区队李瑶 201120270243 我觉得很好的地方:第六节绅士对特权地位的利用绅士的地位给了他们许多好处。
他们的特权为他们提供了若干特殊的免税和免刑等待遇,这不仅为法律所承认,也为社会所接受。
然而实际上,绅士凭藉其地位常常将其权力扩大到超过明文规定的限度。
在纳税方面,他们对自己地位的利用十分明显,许多绅士都能偷漏赋税,甚至将某些政府税款中饱私囊。
按理说,绅士地主应像平民地主一样缴纳同样的田赋和漕粮。
实际上,赋税缴纳的不平等是司空见惯的。
绅士常自称为“绅户”、“儒户”、“官户”、“城户”、“大户”,他们称百姓为“民户”、“乡户”、“小户”。
用这些词是显示纳税方面的差异。
例如江苏巡抚丁日昌在描述江北地区漕粮负担不平等时就说:“江北漕价向有绅户、民户之别,又有城户、乡户之别。
绅户每石有全不完者,有收二千余文者,有收三千余文者。
”而“乡户、民户则有收至六七千文者,甚有收至十五六千文者。
低昂悬殊,骇人听闻。
”“归官者不过每石六千八百文”。
丁日昌还指出“大概城中民户尚不十分吃亏,乡中民户则真吏胥之食邑户矣。
”再如在江苏通州,绅户和乡户的赋税征收也显示出同样的差别。
巡抚丁日昌指出,造成这种税率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是纳税者常常不知道田赋的确切数额。
因此他令各知州、知县将不同等级土地应付的不等的税率公诸于众。
他强调纳税平等的必要性,并下令禁革大户、小户名目。
他坚持在征税方面,“自应无分绅民,一例收缴,以昭平均……倘有绅户恃衿抗违,及里排人等欺蒙小户,影射浮勒等情,即由县详请、分别究惩,勿稍姑息”。
这些政令的有效性当然难以评价。
丁日昌力主取消大户、小户的名目,缴纳赋税不得有差别。
但是他承认,歉年时允许瞒报的陋习仍然存在,征税制度上就留下了漏洞。
纳税的不平等在19世纪中国造成了如此严重的问题,以致有些绅士本人也提出了平等纳税的原则。
江苏著名绅士领袖冯桂芬咸丰三年(1853)曾著《均赋说》四篇,力主赋税平等。
《中国绅士系列》之二——培育中国绅士素养的土壤
培育中国绅士素养的土壤——《中国绅士系列》之二文/陈贺勇全文共5095字阅读完约需要13分钟小小的梦想本来,想花点时间写一篇揭示丑陋行为本质的文字,倡导国人像绅士那样有尊严地活着。
可是,在完成了第一篇《铲除丑陋行为痼疾》之后,突然意识到这是一项工程。
培育中国绅士素养谈何容易,我为能否完成这样一个压在自己身上的任务而感到不安。
靳羽西女士曾经出版过一本《中国绅士》,从仪态仪表、商务人士的恰当言行、就餐礼仪,以及绅士淑女等角度展示绅士应有的不俗气质。
还有其它一些这方面书籍,如《优雅绅士西装》、《绅士品格》等都是成功人士的手边宝典。
这些都是好书,可以实现锦上添花。
请原谅我这样说。
眼下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培育绅士素养。
我们遇到了难题,要想方设法将那些圈外的人拉进当代文明的圈子里来,让他们享受到今天该有的美好生活,有尊严地活着。
如果这些文字能够换来哪怕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人的觉醒和幸福,这样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因为,这是一个小小的梦想。
一、需要提高素养的那些人无论之后人们如何评论,我是含着泪水写完这篇文字的。
爱之愈切恨之愈深!有些人仍然需要提高素养。
1、催跳族在我们身边,隐藏着一个看不见的族群——催跳族。
2018年6月20日,19岁甘肃女孩从高楼上沉默四个小时之后挣脱消防员大哥的手向前一跃,扑向了大地母亲的怀抱。
花季少女两年前遭班主任猥亵,多方投诉却没有看到正义。
爬上天台以死向残忍的世界做最后的抗争。
然而,她孱弱的抗争换来的却是大地上数百名群众当中发出的嘲笑、欢呼和鼓掌声。
这些冷血市民没有想办法去救这个女孩,却在朋友圈里刷爆款现场新闻。
没有同情,而是为看极速坠落和听肉体坠落地面的撞击声而焦急、不耐烦。
有人大喊“楼下好热,跳啊,快跳啊”,“快跳么,看完你跳楼,我还要去接娃娃了”,“一、二、三、跳!”......4个小时,女孩呆呆地盯着手机,从希望走向绝望,从绝望走向决绝。
在人群的狂欢声中,施救的消防员哭得撕心裂肺,我们无法想象当时孩子父母的惨状。
《中国绅士》读后感
《中国绅士》读后感
中国绅士,是指那些在城市与农村游手好闲逃避劳动,却更愿意去争夺政治权利的一批人。
在西方入侵之前,他们作为绅士存在于农村和小城镇之中,而之后,他们只有依靠地租寄生于广大劳动人民。
那么这些人是怎样产生的呢?费老认为,在古代传统社会,人们的“桑梓之情”十分浓厚,人与土地之间有强烈的感情,“落叶”必须“归根”。
然而,到了近代社会,送出去求学的学生在外出求学之后,便不愿意归来,因为所学之物与农村实际操作大相径庭,并无用武之地。
他们并没有机会用他们所受的现代方法训练去改革传统方法,又无法生产谋生,只有走上争夺政治权利的道路。
再者,由于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社会,不易大力发展大规模工业,西方文明并没有完全引入,引进的是一些追求享受的表面因素。
因此,在没有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便产生了这样一群人。
对比当代社会,工业大规模发展的今天,亦有诸多从农村外出求学的学子,又有多少个回归了农村呢?他们所学之物或是求学之年在外的见识让他们不甘于回家耕地,总想在外拼搏一番,以期改变自身的命运,过上更好的物质享受的生活,因此,他们大多数漂泊在一线或是二线的中大型城市,领着在大城市勉强过活的薪水,或是肩上顶着承重的房贷、车贷,成为“蜗居”一族、“北漂”一族。
少数饶有成就的,用没日没夜的加班、永不充足的睡眠换来房子、车子、不愁吃穿的富裕生活,但这真是他们最初想要的生活吗?。
中国绅士的特点——读《中国绅士》有感
中国绅士的特点——读《中国绅士》有感
如果要说起中国绅士的特点,那一定要从《中国绅士》这本书说起。
《中国绅士》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中国绅士特有的品质:文雅礼仪。
这本书中,中国绅士被描绘得具有谦虚、温和、有礼义的品质,他与外界保持距离,不喜新奇,思虑全面,细心为人,重视常识,朴实洁净,有节制,诚实守诺,以及道德品行的完美无瑕。
书中的中国绅士崇尚文雅的礼义,有一种精致而充满文化气息的礼仪,把礼仪融合到华夏文化中来了。
另外,《中国绅士》还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绅士要求自己做到克制,态度庄重、责任心强,以诚实、守正、朴素为日常修养,即使在面对他人的挑衅,他也要求自己不要言语动手,要以理智、文明、克己等来解决问题。
总之,《中国绅士》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绅士特有的文雅、克制、责任心强等特点,充分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精髓,无论男女老少都能从中学习到一些道德准则和人生哲学,成为一个更高尚的人。
[中国绅士研究]中国绅士
[中国绅士研究]中国绅士中国绅士篇一:中国绅士的礼仪有哪些中国绅士需注意的细节:一双干净修长的手,修剪整齐的指甲。
虽然不吸烟,但随身携带打火机,以方便在周围的女士吸烟时为其点烟。
天天换衬衫,保持领口和袖口的平整和清洁,有的还会使用袖扣。
腰间不悬挂物品,诸如手机、呼机等等。
在与女士相处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以对女士加以照顾,并且几乎在完全下意识的状态下操作,百战不殆。
在吃饭时从不发出声音。
较常人使用礼貌用语更为频繁。
偏爱孤独,寻求宁静的心灵、安静的肉体及激情的冥想。
绅士们故此好思想、好舞文、好文学艺术方面的经典名著,绝少拜读浮华喧嚣的弄潮作品,包括影视。
翻看一两眼,倘若认为俗,便绝不再拿起,包括讨论。
喜怒不形于色,在人群中独自沉默。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思虑过重,常常显得优柔寡断。
中国绅士应杜绝的事情:手形清洁美观,可是一旦进入需要脱鞋的房间,空气中就会产生一种异样气味。
虽然随身携带打火机,但却是一次性的塑料打火机。
戴名牌手表时,手腕扬得飞扬跋扈。
虽然天天换衬衫,但总是系同一条领带。
腰间虽然没有悬挂手机和呼机,但是在公共场合常常大声对着手机说话,在剧院里听任自己的手机铃声响起。
尽管对女士尊重异常,但是在与同性朋友相处时反差过大,叛若两人。
吃饭时不发出声音,但喝汤时却引人侧目。
虽然较常人使用礼貌用语更为频繁,但是频繁到了令人起疑的程度。
偏爱孤独到了怕见生人的程度。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思虑过重并不是拿不定主意选择,而是根本不打算相信。
中国绅士篇二:社交礼仪的常识一、仪表礼仪一选择适当的化妆品和与自己气质、脸型、年龄等特点相符的化妆方法,选择适当的发型来增添自己的魅力。
①化妆的浓、淡要视时间、场合而定。
②不要在公共场所化妆。
③不要在男士面前化妆。
④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
⑤不要借用他人的化妆品。
⑥男士不要过分化妆。
二服饰及其礼节1.要注意时代的特点,体现时代精神;2.要注意个人性格特点3.应符合自己的体形三白领女士的禁忌禁忌一:发型太新潮禁忌二:头发如乱草禁忌三:化妆太夸张禁忌四:脸青唇白禁忌五:衣装太新潮禁忌六:打扮太性感禁忌七:天天扮“女黑侠”禁忌八:脚踏“松糕鞋”四中国绅士的标志和破绽1.中国绅士的十个细节:① 有一双干净修长的手,修剪整齐的指甲。
中国士绅读书笔记
中国士绅读书笔记《中国士绅》,中国最好的一本书,中国近代史的教科书,书中介绍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包括那些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士绅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士绅。
这些士绅是以他们为首的知识分子群体。
士绅往往是那些从事商业活动和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阶层。
他们拥有着知识和技能,并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取得了很多成就和成功;而在政治上他们也具有一定权力和影响;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以自己为中心而从事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
所以它们是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政治上与士绅有密切的联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士士人,指的是拥有一定学识和修养、以儒家经典为根本、以儒家哲学为基础,为社会政治理想、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书中主要介绍“四大士”。
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曾任礼部尚书、太师、司徒、司空、太师等职。
他以“仁”为核心主张教育道德,以“仁爱”为核心主张以“仁”为核心指导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
儒家经典之一《论语》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其用意就是要求人要多做实事,并指出“君子不为尧存,不为舜亡”这是要求人要“无为而治”。
二、士绅阶层的社会地位在当时,士绅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也有很大的特权。
他们掌握着很大一批人,包括朝廷官员、地主阶级、官僚、士绅、商人、乡绅等等,掌握着大量官员、乡绅等等各种社会集团的权力,同时也拥有许多特权。
士绅拥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一定地位,这是历史与现实所决定或反映下人物身份地位状况的重要因素。
从整个社会来看,士绅阶层就是一个特殊但又比较突出不过却很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又具有显著社会地位甚至是影响着社会安定与发展以及其他社会因素中不可忽视而又不可或缺位置。
三、士绅对知识分子造成了严重影响士绅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建立了亲密的联系,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关系,使他们对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士绅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供了各种方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他们在政治上的支持和对他们经济利益的关注;他们可以迅速地获得各种知识,而且还能够提供大量方便;在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接触过程中,他们可以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意识和观念的载体。
中国绅士读书报告
《中国绅士》读书报告我读的是由美国费孝通先生著、惠海鸣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在2006年1月出版的《中国绅士》。
1949年左右费老从他的《皇权和绅权》、《乡土重建》两书中选出了一些文章口授给美国的雷德菲尔德,于是雷德菲尔德夫妇于1953年将此整理并出版成为China’s Gentry一书。
本书即是这本China’s Gentry的中文译本。
《中国绅士》一书分为两大部分:知识分子问题和传统中国的绅士以及乡村、城镇和都市。
费老作为社会学家的特点在此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即他采用了社会学常用的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反映整个中国的社会背景,他具体化地调查了“绅士”所处的乡村、城镇和都市的社会结构和情景从而论及中国的社会、政治和历史的整个背景,这样就能使读者更清晰、深刻地理解中国绅士的问题。
关于本书,我着重向探讨两个问题。
第一,何为中国绅士?第二,为什么要研究“绅士”这一阶层,即研究它的意义何在?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不难解。
“绅士”即士大夫阶层。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农村,所以称呼他们为乡绅更为准确。
绅士,是就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而言的,在经济结构中他们是地主,在政治结构中他们则成了官员,而他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考试。
也就是说,中国的绅士本质就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变为地主的农民。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具备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统治者有一种仆人式的效忠以及对自己曾经的身份的人的压榨。
他们因受到“天子”的眷顾而脱离了农民的深渊,自然会心甘情愿去帮“天子”笼络或者压榨农民。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就只有些浅显的思考了。
我认为绅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出现并发挥重要作用体现的最主要的就是社会阶层的流动及社会结构的变化。
因此,在社会结构趋于稳定甚至僵化的情况下,这种阶层之间的流动和变化就显得异常重要。
本书的最后一句结论性的话语“中国需要新的领导和改革”似乎也表达了这样的意义。
当高考逐渐僵化,越来越多寒门子弟想要跻身上层变得愈发困难时,“新的领导和改革”需求便更加迫切了。
中国绅士读后感700字
中国绅士读后感700字
过年七天假期,零零碎碎的读完了费孝通的这本书,以前看过他的《乡土中国》,文字精炼,考据详实,对传统社会的宗族制度分析的鞭辟入里。
这本书也是如此,关于农村和城市的联系,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农村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完全被打破,所有日常用品全部依赖于工业生产,农村财富大量外流。
而随着人口暴增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土地收入完全不足以养活一个正常家庭的日常所需,没有了可以依赖的传统小作坊手工业,大多数农村劳力只能去往城市,以繁重的体力劳动换去微薄的收入以维持家庭开支。
而这些人的何去何存往往被忽略,等到有一天城市不在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当然这一天还没到来)
而社区之间的联系也并不通畅,交通布局存在重复建设,有些地方空,路,水,铁路倾轧建设,并不是相互补充,而有些贫困地区交通方式单一,路途崎岖,与周围联系并不紧密。
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经济交易市场,输出和买入的成本都较高。
就目前的教育而言,具有普遍性,农村和城市的适龄
人群都能受到教育,按照一定比例进入大学,而大学所学到的知识,在出了学校以后很难学以致用,这些年轻学子或者继续参加考试经过严格筛选进入政府机关,或者就职于企业,或者被别有用心的宣传舆论诱使其创业,极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他们的所学在农村的日常生产中并无法发挥作用,他们的观念也已然改变,认为体力劳动是不光彩的,这又让农村人口失去有生力量,加剧了贫困。
通货膨胀是一种政府可控的经济调节手段,最大的受害人群莫过于拿固定薪资的各界底层人群,他们默默承受着实际工资日益缩水,又不愿降低物质享受和优越感,从而背负等同于职业年限的巨额分期贷款,透支着自己的消费能力和未来的选择机会,资本在恶意投机中流入少量人的囊中。
《中国绅士研究》读后感
《中国绅士研究》读后感《外国绅士钻研》读后感文/弛芳弛仲礼所做的《外国绅士钻研》能够说是该发域外的前驱者。
正在已往,“绅士”往往只是指东方的一局部职位地方较下的男性,但正在外国,异样有那样一批取东方绅士领有着类似政乱取经济职位地方,却也正在XXXX些圆里年夜没有雷同的人。
他们或允许以被称为外国的“绅士”。
正在对外国绅士的钻研年夜多浮于外表取零体的状况高,弛仲礼决然笃志于年夜质数据外,正在那原书模板面细腻进微天剖析了19世纪外国绅士那一特殊人群的组成,特色,变更路径,社会职位地方取影响等方方面面。
只管该书模板十全十美的是年夜局部为动态钻研,但它仍没有得为一个颇具价值的读物。
外国绅士书模板外第一章谢宗亮义,阐清楚明了绅士的组成取特色。
外国绅士能够被界说为是一个具备XXXX种罪名的群体。
正常去说,绅士的罪名由一系列测验,也即“邪途”获得。
布衣经由过程县试成为童熟,童熟再颠末府试战院试成为熟员。
即便测验欠亨过,一小我私家也有愿望战熟员一起跻身基层绅士之列——足够年少或失到天子膏泽的状况高,布衣否能成为贡熟,那异样是基层绅士的一局部。
基层绅士的合作曾经足够剧烈,考与童熟的布衣并无几多,而能成为贡熟的童熟更是百一之数。
不外,战成为上层绅士的易度比拟,基层绅士的身份经由过程“邪途”借是相对于容难获得的。
比拟于基层绅士,上层绅士的名号彷佛更为常睹——举人,取入士那二个上层绅士的次要成员,皆是今代文章外的常客;然而,名号的常睹其实不代表获得的简略。
比拟起处所性的院试,考与举人的城试隐失更为邪式,也更为宽格:齐省的考熟皆汇集正在一同,停止严酷的合作。
宽苛的合作带去的是歉薄的收成:上层绅士的特权,另有为官的准许证。
而成为入士的会试便是城试的入化版,这些侥幸儿便能成为最高档级的绅士——入士的一员。
以上经由过程教习取测验成为绅士的“邪途”,是最被绅士圈内承受的一条路线。
但是,有许多出有测验须要的文彩,工夫取侥幸的人,也渴想成为绅士。
中国绅士研究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绅士们并不仅仅满足于他们作为官吏的角色。他们不仅 弘扬儒学、宣传儒家的价值观念,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事务。无论是公益活动、 排解纠纷,还是兴修公共工程、组织团练及征税,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活跃分 子。这样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他们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也说明了他们在社会 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了解历史、理解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绅士 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 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本书不仅值得历史学家去研究,更值得每一个对中国 文化感兴趣的人去阅读。
目录分析
《中国绅士研究》是一本专门探讨中国绅士阶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角色的著 作。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书的整体框架和主 要观点,进一步揭示中国绅士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内容摘要
作者分析了中国绅士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他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还对中国 绅士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进行了评价和阐述,并提出了对中国绅士未来的展望。 《中国绅士研究》是一部全面阐述中国绅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的学术著作。通过阅读这本 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绅士的演变历程、文化传统和社会角色,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 的作用和影响。书中对中国绅士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价值的探讨,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和 理解中国绅士在当前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在中央政权运行良好的时期,绅士们起到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联络人的角色。 他们不仅帮助政府宣传政策、组织活动,更是为百姓提供了一个与政府沟通的 渠道。而当中央与地方之间出现矛盾或对立时,绅士们更是扮演了社会润滑剂 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对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国绅士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是政 治体系中的一部分,更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存在,使得那个 时代的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中国绅士研究》读后感
《中国绅士研究》读后感绅士是什么张仲礼所作的《中国绅士研究》可以说是该领域中的先驱者。
在过去,“绅士”往往只是指西方的一部分地位较高的男性,但在中国,同样有这样一批与西方绅士拥有着相似政治与经济地位,却也在某些方面大不相同的人。
他们或许可以被称为中国的“绅士”。
在对中国绅士的研究大多浮于表面与整体的情况下,张仲礼毅然埋头于大量数据中,在这本书里细致入微地分析了19世纪中国绅士这一特殊人群的构成,特征,变动途径,社会地位与影响等各个方面。
尽管该书美中不足的是大部分为静态研究,但它仍不失为一个颇具价值的读物。
中国绅士书中第一章开宗明义,阐明了绅士的构成与特征。
中国绅士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个具有某种功名的群体。
一般来说,绅士的功名由一系列考试,也即“正途”取得。
平民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再经过府试和院试成为生员。
即使考试不通过,一个人也有希望和生员一同跻身下层绅士之列——足够年长或得到皇帝恩泽的情况下,平民可能成为贡生,这同样是下层绅士的一部分。
下层绅士的竞争已经足够激烈,考取童生的平民并没有多少,而能成为贡生的童生更是百一之数。
不过,和成为上层绅士的难度相比,下层绅士的身份通过“正途”还是相对容易取得的。
相比于下层绅士,上层绅士的名号似乎更为常见——举人,与进士这两个上层绅士的主要成员,都是古代文章中的常客;但是,名号的常见并不代表取得的简单。
相比起地方性的院试,考取举人的乡试显得更为正式,也更为严格:全省的考生都聚集在一起,进行残酷的竞争。
严苛的竞争带来的是丰厚的收获:上层绅士的特权,还有为官的准许证。
而成为进士的会试就是乡试的进化版,那些幸运儿就能成为最高等级的绅士——进士的一员。
以上通过学习与考试成为绅士的“正途”,是最被绅士圈内接受的一条道路。
然而,有许多没有考试需要的文采,时间与幸运的人,也渴望成为绅士。
怎么办呢“异途”给了他们新的希望。
即使不经过考试,平民也可以通过捐纳成为下层绅士的一种——监生;而那些苦于没有官职的绅士们,同样可以通过捐纳来谋取一官半职。
远去的长衫党——读《中国绅士》
位的高低。“ 上层绅士” 包括官吏 、 进士 、 举人 、 贡 斋 志异》 对传统科举制度的总结与批 判是经验性
生等 ,下层绅士” “ 则主要 由普通生员、 监生 、 例贡 的 、 感性 的。 那么 , 此书对于传统王朝选 官制度 的
一
个 四体不勤 、 五谷 不分的绅 士阶 层 。 赋予他 乡绅的简单化处理更 为完整和明晰。 在 同时也可 以
们政治 、 经济 、 社会特权 的同时 。 更为一家一姓 的 看 到 , 著者没有满足 于对科举制度 的研究 , 其所 朝廷物色到 了极佳 的统治帮手。 集 中研究的乃 是整个官僚体 系的社会 构成及特 张仲礼采用 了现代西方的历史计量 学方法 . 性。 整个研 究则完全采用了西方现代的实证主义 第一次对这群 帮手进行 了系统 的划分和 全面 的 的态度和方法 。虽然研究 的范围 囿于远 去的历 统计 。 他首先笼统地将“ 绅士” 划分为“ 上层绅士” 史 . 究的 内容为传 统 的社会结 构 . 是研究本 研 但
厕身其 问。此后 , 儒术独尊 , 以儒家经典治 国。 凭
实际上 , 一千 多年 来 , 对作为 官吏的士和 作
经学取士 ,学而优则仕” 士的知识特性 、 “ 。 文人特 为乡绅 的士 的关注是不均衡的。 作为官吏 的士精
性 自此得 以加强 , 因此 , 时至东汉 , 即使那些参与 密地组成了各个朝代官僚体系的主流 , 以国家和
曩
平上。
张氏继和表格 。 这些统计数字不仅显示 士” 身份的获得, 以及这两个集团的内部构成 。 之 了整个 1世纪中 国各地生员学额和绅士的总量 . 9 所 以称之为“ 考察详尽” 是因为他不仅关注到我 还显示 了各地 学额和绅士数 量的变动 情况 。其 , 们熟 悉的正常科举程序 。 如生 员到举人 . 再到进 中 , 以太平天 国运动为分界关于1世纪前后期学 9 士的上升过程 ,更关注到 正常科举考试 之外 的 额分布及 “ 正途 ‘ 异途” 绅士之间 比例 变化 的统 “ 捐纳” 制度 、恩荫 ” “ 惯例 , 甚至还 关注 到与文举 计 意义尤为重要。 这部分数字统计揭示 了1世纪 9
评《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doc
读《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有感【摘要】本书共有四章,第一章考察了19世纪中国绅士的构成和特征:①成为绅士的途径:“正途”即经过科举考试而获得学品、学衔和“异途”即通过捐纳而获得功名成为绅士。
②构成:下层绅士:各类生员和异途的监生、例贡生;下层绅士:官吏、进士、举人、贡生。
③绅士的特权:与地方官平起平坐、唯有他们可参加某些礼仪、在节庆和典礼中承担了特别的作用、犯罪不会上刑、法律保护其免受平民百姓的冒犯、绅士犯法,知县处置必须采取特定的程序、可免去所有的人头税、可得到政府给的月例银、应考可得到资助、遇荒灾可得到特殊待遇等。
④绅士的职责:他们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利益保护为己任,如筹款兴修水利工程和修造贡院、调解纠纷、组织团练等等。
第二章分析了19世纪中国绅士的人数:①19世纪上层绅士总数达到100余万。
②绅士成员遍布与全国,并以其特权和势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③起先清皇朝利用捐纳制度创造了一个绅士集团来牵制“正途”绅士。
⑤太平军以后,政府为了寻找新的财政收入以供军费,各县只要报效军饷,即可允许增加“正途”绅士的名额。
太平天国的兴起也导致了捐纳制度的变化。
⑥“正途”和“异途”绅士人数猛增又加重了原先已有沉重负担的平民百姓的负担。
⑦在19世纪前半叶,只有11%的绅士是上层绅士,但是是绅士阶层的核心。
第三章描述了19世纪中国绅士的科举生涯:①读书应试是绅士的主要活动。
②清代考试内容一直是三场。
试题主要选自儒学经典中的议题。
考试的第一场是考四书文。
第二场考经文。
第三场考策问。
③科举制度确实使某种“机会均等”成为可能,但是实际上它对于那些有财有势者却大为有利。
④科举制度中的舞弊层出不穷。
第四章是对于19世纪中国绅士的传纪的数量分析【感受】这本书让我比较系统、深刻地了解到19世纪中国绅士的相关信息以及清代的科举制度。
我对里面的两个关键词比较感兴趣,分别是“捐纳”、“绅士对特权地位的利用”。
中国绅士的特点——读《中国绅士》有感
个好差使 , 但权衡一下, 也比贫农阶级造反威胁 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好。所以绅士们对上讨好皇帝, 满足 皇 帝对 饯 和 劳 力 的需 要 、 躬 屈 卑 膝 。 趁 机 保 护 他 们 自 己和 家 族 。 在 人 民 面前 穷 极 恶 、 税 、 兵 。 征 征 当 然 绅 士 为什 么 非 要 去做 官 吗 ?如 果 离开 了官场 去 “ 高” 这 不 清 ,
更好吗?但是在专制的社会这不现实,再说做 官也不仅仅是为了 自 己, 也为 了保护一群人 , 一个家族 。
二 、 士 当官 哲 学 绅
在 自给 自足的经济里, 中国农民不是孤立 的生活 , 而是密集于村 里。这是因为亲属组织和需要相互保护这两个因素。直 到现在我们 也可以看到一个村庄通常是有一两个大姓的人组成 一个村庄 。有 的 村庄有围墙或者交通 比较便利,但是没有成员间的分工它就不是 城 围墙式的镇 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类型, 是政治中心 。 建造这种 高墙 需要 政治权力的支持, 这样就 比较安全。 由于劳动的成本低, 地主们 不需 要很富有就可以从他们 自己的土地上解放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 们 他 可 以把土地租出去, 自己撤到有城墙的镇里去住。 这样镇上就聚集了
自从中央集权 的政治权力建立起来, 绅士阶级从未企图去控制政 由于他们政治立场 的态度 , 以及政治体系对他们作 用的结果 。 传统绅 士阶级 的政治哲学有一个重要的观念称为道统。道统观 念的发展是 由于 已经 出现 了一种新型的人, 学者一 知识分 子, 他们被 排 除政局之外 , 但拥有社会威望 。 出一些伦理原则来限制政权 的力 提
一
学消遣 、伦理知识。他们主要 是使传统规则永久化 。不注重 自然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异途"绅士的人数不断增多。起初,为了限制"异途"绅士的势力,捐纳的份额被设定得相当之高,管理也很严格。这和财富日益集中的趋势一同遏制了"异途"绅士的数量;然而,在19世 纪后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政府不得不将捐纳作为一种筹集资金的手段;大量的捐纳变成了大量的绅士身份,异途绅士的数量也随之膨胀。尽管太平天国时 期正途绅士同样因为增广名额有了膨胀的趋势,但异途绅士占的比重依然不断上升。这严重伤害了绅士集团的内部结构,使得新晋绅士们对科举制度和儒学的尊敬大 不如前,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权力。
3.上层绅士的人数不断增多。由于中举名额的增加与捐纳条件的降低,过去显得高不可攀的上层绅士慢慢泛滥了起来,从绅士总人数的11%上升至了14%。上层绅士本应当是一个能力拔群且忠于儒学与皇权的集体,但随着获取身份难度的降低,这一基础开始崩塌。上层绅士这一最为精英的群体开始摆脱政府。
第三章则是作者讲述绅士们科举生涯的部分。科举,正如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一场考试。无论写什么内容,其主题必须与儒学相关。在乾隆之前,科举考试中尚有表、判等实用性文体,也有程朱理学等具备一定哲思性的内容;但在乾隆时期内,这些内容都被慢慢取消掉了,连包含一定实际意义的"策问" 部分也被纯儒学内容代替。同时,考试对格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诗 歌注重格律胜过感情与内容,文章也渐渐地确定了格式————也即被后人无限诟病的八股文。这种重点上的变化严重影响了士子们科举的目的:过去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参加科举的,而当这一腔热血被新的务虚标准浇灭时,科举便不过是一条谋取功名的通道。于是,舞弊现象与取巧现象开始频频发生,更有甚者直接兜售功名;考试的混乱也导致了生员们的疯狂:大量人考取生员只为了运用特权攫取财物,而想为国家效力的人反而可能被皇帝指斥为"妄议朝政"。这种黑白颠倒的情况慢慢使绅士阶级从内部腐烂,最终崩塌。
绅士的特性
在第一章奠定的基础下,作者在后几章中又进一步通过定量分析揭示了绅士阶级的特性。在第二章中,作者通过估计历年来正途与异途人数,得出了关于19世纪绅士数量的三个结论:
1.19世纪上层绅士的数量相当可观。仅仅前半时期,上层绅士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00余万,占总人口的1.3%;若是算上后来的增广名额与捐纳人数,比例甚至达到了1.9%。考虑到一个上层绅士能够为几乎整个家族提供庇护,以及比上层绅士数量更多的下层绅士,整个中国内不用服徭役与缴纳赋税的人数相当可观。这部分人享受的特权,就不得不由平民以及奴隶来承担后果。这直接导致普通人的负担极具增长,为清朝的崩溃埋了绅士的构成与特征。中国绅士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个具有某种功名的群体。一般来说,绅士的功名由一系列 考试 ,也即"正途"取得。平民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再经过府试和院试成为生员。即使考试不通过,一个人也有希望和生员一同跻身下层绅士之列————足够年长或得到皇帝恩泽的情况下,平民可能成为贡生,这同样是下层绅士的一部分。下层绅士的竞争已经足够激烈,考取童生的平民并没有多少,而能成为贡生的童生更是百一之数。不过,和成为上层绅士的难度相比,下层绅士的身份通过"正途"还是相对容易取得的。
19世纪绅士阶层的变化,其实也就是统治者观念的变化。在绅士阶层渐渐膨胀渐渐腐烂的背后,是统治者对绝对权力的无谋贪欲,这也是加速其悲剧化结局进程的催化剂。也许,这才是张仲礼想让我们看到的深层含义
而这恰恰是合了皇帝的意。知识分子的思想难以控制,但科举考试的题材控制起来相对就容易的多。仅仅是科举考试必须以儒学为中心一项,就使得士子们深入研究其他流派的思想变得不可能。饱受诟病的八股文,其实不过是这条道路走到极致的结果。之前是为了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在儒学,但儒学的范围依旧太大,总会有李贽这样的"异端"出现,那么,八股文就将"限制思想"直接变成了"没有思想",扼杀了内部变革的一切可能。
权利与义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获得绅士身份的过程对时间和金钱其一必然有着极高的要求。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对其趋之若鹜呢?也许我们可以从绅士的特权中找到 答案 。绅士们最重要的特权是有与平民不同的一套礼仪体系。这套礼仪体系让他们在面对官吏的时候可以不用像平民一样尊严尽失,在面对平民的时候也会被恭敬行礼。在中国古代一切遵从纲常的情况下,这可以说是相当重大的一项权利,它直接让绅士阶级超然于平民之上。这也使得绅士们的其他特权变得顺理成章:不收丁税,不服徭役,不需要承受某些痛苦的刑罚,学习优异的更是能每月领到俸禄。这些特权看似不大,对绅士的帮助却难以估量。在物质条件不甚发达的古代,徭役对一个人的健康几乎有着毁灭性的打击;而长时间省下的赋税,也是一笔巨大的数目。而这些特权相加,更是使得有些绅士能够包庇其他人偷漏税,控制本应属于国家的公产,甚至私设公堂。尽管不是所有绅士都如此贪婪,但这仍不失为绅士身份吸引人的一大原因。
【精品作文】《中国绅士研究》读后感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绅士是什么?
张仲礼所作的 《中国绅士研究》 可以说是该领域中的先驱者。在过去,"绅士"往往只是指西方的一部分地位较高的男性,但在中国,同样有这样一批与西方绅士拥有着相似政治与经济地位,却也在某些方面大不相同的人。他们或许可以被称为中国的"绅士"。在对中国绅士的研究大多浮于表面与整体的情况下,张仲礼毅然埋头于大量数据中,在这本书里细致入微地分析了19世纪中国绅士这一特殊人群的构成,特征,变动途径,社会地位与影响等各个方面。尽管该书美中不足的是大部分为静态研究,但它仍不失为一个颇具价值的读物。
然而,科举在限制思想的同时还有另一项同样重要的功能:选拔人才。科举中有作诗这种和政治能力关系不大的项目,但也有策问,奏折等实用文体,毕竟选拔出来的人员需要赋予官职,那么他们的政治水平自然不能太差。在明清之前,科举考试可以说还是达到了这一目的的,尽管可能埋没了一些文采不佳的实干派,却也遴选出了许多能人。然而,19世纪对思想钳制的追求彻底毁了科举制度。对文章结构的过度追求和考试系统的腐败让中举的更多是取巧者与富裕者,真正的政治家反而无法脱颖而出。这在短时间内的确加强了中央集权,因为入选者无心也无能力进行治理;但一旦内忧外患出现,弊端便尽数显示出来:偌大一个中国,竟找不到足够的应敌之才!
当然,在享有特权的同时,绅士们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作为"高人"一等的回报,绅士们需要协助地方工程的修建,建立学堂并协助宣传儒家精神。除此之外,战乱时绅士还需训练民兵组织。在某种意义上,绅士们和西方的贵族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地中有着超然的特权,却也要为自己的领地负责。这或许是由于中央集权的需要导致的:为了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中央会经常对官员进行调动,但绅士却能稳定的处在一个地方,这让绅士对地方的控制格外强势。
只是在19世纪,皇权在长期的集权过后,已经恐惧于一切可能出现危险苗头的事物。绅士阶层从"人才"的聚集地变成了"庸才"的聚集地,有能力的人反而落魄。让有能力的人没有足够的能量,这在短时间内确乎是大大加强了政权的稳定,但一旦有外部能量冲击,能人们获得了反抗的机会,新的绅士阶层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暴动的新思想了。
相比于下层绅士,上层绅士的名号似乎更为常见————举人,与进士这两个上层绅士的主要成员,都是古代文章中的常客;但是,名号的常见并不代表取得的简单。相比起地方性的院试,考取举人的乡试显得更为正式,也更为严格:全省的考生都聚集在一起,进行残酷的竞争。严苛的竞争带来的是丰厚的收获:上层绅士的特权,还有为官的准许证。而成为进士的会试就是乡试的进化版,那些幸运儿就能成为最高等级的绅士————进士的一员。
可以说,绅士阶级是皇权与民间达成的一种协议:皇权付出一部分政治与经济特权,换来民间势力的服从。具有颠覆皇朝能力的士子们在奋斗得到了绅士地位之后,总会多多少少地对自己的"奋斗结果"有所珍惜,转而维护皇权;绅士阶级后代知识与金钱上的优势让其有了一定继承性,这也成了想要反抗的绅士们的一个大包袱。 绅士超然于平民的地位,更足够让"人上人"的优越感淹没被统治的事实。这是一场相当高明的交易,皇权获得了稳定,知识分子则获得了安稳的生活与高人一等的 地位,两者都觉得自己才是赢家。
第四章中,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分析传记的方法,对绅士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尽管该研究作为领域中的首发者不够严谨,但依然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结论。绅士的经济地位往往远高于正常人,而且祖辈是绅士者更容易获得绅士的身份。这一结果大大增强了全书核心命题的说服力:绅士地位本身提供了收入的可能性。
绅士阶层的变化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暗线:绅士超然于平民之上的经济地位。为什么皇帝要给绅士这样的特权呢?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更古老的历史中找到答案:李世民在观看一次科举考试时,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彀,也即牢笼,科举考试从一开始,就有笼络与限制知识分子的意思在里面。哈耶克曾经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说过:"没有什么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纵观古今,很大一部分的革命都是因为新思想产生的,不谈近现代的共产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就连没多少文化的陈胜吴广,都还有一声"等死,死国可乎!"。知识分子是社会中生产新思想的核心力量,因而对他们的限制也就显得格外重要。科举一方面能够通过功名提高生活水平,一方面又给了治理国家甚至"为帝王师"的机会,这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的诱惑对知识分子来说几乎无法阻挡。于是,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将精力投入在了科举之上。"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