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编细说2019CSCO上的中国双特异性抗体
双特异抗体的名词解释
双特异抗体的名词解释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双抗)是指一个抗体分子可以与两个不同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抗原表位相结合。
这种抗体具有两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能在靶细胞和功能分子(细胞)之间架起桥梁,激发具有导向性的免疫反应。
双特异性抗体是基因工程抗体的一种,现已成为抗体工程领域的热点,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制备方法有化学偶联法、杂交-杂交瘤法、基因工程抗体制备法(最常用也最先进)。
此外,双特异性抗体还有分类,包括双特异性微抗体、双链抗体、单链双价抗体、多价双特异性抗体等。
双特异性抗体与抗体融合蛋白课件
预期收益
系统地掌握双特异性抗体与抗体融合蛋白的专业 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
熟悉双特异性抗体与抗体融合蛋白在生物医药领 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拓展知识面和视野
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 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02
双特异性抗体的基本概念
双特异性抗体的定义与特性
双特异性抗体的定义
抗体融合蛋白的制备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两个不同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 因进行融合,构建成嵌合基因,然后通过转录和翻译得到抗 体融合蛋白。
抗体融合蛋白的制备流程
确定抗体特异性、设计嵌合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转染细胞 、抗体融合蛋白表达和纯化。
抗体融合蛋白的应用场景与优势
抗体融合蛋白的应用场景
可用于肿瘤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感染性疾病治疗等领域。
抗体融合蛋白
抗体融合蛋白是指将抗体与其它蛋白质或 小分子融合,形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 蛋白质药物。目前,抗体融合蛋白已经广 泛应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 统疾病等治疗领域。然而,抗体融合蛋白 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需要重 视和解决。
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双特异性抗体
未来,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方向将更加多元化,从治 疗肿瘤向治疗其它疾病拓展。同时,双特异性抗体的 生产工艺也将不断优化,提高产量和纯度,降低生产 成本,使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更加普及和可及。
抗体融合蛋白
针对抗体融合蛋白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和优化抗体融合蛋白的生产工艺;2)研 究和解决抗体融合蛋白在临床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3)探索新型的抗体融合蛋白设计和制备方法; 4)评估抗体融合蛋白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06
结语
双特异性抗体与其应用
双特异性抗体与其应⽤双特异性抗体及其应⽤Gaowei Fan, Zujian Wang, Mingju Haoand Jinming Li摘要:双特异性抗体(BsAbs)可以识别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
这种双重特性为其开辟了⼴阔的应⽤前景,包括招募T细胞重定向肿瘤细胞,同时阻断两个不同的信号通路,对不同疾病介质的双重锚定和传递特定药物到⽬标位点。
catumaxomab(抗EpCAM和CD3)和blinatumomab(抗CD19和CD3)的获批成为bsAbs发展的⼀个重要⾥程碑。
⽬前,已开发出超过60种不同的bsAb型式,其中部分已进⼊了临床实验。
本⽂总结了不同的bsAbs型式及其临床应⽤,揭⽰了优化设计bsAbs的策略。
关键字:双特异性抗体, BiTE,癌症,型式, Catumaxomab,诊断缩写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作⽤DNL dock-and-lockADCP抗体依赖的细胞吞噬作⽤IgG免疫球蛋⽩GALL淋巴细胞⽩⾎病mAb单克隆抗体BACE1β-site APP-cleaving酶1MPM恶性胸膜间⽪瘤BiTE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NHL⾮霍奇⾦淋巴瘤BsAb双特异性抗体NSCLC⾮⼩细胞肺癌CDC补体依赖细胞毒性scFv单链FvDARTs双亲和重定向分⼦TandAbs串联双抗体Wet AMD 湿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背景⽬前,有44个基于单克隆抗体(mAb)的产品在市上销售,2013年全球销售总额⼤约为750亿美元[1]。
治疗性抗体已经成为癌症、⾃⾝免疫、炎症和各种其他疾病患者的主要选择药物[2,3]。
然⽽,单克隆抗体有⼏个局限性。
病⼈接受mAb治疗可能产⽣耐药性或⽆应答[4]。
癌症和其他疾病是多因素疾病,有多种信号通路参与疾病发⽣。
单⼀靶点的免疫疗法似乎并不⾜以摧毁癌细胞。
双特异性抗体(BsAbs)作为潜在的癌症治疗药物已提出了⼏⼗年,但直到最近才开始结出果实。
BsAbs有⼏个优势[5]: (1)bsAbs可以将特定的免疫细胞重定向⾄肿瘤细胞以增强对肿瘤的杀伤⼒,(2)bsAbs可以同时阻断两种不同介质/通路⽽发挥独特的或重叠的功能(3)bsAbs与两种不同的细胞表⾯抗原结合后,相对⽽⾔可能潜在的增加结合特异性。
国内双抗企业及管线梳理(百济神州)
一、百济神州.....(—)AMG701 : CD3xBCMA (3)(娑)AMG160 : CD3xPSMA (6)(=)AMG199 : CD3xMUC17 (8)(四)ZW25 : HER2xHER2 (8)(五)ZW49 : HER2xHER2ADC (11)鲨风陌是示 (12)图表目录图表1 :百济神州双抗药物研4赠线一览 (3)图表2 . BCh^A配体及能 (4)图表3 : BiTE不HLE BiTE结构示意图 (4)图表4 :BCMAxCD3双抗又寸比 (5)图表5 : 2015年中国恶性中瘤死亚青况统计 (6)图表6 :前列腺癌刀同危陷且别白胎疗方案 (7)图表7: AMG160安全性数据 (7)图表8:ZW25 编勾 (8)图表9:ZW25临床强 (8)图表10 : Azymetric 平台 (9)图表11: ZW25临床遽 (9)图表12 : ZW25治疗胃食管腺癌疗效不安全性数据 (10)图表13:ZW49结构 (11)图表14 : ZymeLink 平台 (12)一.百济神州百济神州是一家全球性、商业阶段白注物科技公司,与注峥开究、开4又生产以及商业化创新型药物。
公司在中国建立犯虽大临床能力和以科学为基础白商业化能力使其成为国际领先白制药及生物科技公司在中国白首选合作伙伴之一,公司已不安迪百叶美施贵宝、诺华、Zymeworks. SpringWorks.百奥泰、丹序生物等公司开展乳广泛而深入白哈作。
公司目前拥有6款处于临床阶段或已获批上市的双抗产品,包括Blincyto ( CD3x CD19XAMG701( CD3xBCMA X AMG160( CD3xPSMA 1 AMG199( CD3xMUC17lZW25(HER2xHER2X ZW49 ( HER2xHER2 ADC X其中,前四款产品为公司不安画的研收L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抗体(BiTE )免疫疗法,ZW25、ZW49为公司不Zymeworks恫研悌双特异性候选药物。
提高双特异性抗体生产和质量的策略
提⾼双特异性抗体⽣产和质量的策略2020-06-12 12:49: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同时靶向两种不同的抗原,其结构多样性的快速发展产⽣了⼤量新摘要摘要:颖的双特异性抗体⽀架,并提供了巨⼤的功能多样性。
⽬前医药研发中最常⽤的两种形式的双特异性抗体是基于单链可变⽚段( scFv )的抗体(⽆Fc⽚段)和全长IgG样不对称抗体。
与传统的单克隆抗体不同,双特异性抗体的数量,质量和稳定性等都阻碍了其更⼴泛的临床应⽤。
其在设计,⽣产和质量⽅⾯的最新类型,描述了其在研设计,⽣产和质量⽅⾯的最新研这两种主要的双特异性抗体抗体类型,描述了本⽂基于本⽂基于这两种主要的双特异性和性能提升的策略。
究进展进展和性能提升的策略1.抗体概述1.1抗体的肿瘤治疗机理:通过靶向在肿瘤细胞上过度表达或独特表达的表⾯抗原,单克隆抗体已成功⽤作癌症治机理疗剂。
基于抗体的癌症免疫疗法的功效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因素:( 1 )阻断或结合因⼦激活的细胞死亡,或通过抑制癌症细胞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例如,曲妥珠单抗靶向乳腺癌和胃癌细胞中的 HER2 受体,以抑制其增殖和存活,西妥昔单抗抑制结肠直肠癌和肺癌中的表⽪⽣长因⼦受体( EGFR );(2)通过免疫细胞上的Fc受体(FcR)与抗体的Fc⽚段结合产⽣的免疫效应⼦功能诱导肿瘤靶细胞死亡,如F ig .1b 所⽰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 ),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和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ADCP)。
缺陷:传统抗体治疗的⼀个主要缺点是肿瘤的渗透率和保留率低。
许多针对肿瘤特异性抗原的缺陷治疗性 mAb ⼤多保留在⾎液循环中,通常只有 20 %的给药剂量与实体瘤的表⾯蛋⽩相互作⽤。
此外,⼤多数 mAb 起到阻⽌⽣长因⼦与其受体结合的作⽤,但是通常由于患者的免疫应答不⾜(尤其是重新激活 T 细胞以破坏肿瘤)⽽⽆法诱导肿瘤的凋亡。
1.2基本结构双特异性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同时靶向两种不同的抗原,例如同时结合肿瘤细胞受体和募双特异性抗体集细胞毒性免疫细胞。
2019CSCO HER2+BC辅助靶向治疗
BCIRG006:中位随访10.3年更新
AC-TH和TCH组维持了相对于不含曲妥珠单抗的对照组AC-T的长期显著性获益 整体人群或高危人群TCH组和AC-TH组DFS无显著差异 TCH组慢性心衰和LVEF下降˃10%事件相对较少 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可选择TCbH方案
12 24 36 48 60 72 84 96 108 120 132 Time (months)
CSCO乳腺癌指南 2019
BCIRG 006:TCbH组心脏不良事件较少
心源性死亡事件和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AC-T n=1050(%)
AC-TH n=1068(%) TCH n=1056(%)
0.6 0.5 0.4
0
Slamon D, et al.SABCS 2015, S5-04
Patients Events HR (95% C.I.) P 1073 203 1 (reference) 1074 141 0.63 (0.51 - 0.79) <0.0001 1075 167 0.76 (0.62 - 0.93) 0.0075
• 曲妥珠单抗 2年组和1年组的临床疗效相似
Jackisch C, et al. 2015 SABCS Abstract PD5-01.
CSCO乳腺癌指南 2019
NSABP B-31/N9831:AC-TH对比AC-T
对照组 (n=2017): ACT
NCCTG N9831 A组(n=971) AC
= H (曲妥珠单抗 4 mg/kg 首剂,然后 2 mg/kg qw × 52)
比较AC-TH方案与AC-T方案辅助治疗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疗效和安全性的III期临床研究
带你了解双抗ADC
带你了解双抗ADC抗体偶联药物(ADC)包括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性有效载荷。
与传统化疗相比,ADC靶向肿瘤有望减轻全身毒性作用,提供更广泛的治疗窗口和更高的治疗指数。
在过去的十年里,ADC在治疗实体瘤和血液肿瘤方面逐渐成熟,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一个革命性领域。
虽然ADC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意外毒性和耐药性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各种因素导致了普遍存在的临床困境,特别是实体瘤。
这些因素包括:(1)实体瘤的异质性限制了靶向单一抗原的临床疗效;(2)治疗压力诱导抗原下调、表位突变和旁路通路的激活,导致显著的ADC耐药性;(3)正常组织中的靶抗原表达、连接子不稳定性和其他变量等因素导致脱靶毒性;(4)靶抗原对内化的抗性妨碍了足够治疗效果。
因此,抗体、连接子和有效载荷的优化成为下一代ADC面临的挑战。
解决上述临床挑战的一种前瞻性方法是将双特异性抗体(BsAbs)与连接子-有效载荷复合物进行偶联,从而产生了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BsADCs)。
与传统的ADC相比,BsADCs独特的双表位/靶点结合模式不仅能够与实体瘤中共表达的抗原结合以增强选择性,而且还显著改善内化。
这些独特的优势使BsADC成为下一代ADC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至少10种以上的BsADC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BsADCs 的设计不仅仅是“1+1=2”,其结合模式的改变影响整体疗效,包括了BsAbs、连接子和有效载荷的全面协调和优化。
BsADC的设计目前已知BsADC 的靶点主要集中在HER2、EGFR和c-MET上。
ADC的各个成分,包括抗体、连接子和有效载荷都需要独立的优化,对这些关键成分中的任何一个进行微小的修改都会导致临床特征的实质性改变。
因此,在设计未来的BsADCs时,抗体、连接子-有效载荷复合物的优化和偶联策略应被视为相互连接的网络,需要一种整体的方法。
双特异性抗体构建BsADCs的首要考虑因素在于明智地选择合适的靶标组合。
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全文)
(一)抗EB病毒抗体
EB病毒感染在人群中非常广泛,而且多发生在儿童时期,EB病毒相关抗体在临床应用很普遍,对EB病毒感染的诊断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的抗体包括病毒衣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的IgM、IgG和IgA抗体,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的IgA和IgG抗体,以及其核抗原(Epstein-Barr nuclear antigen,EBNA)的IgA和IgG抗体等。
目前为止发现的特异性抗体有5种,即IgM、IgG、IgA、IgE和IgD,每种Ig产生的时间、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以及在体内存在的半衰期等特性不同,其在抗感染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也不尽相同;而且以上抗体在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临床医生了解Ig这些特性和相关知识对相关疾病的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全文)
特异性抗体是指免疫系统在特异性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糖蛋白,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可与相应的特异性抗原(感染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达到清除的目的,是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临床上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VCA-IgM感染后出现较早,表示原发性近期EB病毒感染,发病后3~4周达高峰,持续3个月左右,是目前临床诊断急性EB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VCA-IgG抗体终生持续存在,是有过EB病毒感染的标志物,如果恢复期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也提示EB病毒的近期感染,我国3~5岁儿童中抗EB病毒VCA-I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所以仅一次检测的结果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VCA-IgA表明EB病毒复制增加,为鼻咽癌的标记之一。VCA的IgM阳性和恢复期的IgG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对诊断EB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分别为97%和94%[5]。
陈敏山教授:卡度尼利单抗联合TKI药物有望进一步提高晚期肝癌的疗效
陈敏山教授:卡度尼利单抗联合TKI药物有望进一步提高晚期肝癌的疗效全球首个肿瘤免疫双抗开坦尼®全国上市会暨CSCO-康方第一届肿瘤免疫论坛于2022年7月9日在广州顺利召开。
中山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敏山教授展望开坦尼®在肝癌领域的应用前景。
1、肝癌的治疗模式已经进入到包括手术、消融、介入、靶向、免疫治疗等有机结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PD-1抑制剂与TKI的联合也就是靶免联合治疗成为晚期肝癌的系统治疗的主流方案,并且双免疫方案也登上系统治疗的舞台。
请问陈教授,您认为双特异性抗体的横空出世将会如何改变晚期肝癌的治疗格局?肝细胞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了多学科治疗的时代,其中药物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肝癌药物治疗主要采用TKI和PD-1抑制剂的靶免联合,但从近期数据来看,靶免联合的疗效已达到天花板效应。
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作为双免疫靶点药物的出现,有望进一步提升肝癌药物治疗的效果。
双免药物用于临床将会在肝癌的全程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提高中晚期不可手术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也可在手术切除的辅助/新辅助治疗中发挥作用。
与介入治疗特别是广泛应用的肝动脉栓塞化疗、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也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信卡度尼利单抗应用于肝癌临床治疗将会有非常大的空间进一步提升疗效。
2、在肿瘤治疗踏入免疫治疗2.0时代的进程中,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作为代表,它的药物作用机制是什么?卡度尼利单抗与PD-1抑制剂联合CTLA-4抑制剂方案(如nivolumab+ipilimumab)相比,有哪些不同?卡度尼利单抗是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型的PD-1/CTLA-4双特异性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旨在实现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而不是正常外周组织淋巴细胞的优先结合。
作为一款具备双重靶点识别功能的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可同时靶向两个经过验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已显示出PD-1及CTLA-4单克隆抗体联合疗法的临床疗效以及PD-1和CTLA-4单克隆抗体联合疗法无法提供的良好安全性。
2019CSCO 乳腺癌指南骨转移、脑转移等指南
CTC发展历程
1869年CTC检测
2004年CellSearch
2013年单细胞测序
首次从尸检 中发现CTC
“种子和土壤” 假说,成为 CTC 发 展 的 重 要支撑
CTC数目可以反 应患者等预后, 数目变化可以 预测疗效
分子表型可以 提供肿瘤信息, 并揭示肿瘤演 进
利用CTC进行 单细胞测序
医学发展
骨活检
•单发可疑病灶,且有条件活检的患者
,可考虑骨活检
CT/X线 •对ECT扫面一场的患者,应针对可疑骨 转移灶部位行CT(骨窗)及X线检查, 以确认骨转移情况,并了解骨破坏的严 重程度
PET/CT • 与ECT相似的灵敏度,但在骨转移诊
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估
CSCO乳腺癌指南 2019
骨转移的治疗
入
SRT
• 局部控制率可达 98% • 适用范围广 • 不良反应轻,缓解症状快 • 可单用,也可与全脑放疗
联用或用于全脑放疗后再 复发的治疗
CSCO乳腺癌指南 2019
脑转移药物治疗
化疗或靶向治疗 • 可能有效药物包括:卡培他滨、拓扑替康、替莫唑胺等 • HER2阳性患者可考虑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
CSCO乳腺癌指南 2019
乳腺癌脑转移GAP评分 (breast cancer graded prognostic analysis)
0
0.5
RTOG预后评分
KPS
≤50
60
评分 1.0
70-80
分子分型
TNBC
-
HR阳性
年龄
≥60岁
RTOG预后评分后的MDACC再评估
KPS
≤50
<60岁 60
双特异性抗体行业深度报告
双特异性抗体行业深度报告重要的双特异性抗体靶点基本都在临床中,这里将诞生诸多的双抗重磅药物,双抗的制备技术平台价值大,但商业化能力更重要,大靶点为基础的双抗将胜出。
目前全球新药Top30中仅有9个小分子,大分子占据了21个。
第一批重磅抗体药物专利到期,肿瘤坏死因子TNFα、Her2、CD20靶点药物逐渐下滑。
新靶点层出不清,免疫检查点PD-(L)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白介素IL12/17/23/4R/6R、GLP-1等快速上升。
接下来有望挤进这个榜单的将是其他大的靶点如免疫检查点LAG-3、TIM-3、IDO、OX40等,单抗“衍生物”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化药和核药)等,RNA、DNA层面的药物逐渐浮出水面。
双抗因高应答率、高特异性、低毒性、成本适中等特征,虽制备技术多种多样、尚不完全成熟,但商业化开始抢跑。
发展阶段类比五年前的PD-1单抗,开始进入快速商业化阶段。
双抗商业化方向明确:逐一击破既往治疗方案中存在的痛点,PK现有重磅药物。
以目前最接近商业化的10款双抗为例,Faricimab是罗氏开发的一个超长效眼底病变VEGF/ANGPT2双抗,解决阿柏西普的用药间隔时间问题,同时疗效上可能更好;强生开发的EGFR/c-MET双抗Amivantamab解决了EGFRExon20ins突变以及EGFR经典突变且对第三代TKI耐药的问题;康方的AK104PD-1/CTLA-4双抗解决了PD-1疗效不佳、联合第二个免疫检查点CTLA-4虽疗效好一些,但毒副作用更大的问题。
全球的抗体巨头罗氏、强生和安进等已经快马加鞭布局双抗产品。
罗氏主要依赖全资控股的基因泰克和控股的日本Chugai公司开发双抗,目前26个抗体药物处于临床中,其中有9个双抗,其中3个双抗已经在III期或者BLA。
强生公司10个处于临床的抗体药物中,8个是双抗,1个处于III期临床中,技术来源主要是合作方GenMab公司的DuoBody平台;安进公司14个处于临床状态的抗体药物中,9个是双抗,其技术来源主要来自于早期收购的Micromet公司的BiTE技术平台,并基于此平台开发了blinatumomab(抗CD3/CD19双抗);此外公司在2015年获得Xenocor公司6个早期双抗产品(基于Xenocor 公司的XmAb平台)的商业化权利。
创新药周报:双特异性抗体正当时,技术平台是核心关键
证券研究报告| 行业周报2022年07月10日医药生物创新药周报:双特异性抗体正当时,技术平台是核心关键本周聚焦:双特异性抗体技术梳理首款国产双抗AK104的面市引起了资本市场对双特异性抗体的关注。
本周我们从AK104的分子设计、技术路线出发,全方位解读双特异性抗体主流技术路线,同时盘点国内企业双抗平台布局,并梳理国内在研双抗全景图。
AK104:Fc端效应沉默+IgG1骨架4价设计,兼顾安全性与稳定性。
分子设计核心亮点:1)靶向PD-1/CTLA-4双免疫检查点,可保证具有肿瘤组织高留存;2)IgG-ScFv设计,无链相关问题,纯化难度低;3)IgG1骨架,更稳定;4)Fc结构域点突变,安全性佳。
双抗疗法实现路径多元,生产问题是核心痛点。
根据是否存在Fc片段,双特异性抗体可分为IgG类亚型和非IgG类亚型。
IgG类亚型因结构与天然抗体类似,开发难度相对较低,然而链关联显著提高纯化难度是核心技术难点。
非IgG类亚型因结构简单、生产难度低,而具成本优势,但因缺少Fc片段,该类型双抗半衰期较短、稳定性不佳,从而限制了其应用场景。
双抗疗法显著提高疗效,国内企业研发热情高涨。
AK104宫颈癌1L的2期临床研究数据在2022年ASCO发表,客观缓解率(ORR)高达79.3%。
而差异化平台是高效产出双抗产品的关键。
据我们统计,国内13家药企共布局17个各具特色的双抗技术平台。
同时,共51款双抗产品处于不同临床研发阶段,其中进展最快的为康方生物;拥有数最多的为百济神州。
医药板块创新药个股行情回顾:本周沪深医药创新药板块涨跌幅排名前5的为南新制药、艾迪药业、复星医药、神州细胞-U、百济神州-U。
后5的为信立泰、艾力斯-U、舒泰神、亚虹医药-U、君实生物-U。
本周港股医药创新药板块涨跌幅排名前5的为腾盛博药-B、科济药业-B、先声药业、百济神州、荣昌生物-B。
后5的为圣诺医药-B、云顶新耀-B、亚盛医药-B、东阳光药、沛嘉医疗-B。
抗PD-1-抗VEGFA的双特异性抗体、其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抗PD-1-抗VEGFA的双特异性抗体、其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张鹏,李百勇,夏瑜,王忠民
申请号:CN202011341655.7
申请日:20201125
公开号:CN112830972A
公开日:
202105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肿瘤治疗和分子免疫学领域,涉及一种抗VEGFA‑抗PD‑1双特异性抗体及其用途。
具体地,所述的抗VEGFA‑抗PD‑1的双特异性抗体,包括:靶向PD‑1的第一蛋白功能区,和靶向VEGFA的第二蛋白功能区,其中,按照EU编号系统,所述双特异性抗体中包含的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恒定区在234和235位点的2个位点发生突变,并且突变后,双特异性抗体与FcγRI、FcγRIIa、
FcγRIIIa和/或C1q的亲和力常数相比突变前降低。
本发明的双特异性抗体能够特异性地与VEGFA和PD‑1结合,特异地解除VEGFA和PD‑1对机体的免疫抑制,同时抑制肿瘤引起的血管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申请人: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地址:528437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神农路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刘海罗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双特异抗体与肿瘤的免疫治疗
双特异抗体与肿瘤的免疫治疗
蒋欣;俞小淙;黄华樑
【期刊名称】《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2001(036)001
【摘要】@@ 抗体工程的发展,使免疫治疗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成为治疗肿瘤的第4种可行方法,但是需要满足3个先决条件:1)肿瘤细胞存在着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标志成分;2)这些标志成分具有足够的免疫原性;3)免疫系统可针对带有标志成分的肿瘤细胞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蒋欣;俞小淙;黄华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1
【相关文献】
1.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杨淑华;牛瑞芳
2.肿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与酵母β-葡聚糖联合用于抗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刘晶晶;Lacey Gunn;Richard Hansen;严俊;沈培
3.抗CD133/CD3双特异性抗体介导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体外杀伤CD133阳性肿瘤细胞研究 [J], 吕海燕;刘传杰;黄建华;韩为东
4.抗CD133/CD3双特异性抗体介导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体外杀伤CD133阳
性肿瘤细胞研究 [J], 吕海燕;刘传杰;黄建华;韩为东;
5.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J], 楼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特异性抗体治疗肿瘤的可行性研究
双特异性抗体治疗肿瘤的可行性研究
宋毅强;谢弘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年(卷),期】1998(5)1
【摘要】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主要用于导向药物和导向细胞毒细胞,用于导向药物,可与药物分步使用,有利于药物的组织渗透;用于导向细胞毒细胞时,除可对细胞毒功能定向外,还可激活细胞毒细胞,该抗体导向的细胞毒细胞在小鼠模型及初步的临床试验中显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抗体用于临床的主要障碍在于其制备上的困难和异源抗体的免疫原性,这些问题有望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得以改进.
【总页数】3页(P60-62)
【关键词】双特异性抗体;效应细胞;细胞毒;肿瘤;免疫疗法
【作者】宋毅强;谢弘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1
【相关文献】
1.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胡耀凯;夏宁邵;罗文新
2.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靶向位点及结构研究进展 [J], 李潇;杨利蓉;李琳
3.双特异性抗体构建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J], 王璐瑶;魏振华;熊伟佳;白素杭;喻长远;杨昭
4.靶向免疫检查点的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陈小青;陈奋天;罗文新
5.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J], 岳雅丽;尹骏;高向东;姚文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特异性抗体介导胃癌杀伤效应的研究
双特异性抗体介导胃癌杀伤效应的研究董志伟;魏淑敏;万文徽;冯晓;王力民;陆良军【期刊名称】《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年(卷),期】1995(2)2【摘要】为制备P210/MMC、P210/TNP及P40/CD3三种双特异性抗体(BsAb),采用不同技术路线进行细胞融合11次,接种7,484孔,生长1,111孔,双阳性孔为223,但仅获分泌BsAb的2次杂交瘤5株,可见BsAb的制备殊非易事.桥联法在确认BsAb的分泌性状时有重要意义,12株分泌γ及μ两种重链的三体杂交瘤,仅2株分泌BsAb,因此γ与μ形成组合的机率为16.7(2/12).BsAb(P210/TNP)带有“通用接头”,可介导多种TNP化的药物或毒素对胃癌靶细胞的杀伤效应.BsAb(P40/CD3)可介导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对胃癌的杀伤效应,采用局部注射,4次治疗可使移植胃癌全部消退,对临床试用有参考价值.【总页数】5页(P99-103)【关键词】胃癌;杀伤效应;双特异性抗体;介导;CD3;杂交瘤;分泌性;制备;桥联;研究【作者】董志伟;魏淑敏;万文徽;冯晓;王力民;陆良军【作者单位】北京市肿瘤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R730【相关文献】1.双功能抗体介导胃癌杀伤效应的研究 [J], 万文徽;高学硕;张宏;董志伟2.介导多种胃癌杀伤效应的双功能抗体 [J], 王力民;万文徽3.抗CD133/CD3双特异性抗体介导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体外杀伤CD133阳性肿瘤细胞研究 [J], 吕海燕;刘传杰;黄建华;韩为东4.抗CD133/CD3双特异性抗体介导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体外杀伤CD133阳性肿瘤细胞研究 [J], 吕海燕;刘传杰;黄建华;韩为东;5.双功能抗体介导的胃癌杀伤效应 [J], 冯晓;魏淑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药生物行业-粤开医药深度:双抗深度报告(三):全球上市双抗药物梳理_行业研究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全球共有三款双特异性抗体获批上市包括Trion Pharma靶向CD3和EpCAM的卡妥索单抗(Catumaxomab)、安进靶向CD3和CD19的倍林妥莫双抗(Blinatumomab)罗氏靶向FIX和FX的艾美赛珠单抗(Emicizumab),卡妥索单抗(Removab)卡妥索单抗是由靶向两种抗原的抗原结合臂与招募免疫细胞Fc区组成的三功能特异性抗体,Removab一条抗原结合臂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上高表达的跨膜糖蛋白EpCAM,另一条抗原结合臂特异性结合T细胞上的CD3,Fc区可与巨噬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并激活其免疫功能。
博纳吐单抗(Blincyto)博纳吐单抗是一款双特异性CD19导向的CD3T细胞衔接分子。
Blincyto一端可以与B细胞表面表达的CD19结合,另一端可以与T细胞表面表达的CD3结合。
通过连接CD19恶性B 淋巴细胞与CD3+T淋巴细胞,Blincyto可介导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溶解。
上市后,Blincyto 全球销售额一路高歌猛进,2020年销售额达3.79亿美元,同比增长21.47%艾美赛珠单抗(Hemlibra)艾美赛珠单抗由罗氏研发,是一种重组人源化的1gG4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过重组DNA 技术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中制备。
Hemlibra通过桥接FIXa和FX,促进凝血酶的生成,恢复A型血友病患者的凝血过程,使FVI功能障碍或完全缺乏FVI的A型血友病患者的出血部位达到止血。
国内上市公司深度参与双抗研发尽管国内布局CD3xEpCAM和CD3 xCD19的双抗企业大多数并未单独上市,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不看好这一领域。
相反,上市公司对双抗药物寄予厚里,倾向于通过投资、兼并收购、License in等方式切入双抗创新药的研发浪潮,以资本的力量推动产业的发展,深度参与双抗药物的研发。
相关企业包括石药集团、亿帆医药、赛升药业、步长制药等。
研究背景及概况双抗药物是抗体类药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国领先双抗产品已陆续进入临床卫、皿期,双抗时代即将开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小编细说2019CSCO上的中国双特异性抗体作者 l Power编辑 l 细胞房间双特异性抗体毋庸置疑已经是全球抗体药新的研发热点,而在中国随着单一靶点抗体药赛道的过度拥挤,近两年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更是尤为火热。
在2019年6月Nature Reviews的一篇双特异性抗体(BsAb)的综述中报道,全球共有92个双特异性抗体进入了临床研究,其中肿瘤治疗相关78个,CD3招募类的50个,上市3个(其中1个已经下市),在该综述中还收录了2个来自中国的BsAb,分别是国内第一个获得肿瘤治疗性BsAb临床批件的武汉友芝友的HER2 x CD3,以及苏州康宁杰瑞的HER2 x HER2。
在本次2019年9月18日-22日的中国CSCO会议期间,小编再次对已经递交中国药品注册临床研究申请的中国企业研制的BsAb进行检索,查询到国内企业递交临床申请的BsAb至少已经有17个,其中14个已经批准进入临床(详见下表)。
那么是否会有中国BsAb在此次CSCO会议上亮相呢,他们的表现如何呢? 小编带着这个问题,往返穿插于各个会场之间,竭尽全力收集相关图片和信息,最后希望能第一时间给大家带来一份别具一格的汇报,希望各位看官看过小编的所见所想后能有所收获。
备注:本表中数据全部来自小编从网络中搜索到的公开信息,可能会有遗漏和错误,仅供各位看官参考。
1) 2019年9月19日会议第一天上午的全体大会上,CSCO理事长李进教授汇报的主题“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国创新之路”中出现了本次会议中的第1个BsAb。
李进教授提出,当下NMPA批准了48个PD-1和PD-L1,但是全国共有148家企业拥有PD-1、PD-L1专利,他形容这个现象是“中国制药企业千军万马,狭路相逢、自相残杀、惨不忍睹”。
李进教授认为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出路就是创新,在他列举的三个创新药的范例之一是来自科望生物的双特异性抗体ES101/PD-L1 x 4-1BB(见下图),目前这个产品正在由李进教授主持临床I期研究,已经进入第2个剂量组,李进教授期待明年的CSCO 会议可以给大家分享好的结果。
小编对科望的ES101进行了检索,网上的信息显示ES101不是由科望自主研制,而是由美国Inhibrx授权科望进行中国的开发,这个抗体药如果做成了也不能算得上是中国的创新药,令小编觉得稍微有些失落。
ES101的一个靶点PD-L1是免疫检查点,另一个靶点4-1BB则主要是T细胞的激活靶点,这两个靶点对免疫系统的激活有协同作用,理论可以提高单一PD-1或PD-L1单抗免疫激活响应率不高的问题。
但是一般如果这两个靶点同时发挥作用,很可能会引起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造成无法控制的免疫副反应。
李进教授在汇报中分享ES101是将4-1BB嵌合到分子结构的当中部位,活性比只有4-1BB的1/10,使得只有ES101分子跟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之后,4-1bb才开始起作用,如果不结合的话,4-1BB就不起作用,这种设计非常巧妙。
不过小编在结合李进教授分享的这张PPT来看,对于ES101的设计还是没能想明白。
PD-1和PD-L1单抗临床使用实际上不依赖于肿瘤的PD-L1高表达,免疫细胞自身也会表达PD-L1和PD-1,通过抑制免疫细胞自身的PD-L1或PD-1,也可以激活免疫系统。
在上图中看到,ES101与41BB的亲和力为2nM,比与PD-L1的亲和力弱了10倍(数值越大亲和力越弱),但是2nM的亲和力实际上也是很强的亲和力了;此外,图中没有标注PD-L1阳性的一定是肿瘤细胞,所以应该是PD-L1阳性的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都可以引起4-1BB的免疫细胞激活。
我在猜想,如果ES101是如李进教授口头介绍需结合肿瘤细胞后才能使得4-1BB发挥作用,那么ES101拟用患者是否需要要求PD-L1高表达?这样适用患者的群体是否就会大幅减少。
小编也在中国的临床试验登记网查阅了ES101的临床一期信息,招募中并没有要求一定是PD-L1高表达患者,并且起始剂量非常低,为0.001mg/kg,一共计划爬10个剂量,最高剂量为20mg/kg,最高剂量与目前临床PD-L1单抗的使用剂量相当。
这个方案也让小编困惑了,低剂量的情况下不要求PD-L1高表达,如何能让ES101在肿瘤部位聚集,能看到疗效吗?但是如果不要求PDL1高表达,如果使用高剂量,41BB似乎会引起无序的免疫系统激活,如何控制安全性?不过以上都是小编的臆断,毕竟没有能得到最真实的数据,期待李进教授大力推荐的这款BsAb能在明年CSCO为大家带来好的消息,给中国患者带来新的肿瘤治愈希望。
2) 在2019年9月19日下午肺癌免疫治疗专场,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汇报主题“新型免疫治疗的现状、机遇与挑战”中出现了CSCO会议上的第2个中国企业的BsAb。
周彩存教授在介绍新的免疫治疗药物当中有一部分是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来自苏州康宁杰瑞的KN046/PD-L1 x CTLA-4(见下图)已经在周彩存教授主持下开展临床II期研究。
2019年9月21日下午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2,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赵洪云教授以KN046作为主题进行了“KN046在中国晚期实体瘤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以及抗肿瘤活性的初步数据总结”的汇报,该报告披露了更多的信息。
赵洪云教授首先介绍KN046与PD-L1的亲和力是CTLA-4的24倍,与CTLA-4的结合部位比Ipilimumab更安全,具有PD-1/PD-L1阻断、CTLA-4阻断和完整Fc段功能,在体外实验中KN046对IL2的释放活性为PD-L1单抗和CTLA-4单抗联合的10倍。
KN046已经在澳洲进行了临床I期的研究,其在3mg/kg剂量组出现一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KN046作为一线治疗后的完全缓解。
根据澳大利亚的结果,KN046在中山大学腹水医院进行1例1mg/kg的剂量滴定后,快速在3和5 mg/kg剂量组以及固定剂量组进行安全性和剂量组扩充研究。
赵洪云教授介绍,KN046安全性表现良好,出现PD的患者多数发生在治疗12周的节点,截止报告数据统计时有的患者给药还没有达到12周,所以现在的有效性统计结果仅供参考,后续PR、ORR等数据应该会有变化。
小编对KN046也进行了相关检索,该BsAb设计为靶向PD-L1和CTLA-4,两位汇报者都介绍KN046经过工程改造可以靶向PD-L1和富集于PD-L1高表达的肿瘤微环境,减少对其他组织的毒副作用,所以小编认为KN046在设计上是具有双靶点协同作用的。
不过按图中的说明,小编认为KN046与ES101相似,理论上对肿瘤部位PD-L1高表达的一部分病人会更合适,对于PD-L1阴性或低表达的病人,小编觉得在机制上似乎不能超过PD-L1和CTLA-4单抗的联用。
让我们一起来期待KN046这个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并且目前国内进度最快的BsAb能创造好的成绩。
3)在2019年9月19日下午“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2020中国抗肿瘤创新药的升级”专场,三生制药集团的朱祯平博士汇报的主题“新一代肿瘤免疫和靶向生物药物的研发”中介绍了多个处于临床前的BsAb的案例(见下图),临床前数据显示与单一靶点的抗体相比,BsAb表现出更好的疗效。
不过这些项目还没有进入临床,小编就偷懒没有花时间去深入了解,请各位看官直接看图。
4)在2020年9月20日上午的“晚期胃癌治疗困境与探索”会议上,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徐建明教授汇报的主题“胃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进展”中再次出现了一个进入临床研究的中国企业的BsAb (M701, anti-EpCAM x CD3)。
徐建明教授汇报中介绍胃癌患者会导致腹膜转移,腹膜转移会导致死亡的比例增高,对于腹膜转移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和对恶性腹水进行控制。
在对恶性腹水的控制方面,徐建明教授介绍每年中国发生恶性腹水的患者多达数十万人,恶性腹水增加了死亡的风险。
国外有一个获批上市用于恶性腹水治疗的BsAb,卡妥索单抗(catumaxomab/EpCAM x CD3),该BsAb经过4次治疗后可以清除腹腔内肿瘤细胞并很好的减少腹水,目前这个药马上就要在中国开展临床了。
徐建明教授介绍卡妥索单抗是一个全鼠源的抗体,容易产生HAMA(人抗鼠抗体),而徐教授牵头开展临床一期的来自武汉友芝友的M701/EpCAM x CD3则是一个人鼠嵌合的BsAb (见下图),人源化程度超过90%。
徐教授表示M701已经进展至第3剂量组,虽然剂量较低,但是已经看到对腹水的治疗前景。
这个项目有2个难点需要去设计和探索,一是如何定一个合适的腹水疗效标准,二是目前看到了对腹水的疗效,但是还没看到对远处的控制(小编理解远处是指对腹膜之外的肿瘤病灶),那么在后面的研究中是否对远端有效果也是研究的重点。
小编对此类CD3的BsAb还是稍有了解的,它们通过CD3端结合免疫T细胞,然后通过另一端结合肿瘤细胞高表达的抗原,双靶结合将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桥联在一起,从而激活T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杀伤。
小编认为此类设计是BsAb可以发挥双靶点的协同作用的,从机制上既激活了免疫系统,又能提高对肿瘤的靶向性,完美的将免疫和靶向治疗融合在一起。
小编继续进行检索,发现全球上市的3个BsAb中有2个是靶向CD3的(catumaxomab和blinatumomab),但是其中catumaxomab似乎是在欧洲上市后已经退市。
在网上有消息介绍似乎是catumaxomab的研发者德国科学家Horst Lindhofer 博士认为catumaxomab的退市是一个商业原因,Horst Lindhofer博士重新拿回了catumaxomab的权益并与中国的合作伙伴计划开启在中国临床开发。
但是小编不明白的是,catumaxomab作为全鼠源的抗体,是具有非常明显的先天缺陷的。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来自武汉友芝友的M701在设计上进行了人源化的改造,并且也进行了亲和力的改造。
M701的CD3端的细胞亲和力是338nM,武汉友芝友认为优化CD3亲和力可以保证活性并减低副作用。
小编检索到CD3亲和力的优化似乎是目前CD3类BsAb的主流,早期开发的CD3类BsAb都被认为免疫毒性过强;M701是由武汉友芝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平台研制,该平台对工艺和CD3进行了优化设计。
小编有些想不明白的是,Horst Lindhofer博士应该会看到中国也有M701这样的竞争产品,而且看起来M701有明显的优势,为什么博士还来中国进行临床开发。
不过不管背后有什么原因,徐建明教授分享的数据中让已经看到了M701对恶性腹水的抑制效果,武汉友芝友的设计应该得以证实,就让我们一起来期待这个BsAb的进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