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方讲伤寒》——桂枝类方五
归真讲伤寒:桂枝汤
归真讲伤寒:桂枝汤今天我们接着来讲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我们会讲的细一些,后面的药方大家就可以以此类推了。
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上次我们讲了桂枝,桂枝是强心阳、通血脉用的。
有同学问,说,老师,我不会分析药性怎么办呢?不能所有的药都让老师给我们分析一遍呀。
我们讲格物致知,之前我们说过,致知其实还在格物之先,要先能明了宇宙生成之理,万物变化之道,天地之所由生,万物之所以成,然后才能去格物,否则即便去推理,也往往会出现偏差。
所以大家要先去培养中医和道学的思维方式。
不过大家不会去格物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古人都已经把药性给我们总结好了,大家只要去看书就可以了。
就像我们吃的东西,大家不需要再去尝百草、辨谷物,看其有毒无毒,能否食用,是否平和,而只需要按照前人留下的经验,去种植五谷食用即可。
我们所种植,所吃的东西,都是古人已经帮我们筛选好了的,是最养人的。
所以我们说,开物成务,前人居功至伟,值得我们累世去祭祀。
不光谷物是如此,在中医方面来说,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人体的使用手册,记录长生久视之道,标绘经络穴位之所在,辨别百草药性之所长,这些便是医中之圣人。
我们对药性的使用,以神农本草经记载为准,大家在需要了解一味药的药性时,可以首先参考神农本草经。
我们看神农本草经中对桂枝的记载。
牡桂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神农本草经很多人说看不懂,里面列举了很多证状,不知道其主治的究竟是什么。
经方药对——桂枝篇(伤寒论现代研究PPT课件)
01
《神农本草经》记载,该药具有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等功效。
02
长期服用可以通神、轻身、不老 ,具有神奇的药用价值。
注意事项
• 夙体阴血虚弱及阳亢者,慎用。
02
桂枝用量
桂枝用量
01
用量主要包括常用量、张仲景最 小用量和最大用量3部分。
02
常用量:3-12g
最小量:18铢(约2.3g),如桂枝 二越婢一汤。
运用指导
01 02 03 04
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关节、肌肉疼痛用桂枝 附子汤。
胃痛用黄连汤,肺气上逆用小青龙汤,气冲心胸或咽用桂枝加桂汤。
脐下悸动用五苓散,心悸用桂枝甘草汤,心下逆满用苓桂术甘汤。
瘀血证用桂枝茯苓丸,寒凝经脉证用当归四逆汤,妇科经血不调、带 下证用温经汤。
药用溯源
主治病证
• 发热恶寒,或汗出或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心 悸,心烦,心痛,胃痛,腹痛,胁痛,肌肉疼痛,咽痛,呕 吐,咳嗽,气喘主治疾病
• 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风 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子宫肌瘤、前列腺炎、慢性浅 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痛经、闭经、盆腔炎、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骨髓炎、骨膜炎、过敏性疾病等。
03
可以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减少症、免疫功能低下、贫血、过敏性 血小板减少、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风湿性心脏病、病 毒性心肌炎、心律不齐、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桂枝配柴胡
01
桂枝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柴胡清胆除热,调理气机。 柴胡与桂枝相用,治疗太阳 中风证与少阳胆热气郁证相 兼。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浙恶风,翁翁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诠释】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此指脉言。
阳浮者,浮脉为阳主表,卫表受邪,邪正相持则发热;阴弱者,阴脉细弱,营阴不足,阴津不固则自汗出;此营卫失和之显象也。
同时,仲景对其证候表现描写的绘声绘色,更加形象地概述出太阳中风的自身感受。
如畏缩怕冷之状,冷水洒浙恶风,身有温煦发热之感,凡此皆非壮热寒战之比,乃表虚营亏之征。
鼻呜者.肺气失宣,气息不利;千呕者,胃气上逆,上述诸症为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脉证,故主桂枝汤治之。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药组成】桂枝3两(去皮),芍药3两,甘草2两(炙),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
【服法与禁忌】上五味,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己须曳,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青龙按:桂枝汤其他条文这里就不写了,大家可以查。
我就自己体会说一下。
桂枝汤属于中风首方,与麻黄汤对比发明互证,一虚一实。
桂枝汤有汗怕风,麻黄汤无汗怕冷,都有身痛关节痛。
舌淡苔白润,但是麻黄脉浮紧,桂枝脉浮缓。
除了治疗中风张仲景还用桂枝汤治疗自汗,平时没事就出汗,这种未必有恶风,可能会有舌淡苔白润脉浮缓等见证。
另外孕期,产后中风都可以用桂枝汤。
当然产后虚明显,身痛,可以考虑新加汤,可以加人参加白芍,这是加减法,这就说明桂枝汤有扶正解表之力。
桂枝加减法太多以后慢慢说。
桂枝汤治疗感冒自汗等不必说了。
陈瑞春陈老体会桂枝汤可以治疗夏季暑湿感冒呕吐腹泻,其效果似乎高于藿香正气散。
【《伤寒论类方汇参》第一章桂枝汤类第一节桂枝汤】1
【《伤寒论类方汇参》第一章桂枝汤类第一节桂枝汤】1《伤寒论类方汇参》第一章桂枝汤类第一节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寸阳浮,则主卫阳外越,故热自发。
尺阴弱,则营血受伤,营为卫之守,营不守卫,故卫气外泄而自汗。
故本汤认症,以自汗为主。
桂枝证之脉,有阳浮阴弱者。
阳谓寸脉,阴谓尺脉。
言病在上不在下也,不可以阴弱指为阴虚。
故柯韵伯曰: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太阳中风者,阳受风气而未及乎阴也。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者,谓肌腠疏缓,卫气不谐。
虽无寒而若不能禁,虽无风而常觉洒淅也。
翕,越也、动也、盛也。
鼻鸣,嘘也。
干呕,风邪干胃也。
但就鼻鸣、干呕而论,似属阳明、少阳兼证。
益从阳明、少阳施治,不知脏腑相通,原不必处处皆治。
良以病从阳明而来,主以桂枝汤则太阳之外邪去,而他病自愈也。
余皆准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此桂枝汤总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此误下之症,误下而仍上冲,则邪气犹在阳分,故仍用桂枝发表。
若不上冲,则其邪已下陷,变病不一,当随证施治。
论中误治诸法,详观自明。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本自多汗,但不恶寒而恶热,今多汗而犹恶寒,则仍在太阳矣。
虽阳明病,而治从太阳。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条、《金匮》)。
此节属于厥阴症,未必由误治而得。
然既见表症,亦宜兼治。
治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6条)。
第004课~桂枝类方~《类方讲伤寒》高珊珊老师主讲20151113
《类方讲伤寒》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2015-11-13桂枝类方:--------高珊珊老师主讲: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四个方子: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这四个方子的共同点,是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去掉了凉性的使药。
在第一节课讲桂枝汤法度,和刘志杰方证解析法时讲过阴-中-阳、君臣佐使的三才四象配伍法,体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的至善理念。
三才四象俱全的方剂较平和,安全而稳妥。
本课的四个方剂,都由阳性药+平性药,君(臣)药+佐药组成,没有使药,不遵守阴阳互根的法则,单刀直入,没有牵扯,偏性较大,药力迅猛。
首先来看桂枝甘草汤:君:桂枝(辛温)4两佐:甘草(甘滋)2两这个方子由两味药组成。
从制方学来讲,由两味药组成的才叫“方”或“单方”。
而单味药只能叫“药”,三味和三味以上的称“剂”或“复方”。
《说文》释“方”: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
小篆的“方”字如下图:象义两条船,并在一起。
方,是两仪之义;而剂,代表三才。
《说文》剂:齐也,从刀从齐。
小篆“剂”字如下图:象义三个合在一起的麦穗,用刀齐平。
这是古人指示我们的制方法则。
根据古经方法度,古河图洛书,四象真五行和六纲五证经方框架,恩师恢复了被陶弘景称为“神明之剂”的四神二旦汤规范方。
简称“六神方”,为一切方剂的本来源头。
这才是真正的“万方之组”。
六神方,分为六个小方和六个大方。
“四味曰小方,以明君臣佐使也;七味曰大方,以应四神七宿也”会用的,临床用这十二个方相互合方和加减,就足够应万病,起沉疴了。
越接近源头的水就越清澈。
我们就从最简的“方”:桂枝甘草汤讲起。
前面讲过,这个方的君药桂枝,具有温阳解表,降冲逆和补津液的作用;而蜜炙甘草,性质平和,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
因此,由4两桂枝和2两炙甘草组成的本方,具备甘滋津液,温阳解表降逆的作用;可治疗津亏气逆合并表证的情况。
在六纲,对治太阳病外感(伤寒或中风)证合并津亏。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桂枝汤类方歌(二^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 桂加饴糖小建中 ,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 ,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 ,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 ,蜀漆涤饮有奇勋。
五、桂枝加桂汤 : 桂枝加桂剂量增 ,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 ,补心代肾立奇功。
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桂枝甘草组成方 ,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 ,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 桂枝附子寒痹痛 ,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 ,脉浮虚涩是其应。
术附姜枣加甘草 ,三阴都尽冒始应。
麻黄汤类方歌 (八首 )一、麻黄汤 : 麻黄汤治太阳寒 ,麻桂杏草四味联。
伤寒论类方歌
伤寒论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
桂枝芍药草姜枣,滋阴和阳第一条。
诚把此方功用表,桂性大热属阳跷,气薄上行主发表,风痺骨节挛急消,色赤解热通心窃,温以扶阳散寒高。
甘能益气把烦消,姜辛肋桂解肌表。
枣甘肋芍把里调,甘草安内攘外盗,调和营卫游三焦,汗仍不解另有道,啜热稀粥肋药劳。
桂枝加附子汤
既桂枝汤原方加附子一枚
桂枝加附能止汗,筋急汗漏得安然。
离宫阳虚液难饮,当用桂枝补心无,坎中阳虚水溢泛,加附固肾阳回还,芍药甘草把阴敛,仲景命剂妙面玄。
桂枝加桂汤
桂枝芍药疗阳陷,桂加桂枝治阴功,伤寒误把烧针用,炙其核上各一通,免发奔豚气上涌,乃与此汤建奇功。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疗胸满,加附又治微恶寒,炼成温剂见深浅,一加二减任抽添,阴气凝聚宜急散,桂枝把芍药删,去芍阴邪少留恋,内外交接获安全,方有加减病有变,阳虚己极微恶寒,姜桂力薄邪不散,加附辛热把阳关。
仲景用药随机变,一片纯阳不老丹。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加厚朴与杏仁,下后微喘表不清,腠理疏通桂枝进,不用麻黄开玄产,但加杏仁恐不胜,必加厚朴之辛温,佐桂解肌易而顺,佐杏降气妙而神,喘家常将此方翻,看病加减享太平。
伤寒论方桂枝类
伤寒论方桂枝类一、桂枝汤类方桂枝汤类方以桂枝汤为代表,方中桂枝、甘草相伍,辛甘化阳;芍药、甘草相配,酸甘化阴;生姜、大枣以益脾和胃。
诸药相合既能解肌祛风,又可调和营卫,主要用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的外感表虚证,也可用于因营卫不和而致的发热汗出。
若桂枝汤证兼项背强几几,可加葛根,为桂枝加葛根汤,以调和营卫、缓急舒筋。
若见恶风、汗漏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可加附子,一为桂枝加附子汤,以温阳解表。
若桂枝汤证兼喘,可加厚朴、杏仁,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若见身疼痛、脉沉迟者,可重用芍药、生姜,加人参,为桂枝新加汤,以益气养营、通脉止痛。
若见气从少腹上冲者,为奔豚证,可重用桂枝,为桂枝加桂汤,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若见腹满时痛,可重用芍药,为桂枝加芍药汤,以通阳健脾、活络止痛。
若见腹大实痛,可用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为桂枝加大黄汤,以通阳健脾、化瘀导滞。
若见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者,可用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为小建中汤,以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若见心下悸、欲得按、叉手自冒心,可单用桂枝、甘草,为桂枝甘草汤,以温通心阳。
若见心悸、烦躁者,可用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温通心阳、镇静安神。
若见心悸、惊狂、卧起不安者,可用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以温阳涤痰、镇静安神。
若见发热恶寒、脉促胸满者,可用桂枝汤去芍药,为桂枝去芍药汤,以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若见胸满、恶寒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以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若见脉结代、心动悸者,可用桂枝、甘草、生姜、大枣、人参、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为炙甘草汤,以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若见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者,可用桂枝汤去桂枝加获苓、白术,为桂枝去桂加获苓白术汤,以健脾利水。
桂枝汤类方皆由桂枝汤加减化裁而出,而一般不离桂枝。
盖桂枝一味实为太阳一经之主药,特以症情及体质不同,加减变化,乃成诸方。
伤寒论类方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二、桂枝加葛根汤:三、桂枝加附子汤:四、桂枝去芍药汤: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六、桂枝麻黄各半汤:七、桂枝二麻黄一汤:八、桂枝二越婢一汤:九、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十二、桂枝甘草汤:十三、小建中汤: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十五、桂枝加桂汤: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十七、桂枝附子汤: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十九、桂枝加芍药汤:二十、桂枝加大黄汤:二十一、桂枝人参汤: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二、大青龙汤:三、小青龙汤: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六、麻黄细辛附子汤:七、麻黄附子甘草汤:八、麻黄升麻汤: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二、葛根加半夏汤:三、葛根黄芩黄连汤: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二、抵当汤:三、抵当丸: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二、栀子甘草豉汤:三、栀子生姜豉汤:四、栀子厚朴汤:五、栀子干姜汤:六、枳实栀子豉汤:七、栀子柏皮汤:陷胸汤类方歌(六首)一、大陷胸丸:二、大陷胸汤:三、十枣汤:四、小陷胸汤:五、白散:六、瓜蒂散:泻心汤类方歌(六首)一、半夏泻心汤:二、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附子泻心汤:四、生姜泻心汤:五、甘草泻心汤:六、旋复代赭汤:甘草汤类方歌(四首)一、甘草汤:二、炙甘草汤:三、甘草附子汤:四、甘草干姜汤: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四、五苓散:五、猪苓汤:六、文蛤散: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一、黄芩汤: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三、黄连汤:四、黄连阿胶汤:白虎汤类方歌(三首)一、白虎汤:二、白虎加人参汤:三、竹叶石膏汤:承气汤类方歌(六首)一、调胃承气汤:二、小承气汤:三、大承气汤:四、麻子仁丸:五、蜜煎导方:六、猪胆汁灌方:。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一、小柴胡汤:二、大柴胡汤:三、柴胡加芒硝汤:四、柴胡桂枝汤:五、柴胡桂枝干姜汤: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七、四逆散: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一、芍药甘草汤:二、芍药甘草附子汤:三、当归四逆汤: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干姜汤类方歌(三首)一、干姜附子汤: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三、理中丸(汤):赤石脂汤类方(二首)一、赤石脂禹余粮汤:二、桃花汤:四逆汤类方(九首)一、四逆汤:二、四逆加人参汤:三、茯苓四逆汤:四、通脉四逆汤: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六、真武汤:七、白通汤:八、白通加猪胆汁汤:九、附子汤:杂方类方歌(十一首)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二、茵陈蒿汤:三、猪肤汤:四、桔梗汤:五、苦酒汤:六、半夏散及汤:七、乌梅丸:八、白头翁汤:九、吴茱萸汤:。
桂枝汤及临证加减
桂枝汤及临证加减【方组】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法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 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上5味,破碎,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分3次服,每次服200毫升。
注: 1 . 煎法:“㕮”,用牙咬碎;“咀”,口尝滋味。
“哎咀”,指将药破碎,以便煎出有效成份。
煎时当用微火。
2. 服法:服药后啜粥法:服已第1服200毫升须臾,啜热粥1碗,大口喝之,以益中气而为作汗之资助。
因为啜粥后,可助胃气益津液,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多入,因此用之发汗不致亡阳,用之止汗,不致于留邪。
服药后温覆微汗法:取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所谓“微似有汗”,是周身潮润,并不是汗出很多,这样正气不伤而外邪自解。
不可令汗出太多,如汗多则病必不可除,医为汗出如水淋漓,则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如服第1服药而汗出病愈,就应当停药不服,这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如服第1服药不汗,继进第2服药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将3服药服完。
若汗不出,可连服药2~3剂,迫病愈为止。
(全量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服药期间必须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禁入口。
现代用法:有的医家主张,一次服毕,嘱病者趁药热服,服后盖被,待遍身津津汗出,或作小量运动,达微汗为度,但不宜过汗不止。
一般每次药服2天,并嘱注意,如有副作用,当即停药。
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类方配伍解析
CAI Jiao-hao1 ,ZHUANG Hai-feng2 ,SHEN Jian-ping2
( 1.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2. Zhejiang Hospital of Tradional Chinese Medicine,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Abstract: Guizhi ta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 of Shanghan Lun,which book was written by zhongjing,embody the essenc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deas,the Associated Prescriptions of Guizhi tang is the most of the associated prescriptions in Shanghan Lun,is playing the extremely vital role in the entire book。This article focuses on interpretation of graphical Guizhi tang recipe and Guizhi tang recipe law of parties,Of ZHANG Zhong - jing’s thinking whose was how to compatibility prescription,It is hoped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ZHANG Zhong - jing’s ideology of how to compatibility the associated prescription to guide clinical medicine and the identification.
第六章 《伤寒论》类方归纳与拓展――桂枝类方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
桂枝
一 . 释名
肉桂树之嫩枝,故名桂枝。春、夏二季采于南方。禀春升 温润之气。又植物之枝禀疏通之性。
二 . 生长特性
肉桂喜温暖气候,适生于亚热带地区无霜的环境,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
26~30℃,植株在月平均气温20℃以上才开始生长,20℃以下生长缓慢, 0~6℃低温未见冻害。肉桂喜湿润,忌积水,要求雨量充沛,相对湿度70% 以上,雨水过多会引起根腐叶烂;过于干旱地带,植株生长势差。
东施效颦(心血管)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 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
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与麻黄体质辨
麻黄体质偏于阳刚,能抵御风寒。 桂枝体质偏于阴柔,虽微风亦不耐受。
汗出辨
此汗出是营卫不调所致,寻常所谓“弱不禁风”。常伴恶 风,头痛,发热,其人抗邪无力多现缓脉。
高安氏病。因为它多发于东方,也就是中国、日本、印度这几
个国家,高发人群为青年女性,所以国际上有很多专家就把它 称为“东方美女病”。
因该病多发于30岁以下的亚洲年轻女性,因为它多发于东方, 而且患病女性常表现出柔弱纤细的姿态,很像古籍中古画中常见 的东方美女,所以国际上有很多专家就把它戏称为“东方美女 病”。“东方美女病”发病初期会伴有浑身不适易疲劳、游走性 疼痛、发热、视力模糊、脉搏消失、头晕目眩、下肢麻木、肢体 冰凉等症状,有些“东方美女病”患者的初期症状和感冒一模一 样,但是常规的病毒性感冒七天之内就会治愈。如果感冒发烧超 过两星期迟迟不好又找不到其他病因,就要警惕是不是“东方美 女病”向我们发出警报了!
该病在医学上被称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或“缩窄性大动脉 炎”,是指主要累及大动脉管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可造成 血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发病原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自身 免疫性疾病,与体内产生免疫反应相关),因为累及主动脉及其 主要分支,可能会使患者的头部、上肢、下肢和内脏器官的血液 供应受到影响,造成上肢或下肢动脉脉搏减弱或消失,故又被称 为“无脉症”。主要有几个容易发生的部位,首先是颈部血管,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类方目录:1、桂枝汤2、桂枝加桂汤3、桂枝加芍药汤4、桂枝加大黄汤5、桂枝加附子汤6、桂枝新加汤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8、桂枝加葛根汤9、桂枝甘草汤10、桂枝去芍药汤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4、桂枝救逆汤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7、小建中汤18、桂枝人参汤1、桂枝汤适应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喘咳者。
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补气之力。
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
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
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
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
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
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
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
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
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伤寒第一方,治风寒、调脾胃、养气血,一方调多病
伤寒第一方,治风寒、调脾胃、养气血,一方调多病桂枝汤是经典的太阳病方,传统的调和营卫方,具有平冲气、止自汗、除虚热的功效。
桂枝汤证以脉弱、自汗、发热、气上冲为临床表现特征,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
营养不良、先天禀赋不足、年高体衰、平素多病者比较容易出现。
一、经典配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伤寒论》)二、经典方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15)太阳中风……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
(5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宜桂枝汤。
(234)太阴病,脉浮者……宜桂枝汤。
(276)病人烦热……脉虚浮者……宜桂枝汤。
(240)注:经典方证中的阿拉伯数字是《伤寒论》原文的序号,中文数字是《金匮要略》原文所属篇的序号。
全书同。
1气上冲①猛烈的心脏搏动,如心悸动、气促;②明显的腹主动脉搏动,如“脐下悸者”“气从少腹上冲心者”;③发作性的晕厥,如“时复冒者”“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气上冲胸,起则头眩”;④烦躁不安,属于精神神经症状,如易于激动、烦躁、不安、头昏、耳鸣、失眠、烘热、脸红、震颤,甚至狂乱、谵妄等。
临床上多种原因导致的以上症状可以用桂枝汤。
“气上冲”不是一个症状,而是一种体质状态,是一种涉及循环、植物神经、消化等系统的证候群。
《类方讲伤寒》——桂枝类方三
《类方讲伤寒》——桂枝类方三《类方讲伤寒》2015-11-10桂枝类方: --------高珊珊大家好,我们开始今晚的学习。
今天要讲四个方子: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
这四个方子的共同点,是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了1-2味凉药。
先来看桂枝加葛根汤:君:桂枝3(辛温)臣:生姜3(辛温)佐:甘草2(甘滋),大枣12个(甘滋)使:赤芍3(酸凉),葛根4(甘滋凉)这个方证,是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加了一个由葛根主治的阳明热盛津亏证。
复习一下桂枝汤证:因此,桂枝加葛根汤的六纲定位为:太阳病中风证+阳明热盛津亏证,或厥阴病(属厥阴)+阳明热盛津亏证。
这个方的常见症状呢,就是在桂枝汤常见症状基础上,加上一个葛根药症的典型症状:项背强几几。
强几几,就是“酸唧唧”,形容项背部紧张不适的异常感觉。
《伤寒论》条文中的“反汗出恶风”,反而是不一定的。
外感病的桂枝加葛根汤证,要见“汗出恶风”;而内伤病的桂枝加葛根汤证,不会有这个症状出现。
《神农本草经》记载葛根药症为: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这个地方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
痹,《说文》曰:湿病也;《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也就是酸麻重痛等筋骨肌肉间的不适感觉。
如果是外感病兼见“项背强几几”,那么一般会有簌簌走窜的中风表现,还常有紧张僵硬的受寒表现,也可以有肌肉酸重的中湿表现。
然而,如果总体的寒热病机不符合太阳阳明合病,没有热象,而是单纯的寒性痹痛,就不应该用甘滋而凉的葛根,而应该加辛温发散的麻黄类药来治疗。
有关痹证的具体病机表现和临床治疗,请大家课后参看恩师《金匮要略增补》风痹风毒篇的相关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葛根主治的痹痛,病因是汗出多,伤了津液,津液不养肌肉,因此常伴见咽干口燥,失眠心烦等津液不足症状,这是葛根药症的使用指征。
“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方讲伤寒》——桂枝类方五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完桂枝汤类的剩余四个方子。
第一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君:桂枝(辛温)一(四)两
臣:龙骨(甘温)二两
佐:甘草(甘滋)二两
使:牡蛎(咸凉)二两
这个方,是上节课讲过的桂枝甘草汤,加上龙骨牡蛎而成,对治桂枝甘草汤证+龙骨牡蛎药症,也就是津亏气逆+微微表证+精神烦躁者。
这个方桂枝用了1两,值得怀疑。
1两桂枝,不过能微微解表而已,在本方中药量最小,起不到补津液,降逆气,定心悸的君药作用。
然而,是否为错简,已不可考证了。
汉传认为,应当遵循桂枝甘草汤之义,桂枝该是四两。
《伤寒论》条文说:“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意思是说,由于辨证失误,应用了不对证的火疗、攻下法和火针疗法,导致津液大伤、心神浮越,主要的症状,就是烦躁较甚,这个时候,就要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来治疗。
我们来看龙骨和牡蛎的药症:
龙骨,甘温。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牡蛎,咸凉。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经云:“重可祛怯”,龙骨是化石类,牡蛎是贝壳类药,主要化学成份都是碳酸钙,质量较重,祛怯镇惊,专门交通精神,去结气,化瘀浊。
龙骨和牡蛎是一对对药,开方时候,常写作“龙牡”而合用。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准则。
不仅人的身
体各部分是一个整体,人的身体与心灵也是不可分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也都是和合共荣的。
理事一心,身心不二;万物有灵,草木有心。
汉传经方本草石之寒温,能够很好的治疗各类精神心理疾病,包括现代社会常见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种种不良心境。
恩师的“六神方”,就包含了“精神魂魄”层面的治疗大法。
“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竭”,此之谓也。
龙牡还常用来治疗遗精,遗精也和脑部功能相关,是本方精神“烦躁”的一个相关症状。
因此,要用龙骨牡蛎镇惊开闭,交通精神,在临床治疗中,要注意龙骨牡蛎药症的使用。
上节课后,有同学问到了“恶寒”和“畏寒”的问题。
畏寒,是平素就怕冷,得热则舒,躺在热炕上,盖上厚衣被,或者做一下全身温灸,会十分舒适。
恶寒则不同,加温、加衣盖被等都无法解决,尤其是更怕外来的风寒刺激。
这是二者之间的区别点。
恶寒见于外感病,应当用汗法解除表邪为治而畏寒见于内伤病中的少阴太阴病,应当用温热药或温灸的方法治疗。
如果分不清恶寒和畏寒的区别,就会犯下面一个条文的错误: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意思是说,本来是外感病伤寒证,恶寒无汗,脉浮病位在表,应当用发汗的方法解除在表的风寒之邪;却判断成了内伤病的畏寒,采用了“火迫劫之”的方法,从而“以热益热”,导致大汗出,津液大伤,甚至亡阳(津液);不但表邪不去,还大伤了津液,内里的水饮乘虚上逆,脑无所养,心受饮凌,就要惊狂不安,躺着不是,起来活动也不是,有点声音就吓得了不得,甚至狂躁而大发脾气,也有的直接就是痉挛抽搐。
这就要谈到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伤寒论”一书的缺陷之一,那就是外感病和内伤病辨治体系混淆。
如将太阳病外感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当作了本证,而将太阳病本证(表阳热实)当作了阳明病外证(白虎汤证)。
以上这些问题,在恩师《汉传经方辨治学》中,都已经重新厘清。
并且,澄清了《伤寒论》中模糊名词和概念的真实
含义,建立起了规范化的外感病、内伤病辨治框架,为中医学的科学化、规范化,为临床辨治的有据可查、有法可依确立了标准和法则,也让临床医生临证有成竹在胸,不会再犯外感内伤混淆的错误。
治疗这个证,要用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君:桂枝三两
臣:生姜三两,蜀漆三两,龙骨四两
佐:甘草二两,大枣12枚
使:牡蛎五两
发汗后,津液已大亏,虽表证不解,也不可再发汗了,要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过汗亡阳,津液欲绝,热量不足,身体会发冷,甚至是阴阳格拒,四肢逆冷,伴躁动不安。
亡阳危证,在西医属于“周围循环衰竭”,常见于心内科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然而,我们中医在医院面对这种情况并没有用武之地,我在中医院时曾见过几例,也都只能按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并记录下病情急剧恶化的全过程而已。
本方证并不是亡阳危证。
《金匮》关于本方证条文只是说被“火邪”所伤,津液亏损而已,下焦寒饮乘虚而上冲,会出现吐逆,因此要去掉芍药,因为内里的寒饮上凌,芍药性凉,不能用,要用蜀漆。
蜀漆,辛苦,微温。
《神农本草经》: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结聚邪气,蛊毒鬼注。
蜀漆和龙骨,《本经》记载都是性平,实际上,它俩有温性。
历代中医文献关于本草药味的记载是最乱的,这一项恩师也已经理清了。
蜀漆温降而散水饮,和半夏是一类功效。
加龙骨牡蛎,前面讲过,是镇惊去水饮结聚,交通精神。
这三味药,都是对治痰饮结聚,上扰心神的。
加上甘草大枣养胃气津液,桂枝生姜解表和降逆。
可以看出,这个方治疗津液亏损、寒性水饮内结冲逆而表证不解,六纲属太阳外感病合并太阴本证和阳明津亏。
寒饮结聚成实邪,是本方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因此,要用有攻破力量的蜀漆对治,恩师的用药经验,搞不到好蜀漆的,可以用生附子,
或微量巴豆霜代替。
下面的桂枝新加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两个方证,都是治疗“血痹”的。
血痹是什么?痹,《说文》:湿病也。
血痹是湿邪阻滞在骨肉肌肤之间,导致血不流通,还没到死血瘀结的程度。
《金匮》有言:“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
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
这是表阳虚复感中风了,“尊荣人,骨弱肌肤盛”,是形容一个养尊处优者。
“骨弱肌肤盛”,这不是说他强壮,“肌肤盛”是说白白胖胖,虚胖的那种,吃的胖胖的,还不锻炼,干点活,做点事,疲劳汗出,躺在床上,开个空调,凉快一下,风寒就进去了,就得了“血痹”。
临床所见,风寒湿邪常相互夹杂,《素问》上也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严重的风邪都会夹杂着表湿,尤其慢性的,都有虚寒征象。
严重的、慢性的风湿类风湿病,多数都是少阴表虚寒证,且必有水湿蕴于肌表,造成疾病缠绵难愈。
风邪涣散,毛孔顿开,寒邪、湿邪,最容易入侵,所以,临床所见多是风寒湿三气并存。
血痹的病机,为风寒湿邪痹阻血脉,导致血瘀。
特征症状,为身体疼痛或麻木(不仁)。
脉象上,会有血脉不通而疼痛的紧象。
舌象上,常见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
我们来看“血痹”证的其中一种情况:“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
脉阴阳俱微,是指的浮沉都无力,寸口和关上,也都无力,虚的厉害。
尺中细小而紧,是下焦还有阳气抗衡的表现。
这种情况,有些病人是极度恶风的,你在身边向他吹口气他都害怕。
身体不仁如风痹,就是麻木不仁,如蚁行,麻酥酥的,四肢也会烦疼的。
这种情况,要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
君:桂枝三两
臣:生姜六两,黄芪三两
佐:大枣12枚
使:赤芍三两
这是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三两。
桂枝汤祛风和营卫,加大了生姜的用量,重在解表祛湿。
血痹临床多见于慢性虚劳患者,黄芪祛风湿补虚劳,对于汗出,伴有严重的恶风症状者,疗效很好,临床可以用到90~120克,甚至更多。
赤芍,是除血痹,止痛的主力药,可入血分活血除痹,解决身体不仁或烦疼的不适症状。
生姜可“逐风湿痹”,甘草“通经脉,利血气”,桂枝“温筋通脉”,诸药合用,完美对治“血痹”。
按:五物汤按汉传的法度,应该去大枣,而不是去甘草,甘草通经脉、利血气,而大枣滋腻碍胃”。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君:桂枝三两
臣:生姜四两
佐:甘草二两,大枣12枚
使:赤芍四两,人参三两
这个方子,是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增强解表祛湿,活血除痹的力量;再加人参三两,甘滋津液,顾及条文中“发汗后,脉沉迟”津液亏损的情况。
伤津液会加重血痹。
卫气营血本来圆融,不可分割,因此伤津(卫)必然伤营,营卫不和,血气痹着,血脉不充盈,流通不利,脉会现“沉迟”之象。
因此,桂枝新加汤证,要比五物汤的津液亏损情况更重,伴随着一定的阳明燥热表现,比如口干渴,舌红苔干等津液不足之征,临证要注意鉴别使用。
以上,桂枝汤类方的17个方证,就全部讲完了。
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以桂枝汤为例,示范了辨证论治,随症化裁的规矩准绳。
遵守六纲五证的辨治法则,临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达到方
证相应,药症相对这一辨证论治的根本要求的唯一渠道。
这是经方的辨证精髓所在。
到这里,我的授课任务就全部完成了,今后会同大家共同学习。
本周五开始,将由李明国师弟为大家讲解《汉传中医免费普及课程〈类方讲伤寒〉之麻黄类方》,欢迎大家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