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教学]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重视品词析句。
关键词:品词析句;深化情感;善用想像;巧设情境“品词析句”是语文的一个基本功,字意不清、词义不明、句意不通,一切素养便无从谈起。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抓住文本中关键词句,还要从文本整体入手,弄清关键词句与文本句段篇的内在联系,以重点词句为切入点,激活对文本整体的解读。
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不深入文本,充其量让学生交流读句子的感受;有的仅仅停留于形式,表面理解词语解释,而没有真正让学生“融入词语”,没有把词语所包含的内涵与情感内化为学生“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
品词析句不仅要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更应进一步体会其内涵,深刻性、表现力。
所谓的“品”、“析”,不仅是一种理解,而且是一项挖掘,更是一次赏析。
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努力使学生感悟内涵,明其义;品悟语言,体其味;赏悟意境,感其情;领悟表达,得其法。
一、有效品析,深化情感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引导孩子咬文嚼字,才能让学生领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
所以要实施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必须做到“重锤敲打关键词句”。
1.表象重现品词析句的首要功能就是要使曾经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映像重新浮现在脑海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符号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灵气的记忆图像。
我们最常用的就是通过言语——老师的导语,或者通过词——重点词语来使学生的表象重现,从而达到身如其境,情同身感的教学效果。
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二者如亲人般的感情如何让学生也体会出来,首先要抓住文章重点句子,十三自然段的过渡句:“朋友告诉我,十几年来,“亲人”一词,学生知道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让学生读书体会从哪看出老人与海鸥是亲人?学生对亲人这个词虽然理解,但比较抽象。
小学语文品词句在阅读教学中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教学必须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一、精读细品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个道理不假,一遍遍地读,能让学生逐渐加深印象,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
如二年级上册《小英雄于连》一文中,“急中生智”一词,为什么急?导火线在咝咝地燃烧,干涸的沟里又窄又深没有水,没有长棍子,叫人来不及。
智,智谋,紧急时猛然想出办法。
用自己的尿浇灭了导火线的火花,救了全城的人,也救了国家。
一个词牵动一段话,表现出一个情景,表达一个中心。
学生会在短时间内捕捉到课文的精华和亮点,只要认真读两遍,结合课文仔细品析重点词义,即可理解课文内容。
因而,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
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一定要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抓主句,析关键词,品得有味精致。
所以词句品析,在理解课文内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边读边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感情的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学生读文的精美和感悟词汇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前言阅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阅读过程中,品词和析句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同时也是阅读理解的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品词析句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品词的作用品词是语言中的基础,是构成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品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
在阅读教学中,品词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品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例如,通过学习名词的种类和用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中名词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此外,通过学习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时间和语气。
通过学习形容词和副词的特点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修饰关系和描述信息。
其次,品词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品词的用法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品词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品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结构,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
析句的作用析句是对句子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过程,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础。
通过析句,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句子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在阅读教学中,析句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通过析句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的主谓宾关系,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结构。
其次,通过对句子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析句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构建句子,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何进行品词析句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品词析句的教学,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首先,要注重品词和析句的基础知识的训练。
例如,通过练习识别各种品词和分析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品词析句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
凡是需要理解含义的那毋庸置疑也是需要 品析之处。
用什么样的方法有效地品词析句
表象重现,品析词句 善用想像,深化情感 创设情境,领悟内涵 拓展资料,填补“征候” 活用比较,其义自见 深入思考,理解意图 综合运用,效益最大化
表象重现,品析词句
表象——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去认知客观事物, 往往会在记忆中保持客观事物的形象。这被感知 的对象即使当下没有出现,它也会在脑海中生动 的映现出来,这就是记忆表象,即表象。 品词析句的首要功能就是要使曾经留在学生脑海 中的映像重新浮现在脑海中,使学生产生身如其 境、情同身感的感觉。 让符号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化成一个个生动的, 充满灵气的,活生生的表象——表象作为反射型的 心理活动,可以由具体事物的刺激引起,也可以由言 语和词的刺激引起。
就是词在人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概念和感知。“客观意义” 则是这个涵义中最稳定,最统一和最精确的部分。 语词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客观意 义”存在的时候,才能成为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 胞。 只有经过精心的备课,在课前细细的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 “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并在课时相机引导,让学生在课堂 上对词语有深刻的认识或理解,并最终使词句内化为学生生 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
所有要求抄写的词句也一定是值得品析涵 咏之处。
从课后练习中找品词析句之处(三)
课文中有些句子含着一定的意思,如,‚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让我们找出 类似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四下《13 夜莺 的歌声》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 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上《9 鲸》 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六下《12 为人民服务》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第一篇: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教学中我把语文教材阅读文中贬义褒用、具有深刻含义、生动形象、体现主题等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
下面以《山中访友》教学中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为例来谈一谈。
师:“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这句中“弓着腰”的“弓”是什么意思?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弯着腰”的“弯”是什么意思?生: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既然意思一样,我们把文中的“弓着腰”换成“弯着腰”来读一读?生1: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弯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谁再读原文中的这句?生2: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有区别吗?生:一样吧?不一样吧?…… 师:自己比较着读。
生:自己换着比较读。
师:体会到了吗?生:感觉有点不一样,可说不来。
师:我们举个事例,并演示来体会。
比如:“哥哥和妹妹刚从家出来,妹妹就不想走了,让哥哥背。
哥哥拗不过妹妹,但极不情愿,他会怎么做?”又比如:“哥哥看到妹妹累了,主动要背妹妹又会怎么做?”可以自己出座位,演示一下。
体会哪个用“弯”,哪个用“弓”,更合适?生:自己体会。
师:谁能说说并演示一下。
生:边演示边说:情愿的情况下,会“弓下腰”,让妹妹上背上;不情愿的情况下,会快速“弯下腰”,可能没好气地说:上吧!”师:所以说:“弓”是自觉自愿的;而“弯”是不情愿的。
在品词析句中动真情——《大江保卫战》教学例谈
在品词析句中动真情——《大江保卫战》教学例谈在品词析句中动真情——《大江保卫战》教学例谈在品词析句中动真情——《大江保卫战》教学例谈作者/高蓉蓉《大江保卫战》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人民子弟兵大无畏的精神,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冲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还是情!一、在品词析句中感悟情美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技巧,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在品味感悟的同时绝对离不开咬文嚼字,唯有抓住字眼,深入意境才能走进去,读出来。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人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那么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美,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片段一】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第2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然后读一读。
(生自读品悟)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吧!生:“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
”我从“顿时”体会出一条长龙出现在崩塌的堤坝下的速度之快,可以看出子弟兵不怕危险、万众一心保大堤。
生:“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我从“全然不顾”体会出子弟兵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心要保住大堤。
生:保住大堤就意味着保住了无数人的生命,所以他们全然不顾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争分夺秒就是为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保住大堤。
生:我还从“官兵们”这三个字读出了不管是官,还是兵,都不顾自己的安危,万众一心要保住大堤!生:“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语文教学论文 )从这段话语中,我体会出面对狂风、暴雨、巨浪,战士们不以此为苦,反而认为它们在为自己加油,可见他们乐观、英勇的精神。
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篇: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庙滩中心记叙文一.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思路:动词、形容词的品析答题技巧:指出这些动词或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情感例题:1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二品味句子的修辞手法解题思路: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答题方法:指出所用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情感例题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例题4.: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三其他类解题思路:判断句子的类型再答题5:悬念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6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环境描写句: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8心理描写句: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9侧面描写句: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0含义深刻句: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说明文词句的作用答题步骤及格式:1.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格式:不能。
“XX”表限制(修饰、程度、时间限定等),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句子:运用了____说明方法(修辞),突出说明了******特点。
(作比较、在突出之前应写出“把***和***”加以比较;打比方,“把***比作***”,还要加上“生动、形象”4个字)。
例:1、“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
.
、
段话 , 表现 出一 个 情 景 , 达 一 个 中心 。学 表 ! 生 会 在 短 时 间 内捕 捉 到 课 文 的精 华 和 亮 点 ,只 要认
一
. J 真读 1 Ⅱ 兑l 两遍, 课文 结合 仔细品 析重点词义, -理解 即. 课 - ] -
.
扎
文 内容 。 而 , 文 本 中 的 每 一个 字 、 因 对 每一 个 词 、 每一
法分析 . 文章 中心 归 纳 和 多 观 点 论 辩 选 考 此 类 文 章 具 有 很 强 的思 想 引 导 性 , 学 生 能 够 亲 近 自然 . 人 自然 . 利 于 培 养 良 让 融 有 好 的 修 养 和 情操 。 阅读 这 些 问题 的 时候 , 准 确 掌 握 答 题 的 方 应 法 和 技 巧 . 能 无 目的 地 乱 答 . 想 做 到符 合 高考 的要 求 . 须 不 要 必 在 平 时 的 训 练 中 多看 一 些 类 似 的 文 章 。 毕 淑 敏 的 文章 《 心 》 像 造 中, 如何 塑 造 青 年 人 美 好 的心 灵 ; 骥 才 的 文 章 《 阳 投 入 书 冯 夕 房 》 考 查 对 传 统 文化 的依 恋 , 实 是 引 导 中学 生 如 何 对 待 中华 , 其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问题 等 凡 是 高 考 选 考 的试 题 ,都 紧 紧 围绕 社 会 发展 的 主 流 思 想 . 有 着 积 极 向上 的精 神 价 值 取 向 . 选 作 品 必 须 是 能 够 紧 扣 时 代 所 的脉 搏 。 比如 , 考 阅 读 文 本 考 试所 选 的 文 章 . 萧 乾 的 《 大 高 有 伟 的人 格 内涵 》 作 品 能够 引 导学 生 树 立 积 极 的人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 . 池 莉 的 《 器 》 介 绍 的 是 祖 国 悠 久 的文 化 和 古 玩 知识 ; 凝 的 瓷 , 铁 《 亲》 母 ,阅读 理解 围绕 社 会 责 任 和 人 的奉 献 这 一 主题 来命 题 的 . 四道 试题 基 本 上 也 全 是 围绕 文 章 的 主 干 问 题 和 中 心 来 提 问. 几乎 每道 试 题 都 涉 及 了 文 章 的 主 旨思 想 阅 读 文 章 时 只 有 了解 了文 章 主 旨所 在 . 能 知 道 怎 么 来 回 答 所 以平 时 多 看 一 才 些 高 考 类 的 文 本 文 章 . 时 多 阅 读 理 解 此 类 文 章 . 高 考 阅 读 平 对 是 有很 大 帮 助 的 高 考语 文 阅读 试 题 不 管 选 考 何 种 文 本 形 式 . 归 只 是 形 式 终 而 已 , 章 只 是 一 个 载体 , 题 才 是关 键 。 文 试 高考 无 非 是 通 过 考 查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清新县龙颈镇南冲学校梁惠琼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
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一定要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
小学生的点滴语文知识主要是从词句中获得的。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有时候,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就是整篇文章的文眼,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或词语展开阅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词句训练为核心,可以带动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学习和训练,可以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词句训练呢?一、善于结合语境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最美丽最灿烂的就是汉语,它以其深刻的富于变化的奇特魅力吸引着我们。
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则很难弄清它的准确含义,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联系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一番挖掘、品味和揣摩,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思。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所说的“碰壁”,并不是把鼻子碰扁了,而是暗示鲁迅受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
几次“碰壁”说明多次受到残酷迫害。
从幽默的语言中透出鲁迅先生顽强斗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中的“才”字,与“从发起冲锋到结束,才二十分钟”中的“才”字,意思是不同的。
前一句话中的“才”字,表示烧的时间很长,表现了邱少云同志忍着烈火烧身的长时间痛苦,充分表现了他英勇顽强,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方法略谈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方法略谈“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教学必须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什么是“品词析句”呢?夏丐尊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
”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微小的“细胞”,是构成阅读教学“部分”这一环节的基本组成单位。
但这最为微小的“细胞”的有与无,好与坏,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唤醒学生生命的体验,能否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那如何有效进行“品词析句”呢?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情境是通过媒介设置,充分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重视文本相关内容情节的效果,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可增强语感能力。
1、借助插图低年级学生学文时,利用插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对不好理解的词句给予直观的解释。
如鄂教版二年级语文《青蛙卖泥塘(上)》中:“到了春天,池塘周围绿草如茵”,理解“绿草如茵”一词,就可借助书中插图,词语的意思一目了然。
又如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中:“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理解总理的穿着、表情,利用插图理解起来更简单、清晰。
小学课本中的许多古诗,也多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帮助理解诗意。
2、利用多媒体多媒体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议论文阅读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议论文阅读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一、什么是关键词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旨趣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承接、照应等逻辑关系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修辞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8.特殊修饰词。
二、方法技巧四抓四联系(一)四抓1.抓关键词。
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
2.抓修辞手法3.抓表达方式(描写):从表达方式入于手分析句意,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眀、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4.抓表现手法(二)四联系1.联系上下文:注意句于在文中的位置,主要指那些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的句子。
2.联系作者情感、主题:抓住中心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联系3.联系语境:根据语境揣摩句子含义,在具体的言环境中,往往可以找到理解句子的潜在信息4.联系写作背景或目的: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最与文章内容和作者写作目的有密切联系三、答题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四、解题步骤(一)释词:解释词语含义。
1.该词(句)的表层义(本义)这个词(句)表层义是(原指)…2.该词(句)的深层义(语境义。
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感情色彩、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等。
)(1)比喻义(2)引申义(3)象征义(4)色彩义(爱憎分明,褒贬明显)(5)言外之意这个词(句)深层义是(这里指)…(二)析句:分析词句的作用(表达效果)。
1.结构照应、过渡、作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情感(人物:品质、心理、性格、情感。
其他:中心、哲理、观点。
)(1)表达了作者(人物)…的感情(2)突出了…的主题3.写法(1)用词:表现力丰富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
①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什么+怎样)②形容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什么+怎样)③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准确地写出了…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什么+怎样)④叠词:丰富…含义,渲染…气氛,亲切逼真,增强意韵。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文字,而每一篇课文必定有些重点字词,这些字词既是一定意义的载体,也是一定情感的载体。
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事物的态度。
因此,从重点词句入手品析词句,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去解读文本。
在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着眼重点字词,理解文意教学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对教材中的某些字词的处理,来理解文意。
想想作者用词的巧妙,想想作者的言外之意,想想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为教材中的某些字词恰好就是全文的文眼,抓住了它,也就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如:学习九年级上册《词五首》的《望江南》一词时,抓住“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独”字,女主人公“孤独苦闷、又满怀希望之情”便会跃然纸上;而抓住“过尽千帆皆不是”的“皆”字就能体会主人公“望眼欲穿,失望惆怅”的情感。
又如《武陵春》中“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把词人李清照后期生活的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悲痛再现无遗。
二、借助重点语句,进行拓展教学中我们可以以一些语句为依托,来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第一次真好》时,依托文章最后一句“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中的“珍重”一词,就可结合课后练习“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进行拓展练习,把“珍重”一词的含义丰富化,最终可以拓展为“珍惜,慎重”,从而得出像“吸毒”“犯罪”等有的“第一次”我们必须慎重对待,不能尝试。
又如:学习《孔乙己》一文,让学生依托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去分析“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然后分析鲁迅为什么如此来写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笔的拓展训练,为故事续写…三、立足生疑句,展开讨论教材中的某一个细节,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抓住它们进行深入讨论,会使语文学习变得别有一番情趣。
如:学习八年级上《桃花源记》一文时,可结合教材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一词的注释(教材第165页注释9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品词析句,让质疑生成夺目光彩
品词析句,让质疑生成夺目光彩
品词析句,是对句子中的每一个词语进行分析和品评的过程。
借助品词析句的方法,我们可以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让语言更
加充分、精准和具有说服力,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质疑,并让文章具
有夺目的光彩。
举个例子:
原句:他是个好人。
品词析句:
- 他:主语,第三人称单数代词,指代某个人。
- 是:连系动词,说明主语的身份、特征或状态。
- 个:量词,表示人的计量单位,用于修饰“好人”。
- 好:形容词,表示褒义,用于修饰“人”。
- 人:名词,指人类。
通过品词析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句话使用了非常简单普
通的词汇,但是句子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包含了深层次的含义和价值,例如“好人”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具有很强的价值和认同。
通过分
析品词,我们可以让这个句子更加生动、精确、有深度,从而引发
读者的思考与质疑,甚至启发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让文章具有夺目
的光彩。
浅谈语文教学中品词析句的基本策略,提高课堂有效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品词析句的基本策略,提高课堂有效性摘要:教师在分析课文片段时,都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为主,其实,必要的提问是不可少,但提的问题越多便使学生独立思考、阅读的机会减少,这样会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材研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教师精心研读教材,全面深入理解文本、欣赏文本,才能引领学生体会文字的无穷魅力。
而品词析句是研读教材的必由之路,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蕴含的意趣和抒发的情感,带领学生进入美妙的文学世界,与作者精神对话,让文字的美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内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几种品词析句的方法要抓住关键句和精彩句细细赏析,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课堂上主要针对一些重点字词进行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引导品词析句有效性一、换词法,反复朗读,用近义词替换,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深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必要时我还会选择一些近义词来替换课文中的词,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用词的理解。
它能使学生从最简单的比较中体味到作者用词之准确,感受祖国文字奥秘。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教学时,我把“抽出”换成“长出”,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细品,很快体会到“抽出”形象地把春天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比“长出”贴切多了。
又如“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我用同样的方法,把“飞舞”改为“飘落”,让学生品味,“飞舞”不但表现了落叶随风飘落的情景,而赋予落叶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绝妙之至。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文中:“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学生反复读几次后就会明白,此处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竹笋。
这时,我再问学生:“从哪个词语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呢?”学生就会很活跃地回答:“‘探’字。
赏词析句引领阅读教学-2019年精选文档
赏词析句引领阅读教学一个词语是文章的细胞,一篇好文章中每个句子都渗透着作者的良苦用心,更重要的是关键语句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到“牵一词(句)而动全文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让小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这些最基本最活跃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抓住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就能理解文本思想和文笔的妙处,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篇章教学和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赏词析句上。
1 品赏理解词语含义,引领阅读文本思想之美《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是一种“感受性阅读”。
总体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新课标》对小学各个阶段的有关“词句”的阅读教学目标:(1)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2)中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3)高年级: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赏析。
学生们可以从“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火烧云时而红、时而紫、时而灰、时而黄,绚丽夺目。
从“一会儿”“两三秒钟”“忽然”“一转眼”等表示时间短促的词语,感受到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快。
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时,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了一番观火烧云的乐趣。
对词语的品赏理解,一般的方法有:其一,借助工具书理解。
这是理解词语的最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品味词句是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
如学习《恐龙》的第一自然段“它们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学生对“漫游”这个词是很陌生的,通过查字典学生就明白了字义,这样才想象恐龙作为地球主人在地球上随意游玩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摘要]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抓住《少年王冕》一课中的精彩词句,引领学生赏析、咀嚼,在深入领悟中,引导学生习得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品词析句习得方法
【背景】
品词析句,顾名思义,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往往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与文本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词句本身就蕴涵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
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重视,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体味,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体会到课文的思想。
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案例】
本教学片断重点学习《少年王冕》课文的2-4段,先由学生自学,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1.学生自学批注,约4分钟。
2.交流。
(出示第2小节“母子对话”)
师:这是母子间放牛前的一段对话。
谁先来读读母亲的话?母亲的这番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这番话语,谁还有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什么)?
(板书:无奈、难过、慈爱、酸楚……)
师:谁能读出母亲当时的内心感受?(指名读)
师:对于母亲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语,十岁的王冕回答的是什么?(引读)
师:你听懂王冕的话了吗?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懂事)
师:是啊,他为什么最后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生答)
师:多么懂事的孩子啊!谁来读好王冕的话?
师小结:真是“言为心声”!人物的言语对话生动地刻画出了慈爱、无奈、难过的母亲形象与年幼懂事的王冕形象。
(板书:言语)
师:让我们通过分角色朗读,再次感受这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与鲜明形象。
我们在读人物语言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人物,这样才能走进人物内心。
谁来试试?
师过渡:这是母子间放牛前对话的场景。
第二天一早,母亲便带王冕到秦家去放牛。
第3小节中还有一个母子间的临别场景描写。
谁来读一读?(出示文字)这个场景描写中,哪个字眼或词句深深打动了你?
3.刚才有同学谈到“理理衣服”这个小小的细节举动,却胜过千言万语,慈母柔情,百般不舍,无限疼爱尽在其中,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板书:细节)
4.“一一答应”是什么意思?这段话写王冕就这四个字,但王冕的“懂事孝顺”尽在这“一一答应”之中,真是语言凝练。
5.最后,让我们再次聚焦“含着眼泪”这四个字,这四个字能去掉吗?
师:联系前文,你觉得母亲这眼泪是怎样的泪?(无奈、自责、不舍、慈爱、担心、牵挂、欣慰……)这道不尽的万般情感,都被这一个词道尽,这个词就是――“含着眼泪”!谁来读好这一段文字?
师: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从此――
(引读第4节)
师:这里没有语言,只有10岁小王冕的行动。
(板书:行动)但我想你一定被深深触动,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动?
师:这段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10岁小王冕的孝与勤,但他的孝与勤,同一般的孝与勤的举动一样吗?或者说,文中的他的这两个“舍不得”容易做到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不容易?
(遇上,总是)
【反思】
《少年王冕》是一篇写人物的文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更要让学生学会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即不仅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因此,本教学片段侧重于品词析句,感受人物形象,同时习得人物形象塑造与刻画的方法,以体现语文味。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感受到了品词析句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
1.品词析句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个道理不假。
一遍遍地读,能让学生逐渐加深印象,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中一些重要的字、词、句进行细心品析,仔细揣摩,就一定能在字里行间获得许多意外的收获。
例如,对母亲的动作“理理衣服”“含着眼泪”的反复品读,可体会到母亲的无奈、自责、不舍、慈爱、担心。
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品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2.品词析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段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在《少年王冕》的片段教学中,让学生读出王冕和母亲的内心世界非常重要。
怎样读好王冕与母亲在放牛前的一段对话呢?品析感悟是关键。
文中在写王冕的懂事时,写了王冕说的一句话:“我在学堂也闷得慌,不如回家放牛快活些,还能带几本书看看呢!”怎样才能走进王冕的内心,读出王冕的真实感受呢?我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并提出问题:“你听懂王冕的话了吗?说说你的感受。
”通过反复地读,激烈地讨论,学生读出了王冕是为了宽慰母亲才这样说的,体会到了小王冕的懂事。
然后再分角色读,学生就能读得更真切了。
3.品词析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智慧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并理解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语言,最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即言语智慧的发现、领悟、内化、提升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在学生面对精准妥帖的语言文字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沉入语言中,深入细致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表达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了其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决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而讲读课中,重点词句的训练,将成为阅读课教学的突破点。
品析也只有建立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状态、情感状态之上,方有可能在课堂中开辟出一条铺满阳光的交流之路,方能让学生享受到彼此精神的自由交流、情感的强烈共鸣。
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养成品词析句的习惯,让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用智慧带领学生跨越时
空去品词析句,使语文课上出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