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预处理对秸秆类原料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_邓媛方邱凌黄辉戴本林王一线徐继明
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腐解和组分变化的影响
由表 " 可以看出, 培养 "%# 后, 接 腐解效果见表 ", 种微生物后各处理秸秆的不溶性碳源均出现不同程 度的降低, 其中无论是未处理秸秆还是化学处理后 的秸秆, 混合培养时的半纤维素、 纤维素、 木质素的 分解速率均比单独培养时快, 其降解率均有极显著 。说明两种微生物混合培养时有较好的 差异 (表 1) 万方数据 协同作用, 纤维分解菌分解秸秆中的不溶性碳源为
生物的生命活动, 促进土壤有机物质矿化作用和土
[%8] 。纤维分解菌可以加速水稻秸秆 壤结构的改良 [%*] 的分 解, 促进秸秆中养分的转化 。蒲 一 涛 等 [%0] 人 的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菌混合培养时能相互利
用、 相互促进, 纤维分解菌能将秸秆中复杂的有机碳 源物质分解成简单物质, 作为自生固氮菌的碳源。
A?B,C %
物料 K?FCH;?,
・J. / % ) ’9?D.C> :E +?;D <9C+;<?, <:D>F;FGCDF> :E H;<C >FH?I G>C# BCE:HC ?D# ?EFCH <9C+;<?, FHC?F+CDF( .
全氮 A:F?, ( * ! %) %" ! )全碳 A:F?, ’ 3"6 ! % "-* ! " ’@ ( -" ! 6 "% ! 3 水溶性 L?FCH CMFH?<F?B,C ’ 3- ! 8 6% ! % ( "!8 1!1 ’@ ( %6 ! 0 %* ! 半纤维素 $C+;N<C,,G,:>C %88 ! 0 -) ! " 纤维素 ’C,,G,:>C "** ! 3 "3- ! " 木质素 O;.D;D 6% ! 1 80 ! 1 二氧化硅 $;P" %-" ! 1 8- ! "
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青贮大豆秸秆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青贮大豆秸秆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顾拥建;占今舜;沙文锋;朱娟;詹康;林淼;张维有【摘要】研究了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青贮大豆秸秆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为试验 I 组(添加20 g/t 乳酸菌)、试验 II 组(添加400 g/t 纤维素酶)、试验 III 组(添加10%麸皮+20 g/t 乳酸菌)、试验 IV 组(添加10%麸皮+400 g/t 纤维素酶)和试验 V 组(添加10%麸皮+20 g/t 乳酸菌+400 g/t 纤维素酶),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
结果表明:试验 V 组的感官评定和 V-Score 评分分数均最高;试验 II 组的 pH 值,氨态氮、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最高;与试验 I 组相比,试验 III~V 组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升高了15.66%、11.52%和10.2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升高了89.01%、57.14%和21.98%,单宁含量分别升高了20.69%、51.86%和70.61%;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下降了7.76%、10.23%和13.62%(P <0.05)。
综上所述,在青贮大豆秸秆中添加麸皮、乳酸菌和纤维素酶能够影响其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
%The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and cellulase on fermentation quality and nutrition composition of ensiled soybean straw were studied.The experiment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for group Ⅰ (added 20 g/t Lactobacillus ),group Ⅱ (ad ded 400 g/t cellulase),group Ⅲ (added 20 g/t Lactobacillus and 10% wheat bran),group Ⅳ (added 400 g/t cellulase and 10%wheat bran)and group Ⅴ (added 20 g/t Lactobacillus ,400 g/t cellulase and 10% wheat bran)with 3 replicat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according to the sensory evaluation and V-Score grade,the fermentative effect of group Ⅴwas the best.The pH, content of ammonia nitrogen,acetic acid,propionic acid andbutyric acid in group Ⅱ were the pared with group Ⅰ, the crude protein,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 and tannin content of group Ⅲ,Ⅳ and Ⅴ were increased by 1 5.66%,1 1.52%, 10.25%and89.01%,57.14%,21.98% and 20.69%,5 1.86%,70.61%,respectively.But the acid detergent fiber content of them were reduced by7.76%,10.23%,13.62%(P <0.05).In conclusion,the ensiled soybean straw addedLactobacillus ,cellu-lase and wheat bran could influence fermentation quality and nutrition composition.【期刊名称】《粮食与饲料工业》【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大豆秸秆;乳酸菌;纤维素酶;青贮;发酵品质;营养成分【作者】顾拥建;占今舜;沙文锋;朱娟;詹康;林淼;张维有【作者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 226541;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 226541;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双阳区农村新能源中心,吉林长春 1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5大豆秸秆粗纤维含量高,粗蛋白质含量低,作为饲料利用率低。
生物酶预处理对稻秸秆脱胶的影响
生物酶预处理对稻秸秆脱胶的影响张蓓;李培光;孙卫国【摘要】Biological enzymes (hemicellulase enzymes and lignin enzymes) are used in the pretreatment of rice straw degumming .T he influence of biological enzymes on the residual gum content of rice straw fi‐bers is analyzed .Taking residual gum content as an evaluation index ,using four optimal levels of single factor analysis ,the optimizing technology of the compound enzymes degumming is determined ,followed as hemicellulase enzymes∶lignin enzymes is 12% (o .w .f)∶6% (o .w .f) ,han dling time12h ,tempera‐ture 50℃ and pH 5.0 .After compound enzymes degumming ,the residual gum content of rice straw is relatively high (about 20.63% ) and the fibers are adherent together .Thus ,the residual gum should be further removed by chemical degumming process .%用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组成的复配酶对稻秸秆进行脱胶预处理,分析了生物酶作为前处理工艺对稻秸秆纤维残胶率的影响.以残胶率为评价指标,根据单因素分析的水平范围设计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复配生物酶脱胶的优化工艺,即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为12%∶6%,时间12h ,温度50℃,p H值5.0.经复配生物酶脱胶后,稻秸秆纤维残胶率为20.63%,纤维大多粘连在一起,残留的胶质还需要化学脱胶工艺进一步去除.【期刊名称】《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687-690)【关键词】稻秸秆纤维;复配生物酶;脱胶【作者】张蓓;李培光;孙卫国【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陕西西安710048;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陕西西安710048;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02.2在纺织工业急需寻找新的突破口的背景下,生物酶处理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由过去主要用于棉织物退浆逐渐向纤维改性、脱胶、精练、净洗后整理等应用领域转移[1].文献[2-4]分别将生物酶应用于棉秆皮、桑皮及稻秸杆的脱胶处理中,均取得一定的成效,且在降低纤维残胶率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纤维的细度和柔软性. 稻秸秆和麻类等韧皮类纤维原材料具有相同的成分,都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脂质蜡及灰分等组成,对稻秸秆进行脱胶处理,目的就是去除非纤维素成分[5].目前,已有化学脱胶、生物酶-化学联合脱胶的方法对稻秸秆进行脱胶[4-6].但化学脱胶耗水多,耗碱多,污染严重.生物酶预处理使用单一生物酶,只能去除特定物质.本文将复配生物酶应用于稻秸秆脱胶的预处理工艺中,降低化学脱胶所产生的污染,提高脱胶率,且复配生物酶对纤维作用温和,为研究高效、环保的脱胶方法提供参考.1 实验1.1 仪器与材料(1) 仪器 HH-S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HX203T型电子天平、Y802A型八篮恒温烘箱.(2) 药品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浓硫酸(分析纯)、表面活性剂SP-2.(3) 原料稻秸秆(产于西安户县).1.2 生物酶脱胶工艺(1) 工艺流程试样准备→ 机械处理→浸酸→水洗→生物酶处理→热水失活→水洗(50℃)→打纤→酸洗→水洗→脱水→烘干.(2) 工艺参数浸酸:浓H2SO4体积分数2mL/L,浴比1∶30;温度:50℃;处理时间:1.5h;酸洗:浓H2SO4体积分数2mL/L,浴比1∶50;温度:常温;处理时间:4min;水洗:浴比1∶50;温度:常温;表面活性剂SP-2为2mL/L;生物酶处理浴比均为1∶30,溶液pH值为4.8;热水失活:升温至90℃,时间15min.1.3 残胶率的测试残胶率的测试参照GB5889—86《苎麻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法》中苎麻残胶率的测试方法,根据公式(1)计算,测量3次取平均值.Wc=(G0-G1)/G0×100%(1)式中 Wc为试样的残胶率,%;G0为处理前试样干重,g;G1为处理后试样干重,g.2 结果与分析2.1 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脱胶的单因素实验结果(1) 选择酶浓度(o.w.f)为变量,在时间8h,温度50℃,pH值4.8的条件下按生物酶处理工艺(以下酶处理工艺相同)对稻秸秆进行前处理,处理后稻秸秆纤维残胶率如图1(a),图2(a)所示.由图可知,随着半纤维素酶浓度的增加残胶率呈下降趋势,且在酶浓度(o.w.f)为12%时曲线趋于平缓,确定两种酶脱胶浓度优水平范围均为6%,8%,10%,12%.(2) 以时间为变量,在酶浓度8%(o.w.f),温度50℃,pH值4.8的条件下处理稻秸秆,处理后稻秸秆纤维残胶率如图1(b),图2(b)所示.由图可知,纤维的残胶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并在12h的时候逐渐趋于平缓,即酶脱胶时间优水平范围为6h,8h,10h,12h.(3) 以温度为变量,在酶浓度8%(o.w.f),时间8h,pH值4.8的条件下处理稻秸秆.处理后稻秸秆纤维残胶率如图1(c),图2(c)所示.由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残胶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55℃附近出现残胶率最低点,因此酶脱胶温度优水平范围为45℃,50℃,55℃,60℃.(4) 以pH为变量,在酶浓度8%(o.w.f),时间8h,温度50℃的条件下处理稻秸秆.处理后稻秸秆纤维残胶率图1(d),图2(d)所示.由图可知,随着pH值的增大残胶率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pH值优水平范围为4.0,4.5,5.0,5.5.(a) 浓度的影响 (b) 处理时间的影响(c) 处理温度的影响 (d) pH值的影响图1 半纤维素酶处理时各因素对残胶率的影响(a) 浓度的影响 (b) 处理时间的影响(c) 处理温度的影响 (d) pH值的影响图2 木质素酶处理时各因素对残胶率的影响2.2 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复配比实验结果综合考虑2种酶脱胶后的残胶率和稻秸秆中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生物酶脱胶的专一性等,以半纤维素酶为主做复配,不同复配比下稻秸秆纤维的残胶率如表1所示.表1 不同复配比下稻秸秆纤维的残胶率复配比/(o.w.f)%2∶14∶26∶38∶410∶512∶614∶716∶8 残胶率/%40.2335.8931.6726.1224.3722.1920.0819.74表2 复配生物酶正交试验表及结果水平因素复配比(A)/(o.w.f)%时间(B)/h温度(C)/℃pH值(D)残胶率/% 18∶48454.024.98 28∶410504.524.5438∶412555.023.68 48∶414605.524.12 510∶58505.022.27610∶510455.522.44 710∶512604.022.39 810∶514554.523.26912∶68555.521.36 1012∶610605.022.12 1112∶612454.520.031212∶614504.019.89 1314∶78604.521.79 1414∶710554.021.63 1514∶712505.520.62 1614∶714455.020.16由表1知,随着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复配比的增加,稻秸秆纤维的残胶率有明显降低,并在复配比为14%∶7%附近变化较小.综合考虑确定两种酶的复配比优水平范围为8%∶4%,10%∶5%,12%∶6%,14%∶7%.2.3 复配生物酶脱胶正交试验结果选用以L16(45)正交表为实验方案,以确定半纤维素酶与木质素酶的复配比、处理时间、温度及pH值等因素对复配酶脱胶效果的影响.复配酶脱胶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如表2,3所示.通过直观分析(如表3),极差A>B>C>D,也就是复配生物酶对残胶率的影响因素复配比>处理时间>温度>pH值.对复配酶脱胶工艺来说,残胶率越低越好,由以上分析确定优化工艺为A3B3C2D3,即,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为12%∶6%,处理时间12h,温度50℃,pH值5.0.表3 复配生物酶脱胶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指标均值和极差复配比(A)/(o.w.f)%时间(B)/h温度(C)/℃pH值(D)K124.33022.60021.90222.223K222.59022.68321.83022.405 残胶率/%K320.85021.68022.48222.085K421.05021.85822.60522.135 极差3.4801.0030.7750.347经过稻秸秆复配生物酶脱胶后,残胶率为20.63%,纤维大多粘连在一起,不能作为工艺纤维在纺织上进行应用,这是因为酶的活性较低,不能很彻底地脱去胶质,残留的胶质需要化学脱胶进一步去除,以期得到性能良好的纤维.3 结论(1) 通过正交试验,以残胶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最优复配生物酶的优化脱胶工艺: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为12%(o.w.f)∶6%(o.w.f),时间12h,温度50℃,pH值5.0; (2) 稻秸秆复配生物酶脱胶后,残胶率为20.63%,纤维大多粘连在一起,不能作为工艺纤维在纺织上进行应用,残留的胶质需要化学脱胶进一步去除.【相关文献】[1] 范学彬,王黎明,沈勇,等.生物酶在竹纤维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3,27(1):91-96.[2] 季延,李龙.棉杆皮生化脱胶工艺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23(6):16-18.[3] 金鹏辉,封勤华,蒋耀兴.生物酶脱胶工艺在制备桑皮纤维中的应用[J].纺织学报,2011,32(1):55-58.[4] 花兆辉,杨丹,孙卫国.生物酶前处理在稻秸秆纤维提取中的应用[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1,40(3):9-12.[5] 刘冰,孙卫国.稻秸秆纤维短流程脱胶工艺[J].毛纺科技,2011,39(3):60-63.[6] 程士润,黄晨,张璐.碱煮法提取稻秸秆纤维的工艺及性能探讨[J].产业用纺织品,2010(7):16-19.。
香菇废弃菌棒厌氧发酵产气规律正交试验
香菇废弃菌棒厌氧发酵产气规律正交试验邓媛方;邱凌【摘要】为探索高碳原料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在(35±1)℃条件下,采用批式厌氧消化工艺对香菇废弃菌棒进行厌氧发酵试验.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预处理天数、接种物质量分数和料液质量分数对香菇废弃菌棒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得出高碳物料厌氧发酵最佳工艺组合.结果表明:高碳物料并非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最佳原料,但经适当预处理后其产气性能有较大提高,TS产气率达0.16 L/g,参比对照组增长128.57%.各因素对香菇废弃菌棒厌氧发酵产沼气影响的主次顺序为:预处理天数(极显著)、料液质量分数(极显著)、接种物质量分数(不显著).同时应用多元回归理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有助于预测香菇废弃菌棒不同发酵条件组合下的产气量.【期刊名称】《农业机械学报》【年(卷),期】2014(045)003【总页数】5页(P174-178)【关键词】香菇废弃菌棒;沼气;厌氧发酵;正交试验;多元回归分析【作者】邓媛方;邱凌【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淮安2233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12引言中国食用菌产量居全球之首。
按每100 kg培养料产后余60 kg废弃菌棒计算,全国每年废弃菌棒产量至少可达700万 t[1]。
目前对废弃菌棒的利用,除少量经再加工,作为畜禽饲料外[2],大部分进行燃烧,不仅热能释放量低而且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
食用菌菌棒属富碳原料,内含大量菌丝体、蛋白质及Fe、Ca、Zn、Mg等微量元素。
菌棒经菌丝分解和多种微生物的联合发酵作用后,粗纤维、木质素含量分别降解50%和30%,同时产生多种糖类、有机酸、酶和生物活性物质,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3]。
经菌丝分解过的香菇菌棒,纤维的结晶结构呈疏松多孔状,更易被微生物利用,厌氧发酵不易出现结壳现象[4]。
稻草秸秆预处理方法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稻草秸秆预处理方法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研究孙宪迅;孙宪猛;韩雪;孙齐英【摘要】以稻草秸秆为原料,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磷酸、氨水、磷酸与氨水联合浸泡处理等方法对稻草桔秆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稻草用于纤维素酶固态发酵.以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和滤纸酶(FPA)酶活为指标,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磷酸与氨水联合预处理秸秆最有利于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和滤纸酶(FPA)酶活分别是未处理的283.25%和174.38%.【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53)018【总页数】4页(P4387-4390)【关键词】稻草秸秆;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固态发酵;纤维素酶【作者】孙宪迅;孙宪猛;韩雪;孙齐英【作者单位】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56;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430056;湖北省国有林场工作站,武汉430073;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56;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56;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4300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54.9近年来,由于化石能源枯竭和大量使用带来的温室效应,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1,2]。
稻草是一种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稻草秸秆生产纤维素酶,对纤维乙醇的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4]。
稻草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其中木质素的包覆作用及纤维素结晶致密结构使各种菌株产酶活力低,成本高。
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稻草进行预处理,尽量除去木质素,破坏纤维素的晶体结构,提高纤维素酶的活力[5]。
通常的预处理方法往往以预处理产糖或者后续酶解率为考核指标,而预处理方法对微生物利用产酶的研究报道很少[6-11]。
预处理对果蔬垃圾干法厌氧消化的影响
预处理对果蔬垃圾干法厌氧消化的影响裴占江;王粟;高亚兵;刘杰【摘要】本试验研究了高温、碱化等预处理方法对果蔬垃圾干法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化和高压灭菌联合、碱、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果胶酸裂解酶的预处理效果明显,其中碱化和高压灭菌联合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COD和VS降解率分别提高58%和23%,沼气产率增加47%;VFA从2865 mg·L-1增加到17600 mg·L-1,提高到6倍,厌氧消化后VFA降解了15000 mg·L-1,对照组仅为2300 mg·L-1,提高了6倍.因此,采用厌氧消化方法处理果蔬垃圾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期刊名称】《中国沼气》【年(卷),期】2014(032)001【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果蔬垃圾;预处理;干法;厌氧消化【作者】裴占江;王粟;高亚兵;刘杰【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16.4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果蔬垃圾在城市垃圾中的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据统计,中国每年产生的果蔬废弃物高达1.0 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资源化利用而被当作垃圾随意丢弃或者排放到环境中,给空气、水体和人居环境都带来了风险[1]。
因此,对果蔬垃圾的收集、处理和利用成为消除污染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必然途径。
但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降解率,常规的填埋处理方式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控制不当则污染环境[2 ~3],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先进适用的果蔬垃圾处理技术。
应用厌氧消化技术降解果蔬垃圾,主要产品是可以用来发电的沼气,既处理了垃圾又获得了清洁能源。
厌氧消化后的沼渣、沼液可作为优质肥源用于农业生产[4 ~5],可谓一举多得。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于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于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王欣;陆佳;苏小红;刘伟【摘要】通过稀碱、稀酸和生物酶解预处理玉米秸秆,研究不同的预处理条件对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中pH值、日产气量、CH4产气量及H2产气量等因素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得出预处理条件的预处理效果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50 U·g-1纤维素酶>5%NaOH>2.5%H2 SO4,为沼液发酵工艺优化提供数据参考.【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9(010)012【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预处理;秸秆;厌氧发酵;产气量;CH4【作者】王欣;陆佳;苏小红;刘伟【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哈尔滨150027;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哈尔滨150027;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哈尔滨150027;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哈尔滨15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16.4秸秆富含纤维素及木质素,相互混杂及交联形成了复杂的纤维组织结构,其难以被微生物直接降解,如将秸秆直接厌氧发酵处理,实际产气量少且慢,发酵时间过长,整体经济利用率不高。
秸秆预处理技术能够明显提升秸秆沼气化利用率及产气率。
秸秆预处理方法种类多,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预处理技术等,其中,物理、化学预处理技术研究应用较多,但实际应用过程中,会明显增加成本费用,易出现二次污染问题[1]。
而生物预处理技术主要基于细菌、真菌等各种微生物分解作用,整体处理过程高效清洁。
当前,国内外学者过于重视单一预处理方法工艺优化,对不同类型预处理方法处理效果比较分析的报道较少。
本研究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通过稀碱、稀酸和生物酶解预处理秸秆,分析不同预处理条件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
1 试验部分1.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为自然条件下风干的玉米水稻秸秆,来自于哈尔滨市江北区黑龙江科技大学附近村庄,并使用粉碎机粉碎。
试验的接种物取自黑龙江省能源院集成粪便综合利用系统(IMUS),为牛粪高温厌氧消化产沼气后的固液混合物,其相关理化性质见表1。
丙酸预处理提高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
丙酸预处理提高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郑鄂湘;邓剑东;戴本林【摘要】为了探究丙酸预处理对麦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丙酸溶液对麦秆进行系列预处理,在中温(35±1)℃、小麦秸秆和牛粪按1:1配比的条件下进行了厌氧发酵试验.结果显示,经过不同质量百分数的丙酸预处理过后,小麦秸秆的木质纤维结构被明显破坏,显著缩短了发酵的启动时间,并不同程度上提升麦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性能.其中以7%丙酸预处理试验组的效果最好,利用其对小麦秸秆进行7d预处理,然后经过30d的厌氧发酵.总产气量最多,为15147mL,日均产气量为432.77mL/d,在此情况下,pH初期波动之后,基本保持在7.0左右,日产气量和甲烷含量波动最大.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可以得出7%丙酸预处理是较优的工艺条件.%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ropionic acid (CH3CH2COOH) pretreatment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ogas production of wheat straw,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different mass fractions of propionic acid solution, which respectively were 1%, 3%, 5%, 7%.A batch of experiments of straw was conduct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35±1) ℃ when the same content of straw and excrement were blend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the pretreatment of different mass fractions of acid, components of straw were destroyed more apparently and shorten the starting time effectively and the biogas yield was improved.7%CH3CH2COOHpretreatment was best according to all parameters, 7%CH3CH2COOH was used to pretreated wheat straw for 7 days, and then the anaerobic fermentation for 30 days.Total gas is 15147 mL, average gas is 432.77 mL/d, In this case, pH swings early, then it remains at around 7.0,daily gas production and methane content fluctuate mostly.Al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7% CH3CH2COOH pretreatment was much better.【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1【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沼气;小麦秸秆;酸预处理;厌氧发酵【作者】郑鄂湘;邓剑东;戴本林【作者单位】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100;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16.4;X712在资源整合的时代,小麦不仅是我国北方,也是部分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而我国每年小麦秸秆的产量能达一亿吨[1],每到丰收季节,农民焚烧秸秆,烟雾缭绕,影响航空飞行,空气污染严重,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已成为全国公害[2].因此,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农村循环经济,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有着战略性的意义[3].目前,利用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所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供热发电及农户的日常生活生产,以达到减少消耗化石能源和农村生活能源的目的,对中国能源紧张的形势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4-6].但是,麦秆中的木质纤维含量较高,其水解速率低于产甲烷速率,抑制了厌氧消化作用[7].因此通过预处理方式,化繁为简,是提高厌氧消化产气简易而有效的方法[8-11].原理是通过先破坏麦秆的物理化学结构,将其降解成简单化合物,从而提高产气效率.木质纤维素类原料的沼气发酵预处理方法一般有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等[12].当前使用的预处理方法中又以化学方法使用较为普遍,该处理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适用于农村地区[13].本文采用的发酵原料为机械粉碎的麦秆和牛粪混合物,研磨粉碎的麦秆与牛粪按1:1配比,在中温(35±1)℃条件下,分析小麦秸秆在不同浓度的丙酸预处理条件下,厌氧发酵产气过程中pH值、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和产甲烷量的变化情况;对比小麦秸秆在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条件下的成分利用率与产沼气能力的不同,研究开发科学有效提高秸秆产气能力的预处理方法,通过创新寻求更有效的小麦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性能.1.1 试验材料试验选取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乡村附近经过自然条件下风干的小麦秸秆为原料.先将秸秆剪成约2~3 cm的小段,再用粉碎机进行研磨粉碎,最后测量其理化指标.将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丁集村户用沼气池中的沼液作为接种液,加入一定量配比好的麦秆与牛粪的混合物,在试验室发酵罐中厌氧发酵一段时间,其产生的沼液作为试验的接种物.试验材料的理化性质如表1.1.2 试验装置与测试方法1.2.1 试验装置试验所用装置如图1所示,不同预处理条件所产生的沼气通过排水法收集,厌氧发酵仪器包括地热线、发酵瓶、集气瓶、集水瓶、温控仪、传感器等,用经抗老化处理的乳胶管连接各装置.为使水箱内传热均匀,特在水箱底部以1 cm左右为间距均匀铺设地热线并且无堆叠.分别选取容积为2 L的广口瓶及1 L的锥形瓶做为发酵瓶和集气瓶;在发酵瓶和集气瓶处分别设有料液取样口及沼气气体取气口.发酵过程中定期取样进行料液pH值的追踪测定,逐日测定记录沼气气体成分和产气量.1.2.2 测试依据与方法总固体质量百分数(TS)测定:烘干法,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中105℃下烘4~6 h;水分测定根据GB/T 2677.2-1993;pH值:经过精密pH计(PHS-3C)测定;产气量测定:采取排水法收集沼气,出水收集瓶中的水量每日定时用量筒测,做好数据记录;气体成分:采用气体分析仪(英国Geotechnical Instruments公司,Geotech GEM5000)测定;根据GB/T 2677.3-1993测定灰分;采取硝酸-乙醇法测定纤维素含量.1.3 测试方法1.3.1 预处理用去离子水调节粉碎后的小麦秸秆中含水率至约为30%,分别将1%、3%、5%和7%质量分数的丙酸倒入盛有60 g小麦秸秆的2 L大烧杯均匀混合后密封,放入25℃恒温生化培养箱内反应7 d,然后取出适当麦秆物料放置于烘箱烘干直至恒重,此时测定干物质重量,并检测记录其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百分比,把剩余麦秆物料用作接下来消化产气测试的原料.将所有原料在塑料桶中混合均匀并密封1个月,其间定期搅拌,完成接种物驯化.1.3.2 测试产气潜力将粪杆混合物料加沼液定容至2 L装罐,在中温(35±1)℃下进行厌氧产气试验.试验分为5组(未经预处理、1%丙酸、3%丙酸、5%丙酸和7%丙酸),经不同质量分数丙酸预处理后的小麦秸秆和牛粪配比为1:1,然后加接种物将溶液定容至2 L.将发酵瓶置于恒温水箱中进行发酵,并且密封以控制其厌氧环境,记录每日发酵料液pH值、所产气体各组分含量和日产气量以备对比分析.2.1 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的pH变化情况图2所示为各试验组厌氧发酵产气过程中pH值的改变情况.从图中可见,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各试验组整体pH值波动不大,一般在5.0和7.5之间变化,经1%、3%、5%和7%的CH3CH2COOH预处理组的pH值平均值分别为6.52、6.34、6.79和6.51,由此可得:系统酸化情况较严重.经预处理后4组的pH值在前期均成下降趋势,降至最低后,中期开始大幅度上升,升到一定值后后期渐趋于稳定.该情况推测是因为在发酵早期,产酸菌生命活动较为旺盛略占优势,所以试验组的pH值在发酵早期成下降趋势;发酵第18 d开始,pH值趋于稳定,这是因为产氨细菌的生命活动旺盛、脱氨作用强烈使得原先处在劣势条件下的甲烷菌得到了充足的氮元素,造成发酵液的pH值不再下降,测试最后阶段各个处理组的pH值均保持在7.0上下,其中7%CH3CH2COOH预处理组的pH值波动幅度较小,表明7%丙酸预处理组的发酵系统平衡性较高,有利于厌氧发酵产气顺利而稳定地进行.2.2 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对甲烷含量的影响从图3可看出,前期的试验中,甲烷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从第10 d开始总体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到第15 d的时候,又开始有下滑趋势.到了21 d以后,总体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最后再波动着下滑.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在反应的早期,由于发酵罐内存在一定量的空气,因此甲烷含量不是很高,而后随着反应的进行,发酵罐内的氧气逐渐被消耗殆尽,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含量开始逐步上升,其中经7%CH3CH2COOH预处理组的日产甲烷含量的峰值最高,为78.8%,而经3%CH3CH2COOH预处理组的日产甲烷含量相对平稳.到了后期,能被沼气微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被消耗,不能够继续供给厌氧发酵需要的能量,产气性能也就下降了.2.3 不同预处理对小麦秸秆厌氧消化作用的影响2.3.1 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对日产气量的影响图4所示为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小麦秸秆后日产气量变化情况.根据图4数据显示各试验组日产气量的变化大体一致,均先出现产气高峰,接着跌入产气低谷,如此往复多次,最终到达一个最高峰,然后产气量逐步减少,偶尔有再出现高峰的情况,但整体趋于减少.经分析可知,在反应早期,麦秆中有机物作为原料被厌氧菌群利用,在被降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便有了产气高峰;反应一段时间后,因为秸秆中不同的高分子有机物其降解能力各不相同,产气量也随之改变.据研究推测经7%CH3CH2COOH预处理在反应初期产气量很高的原因,是该预处理过程中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降解率均高于其他对照组,从而造成秸秆中部分大分子物质被相对较好地分解,由于良好的生存环境,甲烷菌的生命活动更加旺盛,因此也导致了产气高峰期的出现.预处理组均在14 d之后才进入厌氧消化产气高峰期,随后一段时间各预处理组的日产气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达到一定值之后产气量迅速下滑,最后阶段接近不产气状态.不同预处理组的日产气量出现的高峰差别较大,其中以7%CH3CH2COOH试验组的日产气量出现的高峰相对较高,因此从日产气量上来看,7%CH3CH2COOH 预处理组的效果最佳.2.3.2 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对累积产气量的影响图5所示为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麦秆的累积产气量变化情况.由图可得,经7%CH3CH2COOH预处理后的产气量显著高于与其它对照组,其累积产气量最多,为15 147 mL,3%CH3CH2COOH预处理组的累积产气量最少,为9 093 mL,剩余2组预处理试验组间差距不大.这表明经7%CH3CH2COOH预处理后显著提高了小麦秸秆的降解性能,而经3%CH3CH2COOH预处理则不利于产气的进行.试验的原材料是自然条件下风干的小麦秸秆,采用4组质量百分数(1%、3%、5%和7%)丙酸预处理生产沼气的小麦秸秆,综合4组的试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 经不同质量分数的丙酸预处理后,麦秆中大分子物质由于得到较好的分解含量降低,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日产气量和累积产气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将7%丙酸试验组与其它浓度丙酸试验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可知7%CH3CH2COOH预处理后的成效最好,其纤维素降解率最大,整个发酵过程总产气量达到15 147 mL,而经3%丙酸预处理的厌氧消化试验组效果最差,累积产气量只有9 093 mL,其日产气量也相对较低,然而其日产甲烷产量保持相对的稳定.2) 在试验过程中,同时发现碳氮比对沼气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将麦秆与牛粪混合进行厌氧发酵,造成试验原料的碳氮比得到调节,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更适宜增加厌氧微生物的活性,进而提高了麦秆的产气效率.而沼气发酵液的pH值以6.8~7.5为宜,在丙酸预处理厌氧发酵进程中,由于系统严重酸化,阻碍了微生物的繁殖,未能最大程度地创造出适宜的发酵环境.还有一些因素会改变厌氧发酵产气的性能,如温度、菌剂等.【相关文献】[1] 康佳丽,李秀金,朱保宁,等. NaOH固态化学与处理对麦秸沼气发酵效率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报,2007, 26(5): 1973-1976.[2] 王萌. 试论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2): 95-97.[3] 修玉峰,陈英毅.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农村循环经济[J].农机化研究,2006,10: 31-33.[4] 董宝成,陈玲,张玉华,等.猪粪对秸秆一体化两相厌氧产气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 27(增刊1): 48-52.[5] 杜连柱,陈玲,杨鹏,等.猪粪秸秆不同物料比对固体产酸发酵效果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7): 272-276.[6] 彭靖.对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 18(2): 794-798.[7] 艾平,张衍林,盛凯,等.稻秸厌氧发酵产沼气预处理[J].农业工程学报,2010, 26(7): 266-271.[8] 张书荣,岳建枝,刘圣勇,等.不同预处理麦秸厌氧发酵产沼气实验[J].中国沼气,2010, 28(4): 21-25.[9] Badal C S, Iten L B, Cotfa M A, et al. Dilute acid pretreatment, enzymatic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of wheat straw to ethanol[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5, 40(12): 3693-3700.[10] Remond C, Aubry N, Cronier D, et al. Combination of ammomia and xylanase pretreahnents: Impact on enzymatic xylan and cellulose recovery from wheat straw[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 101(17): 6712-6717.[11] Zhu S D, Wu Y X, Yu Z N, et al. Pretreatment by tnicrowave/alkali of rice straw and its enzymic hydrolysis[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5, 40(9): 3028-3086.[12] 陈小华,朱洪光.农作物秸秆产沼气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7, 23(3): 279-283.[13] 周岭,祖鹏飞,齐军,等.不同浓度NaOH对牛粪发酵的影响试验[J].可再生能源,2006(2): 46-48.。
氨化预处理对稻草厌氧消化产气性能影响_马淑勍
第27卷第6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7 No.6 294 2011年6月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Jun. 2011氨化预处理对稻草厌氧消化产气性能影响马淑勍1,袁海荣1,2,朱保宁1,刘研萍1,邹德勋1,党锋1,庞云芝1,李秀金1※(1. 北京化工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2. 北京市延庆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北京 102100)摘要:为了节省秸秆厌氧消化阶段另加N源调配营养的运行成本,同时又要保持良好产气效率。
本试验选用氨化法对秸秆进行预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氨对稻草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
以NH3·H2O为预处理药剂,按2%、4%、6%(相对于稻草的干质量)的NH3质量分数对稻草进行氨化,分别以50、65、80 g/L 3个不同负荷进行厌氧消化。
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氨化预处理中,4%NH3氨化预处理效果最好。
在65 g/L负荷率下,4%NH3预处理的消化70 d累积产气量为37 010 mL,消化产气量达总体积的90%(计T90)时产气量为33 920 mL,分别比未预处理稻草、2%和6%NH3预处理稻草T90时产气提高了38.3%、14.6%和8.2%,甲烷总产量分别提高了34.8%、15.1%和9.6%,比未预处理稻草同期(45 d)累积产气量以及甲烷总产量分别提高了60.8%和60.3%,产气周期提前10 d结束。
消化后总固体(TS)、挥发性固体(VS)的减少量分别由41.6%和46.6%提高到了46.4%和58.6%,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质量分数分别由27.7%和6.9%减少到20.8%和5.2%,粗蛋白质量分数从4.0%提高到10.1%。
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地提高产气量的方法,研究结果将为大中型秸秆沼气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关键词:厌氧消化,氨化,秸秆,预处理,稻草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1.06.052中图分类号:S216.4;TK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1)-06-0294-06马淑勍,袁海荣,朱保宁,等. 氨化预处理对稻草厌氧消化产气性能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6):294-299.Ma Shuqing, Yuan Hairong, Zhu Baoning, et al. Effects of ammoniation pretreatment on anaerobic digestion performance of rice straw[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1, 27(6): 294-29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中国是农业大国,2008年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约为7.1亿t,其中稻草产生量为2.03亿t,占秸秆总量的28.7%[1-2]。
干秸秆、鲜豆秆混合厌氧发酵条件优化设计
干秸秆、鲜豆秆混合厌氧发酵条件优化设计邓媛方;许家兴;刘晓燕;戴本林;徐继明【摘要】以鲜豆秆和风干稻秸作为发酵原料,在前期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累计沼气产量作为响应值,探讨温度、干鲜比(鲜豆秆与风干稻秸干物质的质量比)、接种物质量分数3因素对沼气产量的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型拟合,确定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二次项模型拟合效果最佳,3因素对干鲜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气量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接种物质量分数、温度、干鲜比.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8.97℃,干鲜比2.23∶1,接种物质量分数30.11%,预测TS产气率279.789 L/kg.模型预测值与验证实验值之间相对偏差为0.23%(F<0.01),差异不显著,该多元回归模型拟合较好,为提高干鲜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气效率提供理论参考.【期刊名称】《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1【总页数】7页(P58-64)【关键词】沼气;秸秆;厌氧发酵;模型优化【作者】邓媛方;许家兴;刘晓燕;戴本林;徐继明【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12随着农村分散养殖日益减少,及规模化养殖的快速推进,户用沼气面临原料供给不足的困境.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资源丰富,其中半数以上为农作物秸秆,其年产量超过7.5×108 t[1],解决对农作物秸杆的利用转换意义重大.中国秸秆资源中水稻、小麦、玉米秸秆主要以风干状态存在,水分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作为沼气发酵原料具有碳氮比高、原料不易降解、发酵周期长等特点[2],而豆秆、红薯藤叶、蔬菜剩余物等鲜青秸秆具有碳氮比低、含水量高、易腐烂降解、发酵周期短等特点[3-5].本文以鲜豆秆和风干稻秸为原料,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6],研究发酵温度、干鲜比(鲜豆秆与风干稻秸干物质的质量比)、接种物质量分数3因素对干鲜秸秆原料混合厌氧消化的影响,为提高秸秆类原料厌氧消化产沼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1.1 材料与装置自然风干水稻秸秆和新鲜大豆秸秆取自淮阴区郊区农田,经粉碎机粉碎至长度1 cm.接种物取自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自行驯化的厌氧发酵污泥,实验原料理化特性见表1.实验装置为水压式厌氧发酵装置[7].1.2 实验设计实验前期分别对可能影响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温度条件、干鲜比和接种物质量进行单因素实验,初步了解其在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量及甲烷含量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因素水平范围进行编码,探讨水稻、大豆秸秆原料混合厌氧消化的最佳工艺条件[8-10].因素水平编码见表2.利用Design-expet.V8.0.6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实验方案设计,单纯考虑沼气产量作为响应值,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分析单因素(温度、干鲜比及接种物质量分数)的变化对大豆、水稻秸秆混合厌氧消化累计沼气产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主次效应[11]和不同因素间交互作用对干鲜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气量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优工艺条件.干鲜比指鲜豆秆与风干稻秸干物质的质量比,下同.1.3 检测方法总碳(TOC):总有机碳分析仪(岛津TOC仪);总氮(TN):凯氏定氮法;干物质(TS)测定:在(105±1) ℃的干燥箱中干燥至质量恒定;产气量:排水法收集气体,量筒测定其体积[12].2.1 模型构建通过Design-expet.V8.0.6实验设计软件,对实际沼气产率的结构矩阵进行排列并对其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建模,结果见表3.2.2 拟合模型选择使用Design-expert.V8.0.6实验设计软件选择CCD实验[13],对表3实验结果中产气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见表4.分别采用线性、二次和三次回归模型对干鲜秸秆混合厌氧发酵实验中的沼气产率进行模型拟合,选择最优的拟合模型.可知二次模型拟合效果极显著(P<0.000 1).对总产气量数据进行失拟检验,由数据分析可知,线性模型(P <0.000 1)和三次模型(P =0.131 0)的损失度均大于二次模型(P=0.373 1),因此,确定二次模型的拟合程度更优.对累计产气量数据进行R2综合分析,线性、二次、三次模型R2依次为0.191 6、0.996 2、0.995 8,由表4可知,二次模型残差平方和最小(1 476.340),据此推测二次模型预测值可信度更高.综上所述,通过对建立的线性、二次项、三次项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失拟检验和R2综合分析可知,选择二次项模型对本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是理想的方式.2.3 TS产气率模型的建立采用Design-expet.V8.0.6数据分析软件对表3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系数估计,结果见表5,沼气产率为y值,得出以温度(x1)、干鲜比(x2)、接种物质量分数(x3)3因素编码值为自变量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见式1.y= 286.99+35.15x1-8.03x2-47.58x3+11.25x1x2-9.00x1x3+6.75x2x3-55.22x12-48.32x22-40.55x32.对各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P<0.01),回归方差显著,失拟方差不显著(P=0.373 1),说明该方程的拟合良好.实验采用数据与建立二次数学模型相符,不需要改变回归模型.2.4 单因素效应分析根据回归模型(式 1),依次将3因素中的2个固定在零水平上,建立温度、干鲜比和接种物质量分数分别对产气量影响的单因素回归模型,见式(2)、(3)、(4).以编码值为横坐标,产气量为纵坐标,绘制出温度、干鲜比、接种物质量分数对产气量的影响曲线,并对其进行拟合,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3因素水平变化对产气量的影响趋势均呈现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态,通过抛物线的坡度缓急程度以及式(1)中一次项系数绝对值大小可以判断出对产气量影响的主次效应,3因素对总产气量的影响顺序依次是:接种物质量分数>温度>干鲜比.y=286.99+35.15x1-55.22x12,y=286.99-8.03x2-48.32x22,y=286.99-47.58x3-40.55x32.2.5 交互因素效应分析采用Design-expet.V8.0.6数据分析软件对3个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得到因素之间的响应面及等高线图(图2).由图2可知,发酵温度与干鲜比之间交互效应显著.固定干鲜比,产气量随温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实验选取上水平条件时产气量减少可能与实验所用驯化接种物有关,发酵罐中所用微生物菌群在30 ℃条件下驯化,进入温度相似环境能很快适应,甲烷菌活性大.温度的骤变给产甲烷微生物活性带来显著影响[14-15].图3反应发酵温度与接种物质量分数的变化对累计产气量的影响趋势,当接种物质量分数处于上水平条件时,产气量有下降的趋势,在同样容积负荷下,接种量越大,发酵罐中所添加的原料就越少,发酵罐的容积利用率越低,这对于发酵并不利,会增加同等质量原料消化所需容积,降低发酵罐的容积利用率,增加投资和运行成本[16];当接种物质量分数处于下水平条件时,产气量总体偏高.说明接种物质量分数在零水平条件时,接种强度已经足够.在评估最终沼气产量时,接种量一般以能够基本消除批量消化的延滞期和保持 pH值稳定为佳[17-19].由图4可知,干鲜比与接种物质量分数对产气量的影响均呈现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同一接种物质量分数水平条件下,不同干鲜比条件对产气量有小幅影响,本实验通过干鲜比调配控制碳、氮质量比在23∶1~30∶1.一般认为发酵原料的碳、氮质量比以(20~30)∶1产气效果较好[20].2.6 最优工艺条件确定通过模型寻优,得到干鲜秸秆混合厌氧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8.97 ℃,干鲜比为2.23∶1,接种物质量分数30.11%,预测TS产气率279.789 L/kg(表6).为证实预测结果,采用上述最优条件进行干鲜秸秆混合厌氧发酵实验,3次重复,实测累计沼气产量平均19.63 L(即TS产气率280.43 L/kg),较预测值相对偏差为0.23%(F<0.01),差异性不显著,验证了该多元回归模型的合理性.1)通过温度(x1)、干鲜比 (x2)、接种物质量分数(x3) 3因素5水平二次旋转正交组合实验,得到累计沼气产量(y)的回归模型为y= 286.99+35.15x1-8.03x2-47.58x3+11.25x1x2-9.00x1x3+6.75x2x3-55.22x12-48.32x22-40.55x32方差分析、失拟检验和R2综合分析表明,所得模型拟合良好,能够用于描述累计沼气产量随发酵温度、原料干鲜比、接种物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2)3因素对干鲜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接种物质量分数、温度、干鲜比,且温度与干鲜比、接种物质量分数,干鲜比与接种物质量分数之间交互作用影响显著.3)风干水稻秸秆、新鲜大豆秸秆混合厌氧消化最优沼气产量工艺条件为:温度28.97 ℃,干鲜比2.23∶1,接种物质量分数30.11%,预测TS产气率 279.789L/kg.and dry-fresh TS ratio.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dry-fresh mixed-fermentation were determined as follows:the temperature was28.97 ℃,dry-fresh TS ratio of fresh bean stalk and rice straw was2.23∶1,inoculation percentage was 30.11% and prediction value of TS production rate was 279.789 L/kg.Through testing with related experimental data,the relative deviation of biogas production between experiment measurement and model prediction was 0.23 %(F<0.01),which proved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had high fitting degree and applicability.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certain theory reference for materials anaerobic digestion of mixed straw material.【相关文献】[1]谢光辉,王晓玉,任兰天.中国作物秸秆资源评估研究现状[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7):855-863.DOI:10.13345/j.cjb.2010.07.023.XIE Guanghui,WANG Xiaoyu,REN Lantian.China’s crop residues resourcesevalu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0,26(7):855-863.DOI:10.13345/j.cjb.2010.07.023.[2] 李平,龙韩威,高立洪,等.不同预处理方式下水稻秸秆厌氧消化性能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2):200-205.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5.12.027.LI Ping,LONG Hanwei,GAO Lihong,et parison of anaerobic digestion capability of rice straw with different pretreatment methods[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5,31(12):200-205.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5.12.027.[3] 石勇,邱凌,邵艳秋,等.小麦秸秆与红薯藤叶混合厌氧发酵特性[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7):186-189.DOI:10.3969/j.issn.1004-1389.2010.07.040.SHI Yong,QIU Ling,SHAO Yanqiu,et al.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naerobic fermentation with wheat straw and sweet potato vine[J].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Sinica,2010,19(7):186-189.DOI:10.3969/j.issn.1004-1389.2010.07.040.[4] 刘荣厚,王远远,孙辰,等.蔬菜废弃物厌氧发酵制取沼气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4):209-213.DOI:10.3321/j.issn:1002-6819.2008.04.041.LIU Ronghou,WANG Yuanyuan,SUN Chen,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biogas production from vegetable waste by anaerobic fermentation[J].Transactions of theCSAE,2008,24(4):209-213.DOI:10.3321/j.issn:1002-6819.2008.04.041.[5] ZHANG R H,ZHANG Z Q.Anaerobic digestion of vegetable waste with an anaerobic phased solids digester system[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2,18(5):134-139.DOI:10.3321/j.issn:1002-6819.2002.05.027.[6] 卢恩双,宋世德,郭满才.回归通用旋转设计的几个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0(5):110-113.DOI:10.13207/ki.jnwafu.2002.05.026.LU Enshuang,SONG Shide,GUO Mancai.Problems in second-order regression general rotationanalysis[J].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2000,30(5):110-113.DOI:10.13207/ki.jnwafu.2002.05.026.[7] 邓媛方,邱凌,黄辉,等.酶预处理对秸秆类原料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46(6):201-206.DOI:10.6041 /j.issn.1000-1298.2015.06.028.DENG Yuanfang,QIU Ling,HUANG Hui,et al.Effects of enzymatic pretreatment straw wastes on its characteristics of anaerobic digestion for biogas production[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15,46(6):201-206.DOI:10.6041 /j.issn.1000-1298.2015.06.028.[8] KETTUNEN R H,RINTALA J A.The effect of low temperature(5~29 ℃) and adaptation on the methanogenic activity of biomass[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Biotechnology,1997,48(4):570-576.DOI:10.1007/s002530051098.[9] CHEN H,WU H Y.Optimization of volatile fatty acid production with co-substrate of food wastes and dewatered excess sludge using response surfacemethodology[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0,101(14):5487-5493.DOI:10.1016/j.biortech.2010.02.013.[10] NALLATHAMBI G.Effect of inoculum/substrate ration and pretreatments on methane yield from parthenium[J].Biomass and bioenergy,1995,8(1):39-44.DOI:10.1016/0961-9534(94)00086-9.[11] JEEWON L.Biological conversion 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to ethanol[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1997(6):323-325.DOI:10.1016/S0168-1656(97)00073-4.[12] 邓媛方,邱凌.香菇废弃菌棒厌氧发酵产气规律正交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3):174-178.DOI:10.6041/j.issn.1000-1298.2014.03.029.DENG Yuanfang,QIU Ling.Orthogonal tes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biogas productionof shii-take cultivation waste[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14,45(3):174-178.DOI:10.6041/j.issn.1000-1298.2014.03.029.[13] MOLPECERES J,GUZMAN M,ABERTURAS M R,et al.Application of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s to the preparation of polycaprolactone nanoparticles by solvent displacement.[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1996,85(2):206.DOI:10.1021/js950164r.[14] AHRING B K,IBRAHIM A A,MLADENOVSKA Z.Effect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from 55 ℃ to 65 ℃ on performance and microbial population dynamics of a n anaerobic reactor treating cattle manure[J].Water Research,2001,35:2446-2452.DOI:10.1016/S0043-1354(00)00526-1.[15] YOUNG Chaesong.Mesophilic and thermophilic temperature co-phase anaerobic digestion compared with single-stage mesophilic and thermophilic digestion of sewage sludge[J].Water Research,2004,38:1653-1662.DOI:10.1016/j.watres.2003.12.019.[16] LOPES W S,LEITE V D, PRASAD S.Influence of inoculum on performance of anaerobic reactors for treating municipal solid waste[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4,94(3):261-266.DOI:10.1016/j.biortech.2004.01.006.[17] HASHIMOTO A G.Effect of inoculum/substrate ratio on methane yield and production rate[J].Biological Wastes,1989,28(89):247-255.DOI:10.1016/0269-7483(89)90108-0.[18] GUNASEELAN V N.Anaerobic digestion of gliricidia leaves for biogas and organic manure[J].Biomass,1988,17(1):1-11.DOI:10.1016/0144-4565(88)90066-2.[19] GUNASEELAN V N.Effect of inoculum/substrate ratio and pretreatments on methane yield from parthenium[J].Biomass and Bioenergy,1995,8(1):39-44.DOI:10.1016/0961-9534(94)00086-9.[20] 邱凌,卢旭珍,王兰英,等.日光温室生产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初探[J].中国沼气,2005,23(2):30-32.DOI:10.3969/j.issn.1000-1166.2005.02.008.QIU Ling,LU Xuzhen,WANG Lanying,el al.Study on anaerobic digestion character of vegetable waste from greenhouse[J].China biogas,2005,23(2):30-32.DOI:10.3969/j.issn.1000-1166.2005.02.008.。
秸秆厌氧发酵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_付嘉琪
能源研究与管理2018(4)综合论述收稿日期:2018-09-26基金项目: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1BBF60025);江西省科学院重大科技专项(2016-YZD1-03);江西省新能源发展专项(赣能综字[2014]248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7365)作者简介:付嘉琦(1989—),南昌人,助理研究员,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
通信作者:夏嵩(1985—),南昌人,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暨南大学,水生生物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生物质能源及藻类生物技术。
摘要:利用秸秆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既能够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避免直接焚烧秸秆产生的环境问题,又提供了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
秸秆自身木质纤维素紧密的结构限制了秸秆的水解和厌氧消化,在厌氧发酵前对秸秆进行预处理十分必要。
介绍了多种秸秆厌氧发酵预处理技术,为开发更加优化高效的秸秆预处理工艺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以期实现秸秆高效厌氧发酵产能。
关键词:秸秆;厌氧发酵;预处理中图分类号:X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7676(2018)04-0021-03FU Jiaqi,FU Yinxuan,YAN Heng,XIA Song(Institute of Energy,Jiangxi Academy of Sciences,Nanchang,330096,China)The anaerobic digestion of straws can produce biogas,avoid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direct strawsburning and providing an clean alternative for fossil energy.The compact structure of lignocellulose of straws may limit the hydrolysis and anaerobic digestion.Pretreatments of straws before anaerobic digestion are required.Various pretreatment methods of straws are introduced,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basis for developing more efficient pretreatment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capacity of anaerobic digestion ofstraws.straws;anaerobic digestion;pretreatment秸秆厌氧发酵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付嘉琦,付尹宣,晏恒,夏嵩(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南昌330096)秸秆是水稻、小麦、玉米等成熟农作物籽实收获后的剩余部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产生数量巨大的秸秆。
NaOH预处理对油菜秸秆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
NaOH预处理对油菜秸秆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唐明跃;李秀金;袁海荣;孙芳青;刘春梅;庞云芝【期刊名称】《可再生能源》【年(卷),期】2016(034)008【摘要】研究了不同浓度NaOH(质量分数为2%,4%和6%)预处理对油菜秸秆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NaOH预处理组累积产甲烷量达到了12 337 mL,单位VS产甲烷量为264.3 mL/g,较未处理组、2%NaOH预处理组和4%NaOH预处理组分别提高了38.0%,10.2%和7.00%;T90为23 d,较未处理组、2%NaOH预处理组和4%NaOH预处理组分别提高了19,12,5d;氨氮为742 mg/L,碱度为7400 mg/L,pH为7.42,三者均在适宜范围内.综合考虑,6%NaOH预处理组的油菜秸秆厌氧消化产气效率较高.【总页数】6页(P1246-1251)【作者】唐明跃;李秀金;袁海荣;孙芳青;刘春梅;庞云芝【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29;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山东青岛266000;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29;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29;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29;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29;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6;S216.4【相关文献】1.鸡粪与NaOH预处理麦秸联合厌氧发酵产气性能与协同效果研究 [J], 高健;袁海荣;邹德勋;朱保宁;张良;李兵;冯亚君;李秀金2.复合菌剂和NaOH预处理提高秸秆厌氧消化性能 [J], 陈羚;罗娟;董保成;宋成军;万小春;齐岳;赵立欣3.氨化预处理对稻草厌氧消化产气性能影响 [J], 马淑勍;袁海荣;朱保宁;刘研萍;邹德勋;党锋;庞云芝;李秀金4.不同预处理条件对水稻秸秆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 [J], 赵静;刘文娟;戴本林;邓媛方;杨文澜5.氨化预处理参数对麦秸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 [J], 杨懂艳;李秀金;庞云芝;张亚甜;袁海荣;刘彦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处理对园林垃圾混合物料联合厌氧发酵的影响
低后增加趋势,并在第 13 天后逐渐趋于稳定,为 144 ~ 209 mg / L。 沼气中甲烷比 例 在 第 2 天 后 均 超 过 50% ,并 在 第 11
~ 12 天时达到最大值 61. 4% ~ 63. 8% 。 修正的 Gomperts 模型模拟 结 果 表 明:预 处 理 技 术 可 缩 短 反 应 体 系 厌 氧 产 沼 的
酸是 4 组实验中 VFA 的主要成分,两者比例之和在 70% 以 上。 VFA 浓 度 在 第 13 天 后 降 低 到 500 mg / L 以 下,且 以 乙
酸为主。 氨氮( TAN) 浓度在前 4 d 内出现一定波动,随后逐渐升高至 2190 ~ 2410 mg / L。 游离氨 氮 ( FAN) 浓 度 呈 先 降
30 min 停止 30 min。
1. 1 实验材料
本实验采用的有机废弃物均为自行配制,物料组
分配比如表 1 所示。 其中,肉、豆腐、蔬菜与水果均购
买于清华大学照澜院菜市场;米饭来自于清华大学食
堂;锄草为黑麦草,树叶树枝为柳树枝条,均来源于山
东某农场。 根 据 课 题 组 前 期 研 究, 按 照 园 林 垃 圾 占
co-digestion of garden waste, kitchen waste and fruit and vegetable waste. The experiment without pretreatment served as the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H values of the four experiments rapidly decreased to 7. 24 ~ 7. 45 within 2 days and then
玉米秸秆预处理后的酶水解及丁醇发酵
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 ,使清洁、可再生的生物质能研究 与开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木质纤维素是世界储量最丰富 、 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之一 ,它的利用是生物质能化的一个重 要研究方向 。丁醇不仅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和重要的化工原 料 ,广泛应用于化工、塑料 、有机合成、油漆等工业 [1 - 2] ,而且 还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燃料 ,被称为第二代生物燃 料 [3] ,在替代汽油作为燃料方面性能优于乙醇 。因此 ,秸秆 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
植物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其 中 ,纤维素、半纤维素是可发酵糖的来源 ,含量占 66% ~75% (纤维质原料的绝干重量 ) [4] 。纤维素是 D2葡萄糖基以 β2糖 苷键联结而成的链状高分子化合物 ,半纤维素是无定型的生 物高聚物 ,包括六碳糖与五碳糖等不同糖基 ,它通过氢键与 纤维素的微纤丝结合 ,形成细胞壁骨架的网络结构 [5 - 6] 。但 丙酮丁醇梭菌是无法直接利用木质纤维素为底物进行丁醇 发酵 ,它需将木质纤维素水解产生葡萄糖、木糖等单糖再用 于丁醇发酵 。Qureshi等 [7]以小麦秸秆水解液为原料发酵生 产丁醇 ,采用分批式发酵工艺 ,获得总溶剂浓度、生产率和转 化率分别达 25 g/L、0. 6 g/ (L·h) 、0. 42 g/ g (葡萄糖 ) 。表明 利用木质纤维素为原料进行丁醇发酵是可行的 ,具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 。笔者研究秸秆经不同试剂预处理后对其酶水解 的影响 ,以及 pH值、时间、酶用量、底物浓度等因素对酶水解 率的影响 ,从而得出最佳酶解条件。并利用最佳条件下的水 解液进行丁醇发酵 ,从而达到农业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作者简介 林有胜 ( 1984 - ) ,男 ,福建福州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环境微生物 。 3 通讯作者 ,助理研究员 , E2mail: han _meilin @ yahoo. com。
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白浆土酶活性及养分转化与吸收的影响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3ꎬ55(6):119~128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3.06.016收稿日期:2022-08-02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GA20B102-02)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础培育课题(ZRCPY202101)作者简介:郭伟(1977 )ꎬ男ꎬ黑龙江绥化人ꎬ博士ꎬ教授ꎬ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研究ꎮE-mail:agrigw@163.com通信作者:孙海燕(1979 )ꎬ女ꎬ内蒙古赤峰人ꎬ博士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施肥研究ꎮE-mail:shysun7908@126.com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白浆土酶活性及养分转化与吸收的影响郭伟1ꎬ2ꎬ邢力文1ꎬ马传芳1ꎬ孙海燕1ꎬ3(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ꎬ黑龙江大庆㊀163319ꎻ2.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栽培技术与作物种质改良重点实验室ꎬ黑龙江大庆㊀163319ꎻ3.农业农村部东北平原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ꎬ黑龙江大庆㊀163319)㊀㊀摘要:秸秆还田作为白浆土改良利用的重要方式ꎬ在我国东北黑土区应用广泛ꎬ但北方寒冷气候下秸秆腐解速度缓慢ꎬ导致短期内耕层土壤速效养分供应不足ꎬ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ꎬ限制了化肥减施技术的推广应用ꎮ本试验在化肥常规用量减少15%条件下ꎬ进行腐植酸㊁玉米秸秆还田及其配施腐植酸处理ꎬ对比研究盆栽条件下秸秆和腐植酸对白浆土酶活性㊁速效养分转化与吸收的影响ꎬ以及腐植酸对秸秆腐解率与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作用ꎮ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试验中玉米抽雄期㊁成熟期ꎬ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化肥常量对照分别显著提高78.7%㊁64.3%和119.0%㊁133.8%ꎬ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ꎻ而秸秆还田处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化肥常量对照分别显著提高56.2%㊁36.0%和23.4%㊁30.7%ꎬ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97.1%㊁9.9%和54.6%㊁22.8%ꎻ腐植酸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化肥常量对照分别显著增加23.7%㊁20.2%和18.1%㊁43.2%ꎮ成熟期ꎬ腐植酸处理2019㊁2020年玉米植株干物质重分别显著增加81.2%和28.4%ꎮ化肥减量15%条件下秸秆还田3750.0kg/hm2配施625.0kg/hm2腐植酸ꎬ2019年和2020年的秸秆腐解率分别由75.9%和45.6%提高到83.3%和55.2%ꎬ氮㊁磷㊁钾肥农学效率均有增加ꎬ可保持不低于化肥常规用量的养分供应能力ꎬ这对于稳定玉米产量同步培育耕层土壤具有重要意义ꎮ关键词:玉米ꎻ白浆土ꎻ土壤酶活ꎻ速效养分ꎻ秸秆还田ꎻ腐植酸中图分类号:S155.2+6:S147.5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3)06-0119-10EffectsofStrawReturningCombinedwithHumicAcidonEnzymeActivityꎬConversionandAbsorptionofNutrientsinAlbicSoilunderFertilizerReductionConditionGuoWei1ꎬ2ꎬXingLiwen1ꎬMaChuanfang1ꎬSunHaiyan1ꎬ3(1.CollegeofAgricultureꎬHeilongjiangBayi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Daqing163319ꎬChinaꎻ2.KeyLaboratoryofModernAgriculturalCultivationandCropGermplasmImprovementofHeilongjiangProvinceꎬDaqing163319ꎬChinaꎻ3.KeyLaboratoryofLowCarbonGreenAgricultureinNortheastPlainꎬ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ꎬDaqing163319ꎬChina)Abstract㊀AsanimportantwaytoimproveandutilizealbicsoilꎬstrawreturningiswidelyusedintheblacksoilregionoftheNortheastChina.HoweverꎬtheslowdecompositionrateofstrawincoldclimateintheNorthresultedininsufficientavailablenutrientsupplyintopsoilinshorttermandhighapplicationamountoffertilizerꎬwhichlimitedthe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offertilizerreductiontechnology.Inthispotexperi ̄mentꎬundertheconditionofreducingtheconventionalamountofchemicalfertilizerby15%ꎬthetreatmentsweresetasmaizestrawreturning(FS)ꎬhumicacid(FH)andtheircombinedapplication(FSH)tostudytheireffectsontheenzymeactivityꎬconversionandabsorptionofavailablenutrientsinalbicsoilꎬaswellastheeffectofhumicacidonstrawdecompositionrateanddrymatteraccumulationofmaize.Theresultswereasfol ̄lows.In2019and2020ꎬcomparedwiththeconventionalfertilizationcontrol(CF)ꎬtheureaseactivityofsoilwassignificantlyincreasedby78.7%ꎬ64.3%and119.0%ꎬ133.8%ꎬrespectivelyunderFSHtreatmentattas ̄selingandmaturestageꎬandthesoilavailablepotassiumcontentalsoincreasedsignificantlyꎬthesoilacidphosphataseactivityunderFStreatmentwassignificantlyincreasedby56.2%ꎬ36.0%and23.4%ꎬ30.7%ꎬre ̄spectivelyꎬandthesoilsucroseactivitywassignificantlyincreasedby97.1%ꎬ9.9%and54.6%ꎬ22.8%ꎬre ̄spectivelyꎻthesoilcatalaseactivityunderFHtreatmentwassignificantlyincreasedby23.7%ꎬ20.2%and18.1%ꎬ43.2%ꎬrespectively.Thedrymatterweightofmaizeplantsatmaturestagein2019and2020underFHtreatmentincreasedsignificantlyby81.2%and28.4%ꎬrespectively.Undertheconditionsof15%fertilizerreductionwithstrawreturningat3750.0kg/hm2combinedwith625.0kg/hm2humicacidincreasedthestrawdecompositionratefrom75.9%and45.6%to83.3%and55.2%in2019and2020ꎬrespectivelyꎬandtheag ̄ronomicefficiencyofnitrogenꎬphosphorusandpotassiumfertilizersincreased.ThisfertilizationmodecouldmaintainthenutrientsupplycapacitynotlessthanthatofCFꎬwhichwasofgreatsignificanceforstabilizingmaizeyieldandsimultaneouslycultivatingtopsoil.Keywords㊀MaizeꎻAlbicsoilꎻSoilenzymeactivityꎻAvailablenutrientsꎻStrawreturningꎻHumicacid㊀㊀白浆土作为我国东北黑土地主要土壤类型之一ꎬ主要分布于半湿润和湿润气候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和吉林省东部[1]ꎬ仅有约15cm黑土层ꎬ下层为15~30cm呈酸性㊁贫瘠的白浆层[2]ꎮ秸秆还田作为改良利用白浆土的重要方式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被广泛应用[3]ꎮ对白浆土进行32年秸秆还田后发现耕层胡敏素含碳量呈减少趋势ꎬ土壤胡富比在还田24年时达到峰值1.22ꎬ而20~40cm土层胡富比逐渐减小[4]ꎮ虽然秸秆心土还田(20~40cm)提高了土壤碱解氮㊁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ꎬ但耕层(0~20cm)磷素和钾素含量低于常规翻耕处理[3]ꎮ为保障作物高产ꎬ尤其是连作条件下玉米稳产㊁丰产ꎬ近20年来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ꎬ2018年玉米生产的肥料用量为411.2kg/hm2ꎬ而肥料利用效率仅为39.9%ꎬ肥料超量使用达50.8%[5]ꎮ在不减少粮食作物产能的基础上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ꎬ减少化肥施用量ꎬ提高其利用效率ꎬ培肥地力势在必行ꎮ自20世纪60年代ꎬ全国掀起了使用腐植酸肥和利用腐植酸改良土壤的热潮ꎬ国内外大量研究确认了腐植酸在农业上具有 改良土壤㊁增效肥料㊁刺激生长㊁增强抗逆㊁改善品质 五大作用[6]ꎮ研究表明ꎬ腐植酸中含有大量不饱和键ꎬ可防止土壤脲酶的巯基被氧化ꎬ同时螯合土壤中Cu2+和Hg2+[7]ꎬ在其施入初期抑制土壤脲酶活性ꎬ减少尿素水解和氨挥发ꎬ而植物生长后期稳定脲酶活性ꎬ为植物生长持续供肥ꎻ腐植酸含有较多的酸性功能基团和较大的阳离子交换量ꎬ能够络合氮㊁磷和钾素ꎬ固持与活化肥料中的养分ꎬ提高肥料有效性和利用率[8]ꎮ土壤中氮㊁磷和钾的释放与腐植酸添加量呈线性相关[9]ꎬ腐植酸还可直接作用于植物而影响根系生长及其对养分的吸收[10]ꎮ腐植酸通过调控 植物-土壤-肥料 系统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ꎮ但将腐植酸作为秸秆还田的配套措施ꎬ对秸秆腐解速率的调控效应研究较少ꎬ腐植酸作为促腐剂对作物养分吸收的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探索ꎮ为此ꎬ本试验通过盆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栽方式对比研究化肥减量条件下ꎬ秸秆还田㊁腐植酸及其配套施用对白浆土速效养分转化吸收㊁化肥利用效率的综合影响ꎬ以丰富白浆土区秸秆还田技术效应研究ꎬ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作物产能与地力保育同步提高技术开发应用提供参考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材料试验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的5 10月在自然条件下采用盆栽方式进行ꎮ栽培盆规格为高25cm㊁直径22cm的塑料圆桶ꎮ盆栽土壤取自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科研基地(黑龙江省密山市ꎬ131.8754ʎEꎬ46.5936ʎN)的白浆土ꎬ其理化性状:碱解氮含量160.7mg/kg㊁有效磷44.4mg/kg㊁速效钾110.7mg/kgꎬpH值5.65ꎮ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ꎮ供试肥料为尿素(N46%)㊁磷酸二铵(N18%ꎬP2O546%)㊁硫酸钾(K2O50%)㊁腐植酸(黄腐酸65%ꎬK2O12.5%)ꎮ秸秆为上一季收获后自然风干的玉米秸秆ꎮ1.2㊀试验设计及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ꎬ设置化肥常量对照(CF)㊁化肥减量15%+腐植酸(FH)㊁化肥减量15%+秸秆还田(FS)㊁化肥减量15%+秸秆还田+腐植酸(FSH)共4个处理ꎮ每处理4盆ꎬ重复4次ꎮ化肥常量按照尿素㊁磷酸二铵和硫酸钾分别为375㊁225㊁150kg/hm2施用ꎻ化肥减量处理为化肥常量的85%ꎬ详见表1ꎮFS和FSH处理施肥同时埋入5~8cm长的整段秸秆4段ꎮ粉碎秸秆过20目筛ꎬ秸秆用量参照生产中秸秆全量还田计ꎮ㊀㊀表1㊀试验处理各物料用量(kg/hm2)处理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秸秆腐植酸CF375.0225.0150.000FH318.8191.3127.50625.0FS318.8191.3127.53750.00FSH318.8191.3127.53750.0625.0㊀㊀每盆先装入底土5kgꎬ后均匀撒施2kg试验处理混料(即化肥㊁粉碎秸秆㊁腐植酸与土壤充分混匀的混合物)ꎬ并将整段秸秆称重后埋入其中ꎬ覆盖2kg隔离土后播种ꎮ每盆播5粒玉米种子ꎬ之后覆2kg表土ꎬ出苗后间苗留3株ꎮ试验期间定量灌水ꎮ1.3㊀样品采集于玉米拔节期㊁抽雄期和成熟期分别取土样ꎬ在距植株约5cm处用直径5cm土钻分别取3个点的10~15cm表层土壤ꎬ取出混匀后自然风干再粉碎研磨过筛ꎬ用于测定各时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酶活性ꎮ成熟期每处理取4株玉米地上部ꎬ放入105ħ烘箱杀青30min后80ħ烘至恒重ꎬ称重ꎮ植株样品粉碎后备用ꎮ1.4㊀测定项目与方法土壤酶活性参照关松荫[11]的方法测定ꎬ土壤碱解氮㊁有效磷㊁速效钾含量参照鲍士旦[12]的方法测定ꎻ植株全氮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ꎬ全磷含量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ꎬ全钾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ꎮ自播种前将整段玉米秸秆埋在土壤中计起ꎬ120d后将秸秆取出清洗㊁烘干后称重ꎬ计算秸秆腐解率ꎮ1.5㊀数据处理与分析用MicrosoftExcel2010统计整理试验数据并作图ꎬ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ꎬDuncan 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ꎮ肥料农学效率和秸秆腐解率按下式计算:肥料农学效率(%)=(处理植株干重-不施肥对照植株干重)/肥料纯养分量ˑ100ꎻ秸秆腐解率(%)=(放置前秸秆干重-取出时秸秆干重)/放置前秸秆干重ˑ100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图1)表明ꎬ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处理(FH)的土壤脲酶活性与化肥常量对照(CF)间无显著差异ꎻ而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FS)的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CF)ꎬ尤其是玉米抽雄期后ꎻ化肥减量条件下ꎬ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处理(FSH)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除121㊀第6期㊀㊀㊀郭伟ꎬ等: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白浆土酶活性及养分转化与吸收的影响2019年拔节期外)ꎬ2019年和2020年拔节期脲酶活性较CF分别增加9.0%和22.6%ꎬ抽雄期㊁成熟期分别显著增加78.7%㊁64.3%和119.0%㊁133.8%ꎮ可见ꎬ减少15%化肥用量条件下施入腐植酸ꎬ仍基本保持不低于化肥常量情况下的土壤氮素转化能力ꎻ化肥减量下施入秸秆及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均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ꎮA:2019年ꎬB:2020年ꎬ∗表示差异达0.05显著水平ꎬ下同ꎮ图1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㊀㊀土壤有机磷在磷酸酶作用下水解释放供植物生长所需ꎮ秸秆还田(FS和FSH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磷的来源ꎬ其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CF(对照)ꎬ其中FS处理在2019年玉米拔节㊁抽雄和成熟期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较CF分别显著提高11.5%㊁56.2%和23.4%ꎬ2020年则分别显著增加14.7%㊁36.0%和30.7%(图2)ꎮ而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两年试验中表现有所不同ꎬ除2019年玉米拔节期外ꎬFH处理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不低于CF(对照)ꎬFSH与FS处理间无显著差异ꎮ可见ꎬ秸秆还田是诱导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的主因ꎬ腐植酸的作用尚不确定ꎮ图2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㊀㊀由图3可知ꎬ2019年玉米拔节期ꎬFH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与CF无显著差异ꎬ而抽雄期和成熟期则显著高于CFꎬ但2020年各生育时期土壤蔗糖酶活性FH处理与CF间均无显著差异ꎮ秸秆还田(FS和FSH)显著增加土壤蔗糖酶活性ꎬ2019年FS处理拔节期㊁抽雄期和成熟期土壤蔗糖酶活性较CF分别显著增加26.1%㊁97.1%和54.6%ꎬ2020年分别显著增加12.2%㊁9.9%和22.8%ꎮ两年测定结果得出ꎬFS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与FSH处理间无显著差异ꎮ可见ꎬ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ꎬ促进土壤碳代谢ꎬ配施腐植酸后有增强土壤蔗糖酶活性的趋势ꎮ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是土壤腐殖化程度的重要体现ꎬ与有机质含量积累密切相关ꎮ由图4可知ꎬ化肥减量条件下ꎬ施用腐植酸㊁秸秆还田及其配施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ꎬ其中以FH处理最高ꎬ2019年玉米拔节㊁抽雄和成熟期较CF分别显著提高16.0%㊁23.7%和18.1%ꎬ2020年则分别显著提高19.5%㊁20.2%和43.2%ꎮFSH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略低于FH和FS处理2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除成熟期外)ꎮ可见ꎬ秸秆还田和施用腐植酸均有加剧土壤腐殖化程度㊁激发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作用ꎬ其中腐植酸的作用略强ꎮ图3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图4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2.2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图5A㊁5B)表明ꎬ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差异较小ꎬ而成熟期则明显降低ꎮ化肥减量条件下ꎬ施用腐植酸㊁秸秆还田及其配施处理(FH㊁FS和FSH)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与CF间无明显差异ꎮ可见ꎬ化肥减量15%条件下ꎬ秸秆还田㊁施用腐植酸均有补充或刺激土壤氮素转化的作用ꎬ保持与化肥常量对照相同的供氮能力ꎮ化肥常量施用条件下ꎬ玉米拔节期土壤有效磷含量略低于抽雄期ꎬ而略高于成熟期ꎬ但在玉米各生育期差异不明显(图5C㊁5D)ꎮ化肥减量条件下ꎬ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不明显ꎬ而配施腐植酸则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ꎻ秸秆还田同时配施腐植酸处理则维持与CF相同水平的土壤磷含量ꎮ可见ꎬ腐植酸具有活化白浆土磷素的效应ꎮ随着玉米生育进程土壤速效钾含量略有降低(图5E㊁5F)ꎮ化肥减量条件下ꎬ施用腐植酸㊁秸秆还田及其配施均可明显提高速效钾含量ꎬ尤其是配施腐植酸的作用更显著ꎬ且秸秆还田与腐植酸存在显著互作效应ꎮ可见ꎬ腐植酸和秸秆还田均可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ꎬ原因可能是腐植酸促进秸秆腐解ꎬ加速秸秆腐解后速效钾的释放ꎮ相关性分析结果(表2)表明ꎬ土壤养分的转化受到秸秆还田的直接影响ꎬ土壤脲酶㊁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与秸秆还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ꎬ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腐植酸呈显著正相关ꎬ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脲酶㊁蔗糖酶㊁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ꎻ土壤有效磷含量与腐植酸呈显著正相关ꎬ而速效钾含量与秸秆㊁腐植酸均呈极显著正相关ꎮ可见ꎬ秸秆还田诱导土壤碳㊁氮代谢增强ꎬ提高了土壤速效钾的供应ꎻ腐植酸促进土壤熟化ꎬ活化土壤有效磷㊁速效钾ꎻ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更有利于白浆土有效磷的转化ꎮ2.3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由图6看出ꎬ化肥减量条件下ꎬFS处理成熟321㊀第6期㊀㊀㊀郭伟ꎬ等: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白浆土酶活性及养分转化与吸收的影响期玉米植株全氮㊁全磷含量与CF间无明显差异ꎬ全钾含量差异明显ꎻFH处理的全氮㊁全钾含量明显高于CFꎬ2019年和2020年分别增加59.0%㊁21.2%和32.2%㊁12.2%ꎬ全磷含量有增加趋势ꎻ秸秆还田同时配施腐植酸处理(FSH)的全氮㊁全磷和全钾含量与FS处理间差异不明显ꎮ由此可见ꎬ腐植酸的施用提高了玉米植株氮㊁钾素的吸收和积累ꎻ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ꎬ玉米植株对速效养分的吸收能力高于化肥常量对照ꎮ2.4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秸秆腐解率㊁肥料利用效率及地上部干重的影响由图7看出ꎬ化肥减量条件下ꎬ2019年秸秆还田处理(FS)秸秆腐解率为75.9%ꎬ2020年为45.6%ꎻ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处理(FSH)秸秆腐解程度显著提高ꎬ2019㊁2020年腐解率分别为83.3%㊁55.2%ꎬ较FS分别提高7.4个㊁9.6个百分点ꎮ图5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土壤碱解氮(A㊁B)㊁有效磷(C㊁D)㊁速效钾(E㊁F)含量(mg/kg)的影响4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㊀㊀表2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土壤速效养分转化影响的相关分析指标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秸秆0.407∗∗0.236∗0.256∗0.099-0.055-0.1990.268∗∗腐植酸0.0760.0810.0100.248∗-0.1350.215∗0.677∗∗脲酶0.713∗∗-0.303∗∗0.596∗∗0.595∗∗0.628∗∗0.474∗∗蔗糖酶-0.233∗0.838∗∗0.749∗∗0.655∗∗0.504∗∗酸性磷酸酶-0.360∗∗-0.361∗∗-0.545∗∗-0.314∗∗过氧化氢酶0.675∗∗0.657∗∗0.658∗∗碱解氮0.738∗∗0.300∗∗有效磷0.495∗∗速效钾㊀㊀注:∗㊁∗∗分别表示显著(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ꎮ图6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图7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㊀㊀对玉米秸秆腐解率的影响㊀㊀由图8可知ꎬ2019年植株地上部干重明显高于2020年ꎮ2019年FS和FSH处理的干重较CF分别显著提高28.6%和76.7%ꎬ而2020年两者与CF无显著差异ꎬ但两年试验中FH处理干重均显著高于CFꎬ分别提高81.2%和28.4%ꎮ由于两年试验盆栽场地差异ꎬ2020年光照条件较差ꎬ造成玉米植株地上部干重差异较大ꎮ由此分析ꎬ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可获得不低于化肥常量处理的干物质积累能力ꎬ尤其是腐植酸作用效果显著ꎮ相同柱上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ꎮ图8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㊀㊀㊀对玉米成熟期植株地上部干重的影响㊀㊀由表3可知ꎬ2019年化肥减量各处理的肥料农学效率较常量化肥对照(CF)提高幅度较大ꎬ而2020年变幅相对较小ꎬ尤其是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ꎬ与CF对照持平ꎮ通过两年的对比分析发现ꎬ腐植酸处理对肥料农学效率的正向效应较显著ꎬ其中2019年FH处理的氮肥㊁磷肥和钾肥的农学效率较CF对照分别显著提高26.10㊁43.61㊁65.31个百分点ꎻ虽然2020年化肥减量各处理的肥料农学效率较CF变化较小ꎬ但FH处理的肥料农学效率仍较CF平均增加96.27%ꎬ差异达显著水平ꎮ521㊀第6期㊀㊀㊀郭伟ꎬ等: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白浆土酶活性及养分转化与吸收的影响㊀㊀表3㊀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肥料农学效率的影响处理氮肥农学效率(%)2019年2020年磷肥农学效率(%)2019年2020年钾肥农学效率(%)2019年2020年CF6.63b5.35b11.05b8.92b16.58b13.37bFH32.73a10.49a54.66a17.52a81.89a26.25aFS16.56ab5.30b27.66ab8.85b41.44ab13.26bFSH31.33a7.76ab52.33a12.97ab78.39a19.43ab3㊀讨论3.1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土壤酶表征土壤生物学活性ꎬ可用于评估土壤某些营养物质的转化及土壤综合肥力状况[13]ꎮ秸秆还田显著增强土壤酸性磷酸酶㊁水解酶㊁脲酶㊁脱氢酶活性ꎬ尤其是脲酶和水解酶活性[14]ꎮ土壤酶活性会受到秸秆腐解程度的影响ꎬ例如ꎬ随着还田的玉米秸秆不断分解ꎬ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15]ꎮ本研究发现秸秆还田和腐植酸的施用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ꎬ尤其是玉米抽雄期后效果更明显ꎮ秸秆还田不但影响与土壤速效养分转化关系密切的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ꎬ也同步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ꎬ而腐植酸的施用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相关ꎮ这主要在于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物质数量ꎬ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ꎬ进而增强土壤酶活性ꎮ外源腐植酸的施入加快了土壤腐殖化进程ꎬ促进土壤碳代谢ꎬ同时ꎬ腐植酸通过非特异性机制抑制土壤中蛋白酶的活性ꎬ酶与腐植酸通过静电㊁疏水和其他类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聚合物ꎬ降低土壤氮代谢活性[16]ꎮ因此ꎬ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有利于土壤微生态的碳-氮代谢平衡ꎬ保持了与化肥常量对照相似的土壤蔗糖酶与脲酶活性比ꎬ保障土壤速效养分的转化效率ꎮ不同施肥方式的研究也表明ꎬ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最高[17]ꎬ土壤养分代谢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ꎮ3.2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土壤速效养分供应与吸收的影响东北黑土区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在短时间内可以保持土壤有机碳㊁全氮和全磷含量不降低ꎬ减弱土壤酸化程度ꎬ对土壤养分库容㊁元素供应及其转化都有一定的改良效应ꎬ稳定作物产量[18]ꎮ因为秸秆腐解可以有效降低黑钙土容重ꎬ增加土壤颗粒平均当量直径和水稳系数ꎬ促使土壤胡敏酸结构氧化度和缩合度下降ꎬ以及脂族链烃和芳香碳含量增加[19]ꎮ化肥减量20%同时秸秆还田ꎬ在玉米拔节期和收获期均可保持与常规化肥施用量相同的土壤速效氮㊁磷㊁钾供应ꎬ如能同时配施适量有机肥ꎬ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壤中有机碳和速效氮㊁磷㊁钾含量ꎬ实现玉米增产和增收[20]ꎮ本研究中化肥减量15%条件下ꎬ秸秆还田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ꎬ脲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ꎬ可见秸秆氮素的转化㊁吸收是玉米植株氮素营养的重要来源ꎬ在无机氮肥减量的情况下与化肥常量对照的植株氮含量无明显差异ꎮLi等[21]研究发现ꎬ无机氮肥的输入水平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是非线性的ꎬ在一定氮素供应的基础上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ꎬ促进土壤氮矿化ꎬ这主要是土壤真菌生物量增加的结果ꎮ秸秆还田可以通过诱导微生物固氮ꎬ抑制铵态氮的释放ꎬ而铵态氮的固定/释放是低肥力土壤中矿质氮肥保持和供应的主要过程[22]ꎬ因此ꎬ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对于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ꎮ作为东北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之一的白浆土ꎬ其土壤性状与黑钙土存在较大差异[23]ꎬ其中有效磷含量低是限制作物产量提升的重要因子[24]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有效磷含量的影响不同ꎬ秸秆还田于白浆土的心土层对活化磷素效果较好[3]ꎬ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后尽管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ꎬ但对全氮及有效磷含量影响不大[25]ꎮ本研究也发现虽然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ꎬ但土壤有效磷含量并未增加ꎬ玉米植株磷含量与化肥常量对照间无明显差异ꎮ腐植酸虽然可以活化土壤磷素㊁提高供磷水平ꎬ但植株对磷的吸收并未明显增加ꎮ秸秆还田后土壤速效钾积累量明显增加ꎬ尽管本研究两年试验结果表现差异较大ꎬ但土壤速效钾的积累及植株全钾含量均明显提升ꎬ钾肥农学效率也是3种速效养分中最高的ꎮ可见在白浆土上进行秸秆还田要注重磷素的活化与吸收ꎬ提升秸秆还田条件下当季作物磷素利用效率ꎮ本研究也表明ꎬ秸秆还田同时配施一定量的腐植6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酸对于白浆土有效磷的释放效果较好ꎬ腐植酸的施用不但有效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ꎬ且大幅提高土壤速效钾积累ꎬ尽管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ꎬ但提高了植株全氮含量ꎮ这可能与腐植酸抑制氨挥发和淋溶㊁减少氮素损失有关[26]ꎮ3.3㊀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秸秆腐解及玉米生长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外源腐植酸物质施用㊁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积累ꎬ以及腐植酸㊁秸秆腐解对土壤速效养分积累与吸收的影响机制[6]ꎬ鲜有涉及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类物质的互作效应ꎬ且缺少腐植酸对田间秸秆腐解的直接证据ꎮ本研究在秸秆粉碎还田的同时设计了整段秸秆填埋试验ꎬ通过观察整段秸秆的质量损失研究腐植酸对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ꎬ结果发现腐植酸具有促进秸秆腐解的直接作用ꎻ同时ꎬ通过对比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处理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化肥农学效率分析可知ꎬ腐植酸具有活化土壤养分的效应ꎻ另外ꎬ两年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处理的植株干重均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ꎬ但略低于腐植酸处理ꎬ说明腐植酸具有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作用ꎮ腐植酸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刺激作用可能是其促生效应的的最初动力[27]ꎬ通过刺激植物内生细胞激肽类㊁生长素的合成ꎬ以及蔗糖代谢㊁ATP酶㊁细胞支架蛋白质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等[28]ꎬ最终体现在根系长度㊁数量㊁吸收面积及根系活力方面的提高[29]ꎮ综上认为ꎬ化肥减量条件下ꎬ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更有利于玉米植株的生长ꎬ获得不低于常量化肥的干物质量ꎬ其作用途径可能有两个:一方面腐植酸加速还田秸秆的腐解ꎬ增加土壤速效养分的积累ꎬ扩大植株生长的土壤养分库容ꎻ另一方面ꎬ腐植酸刺激作物根系生长ꎬ提高根系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吸收能力ꎬ以及植株地上部快速生长对根系养分吸收的 拉动 能力ꎮ化肥减量15%条件下ꎬ白浆土上秸秆还田㊁腐植酸及其配施可促进连作条件下当季玉米生长ꎬ稳定产量ꎬ但长期效应还有待于试验观察ꎬ尤其是东北地区白浆土区域大豆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情况下的大豆-玉米轮作体系逐步重构过程中ꎬ采用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配施腐植酸类物质ꎬ对于白浆土区作物综合产能与地力培育具有同步提升的作用效果ꎮ4㊀结论秸秆作为外源有机物质施入白浆土ꎬ显著增强玉米生育期土壤脲酶㊁酸性磷酸酶㊁蔗糖酶活性ꎬ尤其是抽雄期后土壤酶活性ꎬ促进土壤速效养分转化ꎮ腐植酸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ꎬ加速还田秸秆的腐解和土壤的腐殖化ꎬ活化土壤磷素和钾素ꎬ提高肥料农学效率ꎬ促进玉米生长ꎮ在常量化肥减少15%基础上秸秆还田3750.0kg/hm2及其配施腐植酸625.0kg/hm2ꎬ可保持与化肥常规用量相同的土壤速效氮㊁有效磷供应水平ꎬ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ꎬ维持玉米植株生长对速效养分的吸收与干物质积累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杨林章ꎬ韩贵清.东北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ꎬ2009.[2]㊀韩晓增ꎬ邹文秀.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研究足迹与科技研发展望[J].土壤学报ꎬ2021ꎬ58(6):1341-1358. [3]㊀王囡囡ꎬ朱凤莉ꎬ张春峰ꎬ等.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大豆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ꎬ2016(1):94-97.[4]㊀万晓晓ꎬ石元亮ꎬ依艳丽.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有机碳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ꎬ2012(3):7-11.[5]㊀XinLJ.ChemicalfertilizerrateꎬuseefficiencyandreductionofcerealcropsinChinaꎬ1998-2018[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ꎬ2022ꎬ32(1):65-78.[6]㊀张水勤ꎬ袁亮ꎬ林治安ꎬ等.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研究进展[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ꎬ2017ꎬ23(4):1065-1076.[7]㊀DongLHꎬYangJSꎬYuanHLꎬetal.Chemicalcharacteris ̄ticsandinfluencesoftwofractionsofChineselignitehumicacidsonurease[J].EuropeanJournalofSoilBiologyꎬ2008ꎬ44(2):166-171.[8]㊀王玲玲.腐植酸复合肥料的研制与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ꎬ2007.[9]㊀BamaKSꎬSelvakumariGꎬSanthiRꎬetal.EffectofhumicacidonnutrientreleasepatterninanAlfisol(Typichaplustalf)[J].MadrasAgriculturalJournalꎬ2003ꎬ90(12):665-670. [10]PiccoloAꎬNardiSꎬConcheriG.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humicsubstancesasrelatedtonitrateuptakeandgrowthregula ̄tioninplantsystems[J].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ꎬ1992ꎬ24(4):373-380.[11]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ꎬ1986.[12]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721㊀第6期㊀㊀㊀郭伟ꎬ等: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白浆土酶活性及养分转化与吸收的影响。
秸秆预处理酶解
秸秆预处理酶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秸秆预处理酶解是一种将秸秆进行酶解处理的技术,旨在提高秸秆的可利用性和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秸秆是农作物的残留物,通常被视作废弃物处理,占据大量的空间,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
通过利用酶解技术,可以将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难降解物质转化为可利用的碳源,提高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
秸秆预处理酶解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酶的作用将秸秆中的复杂多糖分解为简单的单糖和糖醇,以便后续进行生物转化或化学转化。
首先需要对秸秆进行物理或化学预处理,使其结构疏松,便于酶的进一步作用。
接着,在酶的作用下,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难降解物质被分解为可溶性的单糖和糖醇,可被微生物或酵母菌利用进行发酵或其他生物转化过程。
通过秸秆预处理酶解技术,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提高秸秆的可利用性: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难降解物质通过酶解转化为可利用的单糖和糖醇,可用于生物燃料生产、化学品合成等领域。
2.降低环境污染:秸秆的焚烧或堆肥处理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而酶解处理能有效减少这些排放,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
3.减少土地占用:大量的秸秆废弃物需要占据农田进行堆积处理,而经过酶解处理后的秸秆可以有效收缩体积,减少土地的占用量。
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预处理酶解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循环利用率,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秸秆预处理酶解技术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建议:1.酶剂成本高昂:目前商业化的酶剂价格相对较高,增加了秸秆预处理酶解技术的成本,需要研究开发更加经济实用的酶剂。
2.反应条件控制难度大:秸秆预处理酶解反应需要控制一定的温度、pH值和酶剂浓度等条件,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需要进一步完善反应条件控制技术。
3.废液处理问题:酶解处理后产生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需要进行合适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不同生物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不同生物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楚莉莉;田孝鑫;杨改河【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秸秆产气率低是其作为沼气生产原料的制约因素,采用生物预处理秸秆可解决这一问题。
试验选用沼液为预处理菌剂,与微生物催腐剂、腐秆剂、复合菌剂、糖酵酶4种生物菌剂进行比较,并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对玉米秸秆进行生物预处理,然后进行厌氧发酵,研究不同生物预处理对玉米秸秆生产沼气的影响。
结果表明,沼液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产气效果最佳,单位挥发性固体(VS)产气量为227.67 mL·g-1,比其他处理方法高5.01%~81.2%,糖酵酶预处理产气效果最差,VS产气量最低,仅为125.64 mL·g-1。
研究表明,沼液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碱度较高,发酵液缓冲能力较强,pH适中,能有效促进VFA分解,使玉米秸秆产气量提高。
因此,沼液预处理是提高秸秆产气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总页数】5页(P118-122)【作者】楚莉莉;田孝鑫;杨改河【作者单位】新乡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系,河南新乡 453000;新乡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16.4;X705【相关文献】1.不同高径比反应器对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J], 张波;李文哲;王伟东;王福成;冯金龙2.不同接种量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 [J], 郗登宝;黄枭;邱鑫;张永锋3.添加蚓粪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J], 邹星星;郑正;陈广银;罗艳4.中高温条件下不同碳氮比对鸡粪原料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J], 李淑兰;刘萍;梅自力5.不同沼液回流比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探究 [J], 王欣; 周闯; 秦国辉; 刘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 业 机 械 学 报收稿日期:2014-10-16 修回日期:2014-10-31※基金项目:农业部农村能源科技专项资助项目(2013-30)和国家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科研专项资助项目( KY-J2013-122) 作者简介:邓媛方,讲师, 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研究,E-mail: dengyf@通讯作者:邱 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能源与循环农业研究,E-mail: ql2871@酶预处理对秸秆类原料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邓媛方1 邱凌2 黄辉1 戴本林1,3 王一线4 徐继明1,3(1.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 淮安 2233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3.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淮安 2233004.淮安市农委, 淮安 223001)摘 要:为探索经木霉培养液预处理的秸秆厌氧消化产气特性,利用实验室自制小型厌氧发酵装置,中温(30±1)℃条件下,分别对经预处理的稻秸、麦秆和稻麦秆混合物进行批式厌氧发酵试验。
结果表明:料液质量分数10%、接种物质量分数20%条件下经木霉培养液预处理过的秸秆产气量有明显提升,稻秸、麦秆、稻麦秆混合物总产气量分别达到14555、15103、17130ml ;甲烷含量显著增长,平均甲烷体积分数分别为48.2%,45.4%和47.8%,较对照组提高205.1%、213.1%、214.5%。
最高甲烷体积分数分别达60.5%、66.1%和66.8%;原料利用率较大提高,化学需氧量COD 日均降解量分别为522.23、542.50、668.72g·COD/d ,TS 产气率分别达172.84、183.12、205.54ml/gTS ;其中经预处理后的稻麦秆混合物在产气量增加的前提下,大大缩短厌氧发酵时间(DT 90:17d )。
发酵过程pH 值、VFA 变化情况均在正常范围。
关键词:酶法预处理 秸秆 沼气 厌氧发酵中图分类号: X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 言秸秆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主要由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构成。
木质素属高分子芳香类聚合物,难以水解,而纤维素被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以共价键形式包裹其中,导致其难以降解[1-2]。
因此将秸秆类原料直接用于厌氧发酵,水解酸化阶段往往是其限速步骤,延长发酵周期,难以应用推广。
为提高秸秆类原料的甲烷转化率,需对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目的在于破坏木质素结构。
Zhu 等[3]采用化学预处理手段对玉米、谷壳原料进行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有效提高挥发性固体VS 产气率。
孙辰等[4]采用NaOH 对芦笋秸秆进行碱性化学预处理,大大提高发酵周期,甲烷体积分数最高达70%。
闫志英等采用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进行干式厌氧发酵,其沼气产量及甲烷含量明显高于未加菌剂预处理过的秸秆[5]。
刘荣厚等采用氨-生物联合预处理法探讨菌种添加量对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性能的影响,大大缩短厌氧发酵周期同时提高产气量[6]。
本文采用生物预处理手段,选择产纤维素酶能力最强的微生物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为秸秆预处理菌株,其安全无毒,不会对人和环境产生影响[7],用其产生的富含纤维素酶培养物分别预处理稻秸、麦秆及稻麦混合原料,探索预处理后秸秆产气规律和特性,以期为秸秆沼气工程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处理 1.1.1预处理酶液培养配置0.5%的玉米浆3ml 装入试管,121℃灭菌20min ,接入里氏木霉孢子(Trichoderma reesei )200μl ,在30℃恒温条件下摇床培养(200rpm ,24h )。
将试管种子接入浓度为0.5%的100ml 玉米浆摇瓶培养液中,30℃恒温条件下摇床培养(200rpm ,24h ),进行酶液种子扩大培养。
稻秸、麦秆取自淮阴区郊区农田,自然风干,粉碎机粉碎,过筛(8目)。
分别称取质量分数3%的稻秸(A )、麦秆(B )及稻麦混合物(质量比1:1,C )的原料于500ml 锥形瓶中,配置成100ml 培养液,每瓶添加必须营养元素(质量分数计):玉米浆0.2%、硫酸铵0.3%、磷酸二氢钾0.2%、氯化钴20mg/L 、硫酸镁0.3g/L 、硫酸亚铁5ml/L 、硫酸锰1.6mg/L 、硫酸锌1.4mg/L [8],121℃灭菌20min 。
另添加质量分数为0.01%的葡萄糖和0.03%的尿素(115℃灭菌15min ),置于摇床进行纤维素酶扩大培养(30℃,200rpm ,120h ),取样测其纤维素滤纸酶活(FPA ),见表1。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24 09:31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1964.S.20150324.0931.007.html1.1.2 秸秆预处理秸秆预处理阶段在非密闭恒温环境中进行。
将上述培养酶液100ml 分别倒入装有发酵原料A 、B 、C 的敞口烧杯中,覆盖一层纱布,置于生化培养箱恒温培养(30℃,72h ),同时设置空白对照,以清水替代酶液。
预处理完毕,取样测定其FPA ,见表1。
由表1可知,经过72h 预处理,试验组A 、B 、C 滤纸酶活有较大提高,木质纤维素降解为小分子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几十种酶协同参与,首先通过机械粉碎作用帮助破坏秸秆木质纤维素结构,进而降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9]。
预处理后 B 37.04 17.22 9.40C37.31 17.51 9.39 A 28.78 8.20 9.22 厌氧发酵后B 28.41 7.72 8.93C28.408.189.001.1.3 厌氧发酵厌氧发酵阶段在密闭发酵罐中进行。
料液质量分数10%、接种物质量分数20%,接种物取自实验室自行驯化的厌氧发酵污泥,pH 值7.2,秸秆粉碎过筛(2目),粒径小于8mm ,原料物料组成及接种物理化特性见表3。
1.2 试验装置水压式厌氧发酵装置[12],主要由发酵瓶(2000ml 密封罐)、集气瓶(2000 ml )、集水瓶、电热恒温水箱等组成。
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为防止CO 2溶解,集气瓶中用水pH 值小于3。
1.3 试验设计为探索秸秆酶法预处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在不影响产气效率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厌氧发酵外界辅助能耗,选择在(30±1)℃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产天 对照C42.141.23——72716 2001.4 检测方法纤维素酶活测定采用QB 2583—2003;气体成分检测采用Geotech 沼气气体分析仪(Biogas5000),排水法收集;TS 测定:在(105±1)℃的干燥箱中干燥至质量恒定;VS 测定:550℃灼烧至质量恒定;pH 值测定:PHS-3C 型pH 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Van Soest 中性、酸性纤维洗涤[13];挥发性脂肪酸(VFA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14]。
2 结果与分析2.1木酶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气量的影响图1为厌氧发酵过程中分别对各组日产气量进行监测的情况。
由图1可知,试验组A(稻秸)及试验组B(麦秆)做为单一原料厌氧发酵产气趋势整体一致,产气主要时间段位于中后期:试验组A 首个产气高峰出现在启动后第2天,日产气率6.9ml/gTS,甲烷含量21.9%(图2)。
之后产气率下降,直至第10天开始稳步回升。
同时伴随甲烷含量显著增长,进入产气产甲烷的稳定期;试验组B 启动第1天即迎来第一个产气高峰,日产气率7.0ml/gTS,该气体组分中甲烷仅占14.3%(图2),半数以上气体成分经检测为CO2。
试验组A、B厌氧发酵产气周期均为35天,至试验结束TS产气率分别达到172.84和183.12ml/gTS。
试验组C(稻麦混合秸秆)集中产气出现在厌氧发酵中前期,并迅速进入产气产甲烷阶段,首个产气高峰出现在启动后第2天,日产气率11.8ml/gTS(图1),甲烷含量26.9%(图2),最高日产气率达16.1ml/gTS(第11天),前17天累计产气15443ml,占总产气量的90.15%。
稻麦混合预处理秸秆厌氧发酵有效产气时间DT90为17天,DT90表征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潜力达到总产气量90%的时间[15],可认为本次厌氧发酵基本完成[16]。
之后其产气量迅速下降,至反应结束TS产气率达205.54ml/gTS。
与同期试验相比[5-6],达到了预期的处理效果。
经预处理的稻麦混合发酵原料,在产气量显著提升的同时有效缩短厌氧发酵周期,提高秸秆类原料厌氧发酵入池周转效率,经生物预处理,纤维素及半纤维素被大量分解,沼气微生物营养充足代谢快速,日产气量增加,随着底物不断消耗,产气量逐渐降低,直至产气停止[17]。
图1 秸秆厌氧发酵TS日产气率变化Fig.1 Daily biogas TS production rate of straw wastes对试验组及对照组产气量及产气率情况进行统计,见表5。
对表5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Bonferroni统计检验结果表明:预处理组A、B、C总产气量、日均产气量、池容产气率及TS产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秸秆先经机械粉碎破坏木质素结构有利水解进行,再经酶液预处理,其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有机聚合物被进一步水解成糖、醇、酸,最终转变成甲烷菌可直接利用的底物发酵产气,显著提高秸秆产气效率。
2.2木酶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甲烷含量的影响对每天所产气体组分进行监测可知,启动初期,CO2浓度整体偏高。
图2为预处理原料厌氧发酵甲烷含量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试验组A、B、C甲烷浓度分别从第10、9和6天开始迅速攀升,最高体积分数分别达60.5%、66.1%、66.8%。
对照组甲烷含量未见显著升高,甲烷含量的显著变化原因在于:发酵初始阶段,产酸菌活性逐渐增大,pH 值显著下降,影响甲烷菌生长繁殖,甲烷浓度低,随着甲烷细菌数量增加,甲烷体积分数开始提高并趋于稳定[18]。
图2 秸秆厌氧发酵甲烷含量变化Fig.2 Methane volume content of straw wastesduring anaerobic digestion图3为厌氧发酵平均甲烷体积分数对比图,由图3可知,直至厌氧发酵结束,试验组A、B、C 平均甲烷体积分数分别为48.2%、45.4%和47.8%,相对于空白试验组分别提高205.1%、213.1%、214.5%。
对图3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tata 9.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方差齐性且服从正态分布,采用成组t检验,p<0.0001。
故可知,采用酶法预处理的秸秆原料平均甲烷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甲烷浓度,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