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解读(新华网,人民网)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解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解析以下观点来自本公司同事感悟,仅供大家参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体现最深的一个词就是“深化改革”。
这个改革并不是改革开放35年后的一次延续,而是一次飞跃。
哈佛大学教授沃格尔说:“20世纪没有哪个领导人比邓小平改变了更多人的生活”。
35年后的这次改革,为实现中国梦画上了一条新的起跑线。
全会首先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围绕这个目标,全会的整个公告都充斥着西方化的味道,换言之就是国际化,现代化的味道。
在行政职能设定上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这两项政策正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结合国内实践创新所制定的。
虽然尚未明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组织和职能,但其应该和美国总统直属的“国家安全保障会”类似。
司法部门从政府机构分离出来,直接从属国家最高法,整个系统将于美国联邦调查局有异曲同工之效。
此外,经济改革更趋于现代化和国际化。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
”全会提出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首次将市场作用由“基础性”升级至“决定性”,这意味着政府将简减弱对市场的调控、干预和限制的力度。
全会只字未提对经济的“限”、“控”、“管”、“调”等字眼,中国的经济趋势将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怪圈。
李克强在演讲中说道:“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我们不能让看得见的手成为‘闲不住的手’”。
这印证了政府彻底放开经济市场的决心。
全会提出,要想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前提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通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具体措施实现经济进一步开放。
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市场自由和开放的改革,将给予中国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上海自由贸易区将是这些改革的试验田。
专家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六大经济看点
专家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六大经济看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
从经济角度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六大新看点。
《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传递出财税改革的新信号;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进一步强调国有资本的全民所有性质,广大人民群众将更多享有国有资本收益;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从农村再突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国土资源领域专家认为,这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平等发展权问题、市场经济核心的产权问题,使我国城乡统筹进入一着棋动、全盘皆活的新时期。
国土资源部土地争议调处事务中心主任孙英辉表示,随着《决定》出台,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已不是“要不要”问题,而是怎么依法实践问题。
强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使环环相扣的征地制度改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问题进入整体突破期。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郑凌志认为,征地制度改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单靠地方政府推动已不能完成。
今后完善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在严格用途管制下,允许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城镇经营型项目开发;制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办法,合理确定中央、地方、集体、个人收益比例,激活各方面积极性,可能成为改革探索的新热点。
传递财税改革新信号《决定》提出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税收的原则是税负公平,房地产税改革与普通百姓的利益紧密相关,通过加快立法可以推进改革的进程,立法过程也是形成共识的过程,可以增强改革认同,减少改革阻力,协调社会各方的关系。
盘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十大看点
盘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十大看点盘点七五中全会届三中全会公报十大看点12年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公报,明确了全面扩大开放细化的总目标、总任务等,“新华视点”记者从中梳理出了十大看点。
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内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无产阶级制度,推进中亚国家一体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率先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3、设立国家安全专业委员会——设立国家安全专业委员会,建立健全制度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置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毫无疑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市场基础。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维护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维护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制度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险制度。
7、剥夺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销体系,剥夺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社会关系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官僚机构机制。
8、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激发社会组织精气神,创新有效传染病和弱势群体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明晰公共安全体系。
9、划定生态建设保护红线——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渔业资源制度,划定生态建设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0、深化更替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深化更替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扎实推进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热点重点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热点重点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热点重点解读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
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3、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笔记知识要点
阳泉市委宣讲团党的十八大精神报告会笔记知识要点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意义《决定》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以这次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抓住了重要历史节点第二,把握了新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总体环境有利;另一方面,挑战不容小觑。
二、《决定》的起草过程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即着手考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
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4月20日,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
“议题确定后,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刘云山、张高丽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省市领导同志参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全会决定起草工作。
”习近平说,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
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决定,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共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整理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全会决定作出重要修改。
习近平表示,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
二是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
三是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四是坚持积极稳妥,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五是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精神解读全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上)今天我和大家交流学习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改革决定的一些体会。
现在决定发布才刚刚还不到两周,大家都在深入的学习,而且对它的理解和领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刻。
三中全会的决定系统性非常高,相互的关联性非常高,也就是说不管你对这两面哪一个部分感兴趣,哪一部分是要重点思考的,都需要每一段从头至尾的都要学,每一个治理都要读,认真的来领会,才能更好的理解每一个部分的内容,这也对我们现在交流体会提出了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要求,我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了,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同志们批评。
我讲七个大的部分,先说总标题,总标题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它的内容因为非常丰富,只能就经济体制改革的范围为主要内容来讲,即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范围,内容也是非常丰富、非常多的,有些内容会概括一些。
我讲七个大的方面,一个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
第二讲一下市场在配制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是基础,决定性作用。
第三个大的部分,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四个部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涉及的一些重大技术。
第五,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改革。
第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七要简单向大家报告一下深化改革的方法与保障。
涉及到中间几部分的内容可能在顺序上有所调整,主要是考虑到按照讲解的逻辑关系跟它的排序跟重要性没有关系。
因为它的重要性、它的地位还是要按照决定的顺序来理解,比如说,第五部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决定中是放在经济体制改革首位的,把它放在多少后面一点是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在前面要注意一些铺垫性的对它理解的内容。
一、全面深化改革几个重大问题(一)“全面改革60条”标志改革开放新阶段二十年前也就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样目标的时候,当时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这样一个改革目标,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那个决定是五十条,可以把它结成为市场经济五十条。
【VIP专享】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度解读2013年11月12日下午3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闭幕会,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经表决,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随后,《决定》于11月15日全文公开发布。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并对改革做出系统部署。
《决定》在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实践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出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经过整理,将全会主要精神做出归纳解读,以供考生学习。
一、“一个主题六条主线”锁定改革大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
尽管前几次三中全会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
确定这样的主题,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也与当前改革形势相适应,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总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全会提出了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着6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经济领域改革为例,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味着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土地制度、宏观调控等所有经济领域的改革,都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主线来展开和推进。
全会提出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二、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火车头”牵引作用虽然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但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讨论什么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讨论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往往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举措来发现本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特点。
1978年以来的35年,已经进行过7次三中全会,每一次都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问题作出了重要部署。
为什么是三中全会?按照中共政治惯例,每届中共中央的一中全会往往是紧接在党的代表大会之后召开,主题是“人事”,讨论选举中央最高领导层,比如选举政治局常委,通过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等。
而二中全会,则是在全国两会换届前召开,主要讨论的是新一届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
而到了三中全会,每届中共中央即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已经安排妥当,可以全力投入国家的发展和改革问题。
历届三中全会往往带有每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烙印,往往可以通过观察三中全会的举措,来发现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都具有纲领性意义,分别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即改革的启动阶段、改革的展开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阶段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历次三中全会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届三中全会适逢新旧两种体制转换,因此治理和整顿了经济秩序;●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土地流转,激活农村金融。
最新-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要点解读 精品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要点解读全面深化改革方案揭晓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后,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反响。
评论认为,这份蓝图是中共至少近10年来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中国可能迎来新的黄金十年。
《决定》篇幅很长,涉及300多项改革内容,其中关键性的改革目标包括:1.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这个目标重新定位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此次三中全会最大突破。
2.放松对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管制。
3.让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更平等竞争。
4.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5.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6.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7.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
8.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9.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10.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
11.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
.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13.选择若干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14.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九处新提法 十个关键字 如何形成?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九处新提法十个关键字如何形成?南方网综合万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昨日闭幕,当天发表的公报以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视为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施政纲领的首次系统性亮相。
对于已公布的这份近5000字的公报,从澳大利亚的铜矿老板到美国白宫的战略家,全世界都在努力解读。
“中国经济会走哪条道路?”在BBC看来,12日三中全会闭幕给这个问题带来答案,因为“这个会议将为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进步确定基调和方向”。
韩联社12日报道称,三中全会通过相关文件,未来10年中国国政运行的基调已经确立,那就是深化改革。
而未来中国将进入自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以后更加深入进行改革的新时代。
社会主义中国在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牢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各种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维持健康的肌体。
面对国内外媒体的众多热评,未来生活将与之息息相关的中国普通民众,该如何解读这份意义重大的公告?它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也许通过六大看点、十个关键字、十六项具体部署,我们能够初步体会出它的深意。
六大看点1、全面深化改革确定总目标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公报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这是一个新的亮点、新的突破。
国家治理一是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
人民也是社会的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一个方面的角色,都是主体之一,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二是渠道多元,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治理也表明了方式的变化;三是治理要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这次还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加以强化,强调改革核心是政府放权,目的是让社会活力迸发,财富源泉充分涌流,发展成果更加惠及全国人民。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三中全会《决定》高频词:“制度”以183次居榜首人民网北京11月15日电(田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今日全文播发。
本网梳理《决定》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制度”一词以183次高居榜首。
《决定》全文达20000万余字,共十六项60条,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十大带有“改革与发展”时代特色和的词汇依次为:制度(183)、社会(143)、改革(137)、机制(115)、体制(88)、发展(86)、市场(81)、经济(74)、管理(78)、体系(68)。
《决定》全文对改革举措进行部署时所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为“完善”,共计113次。
其它高频动词依次为:健全(93)、建立(83)、推进(67)、建设(64)、保障(50)、加强(49)、深化(49)、加快(45)、创新(44)。
关于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提到,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从大局出发,真正向前展望。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
《决定》全文出现众多相关高频词汇,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坚定决心。
《决定》中直接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十大新政人民网北京11月15日电今天,新华社授权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可以梳理出直接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十大新政。
1、"单独"生育二胎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推迟退休年龄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3、城市落户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一)中国肥西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3-12-27 【字体:大中小】阅读次数:767编者按:目前全县上下正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为进一步帮助广大读者深刻领会会议精神,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目标任务和精神实质,特编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以供广大干群学习交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之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全会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顾总结一年来中央政治局工作,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
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刻分析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
《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深化改革的高度自觉,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是中央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及社会各方面意见作出的重大决策。
这是继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研究讨论体制改革问题之后,党中央又一次专题研究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要点详细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要点详细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要点详细解读文章来源:中国演讲网未知文章作者:yanjiangcn 点击次数: 3970次发布时间:2013-11-13 14:26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体制和政策弊端,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今后几年必须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日前,国研中心首次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
负责方案制定的课题组由该中心主任李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国研中心多位资深专家参与写作。
所谓“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体制和政策弊端,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今后几年必须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报告强调,新一轮改革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措施是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
报告指出,“三位一体”改革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此必须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
“三位一体”的改革思路(1)新一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富有活力,就是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通过完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导向,就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转型升级,更大范围地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包容有序,就是大力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全体人民通过勤奋努力公正分享发展成果;法治保障,就是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经济活动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和保护,稳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来源:每日甘肃网 2013年11月21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许尔君(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决定》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目标、新观点、新论述、新举措。
尤其在总的目标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新的说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全面勾画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上的改革方向,这是决定我们党正确把握未来中国改革方向的总路线图,它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决定》还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全面阐述了我们党对新时期改革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担当的深化认识,深刻表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
我们坚信,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必将继续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建立完善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体制机制建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将“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 专家重点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专家重点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专家重点解读国家改革站在历史新高度将整体全面推进今天,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全会公报中能读出哪些新表述、新思路、新方法?人民网强国论坛第一时间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做客视频访谈,为广大网友解读全会公报。
张立群认为,公报内容令人鼓舞,感觉到国家的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且表现出空前的勇气和决心。
一个方面是我们推动改革的条件,在不断准备和成熟。
一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实践当中带给我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另外一个方面,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条件逐步准备和成熟。
全会公报里非常受鼓舞的是,改革的总体目标很清晰的提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很多基本特点,现在进一步清晰的浮出水面。
谈及公报的亮点,张立群说,从全会公报的精神来看,这次全会的决议首先表现了整体全面推进的特点,比如说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包括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改革作了安排和部署。
另外,注意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呼应,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相互呼应。
包括在经济体制改革当中,市场体系的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呼应,也包括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包括整个和谐社会建设这些方面,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和整个发展的可持续之间的呼应等等。
这个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表现的是比较突出的。
再一个方面,每一个方面改革的重点是比较明确的。
也就是说,既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同时也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实现从管理国家到治理国家的新跨越今天,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全会公报中能读出哪些新表述、新思路、新方法?人民网第一时间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做客视频访谈,为广大网友解读全会公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亮点解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亮点解读——释放改革红利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对未来中国改革发展做出历史性选择。
从当今社会发展情况看来,构建新的全面改革的思想基础,也正是释放改革红利的前提。
首先,全面改革需要构建改革的思想基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改革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改革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
对普通民众来说,最希望通过改革给他们带来实惠,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但对于一些既得利益阶层来说,他们对改革的评判以及对改革政策的态度,主要看是否有损于自身的利益。
重构改革的思想基础,在新的改革起点上使各方面能够取得最大公约数,就成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过去的改革经验看,1978年改革起步的时候就是以思想解放、寻找改革的最大公约数为前提的。
1989年后,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低潮以后,通过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这场思想解放,使中国人找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最大的公约数。
有了这个共识才有可能把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再一次推到一个新的轨道上。
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又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需要构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防止改革重新启动以后出现四分五裂的现象。
如何构建全面改革的思想基础支撑,我觉得不能离开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确立起来的一系列重大路线方针政策,不能离开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确立的大政方针,也不能离开全党通过的“建国以来党内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如果离开这些最基本的共识,这个思想基础是很难构建起来的。
其次,危机倒逼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中国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在快速的改革发展中积累一些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是很难避免的。
我们要正视这些风险和危机,决不能采取视而不见的鸵鸟政策。
比如,经济增速放缓,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社会机会不公平,既得利益兴风作浪,等等。
如果我们不能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特别是有关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民生方面不能有实质性改善,就很难取信于民。
正如邓小平当年所说的,不改革就死路一条,这个论断到现在并没有过时。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要点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要点解读央视网消息: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
全会公报发布的第一时间,央视网邀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对公报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四大背景下的众望所归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几个大的背景:第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
第二,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超高速(10%左右)增长后,切换到了中高水平(7%—9%)增长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国实现了人均GDP向一万元高收入国家的迈进,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
第三,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进行了累计10万亿的投资,这在拉动当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后继的影响——比如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累积等,要消化这些负面影响,结构调整的压力很大。
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高速增长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成为众望所归,人们对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有很高的期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首次出现这次全会公报的内容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们党的文件当中,第一次很明确地提出,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而且强调了要“现代化”。
这实际上指的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放权,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
公报提到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以前的提法是“基础性作用”。
这表明,现在我国把市场放到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强调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内容是,公报特别强调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
这些以前也提过,这次再次提出,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此前对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我们期待政府在经济领域放权的同时,在相关政治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管理等领域,也能够有更多的改变,让民间的呼声有更通畅的渠道和更好的传递方式,与未来政府的执政能力有更好的结合。
形势与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4
生育政策作出调整“单独两孩”启动实施
“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 孩子的政策”——15日公布的《决定》提出启动 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这是我国人口政策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的又一重大调整。
5
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让更多人迈入“中等收入阶层”
《决定》明确指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2013年10月29日,政治局会议听取《决定》
稿在党内外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
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党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二、《决定》诞生记
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
举行。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
明。
二、《决定》诞生记
2013年11月11日晚上,习近平主持政治局常
从“统治”到“治理”,它是一个
治 国方略的总体思想的变化。
会议的主要亮点及其解读
一是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 二是渠道多元,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
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
开来,治理表明了方式的变化;
三是治理要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
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五、会议的主要亮点及其解读
解读十一: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
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
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八 九处新提法
治理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 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还
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主
体之一。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
三中全会:为法治中国开启新篇章
三中全会:为法治中国开启新篇章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11月12日新华网)建设法治中国最主要的还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只有政府是法治政府、社会是法治社会才能称得上是法治中国。
法治政府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法律来遏制政府权力,政府必须受到法制的制约。
这是对法治政府最基本的要求。
法制政府要求政府必须带头守法,必须把自身权力自觉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之内,就是将权力关进法制的笼子。
自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这是对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
当前,在行政执法体制还不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离建成法治政府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是因为当前法制建设还不太适应民主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要求。
现有法律法规也与社会发展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可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行政执法体制又不够完善、程序不够规范,违法和不当行政还有很多,监督和制约机制也不够健全,不能很好地实现司法独立办案;还有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再加上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和协调还比较薄弱,在有些领域的行政能力还需加强;有些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以权代法,以人代法现象还比较突出,缺乏全面的法治理念,还没有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等问题在少数地区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要处理好以上的问题,完善法治政府建设。
笔者认为,只有从意识上改变政府对权力的控制欲望。
将权力归位。
加强司法独立性不受影响,上收同级司法机关的人事权,财权,最大限度减少地方政府对司法独立性的影响。
并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转变政府职能。
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法治政府是应该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的政府。
政府如果直接参预经济活动,就会与民争利,出现以权谋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点进行简要的解读。
一、从三个维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
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
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等。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决定》又不仅仅是一份蓝图。
它详细合理地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
《决定》明确了一系列的战略任务,更注重在落实方面下工夫,确保改革的可操作性。
第一,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我们从现实的需要上认识到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引擎”。
但是,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在降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
在经济方面迫切需要增强发展后劲;在政治方面迫切需要推动体制创新;在社会管理方面迫切需要化解突出矛盾;在文化发展方面迫切需要激发创新活力;在生态环境方面迫切需要健全法律保障……这一切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也更加复杂,新技术革命不断兴起,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后起国家追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优势“两面夹击”的压力。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改革就是体制变革、结构变动、利益调整的过程,有时难免“伤筋动骨”。
尤其是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矛盾更多、困难更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过去35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从全球视野、全国大局的角度对改革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系统而又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领域的改革。
第三,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发展的路径上认清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为此,《决定》从15个领域部署了60项具体的改革任务,这就是对我国改革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关键领域、重点任务、先后顺序的进一步明确。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哄而上,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通过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重点领域改革的“一子落”,激发改革棋局的“全盘活”。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距离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满打满算还有七年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和阶段目标不能够无限期拉长。
所以《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从六个“进一步”和六个“紧紧围绕”把脉改革新方向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六个“进一步”: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全会还提出六个“紧紧围绕”: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六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这六个“紧紧围绕”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实际上,这六个“紧紧围绕”和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确定这样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一方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主轴,使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相促进。
三、《决定》对教育科技领域深化改革的阐述(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
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
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
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
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提法新亮点(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
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三)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全会指出,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会强调,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五)全会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七)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
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八)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九)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