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原毁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17《原毁》导学案

17《原毁》导学案

17《原毁》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前检查:1.作者简介:愈(768—824),字,自谓,世称,谥号“”,后人尊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南河阳人。

与同为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等。

3.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之首。

二、文题解读:《原毁》是韩愈的“”(《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

“毁”就是,“原”就是,“原毁”就是。

三、背景介绍: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况,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和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从而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四、预习检测认真听朗读,注意字音(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五、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研讨课文第一节1.自行译读,解释第一段中文中重点的字词:(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______”通“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古代女子称丈夫;古代指普通百姓(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原毁》是一篇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文章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

2. 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作者观点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内容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论文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注。

2. 发布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4.2 教学展开1. 讲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组成部分,如引言、和结论等。

3. 讲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介绍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如理性批评、建设性批评等。

4.3 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4.4 教学总结与反思1. 总结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回顾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巩固学习成果。

第17课原毁学案

第17课原毁学案

第17课原毁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件www.5y 第17课原毁在科举路上,他曾当了三次重考生,在当官的生涯里,他廉洁、耿直、敢讲真话的优点,而使他数度被贬至鸟不生蛋的地方,有次更险些被皇上杀头。

虽然他是如此倒霉,但在文学的领域里,他却委实有着重大的贡献。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先河,功绩光耀千古。

这个人,就是韩愈。

美字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美文读韩愈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

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

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

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

所谓“文死谏,武死战”。

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

原毁 导学案

原毁 导学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课题《原毁》导学案执笔人:何会娟审核:李娜班级:姓名:一、导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2、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二、导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难点: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第一课时1、了解作者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2、题目理解原毁毁:诋毁、诽谤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3、整体感知本文论述和探究4、分析第一段主要内容: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第二段重点字词:详廉自取以欺于人少已不足称用计图闻谓身第二段主要内容:待己廉:责人详:(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对人求全责己太宽修应与。

然。

已然是是故修第二课时1、第三段(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2)说出怠与忌的具体所指?怠——忌——(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理论论据:事实论据:(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5)本段段意是什么?揭示不正之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2、第四段有作存几理第四段段意(论“毁”与“国治”)3、主题:4、写作特点:(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5、课堂检测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一)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高中语文(原毁)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教案

高中语文(原毁)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教案

第17课《原毁》唐·韩愈一、作者简介。

见《(张中丞传)后叙》。

二、释题:《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三、参考译文。

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

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

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

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

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

”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

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

”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

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

”又说:“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

”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

高二语文选修2 《原毁》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2 《原毁》教学设计

第17课《原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指导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能力目标:帮助理清文章脉络和写作特色,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体会写作目的,观照现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和写作特色,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借“抗疫献爱心”新闻引入:隆平高科技股分有限公司捐米、袁隆平捐款受诽谤事件。

二、了解作家及作品1.题目解说:《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2.走进作者:简介韩愈。

3.简介写作背景。

三、听范读,诵读感知文章。

要求:1.小声跟读,正字音(关注红色字)。

2.划出每段的中心句。

3.标注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

四、自主学习检测:1.读准字音:怠(dài) 舜(Shùn) 懼(jù) 懦(nuò)说(yuè) 语(yù) 几(jī) 欤(yú)2.辨识通假字(1)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懼,同“惧”,害怕)(2)未少有得而止矣(少,同“稍”)(3)必说于言(说,同“悦”)五.研习文本:1.分析第一段:(1)关注重点字词(句式):善:好事。

(形容词作名词);所以:……的原因(古今异义词)……,……也(判断句式);不亦……乎(反问句式):不就是……吗?(2)古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划分层次):第1层:概说待人待己的态度第2层:分析待己的具体行为及后果(舜、周公)第3层:分析待人的具体行为及后果2.分析第二段:(1)关注重点字词(句式):新:最近的表现(形容词作名词)外以欺于人:对外欺骗别人;内以欺于心:对内欺骗自己(2)今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划分层次):第1层:概说待人待己的态度第2层:分析待己的具体行为及后果第3层:分析待人的具体行为及后果第4层:发出感慨3.分析第三段:(1)关注重点字词(句式):怠——(不能修)自己不追求进步;忌——(畏人修)害怕别人有进步(2)揭示歪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划分层次):第1层:概说“毁”的根源(怠与忌)第2层:对比分析其具体行为(着重“忌”)第3层:指出“怠”与“忌”的危害。

高二下学期语文《原毁》导学案苏教版

高二下学期语文《原毁》导学案苏教版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原毁》导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识记重要的文言字词义,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3、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预习指导】1、早读自修课20分钟结合《原毁》注释通读文章。

2、借助注释①,了解文章大意。

3、用红笔圈画出导学案中疑难处,小组讨论寻求帮助。

【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唐朝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

韩文公:死后谥“文”。

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尖锐。

执政者及士族在地主结党营私,其子弟靠门荫而直登仕途。

庶族地主知识分子由于执政者求全责备,欲登上政治舞台相当困难;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了《原毁》,希望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学习过程】★在预习的基础上,理解识记学案上重要文言词语及问题进一步思考。

(浏览·思考·记录)1、阅读全文,给方括号前黑体字释义;给划线的句子翻译。

2、自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句,同学间交流解决。

3、阅读全文,解释重点词语,回答问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轻以约[ ]。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 ]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 ]不能是!”早夜以[ ]思,去其不如舜者,就[ ]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 ]焉[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要介绍文章的《原毁》的含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文章《原毁》有什么疑问?教师讲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标注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第三章:词汇和句子理解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培养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子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3.3 教学活动教师挑选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进行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子进行造句或讨论。

第四章:文章内容讨论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标注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鼓励学生提出对文章的拓展思考和问题。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分析1.3 教学方法与手段1.4 教学资源与工具1.5 教学评价与反馈第二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2.1 上课时间与日期2.2 教学活动安排2.3 教学进度与时间控制2.4 教学辅助材料准备2.5 教学总结与反馈第三章:教学内容详细讲解3.1 文章背景介绍3.2 文章主题与结构分析3.3 重点词汇与短语解析3.4 难点句式与语法讲解3.5 学生互动与讨论第四章:教学活动与课堂互动4.1 小组讨论与分享4.2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4.3 问题解决与思考题4.4 小组竞赛与游戏4.5 学生展示与评价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学生作业与测验5.2 课堂观察与记录5.3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5.4 教师评价与反馈5.5 教学改进与调整计划第六章:课后作业与练习6.1 作业布置与要求6.2 练习题设计与解析6.3 作业提交与批改6.4 作业反馈与指导6.5 作业评价与改进第七章:课堂练习与互动7.1 练习题设计与实施7.2 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7.3 课堂提问与回答7.4 小组合作与讨论7.5 课堂互动与反馈第八章:多元化教学策略8.1 教学游戏与竞赛8.2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8.3 小组合作与分享8.4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8.5 创意写作与表达第九章:教学实践与反思9.1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9.2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9.3 教学改进与调整计划9.4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9.5 教学交流与分享第十章:教学评价与反思10.1 学生评价与反馈10.2 教师评价与自我反思10.3 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估10.4 教学改进与调整方案10.5 教学持续发展与完善第十一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1.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与阅读11.2 比较分析与跨文化交际11.3 话题讨论与学术研究11.4 创意活动与学科交叉11.5 教学拓展资源整合第十二章:特殊需求学生关怀12.1 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分析12.2 特殊需求学生教学策略12.3 辅助工具与资源的应用12.4 学生情感与心理支持12.5 家校合作与沟通第十三章:教学技术与工具应用13.1 现代教育技术介绍13.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13.3 网络教学平台与工具使用13.4 互动式白板与教学应用13.5 教学技术与工具的评价与选择第十四章:课堂管理策略14.1 课堂规则与纪律建设14.2 学生行为管理策略14.3 冲突解决与调解技巧14.4 学生参与与激励机制14.5 课堂观察与问题诊断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计划与实际执行对比15.2 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总结15.3 学生学习成果分析15.4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15.5 未来教学规划与目标设定重点和难点解析《原毁》教案完美版涵盖了从教学设计、计划与时间安排,到内容详细讲解、活动与互动,再到作业与练习、实践与反思等多个方面。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毁誉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的毁誉观,使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2)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毁誉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理解,特别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2)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毁誉的文章,如《论语》中的“毁贤论”。

(2)提问:什么是毁?什么是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毁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原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如“毁”、“誉”、“原毁”等,并进行解释。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观点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观点,写一篇关于如何看待毁誉的短文。

(2)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阅读理解能力、关键词语的解释等。

(2)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等。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原毁导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原毁导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原毁》一、课前三分钟:互查2008感动中国人物5 颁奖辞、颁奖委员、使用提示及适用话题。

二、预习指导:1、早读自修课20分钟结合《原毁》注释通读文章。

2、利用《测评》资料,走进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河人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

韩文公:死后谥“文”。

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3、借助注释①,了解文章大意。

4、用红笔圈画出导学案中疑难处,小组讨论寻求帮助。

三、专题内涵解说---论辩,一般来说,“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

属于议论文范畴,那么,希望同学们要熟悉议论文的结构思路及论证技巧。

四、学习目标:1、识记重要的文言字词义,能翻译课文。

2、把握作者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1分钟)五、背景补充: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六、自主学习。

(5分钟)★在预习的基础上,理解识记学案上重要文言词语及问题进一步思考。

(浏览·思考·记录)1、阅读全文,给方括号前黑体字释义;给划线的句子翻译。

2、自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句,同学间交流解决。

原毁韩愈①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

课题:原毁【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词汇等。

2.体会作者的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写作风格。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课时:1课时一、预习·导引1.背景链接: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2.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

二、课前预习完成(课堂快速检查、展示)1.识记字音(注音、识记)不怠(dài)懼其人(jù) 谤兴(bàng) 懦者(nuò) 重以周(zhònɡ)必其人之与也(yǔ)与会者(yù)强者(qiáng)勉强(qiǎng)2.理解词义(解释加线的字词)(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全面)(2)其待人也轻以约(宽容)(简少)(3)其国家可几而理欤(治,平定)(4)求其所以为舜者(寻求)(5)而我乃不能是(却)(这样)(6)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而,连词,表修饰)(7)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8)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代词,他)(9)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弊病,缺点)(10)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擅长)(11)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12)一艺易能也(学会,掌握)(13)其责人也详(详尽、全面)(14)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留心、牢记)(1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来,目的连词)(16)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甚,程度副词)(17)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称赞)(18)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功用,本领)(19)举其一不计其十(考虑)(20)究其旧不图其新(考虑)(21)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名誉、声望)(2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称做,叫做)(23)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党羽,朋友)(24)是故事修而谤兴,(治理)3.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乃:①而我乃不能是(竟然,却)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③艋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④家祭毋忘告乃翁(代词,你的)⑤何其相似乃尔(“乃尔”连用,相当于“这样”)(2)修:①又重之以修能(美好)②修守战之具(整治、修理)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④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⑤是故事修而谤兴(成功)(3故:①是故事修而谤兴(原因、缘故)②知是故人来(旧的、老的)③中原遂多故(事,事故)④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故意)(4)闻:①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名望)②项羽卒闻汉军楚歌(听见)③博闻强识(见闻、知识)④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5.古文对译:(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

《原毁》教学案阜宁县东沟中学周兰梅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并能够说出“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能够说出韩愈的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善、去、就、病、用、闻、与”在文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1能够熟读文章,并且翻译关键句。

2能够读懂作者写作的目的,理解作者观点。

3明白对比论证的说理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韩愈的伟大人格。

2学习古君子的言行,争取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1部分实词虚词意思的掌握2部分句子的翻译3对比论证的作用三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对话导入师:同学们,前些时候我们学过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其中颔联请哪位同学背诵一下?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师:这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大臣?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他是一个为国事操劳的不惜生命的刚直的忠臣。

师:他一直都是这样的。

一个朝代拥有这样的大臣是民之幸,国之幸。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另一篇心系国事的文章——《原毁》(二)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浏览。

(三)预习作业检查1 “唐宋散文八大家”是那几位?韩愈的散文在文学史上有什么地位地位?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2 韩愈写作本文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毁风盛行,不利于有德之士的发展,希望通过文章引起统治者注意,抑制毁谤的流行。

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②故人乐为善.‖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③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④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⑤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⑥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⑦闻.古之人有周公者‖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⑧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⑨重以周,故不怠.‖怠.与忌之谓也4翻译下列句子①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高中语文 第17课 原毁 学案

高中语文 第17课 原毁 学案

原毁导学案整体探究1.文章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待人”,而在谈“今之君子”时却作了一个颠倒,变为“责人”、“待己”,一字之差,效果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虽是一字之差,表现却恰好相反,同时也给论证提供了便利:只需点明其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悖即可。

例如,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等等。

最后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对自己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

当然,这种人连对己也谈不上自尊,更何况他人了。

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突然用一评论句收束,简洁有力,而又见得跌宕有致,开合自如,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2.文章第三段对全文来说起到了怎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第三段揭示出人们的思想根源之所在,也挖掘出产生此种心理的内在机理。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一句是根源所在。

可以说本段是前两段的延伸和深化。

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应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在论述比较了古今君子的不同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之后,在结尾提出“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其实,这是作者写作的意图之所在,也是作者儒家入世理想的积极体现,即为国为民而忧时忧世的思想体现。

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待人也轻以约.约:简约B.就.其如舜者就:仿效C.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重:严格D.即其新不究.其旧究:探究【解析】究:追究。

原毁教案(教学设计)

原毁教案(教学设计)

《原毁》教案学情分析: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方法还停留在初中依赖注释和翻译参考书不求甚解的阶段,不会及时总结归纳,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长期下去很难提高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还应放在积累文言知识和准确翻译课文上。

另外,本文是一篇论世文,本来可以作为启发学生写“于世有补”的议论文的范例,可惜时过境迁,加之学生阅历尚浅,很难理解这一点,所以希望补充其他相关背景资料和其他较接近学生实际的文章加以弥补。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断句、翻译等方式明确自己学习本篇文言文的难点所在。

2.指导学生通过看注释、查词典、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联系之前所学文言知识等方式掌握本课重点文言知识。

3.指导学生通过读标题、找对比、找排比等方式理清文章的结构,培养结构议论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阅读相关背景资料体会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5.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本文及有相似行文思路的优秀议论文培养学生究因探源的说理意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体会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断句、翻译等方式明确自己学习本篇文言文的难点所在。

2.指导学生通过看注释、查词典、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联系之前所学文言知识等方式掌握本课重点文言知识。

3.指导学生通过读标题、找对比、找排比等方式理清文章的结构,培养结构议论文的能力。

一、预习完成学案预习及自学内容1.自读课文,试着为课文断句,明确难点。

2.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3.根据提示为课文分层,并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二、课堂教学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原毁》,原毁是什么意思?《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大家是否能够猜测其它几篇的内容。

“原”,推论本原;“毁”,毁谤。

《原毁》导学案

《原毁》导学案

《原毁》导学案姓名班级学号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

3、理清文章的结构,深化对议论文结构的认识,培养写作能力。

二、相关资料:1、释题:《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2、写作背景: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2、重以周,故不怠.;3、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4、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5、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6、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7、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8、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9、是故..事修而谤兴。

10、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11、以其责己也重以周早夜以思外以欺于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秦亦不以城予赵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12、乃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家祭无忘告乃翁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五、作品译文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原毁》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主编人:伍雪玲审核人:莫文英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课文,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技能目标: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教学重难点】掌握积累文中文言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一、课前检测1、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2、《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3、你学过的韩愈诗文名句有哪些?二、自主学习①古之君子,其责.(要求)己也重.(严格)以.(“而”,又)周.(全面,周全),其待人也轻.(宽容)以.(相当于“而”,又)约.(要求低)。

(1)重以周,故不怠.(懈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好事)。

(2)(……的原因)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探求)其所以..也;予,人也;彼能是.(这样),而我乃.(却)不能是.(这样)!”早夜以.(相当于“而”,表修饰)思,去其不如舜者,就.(追求、仿效)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对)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比得上)焉.(代词,他);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这)人.(指古之君子)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缺点)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3)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足够)为良人矣;能善.(擅长)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苛求)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4)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做到)也,一艺,易能.(掌握)也;其于人也,乃.(连词,却)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这)亦.(也)足矣.(语气助词,了)。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不是这样)。

其责人也详.(完备,这里指要求高),其待己也廉.(少,这里指要求②今之君子则不然..低)。

详,故人难于为善。

廉,故自取(自己的收获)也少。

己未有善.(优点,长处),曰:“我善.(擅长)..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技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通“稍”)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太低)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不值得称道)也。

彼虽善是,其用.(功用,本领)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考虑)其十;究.(追究)其旧,不图.(考虑)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声望)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叫做)不以众人..(一般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5)(一)解释加点词语。

(二)句式判断、翻译。

⑴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

⑵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又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⑶(句式:判断句)译: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吗? ⑷(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

⑸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

(三)阅读思考:阅读第①、②段,说说古人今人的不同做法,并体会今人做法有什么现实后果?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古人今人的不同做法:古人: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今人: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后果: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③虽然..(虽然这样),为是者有本有原,(1)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求进步),而忌者畏人修。

吾试之矣,尝试..(曾经试验)语于.(介词,对)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代词,那些)应.(附和)者,必其人之与.(同党,同类)也;不然..(不是这样),则.(就是)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在)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同“悦”)于言,懦者必说于色.(脸色)矣。

是.故.(所以)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2)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名望声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3) (一)解释加点词语。

(二)翻译⑴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

⑵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

⑶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指望着名誉显畅,道德推行,真是难啊!(三)阅读第③段,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2)“怠”与“忌”的具体指什么?(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理论论据: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事实论据:举例——称赞某人、批评某人)(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

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现不一样。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④将有作..(有所作为)于上.(朝廷)者.(……的人),得吾说而存.(牢记)之,其国家可几.(差不多)而理.(治理)欤。

(1)翻译:(1)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阅读思考:1、课文第④段有什么目的?(交代作论的缘由。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

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2、通览全文,说说本文的行文脉络第①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②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③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根源——怠与忌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三、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见解?根源——怠与忌第二问:学生自圆其说即可2、对比是本文的主要说理方法,说说本文的对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本文的对比既有不同角度的对比,又有不同层次的对比。

从对象看,是将“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比;从内容看,是将“待人”和“待己”对比。

这样的对比突出了今之君子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的表现,为下文论述“毁”的根源作了充分的铺垫;同时树立正面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就要向古代君子学习。

本文段与段之间,层与层之间也含有对比,层层对比,是非清楚,曲直分明,增强理论证的力量3、探讨本文的主题(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4.韩愈的《原毁》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请你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千多年过去了,韩愈所反对的那种宽以待已、严于律人、求全责备的为人处事观点,在当前仍然大有市场。

现在,有很多人无论什么事,时时处处从自身的好恶、个人立场、个人的观点评价社会、评价某些事物和别人,而不是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去认识事物、看待他人。

韩愈提出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全面看问题,这是认识事物最根本的要求,以偏赅全,一叶障目,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

这样的道理古人早就明白了,而现在居然还有人死死地抱着不放,在我看来,有些人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在作祟,按时下某些国人的话说,就是:我不舒服,你也别想舒服;我不快乐,你也别想快乐。

[三楼] 对,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社会才显得精彩,让人觉得可爱。

纵观历史上一个个伟人,没有哪个是完美无缺的“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记住韩愈这句话,让自己的大脑稍稍清醒一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省视自己的不足,多发现别人的长处,不但是尊敬别人,也是在尊敬自己,这才是君子之道。

)四、检测反馈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其如舜者就:趋就。

B.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病:缺陷。

C.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已:已经。

D.其国家可几而理.欤理:治理。

C(已:太。

)2.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B. 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C.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是人也,乃.曰D. 即.其新,不究其旧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B(代词,他;A.动词,擅长;名词,好事;C.连词,却;连词,于是;D.肯定;依附,按照。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君子则不然..待其身.. B.夫是之谓不以众人C.吾尝试..不与同其利者也..之矣 D.则其所疏远D(疏远:关系、感情上有距离,不亲近;A.不然:古:不,不是;然,这样;今:连词,表示对上文假设情况的否定;B.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C.尝试:古:尝,曾经;试,试验;今:试,试验。

)4.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B.未少有得而止矣C.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D.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C(A.“懼”通“惧”;B.“少”通“稍”;D.“说”通“悦”。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彼,人也;予,人也。

B.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C.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D.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C(ABD都是判断句,C是一般句。

)6.下面有关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所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寒窗,作者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原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