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道德经中道和德的解释

道德经中道和德的解释
道德经中的道指的是宇宙的原则和规律,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法则。
道是无形的、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是宇宙的真理和道义。
道德经中的德指的是道德品质、美德和品德。
德是人类个体在道的指导下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
道和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道是德的根源和指导,德是道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通过遵循道德准则,人们可以获得和谐、平衡和幸福的生活。
道德经强调了道和德的重要性,提倡人们以道德为准则去行动,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升。
同时,道德经也指出,过于追求功名利禄和个人私欲会导致违背道德原则,带来混乱和不幸。
总之,道德经中的道和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概念,道是德的根基,德是道的具体体现。
通过遵循道德准则,个体和社会可以实现和谐、平衡和幸福。
老子中道的理解

老子中道的理解
1、道是自然规律:老子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自然的规律,这种规律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基础。
这种规律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2、道是至高无上的: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和源头。
在老子看来,人类应该尊重和顺应道的规律,以达到宇宙和谐的境界。
3、道是无形的:老子认为,道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它不能被言语所表达,也不能被人类的意识所理解。
只有通过身心的修炼,才能领悟到道的真正含义。
4、道是虚无的:老子认为,道是一种虚无的存在,它不是具体的实体或物体,而是一种能够创造一切的力量。
在老子看来,人类应该尽可能地追求道的虚无状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综上所述,老子所说的“道”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根源和源头。
人类应该尊重和顺应道的规律,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老子》道与德的深度分析

《老子》道与德的深度分析当世对于《老子》中的术语——“道”、“德”的研究可谓浩繁,“道”可被理解为本体,也可释为形上的追求。
而这些诠释多从对《老子》的句义、言辞体悟得来,具有理论的多样性和发人深省的力量,但在说服力和明确性上欠缺。
对于《老子》中的诸术语的研究,按照史宁中先生对于“道”、“形”、“器”三者关系的独特理解,予努力试图挖掘《老子》中的术语生成的内在逻辑和术语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对“道”、“德”的“另类”认识。
一、“道”的生成逻辑《老子》开篇便抛出“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陈鼓应译为: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
很明显,老子不是在直述“何为道”,而是变个说法,认为道不可道,名不可名。
更进一步理解,“道”不等于可以说出的道,“名”不等于可以表述的名。
人们惯常将脚步停止于此而不再深究,诚然,就“道”的本质而言,道无法用概念准确表达,但应该看到的是《老子》首句作为内容背后对于形式逻辑的准确运用以及这种运用的意义。
既然“道”不等于可以说出的道,“名”不等于可以表述的名,于是,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就得以显现。
矛盾律指出“a不等于非a”,在老子对“道”的理解上正如此:“道”不等于不是道的道(可以说出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
矛盾律给予命题以严格的界限,即在老子这里,也是试图使“道”在日常领域与形上领域中划开界限。
老子对这种内在逻辑的运用实际上是在为“道”划界,“道”与其表达上的无法统一,正说明了其内容、内涵的无限。
“道”的界限的意义在于警示不应用日常的语词去规定形上的内涵,“道”的划界实际上就是在对“道”的名、实厘清关系。
在“名”的层面上,“道”等于“非道”,且永恒不可能等于“道”本身,因为道若有名则会影响对“实”的理解的全面性。
无论给予“道”何种“名”,在形式逻辑上都是违反矛盾律的。
因为在“名”的层面上“a等于非a”而矛盾律要求“a不等于非a”;而在“实”的层面上,首先“实”并不是指一种现实的存在,不指实体,而指“道”的真实性,即在道的真实性上,“道”恒等于“道”。
_老子_道与德的深度分析

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下愈况’。
”“道”不因殊相的差别而有所区别,因为万物皆是由“道”转入“形”再入“器”的,道自身不会变化,因为道是“无为”,但是由于形与器的结合使得“道”在转入现实时呈现多样性,表现为“无为而无不为”。
“无”生“有”,“有”也生“无”,正体现了“形”与“器”对“道”的反作用。
所以“有”与“无”本来就没有界限,才能体现“道”的本质。
为此我们的观点是:“道”的逻辑就是关系性的逻辑,关系性的逻辑就为“道”、“形”、“器”三者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对三者关系的逻辑式理解也有利于加强“道”的内涵以及理解“形”的意义,以免除对“道”、“器”关系的片面理解,把握三者真实的逻辑内涵。
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思想方法与逻辑方式赋予这种关系性的理解,才能在保留中国思想文化本身具有的语言特质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掌握中国思想文化的思想特质,揭示中国思想文化的逻辑合理性,使中国思想文化因与西方思想文化具有同等的逻辑合理性与合法性,而真正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
注释:①参见史宁中先生近两三年在《哲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古代文明》等刊物上发表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命题、定义和推理》等文章。
参考文献:[1]史宁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思考——在东亚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3):5—9.当世对于《老子》中的术语——“道”、“德”的研究可谓浩繁,“道”可被理解为本体,也可释为形上的追求。
而这些诠释多从对《老子》的句义、言辞体悟得来,具有理论的多样性和发人深省的力量,但在说服力和明确性上欠缺。
对于《老子》中的诸术语的研究,按照史宁中先生对于“道”、“形”、“器”三者关系的独特理解,予努力试图挖掘《老子》中的术语生成的内在逻辑和术语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对“道”、“德”的“另类”认识。
一、“道”的生成逻辑《老子》开篇便抛出“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关于《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
“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
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
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道”;“德”;合“道”为“德”;“道”体“德”用;依“道”立“德”[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5-0070-(05)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在老子那里,“道”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法则或规律。
而“德”,则是世界万事万物当然包括人的合“道”而行的自然品性。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而且,老子的“道”与“德”之间具有“道”体“德”用的辩证统一于物的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
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
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一、老子的“道”“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
第一,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本原是希腊文或拉丁文的意译,有“始基”的意思,指构成万物最初、最原始的元素。
古代哲学家在阐明对世界总的看法,探讨世界现象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时,把“多”里的“-”叫做本原。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分别是指什么?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分别是指什么?老子的《道德经》是古今中外千古经典中的一座丰碑,它所散发出的永恒光辉是超时空、全方位的大道真理,我们在这里仅能窥其一斑。
因为道德经的版本很多种,从古至今的很多专家学者先后给过《道德经》注解,有的侧重修身养性,有的侧重治国平天下,有的重视商场中的运用,有的用来管理企业。
可以说包罗万象,无所不及,正所谓“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老子真面目,只缘心在时空中”。
所以我们的思维要开放,要跳出人道的圈子,要以天道的高度去破译老子、洞彻老子。
如果只是以世俗的目光,站在道之门外观看、想象和猜测老子;而不是用易经思维走进门去透视和体悟老子。
则只能是隔靴抓痒、不中要害,甚至是南辕北辙,盲人摸象。
不但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反而可能贻误后人,而还老子本来面目、正本清源正是我们育心人的使命和职责!《道德经》中的文字和易经一样极其简练,且一字多用,其中许多哲理思想与现代人恰恰相反,这样一部天书似的古文,为什么流传至今而不衰?仅仅是因为各代帝王的推崇,道教信众的极力崇拜神化吗?我们推崇这部经典是从经典的内涵本质与真实价值意义上讲的,尤其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和道法自然的深刻揭示,是叹为观止的,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处处充满着《易经》的光辉!而《道德经》的来源是《易经》,两者皆隐寓天地自然和修炼奥秘,及修治身齐家治国安邦之道。
尤其是对万物生命源头的探索,及宇宙万物生命的演化规律予以了精彩的总结和论述,并从终极源头处深刻揭示出了社会长期动乱争斗之根本所在!反复推崇倡导“无为而治”是人类社会最崇高,最光明,最彻底最根本的治理!这对于当今人类尽快摆脱生态平衡所带来的各种危机灾难和社会混乱,从而回归自然、和平统一、健康长寿、创建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二、道与德的涵义1、道,这个字在整部道德经中出现了七十多次,易经就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字本身也告诉了我们道的秘密,里面就是包含了易经的阴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

浅谈老子道德观与实现个人的自我和谐摘要:在老子思想中,"道"与"德"是分开的,却都蕴含着"和谐”的主题。
的道德观是对提升个人的素质,而社会本来就是由人所构成,个体的素养提高也就意味着社会的。
因此,笔者试图从社会个体提高自身的角度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老子道德观和谐社会老子认为,道与德虽然不同,却都以和谐为内核。
和谐首先是一种协调、和睦的状态J和谐要求各种事物配合得匀称、适当。
"和而不同","和"中包含了多样性、差异性。
古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中包含了统一性与创生性。
在西方文化中,和谐也有类似的意义。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自然是一个和谐宇宙。
赫拉克利特认为相反者相成,对立即和谐;莱布尼茨用“预定和谐”来说明由无限单子所组成的宇宙的和谐一致。
可见,差异、多样、统一、化生是和谐的首要内涵。
换言之,和谐即"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相济相成的结聚、其次,和谐还可以表现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
想要达到和谐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事。
而上述这两点在老子的道与德中恰恰都有所体现老子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反对传统世俗的价值观,并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
这套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常被用于处世和治国,成为阴谋家与政客谋权夺利的道术与权术,但老学的主旨毕竟在于超脱世俗生活,在隐遁中寻求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它的本意是要追寻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即自我和谐。
一老子道德观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在现代的分科之学中,自我和谐主要是心理学探讨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用了另一番语言对自我和谐的问题做了精辟的阐释。
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圣人。
圣人便是得道之人,他们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与典范,更拥有着最平和的心态。
老子从道与德的角度来描述圣人内在的和谐自我。
道德经道篇和德篇

道德经道篇和德篇《道德经》是一本说来就让人觉得有些深奥,但又充满了智慧的书。
它讲的是“道”和“德”这两个字,嘿,别看简单,其实里头的意思多得能让人想一整天。
说白了,“道”是宇宙间的规律,是一切的本源,而“德”呢,就是人们该怎么做,才能不偏离那个“道”,过得既自然又和谐。
感觉像是咱们生活中常说的“顺其自然”,但又比这个更深远、更有力量。
先说“道”吧。
这“道”啊,就像是水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处不在。
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就像风刮过,虽然没看见风,但我们能感觉到它带来的变化。
你要是问我,道是啥?嘿,我只能告诉你:你不要去想它是什么,只要顺着它走就行。
你看,我们这一生就是在追求一种“无为”的境界,别光想着去控制一切,反而会让自己累。
就像老祖宗说的那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从不争什么,它只会顺着地形流,最后滋润万物,哪怕是最贫瘠的土地也能被它带来生命。
你要是硬是要去掌控一切,那你就离“道”远了,离自然的规律远了。
接着来说说“德”吧。
这个“德”是啥意思呢?其实它就像是你做人做事的一种力量。
你看,有些人做事不讲究,光想着自己怎么得好处,结果呢?你看,他们虽然眼前得了点便宜,但周围的人都不待见他,最后也会因为不懂“德”而吃亏。
就像咱们常说的“做事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意思就是你做事要心安理得,要符合道德,这样才能在世界的角落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咱们这一生啊,说白了就是要有个好的“德行”,做个好人,做个有责任心的人。
做事不损人利己,不只想着自己能得什么,而是想着怎么让周围的人都能舒服,大家都能好,才是最终的幸福。
再说,咱们中国人的老话也不是白说的,“积德行善,福报自来”啊。
你看,那些做了好事、帮了人的人,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收获意外的好运。
有时我就在想,咱们这一辈子,别说别的,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得活得“有德”。
就像《道德经》里说的那样,“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你别光想着去做什么大事,去争个高低,去和别人比谁强谁弱。
《道德经》如何论述“道”与“德”?真意你了解吗?(上篇)

《道德经》如何论述“道”与“德”?真意你了解吗?(上篇)《老子》又称《道德经》或《德道经》,在《老子》一书中,“道”与“德”是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因而,老子这一部书称为《道德经》或《德道经》也是很合适,很有道理的。
而且,该书分为“道篇”与“德篇”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毕竟,老子在书中讨论道家的一系列问题时将“道”与“德”视为是最重要的,在《道德经》五千言中,“道”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是重点讨论的问题。
显然,要理解《道德经》首先要弄清楚“道”与“德”这两个范畴。
第一,《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道”与“德”是书中讨论的重点。
首先,依王弼注本,也是流行版本,“道”在前,而“德”在后,“道”是体,“德”是用。
《道经》主要论述的是道的本质、规律和基本特点,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实在论本质论方面的;而《德经》主要阐述的是道的展现方式,是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价值,所涉及的是存在论价值论方面的问题。
有人说,《道经》所对应的是《易经》所讲的“乾”,谈“天道运行”,讲天理、自然;而《德经》所对应的是《易经》所讲的“坤”,谈“厚德载物”,说的是人事、人伦。
虽然说这个说法不是完全准确,但却指明了《道经》和《德经》所讨论的不同重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道经》讨论宇宙本体、万物本原,讨论“天道”的运行发展,所关乎的更多的是本质论、实在论和普遍性、总体性方面的问题;而《德经》讲“德仁义礼”,所关乎的是特殊性(人生方面)、局部性(仁义礼仪)和具体性(德行方面)的问题。
如果说,《道经》追问的是宇宙万物的实在性和本质性,那么,《德经》所探究的是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诉求。
老子画像其次,老子所说的“道生之,德畜之”,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老子 道德经 讲解

老子道德经讲解以老子《道德经》讲解为题,我们将深入探讨这本古老经典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道家哲学为基础,强调道的概念,并探讨了人类生活的道德和伦理价值。
道,是《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是一切存在的最高原则。
它是无形无象的,难以捉摸,却又无处不在。
在《道德经》中,老子以一种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诠释了道的本质和特点。
《道德经》中的第一章,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无法被凡人所理解和言喻的。
它超越了我们有限的认知能力,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人类应当虚心谦逊,不要妄图用自己的思维去界定和限制道的本质。
而在道的理念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操控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因此,应当尊重自然,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让事物自然而然地运行。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应当放下功利心和私欲,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老子还提出了“无名之名”的观念。
他认为,万物皆有名,但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称谓,不是事物的本质。
真正的本质是无名的,是超越了表象的存在。
人们应当超越名与形的束缚,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净。
在道德方面,《道德经》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则。
老子强调了谦逊、宽容和无私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类应当以谦逊待人,不争不抢,不自卑也不自大。
只有保持谦逊,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矛盾。
老子还强调了无欲无求的道德原则。
他认为,人类应当舍弃私欲和贪婪,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只有心无所求,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在现代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道德经》中的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它提醒我们要以谦逊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纯净。
同时,它也告诫我们要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操控。
这些道德观念,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富含智慧和道德观念的经典之作。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作者:李海峰来源:《家族企业》2018年第06期《道德经》中谈到的“道德”与日常生活中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谈到的道德,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外在规则。
而在《道德经》中,道与德这两个字都有各自独特的含义——它是通向天人合一的途径,达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境界的密钥。
“宇宙在乎手”,就是指心怀博大,宇宙的规律尽在手中掌握,学识智慧超人,胸怀韬略;“万化生乎身”,指宇宙万物的变化与人的身体变化规律一致,参破人身体蕴藏的奥秘就能够领略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合道而行,无往不胜。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贯通儒道两家,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
以道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指向都是内向性的,即向内反省,通过内在的人格修养完成知道、修道、证道的过程,达到与万物相通的天人合一。
“道”最初的含义是指人行走的道路,《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也”,是指有一定指向的道路,引申为人或物所必须遵循的轨道,通称为“道”。
因此日月星辰所遵循的轨道为“天道”,人类生活所遵循的轨道为“人道”。
“道”后来被引申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既产生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
“德”是形声字,从彳(chi),惪(de)声。
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
“德”的本义是登高,攀登。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德,升也。
”《易·剥》里讲:“君子德车。
”是指君子登车之义;“德”的第二个合义是感激,《左传·成公三年》说“然则德我乎”,意思是“那么你要感谢我的恩德了”;“德”的第三个意思通“得”,即取得、获得的意思,是指人获得了道之后,道在人行为举止中的体现。
“道”体现在人格完善理论上是“以德养生”,即道德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延长寿命。
生命的完善可以通过内在的方式,升华境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何为尊道贵德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都希望是平安吉祥的,身体健康、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我们相互祝福的时候也会说“祝您心想事成”。
老子对道的阐述

老子对道的阐述一、道的定义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道可道,非常道。
”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石。
同时,老子也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支配着宇宙万物发展的总法则。
二、道的性质1.无形无象:老子认为,“道”无形无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它不具有任何具体的形态和形象。
2.自然无为: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即“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的,它不干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而是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3.虚静:老子认为,“道”是虚静的,它没有自己的欲望和意志,不偏不倚,保持中立。
4.恒常不变:老子认为,“道”是恒常不变的,它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始终保持其本性。
三、道的实践1.修身养性:老子提倡修身养性,即通过自我修炼和实践道德规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合一。
他认为,只有了解自己并掌握自己的欲望和意志,才能真正做到与“道”合一。
2.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最小的干预和最大的自然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他认为,只有让万物自然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采取柔和、谦虚的态度,避免冲突和争斗。
他认为,只有通过柔和的手段才能实现刚强的目标。
4.治国平天下: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即治理国家应该像烹饪美食一样细心、周到。
他认为,只有通过柔和的手段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四、道的境界1.天人合一:老子认为,“道”的境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通过了解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无我境界:老子提倡无我境界,即将个人的欲望和意志放下,以超越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
他认为只有通过放下自我、了解世界的本质才能达到无我境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五、道的价值1.道的智慧:老子认为,“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他主张人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学习这些智慧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人生境界。
《道德经》里的“道”与“德”

《道德经》里的“道”与“德”*导读: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自成体系,集中和完整地体现在他留存于世的惟一著作《老子》中。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5000余言,但几乎是一个字就包含着一个哲理,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自成体系,集中和完整地体现在他留存于世的惟一著作《老子》中。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5000余言,但几乎是一个字就包含着一个哲理,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
一、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是道的思想创始人。
老子创立了道这一超越宇宙时空并包罗了宇宙万物万象的庞大的哲学体系。
(一)道生万物道生万物的思想,是老子的首创。
老子曾多次地论述没有名字的道是个实存的物,是创生宇宙的母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近年来,科学家们经过数年研究,确立了大爆炸宇宙论,即在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诞生了宇宙,出现了空间,然后才形成了星球这一学说的提出告诉人们,物的形成与老子描述的道生万物相吻合。
(二)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老子道论的精髓。
道在混沌中成就自身,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物,它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是由自身特有的自然法则所规定的。
道隐于万事万物之内,主导着万事万物自生长到灭亡的全过程,它以自然为本性,在创生天地之时,将自己所具有的物质与能量、法则、规律毫不保留地传给了天地,成为天、地、人取法的准则,然后,道又以后勤部长的身份连续不断地、默默地供给天地能量与物质,使天地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
自然,即自然而然,无任何人为的因素,无任何强求的限制。
如四季更换,日月交替,是天和地常规的运行、自然的运行,而这种运行是效法道的,而道是遵守自然规律、自然规范的。
因此,万事万物顺应自然规律者昌盛,违背自然规律者必受惩罚。
(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老子认为解决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异常情况以便使人们获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最可行、最完美的方法。
高二老子四章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老子四章文言文知识点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的四章是其核心部分。
这四章内容深奥且充满智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二学生在学习老子四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第一章玄德篇第一章的主题是“道”的含义和性质。
老子通过对“道”进行描绘和解释,表达了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一、道的概念:道是一种超越性的东西,是整个宇宙的根源和原则,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变化性。
二、道的特征: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无边无际、无名无物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本质。
三、无为而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返观内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宁和和谐。
第二章德经篇第二章的主题是“德”的含义和作用。
老子通过对“德”进行探讨,强调了个体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一、德的本质:德是道德和美德的统称,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无名之德:老子认为真正的德行无名无形,谦逊内敛,是通过言行和行为积累而成的。
三、养德修身:老子主张个体通过修身养德来达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第三章无望篇第三章的主题是“无”的含义和意义。
老子通过对“无”进行描绘和诠释,强调了个体返璞归真和追求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一、无的真谛:老子认为真正的无是一种状态,是无求无欲、无私无我、超越名利和欲望的境界。
二、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指出无为并不等于不作为,而是指个体与自然互动,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三、玄德之门:老子强调通过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个体可以打开通向无的境界的门。
第四章果报篇第四章的主题是“果报”的含义和关联。
老子通过对“果报”的阐述,强调了个体行为和世界规律的必然联系。
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一、善恶果报:老子认为个体的善恶行为会有相应的果报,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决定了个体在世界中所受的影响。
二、天地法则:老子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都受到天地法则的支配,个体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道德的高尚品质。
道德经道家思想解读

道德经道家思想解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瑰宝,是一部集道家思想精华的文献。
它由老子所著,内容曲折深奥,包含了关于道、德、无为、自然等重要概念。
本文将通过解读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揭示其中蕴藏的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的根本观念是道。
道家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自然而然的发展规律,被称为“道”。
道是宇宙的根源、本体,是一切存在的外化形式。
在《道德经》中,道被描述为无名、无形,无可言说的存在。
它既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观念。
道家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德经强调了宇宙的整体性和自然的规律性,提倡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曾言:“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话强调了宇宙的无限性和人应当保持谦逊、不自满的态度。
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无为而治”。
无为即无为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它不是指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参与自然的自发性流动,尊重事物的本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个体应当摒弃欲望,不为外在物质所动,追求内心深处的安宁与和谐。
唯有无欲无求,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道德经中还提到了德的概念。
德即是道德,指人们应当追求的正确行为准则。
道家认为,人应当以道为准则,从内心追求自我教化,而非受外界道德规范的束缚。
德的培养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一个人只有修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与道相合。
道德经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它告诉我们,人们应当尊重自然、顺从自然的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内心的修炼和自然的秩序。
如果我们能够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学会无为而治,尊重自然规律,保持谦逊和宽容,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与有序。
综上所述,道德经是一部哲学经典,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通过解读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我们可以了解到道家哲学关于道、德、无为、自然的重要观点。
道德经教导我们尊重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期达到个体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老子的“道”和“德”

老子的“道”和“德”“道”和“德”不仅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而且是道学文化体系的核心概念。
道学文化的“道”、“德”和通常的“道德”有何差别,如何准确把握道学文化中“道”“德”的深刻内涵,是学习、研究道学文化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老子的“道”“道”是会意字,由“首”和“走”组成,其本义是“道路”,也就是脚踩之路、行走之路。
但在《老子》中,“道”则有着其哲学意义上的丰富内涵。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第一章)。
“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
开篇之始,老子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语言的局限性问题——“究竟的真实”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正如“一百个读者能说出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道学意义上的“道”需要用心去体验,去感悟。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四章)。
“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它非常的深远,好象万物的本源。
它消磨自己的锋锐,消除自己的纷扰,调和自己的光辉,把自己混同于尘垢。
看不到的它又好象确实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可见,道是用虚柔调和的方式作用于事物,从来都不激烈、不极端、不盈满过甚,而是渊深博大,统筹兼顾,一视同仁,是宇宙万物的主导力量。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老子》第六章)。
“谷”就是山谷,引申为空虚;老子所谓的“神”,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神仙,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谷神”就是“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谷神是不会死亡的,是玄妙的母体,即“道”是永恒的客观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德的真正含义,你知道吗?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德的真正含义,你知道吗?01我们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个部分,合起来称之为《道德经》,也称为《老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和“德”。
其中“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同时也是世间万物,宇宙的本原。
总之,“道”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那么,“德”究竟是什么呢?当然,这里的“德”并非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如果说“道”反应了自然规律,那么“德”就反应了一种社会法则。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对“德”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有德。
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
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
而下德的人,有心为道,反而有许多地方却做不到了。
上仁的人,虽然是为,却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尽管是为,却是有所为而为;上礼的人,就更过分了,他自己先行礼,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礼。
由此看来,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义然后才有礼。
02可见,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上德”和“道之德”是一样的,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仁义道德”是不一样的,差别在哪里呢?在于“有为”和“无为”。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有一种“无为”的特征。
而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理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
老子道和德的哲学内涵

老子道和德的哲学内涵说道老子的“道”和“德”,那可是咱中华文化里头的老古董,也是哲学宝库里的瑰宝。
它俩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形影不离,相互依存,却又各有各的脾性。
咱们就来聊聊它们吧,争取用大白话,让您一听就明白,心里头还能琢磨出点味儿来。
先说说“道”。
道这个字儿,听起来就挺玄乎,其实呢,它就像是咱们脚下的路,看不见摸不着,但您心里头知道该往哪儿走。
老子说的道,那可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是宇宙间那股子看不见的力量。
您想想,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月亮有圆有缺,花儿开了又谢,这不是道吗?它就在那儿,不言不语,却支配着一切。
道,讲究的是顺其自然,不强求,不硬来。
咱们常说“水到渠成”,就是说事儿得顺着道儿来,时候到了,自然就成了。
老子还说了,“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真正的道,是说不出来的,得靠您自个儿去悟。
就像咱们有时候心里头明白,但就是说不上来,那种感觉,就是接近道了。
再来说说“德”。
德这个字儿,听起来就挺亲切,像是个老邻居,每天见面打招呼,心里头暖暖的。
德,就是咱们做人的准则,是心里的那把尺子,量量自己,也量量别人。
老子说的德,是顺应道而行,是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您瞅瞅那些有德之人,他们待人接物,总是那么从容不迫,不急不躁。
就像是春天的风,轻轻柔柔的,吹到您脸上,心里头就舒服。
他们做事,也是那么有分寸,知道啥时候该进,啥时候该退。
这就是德,是修养,也是智慧。
德,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得靠咱们自个儿去修。
就像是种树,得浇水施肥,才能长得枝繁叶茂。
咱们做人,也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让心里的德,越来越厚实。
说道和德的关系,那就像是树和根。
道是树,德是根。
没有根,树咋能长得好?同样,没有德,道也就失去了根基。
咱们做人,得顺着道儿走,心里头还得有把德尺子,这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有时候,咱们心里头烦躁,干啥都不顺心,那就得想想,是不是自己离了道,失了德。
就像是开车,路走错了,方向不对,那怎么能到达目的地呢?咱们得及时调整,找回自己的道,守住自己的德。
对《道德经》中德的理解

对《道德经》中德地理解李双优德是一个恒古而玄地话题,不同地人可从不同地角度对德做出不同地解释,本文试图从德地来源、属性、功能等方面入手,对《道德经》中德,叙点已见.一、德源于道而服务于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宗明义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宇宙形成之前有一种不可名状地物质,老子先哲把她尊称为“道”.他认为“道”地“名”若喊出来或说出来就不是我发现地那个“道”地内涵了,“道”似“无”,又似“有”.在“无”时,开始聚集能量,在“有”时能量形成,这个能量可化生成万物,是万物地母亲.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天一正.”这个“一”,能力非凡,天得到她就晴空万里,地得到她就安宁无灾无害,神得到她就神通广大,谷物得到她,就长得饱满,国王得到她,国家就兴旺发达.这个“一”就是道生地“有”.《道德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故失道而后德.”“上德”不德,为何可变成有德了呢?因为“上德”是一个完整地淳德,德性完整,虽是无为也是无所不能地.下德本身就不完整,无论如何有所作为,也不能成为淳德.如一个柠檬果子,它未被切开前,你可能感觉不到它地酸味,实际上它地酸味完整地包含在果子里,当你用刀子把它切开,它地酸味迎面扑来,但它原来地完整酸味已不复存在了.道也是一样,“失道而后德”道打开了,就不是完整地道了,就由完整地德来承载了.可见,这个“德”就是“一”.由于道和德地地位地重要,老子给予多个形象地称谓.“道”是“无”,又是“”;“德”是“有”,又是“一”.“失道而后德”,道门开了,“德”奉道之命出山,从此德临宇宙.二、德具有物质属性现代科学认为,自然宇宙由亿年前地奇点,经过大爆炸后,逐渐膨长运行,形成了目前地宇宙总星系,若干银河系,太阳系等.这个宇宙大爆炸地时空点,应该与老子先哲《道德经》中所指地“道生一”时空点相一致,所指地内容相同.现代科学用高科技地尖端仪器测探到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地物质能量,是由一种比亚微观粒子如夸克粒子更细微地基本粒子地能量所形成地,这种细微地基本粒子质量、能量无比强大,速度超光速.是她们促使宇宙大爆炸,生化宇宙万物.老子先哲发现了“道生一”、“无生有”、这个“一”和“有”,我认为就是高科技尖端仪器所探测到地高质量、高能量、超光速地细微基本粒子.这还可以从老子同时代地屈原先贤地诗歌《远游》描述中得到傍证:“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比德之门.”屈原先哲指出:“道”可受而不可传,道地环境内是“其小无内、其大无垠”.道内存在着一种物质,把它称为“壹气”,“壹气”虚以待而无为,屈原先哲对道地论述与老子先哲对道地论述极其相似.指出道中存在地“壹气”,我认为,就是“道生一”地“一”,就是德.这足以说明,东方文化地博大精深及东方东哲先贤们地伟大.在这里,西方文化地逻辑、推理、论证、辨证方法,与二千五百年前东方地“天人合一”心体感悟、慧观心观地宇宙观方法论,在论证地结果上找到结合点,这个结合点为揭示德地物质性成为可能.德地物质性、为老子先哲“穿越”到亿年前,慧观到宇宙大爆炸时情形,提供了帮助.三、德至柔至善,是万物地软实力《道德经》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生于道地德,负载着道先天地属性,至柔、至善、至虚、无为,负阴抢阳而生万物.德性善如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之争”,“水无所不在,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道,善处地也.”德性无为而无不为,德遵循道性行为,没有自私和欲望,没有企图好坏地境界,一切按道性地自然规律行事,万物地运行规律了然于胸,德一切合于自然地行为,无所不能达到.德以柔克刚,无坚不摧,得德者昌、失德者亡.德地道性是自然宇宙万事万物发展、运行、生化、衍化、变化功能地软实力,正能量,是决定自然宇宙万事万物顺应自然规律正确运行发展变化地基础.四、德是“仁、义、礼、智、信”地和合统一德地道性,合则统于“德一”,散则分于“仁、义、礼、智、信”.“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一”,是淳德.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带有德“一”地基因,在行使德地功能时,它们分别为德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在德“一”地统一领导下地行动.当德扑散为五,德地完整性已散失了.《道德经》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泊,而乱之首也”.好比一家人,父为道母为德,“仁、义、礼、智、信”为五个儿子.父母在时,家中道全德满,儿子们也尊道敬德.然而,父亲死后,家长就由母亲来当,贯彻父亲生前地理念.后来,母亲也死了,家中地长子“仁”就挑起持家糊口地担子,再后来“仁”也死了,家中担子就由“义”来承担了,当轮到“礼”来接班时,这个家庭地德性已很薄了,往后智、信已没法承担持家地责任了,家庭落泊也就近了.五、人是万物之灵,最能承道载德,也最易失道散德道生德养万物地同时,在宇宙间也衍生出一种特殊地物种——人类.人类对道地尊敬、对德地拥护,成为德地最有效地实践者,人类将一些大德、淳德地先哲先贤尊为圣人.如:二千五百年前地印度释伽牟尼,以及我国老子、孔子等先贤先哲.这些先贤先哲一生身体力行,居道用德,将布道传德为已任,为人类“明明德”,指明方向.《道德经》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也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而信之,德信也.”但人类是万物之灵,有意识有思想,有善于学习和创新地欲望,有主观能动性,这既是人类地长处,也是人类地短处,慢慢地一些人就不满意于德地“仁、义、礼、智、信”地清规戒律对自己地约束,我行我素,出现逆道背德行为,成为失道散德地罪魁祸首.如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恣意对自然环境地破坏;对江、河、湖、泊水源大面积地污染;对野生动物地大量捕杀;对自然资源地泛滥开采;一国对另一国发动侵略战争等等,人类地不节制行为,使道之德在地球上失去完整而支离破碎.人类地欲望若不节制将会因此而付出代价.人类盼望圣人出现,呼唤德地回归.六、人体是德地一面镜子,德存则体康,德失则病生我国先贤先哲运用东方“天人合一”地宇宙观,较早地揭示了人体与自然宇宙地关系,认为人体是个小宇宙,德地“仁、义、礼、智、信”五德系统与人体地五脏六腑相对应.即:肝、胆为仁;肺、大肠为义;心、小肠为礼;肾、膀胱为智;脾、胃为信.人体地五脏六腑分执行着德地“仁、义、礼、智、信”地各项功能.治身如治国,各五脏六腑被视为身国地子民,要求子民和谐相处,相互协调.但人地七情六欲如“喜、怒、忧、思、惊、悲、恐”和“目、耳、鼻、舌、意、身”是德地敌人,它们地贪欲使五脏六腑执行“仁、义、礼、智、信”地功能受损.如:怒伤肝损仁;喜伤心损义;思伤脾损礼;悲伤肺损智;恐伤肾损信.人体内也出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越出了道德地底线,成为“忠信之泊,而乱之首”,人体内地“五德”受损阴阳失衡以至病魔缠身.七、尊道贵德,守德复德是人类地自然使命《道德经》曰“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善道而贵德”.道“”与德“一”是人类之母,道生德养,使人类既具有先天地“精、气、神”,又具有后地“器”,人类应重振感恩戴德之心,尊道而贵德,守住道德地底线,收复丢失地德性,从复信开始从而实现,复信而后智,复智而后礼,复礼而后义,复义而后仁,复仁而后德,返朴而归真.这样才能完成人类地自然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摘要:老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开创了道家,是修行的大觉者,在他一生的贡献中,创作了《道德经》这一着作,彰显了道与德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现如今我们每每提起道与德时,都简单的称作道德,但二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同一个等级层次中的,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内涵,希望对今后的探究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道德经》;道;德;内涵
在老子所着的《道德经》中,主要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组成部分,道与德也是文中最为主要的思想核心,在通常情况下的认知中,人们对道与德之间的认识为“道体德用”,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道与德之间还存在很多交叉的部分,其概念具有较广的涵盖面,并且在有些地方还具有不同的义涵,因此有些人认为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合二为一的,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阐述道与德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内涵,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参考。
1 道与德的含义
要想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首先我们就应该弄清何谓
道、何谓德?首先,今天人们提起道与德时,经常是合二为一的称作道德,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以及人品修养等,但是在诸子百家时期,不同学派对二者之间的含义进行过较多的阐释,例如“天道”、“商道”等,在《道德经》中明确的给出了道与德的含义,并且是最为全面以及系统的。
在这之中,“道”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例如“道”可以称得上是宇宙最高的规律以及法则。
其对宇宙的看法是亘古不变的,并且也是对宇宙最高规律的整体概括。
又比如道的本源性是万物之源,是所有事情循序渐进发展的基础,失道而行是万万不可的。
在“道”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对自然界的崇尚,按照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而发展,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必将会失败。
另外,“道”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层次性的要求,不同人才处于不同的层面上,并且按照不同的角度理解“道”的本质,这样才能遵循其发展。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比较崇尚重德积善,因此在对德的阐释中,主要是指人的规范,是位于道之下的一种表现方式,与道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
只有道的出现才能存在德,而道的实现途径之一也是德。
在我国古代,一些具备高尚思想与道德情操的人都被称之为道德之士。
并且德同样也是一种思想与行为,处在道的框架之中,德与正、善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包含在正、善的范畴中。
在长时间的修炼中,德是可以不断积累的,积少成多,
积善成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强求,积德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而不应该故意为之,所以通过这一含义可以表明,德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唯心之物。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无时无刻不体现着道与德之间的关系,在这之中,道是先于德而存在的,人类在不断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探索与进取,直到今天。
2 道与德之间的关系
从“天道”看“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人们常说天命难违,是因为天道是客观的自然世界,是人为因素无法改变的,在天道中主要涵盖了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是万物本源,第二层是万物养生,第三层是万物运行,在本源上来看,宇宙的起源来自于道。
有和无构成了万物的本源,二者可以说是“同出而异名”,那么如何理解这一道理呢?实际上就是看似无实则有的过程,从无到有是可以转化的,因为无并不是空洞的,也不是空无的,同样,有也不是显而易见的事物,在有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预设,最终会成为“道生一”中的“一”,由此可见,有与无之间的关系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应的,“道”=“无”,“德”=“有”,道是万物起源,是宇宙最基本的准则,所以二者是相生相成的关系,在提出道时,就一定会对德有所涉及,但是二者并不会以本体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
有与无的形式出现。
在万物生养上,“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
老子十分强调“道”先于万物,并生成万物。
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第二十五章)《道德经》中直接表明“德”养育万物的只有一处,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
只有“有”(即“德”)才能?B 育万物;作为无形的“道”只有通过“德”才能作用于物,“道”一旦作用于物就已经变成“德”了,因为“德”为“道”之用,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
在万物运行上,“道”主“返”,“德”主“弱”。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在万物出生环节,“道”主“生”,“德”主“养”;在万物进一步生长发展中,“道”主“返”,“德”主“弱”。
“返”是“道之动”,是“道”本身的运行方式,“弱”是“道之用”,是“道”在万物中的显现,也即是“德”按照“道”的运行方式作用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运行方式。
从“人道”看“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一般认为,形而上的“道”一旦落实到人生层面就被称为“德”,但世界总是人的世界,“道”无论多么形上、多么客观,它中会落入人的世界才会被认识、被构建。
因此,按
照前面已经形成的思路,在这里仍把“道”与“德”作为一个不可分离的矛盾体,放到“人道”层面进一步划归和梳理。
人总是自觉地创造历史,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为”字,承接前面已有的分析并结合老子在人世层面关于“道”与“德”的论述,可以看出:在“人道”层面,“道”体现为“无为”,“德”体现为“有为”。
在“天道”层面,“德”主“有”、主“动”,所以在“人道”层面,“德”主“有为”。
人们常常偏重于老子思想中“无为”的一面,而忽视其中“有为”的一面。
其实,“无为”和“有为”是辨证的矛盾体,二者相生相伴,不可分离。
特别是在“人道”层面,“有为”的特性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其一,“有为”是人的显着特性,“无为”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人要从“有为”上升或退隐到“无为”,必须依靠“德”涤去“求功”、“争利”等私心杂念,只有通过“德”的这种“有为”方式,才能摒弃世俗的“有为”,从而达到“道”的“无为”状态。
其二,除了“德”按“道”的“无为”要求而进行的“有为”方式外,世俗中一些较好的“有为”方式似乎还是得到了老子的认可。
结束语
总之,《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只有牢牢把握“道”与“德”的“一体两面”、“体用结合”的总特征,并在不同层次上显现其具体内涵及关系,才
能对这两个抽象概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章媛.老子之“德”英译得失考[J].学术界,2012(6):104-116.
[2]老子.韦利,译.道德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