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79(精)

合集下载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主产于亚洲、非洲及北美洲的温带、亚热带及热带。
说明
甲鱼向来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的珍贵经济动物及高级滋补食品。台湾一直都有小规模的养殖,后因日本的大量收购,价格高涨一时,而掀起养殖的热潮。近年来大陆甲鱼养殖业崛起,市场需求量大,鳖卵、鳖苗主要以外销大陆为主。有业者将甲鱼制成保健食品,亦有一定之市场。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其他(二)牛蛙
台湾名
牛蛙
成鱼体长:15cm;体重:450g
大陆名
牛蛙
俗名
美国水鸡
学名
Rana catesbiana
英文名
Bull frog
日文名
ウシガエル
体长
可达20cm,一般在10-18cm
繁殖期
5月至6月最盛
分布
美国全境、日本、韩国及本省各地,以屏东尤多。
说明
是蛙科中体型较大的一种,适合人工养殖。雄蛙鸣叫时其声响巨大如牛吼,故有牛蛙之称。经各界不断研究改进,不论在蛙池环境、繁殖方法、疾病防治、养成方法和牛蛙专用人工浮性饲料的开发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特别是浮性饲料之开发成功,更是牛蛙养殖事业上的一大突破。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其他1-2
其他(一)中国鳖
台湾名
中国鳖
成鱼体长:28cm;体重:520g
大陆名
Hale Waihona Puke 中华鳖俗名鳖、甲鱼
学名
Trionyx sinensis
英文名
Soft-shelled turtle
日文名
スッポン
体长
可達30cm以上,上市體型500-750g
繁殖期
3-10月产卵,尤以5-7月最盛
分布

(精选)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1213

(精选)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1213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12-13
鱼类(十二)短鳍黄鱲鲹
台湾名短鳍黄鱲鲹
大陆名布氏鲳鲹、狮鼻鲳鲹、金鲳、白鲳
俗名红衫、红鲹、金鲳
学名Trachinotus blochii
英文名Snubnose pompano
日文名マルコバン
体长可达110cm
繁殖期3-9月
分布自日本南部经台湾至东印度群岛。

说明
由于此鱼的肉质鲜美,成长迅速,容易捕捞,个体间的成长较为一致,加上对池塘环境的适应力强,经数年的养殖,已成为台湾地区主要的繁殖鱼种。

野生的黄鱲鲹被捕获时,体表会呈现红色的反光,故被中南部的渔民称为“红衫”,北部地区称为“金鲳”。

主要的养殖鱼种有长鳍的黄鱲鲹及短鳍的黄鱲鲹两种,短鳍品种较长鳍耐寒,较受大陆市场青睐。

鱼类(十三) 黄锡鲷 台湾名
黄锡鲷 成鱼体长:27cm ;体重:390g 大陆名
平鲷、金丝鱲 俗名
枋头 学名
Rhabdosargus sarba 英文名
Goldlined seabream 日文名
ヘダイ 体长
可达50cm 繁殖期
11月至翌年1月 分布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水域及台湾各海域。

说明 是台湾重要之海水养殖鱼类,对环境抵抗力强,生长快速,肉质鲜美,为杂食性鱼类,一般认为较其它鲷类容易养殖,是今后发展海水养殖极佳的养殖对象鱼种。

其种鱼可自然产卵,为多次产卵型鱼类。

台湾泥鳅池塘精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池塘精养殖技术

2018.5台湾泥鳅属于大鳞副鳅的一种,四川、浙江、台湾,辽宁等地均有分布。

台湾泥鳅与普通泥鳅相比,在生长速度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养殖规模相对较小,目前台湾泥鳅可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参考养殖品种。

近两年来,江阴市月城镇水产养殖园开展了台湾泥鳅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2017年的台湾泥鳅养殖情况总结如下。

一、池塘条件1.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周围环境安静,进排水方便,底泥呈中性或弱酸性。

塘口面积5~10亩,水深1.5~1.8米,坡度1∶(4~5),池壁夯实不渗漏。

每亩水面配备6个盘式微孔增氧盘,并设置空中防鸟网和地面防鼠网,防止养殖敌害。

2.池塘准备春季放苗前,用甲氰菊酯和生石灰清塘,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和增氧颗粒等改善底质。

池塘加水后,用糖蜜发酵液、酵母菌、腐植酸钠、磷酸二氢钾、光合芽孢乳酸杆菌等多种物质综合调节水质,为放苗时创造适宜的养殖水质。

在池塘周边可以少量栽种水生植物,以利于遮阳和改善水质。

水产植物品种可选择茭白、空心菜、莲藕、水葫芦、凤眼莲等。

二、苗种培育1.水花放养清明后气温回升,泥鳅开始繁殖,5月初放养泥鳅水花。

见表1。

表1泥鳅水花放养和收获情况时间(月.日)5.2放养规格水花池塘面积(亩)5亩放养量(万尾)70总放养量(万尾)350成活率(%)30出塘小苗数量(万尾)105水花入池前施用氨基酸肥和光合细菌培育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泥鳅苗入池后便可摄食充足、适口的天然饵料。

水花经过10~15天培育,长到规格3~4厘米的小苗,此间不投喂任何食物,只吃原先培养的浮游生物。

2.小苗分塘养殖规格3~4厘米的小苗个体明显比水花大,此时食性也已改变,为适应小苗的生长,开始分塘养殖。

养殖户也可直接购入3~4厘米的小苗。

见表2。

表2小苗放养和收获情况时间(月.日)5.14放养规格(厘米)3~4池塘面积(亩)5亩放养量(万尾)5成活率(%)80出塘数量(万尾)20三、商品泥鳅养殖管理小苗经过10多天培育,长到规格5厘米左右开始捕捞,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苗种移入经消毒过的池塘进行商品鳅养殖(苗种放养情况见表3)。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虾类78-海上山东(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虾类78-海上山东(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贝类5-6
贝类(五)紫贝
台湾名
紫贝
成贝壳长:7.5cm;体重:30g
大陆名
紫蛤
俗名
西施舌、西刀舌
学名
Soletellina diphos
英文名
Purple clam
日文名
ムラサキガイ
体长
5-8cm
繁殖期
4-9月
分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台湾西南沿海
说明
台湾所产之西刀舌种类有紫贝(Sanguinolaria adamsii)及富士紫贝(Soletellina diphos)两种。这两种都属于软壳的二枚贝,体型长椭圆形,自顶壳处有两条放射带延伸至前端。壳前较圆者为“紫贝”又称“阔嘴”;较尖者为“富士紫贝”又称“尖嘴”。两种品系对盐度及度的适应能力很强,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调整栖息的深度,为一种很容温易养殖的贝类。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贝类(六)血蚶
台湾名
血蚶
成贝壳长:4cm;体重:10g
大陆名
泥蚶、元贝
俗名
血蚶
学名
Tegillarca granosa
英文名
Blood clam
日文名
ハイガイ
体长
可达5cm
繁殖期
8-12月,10-11月最盛
分布
以嘉义东石,布袋及台南附近最多。
说明
血蚶为台湾重要高价食用贝类之一,因具有血红素而得名,一般相信吃血蚶可以补血,自古即被视为滋补佳品。台湾血蚶养殖之蚶苗来源完全依赖天然苗,由业者收购后养殖在鱼塭中,待成长至一定规格后再移至浅海养殖,此种养殖可提高蚶苗之活存率。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4-6(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4-6(精)
学名
Epinephelus bleekeri
英文名
Duskytail grouper
日文名
キテンハタ
体长
可达45cm
繁殖期
春夏季节
分布
南日本、西太平洋及印度洋。
说明
头、身及鳍为淡褐色,布满密集的深褐色斑点,头部的斑点较鳃盖上的细小。胸鳍的鳍条有小黑点,尾鳍的末端有鲜明的白边。仔鱼期成长较青斑快,但至4.5寸时,成长会产生停滞期,之后成长速度又会增快,所以蓄养至一斤,成长较青斑慢,但养至两斤重时,成长约与青斑相同。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六)蓝身大斑石斑
台湾名
蓝身大斑石斑
大陆名
蓝身大斑石斑鱼、黑斑石斑鱼、金钱斑
俗名
金钱斑
学名
Epinephelus tukula
英文名
Potato grouper
日文名
カスリハタ
体长
可达200c在红海、非洲东岸、澳洲、印度洋、西太平洋及台湾、澎湖沿岸。
说明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4-6
鱼类(四)棕点石斑
台湾名
棕点石斑
大陆名
棕点石斑鱼、老虎斑
俗名
老虎斑、虎斑
学名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英文名
Brown-marbled grouper
日文名
アカマダラハタ
体长
可达120cm
繁殖期
6-9月
分布
琉球群岛,太平洋中部至印度洋。台湾则分布于东部、澎湖海域。
说明
性情凶猛,尤其人工种苗生产过程中,残食相当厉害,但养成后之成鱼,生命韧性强、表皮亦具韧性,易于包装搬运。眼后方脑勺凹陷为其特征。肉质鲜美,价格高于青斑,极具市场发展潜力。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79(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79(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7-9
鱼类(七)豹纹豹鲙
说明价值。

我国民间及水产试验所以及日本栽培渔业协会皆已繁殖成功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八)鳘鱼
台湾名鳘鱼
大陆名驼背鲈、老鼠斑
俗名老鼠斑、驼背鲈、酒瓮鲙
学名Cromileptes altivelis
英文名Humpback grouper
日文名廿歹廿八夕
体长可达70cm
成鱼体长:31cm;体重:610g
繁殖期3-7月
分布仅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

台湾主要产于澎湖
及南部海域,数量甚少。

为目前价位最高之石斑鱼类,体型及体色优美,稚鱼做为观赏鱼亦受市场青睐,唯成长速度慢,自鱼卵孵化至说明
上市体型约需两年时间,是技术性较高之养殖鱼种。

台湾名无齿鲹
大陆名黄鹂无齿鲹
黄金鲹、黄瓜
Gn atha nodon speciosus 英文名Golde n trevally
体长可达120cm
繁殖期5-10 月
分布
日本本州岛岛近矶以南、琉球群岛、印度洋、太平洋及东南亚海域。

说明
成鱼体长:26cm;体重:240g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九)无齿鲹
可做为食用鱼兼观赏鱼,稚鱼期体色呈现亮丽之金黄色,颇受观赏鱼玩家之喜爱,但随成长体色渐暗,成鱼则不见观赏价值,体侧有10-12条横带。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58-59(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58-59(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五十九)锦鲤
台湾名
锦鲤
成鱼体长:55cm
大陆名
錦鯉、彩鯉
俗名
锦鲤、鲤鱼、鮘仔
学名
Cyprinus carpio koi
英文名
Colored carp
日文名
ニシキゴイ
体长
可达100cm,一般在40-60cm
繁殖期
8-9月
分布
养殖鱼种,原产于中国大陆,后经朝鲜再传入日本,台湾最早是由日本引进。
说明
锦鲤生性合群温驯易与人亲近,具宠物特质,深受赏鱼者喜爱。原始品种为红鲤,依据红、白、黑、黄、橙、金、银、蓝、紫等色彩所构成的斑纹及鳞片的分布情况分为数品系。色泽多而鲜艳,不仅华丽、巨大、特色各异,每尾花纹皆不相同,加上其寿命可达数十年,被视为吉祥长寿的宠物,故得“观赏鱼之王”、“游动的宝石”及“活宝石”之名。台湾随着生活质量之提高,饲养锦鲤已普及,且育种技术亦有重大突破,规模及饲养水平媲美日本。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58-59
鱼类(五十八)鲤鱼
台湾名
鲤鱼
成鱼体长:45cm;体重:1800g
大陆名
鲤鱼
俗名
鮘仔鱼
学名
Cyprinus carpio carpio
英文名
Co长
可达120cm
繁殖期
1-6月
分布
台湾河川、水库及湖沼等水域。
说明
1961年前后,鲤鱼是台湾最主要的淡水食用鱼,鲤鱼对环境适应力强、繁殖力极大,1公斤左右的母鱼,可产卵千万粒以上,目前均以池塘养殖为主。

最新整理台湾原生种淡水鱼.ppt

最新整理台湾原生种淡水鱼.ppt

何氏棘[魚八]【鯁仔、留仔】
短吻鐮柄魚【車栓仔、短吻棒花魚】
石鮒、牛屎鯽仔、紅目鮘仔】
台 灣 鯽 魚—非保育


台灣鮭魚【台灣鱒、梨山鱒、次高山鱒】
高身鯝魚【高身鏟頜魚、苦花、霞免、免仔】
台東間爬岩鰍【石貼仔】
鱸鰻【盧鰻、花鰻、烏耳鰻】
蓋班鬥魚【三班、台灣鬥魚】
台灣石斑 [魚賓]【石斑】
台灣馬口魚【山漣仔、一枝花】
粗首鱲【溪哥、闊嘴郎 (雄性)】
何氏棘 [魚八] 【鯁仔、留仔】
短吻鐮柄魚【車栓仔、短吻棒花魚】
菊池氏細鯽【Medaka (台東) 】
革條副鱊【台灣石鮒、牛屎鯽仔、紅目鮘仔】
台灣外來魚種
1.吳郭魚(俗稱台灣鯛) 2.虎魚 3.馬拉麗體魚(俗稱珍珠石斑) 3.泰國鯉魚 4.玻璃魚 5.原產中南美的紅魔鬼魚族群
台灣原生種—淡水魚-1
台灣淡水魚保育篇種類
台 灣 鮭 魚【台灣鱒、梨山鱒、次高山鱒】
高 身 鯝 魚【高身鏟頜魚、霞免、免仔】
台東間 爬岩鰍【石貼仔】

鰻【盧鰻、花鰻、烏耳鰻】
蓋 班 鬥 魚【三班、台灣鬥魚】
台灣石 [魚賓]【石班】
台灣 馬 口 魚【山漣仔、一枝花】
台灣淡水魚保育篇種類-2
粗 首 鱲【溪哥、苦槽仔、闊嘴郎 (雄性)】
所以請大家一起響應,不可隨意 放生(養)外來生物(魚類)。
世界超大型淡水魚-鯰魚
美國密西西比河
界 超 大 型 淡 水 魚 鱘 龍 魚
亞馬遜河的
世 界 超 大 型 淡 水 魚


亞 馬 遜
龍 魚

輕鬆一下 這是什麼的婚禮
台灣外來魚種--吳郭魚
台灣外來魚種--虎魚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分布
印度、太平洋海域,台湾屏东垦丁及台东成功可见其踪迹。
说明
为台湾海域的优势种,也是主要养殖对象,是台湾海马中体型较大亦较常见的种类。体色常随栖息环境而改变,以达到拟态自保的功能。由于海马可作为中药材,鉴于其经济价值,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国家及澳洲都曾尝试海马之人工繁养殖,但均无法达到量产。目前世界上共有32种海马,台湾已发现5种,2004年起,华盛顿公约将海马列入列管物种,行政院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遂着手库达海马繁殖研究,并人工繁殖成功,不仅满足市场需求,亦纾解野生海马过度捕捞的危机,未来可望将繁殖技术转移至民间。人工孵化的海马6-8个月即可达上市体型,海马产业未来之发展潜力相当为养殖业及水族业看好。
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王春生根据台湾水产种苗协会有关资料整理二〇〇七年二月七日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其他(四)黄鳍鲔(开发中新鱼种)
台湾名
黄鳍鲔(开发中新鱼种)
大陆名
学名
Thunnus albacares
英文名
Yellowfin tuna
日文名
キハダマグロ
体长
可达200cm,一般在120-150cm
繁殖期
10月至翌年4月
分布
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之热带及亚热带暖水海域,以太平洋南部海域为主,主要渔场在赤道附近。台湾各地及远洋海域均产,尤以东北部经东部至西南部产量为最。
说明
黄鳍鲔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为重要之渔获物,属大洋性上层洄游性鱼类,极具经济食用价值,口感柔软滑嫩,是常见的鲔鱼生鱼片鱼种,在美国因其高蛋白、低脂肪而受欢迎。黄鳍鲔、长鳍鲔及大目鲔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三种。农委会水产试验所生物技术组与业界合作,在我国西南沿海利用中层人工浮鱼礁聚集黄鳍鲔幼鱼,进行箱网养殖技术开发,而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则于屏东竹坑沿岸进行大型箱网养殖试验,皆朝完全人工养殖迈进。日本亦协助印度尼西亚及巴拿马从事相关研究,并已成功产卵培育出种苗。研究显示,养成的黄鳍鲔油脂含量比野生的高,肉质更为鲜美,为台湾将来箱网养殖重要之鱼种。

台湾鱼类.

台湾鱼类.

高身鏟頜魚
• 布:高屏溪、卑南大溪、 秀姑巒溪、花蓮溪 俗名: 高身 魚、赦鮸、鮸仔
• 初級性淡水魚。喜在水 流湍急且分布有巨石及 岩壁的河段棲息,夏季 豐水期時分布範圍較大, 枯水期時會聚集在潭頭 及深潭中,以附著在石 頭及岩壁上的藻類為食, 有時亦食水生昆蟲,對 食用附著藻之專一性比
何氏棘魞
細斑吻鰕虎

• 分布:台灣花蓮、台東
之部份溪流

名:甘仔魚 屬於陸封型
或非必要降海型之魚種。
目前僅發現其分佈於花 東地區之花蓮溪、秀姑
巒溪、馬武窟溪及卑南 大溪等溪流,惟東部地
區之部份溪流上游尚未
完全調查,因此推估其 分佈之溪流不僅於此,
其生態習性甚待了解
短吻小鰾鮈
• • 分布:西部各河川
俗名:短吻棒花魚、臺 灣鐮柄、車栓子 初級性 淡水魚。性喜涼性水域。 底棲性,常以扁平之胸 腹鰭貼於河床底石上, 主要棲息於河川中游之 淺瀨、深流、深潭,底 質多為中小型之圓石和 砂石上。喜歡群體棲息 覓食。雜食性,喜啃食 藻類、水生昆蟲、有機 物碎屑
菊池氏細鯽
• 分布:東部各河川池塘 俗名:Medaka(台東) 初級性淡水魚。生活於 河溝或池沼中,喜歡在 有水生植物繁生之水域, 以掉落水面之昆蟲和藻 類為食,可長至7~8公 分,性活潑善跳躍。體 側自眼後至尾鰭基部有 一條藍黑色縱帶,是其 重要特徵。
短吻小鰾鮈
• • 分布:西部各河川
俗名:短吻棒花魚、臺 灣鐮柄、車栓子 初級性 淡水魚。性喜涼性水域。 底棲性,常以扁平之胸 腹鰭貼於河床底石上, 主要棲息於河川中游之 淺瀨、深流、深潭,底 質多為中小型之圓石和 砂石上。喜歡群體棲息 覓食。雜食性,喜啃食 藻類、水生昆蟲、有機 物碎屑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50-51(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50-51(精)
此鱼原产澳洲,仅生存于淡水,属肉食性,是分布在澳洲东南部几大流域中的名贵鱼类,为当地普及的食用鱼,味道鲜美,与银鲈及墨瑞鳕并列澳洲三种主要人工繁殖的暖水性鱼类。生存水温范围广(4-37℃),为溯河产卵型洄游鱼类,每年春夏(澳洲11月至翌年1月)当水温升至23-26℃时迁徙到上游产卵,迁徙距离逾千公里。澳洲于1983年以野生成鱼进行人工繁殖有成,并发展商业化养殖。
说明
系澳洲近年开发的优良养殖新品种,是澳洲颇负盛名的淡水食用鱼,具有生长速度快、杂食性、耐低氧、环境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等优点,缺点是耐寒性差。外形美观、体侧零星散布若干黑色的不规则椭圆形斑块,如镶嵌着美丽的宝石,故得宝石鲈美名。此鱼无腥味、异味、肉厚刺少、肉质细嫩鲜美、油脂丰富,营养价值高。此鱼在澳洲、日本、韩国、香港、东南亚及欧盟已打开市场,发展潜力无穷。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50-51
鱼类(五十)黄金鲈
台湾名
黄金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鱼体长:39cm;体重:1300g
大陆名
金鲈
俗名
黄金鲈
学名
Macquaria ambigua
英文名
Golden perch
日文名
ゴールデンパーチ
体长
可达76cm,一般在40-50cm
繁殖期
春末夏初
分布
澳洲东南部墨瑞达令河流域等数大流域。
说明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五十一)高体革鯻
台湾名
高体革鯻
成鱼体长:35cm;体重:1300g
大陆名
宝石鱼、宝石鲈、宝石斑、玉鲈
俗名
宝石鲈、澳洲宝石鲈
学名
Scortum barcoo
英文名
Jade perch
日文名

阴差阳错,台湾塭养海鲡开辟出新市场!

阴差阳错,台湾塭养海鲡开辟出新市场!

阴差阳错,台湾塭养海鲡开辟出新市场!过去海鲡是箱网养殖的主要鱼种,近年海鲡养殖业者打进婚宴桌菜通路,开辟岛内海鲡办桌消费市场,成为与红甘鱼参、鲟龙鱼、石斑鱼同属高级桌菜鱼种。

目前,陆上鱼塭养殖海鲡年产量约180吨,养殖5-7个月就可达1公斤上市体型,池边价120元/台斤。

文/图郑石勤《养鱼世界》(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海鲡为热带鱼种,因此鱼塭养殖海鲡多集中在屏东枋寮及佳冬海鲡Rachycentron canadum,为鲈形目,鲈亚目,海鲡科Rachycentridae(中国大陆称军曹鱼科),海鲡属Rachycentron (军曹鱼属)。

该鱼体延长而近圆柱状,头部平扁而宽,无鱼鳔,前背鳍为六至九枚独立短刺,这也是科名的由来。

全世界仅1属1种,即是海鲡,俗名海竺鱼、海鲡、竹五、海于草。

英文俗名Cobia、black kingfish,runner、sergeantfish。

本鱼种为外海昼行性中大型中表层巡游性鱼类,广泛分布于全球温暖水域(东太平洋除外),台湾主要分布于东部及南部海域,南部及澎湖有箱网养殖,最大体长可达2公尺,重68公斤。

生性凶猛,主要以甲壳类、鱼类、乌贼等为食。

澎湖及南台湾也有许多人因为这条鱼雄武有力,称它为“虎鲡”,这条鱼也是海钓客追求的目标之一。

鱼塭养殖海鲡的上市体型与销售通路都跟箱网养殖不同海鲡为箱网养殖主要鱼种台湾的水域本来就是海鲡的分布地区,非常适合海鲡的生长,每年3-5月是主要捕获季节,盛渔期在清明节前后。

台湾海上箱网养殖事业自1970年代末期,在澎湖地区开始萌芽发展,海鲡是主要养殖鱼种。

根据渔业年报统计,2014年屏东县的箱网养殖面积为136652平方米,澎湖县则为158904平方米。

养殖种类方面,在屏东县大部分是养殖海鲡,部分海金鲳(短鳍红衫Trachinotus blochii)、石斑等,而在澎湖,箱网面积的60%是养殖海鲡,石斑鱼约占10%,鲷类与其他鱼类约占30%,数据显示,海鲡是箱网养殖的主力鱼种,其他为石斑、嘉鱲、银纹笛鲷、青嘴龙占等。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68-69(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68-69(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六十九)斑驳尖塘鳢
台湾名
斑驳尖塘鳢
成鱼体长:28cm;体重:410g
大陆名
云斑尖塘鳢、笋壳鱼
俗名
笋壳
学名
Oxyeleotris marmoratus
英文名
Marble goby
日文名
マーブルゴビー
体长
可达60cm
繁殖期
3-7月
分布
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
说明
笋壳鱼是于1975年从高棉引进的鱼种,因气候等条件上的关系,大都分布于本省嘉义以南之地区,以乌山头水库最多。由于外形酷似竹笋,因而取名为笋壳鱼,属夜行性鱼类,喜欢栖息底部及隐蔽物的地方,肉食性,主食小鱼及小型甲壳类。肉质鲜美,足与海水石斑抗衡,但成长慢,养至1台斤约需2年时间。
韩国、日本、中国大陆、中南半岛、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均有分布。台湾主要分部于西半部沿海。
说明
台湾自1967年由林阿岛先生首次开始养殖,主要分布在台南、嘉义两县,我国养殖花鮡之肥美度、养殖技术及收成方式领先世界各国。花鮡仅食嫩苔,且蛋白质含量高,相传有明目补身之效,所以将其与当归、肉苁蓉、枸杞炖,即为明目之药物,若只与当归炖则成为补身之用。花鮡可利用皮肤呼吸,若保持身体的湿润即可长期离开水面,故可耐长期的运输。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68-69
鱼类(六十八)星点弹涂鱼
台湾名
星点弹涂鱼
成鱼体长:15.5cm;体重:30g
大陆名
大弹涂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俗名
花鮡、花跳鱼
学名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英文名
Pond-skipper
日文名
ムツゴロウ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56-57(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56-57(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五十七)台湾鳢
台湾名
台湾鳢
成鱼体长:35cm;体重:420g
大陆名
斑鳢、生鱼、柴鱼
俗名
「鱼戾」鱼
学名
Channa maculata
英文名
Formosan snake-head
日文名
タイワンドジョウ
体长
可达60cm,一般在30-40cm
繁殖期
4-9月,1年中可产卵5次
分布
台湾西部河川中、下游、池塘与沟渠皆有分布。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56-57
鱼类(五十六)黄鳝
台湾名
黄鳝
成鱼体长:51cm;体重:180g
大陆名
黃鱔
俗名
鳝鱼、蛇鱼、鳝鱼
学名
Monopterus albus
英文名
Swamp eel / Rice- field eel
日文名
タウナギ(田鰻)
体长
一般约50cm,可达70-80cmBiblioteka 繁殖期6-8月,水温较高之夏季
分布
东亚低纬度地区,东印度洋、东南亚地区到日本。中国仅四川、湖南、湖北地区偶有分布。
说明
肉食性,喜暖水,入冬需冬眠,雄鳝有护卵、护幼习性。身上的鳍退化,故外型像条蛇,游动速度虽慢,但能像蛇般摆动或潜行。最特殊的是先雌后雄的体质,两岁大的鳝鱼皆为雌,三岁时非雌非雄,三岁以上转为雄性。母鳝只负责生育,卵与幼鱼皆由雄鳝小心看守。由于河川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其生长及受精卵发育,故野生资源渐稀,加上其味美可入药,有滋补保健功能,被视为珍贵的鱼类,导致本土黄鳝过度捕捞,目前市面上的黄鳝多是人工养殖,或由大陆地区转口进入。黄鳝之国内外市场年需求量极大,日本、韩国每年需进口十余万吨,港澳地区之需求也呈增长趋势。

台湾 中国 鱼类

台湾 中国 鱼类

台湾中国鱼类在我国的宝岛台湾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鱼种叫虱目鱼,当地人把它誉为“台湾家鱼”或“台湾第一鱼”,大陆俗称“状元鱼”。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养殖历史,它并非是台湾土著,而是由台湾从印尼引进,后来在广东汕头地区也试养成功。

在台湾南部,是很多渔民多年来的主要生计来源之一。

名字的由来是笔糊涂账很多人的此鱼的名字很感兴趣,为啥要叫那么奇葩的名字呢?这和咱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有点渊源。

当年郑成功率军登陆台湾南部驱逐荷兰殖民者,但打到一半发现发现军饷不够了,真是愁死人了。

迫于无奈只能“以物抵资”,便搜罗当地食材以作军饷。

某日晚上郑成功忽然梦见妈祖对自己说后港有好多鱼,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命人去后港捕鱼,果然满载而归。

因为郑成功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些鱼,所以就用闽南话问士兵们什么鱼(谐音“虱目鱼”),而旁人以为这就是鱼的名字,于是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温暖的生长环境虱目鱼是一种暖水性结群类鱼种,因此对生长的环境要求相当高,水温必须控制在16°至39°之间才能保证其正常存活,当水温低于15°的时候虱目鱼的活动能力就会减弱,水温低于9°,它用不了几分钟就会去见上帝。

虱目鱼的性格十分活泼,属于群游并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养殖的时候可以配合投喂饲料。

它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鱼体下颌有一个非常明显凸起,两颌间无牙齿,左右两边的鳃盖膜在腹部位置相连,而与峡部相脱离,身体表面的鳞较小,头部无鳞,背鳍位于腹鳍后部的上方,基部有鳞鞘。

捕捞正当时每年春暖花开季节,虱目鱼便从外洋游到台湾海峡东南部进行产卵繁殖,盛期在5月至6月。

此时便成了台湾渔民捕获虱目鱼的季节。

于此同时,虱目鱼完成了传宗接代,留下大量的鱼苗后,又返回外洋。

100%的利用率虱目鱼肉质嫩滑,口感细腻,鲜美绝伦,而且吃法也非常灵活多变,红烧、香煎、清蒸甚至熬粥都能将它的优点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一定会让您满意。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虱目鱼的利用率几乎达到了100%,除了鱼鳃和鱼胆不能吃,其他各个部位都有相应的料理手法。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66-67(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66-67(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66-67
鱼类(六十六)鲫鱼
台湾名
鲫鱼
成鱼体长:18cm;体重:130g
大陆名
黑鲫
俗名
鲫仔鱼
学名
Carassius carassius
英文名
Cruci0cm,一般在10-15cm
繁殖期
3-5月
分布
分布于中国大陆,大陆早期移民即引进至台湾。台湾西部溪流中、下游与湖泊、沟渠皆有。
说明
此鱼适应力强,在各种类型的水域皆能存活,而以水草杂生与泥质浅水域最多。鲫鱼为杂食性鱼类,幼鱼以浮游动物为主食,成鱼则以植物碎片为主食。为普遍的食用鱼,以红烧或煎煮为主。目前在全岛各地的池塘皆有养殖。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六十七)泥鳅
台湾名
泥鳅
成鱼体长:19cm;体重:45g
大陆名
泥鳅
俗名
土鳅、胡溜
学名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英文名
Pond loach
日文名
ドジョウ
体长
可达20cm
繁殖期
2-8月,以4-7月最盛
分布
中国大陆、日本、越南、朝鲜半岛。台湾各地均产。
说明
广泛栖息于河川、池塘等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A,且脂肪含量很低,可以说是一种高营养价值之鱼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7-9
鱼类(七)豹纹豹鲙
台湾名
豹纹豹鲙成鱼体长:42cm体重:1300g大陆名
豹纹鳃棘鲈、东星
俗名
七星斑、红条、红鮡、东星
学名
Plectropomus leopardus
英文名
Leopard coralgrouper
日文名
スジアラ
体长
可达70cm
繁殖期
4-6月
分布
澎湖、琉球海域、西太平洋、澳洲。
英文名
Humpback grouper
日文名
サラサハタ
体长
可达70cm
繁殖期
3-7月
分布
仅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台湾主要产于澎湖及南部海域,数量甚少。
说明
为目前价位最高之石斑鱼类,体型及体色优美,稚鱼做为观赏鱼亦受市场青睐,唯成长速度慢,自鱼卵孵化至1斤上市体型约需两年时间,是技术性较高之养殖鱼种。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说明
豹鲙为琉球群岛最受欢迎之石斑鱼类。在香港亦为仅次于老鼠斑及苏眉之高级鱼种,初期成长虽稍慢,但极具市场价值。我国民间及水产试验所以及日本栽培渔业协会皆已繁殖成功。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八)鳘鱼
台湾名
鳘鱼
成鱼体长:31cm;体重:610g
大陆名
驼背鲈、老鼠斑
俗名
老鼠斑、驼背鲈、酒瓮鲙
学名
Cromileptes altivelis
鱼类(九)无齿鲹
台湾名
无齿鲹
成鱼体长:26cm;体重:240g
大陆名
黄鹂无齿鲹
俗名
黄金鲹、黄瓜
学名
Gnathanodon speciosus
英文名
Golden trevally
日文名
コガネシマアジ
体长
可达120cm
繁殖期
5-10月
分布
日本本州岛岛近矶以南、琉球群岛、印度洋、太平洋及东南亚海域。
说明
可做为食用鱼兼观赏鱼,稚鱼期体色呈现亮丽之金黄色,颇受观赏鱼玩家之喜爱,但随成长体色渐暗,成鱼则不见观赏价值,体侧有10-12条横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