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共82页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
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上古先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2.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雷电、地震、干旱、洪水这些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现象,面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神秘和敬畏的心理,并由此幻想出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来理解自然和社会。
原始先民的世界根据这种幻想的秩序得到了重新的安排,神话由此产生。
3.存在形态:一、出土材料中有大量远古的神形刻绘。
二,先秦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
诗集如《诗经》《楚辞》;史书如《左传》《国语》;诸子如《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4.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以动物图画为基础、“备百物,知神奸”的巫师所用的图画文献。
全书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包括《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
内容宏富,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各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
5.《穆天子传》西晋“汲冢竹书”之一。
记载周穆王西巡史事。
乘八骏马,从宗周出发,一路征战,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
6. 上古神话的类别和内涵1)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人从哪里来?盘古开天,女娲炼石补天,女娲造人2)洪水神话3)以战争为主题神话4)关于发明创造的神话7. 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1)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苦难的深切体验2)重生爱民意识3)抗争精神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有关文献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诗》被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称为《诗经》。
共305篇。
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一,《诗经》时代、地域及作者(一)确切年代已难一一考定,但大致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
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共82页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精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word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绪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一、史家记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学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时期。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特征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
由于先秦时期,文学尚未独立为科,即尚未从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因而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诗、乐、舞相结合《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二、文、史、哲不分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的。
先秦散文并非后世那种纯文学性的散文,基本上是一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又富有较强的文学性。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
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大都难以指实。
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二、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史
文学史知识点1、中国文学史分期:三古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2.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的背景说明:上古期背景:〔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2〕中国文学的思想根底也是孕育于上古期.〔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4〕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学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根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中古期背景:〔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为什么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并将魏晋到明中叶这样长的时间划为一个中古期(中国文学所有的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了,而且成熟了):(1)这时期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2)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3)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5)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近古期背景:(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2)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晚明诗文)重视个人性情、追求生活趣味、模仿市井俗调的倾向.(3)传统文体开展缓慢,通俗的文体显得生机勃勃.3、先秦时期的文学背景说明:(总体上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1)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2)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 最早的史官是由巫来承当的;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3) 土的兴起与活泼,对文学的开展起关键性的作用.4、中国文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5、原始神话传说的概念:神话是以故事或者形象的方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表达了先民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理解;神话是原始人类综合意识的反响产品.)6、有关神话的作品:?楚辞?、?山海经?、?庄子?、?列子?、?淮南子?、?穆天子传?.7、神话的意义: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1)神话仿佛具有一副双重面具,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一个概念的结构,另一方面又展示一个感性的结构.2)对文学中叙事这一表现手法产生了影响.3)上古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素材.8、?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诗,其中有6篇笙诗.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代表的是整个北方文学,属于纯文学.笙诗:有目无辞,是一部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徒诗:只有文字.9、有关?诗经?的三说:采诗说、删诗说、献诗说(1)采诗说:中央专门派采诗官到民间去采诗或者民歌.(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个说法颇有争议.(2)删诗说:司马迁认为孔子将原本三千多篇的诗删至三百篇,这个说法不对,孔子并没有对诗进行删减,而是对诗进行了整理和编集.(3)献诗说:各国的乐官在正式场合表演的诗舞,由乐官和太师来整理和编集的.(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的说法是有史可考的.)10、?诗经?按音乐类型/风格划分为:风、雅、颂三局部(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个地区的乐调;是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十五国风,其中大局部都是民歌.(风的文学性最强)(2)雅:是朝廷正声,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大雅中的怨刺诗主要是针硬朝政、情绪激愤,但挖苦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小雅的作者,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卑微者,主要以地位卑微者为主;小雅中的怨刺诗主要是指斥政治黑暗、悲悼周王室的衰亡,忧国忧民,而且也感慨自身遭遇.〔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周、鲁、商三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11、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儒学六艺:礼、乐、射、驭、书、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2、?诗经?的流传史: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是鲁诗〔出自鲁人中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三家诗先后亡佚.古文经学: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蓑〕 ,毛诗较三家诗晚出,但在民间广泛的传授,并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 今本?诗经?就是“毛诗〞o13、?诗经?的内容:燕飨诗:是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重视遵循礼仪,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燕飨诗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周代宗族间相亲相爱关系维系的重要社会纽带;燕飨不是单纯为了娱乐,还有政治目的,在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否认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怨刺诗:出现在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硬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除燕飨诗、怨刺诗外,还有以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农事诗、祭祖颂歌和周祖史诗,?诗经?的现实精神这六个方面的内容.14、?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根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此物表达出来.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或者开头.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根底,赋是一种根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兴〞的运用情况比拟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15、?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洁韵律的根本单位.?诗经?中的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使得?诗经?朗诵起来节奏舒卷徐缓,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意义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重章:就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表情感的变化.叠句:在不同的诗章里叠用相同或者相近的诗句.叠言:又称“重言〞,对某个词的重叠使用,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中的“依依〞.双声:使用具有相同声母的两个词;叠韵:使用韵母存在相同部分的两个词.复沓:又称“复唱〞,是句与局之间更换少数词语,起到加重作者感情的作用.16、?诗经?的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关心人民疾苦、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称为“风雅〞精神.17、?诗经?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作用/地位:1〕?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诗经?可以说是一部抒情诗集,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兴旺的民族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3〕“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那么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赋、比、兴〞的艺术特征,开启了古代诗歌的根本表现手法.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影响.5〕?诗经?的四言句式,对后世诗人的诗歌体裁结构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8、“诗言志〞说:?尚书尧典?提出了“诗言志〞说,认为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当人们内心有所触动,喜怒哀乐之情充盈胸怀时,就通过创作和吟唱诗歌的方式抒发情志或表达态度.19、孔子将文艺看作是一种道德实践,认为礼、乐、诗可以节制和疏导人的惰性,可以感化人和成全个人品德. 孔子还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他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指的是通过文学形象唤起或传达一种社会性的情感,是读者领会某种普遍的真理,最终到达感化教育的目的.观: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儒家认为诗歌一方面可以提供对现实生活, 主要是对政治实践的熟悉;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对诗人的主观态度, 即对诗人〔或诗歌产生地域的人群〕伦理修养的熟悉.群:是使人到达一种社会认同感.怨:孔安国注为“怨,为上刺也.〞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怨恨之情.“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显然更增强调文学的感悟功用、教育功用、、熟悉功用和批判功用.20、孟子的两大理论: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特别强调人格与文格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解读作品之前首先应了解作者本人的身世经历、性情气质及其所在的时代环境,否那么不能深透地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以意逆志说:认为读者应通过对作品本身的准确解读,推求作者在创作时的真正意图.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均对后世的文学鉴赏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时期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1)创作主体的处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聚集到统一帝国的皇帝或诸侯王周围, 形成假设干作家群体, 他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谪谏为己任(2)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 汉代文学以大为美, 铺张扬厉成为风气.(3)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汉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当者是巫观.巫现在商代具有重要的地位,远高于周代,是文学的创造者.今存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也是因占卜等巫术行为而作.先秦叙事散文1、散文的萌芬: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卜辞记录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多方面,真实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况,甲骨卜辞记事简单,不成系统,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3、?春秋?三传:?公羊传?-公羊高、?左氏传?一左丘明、?谷梁传?一谷梁赤.4、?春秋?根本文学知识:?春秋?在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的编定, 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表达.?春秋?编年体,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以时间为史, 以史事为纬.?春秋?特点:微言大义、褒贬清楚、春秋笔法〔简练、含蓄〕.?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思想倾向.5、?左传?根本文学知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是?春秋?的延伸和补充,记录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间的历史事件.?左传?除了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讲述外,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左传?的主要内容是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标准评判人物.?左传?体例:编年史,按时间顺序来编排历史事件.?左传?确立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6、?左传?的特点:?左传?开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而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表达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这种形式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的情节安排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左传?中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表达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不受任何限制.倒叙:叙事过程中回忆事件的起因, 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者预见事件的结果.7、?左传?叙事特点:?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表达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就在战争描写上,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表达, 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它对事件的表达也颇具戏剧性, 有些历史事件不是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和虚构的.?左传?中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对人物及人物性格的描写很具丰富性、个性化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使得人物性格与形象得以展现和完成.8、?国语?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录周、鲁、齐、晋、关口、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在战国初年.?国语?以记言为主,论事为辅.?国语?是后代国别史的滥觞.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9、?战国策?又名?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他们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的人生追求.?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摔阖时代特征的表达,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10、?战国策?的成就: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 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品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个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开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央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3〕?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纵恣多变.先秦说理散文1、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根本特征,但语录体不是?论语? 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 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2、?孟子?:?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的.3、?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特征: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2〕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3〕善用比喻和寓言;4〕气势浩然的文风,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假设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5〕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4、先秦说理文,最具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分内、外、杂三个局部,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杂篇出自庄子后学.?庄子?的创作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重言:即借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所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4、?庄子?的特点:?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般的艺术效果.?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5、先秦说理散文的意义/影响/地位: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不仅在体制上,而且在说理方法上, 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其自身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为后世小说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6、屈原,名平,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代表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离骚?.7、“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8、?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 以及热爱宗国愿为这效力而不可得的悲哀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俳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的盘旋复沓的特点.有关“离骚〞二字的解释:1〕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最为可信〕2〕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 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央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芒形象. 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 他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鼓励了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作为一种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形象.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中的正义一方.借用香草变质、恶草当道来表达世道的衰败.美人:美人一般被认为是圣君的象征;或象征着贤臣;或是自喻.屈原的美女形象,有时表达了君臣和谐的理想,有时又表达了不遇明君的悲伤.“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是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是楚地文化习俗的反映.?离骚?与?诗经?相比,?离骚?具有的新特点:1〕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2〕学习和借鉴了楚歌的形式和特点,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万百.9、?九歌?共11篇,与题目所示“九〞不同.11篇目有:?少司命?、?大司命?、?山鬼?、?湘君?、?湘夫人?、?云中君?、?国疡?、?问伯?、?礼魂?、?东君?、?东皇太一?.10、?九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它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与合唱;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11、?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橘颂?是咏物肇端.“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九章?内容与?离骚?根本接近,主要是表达身世和遭遇.12、宋玉的代表作品有:?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宋玉的?九辩?展开了悲秋主题,其主要内容是抒发他因不同流合污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委曲折的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之情,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他的?高唐赋?那么被认为是山水文学的开端.13、?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象, 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开展的道理.问题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部人事之兴哀,最生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根本清楚.14、?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15、?楚辞?对后世的影响:?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样式无论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有效地塑造更加复杂的艺术形象和抒发细腻或剧烈的感情.?楚辞?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为后世诗人学习和继承.?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秦汉文学1、汉代文学的根本态势:(1)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开展趋势.(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2)西汉朝廷是在秦朝灭亡之后,经历短暂的楚汉相争而建立起来的.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甑的反思,是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 批判的对象包括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鬼神迷信、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3〕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2、秦相吕不韦〔杂家〕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吕氏春秋?.。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及其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3)中国古代不同于外国他国神话的特色:1)响彻了劳动的回音 2)为达到某种理想;敢于牺牲、自强不息、舍己为人的博大坚忍的精神3)敢于反抗暴力昏君的专制(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2)具体形象的思维 3)情感体验 4)隐喻和象征的思维(5)神话散亡的原因:1)文字繁难,记录不便 2)没有文字化 3)神话发展为仙话 4)神话被历史化 5)孔子及其弟子不谈神话第二章《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词,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晚期。
颂诗宗庙祭祀之乐。
(3)《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的基本手法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3)《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4)《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1)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一大变革,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2)“私学”的出现和士阶层的发展,为散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学术昌盛局面的形成 4)史官制度的发展,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 5)文字的发展,书写工具的改进(2)《左传》的特点:1)《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情思内涵艺术风格理富文美端正委婉不卑不亢婉转伶俐 /左传直抒胸臆声韵谐调天籁自然回环往复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 /诗经铺张辨丽夸饰恣肆辨丽宏富循循善诱引譬设喻语词排偶 /战国策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质朴无华 /墨子雄辩色彩循循善诱气势丰沛 /孟子奇幻诡谲空灵飘忽 /庄子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议论透彻寓言最多 /韩非子比兴手法丰富多姿双声叠韵 /离骚铺排夸饰参差错落 /楚辞清新幽眇奇异深浓曼妙清新奇特瑰丽色彩斑斓凄艳怅惘 /九歌直抒胸臆纯用白描平实朴素 /九章结构精密铺排描摹 /天问招魂屈原铺排描摹细致入微散韵相间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九辩宋玉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秦汉吕氏春秋铺陈排比纵横之气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李斯切中时事质朴无华情感浓厚文气纵横 /西汉初期直抒胸臆情感浓郁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铺饰排比 /骚体诗贾谊铺排描摹夸饰渲染繁难华丽主客问答 /七发枚乘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辞藻谐偶句式铺排 /晁错引经据典灾异议政情真意切 /西汉中后期朴实无华质实切直立排虚妄明白畅达 /东汉前期切中时弊富于感情诘直深刻 /东汉后期铺叙摹绘铺排夸饰文辞富丽极度排比繁难艰涩 /天子游猎赋司马相如劝百讽一以美为讽 /大赋杨雄意蕴多义浅近自然不假雕饰情景融合 /两汉古诗十九首质朴浅白杂言五言 /汉乐府悲凉沉雄悲凉之美 /建安诗歌曹操曹植曹丕孔融王璨刘祯徐干陈琳阮籍应瑒女蔡琰意蕴深沉清逸玄远 /正始诗歌阮籍嵇康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文字华美辞藻华丽 /两晋太康诗风浅近和畅 /陆机潘岳刚健雄放 /刚健诗人左思刘琨感情真实慷慨咏怀情采斐然色泽丰富 /游仙诗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玄言诗冲淡之美冲淡自然清虚恬淡平和散淡平易质朴 /田园诗陶渊明淡乎寡味 /元嘉诗歌辞采瑰丽平易流畅 /山水诗鲍照谢灵运明丽清新情景交融 /永明体新体诗闺阁情怀丽靡轻艳 /梁陈诗歌宫体诗质真朴野 /北朝诗歌/北地三才温子升邢邵魏收诗风绮艳辞藻华丽自然工巧情绪深沉诗风苍凉 /庾信/徐庾体徐陵庾信鲜丽明快清新流丽语短情长 /南朝民歌真率直爽质朴有力苍劲豪迈刚健爽朗慷慨激昂 /北朝民歌繁简得当浅畅明快顶真修辞比喻恰切刚健清新 /北朝木兰诗风格清峻简洁平易简约严明真情实感直抒胸臆 /魏晋南北朝散文辞赋挥洒自如 /建安散文曹操讲求辞藻形式工齐韵律和谐 /建安辞赋抒情浓厚结构细密 /登楼赋王璨绚烂清冷臻于极致 /洛神赋曹植善用比喻贴切生动 /正始散文嵇康辞采瑰奇骈散相间譬喻警拔清虚绵渺渊默宁静 /阮籍精心锤炼辞藻壮丽下笔琳琅 /两晋辞赋三都赋左思单子单音均衡对称用典繁密声律相对辞藻华美 /南朝骈文雕藻淫艳清炫心魂 /骈赋芜城赋鲍照对偶精工典事博赡藻饰华丽词语尖新绚烂多采 /北朝记叙真实语言准确千姿百态独具特色 /水经注郦道元典丽清拔 /洛阳伽蓝记杨衒之绮丽柔靡精工不减苍凉悠远 /庾信语言朴素叙事生动 /志怪小说搜神记干宝玄虚清淡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 /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笔力苍劲贞刚之美/隋代文学北重气质从军行卢思道闺怨题材词清句丽委婉细腻 /昔昔盐薛道衡动静结合语言清丽壮阔明朗/南重文采春江花月夜隋炀帝婉媚工整/上官体上官仪宁静淡泊朴厚流野 /野望王绩恣肆奔放辞采富赡感情充沛力量雄厚 /初唐四杰卢照邻感情充沛譬喻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七言歌行咏蝉骆宾王平庸寡味高华雄浑 /文章四友杜审言结构平凡 /七言律诗沈佺期真切细腻对仗工整 /宋之问效古革新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复归风雅 /陈子昂清新明爽闲静恬美 /盛唐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逸明秀兴象玲珑难以句诠 /诗佛王维恬淡亲切清远无际野旷天低江清月近清雅明净平易近人平淡清远意兴无穷明秀诗境 /孟浩然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着墨不多极富神韵格高调逸趣远情深澄淡清远清逸淡雅语言朴素表里澄澈虚灵情致 /盛唐裴迪储光羲常建张子容等豪饮旷达连珠丽辞清刚顿挫极为劲健 /豪侠诗人王翰豪爽俊丽绪密思清含蓄雄放高远深沉 /王昌龄亦古亦律大巧若拙清拔隐秀寄情高远 /黄鹤楼崔颢震荡心神调高语壮气格雄健 /李颀壮大雄浑骨气端翔富思委婉意境阔远苍凉悲慨理智冷静慷慨激昂 /高适慷慨豪迈奇伟壮丽意奇调奇语奇意新深沉细腻纵横跌宕舒卷自如 /边塞诗人岑参笔法多变任意抒写激情喷涌气势奔放慷慨激昂豪迈飘逸壮大奇伟阳刚之美 /歌行体人情之美兴到神会一挥而就自然天成 /七言绝句简洁明快自然含蓄清新明快明丽爽朗脱口而出不加雕饰豪放飘逸清新明丽清水芙蓉 /诗仙李白句法多变刻画细致笔墨质实沉郁顿挫境界始大感慨始深思飘云雾律惊鬼神纵横恣肆极尽变化 /律诗诗圣杜甫沉郁顿挫深沉浑厚回环往复潜在气转起伏顿挫 /杜诗闲淡简远冷落寂寞惆怅哀飒凄清悲凉 /大历诗坛韦应物刘长卿清雅闲淡凄清寒冷萧瑟暗淡精巧细致 /大历十才子夏侯审李端等通俗明快俗中有奇狂放之气 /顾况内容丰富情调感伤不乏壮词 /李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中唐诗风白居易讽喻诗浅近平淡 /闲适诗抒情强化 /感伤诗自然流转明朗圆熟 /杂律诗贴近现实针砭时弊讽刺时政 /元稹讽喻诗哀婉缠绵/艳情诗抒情强烈 /悼亡诗写实尚俗 /酬唱诗以文为诗诗风怪奇狠重奇险以丑为美 /韩愈造语炼字构思奇特语言生新 /苦吟诗人孟郊造语奇丽生新拗折形象暧昧 /诗鬼长吉体李贺清新质朴真率自然 /诗豪刘禹锡忧愤深远清冷峭拔淡泊悠远 /柳宗元寄情深微意蕴幽隐朦胧婉曲 /无题诗迷离隐晦主题多义托意空灵兴寄深微 /晚唐李商隐立意高绝不落窠臼 /怀古咏史诗杜牧清奇幽微有句无篇 /苦吟诗人贾岛清稳闲适/武功体姚合辞藻华丽情韵飞扬/元白新乐府小品文皮日休陆龟蒙等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唯陈言之务去/唐代散文古文运动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借题发挥委婉多姿变化摇曳缠绵悱恻凄切无限毛颖立传戏谑滑稽 /韩愈沉郁凝练冷峻峭拔凄幽愤激 /柳宗元语言华美凝练传神丰富多彩 /唐传奇 2020年9月4日 Wi。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pdf
追求辞藻华丽和对偶工整,注重诗歌的形 式美,表现士族文人的审美情趣。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 》等。
开创了田园诗派,以自然为题材,表现对田 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语言质 朴自然,意境深远。
南北朝民歌与文人诗
南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敕勒歌》、《木兰诗》等。
阮籍、嵇康等,代表作品有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与山巨源绝 交书》等。
正始之音的特点
表现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绝望,追求自然和自由,具有“清 远玄妙”的风格。
两晋诗坛与陶渊明
两晋诗坛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两晋诗坛的特点
陆机、潘岳、左思等,代表作品有陆机的 《文赋》,潘岳的《悼亡诗》,左思的《 咏史》等。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艺术特色和 文化内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历史借鉴和学术支撑。
意义
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成就和审美追求,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认识和理解,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研究方法
。
扬雄《甘泉赋》、《羽猎赋》
03
在司马相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汉赋,更加注重讽谏。
汉代乐府民歌
1 2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具有 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等
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 苦难。
3
《东门行》、《妇病行》等
内涵。
04
魏晋南北朝文学
Chapter
中国古代文学史
概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分期: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
特点: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表现是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
特点: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3近古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
特点: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运动的文学。
特点: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4第一编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概貌:5第一章:上古文学第一节:文学的起源1、最早的文学类型:原始诗歌和上古神话是最早出现的两种文学类型,它们最初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行的,从产生的先后说,诗歌应更早于神话。
62、文学艺术起源的原因:A、游戏说:席勒和斯宾塞。
B、心灵表现说: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C、巫术说:D、模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E、劳动说:马克思主义。
7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在审美观点来看待他们。
”8第二节:上古歌谣一、上古歌谣的保存沈德潜《古诗源》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击壤歌》: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卿云歌》:卿云烂兮,乣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91、再现劳动过程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
(《吴越春秋》)2、征服自然愿望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10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周易》中《屯·六二》:屯(zhūn)如,邅(zhān)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4、与战争相关的:《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填空1.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_左传__》、《山海经_ 》、《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
2.“三家诗"中的“三家”指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3.《诗经·大雅》中有五篇记载周氏族成长壮大的著名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4.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
5.《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6.《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7.《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8.“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昭的《国语注》。
10.《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13.《老子·第63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14.儒家所谓“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15.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6.《论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8.《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19.《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
(1)“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演奏,二是采集 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2)乐府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写现实生活,叙事性强。
孔子画像(1)《论语》:儒家经典。孔子弟子编纂。反映孔子思想(礼治),20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2)《孟子》:儒家经典。孟子著,反映孟子思想(仁政),7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人,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唯物主义),32篇 荀子,名况,后人尊称“荀卿”,赵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兼爱),53篇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 (5)《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无为)81章 老子,名耳,字伯阳,道家创始人。 (6)《庄子》:即《南华经》,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清净无为),33篇
四、隋唐五代文学
1
隋及初唐文学
盛唐山水田园 2
诗人
3
盛唐边塞诗人
4 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李白
5 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杜甫
(1)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 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
(2)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把南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 (3)由于南朝的文学比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方面,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精品PPT】中国古代文学史共82页文档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பைடு நூலகம்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学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时期。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特征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
由于先秦时期,文学尚未独立为科,即尚未从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因而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诗、乐、舞相结合《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二、文、史、哲不分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的。
先秦散文并非后世那种纯文学性的散文,基本上是一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又富有较强的文学性。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
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大都难以指实。
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二、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史
《国
语》
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文偏重 记言。 与《左传》相为表里,故后来又名《春 秋外传》。
《战国策》
《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的又一部国 别体史书。也重记言。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 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 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 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总结: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二、原始歌谣
先秦以前的歌谣,都只有单字,即一字一句。 相对原始。后有所发展。 《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诗经》以四言二拍句式为主的诗体,就是在原 始歌谣二言一拍句式的基础上继承并加以发展而形 成的。
屈
原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 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 县)人。 屈原的作品大部分写于两次放逐的 生活中,包括《九章》,《九歌》, 《离骚》、《天问》、《招魂》。 他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 真挚的爱国情怀,他创造了“楚辞”这 一新的诗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浪漫主义伟大诗人。
三、先秦散文的分类
(1)先秦历史散文
(2)先秦诸子散文
四、先秦散文的体例
1、历史散文的体例 (1)编年体。主要有《春秋》《左传》; (2)国别体。主要有《国语》《战国策》。 2、诸子散文的体例 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 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1)语录体。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2)对话式论辩。以《孟子》、《庄子》为代 表; (3)专题论文。以《荀子》、《韩非子》为代 表。
后羿射日
据古籍的记载,羿或称夷羿,他本是射日除 害的英雄,但又常和传说中夏代的有穷国国君后 羿的事迹相混,也被称为后羿。 尧时,天现十日,百草、禾苗枯焦,百姓倒悬, 各种恶禽猛兽也乘机出来危害人民。于是天帝俊 赐给羿彤弓,救民于水火。羿首先把十个太阳射落 九个,然后他又诛除凶残的禽兽。最后去到桑林, 捉住那头为害最烈的大野猪,蒸熟后奉献给天帝, 但天帝却因为羿射杀了他的九个太阳儿子,很不 满意羿的所作所为。
中国古代文学史
神话的内容:
• • • • 创世神话——盘古、女娲等 自然神话——人面兽身、动物为主 英雄神话——精卫、后羿、鲧禹等 战争神话——黄帝、蚩尤、刑天等
• 自然神话:是指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综合反 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 互关系认识的神话。包括有关解释天地开辟、万 物起源的创世神话;有关解释日月星辰、风云雷 电、鸟兽草木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神话等。 • 人文神话:是指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中心神格, 象征性地反映人类早期社会生产、生产和各种社 会关系的神话,包括战争神话、文化英雄神话、 死亡与复活神话以及有关民族来源、祖先诞生、 氏族部落战争和部落中能人、首领等人类社会生 活方面的神话。
• 《淮南子》: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é hǔ ),后亦 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一、原始诗歌
• 1、中国诗歌的鼻祖:《弹歌》 •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 (《吴越春秋· 勾践阴谋外传》 卷九)
• 2、北音之始:《燕燕歌》 • 燕燕往飞。 • 有娀(sōng)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 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 鸣若嗌嗌。二女爱而争搏之,复以 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 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 ‚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吕氏春秋· 音初篇》 )
魃
• 黄帝女魃,《山海 经· 大荒北经》。 • 黄帝女魃也叫旱魃, 是黄帝的女儿。传说 住在共工台上,秃头, 身穿青色的衣服。她 所到之处就会出现旱 灾。
黄帝问玄女战法
• 《旧唐书· 经籍志》兵家类著录《黄帝问玄 女法》: •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 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 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 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 万战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 战法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82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中国古代文学史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