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的崩溃:你知道的每件事都是错的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教训和启示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教训和启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20世纪末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原因、教训和启示如下:原因:1.政治体制的失败:苏联的集权政治体制导致了决策与执行的不协调,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领导层的腐败、缺乏民主和人权保障,引发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2.经济崩溃: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存在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国家无法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提高的要求,导致经济不稳定和社会动荡。
3.民族矛盾的激化:苏联由多个民族组成,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宗教和文化的差异。
苏联集权体制无法有效解决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导致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
教训:1.重视民主制度和人权保障: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表明,民主制度和人权保障是国家稳定和长期发展的基础。
应重视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
2.推动经济和市场化:计划经济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应推进市场经济,注重发展私营经济和鼓励创业精神,提高经济效率和国家竞争力。
3.尊重多元文化和民族平等: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是现代社会的客观存在。
国家应尊重多元文化,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防止民族主义情绪的滋生,为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启示:1.地区一体化的重要性: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地区一体化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共同发展和稳定,同时减少了国家间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
2.领导层的廉洁和高效:领导层的廉洁和高效管理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领导层应以身作则,严格自律,追求对人民负责的执政理念。
3.民主转型的挑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显示了民主转型的艰难性。
政府和社会应有耐心和智慧,积极推动民主,同时避免过度急进和暴力冲突。
综上所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通过重视民主制度、推进经济、尊重多元文化和民族平等,我们可以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再次发生,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苏东巨变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苏联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也改变了整个东欧地区的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汲取一些重要的历史教训,以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苏东巨变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的崩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是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积累的结果。
在苏联,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民主缺失等问题长期存在,最终导致了体制的瓦解。
因此,我们应该警惕并及时解决这些潜在问题,以免重蹈覆辙。
苏东巨变也证明了人民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当民众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会走上街头,争取自己的权益。
苏联的改革和东欧的民主化都是在广大人民的压力下实现的。
因此,我们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听取他们的呼声,并尽量避免对他们的压迫和剥削。
苏东巨变还揭示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需求。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而东欧国家的一党专政制度也无法满足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因此,我们要及时调整政治和经济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苏东巨变也给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历史课,那就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苏联的崩溃不仅对苏联本身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东欧国家和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共同推动和平与发展。
苏东巨变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历史教训。
我们应该警惕问题的积累,保障人民的权益,调整制度以适应社会需求,并加强国际合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苏东巨变的覆辙,走上一条更加繁荣和和平的道路。
论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原因
论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原因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是个复杂而深远的历史事件,它们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因素等多个方面来分析。
以下将从不同层面解析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
首先,政治原因是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苏联的后期,政府腐败、官僚主义和领导层的低效管理导致了政权的信誉下降和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苏联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政府无法迅速响应社会变革和民众需求,导致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疏离。
此外,苏联的政治体制也缺乏民主和透明度,人民对政府的决策过程和权力的不满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其次,经济原因也是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
苏联的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国家垄断了几乎所有的产业和资源。
然而,计划经济的低效和缺乏竞争力使得苏联的经济难以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经济的全球化,苏联的经济体制逐渐显露出其严重的弊端。
此外,苏联的经济体制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造成了供应不足和经济稳定性的问题。
这些经济问题对苏联的国内稳定和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再次,社会原因也对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苏联的社会结构在经济和政治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稳定性。
苏联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区间的矛盾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苏联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体系也面临着严重的透支和负担问题,导致了人民对社会保障的不满和失望。
最后,国际因素也是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之一、冷战期间,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对抗和竞争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军事压力。
苏联在冷战中扩张的举措也导致了国内外压力的增加。
此外,苏联与东欧各国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东欧革命的爆发进一步削弱了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控制力。
而苏联领导人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决策也加速了苏联的衰落。
综上所述,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环境的外部因素。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问题、社会变革和人民对于政府的不满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都对苏联和苏共的稳定性产生了冲击,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不可逆转的结果。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
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
作为一个军事强大、科技发达的国家的迅速解体,其原因必定是多种因素集合于一体。
所以文中就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教训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标签:苏联解体;原因;教训一、苏联解体的原因在苏联解体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并没有出现革命进程,在意识形态和民族解放运动方面也没有强烈的波动,它的瓦解是在众多极具微弱的冲击下形成的。
不仅对于苏联,对于苏联共产党来说,它们聚集多年所埋下的祸根和各种非正常下的细微变化已经蔓延开来,这些病变已经逐渐浸入到國家最关键的部分。
苏联的覆没,不仅仅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所改变,甚至是对世界格局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主体原因1.苏共的高度集权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
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
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
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
关于苏联的崩溃:你知道的每件事都是错的
关于苏联的崩溃:你知道的每件事都是错的每次革命都是一次惊奇。
尽管如此,上一次俄国革命却可列入最出人意料的事件之列。
时间回到1991年之前,当时在西方,无论专家、学者、官员或是政客们都没有预料到整个苏维埃联盟及其一党专政制度、国营经济体以及克里姆林宫对于国内和东欧各国的控制会在一夜间分崩离析。
自视为未来革命者的苏联国内异议分子,同样也没有预计到这一点。
1985年,当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总书记时,他的同代人完全没有预计到一场革命危机的到来。
虽然围绕苏联体制中存在问题的规模和深度有着各种争论,但没人想到这些麻烦会危及体制的生命,至少不会这么快。
这种普遍的短视由何而来?西方专家对于苏联崩溃的始料未及,或许部分出于一种历史修正主义的思想作祟——称之为反反共产主义——它倾向于夸大苏维埃政权的能力和合法性。
然而,另外一些几乎完全没有对共产主义持怀柔态度的人,也对其突然死亡感到困惑。
作为美国冷战战略的设计师之一,乔治.凯南在《当代国际事务史》中回顾这段历程时,认为“很难有比它更加诡异和出人意料,甚至乍看上去有些难以理解的事件,先后以俄罗斯帝国和苏维埃联盟面目出现的一个强大国家,顷刻间便土崩瓦解,完全消失的无影无踪”。
作为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顾问之一,理查德.帕普斯或许是全美国最专于俄国历史的学者,他也称这场革命“始料未及”。
1993年,在保守的《国家利益》杂志上,他发表了关于苏联灭亡的论文集,标题目是《苏维埃共产主义的诡异灭亡》。
于是,可以理解的是,这种集体性误判可以被毫无风险的被纳入一份心理档案中,分类在奇怪和变化无常的社会科学之下,随后便被遗忘。
然而直到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一种认为苏联会继续延续其目前状态,或是至多会开始冗长的衰退的假设,似乎仍被看作是理性的结论。
实际上,1985年的苏联,与其十年前相比,拥有类似的自然及人力资源。
当然,其生活标准比绝大多数东欧国家低得多,更无法与西方相比。
物品短缺,食品配给,商店门口的长队以及剧烈的贫困都是顽疾。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失败原因:(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苏联,这个曾经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叱诧风云的超级大国,最终却以解体收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来一起聊聊它解体的原因,还有那些可以从中吸取的教训。
1. 政治体制的弊端苏联解体,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的政治体制问题。
这个体制本身就像一个老旧的机器,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了。
1.1 一言堂的极权政治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几乎是一言堂,所有的决策都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里。
像是高层领导一口气决定一切,下面的人只能听命行事。
这种体制虽然看起来威风凛凛,但实际上,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旦出问题,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最后,整台机器就开始崩溃。
1.2 民主缺失与民意漠视民意在苏联的政治体制里简直是个奢侈品。
没有什么真正的民主,人民的声音很难被听到。
大家就像是被放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想说话却没地方说。
长期以来,这种情况积累了不少不满情绪,也让国家的稳定性大打折扣。
2. 经济危机的积累经济上,苏联也是千疮百孔。
经济问题就像是一个个隐形炸弹,一直在酝酿,最后终于爆炸了。
2.1 计划经济的缺陷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也就是相关部门决定一切。
这听上去很理想,但实际操作中,很多细节都被忽视了。
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反而扼杀了经济的活力,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缓慢。
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锅,炖了很多材料,却怎么也煮不出美味的汤。
2.2 科技与管理的滞后另外,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也是苏联经济问题的一部分。
尽管苏联在某些领域(比如航天)很强,但整体上的科技进步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企业管理也很滞后,很多时候都是照本宣科,缺乏灵活性和创新。
3. 民族问题与分裂苏联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
民族问题也成了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3.1 民族矛盾的激化随着苏联的衰退,各个民族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许多民族开始要求更多的自主权,甚至有的开始寻求独立。
这个过程就像是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引爆,最后,苏联的解体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3.2 与地方的矛盾苏联的相关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国家的解体。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了。
苏联的演变、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促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课题。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原因1.政治因素。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造成了党政不分,缺乏民主,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及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给苏联的政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而长期改革不力也最终败坏了苏联党和政府的形象,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经济因素。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不发达国家里高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虽然它在执政时期经济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并未探索出在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规律。
这导致苏联经济建设一直没有搞好,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提高,导致人民对苏共产生信任危机,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地位。
3.民族因素。
斯大林执政后长期实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如不切实际地推行的“一体化”、“民族融合”等政策),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
4.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政治信仰的丧失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一个深层原因。
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失去了政治信仰。
纵览社会主义苏联的政治历史,起初,人民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他们不仅击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而且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
但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在积聚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僵化,一些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政治信仰体系不断瓦解,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开始失去信任,对苏共失去信心。
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使了民众政治信仰的丧失: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丧失对政治信仰构成了直接威胁。
历史事件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历史事件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1. 政治原因苏联领导层的腐败和脱离群众是导致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战后的几十年间,苏联领导层权力高度集中,缺乏透明度和民主制度。
严格的政治控制和言论审查限制了个人自由和民主发展,在经济和政治上造成了严重扭曲。
此外,苏共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领导人的更替也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动荡。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但改革的过程中却失去了统治的控制能力,导致了政权崩溃的局面。
2. 经济原因苏联经济体制的缺陷和经济效益的下降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过度集中的决策制度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导致生产力的下降和物质短缺。
此外,军费开支的巨额支出也给苏联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冷战时期,苏联不得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衰退和负债累累的局面。
3. 民族矛盾和地区分离主义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纷争成为解体的一大因素。
苏联的民族政策未能有效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加剧了民族主义情绪。
某些地区出现了强烈的地区分离主义倾向,如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等地。
此外,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和干涉,以及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也给苏联本身带来了经济和军事上的沉重负担,削弱了苏联的实力和国际声誉。
二、苏联解体的后果1. 政治后果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形成了15个新的独立国家。
这导致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的削弱,同时也加剧了地区冲突和民族问题。
例如,克里米亚危机和俄乌冲突等都是苏联解体后的政治后果。
2. 经济后果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
许多国家在转型经济体制时遇到了困难,出现了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接班人,继承了苏联庞大的经济体系,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和转型。
苏联帝国崩溃警示录
苏联帝国崩溃警示录苏联帝国的崩溃是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经济、政治、军事、民族诸多方面的根源的,要我细细说来,非得三天三夜不可;在此就只能从我个人独特的研究切入方向、观点上作一番大意概述了。
本人向来非常重视大国、帝国的“国家历史使命”观的分析研究。
我细细分析了一下苏联帝国的“国家历史使命”观的产生与发展情况,我只能非常遗憾地说苏联人这方面的“东西”是极为含糊与摇摆、飘忽无定的。
相反,美英帝国集团的“历史使命”观就非常明确、恒久,并坚持不懈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就先让大家看看以下的这一段摘录:“七年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到现时为止,欧洲国家的相对重要性已从它们在欧洲范围内的属地获得。
但是,从战争结束起,英国较于其周围国家的重要还是不重要,已无关紧要。
英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
正如英国自己的海上帝国声称它是北美洲的霸主和印度未来的霸主那样,英国突然远远胜过那些由于其位置仅在一块大陆内、注定要在以后的世界历史中处于较低微的地位的国家”(《全球通史-1500年后的世界》、P184、英国历史学家J。
R。
格林对1763年的和平解决所引起的这些发展的世界性涵义作了很好的概述)。
坦率地说这就是美英帝国集团“国家历史使命”观的一种“直截了当”的表白----那就是美英帝国集团必须要永恒地保持住自已的全球霸主与帝国对海洋的统治控制地位(通过对海洋的绝对控制统治来间接、直接地实现对全球的控制)。
事实上,为了长斯地实现这个目标,在一战以前,大英帝国的“基本国策”就是“均势欧陆,独霸大洋”,这个国策到一战暴发前为止差不多连续坚持了二个多世纪;自一战后,大英帝国实力日趋衰落,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集团的后起之秀,美国则接下了大英帝国对全球海洋进行统治控制的接力棒,并坚决压制粉碎了德国、日本、苏联等后来的“海权帝国挑战者”的所有企图(1971年美国与中国开始交好同样也是大英帝国“均势欧陆、独霸大洋”基本国策的一种变相延续,只不过将其的范围扩大到“均势欧亚、独霸大洋”,而对手则由法国、德国改为苏联而已!)。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特权导致贪污腐败盛行,也有说是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还有说是戈尔巴乔夫公开性原则……事实上,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
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何在?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有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这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而这些条件一旦失去,帝国的解体也就不可避免。
所谓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这种经济制度的特征在于:在计划经济下,三个经济问题都是由政府或是财团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则是财团与政府结合的形式,又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
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国家大部份资源由政府或是财团拥有,并且由政府指令的形式来分配资源,不受市场影响。
结合历史知识,系统反思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溃的历史原因。
结合历史知识,系统反思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
溃的历史原因。
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溃的历史原因有如下几个:
1. 政治制度失控
苏联制度下,和政府掌握了全部权力,缺乏相应的监管和制衡机制,导致腐败和官僚主义严重。
同时,国家官僚机构庞大,信息闭塞,导致决策缺乏智慧和敏捷性,难以有效应对社会问题的改变和不断增加的民众诉求。
2. 经济困境
苏联经济体制采取计划经济模式,由国家掌控一切资源和生产力,缺乏市场机制配备和用户需求,经济效率低下,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西方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化改革,导致苏联在世界市场地位下降,无法占据有利位置。
3. 民族矛盾激化
苏联政府曾在苏联领土内推行「民族政策」,创造了苏联主义的政治象徵,但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语言和传统差异,以及經济分配的不公,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同时,苏联扩大对其卫星国家的控制和干预,使得民族问题越发严重。
4. 对外交错政策
苏联在其外交政策中膨胀和侵略性强,试图通过与西方国家「对抗」来保护自身利益,但在冷战结束后,苏联面临国际压力和经济危机,而它的外交政策导致国际孤立和居高临下的处境。
总之,以上几个因素相互交织,导致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溃的历史原因。
小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小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教训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也为全球化进程开辟了新篇章。
但是,苏联解体背后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历史教训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
首先,苏联的经济体制疲软。
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的忽视,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物资短缺和产品质量低劣。
与此同时,苏联巨大的军事开支和对社会福利的过度投入也严重挤压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其次,苏联的民族问题也是导致解体的重要因素。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着各种族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苏联建国初期,通过实行联邦制和给予各民族相对自治的政策来解决民族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策渐渐失去了效果。
许多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导致了苏联内部的不稳定和分裂。
此外,苏联的政治制度和体制自身也存在问题。
苏联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党专政的基础上的,党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存在着腐败和官僚主义的现象。
这种体制导致了缺乏政治竞争性、民主和法治的制约,无法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和满足人民的需求。
历史教训是苏联解体背后的重要内容。
首先,苏联解体表明,经济发展和政治不能割裂开来。
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机制和竞争的激励,而政治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福祉。
苏联的失败警示我们不能过分依赖计划经济和集权体制,需要推进经济和政治的双重。
其次,苏联解体也再次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多民族共存的情况,对民族问题的处理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统一、苏联对民族问题的处理过程以及解体过程中的冲突和分裂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此外,苏联解体还提醒我们要警惕一党专政的弊端。
一党专政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政治制度的严密监督和制衡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
总之,苏联解体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和历史教训需要我们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苏联解体的思想原因
苏联解体,也称为苏联解体,是指1991年12月25日,苏联联邦宣布解体,苏联联邦政府解散,原苏联15个共和国宣布独立,苏联联邦政府实际上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的思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政治思想原因:1、苏联政治体制的崩溃:苏联政治体制是一种独裁政治,它把党的政治力量放在政府的最高位置,把政治权力放在党的手中,把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权力放在党的政治控制之下。
由于党的政治控制过于严格,导致政治体制的崩溃,政治环境变得混乱,苏联解体成为必然。
2、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以政府为中心的集权制度,政府控制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经济结构和社会体系也都是政府控制的,这种制度的崩溃导致苏联经济体系的崩溃,社会结构的崩溃,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经济原因:1、苏联经济体制的崩溃:苏联经济体制是一种以政府为中心的集权制度,政府控制经济,经济结构和社会体系也都是政府控制的,这种制度的崩溃导致苏联经济体系的崩溃,社会结构的崩溃,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苏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苏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分布不均衡,苏联内部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比东部地区稍好;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苏联经济结构中,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农业经济发展落后;三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苏联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
三、外部原因:1、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西方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不断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和政治压力,把苏联经济推向绝境,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2、苏联内部的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内部存在着多种民族矛盾,特别是苏联东部地区的民族问题,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总之,苏联解体的思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思想原因、经济原因和外部原因。
结合历史知识,系统反思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溃的历史原因。
结合历史知识,系统反思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溃的历史原因。
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溃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经济衰退、民族问题和领导层的失职等方面。
首先,苏联的经济问题是导致政治安全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面临着极度的经济困境。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变革。
此外,苏联军费开支庞大,削弱了民生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经济衰退导致了物价上涨、工资减少和失业率上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其次,民族问题也是苏联政治安全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是由众多不同民族组成的国家,其中俄罗斯民族占据主体地位。
然而,在苏联解体前,各民族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民族主义思潮兴起,要求自治甚至独立的声音不断增加。
苏联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失策,没有妥善解决不同民族的利益纠纷,加剧了民族矛盾,进一步分离了苏联。
再次,苏联领导层的失职也是导致政治安全崩溃的原因之一。
在苏联解体前的时期,苏联的领导层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高层官员的腐败现象严重,使得苏联的政府领导者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其次,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现象分散了苏联政府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精力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
最重要的是,苏联领导层没有跟上快速变革时代的步伐,缺乏对改革的远见和决策能力,导致苏联政府在经济、民族和社会问题上无力回天。
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溃的历史原因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其中经济衰退、民族问题和领导层的失职是主要原因。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回顾苏联的历史教训,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发展、民族和谐以及领导层的高效执政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
只有保证国家的经济繁荣、民族和谐以及良好的领导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稳定。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言: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
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
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
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
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
苏联的经验教训
苏联的经验教训
苏联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深思的。
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不仅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还面临着无数的内部问题。
在苏联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着中央集权的问题。
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国家的行政效率低下,同时也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这种集权的体制,也让腐败和权力滥用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
此外,苏联在经济上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计划经济体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这导致了经济的疲软和萎靡。
而在科技和教育领域,苏联也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政治上,苏联的体制也很僵化。
选举制度和政治机构都受到了政治操控和干扰。
更糟糕的是,苏联的政治体制也没有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总之,苏联的崩溃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的崩溃源于多种问题的集合。
苏联的经验教训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合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以及科学的管理方式和领导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保持长久的繁荣和稳定。
- 1 -。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崩溃与资本主义的胜利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崩溃与资本主义的胜利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引发了世界的关注。
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崩溃,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探讨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崩溃与资本主义的胜利。
一、经济层面的崩溃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是导致社会主义崩溃的主要因素之一。
苏联的经济体制长期以来由计划经济主导,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全面控制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而相较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加自由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动。
苏联的经济崩溃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供应不足、质量低劣等问题上,这些长期困扰着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
二、政治层面的崩溃苏联解体还暴露出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政治弊端。
在苏联时期,集权体制严重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政权的高度集中导致了权力的滥用、腐败的泛滥,政治力量对社会的过度控制也剥夺了人民的创造性和自主权。
与之相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健全,注重民主法治,充分尊重个体权利和自由,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社会层面的崩溃苏联解体也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在苏联时期,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奉行剥夺制度的实践造成了人民之间的信任危机和社会分裂。
而资本主义注重个体的发展和自由选择,鼓励个人的创业精神和自我实现,这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动力。
总结起来,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崩溃与资本主义的胜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上的失败、政治制度上的弊端以及社会问题的加剧,都推动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而资本主义的灵活性、民主制度的优势以及个体发展的机会,为资本主义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绝对完美的系统,它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审视并不断改进现有制度,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创造更好的条件。
以苏为鉴的历史动因,演进过程及现实启示
以苏为鉴的历史动因,演进过程及现实启示以苏为鉴的历史动因、演进过程及现实启示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的解体引起了全球震动的历史事件。
苏联曾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然而,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苏联最终崩溃了。
作为一个历史的缩影,苏联的解体的历史动因、演进过程以及现实启示也值得我们深思。
一、历史动因1.政治原因:政治制度的缺陷和管理的失误苏联共产党的高度集权化和独裁式的政治制度导致了党的腐败和官僚化,不能依靠人民支持。
领导层的不作为和由于反对声音被打压致使随着时间的推移,选举成为了一种虚假的象征,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经济原因:计划经济内部自我矛盾的日益严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对生产和分配的广泛干预来保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但该体制的内部因素导致了经济的停滞、滞胀和贫困。
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负面而深远,国家的自我封闭和外部压力导致名目繁多的经济制度被废弃。
3.文化因素:价值观念的缺失和人民的不信任苏联教育体系的政治化意味着,国家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他们成为忠诚的苏联公民,而不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思考能力。
由于文化政策和教育体制的刻意扭曲,实际上成为思想上的禁锢,引起了社会中信任的丧失,导致了社会上的疏离和互不信任。
二、演进过程苏联的解体是一个经过长期酝酿的过程。
从思想上说,苏联在激进革命初期因为革命偏激、目的不明确,发展了姑息制度、反复无常的事实主义政策,使国家和社会逐渐走向左转;从生产力上来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计划经济的肆虐逐渐加强了政治权力对经济的掌控,否认自由市场和民主竞争机制,最终催生了内部的矛盾、境外的压力和人民的不信任纷纷崩塌,成功地切割了国家。
三、现实启示1.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历史进程中,清晰的政治方向和逐步的改革势头必不可少。
必须在政治领域开展一系列激进的改革,以加快制度建设、内部民主化和决策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从而提高公民参与的水平和政治体制的公正性。
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
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摘要: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各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它对整个世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各国共产党都造成了重大危害,它如同一场“政治地震”,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
苏东剧变至今已时过二十年,在苏东,一个个执政党、一个个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在未作任何有效抵抗的情况下,就自行覆灭了呢? 这里,文章简单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并总结了它带给我们的一些深刻的教训。
千年的钟声指导人类走入了新的纪元,回首那连历史都难以载荷的20世纪,我们感慨万千。
这一百年注定了将要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世纪下半段,以一个局外人的严峻而又客观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一场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的“革命”:苏东剧变。
关键词:苏东剧变原因教训一、苏东剧变原因1、苏联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一件大事,它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而且还意味着长达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和一批东欧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
这个历史事件要比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失败所包含的内容与提供的历史教训丰富得多和深刻得多。
因此,从苏联发展历史过程中来研究其兴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特别要指出的是,当东欧各国和苏联剧变而导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吗,我国通过改革开放转变体制,决心摆脱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之际,通过对苏联兴亡历史的研究并得出科学结论,这对今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具有直接的意义。
苏联的兴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
苏联演变并非命中注定但却事出有因。
苏联剧变后,对苏联的兴亡问题尤其是在分析苏联解体原因问题上,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差异很大。
因此得出的经验教训亦不相同。
(1)外因决定论,即: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外因,使得苏东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堡垒”从外面被攻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苏联的崩溃:你知道的每件事都是错的每次革命都是一次惊奇。
尽管如此,上一次俄国革命却可列入最出人意料的事件之列。
时间回到1991年之前,当时在西方,无论专家、学者、官员或是政客们都没有预料到整个苏维埃联盟及其一党专政制度、国营经济体以及克里姆林宫对于国内和东欧各国的控制会在一夜间分崩离析。
自视为未来革命者的苏联国内异议分子,同样也没有预计到这一点。
1985年,当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总书记时,他的同代人完全没有预计到一场革命危机的到来。
虽然围绕苏联体制中存在问题的规模和深度有着各种争论,但没人想到这些麻烦会危及体制的生命,至少不会这么快。
这种普遍的短视由何而来?西方专家对于苏联崩溃的始料未及,或许部分出于一种历史修正主义的思想作祟——称之为反反共产主义——它倾向于夸大苏维埃政权的能力和合法性。
然而,另外一些几乎完全没有对共产主义持怀柔态度的人,也对其突然死亡感到困惑。
作为美国冷战战略的设计师之一,乔治.凯南在《当代国际事务史》中回顾这段历程时,认为“很难有比它更加诡异和出人意料,甚至乍看上去有些难以理解的事件,先后以俄罗斯帝国和苏维埃联盟面目出现的一个强大国家,顷刻间便土崩瓦解,完全消失的无影无踪”。
作为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顾问之一,理查德.帕普斯或许是全美国最专于俄国历史的学者,他也称这场革命“始料未及”。
1993年,在保守的《国家利益》杂志上,他发表了关于苏联灭亡的论文集,标题目是《苏维埃共产主义的诡异灭亡》。
于是,可以理解的是,这种集体性误判可以被毫无风险的被纳入一份心理档案中,分类在奇怪和变化无常的社会科学之下,随后便被遗忘。
然而直到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一种认为苏联会继续延续其目前状态,或是至多会开始冗长的衰退的假设,似乎仍被看作是理性的结论。
实际上,1985年的苏联,与其十年前相比,拥有类似的自然及人力资源。
当然,其生活标准比绝大多数东欧国家低得多,更无法与西方相比。
物品短缺,食品配给,商店门口的长队以及剧烈的贫困都是顽疾。
不过,苏联经历过比这远大得多的灾难,而且没有为此牺牲哪怕一点点对于社会和经济的控制,在这一点上它们从不让步。
在1985年,没有任何关键经济数据表明这个国家会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
与1960和1970年代相比,从1981到1985年,该国GDP增长虽然缓慢下降,但仍保持平均每年1.9%的正增长。
这种漫不经心却很难构成灾难的增长模式,一直持续到1989年。
同时,自法兰西大革命以来,一直被视作即将爆发革命危机征兆的预算赤字,1985年也仍保持在不到GDP的2%水平。
虽然此后增长迅速,但直到1989年,也不过不到9%而已——这是一个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会认可的数据。
在此期间,石油价格急剧下跌,从1980年的每桶66美元跌至1986年的每桶20美元(以2000年价格衡量),对于苏维埃政权的财政来说,这当然是个打击。
然而,按通胀调节后,在世界市场上,1985年的油价要比1972年昂贵的多,这一价格水平高于整个1970年代的三分之一年份。
与此同时,苏维埃收入在1985年增加超过2%;经通胀调节后,其工资水平在接下来五年中继续增长,直到1990年,平均保持了7%增速。
不错,经济的停滞明显,令人担忧。
但正如卫斯理大学教授彼得.洛特兰德所言,“说到底,慢性病并不必然置人于死地”。
即便是研究革命爆发经济根源的专家安德斯.阿斯兰德也指出,从1985到1987年,局势“没有任何变化”。
在执政者看来,政治生态甚至有所改善。
经过此前二十年对政治反对派不间断的镇压之后,几乎所有突出的异见分子都已被羁押、流放、强迫移民或是死于劳改营和监狱之中。
这个国家没有表现出任何即将爆发革命的迹象,包括其他传统上被看作国家灭亡的根源之一——外部压力。
恰恰相反,之前十年间,正如美国历史与外交学家斯蒂芬.塞斯塔诺维奇所言,他们已经“实现了所有军事和外交目标”。
当然,阿富汗看上去越来越像是一场长期战争,但对于拥有五百万人的苏军来说,这点损失不过是九牛一毛。
实际上,在1987年之后的辩论中,虽然为了维持帝国而付出的巨大财政负担成为主要焦点,但阿富汗战争的成本本身却并不过分:1985年其花费估计约在40到50亿美元之间,与苏联的GDP相比,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美国也不是催化剂。
如果可能的话,“里根主义”政策逆转了苏联在第三世界的优势,给帝国周边带来了相当大压力,比如阿富汗,安哥拉,尼加拉瓜和埃塞俄比亚。
然而,苏联面对的这些困难远不致其崩溃。
当意识到潜在的昂贵竞争的征兆时,里根提出主动战略防御的思想具有决定性——但考虑到克里姆林宫完全了解有效部署空间防御武器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因此此时距离军事上的挫败还差得远。
同样,对苏联领导人来说,1980年波兰工人的和平反苏起义是个非常令人头疼的事件,同时也是对其欧洲帝国的动摇,但到1985年,团结工会看上去已经式微。
对于每隔十二年在东欧大陆承担流血的“和平使命”——1956年在匈牙利,1968年在捷克,1980年在波兰——苏联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且毫不顾及世界舆论。
换句话说,无论在其本身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看来,当时的苏联都在国力和全球影响力方面达到顶峰。
“我们倾向忘记这件事。
”历史学家亚当.乌尔姆后来指出,“在1985年,全球没有任何一个主要国家政府能像苏联那样权力稳固,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制定清晰的政策”。
当然,就苏联为什么会崩溃,有大量结构性推论——经济、政治、社会等等,然而当这件事发生时,这些理由却全部无法解释其为何发生。
1985到1989年间,无论经济、政治、人口、以及其他结构性环境,都没有发生急剧恶化,那么,这个国家及其经济体系是如何突然间被大量善男信女看作可耻、非法和不能忍受,以至于走向灭亡呢?就像有现代革命一样,俄国革命始于“上层”对于自由化的迟疑——其理由已经超越了对于经济的必要调整,以及让国际环境更加有利。
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的创业思路有着某种理想主义色彩:想建立一个更加有道德的苏维埃联盟。
虽然以经济改良为旗帜,但戈尔巴乔夫及其支持者无疑首先修补了道德,而不是经济上的错误。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公开谈论这场改革时,无不对精神文明的倒退,以及斯大林主义过往的腐败影响感到痛心疾首。
如此一来,历次大革命爆发前夜曾提出过的那些问题,便再次吸引人们绝望的寻找答案:什么是好,有尊严的生活吗?构成一个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的只需是什么?一个合法与正派的国家是怎样的?这样一个国家,应与其公民社会保持什么关系?“在这个国家,一层全新的道德空气正在成型”,1987年1月,在中央委员会会议中,戈尔巴乔夫讲话中指出。
在这次会议上,他宣布开放和民主化将成为这次俄式改革,或者说苏维埃社会重构的基础。
“要开展对于价值观的重估,及对其创造性的反思”。
后来,他曾回忆道“我们无路可走,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与过去的失职行为划清界限”,他将其称之为自己的“道德立场”。
1989年,在一次采访中,号称“开放教父”的亚历山大·亚科夫列夫曾回忆道,担任十年驻加拿大大使,并于1983年返回苏联之后,他感觉人民已经忍无可忍,就要发出怒吼,“够了!我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
每件事情都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开始。
我们必须重新考虑我们的概念,我们的思路,我们对于过去和未来的看法......此时人们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生活——那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耻辱”。
在戈尔巴乔夫的总理尼古拉.雷日科夫看来,1985年的“道德社会国家”有着“极为惊人”的特征:我们监守自盗,行贿受贿,无论在报纸、新闻还是讲台上,都谎话连篇,我们一面沉溺于自己的谎言,一面为彼此佩戴奖章。
而且所有人都在这么干——从上到下,从下倒上。
戈尔巴乔夫自由化小圈子的另外一名成员,外交部长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则对普遍存在的目无法纪和腐败堕落痛心不已。
据他回忆,1984年至1985年冬天,他曾对戈尔巴乔夫讲到:“每件事都已经腐烂,必须做出改变”。
早在195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先辈,尼基塔·赫鲁晓夫也曾认为斯大林时代建立在恐怖和谎言基础上的建筑早已摇摇欲坠。
但这位第五代苏维埃领导人对于政权的恢复力显然更有信心。
戈尔巴乔夫及其派别似乎相信,可以在保持政治可控的情况下拨乱反正。
民主化,戈尔巴乔夫宣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场改革的精髓”。
许多年后,他在采访中表示:不仅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甚至在文化层面,苏联模式也已经失败。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绝大多数受教育者,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排斥这种文化,因为它不尊重这些人,反而从精神和政治上压迫他们。
这场改革导致1989年革命,多半是出于另外一个“理想主义”理由:出于对暴力的深深厌恶,因此当改革的深度及规模超出他最初的预想时,他顽固的拒绝诉诸于大规模镇压。
为了保护这个体系而采取斯大林式的镇压,是对他内心最深处某些信念的背叛。
一位目击者曾回忆戈尔巴乔夫在1980年代末的对话,“我们应该在桌子上挥拳”,他做出握紧拳头的样子。
“一般来说”,总书记讲到“可能会这样。
但这不会令人感到愉快”。
在克里姆林宫之外,这种理想与观点对于俄国革命带来的促进甚至更加明显。
一位著名记者,后来成为开放的热情先驱的亚历山大.鲍文,在1988年曾写道,随着人民对腐败、无耻的偷窃、谎言,以及城市工作的妨碍越发“烦躁”,俄式改革的理想已经“成熟”。
据另外一位曾与他共同规划激进改革选取的目击者回忆,他预感“大量变革已经蔚然成风”。
实际上,这种呈现在上台不久的戈尔巴乔夫面前的预期如此强烈,并逐渐增长,对他的政策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
突然间,这些理想被物质化,成为点燃革命的结构因子。
官方意识形态的信誉,用亚科夫列夫的话说,是整个苏维埃政治经济体系“木桶上的钢箍”,此时正在迅速弱化。
新的认知为“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对于政权的看法改变做出贡献。
逐渐的,政治上无懈可击的合法性开始遭到诘问。
在罗伯特.莫顿不朽的“托马斯定理”——如果人们把某种情景定义为真实,那么这种情景就会成为他们真实的结果——情形下,苏维埃经济的实际恶化在不久之后成为结果,并因此导致了对于这个政权的认知及评价的根本转变。
1987年,在一本苏联杂志上,一位俄国读者称在自己周围看到一种“认知的剧烈转折”。
我们知道他是对的,这是首次从一开始就全程都有民意调查记录留存的大革命。
早在1989年末,第一界国民议会的公开舆论调查就发现,经过四代一档独裁通知,并且在独立党派仍然非法的情况下,竞争性选举和让俄共之外的独立党派合法化得到势不可挡的支持。
1990年代中期,地区调查发现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需要政府“允许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六个月后,一次全饿调查发现,56%受访者支持激进或渐进的市场经济改革。
一年之后,赞同市场经济改革的受访者已经增加到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