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验(附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为了抢购牛奶、面包等食品,常常要排很长的队伍。
这种现象折射出苏联()①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②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④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2.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A. 对外扩张包袱过重B. 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经济结构严重失调C. 个人崇拜严重D. 高科技产业毫无进展【答案】B【解析】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消除,主要是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正确;对外扩张包袱过重、个人崇拜不是主要问题,A和C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高科技有所发展,D错误。
故选B。
3.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了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杠杆和加强经济核算等新的改革方向。
这一举措()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制约B. 冲击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C. 加速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D. 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基本国情【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杠杆和加强经济核算”可知,这些改革方向必然冲击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故B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排除C;4.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
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
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
据此可知当时()A. 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B. 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C. 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D. 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及第聂伯河水电站“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受到国外技术专家的支援,有新经济政策的影子,故选C项;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是在二战期间,排除A项;1927年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奉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是在苏联完成二五计划后,即1937年,排除D项。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A. 工业化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新经济政策D. 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C【解析】2.有学者认为,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但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经济发展”,那时的所谓计划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
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B. 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C. 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D. 推动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不是为了促进经济本身的发展,故A正确;根据材料“所谓计划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故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新经济政策,无法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故C错误;根据材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故D错误。
故选A。
3.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据此,戈尔巴乔夫()A.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C. 加强执政党地位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由于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导致苏联经济萧条,材料中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为改变这种局面,戈尔巴乔夫制定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故B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为应对问题,后来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体制D.农业集体化2.“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
”材料中所说的改革的情况是指 ( )A.斯大林改革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4.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下列引言与“尝试”相符的是()A.“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B.“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C.“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5.“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
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
……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A.全面恢复私有制B.实行商品贸易C.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D.禁止私人贸易6.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
高一历史必修Ⅱ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含答案)
第七单元1922年后这个群体就逐渐消失了。
造成1921年春天我们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B.是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D.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的妥协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6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193793%,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B.打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D.调动人民群众生产建设积极性—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9.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A.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D.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10.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编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1991年12月25日,红白蓝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A. 67年 B. 69年 C. 73年 D. 74年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了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3.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4.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5.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D.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6.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
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A.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C.与美国冷战D.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7.《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
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8.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列宁的这一政策()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2.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本,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
这种做法()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纠正了经济政策的弊端C.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D.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3.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A.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费C.允许商品买卖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5.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
这些举措表明苏俄()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6.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A.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D.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2.列宁说:“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材料中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满足战争的需要 B.恢复发展经济 C.巩固工农联盟 D.实现工业化3.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 ”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这里“ ”应填写的是()A.计划 B.法治 C.集体化 D.工业化4.据说,1931年美国的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工人自由快活,美国工人没有民主自由B.苏联工人工资高,美国工人工资低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大量失业D.苏联工人剥削农民,美国工人被资本家剥削5.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是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苏联筹措工业化资金的主要途径是( )A.借外债 B.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C.降低工人工资 D.吸引外国资本家投资6.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
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
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D.斯大林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7.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8.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提出,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特别要提高工资低的那部分工人的工资。
这表明赫鲁晓夫()A. 注重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B. 借助市场发展经济C. 倡导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D. 主张变革集权体制【答案】A【解析】提高工人、职员和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故A项正确;材料未直接涉及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并未变革集权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2.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
据此可知,该战略()A. 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B. 旨在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C. 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D. 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可知,当时苏联仍然重视工业,并没有重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相关知识,故排除A;到苏联解体前,苏联传统经济模式仍未改变,故排除B;“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3.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 ,到1938-1940年达到41.2\% .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 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C. 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8-1940年达到41.2\% ”结合斯大林模式内容可知,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故C正确;A项指的是1919年实行的余粮收集制,排除;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废除,故B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923—1925年期间苏联粮食产量基本能够养活本国居民但从1928年起苏联就已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了这一变化()A. 反映出苏联主动加入世界市场体系B. 说明新经济政策尚未取得成效C. 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关系密切D. 体现出列宁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到 1928年起苏联开始从国外进口粮食这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关系密切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主动”说法与材料说法不符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因此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列宁已经去世因此D项说法错误故选C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说“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说明()A. 计划经济可以缓解经济危机B. 斯大林模式适用于世界各国C. 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模式D. 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充满希望【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引起关注”、“社会主义不再是…梦”、“发展中的事业”等信息可知作者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借鉴计划经济模式故C正确而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从题干的意思可以看出 D项未涉及到排除3.1921—1927年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8.3% 从1933年起苏联不再进口拖拉机全部国产 1940年机械动力已占农业动力的77.7% 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在1925—1927年期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为7360万吨“二五”期间为7290万吨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 “斯大林模式”不利于技术转化B. 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工业化C. 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D. 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经济管理模式故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苏联的工业化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苏联1921—1940年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却下降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是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D4.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简表(年均增长率%)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A. 重工业总产值追平美国B. 改革成效大且持久C. 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D.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答案】C【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可知题干涉及的相比增长率呈增长的趋势说明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故C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效果并不明显故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相关知识故排除D故选C5.1918年列宁认为“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民)是垄断破坏者” 但到1921年后却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农民已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列宁这一认识的变化()A. 强调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B. 顺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C. 推动了苏俄经济政策转变D. 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列宁的观点从1918年的“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民)是垄断破坏者” 到1921年的“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农民已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说明列宁认识到俄国是落后的小农国家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这一认识的转变有利于推动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工农联盟排除A此时苏俄还没有进行工业化建设排除B此时还未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排除D故选C6.二战后苏联驻东欧的常备军超过60万人当南斯拉夫提出改革目标是建立不同于苏联的模式时苏联军队推进到南斯拉夫边界斯大林在1948年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信中说“低估苏联经验在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是不允许的”材料表明苏联()A. 推行大国沙文主义B. 加强“华约”国家团结对抗西方C. 在东欧推行社会主义制度D. 协调经互会成员关系抵制美国【答案】A【解析】”苏联驻东欧的常备军超过60万人““低估苏联经验在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是不允许的”表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对该改革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B. 政治领域改革失败后被迫转向经济领域改革C. 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原先的苏联D.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措施有(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 (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3)经济上搞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此为俄罗斯民主和反政变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 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B8.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 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观点()A. 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 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C. 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D. 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答案】B【解析】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叶·利别尔曼的观点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 意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变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局限故选B项“彻底摆脱”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告终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生产发展并没有将苏联经济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排除D项故选B9.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 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 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 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 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相对于没有私有制、商业和市场的社会主义来说是一种“退却” 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新经济政策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并非全部实行国有化D选项错误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模式不是新经济政策故选C10.下列苏俄、苏联历史上的农业政策或举措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①余粮收集制②固定的粮食税③农业全盘集体化④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②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④不是超越当时生产力而是不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排除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③过急过快故①③正确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据材料一罗斯福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为此罗斯福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11.(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哪些?11.(3)材料三中的“经营方式”是指什么?与以前的经营方式相比有哪些优点?【答案】(1)背景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答案】(2)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长期执行计划指令(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重要性)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3)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由“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解析】(1)从材料一的“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结合所学从本质“国家资本主义”到表现“按劳分配”、“自由贸易” 从内容“多种所有制”到目的“恢复发展经济”等方面分析【答案】(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 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 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解析】(2)评价要结合所学辩证评价其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但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却是错误的通过《国营企业法》等立法手段是可行的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 面向市场是必要的但放弃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却是致命的错误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革命的第一阶段”具体指什么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的性质?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什么方式最终何种方式夺取政权?13.(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13.(3)根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案】(1)“革命的第一阶段” 二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方式“和平过渡”的方式方式城市武装起义【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的第一阶段”具体指二月革命根据所学知识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的方式和最终夺取政权的方式考生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和平过渡”的方式但最终是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答案】(2)内容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是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3)特点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解析】(3)根据材料三中的“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等信息即可归纳出“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4.(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一至图四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的时代这些农具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这一运动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由哪些?14.(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政府制定的具体的农业调整政策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3)材料四的讲话中涉及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它有何重大意义?【答案】时代图一农具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图二、图三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图四农具出现在唐代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回答“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也可得分)【解析】耒耜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出现的铁农具、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翔曲辕犁是唐代发明的影响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发展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答案】运动圈地运动影响形成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推动农业技术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回答“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可得分)【解析】结合所学知识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所以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圈地运动有关积极影响英国的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形成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推动农业技术革命【答案】事件罗斯福新政政策农业减耕减产政府提供补贴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摆脱经济危机(1)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法案内容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农业调整政策根据材料“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 “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可知国家干预农业经济控制农业播种面积农业减耕减产政府提供补贴目的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摆脱经济危机(1)根据材料“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可知这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根据课本知识作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农民有了生产、分配、土地承包经营权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 苏俄的社会性质B. 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C. 苏俄生产力水平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答案】C【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国家控制经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运用商品、货币的作用发展社会经济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农民的态度都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他们只能是国家政策调整的其中一方面因素而不是全部故BD错误联系教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合和平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才进行政策调整故C项正确故选C2.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这表明()A.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B.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C. 新经济政策内容不断调整完善D. 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答案】B【解析】“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故B正确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内容材料未体现故AC错误合作社的性质未发生变化依然是公有制故D错误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B.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C.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送上工业化大道”“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说明材料强调了斯大林模式在达到工业化道路的作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故A正确材料评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工业化不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故BCD错误故选A4.1920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说明苏俄()A. 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B. 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C.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D. 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工作【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列宁察觉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危机准备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非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 B项未区别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列宁对苏俄工业模式的思考与农民积极性提高无关排除C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是1925年题干的时间为1920年排除D项故选A5.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如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A.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B. 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C.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D. 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答案】B【解析】6.如表为1913~1928年苏(俄)联西伯利亚粮食生产情况表(单位万吨)表中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B.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 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促进【答案】A【解析】7.“在苏联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面只要最高领导一停止施加压力使社会实现非斯大林主义化的种种努力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几乎无需下达新的补充指示就会自动恢复原状就像被按倒的不倒翁一样只要手一松开它马上便直立起来所以正如有人指出的‘断言我们似乎告别了斯大林主义此话说早了太早了’”这说明()A. 斯大林主义仍然充满活力B. 苏联的改革没有触及深层次问题C. 斯大林主义得到广泛拥护D. 改革成败取决于最高领导的态度【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这种现象是在苏联改革的过程当中出现的直接而言说明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但根深蒂固并不等于没法撼动主要是改革不深入、不彻底从而使得斯大林模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社会机制中得不到彻底消除致使一有机会就出现反弹并最终使苏联的改革失败故选B8.苏俄国内革命战争基本结束后苏俄并没有立即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观原因是()A.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B. 严重的经济困难C. 余粮收集制减轻了经济困难D. 苏俄一些领导人曾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D【解析】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是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A错误严重的经济危机是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B错误余粮收集制加剧了农民的经济困难故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而苏俄领导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故D正确故选D9.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豆腐票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主要归结于()A. 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B. 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提出与实施C.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与发展D.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答案】B【解析】“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表现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B正确故选B10.经济学家吴敬琏这样评价苏联某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没有实质性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如此还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加剧了地方割据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而使经济出现混乱他评价了()A. 斯大林改革B. 赫鲁晓夫改革C. 勃列日涅夫改革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失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据此依据材料“还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加剧了地方割据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而使经济出现混乱”等可知D正确ABC项均没有导致经济出现混乱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联)、美国、中国改革调整机遇的表现及特点11.(2)依据材料一、二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二的观点【答案】机遇的表现及特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完善【解析】所谓“机遇” 应该指非常好的机会对于苏、美、中三国而言材料中提到的非常好的机会指的是利用市场和货币来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开始开创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模式的罗斯福新政或者探索坚持干预与自由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的出现、坚持社会主义自我调整和完善的中国改革开放【答案】观点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的设计有指导意义或违背经济学常识的政策设计必然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论述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的影响加以论证从苏俄(苏联)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等【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要重视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如果违背经济常识就会早到惩罚因此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论证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优秀经济政策也要去找违背经济常识的经济政策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论证时要坚持史论结合!12.(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实施对美国的主要影响12.(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宁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答案】(1)退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准许农民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存在是指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经济的“制高点”【解析】(1)根据材料“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答案【答案】(2)影响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等【解析】(2)根据材料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答案】(3)共同点背景都是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局面都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内容都在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都是对传统做法的创新影响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政权的巩固【解析】(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13.(1)图一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哪一年确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13.(2)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二分析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原因及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3.(3)图三反映苏联经济出现了什么新气象?分析导致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答案】(1)1925年成就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1925年确定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答案】(2)原因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落后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适应工业迅速发展需要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解析】(2)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到1937年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也出现了以下的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答案】(3)新气象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解析】(3)如图可知苏联士兵吃上了美国食品体现了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这来自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什么?该政策有什么特点?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发生的“改变”14.(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结果【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可知“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答案】(2)改变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2)根据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可知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3)评价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措施苏联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并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德国积蓄了力量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社会日益失去生机与活力日益僵化的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解析】(3)根据材料三“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知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结果是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措施苏联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并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德国积蓄了力量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社会日益失去生机与活力日益僵化的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1929﹣1933)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意指()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联系所学苏联为赢得二战胜利的经济影响是斯大林模式同时为资本主义摆脱大危机提供借鉴的也是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中吸取斯大林模式中国家对经济干预特点改变了资本主义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模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而ABD项对罗斯福新政没有产生影响故排除2.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A. 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答案】B【解析】联系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俄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A、C和D均是该措施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属于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中提出所以B错误但符合题意3.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 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A. 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B. 普遍建立集体农庄C. 全面推行余粮征集制D. 在农村实行粮食税【答案】D【解析】“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主要是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村实行粮食税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故D正确AB是斯大林时期排除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4.据统计 1924年“工商业资产阶级”(私营企业主和商人)占苏联全部人口的8.5% 这一比例与工人阶级所占比例(10.4%)已非常接近下列选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苏联政府忽视了工人阶级利益B. 新经济政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C. 非国有化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D. 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完成【答案】B【解析】5.布哈林说“托洛茨基主义的思想家天真地认为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速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发展打破纪录”这表明他主张()A. 协调工农业发展B. 优先发展重工业C. 推行农业集体化D. 加快农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布哈林认为工业和农业应该协调发展不能纯粹的从农业抽调资金来供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要求推行农业集体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和工业要协调发展排除D项故选A6.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A. 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B.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C.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正确A是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排除B是勃列日涅夫重点排除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7.有学者指出苏联工业化期间农民牺牲太多建立起高度集中、一时也能行得通的模式这实际上是“军事(战时)共产主义模式的再版”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种模式都()A. 推行余粮收集制保障供应B. 未能使苏联建成社会主义C. 依靠国家行政的手段推行D. 利用自由市场发展生产力【答案】C【解析】8.1921年4月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认为“如果要限制小农经济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就需要把他们引导到组织合作社的道路上来”这表明苏俄新经济政策()A. 采取合作化道路来发展农业B. 蕴含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C. 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D. 以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答案】B【解析】“需要把他们引导到组织合作社的道路上来”表明列宁主张通过合作社这个机构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经济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说明新经济政策蕴含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故B项正确合作化道路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的信息故C项和D项错误故选B9.1920年10月苏俄有人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说“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只能从回忆录中知道什么是货币而我们的孙子就只能根据历史教科书中的彩色画片知道什么是货币了”这说明()A. 苏维埃政权崇尚简朴的生活作风B. 苏俄政府垄断全国资源禁止货币流通C. 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苏俄的经济侵略D. 俄国参加一战使得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答案】B【解析】A.材料中描写的是排斥货币不等于生活作风简朴故排除B.材料中描写的是排斥货币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国家统一调配故正确C.1920年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问题基本被解决而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故排除D.该题的时间是1920年而一战的时间是1914﹣1918 时间不符故排除10.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A.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A【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都是失败的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A11.“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 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 苏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B. 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的政策导向D. 赫鲁晓夫大规模垦荒不切实际【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结合所学可知苏联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得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导致农业滞后说明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弊端严重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主要是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B项从属于C项 C项更正确故排除B项A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2.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此“我们”纠正错误的措施包括()A. 余粮收集制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固定粮食税D. 农业全盘集体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的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做法是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故C正确排除AB是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排除D是斯大林发展农业的措施排除13.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A. 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B. 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C. 冲击了原有的经济秩序D. 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赫鲁晓夫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这冲击了原有的经济秩序故C项正确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是在1937年故A项错误材料这一做法是扩大地方权力并未说明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故B项错误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不是在赫鲁晓夫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C14.对如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合理的是()A.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 形成计划经济体制C.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D. 导致国内局势失控【答案】D【解析】“多党制”“私有化”表明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国内局势失控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5.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人为的价格飞涨五花八门的捐税人们迫于各种压力通过购买国债来表现自己的忠诚人们用于个人消费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得令人难以置信”材料可以用来印证()A.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的景象B. 苏联模式形成中的某些特征C. 英国福利国家带来的弊端D. 德国统一后的社会经济状况【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人们迫于各种压力通过购买国债来表现自己的忠诚用于个人消费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非常低表明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故B正确ACD与材料主题无关排除故选B16.“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 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既利用了市场调节又实行了政府干预大危机是“自由放任”的结果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政府的过度干预故B项正确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起到什么积极作用?17.(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教训?【答案】(1)行业重工业积极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答案】(2)历史事件“大跃进”运动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解析】(2)根据材料二“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可得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大跃进”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建国后《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发行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全国及世界诸多重要城市在全国各大主流政经媒体中位居前列下面为《解放日报》1982年4月19日第一版新闻标题及部分内容注维埃拉为当时几内亚比绍国家部长会议主席库勒米为当时索马里第二副总统——摘自1982年4月19日《解放日报》头版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解析】本题通过《解放日报》的新闻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新中国外交关系等主要考查史料实证考生作答时先要提取新闻标题中的有效信息再将其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本题为20世纪80年代在此基础上将新闻涉及的事件和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相联系比如改革开放、外交关系、文化教育等等最后根据所学的史学方法对材料的史料价值进行针对性说明19.(1)材料一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该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9.(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19.(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的观点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失败(或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并联系所学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和依据国情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直接根据新经济政策的特征进行回答【答案】(2)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工业生产③调节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⑤保护劳工权利【解析】(2)根据材料中“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可判断是罗斯福新政根据所学新政的措施进行回答【答案】(3)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计划与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各国根据国情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解析】(3)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判断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市场和计划的认识综合以上材料进行概括计划和市场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依据不同的国情进行有机的结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A. 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 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C.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D.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完全起到阻碍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是“斯大林模式” 这种体制造成的原因是由于当时苏联的严酷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实情所决定的这是主要原因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2.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其主要理论依据是该政策()A. 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B. 违背了农民生产者的愿望C. 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发展D. 超越了农民粮食生产的基本水平【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排斥了商品货币关系撇开了市场采取纯粹的军事、行政手段和方法这反映了俄共(布)在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规律的错误它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A符合题意BCD都是该政策错误的某个方面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3.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 并且得意的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做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A. 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B.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 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D【解析】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主要发展重工业造成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本题考查的就是这一方面的知识点题干中“每个家庭有飞机”反映苏联重视重工业“抢面包”说明轻工业和农业不发达充分理解题干的飞机和面包就能得出答案 D项正确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期“苏联”尚未成立排除B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材料体现不出排除材料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C项故选D4.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 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这些措施()A. 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 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C.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 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符合当时苏俄经济发展的实际有利于推动工业的恢复发展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未冲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故A项错误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学习西方的技术 D项夸大了其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B5.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为了抢购牛奶、面包等食品常常要排很长的队伍这种现象折射出苏联()①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②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④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6.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A. 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B. 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 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 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CD两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应排除故选A7.列宁高兴地认为“我们通过粮食委员会的机制来筹集我们凭借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方法来筹集以固定价格来筹集通过在农民中分配而不是在自由市场上出售来筹集——这就是说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列宁找到的这条路()A.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B.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C. 是战时形势下苏联对农业的调整D. 是对农民经济利益的有效保护【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以固定价格来筹集通过在农民中分配而不是在自由市场上出售来筹集”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临时性的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A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期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故排除B当时苏联还未成立故排除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农民利益的损害故排除D故选A8.一位1922年曾在西伯利亚的游客说“伊尔库茨克城中大多数住户家中空空如也因为居民们已经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 城乡间联系十分紧密B. 粮食供应得到保障C. 用行政手段管制经济D. 市场环境较为宽松【答案】D【解析】A.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换取农民的粮食只是一种商业行为因此无法得出城乡间联系的紧密B.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 表明城镇粮食供应不足C.以物易物是一种商业行为材料没有反映政府行政措施D.结合所学可知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市场环境较为宽松故D选项正确9.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28—1932年重工业增长241% 轻工业增长95% 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33—1937年重工业增长140% 轻工业增长100% 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材料表明苏联()A.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 经济结构失调现象更加严重C. 已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D. 已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两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增长率的差距逐渐缩小以及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可知这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正确材料反映了苏联的轻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这表明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现象得到调整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苏联重、轻工业之间增长率的变化并不能得出苏联已经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排除C优先发展重工业一直是斯大林模式的主要战略方针排除D故选A10.下图中1971~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的主要原因是()A. 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理论指导B. 苏联的领导人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 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并趋于保守D. 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失败【答案】C【解析】1971~1980年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导致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71~1980年不再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而非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1.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 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 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 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 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相对于没有私有制、商业和市场的社会主义来说是一种“退却” 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新经济政策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并非全部实行国有化D选项错误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模式不是新经济政策故选C12.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也称为“480公法协议” 这是美国粮食援助制度化的开端在美国诱导下 1955年美日达成第一个480号公法协议美国同意将价值8500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到日本日本不要支付美元只需以日元支付此后美国与印度等多国达成480号公法协议这表明()A. 世界粮食生产出现了严重危机B. 美国致力实现对外援助的公平合理C. 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D. 美国沿袭了杜鲁门主义的战略思维【答案】D【解析】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表面上是对他国进行粮食援助其真实意图是希望通过粮食援助达到控制他国、对抗苏联带有冷战思维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反映世界粮食生产出现危机排除A项美国的粮食援助其目的不是致力于实现对外援助的公平合理是为了诱导他国接受“480公法协议” 故排除B项美国滞胀出现在70年代故排除C项故选D1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 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 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 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 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解析】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项错误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故选C14.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实质上可以用两个东西来满足小农第一需要有一定的流转自由需要给小私有主一定的自由第二需要弄到商品和产品”这一过渡办法()A. 体现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愿望B.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 推动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了现实D.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会议及内容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出台材料中涉及“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提到“一定的流转自由”和“需要弄到商品和产品” 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发展商品经济这有利于缓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而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故D项正确十月革命实现了俄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愿望 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而不是新经济政策 B项错误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C项错误故选D15.据统计截至1929年10月1日苏联共收到2670份承租申请 1921~1927年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A. 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B. 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C. 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D. 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答案】A【解析】A.结合时间判断当时苏联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经济建设的新模式故正确B.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不符合历史事实故排除C.利用经济大萧条不符合时代特征西方经济大萧条是从1929年开始故排除D.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故排除故选A16.如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对这一变化反映的内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 配合了国家工业的进行C. 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D. 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答案】C【解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国内战争指1918年到1920年国内战争苏维埃俄国各族人民粉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 C错误符合题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配合了国家工业的进行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7.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2/3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 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就达2680万吨这一状况()A. 表明苏联工业化水平不断下降B. 弱化了苏联经济的更新能力C. 得益于勃列日涅夫的对外政策D. 提高了美苏世界经济话语权【答案】B【解析】从材料“苏联2/3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中可以分析 20世纪80年代苏联大量的外汇收入靠石油而又大量进口工农业产品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苏联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故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苏联的工业化水平故A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只反映苏联的状况故D项排除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18.(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18.(3)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消灭商品经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分析【答案】(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2)根据材料二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不同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答案】(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解析】(3)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1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能够实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意义【答案】(1)国情决定列宁的个人努力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解析】(1)根据材料“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可知体现的是国情决定根据材料“1921年初列宁就开始酝酿经济政策的改变”可知体现的是列宁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也是政策改变的重要原因【答案】(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解析】(2)本小问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作答即可如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下面有关苏俄(联)的时间轴中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历史事件是()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根据所学可知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故选A2.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 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 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D.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具有战时性和共产主义的双重特征时间是在1918年到1921年因此根据材料“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可知是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导致的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推行的故B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1930年开始推行的故C排除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是《新宪法》的出台故D排除故选A3.1955年赫鲁晓夫开始实施“以商品产品的产量为出发点”的新计划体制国家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这表明当时苏联()A. 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 利用市场发展经济C. 基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D. 努力增强经济活力【答案】D【解析】4.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指出他“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崇拜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材料所描写的苏联领导人应是A. 勃列日涅夫B. 赫鲁晓夫C. 戈尔巴乔夫D. 叶利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首先破除个人崇拜揭露斯大林首先进行改革故选B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不是“苏联第一个改革者” 排除AC 叶利钦是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排除D5.下列有关苏联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B. 勃列日涅夫注重发展重工业C. 戈尔巴乔夫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ABC三项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苏联政局动荡经济连年滑坡思想混乱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6.1928年斯大林提出“我们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正在加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并使农民经济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结合起来但是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根蒂这些根蒂到底藏在什么地方呢?它们深藏在商品生产里深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据此可知斯大林要求()A. 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B. 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C. 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建设D. 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答案】B【解析】A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它们藏在商品生产里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说明原来的小农经济不利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为此实行了集体农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B项正确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项错误斯大林是牺牲农业以发展工业故D项错误故选B7.列宁曾说过这是“踏上了真正社会主义的收购粮食的道路使粮食不再是商品不再是投机的对象” 这表明当时()A. 粮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保障B.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不应有市场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人民利益D. 列宁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的措施是余粮收集制度不把粮食作为商品显然是取消商业贸易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新经济政策时候实行市场经济模式 B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牺牲人民利益 C错误8.列宁曾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工业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可能的……而以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很明显不具备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列宁在苏俄()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 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而以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很明显不具备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列宁后来用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正确题干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排除A“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排除C“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排除D故选B9.西方某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A.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B. 苏联斯大林模式C. 美国凯恩斯经济模式D.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答案】B【解析】设问“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说明本题是一个带有否定性质的选择题题干材料中该经济学家的观点是通过三个具有“解说关系”的句子表达的“总说”——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和提出方向“解释1”——国家的主动性是无可辩驳的“解释2”——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即企业家完全按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削弱经济发展的动力)选项A、C、D都是采取政府主导下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模式不符合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 均排除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通过计划经济迅速摆脱了落后的状况并实现了工业化但其存在不少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故答案为B项故选B10.二战以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A. 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B. 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C. 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D. 对农业重视不够【答案】B【解析】A有利的国际环境只是改革的外部因素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B三夫改革都失败从根本上是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没有认真的依据国情来进行政策的调整C领导人的个人作风只是改革失败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D对农业不够重视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故选B11.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脑体倒挂”的现象即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收入远远大于从事复杂的科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这反映出()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入B. 追求经济利益成为择业的主要标准C. 国营企业改革误入脑体倒挂的歧途D. 科技行业在经济建设热潮中受冷遇【答案】A【解析】略12.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区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由此可知()A.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B. 新经济政策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C.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D. 新经济政策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答案】B【解析】据材料“……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 A项错误B项可以直接从材料中得出“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说明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故选B项材料无法得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且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使苏联的经济得到恢复故C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新经济政策以后才出现的故D项错误故选B13.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 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50% 以上史实表明()A. 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C.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D. 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答案】D【解析】材料只体现苏联进口外国机器不能表明苏联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 错误1925年以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故B错误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故C错误1931年和1932年是苏联实施一五计划发展工业化时期从外国大量进口机器设备表明苏联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故D正确故选D14.2013年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公布的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民调显示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下列与勃列日涅夫有关的是()A. 开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B. 其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 推行新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效D. 提出“加速发展战略”【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开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故A项错误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提出“加速发展战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D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效故C项正确15.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一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 开启向新经济政策过渡B. 推动农业集体化的一种举措C.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 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的改革【答案】B【解析】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故B正确此时新经济政策已经废除故A错误CD材料未体现排除16.苏联的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期间首次将“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写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这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A. 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B. 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C. 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D. 突破了对公有制的迷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故C正确“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说法片面故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对公有制进行改革故排除D故选C17.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下列体现这个公式含义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新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四个选项中很容易排除D 因为教材中从没有出现过“新经济体制”这个名词故D错误A选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C选项斯大林模式都属于纯社会主义的管理模式它们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和市场经济故AC错误B选项新经济政策则是在不否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即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题文的公式中“苏维埃政权”就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以及美国的国民教育是指美国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这些都是新经济政策要借鉴的经验故B正确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8.(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办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办法”错在哪里?18.(2)根据材料二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18.(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回答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应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政策?【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战争结束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根据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可以看出当时列宁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的限制战争结束后又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2)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运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解析】(2)第一小问由材料“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三小问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最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农民和工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也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答案】(3)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外部环境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国家政权评价积极方面最大限度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消极方面超越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断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由材料“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以及材料四中钢、煤炭的增幅可知斯大林时期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第二小问根据所学斯大林模式出现的外部环境是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国家政权第三小问根据所学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不断的僵化最后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19.(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苏俄的工农业政策19.(3)材料三说明苏联(俄)政策出现什么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苏联(俄)的工业化特点19.(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特点【答案】(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武装干涉新生政权使苏俄陷入内战中为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1)根据材料“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知当时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武装干涉新生政权使苏俄陷入内战中为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2)政策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实行国有化【解析】(2)根据材料“征收数量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将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可归纳出答案【答案】(3)转变实施新经济政策工业化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逐步实现工业化【解析】(3)根据材料三“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可知苏联(俄)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此时苏联(俄)的工业化特点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逐步实现工业化【答案】(4)特点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行工业化速度快【解析】(4)根据材料“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行工业化速度快2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美、日三国经济结构转换的共同原因并概括苏联和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共同之处20.(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答案】(1)共同原因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创造了政治前提三国都利用了科技革命的成果三国都得益于战争、海外殖民扩张或海外掠夺等手段共同之处都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都实行生产力发展(工业化)和生产关系变革同时并举都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1)根据表“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一栏的描述结合所学简析英美日三国经济结构转换的共同原因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创造了政治前提三国都利用了科技革命的成果三国都得益于战争、海外殖民扩张或海外掠夺等手段根据上表描述结合所学概括苏联和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共同之处都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都实行生产力发展(工业化)和生产关系变革同时并举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2)原因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以科技、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国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作出新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解析】(2)根据材料“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结合所学概括即可21.(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涉及到新经济政策的两项举措并归纳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21.(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中“理论”、“实践”各指什么?21.(3)根据材料三分析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答案】(1)措施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主要内容”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实施粮食税”即可得出“实施粮食税”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即可得出“允许商品买卖”的结论第二小问“特点”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的结论第三小问“意义” 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等角度思考作答【答案】(2)理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实行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解析】(2)解答时注意从“改变”的角度思考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来回答理论上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实践上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来实现【答案】(3)原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认识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符合国情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难总结出苏联工业发展出现停滞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符合国情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等22.(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22.(2)根据材料二三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与苏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差异并简析其原因22.(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和苏联的农民合作化运动分别予以简要评价【答案】(1)主要内容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及归纳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为实行粮食税等第二小问特点和意义可以从材料“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9小题每题3分共计27分)1.1920年苏俄很多工厂因发不出工资只好用产品来抵充工人们在免费配给制无法满足生存需要的情况下被迫用工厂的产品到黑市上换取食品和生活必需品为解决上述问题苏俄政府()A. 对食品实行集中统一分配B.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和发展C.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D. 加快实施工业国有化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这一经济问题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市场经济故B项正确继续坚持食品集中统一分配不是解决当时经济困难的措施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商品流通的问题不是农业生产的问题故C项错误商品流通问题与工业国有化问题并不一致故D项错误故选B2.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 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A. 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B. 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C.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 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答案】A【解析】A.从材料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突破但列宁对一些有所突破的理论阐述得尚不清晰有的还前后矛盾如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又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 暗示着他的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是“过渡性”的政策故A项正确B.“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新经济政策故 B 项错误C.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对经典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理论尚未根本突破故 C 项错误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的错误途径 D项错误3.下图为1920年苏俄宣传《用武器歼灭敌人用劳动获得粮食一切为了工作!》该宣传画反映了()A. 《土地法令》的颁布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 新经济政策的优越性D.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开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20年”“《用武器歼灭敌人用劳动获得粮食一切为了工作!》”可知当时苏俄集中国内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从而赢得国内战争胜利该宣传画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故B正确《土地法令》的颁布是在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才开始的排除C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开展是在苏联建立之后排除D项故选B4.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改革” 苏联体制上的问题还可以“再拖上一段时间” 不会这么快丧命这说明()A. 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B. 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C. 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催生下的D. 苏联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答案】C【解析】A.材料的意思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了苏联解体而不是延缓苏联解体B.从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的解体会是必然的C.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了苏联的解体D.没有体现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选C5.二战以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A. 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B. 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C. 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D. 对农业重视不够【答案】B【解析】A有利的国际环境只是改革的外部因素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B三夫改革都失败从根本上是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没有认真的依据国情来进行政策的调整C领导人的个人作风只是改革失败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D对农业不够重视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故选B6.如果说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主要在“条条”与“块块”之间兜圈子那么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则是在减少还是增加几个指令性指标之间扭来扭去一直迈不出大步下列选项对二人的改革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未能突破传统的经济体制B. 赫鲁晓夫改革未起丝毫作用C.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果较大D. 均采用了多种经济调节手段【答案】A【解析】由材料“兜圈子”“扭来扭去一直迈不出大步”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两人的改革均未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故选A项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背景下赫鲁晓夫对现行政策和管理体制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一定成效故排除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第二阶段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改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故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两者的改革都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而不是强调两者的调节方式故排除D故选A7.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解析】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国内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也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故A B项错误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进行农业改革而题干所给材料为1952年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肯定了苏联当时农业建设的成就夸大了农业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指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选D8.1930年9月美国新教杂志《世界的明天》对苏联评论道共产党人尽管信奉无神论但很快就会发现由于建立一种彻底的集体生活他们是在为现实的上帝王国奠定基础当时苏联获得美国杂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化取得突出成就B. 受经济危机破坏较小C. 政治体制优越性明显D. 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1930年9月苏联获得美国杂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9.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A. 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 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合生产力水平D. 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小农国家” 而“共产主义原则”是一种过于先进的生产关系所以当时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犯错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合生产力水平故C正确A项在当时面临国内外敌人进攻的情势下是有必要的但却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B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列宁主义故排除D项是客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0.(1)材料一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进步的原因10.(2)概述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发展趋势10.(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会首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试简要加以评价10.(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因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改革开放【解析】(1)第一小问转折点依据材料“(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妇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汁放了它的经济”概括可知中国进步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改革开放【答案】(2)主要内容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进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实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发展趋势根据党的十四大决议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进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实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第二小问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是 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答案】(3)历史事件建立经济特区原因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收西方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广东、福建华侨众多便于引进外资评价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解析】(3)第一小问事件依据材料“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面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重大事件是建立经济特区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收西方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广东、福建华侨众多便于引进外资第三小问评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的设立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答案】(4)反映的历史现象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说明的问题正在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符合中国国情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析】(4)第一小问历史现象依据材料“过去商品紧缺购物要凭票抢购;今日商品丰富物美价廉任你挑选”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小问问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上述现象说明正在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符合中国国情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如图是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提取图表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答案】提取信息示例 1950年中国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1953至1958年间对实行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以互助合作社取代农民个体生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集体所有制军事化管理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从50年代到70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集体农庄制但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自留地等政策使苏联粮食产量与中国相当 70年代末。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 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不存在出现走资本主义的争论;普京时期俄国已是资本主义,不存在苏联国名了,故ABD。
故选:C。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罗斯福都在固守本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情况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两次改革的根本共同点是A. 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干预B. 都努力改善民众生活水平C. 都为了巩固现有政治制度D. 都使经济出现了较大转机【答案】C【解析】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与利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罗斯福新政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故答案选C项。
新经济政策没有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相反是减少国家的干预,可排除A项。
B、D项是相同点,但不是根本的,排除。
故选C。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A. 把重点放在农业上B.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C.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A.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
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上。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最根本的原因都是由于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是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4.促使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被新经济政策代替的主要原因是()A. 取决于当时苏俄的社会生产力水平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根本的错误C. 列强干涉使苏俄急于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D. 新经济政策基本解决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被新经济政策代替的主要原因是取决于当时苏俄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
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A. 列宁B. 斯大林C. 赫鲁晓夫D. 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列宁时期没有进行大规模垦荒运动,排除A;斯大林执政时期也没有进行大规模垦荒运动,排除B;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强调大规模垦荒,推广玉米种植,C正确;戈尔巴乔夫时期没有进行大规模垦荒,排除D。
故选C。
2.“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 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既利用了市场调节,又实行了政府干预,大危机是“自由放任”的结果,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政府的过度干预,故B项正确。
故选B。
3.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A.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A【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都是失败的。
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5.苏联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在1971-1975年为0.8%,1976-1980年为1.9%,1982年为1%,在农业人均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也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说明()A. 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不力B. .赫鲁晓夫未能根本改革旧体制C. 苏联的经济改革陷入迟滞D. 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苏联的业发展陷入迟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开展与美国的军备竞赛,1975年后,经济发展达人停滞时期,故A 项错误,C项正确;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积料未涉及经济制裁,D项错误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A项史实反映的是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资金增加并不能说明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其实1951-1955年苏联的工农业发展失衡现象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 只能说明农业有所发展不能说明已经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故B项错误C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说明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但是不能说明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故C项错误D项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说明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看当时美国正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中苏联则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设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危机之下苏联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故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关注特别对苏联独特的计划性的公有制比较关注故D 项符合由于苏联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基本上没有受到经济危机打击故A排除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都是计划性的公有制的一种具体体现没有D项全面 D项更具有概括性故排除BC故选D4.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是()A. 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 解决国内政治经济危机C.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 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为此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C、D不合题意排除故选B5.苏(俄)联某领导人将实现社会主义和谋求国家强大战略同步实施提出只有在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才能消灭俄国的落后;只有走“捷径”,采取强制措施打破常规才能实现生产为水平的加速发展这种认识()A.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B. 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C. 与苏联当时的国情完全相符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同步实施“实现社会主义和谋求国家强大”的战略、“在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消灭落后、“采取强制措施”实现生产力水平加速发展等信息可判断这些与斯大林体制的特点一致 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针对战争威胁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制定的它并非同步实施“实现社会主义和谋求国家强大的战略”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认识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与苏联国情并不完全相符“走捷径”反映其本身具有局限性 C项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6.下列苏俄、苏联历史上的农业政策或举措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①余粮收集制②固定的粮食税③农业全盘集体化④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②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④不是超越当时生产力而是不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排除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③过急过快故①③正确7.赫鲁晓夫继承了一份可怕的遗产“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为此,他的农业改革措施是A. 集中力量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B. 收购制代替产品义务交售制C. 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 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实行僵化的农业集体化模式导致农村民众生活现状差为此赫鲁晓夫以农业改革为突破口实行粮食收购制代替产品义务交售制故B正确A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排除A C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农业措施排除C 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8.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正确的是()A. 阻碍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B. 导致苏联政局动荡C. 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D. 赫鲁晓夫改革破除了该体制【答案】C【解析】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故B项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故D项错误9.1918年列宁认为“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民)是垄断破坏者” 但到1921年后却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农民已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列宁这一认识的变化()A. 强调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B. 顺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C. 推动了苏俄经济政策转变D. 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列宁的观点从1918年的“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民)是垄断破坏者” 到1921年的“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农民已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说明列宁认识到俄国是落后的小农国家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这一认识的转变有利于推动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工农联盟排除A此时苏俄还没有进行工业化建设排除B此时还未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排除D故选C10.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沦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主要揭示出苏联()A. 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B. 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C. 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D. 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资极端匮乏这说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反映了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并非说明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和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排除BD题干表明苏联的农业生产的落后和国防技术、重工业的发达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故C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据材料一罗斯福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为此罗斯福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11.(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哪些?11.(3)材料三中的“经营方式”是指什么?与以前的经营方式相比有哪些优点?【答案】(1)背景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答案】(2)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长期执行计划指令(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重要性)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3)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由“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美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答案】1900~1929年波动式上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国工业生产遭到破坏对美国订单激增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刺激了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1930~1933年美国钢铁产量大幅度下降从1929年近6000万吨下跌至1933年2000万吨以下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企业关停工人失业1933年之后波动式恢复 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00~192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00~1929年美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征波动式上升原因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国工业生产遭到破坏对美国订单激增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刺激了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根据“1930~1933年”并结合知识可知美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征美国钢铁产量大幅度下降原因主要是从1929年近6000万吨下跌至1933年2000万吨以下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企业关停工人失业根据“1933年”并结合已学制可知 1933年之后美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征波动式恢复主要原因是 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13.(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解析】(1)从材料一的“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结合所学从本质“国家资本主义”到表现“按劳分配”、“自由贸易” 从内容“多种所有制”到目的“恢复发展经济”等方面分析【答案】(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 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 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解析】(2)评价要结合所学辩证评价其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但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却是错误的通过《国营企业法》等立法手段是可行的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 面向市场是必要的但放弃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却是致命的错误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介绍和评论苏联的角度并分析当时中国计划经济思潮出现的原因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原因并概括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答案】(1)角度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社会生活计划经济原因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成就巨大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完成医务计划国力大增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侵略日益加重【解析】(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在介绍和评论苏联时采用的角度主要包括政治制度角度从材料中“当时很多人认为苏联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度与资本主义少数财阀垄断的民主不同苏联实现了一种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可以看出外交政策角度从材料中“同时美苏复交、苏法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加入国联等都受到中国知识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可以看出社会生活角度从材料中”当时中国知识界认为苏联妇女地位有较大提高并认为苏联“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充满了美满的、愉快的家庭生活”可以看出计划经济的角度从材料中“苏联教育是“计划着去迎合苏联人民的需要的” 就连莫斯科的夜生活也受到知识界的关注和赞誉”可以看出当时中国计划经济思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成就巨大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完成医务计划国力大增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侵略日益加重【答案】(2)原因两国相同的社会制度背景苏联工业化的成功示范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为了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反思与突破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反思提出以重工业为主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思想对苏联在获取工业化资金方面对农民剥夺较重的反思毛泽东提出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来保障重工业发展的思路对苏联管理体制中经济管理权过于集中的反思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民主管理思想【解析】(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选择苏联工业化道路其主要的原因包括两国相同的社会制度背景苏联工业化的成功示范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为了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主要体现为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反思提出以重工业为主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思想对苏联在获取工业化资金方面对农民剥夺较重的反思毛泽东提出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来保障重工业发展的思路对苏联管理体制中经济管理权过于集中的反思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民主管理思想。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对该改革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B. 政治领域改革失败后被迫转向经济领域改革C. 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原先的苏联D.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措施有:(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
(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
(3)经济上搞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此为俄罗斯民主和反政变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知,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2.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脱鞋敲桌子被罚而成为笑谈,他鲁莽的经济举措是()A. 恢复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 创办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C. 1963年苏联推广玉米种植D. 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期间,不顾苏联的实际情况而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这体现了他的经济的鲁莽行动,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
3.有学者认为:“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
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
他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
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有学者认为,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可以以1992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也可以以2001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这两种阶段划分的出发点分别是()A.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B. 局部开放与全面开放C. 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D. 包产到户与企业承包【答案】C【解析】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的角度。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1993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难以决断的岁月》一书中写道:“经济方面的改革,如果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开始改革,也就是从最有效、最快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途径进行改革,那就要好得多。
”这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A. 需转变经济管理关系B.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 突破口选择不当D. 需要优化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如果从农业、轻工业……那就要好得多”等字眼证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是从农业、轻工业等开始的,这属于其选择的经济改革的突破口,C项与题意相关;材料不涉及经济管理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说明要优先从农业、轻工业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涉及经济结构优化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 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 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C.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 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答案】C【解析】4.如表为1928﹣1934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验(附解析)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由此可以推知,苏联A.变革小农经济势在必行B.国家工业化建设举步维艰C.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凸显D.确立斯大林体制符合国情2.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A.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B.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C.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D.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3.据统计,苏联1955年有集体农庄87500个,到1964年只有37600个,国营农场的数量则从1953年的4587个增加到1964年的10078个。
这一变化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意图协调苏联经济发展B.侧重点放在农业领域C.结束了农业集体化运动D.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4.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
赫鲁晓夫这一认识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B.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5.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
这些举措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6.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这些现象反映了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7.2016年3月,俄罗斯人以执政前后国家十个方面的变化为标准,评价20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十位领导人的功过,列宁、斯大林、普京的得分均为正面,并列第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有9项评价均为负面而位居最后。
这体现出俄罗斯人A.对历史的认可度比较高B.注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C.充满对计划经济的怀念D.有比较高的历史荣誉感8.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由此可以推知A.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B.斯大林体制符合苏联国情C.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D.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9.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
”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B.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C.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D.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10.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其经济减速的原因是经济规模增大,内容日趋复杂,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
这说明A.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B.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成效甚微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民心所向D.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11.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12.“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13.1931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
1956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
这一改变A.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B.调动了庄员劳动的积极性C.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D.解决了庄员报酬的不稳定14.1935年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
这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A.促进了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B.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C.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D.促进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15.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李维诺夫就涉及两国经济关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
这种做法A.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B.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C.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D.为美苏结盟奠定基础16.1930年代的苏联大学生在谈到学习外语的感受时会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我们学习的地方,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
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一现象的背景是A.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B.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急剧恶化C.经济危机暴露资本主义的缺陷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17.1966年,苏联推行的“新经济体制”中规定: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企业有权处理多余的设备、工具和仪器。
这说明,当时苏联A.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加强B.企业所有权走向多元化C.注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D.开始尝试建立市场经济18.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19.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B.工业化道路脱离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20.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増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
”这说明当时的苏联A.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B.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C.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弊端D.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21.下面是1922-1926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变化示意图。
图中的变化反映了A.新经济政策最终遭到了废止B.苏联转向对外来资本的排斥C.苏联对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D.西方加强了对苏联经济封锁22.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
这导致了苏联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23.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
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工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
这表明苏联A.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B.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D.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24.“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淀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C.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
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
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
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
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
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
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
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
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联(俄)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材料一这里首先出现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业革命竟然是从人要穿这件事情上取得突破的。
……工业革命是人类自由在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方面经过漫长的发展而达到临界点时的一次光辉灿烂的裂变!这个发展方向极其幸运地由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所代表,一经爆发,它即以其不可阻挡的力量,急剧地改变着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