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作业)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1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1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自主练习十一_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_一、选择题1. 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之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 农业集体化方针2. 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A. 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 实行余粮收集制C. 实行义务劳动制D. 实行粮食税制3.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根据这一思想,列宁进行了以下探索()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提出工业化方针④实行农业集体化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D. ①③④4.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A.真的,新经济政策B.假的,余粮收集制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D.真的,余粮收集制5.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 余粮收集制B. 企业国有政策C. 粮食税D. 劳动义务制6. 假如苏俄的农民伊凡,将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了一双马靴。

你认为这件事不可能发生在()A. 1917~1918年B. 1918~1920年C. 1921~1927年D. 1917年以前7.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 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B. 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C. 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D. 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8. 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直接原因是()A. 国内战争的胜利B. 苏联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海军基地发生兵变C. 列宁等领导人的决策D. 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9. 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作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

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

当时的“现实”是()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B.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D. 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2.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农奴制改革的进行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 苏联模式的形成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他这段话表明苏俄()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B.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开始实行苏联的工业化建设4.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

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5.20世纪20年代,面对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和人们的不满情绪,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他们,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是要()A. 完全恢复到资本主义B. 有限地发展资本主义C.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D.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6.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

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

四中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题(含答案)(最新整理)

四中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题(含答案)(最新整理)

历年高考真题汇编(2011-2016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教材第七单元)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全国卷和海南卷(教育部命题)1.(2013年全国Ⅱ卷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2.(2014年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3.(2014年全国1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二)地方卷1.(2012年广东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洛阳期中)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

这表明(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解析:选B 余粮收集制和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为了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为了快速推动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都是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排斥市场,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错误。

2.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

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解析:选C 1921年苏俄“搞错了”指的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脱离了国情,故C项正确;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经历了资本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3.(2019·上饶模拟)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

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

这说明当时苏联( )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解析:选B 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体制在当时是符合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在1925年前后,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前后才被逐渐废止,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和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D项错误。

2023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19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3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19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选择题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 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 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 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 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苏俄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选择了妥协,签下《布列斯特和约》。

此后,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苏联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再次对现实妥协,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采取固定粮食税的做法,从而再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综上两件事情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维护了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C。

由材料“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知,苏维埃政权注重维护工农联盟,将运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农民的问题,排除A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D。

选择题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解析】试题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选D项。

AB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本身并没有跳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经济建设: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时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实现的,包含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其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而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1、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制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

(发展生产力)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1)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2)俄国经济落后,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

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1)社会制度不同。

(2)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

(3)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2、联共(布)十五大:1927年,制订农业集体化的决议。

(变革农村中的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1)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地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类似与新中国时期的土地改革)(2)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1927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含答案)

课时作业:九下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基础巩固1.1931年末,一位环球旅行的欧洲人可能会看到的景象是()A.中国开始抗日战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经济危机一片萧条B.中国开始全面抗战,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欧洲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C.中国红军正在长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D.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欧洲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2.苏俄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全国工业复兴法》3.《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4.“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旨在说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优越性B.新经济政策符合苏联国情C.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D.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5.1933年,苏联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直接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赫鲁晓夫进行改革6.右图漫画《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

对此状况解释合理的是()A.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B.苏联经济发展失衡C.苏联优先发展农业经济D.苏联工业发展缓慢7.“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版)

(解析版)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①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②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④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专题1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评价(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填空题1.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4.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5.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6.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二、选择题7. “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B )A. 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 B.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 推动工业化建设D. 对付美国的“冷战”8. 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

这反映了苏联( B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9. 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

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

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B )A. 加快发展市场经济B. 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 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10. “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2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教版

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2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二十七)一、单项选择题1.(2013·山东省德州市模拟题)“□□□□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处最合适的应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 A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判断它可能是余粮征集制,故A项正确。

2.(2013·广州市海珠区模拟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答案 C解析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管理秩序,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形式,美国的教育,但是苏维埃政权不变,最后是社会主义,因此,说明列宁主张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过借鉴了西方国家有益的东西。

3.(2013·江苏连云港模拟题)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

……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

”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A.工业化方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 C解析 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可以说明是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买卖。

故选C项。

4.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答案 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基本平衡,可见此时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作业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作业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作业
1.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A. 宪章运动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C
本题以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为切入点,考查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要熟记十月革命的结果和历史意义。

2.2019年是列宁逝世95周年。

他曾经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
起。

”他一生所成就的“大事业”是
①领导十月革命②实施新经济政策③成立苏联④实现农业集体化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列宁的主要活动,旨在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识记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3.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
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这里的世界历史新纪元不包括()
A.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 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一条道路
C. 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极大鼓舞了国际工人运动
D. 十月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标志着社会主义取代了资本主义
【答案】D
4.下表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钢产量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其
地位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十月革命的影响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D. 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与意义。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及答案2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及答案2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二十七)一、单项选择题1.(2013·山东省德州市模拟题)“□□□□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处最合适的应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 A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判断它可能是余粮征集制,故A 项正确。

2.(2013·广州市海珠区模拟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答案 C解析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管理秩序,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形式,美国的教育,但是苏维埃政权不变,最后是社会主义,因此,说明列宁主张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过借鉴了西方国家有益的东西。

3.(2013·江苏连云港模拟题)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

……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

”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A.工业化方针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 C解析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可以说明是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买卖。

故选C项。

4.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59.3% 56.3% 51.9% 56.6% 56.1%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答案 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基本平衡,可见此时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 斯大林模式的推动D. 农业集体化的成果2.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这一评价针对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英法绥靖政策3. 对于20世纪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

该模式的特点是( )A. 全面实施市场经济B. 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 多党制代替一党制4.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 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5. 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以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B. 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C. 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D.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6.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D. 社会主义工业化7.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 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B. 邮票发行的时间C. 邮票的发行者D. 周年纪念的时间8. 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C.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D. 注意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9.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 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C.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 标志着苏联的成立二、材料解析题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一、选择题1.(20__四川成都模拟)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2.(20__来宾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0__江苏盐城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20__安徽黄山模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5.(20__广东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20__开封模拟)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7.(20__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1张PPT习题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1张PPT习题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A.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
B.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
C.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D.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4.(2020·湖南衡阳)苏联钢产量由 1928 年的 430 万吨, 增加到 1940 年的 1 830 万吨。1928—1937 年,建成大 型企业 6 000 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 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B )
2.列宁认为:“在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里,我们必须 采取从经济上满足农民要求的办法,采取尽量多的措 施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为了满足农民的需求, 1921 年,列宁推行( B )
A.余粮收集制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种植玉米运动
3.“1920 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 13.8%。”为 摆脱这一困境,苏维埃政府( D )
12.“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 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出苏 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 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 的支持和拥护。”“这种体制”是指(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市场经济体制
时间
农业集
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
体化
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 过程
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
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形成时间
1936 年,新宪法的颁布
苏联 模式
特征 评价
高度集中的__计__划__经_济__体__制_______和 高度集权的_政__治__体__制_____ (1)促进了苏联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 展;(2)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成为经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同学们看书,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何时? ②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
“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 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的开始。
பைடு நூலகம்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国际环境
原 因 原 苏联国内的政治体制 后果因:个人崇拜更加盛行、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愈发僵化,严重妨碍 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1.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 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 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 有这些不同? 2.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 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是什么?
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小生产经济和农 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而斯 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 提高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个人崇拜的盛 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 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 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 -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存在不少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 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 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 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 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 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结合这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 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现象?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层作业)(解析版)【统编版九下历史精品备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层作业)(解析版)【统编版九下历史精品备课】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层作业一、【夯基达标】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下列措施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B.建立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即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无产阶级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2022·河南·虞城县春来初级中学模拟预测)20世纪二十年代初苏俄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成这一变化的事件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第一个五年计划D.农业集体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二十年代初苏俄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等,排除A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1·湖南·新宁县第一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①苏联成立②十月革命爆发③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④列宁逝世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②①④③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洛阳期中)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

这一规定()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论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为苏俄赢得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的信息,排除A项;该政策的实施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B 项;该政策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项。

]2.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粮食产量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C[粮食产量出现低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俄国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项正确;俄国是一战的战胜国而非战败国,排除A项;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3.(2019·江淮十校联考)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

此规定()A.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B.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C.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A[根据材料“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A项正确。

]4.(2018·豫西南示范性高中联考)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完善了苏俄市场经济体制B.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C.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D.助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D[新经济政策主张把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租让给资本家经营,通过这一措施吸收外国资金,有利于推进苏俄的工业化进程,故D项正确;苏俄当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故C项错误。

]5.(2019·银川质检)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

这说明了()A.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B.新经济政策获得民众广泛支持C.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D.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C[题干中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是利用“老式风镐”,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到1927年实施的,故B项错误;题干中“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可见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农业与工业发展的比较,故D项错误。

] 6.(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

有人认为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B.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B[部分经济学家对苏联模式的看法不能表明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有人认为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可以看出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苏联模式表示认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认可是因为西方受经济大危机影响时,苏联的“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选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没有提及自由主义,排除D项。

]7.(2018·济宁一模)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

由此可见苏联政府()A.修改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已意识到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C.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局面D.对计划经济体制做出重大调整B[结合所学知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相符,故B项正确;根据题意,材料涉及的是“二五”计划的规定,并非取得的成果,故C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出现重大调整,在1956年才出现调整,故D项错误。

]8.苏联“一五”计划期间,集体农庄的收成(统计见下表)不令人满意。

这主要是因为()C.集体农庄机械化程度偏低D.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A[材料反映出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歉收,其主要原因是集体农庄内农民丧失生产分配自主权,缺少劳动积极性,故A项正确。

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是集体农庄歉收带来的影响,错误。

]9.(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1956年春,苏共中央决定对1935年制定的《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

上述措施旨在()A.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B.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C.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D.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材料中“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措施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措施,排除;此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

]10.有研究者指出,赫鲁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

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A.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B.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C.不自觉地延续斯大林模式D.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C[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没有建立新的官僚政治体制,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给了农业以及部分中央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利用了“斯大林模式”的“独裁主义”,即不自觉地延续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给苏联经济注入了活力,排除D项。

]11.(2018·衡水摸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方面,苏联与美国的差距迅速缩小,而到70年代则扩大了。

这反映出()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成功B.美苏争夺重点的转移C.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D.苏联改革趋向于保守D[苏联解体表明西方和平演变成功,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整个冷战期间,美苏的争夺重点一直是在欧洲并未转移,故B项错误;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陷入了“滞胀”阶段而发展放缓,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的改革步伐逐渐放缓且日趋保守,因而与美国经济差距日益拉大,故D项正确。

]12.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

一位市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那是因为,为了获得每月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

”这反映了() 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D[题干材料说明苏联副食品供应难以满足人们需要,这是因为苏联国民经济结构失调导致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得不到发展,影响了人们生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

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

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

(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1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2)问,中国实行的“一五计划”是在苏联援助下,实行“一化三改”,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第(3)问,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三大改造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