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一)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四有精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加强提高训练精讲精练系列之诗歌阅读(四)一、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各题。
①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鹤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到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知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光复西京洛阳面作的。
当时武钜知均州,故诗人称其武均州。
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来诸皇帝陵墓在洛阳。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诗写诗人听到喜报传来后不可以自制的欢乐激励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怀。
B.“千年计”与“一日回”形成对照,意在突出诗人的骄傲感和对敌军的轻视歧视。
C.诗中王师获胜、金军溃退、赦令公布、使者朝祭的情况,都是属于正面描绘的内容。
D.诗人将光复失地的伟绩一面归于鹤发将军的壮举,面归于已故诸帝的仁义思德。
15.诗歌以景语结束全篇。
联合全诗,简要剖析此处用景语描绘“寒食”盛况的妙处。
【答案】 14. C【分析】这是想象中他人做的事儿,不属于正面直接写的内容。
15 .①以寒食节时朝陵驿道上到处绽放的梨花,衬着驿道上使者奔驰的热忱氛围;②以梨花代春晴风景,示意了诗人故乡光复后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③化虚为实,经过联想方式,加强了诗人喜悦欢乐的情绪。
【分析】解答这种题目,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这些光景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成效如何;一是作者借这些光景表达如何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各题。
① 长安遇冯著韦应物②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③④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说明】①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
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
②灞陵:即霸上。
在今西安市东。
③冥冥:悄悄。
④飏飏:鸟儿轻盈翱翔的样子。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全诗融叙事、抒怀、谈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衬着氛围。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三)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强化提高训练精讲精练系列之诗歌阅读(三)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北风刘子梁顾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
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哀暂徘徊。
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菜。
【注】①紫色蛙声,代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
②衮(gun):古代君王等的礼服。
③遗策:失误,失策。
④草菜:指布衣,平民。
这里指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飞雁、平沙、晚角、北风等意象营造了悲凉的意境,“恨”字领起全篇。
B.颔联说淮河一带山地已经阻断金兵战尘,局势暂且和平稳定,流露出欣喜之情。
C.颈联“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构成对比,字里行间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
D.前两联写景,景中融情;后两联叙事、议论、抒情:全诗语言浑厚沉郁,感慨良深。
15.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解析】“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是反语,当时局势并非和平稳定“欣喜之情”言出无据。
15.①尾联是委婉的反语,意为:也许只有我一个人在为国事哀伤(优虑),其实朝廷并没有失算。
②该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面对外敌侵略不思抵抗屈辱投降.昏庸无能之行径的痛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解析】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然后重点理解尾联,理解内容和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注声。
【注】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云开”一词可见心情的喜悦,“犹是"则透露出感情的骤落。
用笔富于变化。
B.颔联“浪静”“潮生”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
高二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

高二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孤令:孤零。
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月光映照,清亮晶莹。
C.词人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词上阕主要写碾茶、煮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春季联赛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示范中学培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春季联赛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留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仔细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样。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需运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必需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礼文化是自西周以来先民创建的文明产物,经先秦儒家的阐释发扬,既塑造了文献经典系统,又形成了礼乐教化传统。
从“诗礼”的详细词意上看,“诗”最早指的是《诗经》,如孔、孟、荀等先秦儒家提到的“诗”都是专指《诗经》,但后来,随着诗歌形式和诗歌艺术的不断变更发展,人们渐渐倾向于把类似《诗经》的优雅、隽美的语言,如后人创制的诗词歌赋等,统称为“诗文化”。
“礼”是先民生活、政治规范的体现,相传后经周公整理并推广,形成一套秩序规则、仪式制度,后来也演化成一种生活方式。
“诗”是优雅文辞的集中体现,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以美丽、高雅的语言来叙事、抒情、言志,表达思想、情感、意志等精神性的东西。
从实质上看,“诗”是以优雅、隽永的语言方式来实现对于人心的教化,促进人心的端正化,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诗”的最特质就是精神上的端正性,也就是符合儒家伦理价值的正统原则。
备战高二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备战高二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牡丹(宋)王溥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 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 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
D. “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16. 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①纳兰性德萧瑟兰成②看老去。
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
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
重到旧时明月路。
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
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注】①纳兰性德婚后三年,爱妻卢氏病故,而后他写了大量的“悼亡词”。
②兰成:北周庾信的小字,其一生经历坎坷,杜甫诗称“庾信平生最萧瑟”。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以庾信自比,抒写“萧瑟”之意,未老而看老,透出词人心境之苍凉、凄苦。
B. “怕多情”恰恰揭示了多情,既点明老之缘由,又直接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C. 下阕写词人重回旧地,然昔日携手同游之人已经不在,虚实相映,凸显心中苦涩。
D. “心比秋莲苦”一句化抽象为具体,将思念之苦与秋莲之苦进行比较,真实可感。
16. 词人是如何借花来层层递进表达自己怀人情感的?请结合全词进行说明。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衡齐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完整版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 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宋)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释】①莎衣:即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
绶: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新高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1)

新高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黄庭坚①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
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高二语文诗歌阅读理解题

高二语文诗歌阅读理解题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更要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一篇高二语文诗歌阅读理解题的示例,供同学们参考。
在古代文学的宝库中,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我们学习和鉴赏的重要对象。
今天,我们选取了一首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作为阅读理解的材料,希望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破碎、家园离散的深切哀愁。
首句“国破山河在”以强烈的对比,展现了战乱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破坏,而山河依旧,更显得凄凉。
第二句“城春草木深”则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国家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诗人的哀伤。
接下来的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诗人的情感投射到自然界中,花朵因感伤而落泪,鸟儿因惊恐而心惊,这些都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直接表达了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烽火不断,家书难求,凸显了战乱时期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诗人自己的形象作为结束,白发因忧虑而更加稀疏,几乎无法用簪子固定,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无奈。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杜甫深沉的爱国情怀,也能感受到他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这首诗时,能够细心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上是对《春望》这首诗的阅读理解题的示例,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样的练习,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高中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诗歌中“好雨知时节”的“好雨”指的是什么?(4分)答:这里的“好雨”指的是适时的春雨,它在春天适时地降临,滋润万物。
2. “润物细无声”一句中的“润物”和“细无声”分别表达了什么含义?(4分)答:“润物”意味着春雨滋润着大地,使万物复苏;“细无声”则形容春雨的细腻和轻柔,它在夜晚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
3.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4分)答:诗人描绘了春夜的雨景,包括随风潜入夜的细雨、云层覆盖的野径、江船上的灯火,以及清晨被雨水润湿的红花。
4.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带来的生机和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杜甫的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答: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春雨的美妙和春天的生机。
二、诗歌默写(共10分)请默写《春夜喜雨》的全文。
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三、诗歌理解(共10分)根据《春夜喜雨》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表现春雨的?(5分)答: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诗句,表现了春雨的及时、温柔和无声无息的特点。
2.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怎样的?(5分)答: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热爱和赞美的,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可以看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诗歌创作(共20分)请以“秋天的雨”为题,创作一首诗歌,不少于8行。
答:(学生创作诗歌的答案略)五、诗歌鉴赏拓展(共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高二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刘长卿文姬②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③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诗人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
鄂渚,即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区。
①文姬:蔡文姬,东汉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擅长音乐、书法、文学。
匈奴入侵时,被掳走嫁给匈奴人。
①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
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
B.颈联写诗人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显示了此曲震撼人心的魅力。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
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又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
2.本诗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涉江(节选)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境界,塑造了一个奇伟的形象,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也达到了完美和谐。
B.选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混浊”而“莫余知”的楚国现实。
C.“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
D.“登昆仑兮食玉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4.诗人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其作用是什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对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地自然存在。
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度,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蔑视人类或者反人类;恰恰相反,生态灾难的恶果和生态危机的现实使生态文学家认识到,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消除生态危机,而凡是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最终也一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
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主要包括: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人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
在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时,生态文学特别重视人对自然的责任义务,急切地呼吁保护自然万物和维护生态平衡,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生态文学不能忽视生态责任,它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
生态文学表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落点却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上。
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使得生态文学具有了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
备战高二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备战高二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空,徒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
B. 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C.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D. 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答案:A解析:(1)A(2)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解析】【分析】(1)A项,“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
故选A。
(2)“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作者融情于景,写出秋景的凄清;“离人心上秋”,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凄凉萧索,写出离人相别之愁苦;“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融情于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愁情。
考生据此容易作答。
故答案为:⑴A;⑵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新高二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解析

新高二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①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
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
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
(3)细读全诗,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新高二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解析解析(1)

新高二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隋]明余庆①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古诗词诵读高二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古诗词诵读《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后培优练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1)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表明妻子死去的时间长,生者难忘死者,思念实在太苦。
(2)想到爱妻埋在千里之外,无人陪伴,词人感到孤独凄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长短句,词人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将爱妻死后自己的种种忧愤、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一一展现。
(4)下阕入题开始“记梦”,“________”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故乡,“________,________”是写那小室内,爱妻正在梳妆打扮。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从梦境落回到现实,词人想象着长眠地下的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静的明月之夜的心境。
【答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茫、纵、鬓、幽、轩、冈。
2.《无衣》(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行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答案】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岂、泽、裳、矛戟、偕作、袍。
3.《春江花月夜》(1)在《春江花月夜》中,良辰美景引发诗人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一)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强化提高训练精讲精练系列之诗歌阅读(一)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
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
②楚客,指贾谊。
③袍,官袍。
④烟霄:喻显赫地位。
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
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1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B【解析】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
15.(1)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
(2)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
(3)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解析】这里“楚客悲”借贾谊经历,暗寓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秋霜似鬓”“春草如袍”,用比喻表现“位尚卑”,年长官微的慨叹;“不荐扬雄欲荐谁”,以扬雄自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夕旅怀李白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吹”字表明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飞”字突出了乡思之浓烈。
高二语文培优之诗歌阅读(二)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强化提高训练精讲精练系列之诗歌阅读(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①杜甫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②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注释)①乾元二年(759),杜甫48岁,在同谷县住了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
②指757到759年。
758年,他因上书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一句使用了九字句,写诗人年近半百,名未成,身已老。
B.“三年饥走荒山道”中,把“三年”两字放于句首,突显了诗人苦难历程之久。
C.诗歌前两句含有诗人对年老困窘的感喟,诗人在《登高》里也有过类似的感叹。
D.长安城中凭父兄余荫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诗人因此劝导世人“富贵应须致身早”。
15.这首诗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D【解析】三、四句是愤激、嘲笑的话。
15.①身世飘零、抱负无法实现的伤感。
五、六句诗人感叹自己不幸的遭遇,忧国忧民的“怀抱”无法实现,和山中友人对话,无限伤感。
②英雄迟暮的无奈。
最后两句诗人搁笔望天,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抒发了迟暮之感。
【解析】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
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强化提高训练精讲精练系列之诗歌阅读(一)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
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
②楚客,指贾谊。
③袍,官袍。
④烟霄:喻显赫地位。
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
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1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夕旅怀李白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吹”字表明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飞”字突出了乡思之浓烈。
B.七、八句写萧瑟的深秋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表现出诗人羁旅的愁苦。
C.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
“谁能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
15.诗中写山、水、云、月这些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凤归云柳永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
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
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
又是晓鸡声断,阳乌①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
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
幸有五湖烟浪②,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注】①阳乌:太阳。
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有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
②五湖烟浪,用春秋时范蠡与西施之事。
吴越争霸,相传越灭吴后,灭吴有功的范蠡挂冠归隐,携西施泛游五湖。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点明时令——深秋、夜阑,交代了地点——西郊、陌上,并连用“肃”和“凉”两字,营造了寒冷萧瑟的凄清氛围。
B.词的上片,词人用工笔描画出深秋深夜特有的景象,刻画出一个深秋寒夜兼程奔波的行客,表现了行役的辛苦与人生的坎坷。
C.下片第二句中,“云泉”“尘土”“壮节”分别喻指“山水之乐”“官场”“理想抱负”,表现了词人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细致生动,抒情深挚哀沉。
其题材由柳词以往的春女善怀转变为秋士易感,拓展了柳词的表现领域。
15.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的意蕴。
四、古代诗歌阅读之广陵①宿常二南郭幽居李白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②。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
①广陵,即扬州,唐时隶淮南道。
②萱草,又呼为忘忧草。
吴中书生呼为疗愁草,嵇中散《养生论》云:萱草忘忧。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海言”借夸张比喻手法来表情达意,与《赠汪伦》中“水深千尺”异曲同工。
B.“诗酒别”点出了与友人乍见又分别的惆怅,又使全诗充满了田园隐逸的情调。
C.结尾两句直接告诉友人自己第二天早上出发,并会永远记住今晚的这场送别宴。
D.这首五言古诗语言风格清新:写景精准,不事雕饰;感情自然流露,真率感人。
15.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突出友人居处特点的,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范成大千峰万峰巴峡里,不信人间有平地。
渚宫①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无山。
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②边。
【注】①淳熙三年,范成大辞去四川制置使职务,四年五月,离成都东下,八月,抵达湖北江陵,刚刚赴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的辛弃疾邀他同游渚宫。
渚宫,春秋时楚国的别宫,时已荒废。
②石湖:在太湖之滨,为诗人别墅所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直写巴峡峰峦之多,第二句写诗人感受,进一步突出山多的景象。
B.第三句照应题目中的“回望”二字,第四句紧扣题目中的“无复一点”。
C.”不信”和“却疑”二句手法相同,都是用主观感受来衬托景物的特征。
D.五、六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山川迎而复送,可转瞬间山川遁迹。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不题。
署先主孔明① 刘秉忠智涉图深往事非,茅庐一论定真依。
风云龙虎随时有,鱼水君臣自古稀。
月照锦江翻月色,烟波玉垒动朝晖。
精英不死青天上,留得文昌②奉紫薇③。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北上觐见忽必烈,受其礼遇之后。
②文昌:文昌星,乃文魁之星,为智慧的化身。
③紫薇:即北极星,中国古代认为是众星之主,代指人间帝王。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诸葛亮的事迹,他在茅庐之中和刘备分析、讨论“天下三分”的局势,并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归宿。
B.颔联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感叹自古以来缺少鱼水般的君臣关系。
C.颈联写景,在月光之下,锦江翻起阵阵波浪;玉垒山在朝晖之中,涌起层层烟波。
“翻”字和“动”字赋予画面动态美。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借写先主和孔明的事迹,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索,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15.杜甫《蜀相》中也写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简要分析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①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①这首诗写于李白青年时出蜀至荆门之时。
李白少时在蜀地生活,故称之为故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出蜀之后,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
B.以如镜明月写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般的云彩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颇具想象力。
C.诗人既写告别故乡,又写送别朋友远行,越发显出思乡深情,也体现了诗题中“送别”二字。
D.全诗以自己出蜀“渡远”而赴荆门开篇,以“故乡水”“万里”作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5.颔联有如一幅长轴出水图,而且融情入景,故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请选择某一角度加以赏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边将韦庄昔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关一鸟飞。
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
手招都护新降虏,身著文皇旧赐衣。
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追叙将军往昔向金微山进军征讨远方敌人的场景,下句表现其跨弓出关、身轻如鸟的轻捷。
B.颔联将戍边之远、时间之长与时运不济、未能建功立业作对比,表达了边将壮志未酬、雄心不己的情感。
C.“手招都护新降虏”意为“扬手招呼都护府新近降服的敌人”,该句写出边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采。
D.“文皇”本指庸太宗,这里指当朝皇帝。
穿着“文皇”过去赐给他的衣服,表明将军时时不忘皇上之恩。
15.请分别从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比较分析本诗尾联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前两句的异同。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别说道黄庭坚数行嘉树红张锦,一派春波绿泼油。
回望江城见归鸟,乱呜双橹散轻鸥。
柳条折赠经年别,芦篪吹成落日愁。
双鲤寄书难尽信,有情江水尚回流。
【注】①芦篪(chí):古代的一种竹管乐器。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从江边景物写起,视听结合,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也暗示了人物心情。
B.颈联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的愁绪在落日下随着芦篪声蔓延开去。
C.尾联借用典故和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牵挂和殷切期待,意味无穷。
D.全诗通过嘉树春水、归鸟沙鸥营造了一种凄美迷离的景象,为送别平添了淡淡的哀愁。
15.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洗尽铅华,刚健挺拔"。
请你试从首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入手,简要分析其妙处。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15.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唐】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15.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
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各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