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1.立春:咬春立春时民间有“咬春”的习俗,立春吃春饼,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而“咬春”嚼萝卜,则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

鞭春牛立春日,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

春牛在塑制时,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2.雨水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 长,长命百岁。

撞拜寄雨水节,在川西民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

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

“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

3.惊蛰祭白虎传说以前人们认为惊蛰这天,白虎会出来吃人,为保平安,便要在惊蛰日举行祭祀,求上天保佑,不要让白虎出来害人,还用猪肉去喂白虎,以求塞住虎口。

打小人一般在岔路口、桥底、路边、山坡等阴暗的地方进行。

据说这样的地方更有生气,更容易招惹鬼神,约束小人。

虽然打小人也可以在平时进行,但是有特殊的意义,据说在这个惊魂日效果最好。

因为当它们受到惊吓的时候,害虫和益虫都出来活动了,但是这个时候它们的力量还比较弱,没有形成气候,比较容易打起来。

反派也是如此。

在小人成气候之前给予迎头痛击,可以起到打压、打击小人、让小人远离的作用。

4.春分“竖鸡蛋”“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一天最好玩的莫过于“竖鸡蛋”:选一个光滑匀称、没有冷藏或煮熟过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大头朝下地竖起来。

“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如今这一中国习俗已成为“世界游戏”。

春分这一天是时间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稳定性最好。

5.清明祭祀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踏春古时候叫探春寻春。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解析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

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

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春节的各地特色与地方习俗

春节的各地特色与地方习俗

春节的各地特色与地方习俗中国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彩的特色和各地不同的地方习俗而闻名于世。

每年的春节期间,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特色活动,今天我们就来一一了解一下。

一、北方地区的春节特色与地方习俗1. 北京:在北京,除夕夜的时候,人们会放烟花爆竹来驱邪,同时还有传统的庙会活动,人们可以在庙会上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和手工艺品,还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表演节目。

2. 天津:天津有着独特的年画和鲜花市场,每年春节期间,天津的年画和鲜花市场都非常热闹,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到精美的年画和各种鲜花,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由年画和鲜花组成的各种艺术展览。

3. 河北:河北省的农村地区有着浓厚的年味,人们会在除夕夜的时候贴春联、贴福字,还会举行祭祖祈福的仪式,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度团圆时光。

二、南方地区的春节特色与地方习俗1. 上海:上海的春节庆祝活动中,灯笼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们会在除夕夜的时候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美丽的灯笼给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

2. 广州:广州的春节以花市和花车巡游而著名,人们会在花市上购买各种花卉,如桃花、梅花等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还可以观赏到花车巡游的盛况。

3. 长沙:长沙的春节习俗中,湘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品尝到各种美味的湘菜,同时还会进行舞龙舞狮等传统的表演活动。

三、其他地区的春节特色与地方习俗1. 四川:四川的春节庆祝活动中,舞狮和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人们穿上狮子舞服,舞动着灵动的身姿,同时还会放鞭炮来驱散邪气。

2. 新疆:新疆的春节习俗中,人们会进行美食分享,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品尝各种传统美食,如羊肉串、包子等,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综上所述,中国春节的各地特色和地方习俗非常丰富多样,无论是北方地区还是南方地区,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这些特色和习俗不仅让人们享受到团圆的喜悦,也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全国各地结婚习俗大全

全国各地结婚习俗大全

全国各地结婚习俗大全1、★杭州婚礼习俗★2、★沈阳婚礼习俗★3、★石家庄婚礼习俗★4、★成都婚庆习俗★5、★济南婚庆习俗★6、★福建婚庆习俗★7、★烟台婚庆习俗★8、★聊城婚庆习俗★9、★江西婚庆习俗★10、★台湾婚庆习俗★11、★安徽婚庆习俗★12、★上海婚庆习俗★13、★北京婚庆习俗★14、★广东婚庆习俗★15、★温州婚庆习俗★16、★宁波婚庆习俗★17、★东北婚庆习俗★18、★湖南婚庆习俗★19、★河南婚庆习俗★20、★天津婚庆习俗★21、★山西婚庆习俗★23、★厦门婚庆习俗★24、★云南婚庆习俗★25、★海南婚庆习俗★26、★武汉婚庆习俗★一、说媒杭州民间婚礼,基本上沿袭南宋婚礼的习俗遗风。

旧时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说合,叫做“穿婚”。

男、女方问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

二、订婚正式结婚前的一种仪式,古称“缔姻” ,又称“传红”订婚这天,两家都挂灯结彩,厅上供和合二仙神马,燃点红烛,邀请亲友吃订婚酒。

三、行聘订婚后,男家要行聘,古称“纳征”,现在俗称“聘礼”“财礼”。

根据男家情况,以送金银、绸缎为主,女家受聘,亦必有答礼,称为“回盘”。

四、发奁结婚日期确定前一日要发奁,俗称“发嫁妆”。

旧时,富裕大户嫁妆甚厚,嫁妆先在家中布置陈列,何桌在先,何物在后,都有一定的格式。

到了男家必须照样陈列,最前面的嫁妆,必为子孙桶,桶内盛有红蛋、喜果各一包。

女家嫁妆无论如何丰富齐全,唯眠床必须男家准备女方家长必须在棉被内放一些花生 ,以讨生儿育女化生的吉利。

五、迎娶婚礼的正日,俗称“拜堂”。

早一日下午,花轿抬至男家大厅,晚间,百烛齐燃,灯火辉煌,称为“亮轿”。

女方早一日亦要备席请新娘,称为“辞家宴” ,俗称“别亲酒”。

古俗,婚礼系昏礼,须晚间举行。

杭俗大都在日间,拜堂之日,以巳午未三时为多,花轿从男家出发,到女家后停在厅上。

10种民俗活动

10种民俗活动

10种民俗活动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

2.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3.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人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4.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5.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6.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人们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酒等。

7. 腊八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吃腊八粥、祭祖、熬腊八蒜等。

8. 庙会:在中国的一些庙宇或公园举办的传统集市,人们可以品尝传统美食、观看表演、购买纪念品等。

9. 婚礼: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有庄重的仪式和喜庆的活动,如拜堂、敬茶、喜酒等。

10. 舞狮舞龙:在中国的许多节日和庆典上,人们会表演舞狮舞龙,以祈求好运和祝福。

全国各地团圆饭的风俗

全国各地团圆饭的风俗

全国各地团圆饭的风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尤其是春节这个最重要的节日里,全国各地都有举行团圆饭的习俗。

团圆饭是中国人对家庭团聚、亲情至上的一种体现,也是对过去一年辛勤劳作的犒赏和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全国各地团圆饭的风俗。

1.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团圆饭以饺子为主食。

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既有乐趣,又增进了感情。

此外,还有炖鱼、炖肉等丰盛的菜肴,象征着年年有余、富贵吉祥。

2.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团圆饭以炖菜为主,如炖鸡、炖排骨、炖鱼等。

这些菜肴炖得烂熟,味道鲜美,寓意着家庭和睦、生活美满。

此外,还有各种糕点、水果等甜品,象征着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3.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的团圆饭以米饭为主食,菜肴丰富多样,有红烧肉、糖醋排骨、鱼翅羹等。

这些菜肴色香味俱佳,寓意着家庭富饶、生活美满。

此外,还有各种水果、糖果等甜品,象征着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4.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的团圆饭以米饭为主食,菜肴以清淡为主,如蒸鱼、炒虾仁、炖鸡汤等。

这些菜肴营养丰富,寓意着身体健康、长寿富贵。

此外,还有各种水果、糖果等甜品,象征着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5.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团圆饭以米饭为主食,菜肴以麻辣为主,如麻辣鱼、麻辣鸡丁、麻辣豆腐等。

这些菜肴麻辣可口,寓意着生活充满激情、活力四溢。

此外,还有各种水果、糖果等甜品,象征着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6.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的团圆饭以面食为主食,如面条、馒头等。

这些面食筋道可口,寓意着家庭和睦、生活美满。

此外,还有炖羊肉、炖牛肉等菜肴,象征着家庭富饶、生活美满。

7. 台湾地区:台湾地区的团圆饭以米饭为主食,菜肴以海鲜为主,如鲍鱼、螃蟹、海参等。

这些海鲜美味可口,寓意着家庭富饶、生活美满。

此外,还有各种水果、糖果等甜品,象征着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8. 香港地区:香港地区的团圆饭以米饭为主食,菜肴以粤菜为主,如烧鸭、叉烧肉、炖鲍鱼等。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中国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点缀着这片神州大地。

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 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 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 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中国十大民俗有哪些

中国十大民俗有哪些

中国十大民俗有哪些1、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过这个节日,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保留着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民间社火、游锣鼓、上灯酒、迎财神、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一系列民俗,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传统民俗。

春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春节,如羌年、苗年、土家年、彝族年、侗年、藏历年等,为国家级非遗,羌年更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庙会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庙会形成与发展和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

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庙会"外,还有东岳庙会、白云观庙会、万岁山春节大庙会等国内有名的庙会。

厂甸庙会、妙峰山庙会、东岳庙庙会、晋祠庙会、上海龙华庙会、赶茶场、泰山东岳庙会、武当山庙会、火宫殿庙会、佛山祖庙庙会、药王山庙会、苏州轧神仙庙会、九华山庙会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灯会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一般指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由官方举办的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有一些民俗活动,极具传统性和地方特色,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民俗。

灯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

中国著名的灯会有自贡灯会、秦淮灯会、成都熊猫灯会、昆山中秋灯会、上海豫园灯会、德阳灯会、开封大宋上元灯会、武汉东湖灯会、西安新春灯会,其中,秦淮灯会、自贡灯会、豫园灯会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淮灯会更是素有"天下第一灯会""秦淮灯彩甲天下"美誉,自贡灯会有“天下第一灯”美誉。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风俗习惯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各地的风俗习惯及节日习俗

各地的风俗习惯及节日习俗

各地的风俗习惯及节日习俗大约到了二十八、二十九,乡亲们又兴起打糍粑。

打糍粑场面非常热闹,往往一家人打糍粑,邻里几家来帮忙,你帮完我,我再来帮你,只要糯米煮熟了,半个小时,几百个糍粑就像艺术品从大家的手里生产出来。

在打糍粑的家里,人人都可以随意的想拿着吃就吃,主人反会觉得这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即使对于一般的熟人,主人老大远的也会喊别人来吃“粑粑”。

事情忙地差不多了,也几乎到了过年了。

过年了,在外打工的一般都会在三十号前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吃“团年饭”。

“团年饭”只限于一家人之间,满桌子美味佳肴,一家人团团圆圆的聚在一起吃。

在“团年饭”的桌子上,你每年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菜“香菜炖鱼”,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鱼代表“年年有余”。

这里还有鸡肉鸭肉等,但我们有些很铁的规矩,就是不能把“鸡脑壳”叫做“鸡头”,而是应该称它为“凤头”,也不能直接称呼“鸡腿”“鸡爪”,而应该是“金爪”或“抓钱手”,这些都是带有吉祥之意。

在除夕之夜也有许多的规矩,平时童言无忌的小孩子,在这个晚上大人就会进行“刮嘴”,在新年里就会不乱说话。

当除夕的交接处到了,大人即使睡了,也要在这个时刻起来在屋内放鞭炮迎新年。

一月一日: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

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中国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2)

中国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2)

中国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2)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风俗习惯1 、阿昌族:分布在,人口 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贵族、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等地,人口 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蒙古、、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人口 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蒙古、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蒙古、等地,人口中 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传统的节目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

下面分享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1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春节风俗:
1. 贴春联、贴窗花:春联、窗花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含有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寓意。

2. 放鞭炮: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3.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表达新年祝福,祈求健康幸福、事业顺利。

4. 吃年夜饭、水饺、汤圆、年糕等:这些食物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如水饺象征财富,汤圆象征团圆,年糕象征年年高升等。

5.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寓意着驱邪避害、迎祥纳福。

6. 祭祖、祭神:这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祭祖、祭神,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和祈福。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春节风俗,如放烟火、打秋千、猜灯谜、逛庙会等。

这些风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及习俗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及习俗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及习俗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1.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著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裏“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裏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著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徵。

元宵节观灯始於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夏至各地习俗详解

夏至各地习俗详解

夏至各地习俗详解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夏至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

从古至今,夏至在中国民间有许多独特且丰富的风俗习惯,每个地区因地理位置、气候、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在这一节气中的庆祝活动百花齐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

以下将详细介绍全国各地区在夏至节气的风俗习惯。

一、北方地区的夏至风俗1. 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在夏至节气到来之际,会有一系列的讲究和活动。

(1)夏至面北京有吃“夏至面”的习俗,这一天吃面条被认为可以让人清凉避暑。

据说在夏至这天,家家户户要煮一锅热汤面,配以黄瓜、豆芽、凉皮等清凉配料,吃上一碗能够祛病消暑。

另有说法是“冬至饺子夏至面”,这个习惯源自北方人的节气饮食传统。

(2)水上活动河湖众多的北方地区,尤其是天津,夏至期间有“划龙舟”的活动,虽然在南方端午划龙舟更为普及,但天津的河湖环境适宜此类活动。

此外,还有放水灯的习俗,象征驱邪避祸,祈求平安。

2.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夏至俗话说“吃饺子”,有着特有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活动。

(3)夏至饺子东北人习惯在夏至这一天吃饺子,因其容易消化,不会在炎热的天气中增加肠胃负担。

东北的饺子馅多样,有猪肉白菜、牛肉大葱、韭菜鸡蛋等,调味浓郁,口感鲜美。

(4)迎夏祭祖夏至也是一个祭祀祖先的日子,家家户户会在这一天打扫祖坟,供奉香火,祈求先祖保佑家族平安。

二、华东地区的夏至风俗1. 江苏、浙江地区江浙一带的夏至习俗丰富而有趣,包括吃食和节庆活动。

(5)蚕豆饭浙江一带夏至有吃蚕豆饭的习惯,这种食物清爽可口,具有消暑功效。

蚕豆饭是将蚕豆与米饭一起煮,略带咸味,吃后神清气爽。

同时配以凉拌菜,如黄瓜、胡萝卜等,成为夏日解暑佳品。

(6)祭社公在江苏、浙江乡村,夏至有祭社公(即土地爷)的习俗,以祈求丰收和保佑。

祭品多样,有酒、有饭、五色米,且仪式隆重,富有地方特色。

(7)吃馄饨苏州地区有夏至吃馄饨的习俗,这种传统在民间流传甚广,馄饨被认为是祈福的食物,象征着包裹住所有的好运和福气。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丞车桥顾公璘,正德间知台州府,有土地祠设夫人像。公曰:“土地岂有夫人!”命撤去之。郡人告曰;“府前庙神缺夫人,请移土地夫人配之。”公令卜于神,许,遂移夫人像入庙。时为语曰:“土地夫人嫁庙神,庙神欢喜土地嗔、”既期年,郡人曰:“夫人入配一年,当有子。”复卜于神,神许,遂设太子像。
《夷坚支志》癸卷四“画眉山土地”条中也有关于杨某死后被任命接替郑某为画眉山土地神的记载:
殷商的时候,土地崇拜就开始由自然崇拜转化为崇拜拟人化的土地神了。如殷时就有将土地神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面进行条记的现象。而到了周代,管理东西南北的土地神,变成了五位之神,完全摆脱了土地的自然外壳,并且将传说中的人物或历史人物封奉为各方土地的主管神。《淮南子,时则训》说:“东方之极…大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南方之极……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中央之极……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西方之极—…少皞蓐收之所司者,万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里”;“北方之极……颛顼玄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五位之神,本质上已不是土地自然神了,而是五个地区的土地掌管神。
今之土地祠,几遍城乡镇市,其中塑像,或如鹤发鸡皮之老叟,或如苍髯赤面之武夫。问其所塑为准,有答以不知为何许人者,有答以已故之正人某者,姓张姓李,或老或壮,言人人殊,但俱称土地公公,或祈年丰,或祷时雨,供香烛、焚褚帛;纷纷膜拜,必敬必成。
《古今图书集成》所引的《驹阴冗记》中也有这样一则关于土地夫人嫁庙神生子的有趣故事:
分类
年画的分类:以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来区别。整张纸大的叫“宫尖”,一纸三裁的叫“三才”,加工多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从颜色上说,用金粉描绘的叫“金宫尖”、“金三才”。从印制的时间上说,六月以前的产品叫“春版”,七、八月以后的叫“秋版” 制作 杨柳青木刻年画,在制作方法上主要特点是采用木版印刷(即木版水印套色),又采用人工填色重绘的方法(即加工描绘)。年画制作过程: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
需要说明的是,在唐代,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唐王朝崇奉城市的守护神城王爷,城市中以供奉城隍为主,于是在城里土地神的辖区缩小,成为城隍的下属神,即后来所谓的“当坊土地”。但由于比起身着官服,仪表威严的城隍神像来,土他神则是右手拿手杖。左手执元宝的老人福像,为广大民间百姓十分信赖,颇为亲近,所以土地崇拜在汉族民间仍然十分盛行。可以说凡有人烟处,都敬土地,有些地方还为土地老爷配了一位女人,在土地庙中合并祭祀他们两口子。人们凡有不幸、灾难、苦恼,都要前往土地庙烧香祭拜,祈求保佑。
风俗习惯
土地信仰
俗语云:“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大无边,负载万物,生财为人所取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就促使人们感谢它;但有时它又像是在发怒,不愿负载,把地上的东西震倒、震毁,使人害怕它。所以汉族民间自古以来便崇拜土地,尊称土地为“后土”或称为”土地公”,建立庙宇,按时祭拜,以表其内心崇敬报功的心意。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出于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的建立,中间层次(诸侯、大夫)的社神随着它所依附的阶层的消亡而消亡,盛行起来的是国家祭扫的后土和各乡里村社祭扫的较小地区的社神。这一历史时期,由于传统的土地崇拜观念在汉族民间得到普遍的信仰,因而关于土地爷的传说也就相当多,其人格化现象也就更加明显。有的布衫革履,如农夫状;有的苍髯赤面,似武大形;有的家室齐全,老稚满堂。并且常有某人死后受天帝任命为某地土地神的传说,而切土地神也与阳世的官吏一样,需要更代轮换。如黄斐默在《集说诠真》中摘录了《瑯琊代醉编》中的一则有关土地神的故事后说:
大凡男孩子(女孩无此礼仪)满十二岁,就要请巫师渡关,当地又叫做“打童关醮”或“还傩愿”,这表明这种法事的道教色彩较浓。渡童子关亦要搭桥。渡童子关的仪式,通常要连续举行三天,其中在第二天,就有造桥、过桥过关等节目。
其具体程序是:先要讨来“百家米”,缝好“百家衣”;接着设供桌、搭桥。搭桥即是在大门外朝东方铺两块门板,使之首尾相衔:门板上再铺以三段黄、白、黑三种颜色的布,每段长约四五尺;三段布也要首尾相连,分别表示“金桥”、“银桥”、“铁桥”。在佚桥上再铺两行青瓦,每行六块,瓦片朝下覆盖;并在桥尾一张桌上,横置一个大饭甑,两头贴有关煞符,是为“置关煞”。接着便是“过桥过关”:过关的孩子身着白色和尚衣(即所谓百家衣),脚穿旧鞋,身背一个大包袱,包袱里面装着新衣裤和新鞋袜。过桥时,孩子左手牵一百根“讨米线”,法师一手提着一只开叫了的公鸡,一手牵着那一百根讨米线的另一端,并在桥下引导孩子过桥。法师同时口里吟唱道:
杨柳青年画
起源
杨柳青年画(木刻年画),创始于明代末期。最早开业的画铺为崇祯年代(1628----1644)的戴家(戴廉增)。至清雍正、乾隆繁荣。初期年画保存下的很少,现在多见的是明末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优秀作品。 风格 杨柳青年画大部分是以吉祥、喜庆、欢乐、美好等事物,或以典故、成语作为主题,有情节,易于理解。其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吸取人物、世界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
从汉族民间对土地的祭拜的演变过程,我们清楚地看到,汉族民间完全是根据人世的机关制度、伦理道德来塑造土地神像的。所以才给土地神配了夫人,把上地神看作是与阳世的官吏一样,需要更代轮换,而当城市迅速发展,城市里崇拜城隍爷的时候,土地爷又变成城隍爷的下属神,这在土地崇拜的这一演变发展过程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一座金桥金造成,
桥公桥母前面引,
父母双双来迎接,
渡过金桥保长生。
然后,便是渡银桥、铁桥,依次类推。唯在过铁桥时,每走一步,都要踩在瓦片之上,而且必须踩碎,据说这样才算吉利。想必那十二块瓦,可能正是过桥者十二岁年龄的象征,也未可知。孩子过桥过关后,下地由父母接住;再请人为他理发。通常在十二岁以前,男孩都是剃光头的,这次是第一次留发,所以,当地又称渡童子关为“脱白关”。理完发后,则换上新的衣裤鞋袜,脱去和尚衣,表示“还俗”,从此便成为一个新人,亦即一个成年人了。
春秋战国以后,上地崇拜又有所发展.这时的土地神已经不单是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神灵.而变成了国、州、郡、县、乡、里各级的社会保护神了,所以人们在农业方面的事务要求助于社神.免除灾祸要举行社祭,打仗出征或凯旋归来也要举行社祭,甚至连天子践位,分封诸侯,互相誓约,有重要的事,都要祭社。这就说明,这时人们崇拜的已经不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是异己的社会力量,是人们把某些异己的社会力量集中于社神身上而加以崇拜了。
候官县市井小民杨文昌,以造扇为业,为人朴实安分。每售扇皆有定价,虽村人及过往收市,未尝妄有增加。稍积余钱,则专用养母,自奉甚薄,闾井颇推重之。一日出街,焱闪仆于地,若气厥。少顷复苏,语路人曰:“适间逢黄衣人,持文碟在手。外题云:‘拜呈交代。’接而视之,云:'杨文昌可作画眉山土地,替郑大良。’我应之曰:‘喏。’逐豁然而寤,此必不佳,吾甚以为优。”有与之喜者,掖以还家。明日,刘母与妻子,沐浴而逝。时庆元元年春也。岁晚,客至闽,杨之子因其来买扇,从客话及前事。客言:“画眉山者,正在西川嘉州。郡人尽谈今年二月内,多梦新土地上任。今比之昔时,顿觉灵显,一邦奉事甚谨。”杨子乃知父为神云。福州医李翼说亲睹其事。
随着西周分封制的建立,土地神还出现了等级分划。当时人们把土地神称社神或社主,有时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叫做社。《礼记·祭法》中就记载着各阶层立社之事:“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礼记·郊特牲》中也说;“天子之社,祭畿内之地祗也。诸侯之社,祭一国之地祗也。州社,祭一州地之祗也。大夫以下,成群立社,亦各视其所居之地,以为神之所生而祭之者也。”由此可见,早在西周的时候,由土地自然崇拜发展起来的社神崇拜,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广,在汉族民间已有广泛的基础.而且地神崇拜也带有了地方性,并也和王侯大夫分成等级一样,也存在着大小社神。
民间巧动玩具
民间巧动玩具的历史很悠久,春秋时期的许多文献都记载了有关资料。《墨子·鲁问》中记载鲁班“削竹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比下。”1972年,山东莱西县西汉墓中出土了肩、肘、膝都能活动的木偶,可见在当时巧动玩具的制作,并非难事。
巧动玩具在中国各地都有传承,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我们经常看到的有“不倒翁”、“摇头张口狮子”、北京鬃人、竹龙、将军骑马、拉大锯等。
剪纸是用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 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男孩子一旦渡过童子关,就算成年了。因此,他也就可以享有如下权利:参加宗族词堂活动,有权继承宗族财产;父亲不在时,渡关后的长子有当家权;可以娶妻;可参与讨论家庭大事;可自己结拜兄弟;可与宾客共桌吃饭;别人结婚时,可参与“陪十兄弟”等活动。应该说,石门渡童子关的成年礼,与桑植一带白族在孩子十二岁时举行的“脱白穿青”礼,当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随便提及,湖南省的澧县、临 县、石门县,在男童十二岁时的渡关仪式结束后,还要唱傩戏。主要节目内容是“姜女下池”,当地民间有“姜女不到愿不了”之说。?说起来它主要是托辞孟姜女故事,却着意渲染戏谑煽情之词,特别重点地对孟姜女池中裸浴及与范喜良露骨调情之类场景做了描述,通过这种方式,对过关者进行一番乡土社会式的性启蒙和性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