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城市形态功能结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市城市形态结构功能研究_城市规划与设计_资讯中心_中国建筑艺术网[]中国建筑艺术/建筑文化主题交流平台





会员: 密码: 关键字: 栏目: 新闻中心 博客建筑艺术 理论精粹 顶尖案例 居住文化 专题人物 三家村 招投标 中国建筑艺术奖

· 中国建筑艺术网 > 资讯中心 > 城市规划与设计




大连市城市形态结构功能研究
作者:董伟 时间:2005-2-16 12:17:32 浏览:369

中国建筑艺术网讯:


【摘要】城市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应。通过研究大连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进一步总结和分析城市形态内涵及发展特征,并从战略高度提出大连未来的城市形态结构模式和功能定位,从而为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城市形态的内涵


城市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是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三方面构成的复杂空间系统,它包含了城市的空间形成、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城市景观的描述等方面的内涵,它反映了过去和现在城市文化、技术和社会行为的历史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城市发展的实质。


尽管世界上城市发展过程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城市的形成,都是有其一定的结,并存在某种秩序,反映在空间组织上就是城市形态。

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大量的从事工业、交通、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人口的集中,以及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大连城市形态的演变

2.1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综合中国现有的考古资料加以分析,商周时代初形成了最早的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权力的
工具与象征。城市规模、城市布局乃至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与乡村因城墙而形成了严格的界限。

至明代后期,城市形态开始处于自发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发展,原有的城市,由于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从事手工业、商业生产,促使城市向外扩展,出现大量因工商业等经济因素而兴起的城市。城市功能不再局限于政治和军事,经济功能也日趋显著,城市形态开始按照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城市形态模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

进,从而缓慢地向近代工商业社会的城市形态过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在沿海、沿江以及东北地区的大、中城市中形成了一些以近代工业为主比较集中的工业区和工业地带,使生产者和生产场所在空间上分离,改变了传统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居住空间合一的形态。

(2) 城市内部出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街和新型的市中心区。
(3)由于近代交通方式的出现,改善了城市可达性的条件,使城市形态更为开、灵活分散。


从上述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分析可以清楚看出,随着城市由小到大,功能由简单到复杂,其形态的变化则具有向外扩展和内部重新组织的双重过程,并遵循一定的规律。


2.2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2.2.1 单核单中心时期

大连地区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地形地貌,6000年前就已有人类居住,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一地区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经济发展缓慢,建设大多出于军事战略的需求。


公元12世纪初,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出于陆上防卫需要,建设地理位置相对重要的金州,带动了大连地区经济的繁荣。金州成为当时的中心城市,从此揭开了大连地区城市建设的历史,也形成了大连城市以金州为中心,带动周边生活聚集地发展的单核单中心的城市结构模式雏形。

2.2.2 双中心发展时期

1878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外国列强的坚舰烈炮所打破,出于海防需,清政府建立了北洋舰队,在旅顺口修建军港作为基地,开始了旅顺城市建设。旅顺海港工程是19世纪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之一。而大连地区的城市结构也逐渐由单中心向双中心转变,金州和旅顺两地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其性质仍是防卫性城镇。


2.2.3 多中心发展时期

1898年沙皇俄国强占旅大地区后,一方面把旅顺作为太平洋舰队的基地来经,建成了一个海军要塞;另一方面为适应当时世界贸易,主要采用海运的方式,在大连湾沿岸选址开辟自由商港。19世纪末,以大连港的开工兴建为标志,揭开了大连城市建设的历史。至1904年大连市成为拥有4万多人口,4.25km2用地的港口城市,奠定了大连主城区发展的基础。此时大连城市由金州、旅顺、大连构成,城市结构出现多中心模式。各组团均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聚集经济规模,相互间由于交

通、功能等因素的制约,联系十分紧密,但在对外交通方面,大连的城市经济功能显现强劲势头,并渐渐对金州、旅顺起到了支配作用。


2.2.4 强核多中心组团时期

20世纪前80年,大连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一直与港口的兴衰息息相关,城市形态逐渐演变为以大连城区为中心,旅顺口城区、金州城区为副中心的城市结构模式。
进入1980年代后,伴随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1984年国家批准在大连马桥子选址建设东北地区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90年开发区形成了10km2的起步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也相应配套,经济发展速度也位居全国开发区前茅。此时,大连市提出跳出老城、发展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以避免老城区产生环境、交通等城市问题。根据这一发展战略,大连对原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明确了以大窑湾港区为依托建设新城区。港口和产业使新城区得到了快速发,并成为大连经济的第二增长极。为进一步促进新城区的跨越式发展,缓解产业用地紧张状况,2002年大连市将新城区的行政辖区扩大到金州区的得胜乡和大李家镇,增加用地110km2,为新城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在,大连城市已发展成为由主城区、新城区、金州城区和旅顺口区四个组团构成的组团城市,城市结构为以主城区为中心,新城区、金州城区、旅顺口城区为副城的强核多中心模式,城市形态为“手掌状”母子系的空间布局,各组团间由山林、公园、绿地组成的绿色屏障相分隔,充分营造了一个“城依山建,山在城中,城在花园中”的生态城市风貌。

3 大连城市形态结构设想

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老城区因土地资源和城市问题等因素难以适应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将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开发新城区,使新城区与老城互动,以此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当前,按照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为适应大连新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必要从城市发展战略考虑,拓展城市空间,策划未来城市发展新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3.1 城市形态扩展的特征

城市由内向外扩展,大多是沿交通干线延伸,形成伸展轴,其伸展轴延伸的方向,是城市扩展的最优方向,这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性要求所决定的。

普遍的伸展轴是以城市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在城市四周,形成典型的“星状”形态。但是城市伸展轴的延伸并不是

无限的,它与城市的扩展速度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城市沿伸展轴向外伸展到一定程度时,轴向发展的经济效益将低于横向发展的经济效益,城市扩展便开始集中在城区内部的调整和轴间空地的填充,表现为城市从水平扩展占绝对优势的膨胀阶段转向以垂直更新为主的扩展阶段,城市形态也转向“块状”。随着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新的交通干线开拓,城市伸展轴再次外延,城市形态又向“星状”或“带状”演变。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发展特,即:由城市形成→沿轴纵向发展→稳定→内向填充→再次沿轴纵向扩展→向更为复杂的形态发展。城市扩展的速度和伸展轴的快慢直接反映了城市经济和交通发展的状况。


总体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聚集性决定了城市规模的增大,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集中形态逐渐被群组形态取代,简单形态被复杂形态所取代,使城市形态有分散化的趋势。

3.2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大连市正处于一个内部调整的循环阶段。主城区内旧工业区传统产业需要更,通过城市整体产业的调整,某些工业企业通过迁、停、并、改的方式实现产业的优化,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进而完善城市核心区的综合功能。另一方面,大连新城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对配套设施的要求也不断加大。随着产业布局的不断优化,新城区其他各项功能有待完善。一定的集聚客观上表明,新城区有条件逐步演化成为主城区外围的另一核心区。这一系列的变化均是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资源的作用下,城市的内部生产关系得以激活进而产生的。


3.3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建立“大大连”双城结构类型,即大连城市由大连主城区和大连新市区组成。其中,主城区由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和旅顺口区组成,新市区由金州区、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双D港”区,大窑湾港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组成。大连城市由现在的强核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发展为双城结构模式,这是大连市总体发展的趋势和战略选择。大连市的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加快实现现代化,要求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畅通渠道,增强对腹地的辐射力、服务能力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这就需要各发展要素沿一定方向类

聚,发挥集聚和扩散的效益,并显现吸收、合并、向心、集聚或离心、分离、专门化、再生的过程。

3.3.1 大连自身发展特点

大连城市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转换期,主要是中心城市(或城市中心)功能正由生产型转向管理服务型,产业上由三产逐步取代二产的地位。“退二进三”是一个形象的调整转换的步骤,并且第三产业向市中心区集聚,而第二产业则向市区外围扩散。为确立大连市在东北和环渤海经济区中的重要中心城市地位,要求提升
城市综合功能。为提高城市综合性经济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要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优势产业群体,扩大经济总体规模。基于“大大连”建设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需要,大连未来城市形态的空间表现为双城结构,即按照“西拓北进”的总体思路,西拓至旅顺,北进到金州,形成“两城”——大连主城区和大连新市区。


大连城市空间的增长变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原有的空间结构将在加速的经济发展面前形成激烈的震荡,例如是引导强核多中心结构向双城结构的演化,还是任凭强核多中心结构得以强化;另一方面,空间集中与分散的布局形态如何更好地承载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车,如何避免国内外大城市出现的过于集中与过
于分散的并存,或者集中与分散的各自极化,这些问题需要在空间结构发展研究中得以解决。大连战略发展规划中注重产业空间区位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聚居模式的选择为思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


(1)产业布局结构与空间结构发展

老城区产业空间按最佳社会效益、最佳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的原则实施部分置换,服从于城市整体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产业空间布局在主导产业选择的基础上,加强市场配套产业的功能,形成生产中心、市场中心、科研服务中心等新的空间配置(图2、3)。新的产业空间区位的选择应生产与居住并重,经济与生态并重,逐渐由单纯的开发区模式逐步向“副城”模式转变。


(2)居住空间及迁移模式的调整与空间结构发展

大连城市的居住空间布局结构与中国的其他大城市一样,遵功能主义布局原则,即将城市分割为四项基本功能: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强调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分区布局,再以交通网彼此联系。居住空间的布局与整体空间结构的调整紧密相关。通过对大连市居住习惯的研究,发现居住地点的稳定性很强。大连

城市居住空间采取阶段模型参考布局,阶段模型主要从人的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会选择不同的居住区位。阶段模型认为生命周期过程伴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也是居住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3.3.2 新城区发展潜力巨大

新城区位于大黑山南侧,西南接大连市主城区,西北和北部与金州区接壤,南部濒临黄海,东部与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毗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距大连市中心27km,离规划大连三十里堡国际机场21km,临近沈大高速公路和哈大铁路,鲇鱼湾港是中国最大的油港,北良港是东北地区主要粮港,以国际深水中转港、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和区域性自由港为目标的大窑湾港正在建设中。新城区依托港口,将成为东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口岸之一,腹地范围以东北中部地区为主,东、西部地区为辅,发展口岸经济潜力巨大。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项目平均规模746万美元,累计超过100万美元的项目281家,2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49家,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9家。从投资者的国别和地区看,日本、中国香港、美国、韩国、法国居前五位,占投资总额的87%,世界排名500强企业有40家在开发区投资建厂。在辽宁工业结构调整中,大连开发区作为新兴工业基地的杰出代表,在产业发展方向、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巨大。

3.3.3 “两城”相互关系

大连主城区和新市区是大连市的两个发展节点。为使他们保持成为两个相互依赖的单元,中间由绿地来分隔,要避免“两城”的发展在绿地内连结。双城结构模式使城市的许多活动向城市中心集聚,使大连未来的发展更具聚集力。大连主城区率先形成现代国际城市功能,作为国际名城的核心,成为适宜人居的城市,拥有大量的信息、金融、贸易、科技等设施,提供便捷的服务,承担行政、文化、科技、金融、信息、商贸、旅游、体育、教育、会展业等主要职能。新市区主要形成技术先行的工业基地、高科技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主要口岸。其中,金州区与对外开发先导区一体化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核心区工业搬迁改造和产业拓展的主要承接地,现代化的大型工业项目集中发展区。


4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大连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呈“节点和走廊发展模式”,是沿交通线延伸发展的体系。这种体系是走廊沿交通线形成,与节点一同构成一个网络,中间是网眼。整个网

络由三个功能区构成:(1)节点,是较大的城市地区;(2)发展走廊,这种走廊并不是连续不断的,走廊中的城镇之间要有一定的隔离;(3)网眼,可以作为农业地带,除与农业、食品生产有关的工业之外,不应安置其他工业。中间可以建设小型的农业集镇,每个集镇将成为周围农业地带的中心。规划在大连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快沿轴线的次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的建设,形成一个中心节点(大连城市),二条走廊(一条为渤海沿岸的长大铁路和沈大高速公路沿线,一条为黄海沿岸的大庄公路沿线),三个次节点(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构成的“V”形放射状城镇体系,构筑“两城三星”团式城市空间格局,带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三个卫星城面向城乡,“双向吸纳”,接受中心城市产业的辐射转移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发展成为能够自我消化的有机体。卫星城的成长速度上应快于中心城市,带动重点城镇的发展,形成梯度辐射、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各个城市组团要走特色发展之路。


5 功能定位

5.1 主城区功能定位为行政文化中心、中央商务区和现代产业区主城区突出行政、文化、科技、金融、信息、商贸、旅游、体育、教育、会展业等主要职能,发展商业、金融、电子、外贸和科技事业等高、新、尖第三产业。中心三区为商贸金融服务区和临港产业园区。甘井子区为现代都市工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和教育产业集中发展区。旅顺口区为旅游区、临港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大学园区,重点发展旅游功能和旅游产业。沿旅顺南路主要发展旅游产业;旅顺北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带动工业小区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带;旅顺中路以发展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为主,建设大规模的森林公园。主城区加快东港区的改造建设,并结合城市经济结构的产业调整适时调整城市北部地区的用地功能,结合大连湾沿岸功能的调整,调整港口、工业用地,增加沿岸的生活旅游岸线和亲水空间,打通主城区滨海路大连湾段,使之连通至开发区、金石滩,成为大连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


5.2 新市区功能定位为技术先进的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主要口岸

新市区完善交通枢纽、旅游、会议、体育、文教、商贸等职能,成为以现代临港加工工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口岸经济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区域性现代物流服务中心和智能化、生态型、综合性的现代化新城区。

金州区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对外开放先导区一体化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大大连”核心区工业搬迁改造和产业拓展的主要承接地,现代化的大型工业项目集中发展区,建成“大大连”的新兴工业区,重点发展物流园区、零配件产业园及耗水耗能少的工业园,以带动渤海经济带的整体发展。先导区主要承担生产功能、创新功能和口岸物流功能。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要发展成为电子、机械、石化工业基地和新兴教育基地。保税区要成为现代物流业、转口贸易和保税仓储发展区。大窑湾港区要建成深水枢纽港,成为大宗物资集散地,并与保税区实现一体化发展,率先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双D港”区要成为高新技术项目孵化中心、中试基地、数字和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区和示范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度假、休闲、观光区。


5.3 三个卫星城功能定位为资金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加工区、现代农业产业区和特色旅游区

瓦房店市发展成为以机械制造、轻纺、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中等城市。普兰店市发展成为轻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色旅游为主的中等城市。庄河市发展成为综合性工业、港口和旅游为主的中等城市。同时加快建设小城市和重点镇的发展,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以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长海县功能定位为“海上大连”建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重点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服务业。


通过对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从而引导大连城市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有序发展,保证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长德.大连城市规划 100 年(1899~1999)[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

2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彼得·萨伦巴.区域与城市规划——波兰科学院院士萨伦巴教授等讲稿及文选[Z].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规划局,1986.

4 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 朱喜刚.城市空间集中于分散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董伟,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大连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声明:中国建筑艺术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代表推

荐其学术观点,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建筑艺术网[]
现有评论 0 条


更多评论
匿名: 用户名: 注册 密码: 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限5000字)






〖最近十条相关新闻〗

·留住城市的活名片 杭州采取措施急救[2005.4.5]
·武汉市打响城市规划设计市场整顿战役[2005.4.5]
·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国际论坛(4月21日,上海)[2005.4.4]
·漳州向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冲刺[2005.4.4]
·法国视觉·当代城市与建筑展开展(4月5日)[2005.4.4]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欧洲城市考察见[2005.4.1]
·国外建筑专家谈城市及建筑设计理念——消费型城市建筑的设计如何创新[2005.4.1]
·房地产年会透露:中小城市的房价将上调10%至15%[2005.4.1]
·武汉美化家园“手术”展开 十大重点确保美容效果[2005.3.31]
·圆明园防渗与城市生态反思[2005.3.31]



公司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留言咨询
中国建筑艺术网 京ICP备05003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洼路9号世纪新景3-3-1-C室 电话:010-******** 传真:010-********
站务邮箱:web@ 投稿邮箱:editor@
COPYRIGHT 2004-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