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筋面积配筋率和体积配筋率的计算
配筋计算公式1
配筋(计算规则)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 (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
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的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面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
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总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高度与宽度的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根据配筋率的大小,其结构分为超筋、适筋、少筋截面。
钢筋面积/构件截面面积(全面积or全面积-受压翼缘面积)梁的配筋率是梁的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总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有效截面是钢筋合力点到砼上面的距离。
合力点:是梁宽乘有效高度,有效高度指梁下部筋为一排筋时用高减35,下部筋为两排筋时减60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整个柱的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2、屋面框架梁(WKL)“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柱的非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柱的非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柱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构件之一,它承受着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地配置箍筋来增加柱的抗震性能。
本文将重点讨论柱的非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问题。
首先,什么是柱的非加密区?在柱的高度方向上,如果距离某一截面处较远的区域没有采用足够的钢筋加密,那么这个区域就被称为柱的非加密区。
通常情况下,在柱的底部和顶部会设置较多的箍筋,以增加其抗震性能。
但是对于非加密区,由于距离较远,所以箍筋的数量和间距需根据设计规范进行科学计算。
接着,什么是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筋率是指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内钢筋截面积占混凝土截面积的比例。
在柱的非加密区域,需要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一个适当的体积配筋率,以确保柱的抗震性能满足要求。
如何确定柱的非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这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柱的尺寸、混凝土强度等。
一般来说,在设计时应参考相关标准和规范,根据柱的受力情况和抗震要求进行计算。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柱的非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会导致钢筋浪费,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增加,而过低则会影响柱的抗震性能,从而导致安全隐患。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必须合理配置柱的非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确保施工质量和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新规配筋率汇总 (1)
配筋率汇总非抗震梁、板纵筋(%):《混规》8.5.1最小配筋率: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如梁C30HRB335为;板C30HPB300为。
(《混凝土》8.5.1)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ρmin,采用C60以上时,增大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采用400MPa、500MPa钢筋时,ρmin采用和45f t/f y较大值;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ρmax=ξb*α1*f c/f y=**300==%抗震梁、板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3.6)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注:1,表中C30,小括号内数值:HRB335,中扩号: HRB400,大扩号: HRB500 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应小于,二三级不应小于(下部纵筋不宜过少);A S底/A S顶≥最大配筋率:%,《混凝土》11.3.7《抗规》梁内受扭纵筋(%):最小配筋率:85f t/f y,C30HRB335为。
(《混凝土》9.2.5)梁内箍筋(%):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 t/f y,受扭时28f t/f y,C30HPB300分别为和。
(《混凝土》9.2.9,)抗震,一级30f t/f y,二级28f t/f y,三四级26f t/f y(《混凝土》11.3.9)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非抗震柱纵筋(%):最小配筋率:一侧;全部。
《混凝土》8.5.1(注意同梁)最大配筋率:不宜5%,不应6%,《混凝土》9.3.1抗震柱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4.12)(《抗规》)注:12,采用335MPa、400MPa时可增加和,采用C60以上时,增大3,IV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增加;()最大配筋率:5%,《混凝土》11.4.13 、《抗规》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不宜大于%柱内箍筋(%):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混凝土》11.4.17)C35 : N/mm2注:1,表中数值按C30混凝土HPB300箍筋算得(ρV≥λv fc/fyv) 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框支柱时、剪跨比小于2时见规范《混凝土》11.4.17: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注意条文说明第388页)剪力墙(%):非抗震:(《混凝土》9.4.4、5)抗震:一、二、三级;四级;框-剪;部分框支(《混凝土》11.7.14《抗规》、6.5.2)梁中配筋要求:纵筋:《混凝土》9.2.1(注意条文)、6、13;、7;《抗震》6.3.3、4箍筋:《混凝土》9.2.9、11;、8、9;《抗震》6.3.4-3柱中配筋要求:纵筋:《混凝土》9.3.1;、13;《抗震》6.3.7、8柱中箍筋:《混凝土》9.3.2;、14、15、17、18;《抗震》6.3.7、9、1011.4.12-2《抗规》6.3.7-2轴压比:《混凝土》11.4.16 《抗规》墙中配筋要求:水平、竖向分布筋:《混凝土》9.4.2、4、5、6;、15、18、19《抗震》6.4.3、4、5、6、9;框架抗震墙6.5.1、2墙轴压比:《抗规》6.4.5 《混规》轴压比限值:《混规》11.7.16 《抗规》(新修订全高)分项系数柱体积配箍率的计算(《混凝土》6.6.3):《混凝土》9.2.9):墙配筋率的计算(《混凝土》9.4.4):配箍率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史上最强的配筋计算公式
配筋(计算规则)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 (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
最小配筋率取%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的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面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
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总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高度与宽度的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根据配筋率的大小,其结构分为超筋、适筋、少筋截面。
钢筋面积/构件截面面积(全面积or全面积-受压翼缘面积)梁的配筋率是梁的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总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有效截面是钢筋合力点到砼上面的距离。
合力点:是梁宽乘有效高度,有效高度指梁下部筋为一排筋时用高减35,下部筋为两排筋时减60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整个柱的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2、屋面框架梁(WKL)“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配筋计算公式1
配筋计算公式1配筋(计算规则)率是钢筋混凝⼟构件中纵向受⼒(拉或压)钢筋的⾯积与构件的有效⾯积之⽐(轴⼼受压构件为全截⾯的⾯积)。
柱⼦为轴⼼受压构件!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积;b为矩形截⾯的宽度;h(0)为截⾯的有效⾼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个参数。
最⼩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配筋率ρ(min)。
最⼩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的极限抗弯承载⼒M (u)与使混凝⼟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
最⼩配筋率取0.2%和0.45f(t)/f(y)⼆者中的较⼤值!最⼤配筋率ρ(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最⼤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配筋率时塑性变⼩,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特征的⼀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配筋率是防⽌构件发⽣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的截⾯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的有效⾯积的⽐值,称之为配筋率。
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总截⾯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的有效⾼度与宽度的积的⽐值,称之为配筋率,根据配筋率的⼤⼩,其结构分为超筋、适筋、少筋截⾯。
钢筋⾯积/构件截⾯⾯积(全⾯积or全⾯积-受压翼缘⾯积)梁的配筋率是梁的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总截⾯积除以梁的有效截⾯,有效截⾯是钢筋合⼒点到砼上⾯的距离。
合⼒点:是梁宽乘有效⾼度,有效⾼度指梁下部筋为⼀排筋时⽤⾼减35,下部筋为两排筋时减60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筋)的截⾯积,除以整个柱的截⾯积所得到的⽐率。
2、屋⾯框架梁(WKL)“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积,除以梁的有效截⾯积所得到的⽐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级梁中位置支座跨中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柱类型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 h0)表示。
配筋率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
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体积配筋率和面积配筋率1.概念:两者均对箍筋而言,所以也叫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1).面积配筋率(ρsv):是在垂直箍筋的截面bs(b为构件宽,s为箍筋间距)中,箍筋面积所占的比率(钢箍面积为肢数乘每根钢筋的面积)。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2).体积配筋率(ρv):指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的砼体积的比率。
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2.作用:(1).面积配筋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框架梁沿梁全长的面积配筋率有规定,详GB50010-2002 P173页。
ρsv≥ρsvmin(2).体积配筋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
ρv≥ρvmin=λv/fcfyv (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Ⅰ.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ft/fyv。
Ⅱ. 箍筋的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体积配箍率计算实例
以截面b=350,h=500的柱为例,柱加密区箍筋为Φ8@100,保护层厚取30,柱截面配筋见下图: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8.3条,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ρv,可按下式计算(式7.8.3-2):
对框架柱,式中各参数含义为:
A cor--箍筋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其重心应与柱截面的重心重合,计算中仍
按同心、对称的原则取值。
对框架柱,Acor=l1·l2;
ρv--框架柱的体积配筋率(核心面积A cor范围内单位混凝土体积所含箍筋的体
积);
n1、A s1--b方向的箍筋肢数、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
n2、A s2--h方向的箍筋肢数、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
l1--b方向箍筋宽度;
l2--h方向箍筋宽度;
s--箍筋的间距。
上例中b方向箍筋肢数为n1=4,h方向箍筋肢数为n2=2,Φ8钢筋截面积为As1=As2=50.3m㎡,l1=350-60=290mm,l2=500-60=440mm,箍筋间距s=100mm,按上式计算的柱体积配箍率为:
(4×50.3×290+2×50.3×440)/(290×440×100)=0.00804;。
剪力墙体积配箍率计算
B2= 0
(㎜)
B1肢数:
B3= 0
(㎜)
H肢数:
H1= 300 (㎜)
a总长度:
H2= 0
(㎜)
B2肢数:
H3= 0
(㎜)
b总长度:
λv/2范围拉
S1= 120000 mm2 筋:
S2= 0
mm2
c总长度:
B3肢数:
d总长度:
λv范围钢筋
根数
5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6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写任何数值
剪力墙暗柱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混凝土标号C 40
λv=
0.2
λv范围 内
λv/2范 围内
混凝土强度fc= 19.1
箍筋fyv= 300 ρv1=λ
v*fc/fyv= ρv2=λ
v/2*fc/fyv=
N/mm2 0.76% 0.38%
N/mm2 环境类 别:
二b 0.12
暗柱类型 截面B1 B2(㎜) B3(㎜)
0 (㎜) 0根 0 (㎜)
8根
2根 1根 2050 (㎜) 0根 0 (㎜)
0 (㎜) 0根 0 (㎜)
10 根
8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d总长度:
λv范围钢筋
根数
c
截面
箍筋长度计算
B1= 400 (㎜) λv范围箍
B2= 0
(㎜)
a总长度:
H1= 300 (㎜)
B1肢数:
S1= 120000 mm2
b总长度:
S2= 0
mm2 λv/2范围拉筋:
c总长度:
B2肢数:
d总长度:
λv范围钢筋
根数
d
关于箍筋配筋率的概念、作用及与配箍率的区别
关于箍筋配筋率的概念、作用及与配箍率的区别配箍率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在梁的箍筋配置表示方法中多用面积配筋率,而在柱子中多用体积配箍率。
1.概念:(1)面积配箍率ρ(sv)(括号内为角标,下同):是指沿构件长度,在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s的比值(b为构件宽,其与剪力方向垂直的,s为箍筋间距)。
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式中:n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A(sv1)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圆形计算。
(2)体积配箍率ρ(v):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比率。
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体积配箍率ρ(v)主要用于保证框架结构梁端部和柱节点区的抗剪能力,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计算公式:ρ(sv)=∑ni*A(sv)Li/Acor*s式中:ni:一个方向箍筋的肢数,Li:相对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长,Acor:箍筋核心区的面积,s:箍筋间距。
2.作用:(1)面积配箍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2)体积配箍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
ρ(v)≥ρ(v,min)=λ(v)f(c)/f(yv),式中: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yv)为箍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
3.配箍率与配筋率的区别(1)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使构件不发生斜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2)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分别计算)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体积配箍率计算
3014.3λv=0.2箍筋f yv =210N/mm 2λv范围内1.59%λv/2范围内0.80%设防烈度:7度抗震等级:轴压比暗柱类型截面B1B2(㎜)B3(㎜)H1(㎜)H2(㎜)a 200300100200300B2a(㎜)B3a(㎜)77501600㎝2实配钢筋112 Φ20实配钢筋28 Φ18As=5806mm 2满足要求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12100不填1210021210021210022.46%λv/2范围内拉筋: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λv/2范围面积(mm2):10100不填1010011010001010002.01%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一0.010A c ,6φ1681000.008A c ,6φ148二0.008A c ,6φ1481500.006A c ,6φ128三0.006A c ,6φ1261500.005A c ,4φ126四0.005A c ,4φ1262000.004A c ,4φ126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注1:A c 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注2:其他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λv区域面积S1: 暗柱纵筋配筋率ρ=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d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d-H向箍筋总d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体积配箍率ρv 2=>0.8%满足要求表6.4.5-2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体积配箍率ρv 1=>1.59%满足要求c外围箍筋:c箍筋总长度d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d-B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b-B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b-H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二、箍筋λv范围内箍筋:λv范围面积(mm2):a外围箍筋:a箍筋总长度一、纵筋规范规定暗柱纵筋最小配最小纵筋计算值:规范规定的暗柱纵 ρv 1=λv*f c /f yv = ρv 2=λv/2*f c /f yv =三级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混凝土强度等级C 混凝土强度fc=λ≤0.2λ>0.2λ≤0.2λ>0.2λ≤0.30.20h W 0.25h W 0.20h W 0.25h W 0.15h W0.15h W 0.20h W 0.15h W 0.20h W 0.10h Wλv 0.1440.240.120.20.12纵向钢筋(取较大值)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l c (翼墙或端柱)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图6.4.5-1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表6.4.5-3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lc及其配箍特征值不小于墙厚和400mml c (暗柱)注5,λ为墙肢轴压比;注6,A c 为右图中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
史上最强的配筋计算公式
配筋(计算规则)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 (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b 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
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 (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
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最大配筋率ρ (max )=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的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面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
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总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高度与宽度的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根据配筋率的大小,其结构分为超筋、适筋、少筋截面。
钢筋面积/构件截面面积(全面积or 全面积-受压翼缘面积)梁的配筋率是梁的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总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点到砼上面的距离。
合力点:是梁宽乘有效高度,有效高度指梁下部筋为一排筋时用高减35,下部筋为两排筋时减60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整个柱的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2、屋面框架梁(WKL )“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级梁中位置支座跨中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柱类型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h0)表示。
框架梁配筋率超过多少是超筋了再举个例子,某框架梁,三跨,300x800,梁底受拉钢筋6根圆25,梁上侧靠近柱子的部分8根圆25,是否超筋了,如何调整如果不考虑抗震要求的话,所谓框架梁超筋和梁的配筋率没有直接联系。
你给的是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与超筋无关。
所谓梁超筋,是指不论如何加大配筋量,都不能够提高粱的承载力,因为梁受压区的混凝土已经压碎了。
最小配筋率公式
最小配筋率公式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受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是根据Mu=Mcy 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扩展资料: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箍筋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6.6.3条规定)。
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小配筋率如下: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0.6%;一侧纵向钢筋0.2%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
柱箍筋配筋举例
柱箍筋配筋举例一、抗剪箍筋配筋举例说明:G0.5-0.2不要考虑肯定是双肢箍,现在请睁大你的眼睛,下面是步骤:用0.5/2=0.25,0.2x2/2=0.2。
现在请你拿出板钢筋配筋表:这里是重点:上面得到数据时加密区0.25,非加密区0.2,这个时候要对照上面的配筋表进行对比。
6-100的面积是283,6-200的面积是141,但是这个时侯究竟怎样比较呢?这里需要提到一点:在PKPM08版S-3说明书上第81页提到,若输入的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则加密区的箍筋计算结果可直接参考使用,如果非加密区与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同,则应按非加密区箍筋间距对计算结果进行换算。
这也就是为什么上面在计算中为什么非加密区0.2要乘以2的原因。
乘以2之后就换算成了加密区间距了。
即相当于梁长100mm范围内箍筋面积为0.2.那么现在比较就与(6-200)没有任何关系,此时的0.2应该与283进行比较。
所以在此处采用的箍筋可以为6-100/200。
有朋友问假如是四肢箍呢?很简单除以四就行。
举例说明:G3.1-2.5计算如下:3.1/4=0.775, 2.5x2/4=1.25,这是我假定非加密区是200的情况下计算的,那么观察配筋表,发现非加密区200不能满足箍筋的实际情况,应该采用比200小的间距配筋。
那么我果断处理,“非加密区采用100的间距”,可能大家会很矛盾,这不就是加密区吗?(注意:这个时候其实也就是将非加密区当成加密区计算,那么我们就不用换算了。
)但是在分析的时候我们当成非加密区来考虑,那么计算如下:2.5/4=0.625,这时候只能对照间距100的板钢筋对照。
其结果是10-100是满足要求的。
这时候观察梁的位置,我们统一采用10-100全长加密。
配筋文件见下图:PS1:2010抗规6.3.3条:四级抗震箍筋最小直径可选用6,三级以上抗震才选用大于6的箍筋。
提出这条这条说明是为了说明,在四级抗震情况下仍然可以用6的箍筋。
柱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8㎜ 8㎜ 0.785%
截面类型B
8㎜ b箍筋直径 8㎜ 1810.19336 ㎜ b箍筋总长 体积箍筋 免读
a箍筋直径
截面类型C 8㎜ 8㎜ b箍筋直径 1206.795573 ㎜ b箍筋总长 体积箍筋 免读
a箍筋直径
表6.4.7柱端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λV
抗震等级 箍筋形式
A普通箍 复 合 箍 B螺旋复合 或连续复合 螺旋 A普通箍 复 合 箍 B螺旋复合 或连续复合 螺旋 复 A普通箍 合 箍 B螺旋复合 或连续复合 螺旋 复 A普通箍 合 箍 B螺旋复合 或连续复合 螺旋
0.120 0.100 0.100 0.080 0.080 0.060 0.060 0.050
柱体积配箍率计算
二、参数输入
混凝土标号:C 30 框架柱的轴压比:Uc= 0.4 抗震等级 三 柱类型 角柱 a 强度(N/mm2):fc= 14.3 框架柱箍筋类型: A H(㎜) 700 m(B) 5 n(H) 5 409600 ρ v= 700 保护层(㎜): 箍筋类型 截面B(D) ρ v1=λ v*fc/fyv= ρ v= 0.70%
a箍筋直径
值λV
柱轴压比 0.7 0.19 0.17 0.17 0.15 0.15 0.13 0.13 0.11 0.8 0.22 0.2 0.2 0.18 0.17 0.15 0.15 0.13 0.9 0.25 0.23 0.23 0.21 0.19 0.17 0.17 0.15 0.22 0.2 0.2 0.18 0.24 0.22 0.22 0.2 1 1.05 读取 0.4
B边另增根数 H边另增根数
0 0
5686.28 mm2
二级
满足配筋 满足配筋
一级
箍筋体积配筋率计算公式
箍筋体积配筋率计算公式
混凝土钢筋支撑体系是混凝土结构的重要构件,准确的箍筋及体
积配筋率计算,对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箍筋计算依据有多种,常见的有交接处纵向力和轴心受弯时的弯
矩以及水平荷载的计算。
箍筋计算方法为:首先根据结构形式,
确定所需要的箍筋种类,如椭圆形箍筋、圆形箍筋等;其次根据
计算出每种箍筋所需长度,计算每种箍筋所需重量,再乘以箍筋
的理论重量,得出配箍筋数量按此计算,算出此构件所需钢筋总
重量;最后按此总重量,配置所需要的钢筋类别、直径及受拉抗
拉钢筋的长度。
体积配筋率的计算也有多种方法,其基本概念是混凝土体积中所
含的钢筋重量占混凝土体积重量的百分百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
体积配筋率A=Σm的(K)/Σm的(V)其中,m为钢筋的重量,K为混凝土体积,V为混凝土重量。
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恰当、合理的计算箍筋及体积配筋率是非常必要的,以做到混凝土结构的质量稳固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第6.3.12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6.4.7条。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配箍率是对箍筋而言,分箍筋面积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筋率。
一般情况下,面积配筋率是对受弯构件而言,体积配箍率是对受压构件而言。
Ⅰ.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Ⅱ. 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
相关规范条文:
A. 面积配箍率 (ρsv):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10.2.10条、第10.2.12条、第11.3.9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6.3.4条、第6.3.5条。
B. 体积配箍率 (ρ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