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第6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第6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第6单元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 复习本单元重点概念:化学键、分子、离子、离子键、共价键等。

2. 复习本单元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

3. 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复习内容:
1. 化学键的概念及种类
2. 分子和分子的性质
3. 离子和离子键的形成
4. 共价键的形成及性质
三、复习方法:
1. 常规复习:通过课堂讲解、习题训练等方式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复习;
2. 实验复习: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等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复习;
3. 综合复习:通过综合性的习题训练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综合复习。

四、复习习题:
1. 如何区分离子键和共价键?
2. 请描述一下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3. 请解释一下离子的性质?
4. 用实验方法证明氯气分子分子式为Cl₂。

5. 请问在氯化钠中,钠离子和氯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五、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程的复习,学生应该能够明确化学键的概念及种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对于分子、离子的性质和形成过程也应该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复习中,学生需要注意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现象。

整理好课堂讲义及笔记,有意识地回顾课程中的知识点,并及时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复习,从而提高课程整体理解和掌握水平。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四、教学内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内容。

2. 教学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3. 学生学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练习,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 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方程式的一些衍生问题,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需要通过更多的引入实践实验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案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教案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教案第六单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和相互反应规律,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以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酸碱盐的性质2.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3.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4.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酸碱盐的性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及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 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判断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酸碱盐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 讲解酸碱盐的性质:讲解酸、碱、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分析反应原理。

4. 复分解反应:讲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和应用。

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正确书写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方程式。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和相互反应规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_第6单元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_第6单元

化学复习教学案 第六单元知识回顾:(一、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比较)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____,____溶于水,液氧是____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____,____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____, ____溶于水。

____是CO 2固体。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____,____溶于水。

2、金刚石是天然存在____的物质,石墨是____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的____性,焦炭用于____,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____。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CO 和CO 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二、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比较)1、H 2和O 2的现象是:发出____的火焰。

CO 和O 2的现象是:发出____的火焰。

2、H 2、CO 、C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① 可燃性 H 2 + O 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____ CO + O 2— H 2的爆炸极限为____________C + O 2— (氧气充足) C+ O 2— (氧气不足) ②还原性 H 2 + CuO — 黑色粉末变成____,同时有____出现C + CuO — 黑色粉末变成____,同时产生____________的气体 CO + CuO — 黑色粉末变成____,产生____________的气体3、CO 2 ①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一般物质燃烧。

②与水反应: CO 2 + H 2O — (紫色石蕊变____色)③与石灰水反应: CO 2 + Ca(OH)2— (检验CO 2的方程式) ④与灼热的碳反应:CO 2 + C —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____是氧化剂)(三、物质的制备、除杂、检验、鉴别) 3.制法1、 ①原理:实验室制CO 2的原料是:____________。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掌握碳的几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熟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如不助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氧化碳的生成、性质(如可燃性、毒性)、应用及防范措施。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能够运用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与碳及其氧化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习中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和应用的梳理。
2.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基础学习。他们对碳的单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尚需加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等知识点。
2.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括性描述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的教案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的教案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的教案4、CO2不能燃烧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如何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呢?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1、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大。

2、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

3、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

探究1.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是否支持燃烧演示实验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结论:1、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3、密度比空气的大。

探究2.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否溶于水现象:塑料瓶变瘪结论:CO2能溶于水,使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大气压强使瓶子变瘪。

小结CO2的物理性质:1.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能溶于水。

承上启下:CO2能溶于水,是发生了物理变化,那么溶于水CO2的有没有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呢?探究3.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反应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五、当堂练习:1.为了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说法中不可行的是()A.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C.分别通入水中D.用塑料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各倒入1/2体积的水,盖紧瓶盖,振荡2.下列做法容易发生危险的是()A.用石灰浆抹墙B.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C.到溶洞探险前,先用手电筒照明试探能否进入D.进入红薯和白菜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3.写出下列转化关系的方程式。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的影响。

当堂练习。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的教案2.有人说他身强力壮,不会煤气中毒,等到一闻到煤气味就把火炉搬出去,这样做行吗?答:不行。

因为一氧化碳没有气味。

4、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少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发生煤气泄露时,应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措施?答:能够使人及时发现气体的泄漏,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碳的氧化物 复习 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碳的氧化物 复习 教案

汇报课教案第六单元碳的氧化物第六单元碳的氧化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能熟练的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熟练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并会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利用对比、归纳,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态度观: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全面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传播“低碳”理念的同时,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温室效应,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的书写本单元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一: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二氧化碳无色气体无味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操作现象与结论现象:下面的蜡烛 先灭 ,上面的蜡烛 后灭 、 结论:二氧化碳不 燃烧 ,也不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现象:紫色石蕊溶液 变红 、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 2+H 2OH 2CO 3现象:澄清的石灰水 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 2CaCO 3↓+H 2O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实验原理 CaCO 3+2HCl CaCl 2+CO 2↑+H 2O 。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检验方法通入 澄清石灰水 若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是二氧化碳。

反应的方程式是: CO 2+Ca(OH)2CaCO 3↓+H 2O 。

(4)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接近 集气瓶口 ,如果 木条熄灭 ,证明已满。

4.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1)用途 ①用于灭火。

②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用于制冷剂、人工降雨。

③参与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

④作化工原料。

(2)对环境的影响:易引起 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候变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民教育版9级化学》第6单元碳、碳氧化物课程设计全章课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泼性。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方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

(4)了解CO和CO 2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5)认识co2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了解co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元素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对O2和CO2制备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3)学习观察和描述有关CO2和Co性质的实验,并从实验事实中总结CO2和Co的一些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各种简单的碳物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学会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通过对实验室制气理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温室效应”和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所产生的一氧化碳的毒性,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科书分析本单元是继第二、第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

这里既是对前一阶段启蒙学习能力达成的检验――需要全面运用启蒙阶段学习所积累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是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基础、作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单元的知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药物,产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检查和全面测试方法,使用的试剂、装置和收集方法的原因,教材应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以呈现的方式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教材内容与社会和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插图而不是文本,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第六单元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多数反映易学难记,针对此特点,本次单元复习着重在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在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同时,将各物质之间的转化来一次整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复习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提升;另外针对本单元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及用途之间的联系,设置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加深认识;最后要求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解答一些其它题型。

二、教学目标1、在认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掌握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2、能够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3、从实际例题出发,进一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关内容。

三、重点难点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2、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4、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四、教学过程晰起来深认识,请各位同学在学学生思考并完成对应练习。

)长颈漏斗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点,给大家练练手。

管压出,无法收集气体。

六、教学反思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出的,而本单元根据全书体系结构的设计,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因此很多学生一下子之间感觉较难适应,觉得知识点零散而凌乱,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因此本次复习课将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即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上面,通过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从而将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明确起来,让学生会加深理解从而加深记忆,这应该说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后半部分的练习设计也是经过精心的挑选,较好的将未提到的知识点概括到一起,给学生一个综合练习的机会,再次将重难点消化掉。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复习课教案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复习课教案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全面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①掌握碳、CO、CO2性质和用途,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

②掌握实验室制取CO2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和验满的方法,并初步说明所用的试剂、装置、收集方法的原因。

③建立以CO2为中心的化学反应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并通过示例讲解,练习反馈让学生再次感受、体验碳和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本单元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规可循。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⑴建立以CO2为中心的化学反应网。

⑵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知识。

2、难点: ⑴如何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课的讨论、练习等活动。

⑵探究实验室制取CO2.装置的选择与连接。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复习方式:猜词语游戏事先准备好词语卡片:金刚石、石墨、C60两人一组:一人背对卡片,一人面对卡片,利用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进行词语解释,猜测。

另选一名学生将性质和对应的用途整理成板书小结:为什么它们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二)复习碳的化学性质教师和一名学生进行猜词语游戏来复习碳的三个化学性质,一名学生板书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2、可燃性(学生上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3、还原性(学生上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三)复习碳的氧化物(CO2和CO)选两名学生进行猜词语游戏,教师板书并进行补充(四)复习二氧化碳的制取课件展示: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1)发生装置: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__________ 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后接触的第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单元,主要研究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有关性质和用途,其内容特点有“四多”物质种类多、物质性质用途多、化学实验多、化学方程式多,且各物质的性质有诸多异同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较复杂。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一类物质的学习迈进,关键在于打通物质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结构化。

从内容来看,本单元既是体验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的良好平台,又是培育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优质载体。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碳的简单性质,如碳的化学反应和碳的氧化态。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直观展示化学现象的实验。

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

他们的学习风格通常偏向于动手操作和实践经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碳单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联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它们性质的不同。

此外,学生可能对C60这种特殊的碳单质感到陌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图像、模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三、设计思路在教学中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例如创设有效的情境、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效的积极地生生、师生合作。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碳单质的多样性,包括金刚石、石墨、C60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定义和原理,能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化学反应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化学反应的分类和表达方式,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进行描述。

3.熟悉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应用范围,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分析化学反应的情况。

4.培养对化学反应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反应基础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其特征是原物质消失,生成新物质,并伴随着热、光、电等现象。

2. 化学反应的分类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

3. 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化学反应可以通过中文、方程式、结构式等方式进行表达。

第二节: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和要素化学方程式是指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的化学反应过程。

其要素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必须保持平衡。

通过添加系数和调整反应条件来达到平衡状态。

第三节:化学反应实验1. 化学反应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设计实验方案,并准备所需试剂和仪器设备。

在实验室中进行化学反应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2. 化学反应实验的分析和评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总结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中的失误和不足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方法本单元教学采用讲授、实验、讨论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其中,实验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的变化和现象,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通过学生的平时表现、实验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

其中,平时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实验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期中、期末考试则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教案)

九年级化学学科上册第六单元(章)
九年级化学学科上册第六单元(章)
九年级化学学科上册第六单元(章)
九年级化学学科上册第六单元(章)
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课时划分 2 教学课时 1 总备课数
主备人备课组其他
成员
集体备课内容二次备课内容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能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识方法。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
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
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
教法实验设计探究
学法分析讨论探究
教学
准备
烧杯2塑料瓶2导气管石灰水石蕊试液
教学过程
【实验6-4】如右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气体(告知学生是
一种常见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
③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设计一个实验证
明你的猜想。

实验现象
该气体的性质
你的猜想
你的实验
九年级化学学科上册第六单元(章)
11。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范本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范本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范本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板书)第一节空气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提问)①实验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2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巩固第六单元所学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气体的性质:气体的溶解性、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扩散现象。

2. 气体的制备: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气体的收集和检验:气体的收集方法、气体的检验方法。

4. 气体的净化和干燥:气体的净化方法、气体的干燥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气体的重要性质,引导学生回顾气体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扩散现象。

2. 提问: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制取气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知识回顾(15分钟)1. 气体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2. 气体检验方法:燃烧法、颜色变化法、澄清石灰水法等。

3. 气体净化方法:吸附法、洗气法等。

4. 气体干燥方法:浓硫酸干燥、碱石灰干燥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2. 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体的性质、制备、收集和检验、净化和干燥的方法。

2. 强调气体的安全使用和环保意识。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课后作业,检查复习效果。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验,检验学生复习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气体的性质、制备、收集和检验、净化和干燥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前预习案请仔细阅读教材,完成以下内容:(2).、、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由于它们的不同,因此它们的存在着很大差异。

(3).木炭具有结构,它具有能力,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来吸附毒气。

(4).小分子是由构成的,它形似足球,常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2)在高温下,碳能够与很多物质起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化学性质:①可燃性:氧气充足时、氧气不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碳表现出还原性,可以作,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夺取氧,生成气体,如: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用于炼铁,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颜色色,气味,状态,密度比空气,溶解性 0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会变成固态,固态二氧化碳叫.可用于(2)化学性质:①“三不":不、不、不 o②与水化合,反应方程式为.其生成物易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与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与石灰水反应方程式为.与烧碱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o4.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用途:主要表现在、、、化工原料等。

(2)温室效应: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像温室的或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

②温室效应的危害:导致两极的,使,淹没部分沿海城巾,使土地、农业减产等。

③缓解措施:,。

5.二氧化碳制取:(1)工业制法:①方法:高温煨烧石灰石,产物是二氧化碳②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制法:①反应原理:利用或和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注意)不能用纯碱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是因为;不能用稀硫酸,因为会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也不能用浓盐酸,因为其会挥发出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提问〕:什么是盐?〔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

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板书〕:一、氯化钠〔提问〕:你能写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
教学案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
一、考点梳理
1、碳单质有和,其中金刚石是
的固体,常常用于。

而石墨是
的固体,常常用于。

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都是碳元素,那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如此差异的原因
是:。

2、木炭和活性炭具有性,此性质是它们的性质,与它们的结构有关,其中的吸附能力较大。

3、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但是在高温下,碳能够与很多物质反应。

4、碳在点燃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体现性。

氧气充足时生成
,氧气不充足时生成。

5、碳还具有性,在较高温度下不但能与氧化铜反应:
而且还能与二氧化碳、水反
应:、。

6、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制相同,可以用收集气体。

其反应原理是。

如何验满呢
,验满的原理是,因此,可以利用此性质用来,此处还利用哪条物理性
质;又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呢,盛放氢氧化钙的试剂瓶的内壁上常有一层白色物质如何除去。

7、一氧化碳是一种色味的,其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8、在点燃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具有性,火焰呈
色,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点燃前必须。

还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性。

9、煤气使人中毒的原因
是。

二、经典例题
1、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
淀完全溶解。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
2+CO
2
=CaCO
3
↓+H
2
O、
CaCO
3+CO
2
+H
2
O=Ca(HCO
3

2
(易溶)。

当二氧化碳持续不断的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时,沉淀质量的变化符合图中的()
2、一定量的CO
2
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最多可得到沉淀a g,若相同质
量的CO
2,经过CO
2
→CO→CO
2
的一系列的变化后(假设无损耗),再通入澄清石
灰水中,最多生得到沉淀b g ,则A与B的关系为
()
A.a = b B.3a = b C.a = 2b D.2a = b
3、有A、B、C、D、E五种常见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关系:
已知:C是一种金属,气体D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气体有毒,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写出这五种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D. E.______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监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时不包括该气体
B.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
C.在蔬菜大棚中,适量补充CO
2
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D.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
2、防毒面具滤毒罐内盛放的物质是()
A.石墨B.活性炭
C.焦炭 D.生石灰
3、符合右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
2
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4、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当地石灰石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
(1)哪几项反应中盐酸有剩余_______;(2)上表中m的数值是
__________;
(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