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 - 西南政法大学 SWUPL

合集下载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 - 西南政法大学 SWUPL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 - 西南政法大学 SWUPL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证明文学平陈应琴(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400031)[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合法性追问,这种追问如果得不到深刻的理论解答,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困境,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对意识形态的误解。

因此可以从意识形态与主体的生成,意识形态与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与理性经济人等方面给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证明。

[关键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一、问题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

革命思想是革命运动的前提和指导,思想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在这样的理论致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地位,①其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民众的思维由政治激情的狂热渐渐回复到理性的冷俊之后,地位的崇高被视为具有一定的先验性,而不完全是经验实证的产物,即使是历史经验实证的结果也不必然指示出民众对其现实的一致认同,历史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当然被认同为现实的功能指向。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方面可能面临理性的置疑,这种置疑中最具根本性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legitimacy)的无穷追问。

③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追问,是人的理性之本性使然,而非激情和偏见的指引,因为人类的任何特定活动安排和制度设计都需要接受合法性的追思,没有合法性的追思就不可能有长久的价值认同,合法性问题得不到解决也不可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

然而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解答仅仅局限于对领导人的宏大叙事的简单援引,或者干脆保持沉默。

问题在于领导人不可能对每一个具体理论问题都有非常细致而深入的论述,这是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所决定的,而沉默也只能是默认问题的实存或对问题的直接取消,而对问题的真正解决毫无益处。

正是理论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问题上的缺席,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的持续存在。

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意识形态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影响着每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在这个领域中,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改变和更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观念,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应当如何进行观念创新,从而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进步。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的重要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首先意味着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意味着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人们的认知规律是指人们在接受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不断创新观念,使之更符合人们的认知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意味着更好地实现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

意识形态建设是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和塑造。

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念创新,能够更好地实现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如何进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首先需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得到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2.注重信息化教育,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需要注重信息化教育,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需要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更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本文围绕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首先介绍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然后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加强教育的对策。

结论部分强调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研究,可深刻认识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以意识形态安全为视角,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对策、重要性、实践意义、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一部分,其思想政治素质和意识形态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意识形态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对于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部分的内容就是探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研究。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剧,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意识形态安全视角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看,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必须澄清的几个问题

关于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必须澄清的几个问题

论 已久 , 主要 是针 对 二 者 在 功 能 以及 内容 等方 面 的 关 系形成 了一系 列 的观点 。在意 识形 态领 域 的斗 争
日益 隐蔽 的 当今 世界 , 确认 识二 者 的关 系 , 正 客观 分
态 教育 理论 建设 的需 要 , 是 提 高 思 想 政 治教 育 与 也
意 识形 态教 育 有效性 的实践 要求 。
I SSUe.
Ke r s d o o y o iia d c t n;r l t n h p y wo d :i e l g ;p l c le u a i t o eai s i o
关 于思 想政 治教 育 与意识 形 态 的关 系学术 界讨
析 既 已形成 的观点 既是 加强 思想 政治 教育 与意 识形
分析 任何 问题 首先 必须具 备一 个分析 与解 剖 的 依据 与平 台 。客观 分析此 观点 首先从 思想政 治教 育
与意识 形态 的概念 进行讨 论 。 自 2 0年前法 国大革 0
遵循 人们 的思 想形成 发展 规律 , 用一定 的思想 观念 、
政治 观点 、 道德 规范 , 其成 员施 加有 目的 , 划 , 对 有计
关 于 意 识 形 态 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关 系 必 须 澄 清 的 几 个 问题
许 华
203) 3 0 9
( 安徽 大 学 政 治 学 系 , 徽 合 肥 安

要: 思想政 治教 育与意识形 态的 关 系学术界讨论 已久 , 的认为 意识形 态的性 质决 定 有
思想政 治教 育的性质 , 意识形 态教育就是 思想政治教 育, 强意识形 态建设就是加 强思 想 加 政 治教 育。本文就 以上几种观 点做 出剖析与澄 清, 以还其正确理解 。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本文从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介绍了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然后阐述了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探讨。

最后讨论了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对意识形态安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关注,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要性、现状、必要性、策略、评价体系、展望、未来、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受到关注。

大学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和领导者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随着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和碰撞也日益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挑战。

在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的变革和发展已经逐渐表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的传播,大学生观念和信仰的多元化也日益显现,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背景介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从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和策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蔡英 - 西南政法大学 SWUPL

蔡英 - 西南政法大学 SWUPL

民诉毕业论文答辩安排
时间:4月13日周三下午1:00
第一组:地点:3408
李竹、周之平、杨祎平、徐翔、杨晟、李光豪、王炜、潘国照、陈晨、张玮
祝继萍、杨嘉恩、王奇、龚秀玲、谭潇仪、李亚平、李良鑫、吉九龙、陈聪、丁雪
刘菊、罗冬卉、徐科、廖秀环、徐迪锋、夏显坤、左昕艳、杨俊、吕龙、何聪
黄小莹、刘徐亮、孙晓洁、肖明月、丁婉丽、郝好、周雨施、汤丽
第二组:地点:3410
李翼武、童玉林、程然、龙凤、田辰、高文静、李金妍、孙芸、张新、林晓丹、
柏杨、杨彧苹、阳霜、吴黎宁、李航、余韵、王媛媛、杨泞竹、容易、龚雪、
王强、廖雪、胡丹、杨柳、邱翠雪、邓贤、蒋欢、陈建伟、卢文强、付艳绢
(辅修)何奕萱、郭雅莹、董碧卿、程讷、袁志鑫、张铧、李雪梨
第三组:地点:3411
张秋月、童依菲、唐斯、周宁、蔡雅瑜、宋乔松、吴鼎昌、庞琼、宁潜晶、罗婕
张响、卢玉婷、陈云、邓媛元、洪波、施俪鸶、贺金强、孙轶婧、周小波、肖雯雯
何艳、刘延烽、张林、梁利君、邵景、梁燕、李洁、唐咏、倪翔、崔燕
(包)(辅修)廖钺铃、郑荣聪、李红梅、叶锐、张妮、詹雪积、袁云宇、邹明辉
第四组:地点:3415
田玲玉、李红霞、李尚文、王红、李冬梅、李长坤、杨洁、张超、邓月洪、魏江玲
刘梦、赵苏、张泽鹏、高卓见、卢慧勤、孙立华、张津、蔡镇阳、周映孜、蔡琪、芳、许力立、郑富仁、林学
李照、何军、王杨扬、杨涛、黄云波、蒋继彦、胡默凯、谭文静、张伟、舒献
(辅修)(黄)黄晶晶吴雪妮(丁)付小丽陈彦君(赵)吴胜男马艺铭、梁晓达、王艳。

报考西南政法大学大学专业

报考西南政法大学大学专业

业务课二④808 专业基础 C(民法总论 50 分、经济法学 复试:①笔试专业课:01-07 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150 分 08、09 研究方向: 以上六个研究方面业务要求相同 50 分(经济法的一般理论、市场秩序法) 、民诉总则 业务一③704 法理学 150 分 50 分) (030108) 环境与资源 西南政法大学 (006)经济法学院 保护法学 (030108) 环境与资源 西南政法大学 (006)经济法学院 保护法学 (030108) 环境与资源 西南政法大学 (006)经济法学院 保护法学 (030108) 环境与资源 西南政法大学 (006)经济法学院 保护法学 以上六个研究方面业务要求相同 业务课二④807 专业基础 B(中国宪法学 50 分、行政法学 复试:①笔试专业课:生态法原理 75 分、环境保护法学 75 分 ②外国语听说
业务课二④806 专业基础 A(民法总论 50 分、刑法总论 复试:①笔试专业课: 刑法分论 150 分 ②外国语听说测试 ③本专业综合知识 50 分、刑诉总则 50 分) 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法制史 100 分②中国宪法学 100 分 岳彩申 卢代富 张 怡 盛学军 江 帆 邓 纲 王煜宇 陈 志 沈 萍 黄茂钦
西南大学拟定专业与业务要求 第 2 页 共 8 页
考试范围
(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同上一方向
9
查看
(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同上一方向
9
查看
(0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同上一方向
9
查看
(05)思想政治教育
同上一方向
9
查看
同等学力加试: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00 分 ②当
(01)中国宪法学
吴晓秋 刘 艺 蒋后强 冉思东 刘泽刚 (专业)56 查看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的三重逻辑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的三重逻辑

学校党建m思想教育总第593期中青年学者论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的三重逻辑□段辉艳蒲清平摘要: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具有遵循依法治国、保障国家安全、惩治网络乱象的时代逻辑;法治共识、人民立场和坚持党的领导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必须遵循的理论逻辑;健全法治规则体系、优化法治实施体系、提升法治意识素养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必须坚守的实践逻辑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法治化;治理作者简介:段辉艳,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辅导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蒲清平,天津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重庆401120)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教思政司函[2015]7号)的成果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1-0026-0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新空间,也拓展了国家治理的新领域。

意识形态斗争借助技术的力量,在外部势力推动和内部矛盾碰撞下,以网络空间为土壤发酵,以移动媒介为手段扩散,给国家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完全带来巨大挑战.传统的网络治理模式面对网络意识形态新问题有应对无力之感。

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党的十九大要求“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在新时代.治理法治化成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应对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根本举措,具有呼应时代诉求的时代逻辑、合乎治理规律的理论逻辑和力求务实有效的实践逻辑'一、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的时代逻辑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治网、办网、用法、护网的所有环节都纳入法治轨道。

这意味着法律对于网络的制度安排不会受到任何人为因素干扰,从而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处于一种理性治理的状态。

1.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是践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首先,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是践行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者:杨厚波张丹慧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36期摘要: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权安全,其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新形势下,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诸多威胁,高校要正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维护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033-02一、意识形态安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激烈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影响日趋深入的实际情况,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是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政治力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新世纪,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至关重要,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课题。

从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国内研究缺乏系統性,研究层次仍须不断加深,存在下列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意识形态安全观念缺失1.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模糊。

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网络媒体的广泛运用,大学生不再是昔日“象牙塔”中一尘不染的娇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当前蔓延的“淡化意识形态”思潮是“意识形态终结论”和“非意识形态化”主张的表征,是对后现代主义解构思潮的呼应和“泛意识形态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是对现实不良问题的不满和回避。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党性,更要凝练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剖析“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意识形态本质,纠正和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中“泛意识形态化”的失误,关注当代中国的国情和世情,着力提高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功能:淡化意识形态化一、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是比较短的,大概有200年,但它却很复杂。

“意识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在近代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的“四假相说”,被后人看作意识形态概念的始祖。

①培根认为,人的感觉是不确定的,很容易受到各种偏见和谬误的扭曲,而产生“假象”。

因此,为了获得正确的认识,形成科学的观念,就必须消除各种偏见和谬误。

近年来,经过研究学术界比较认可的看法,意识形态的概念是最先由法国启蒙理性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Destitute Tracy)提出来的。

②在特拉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确定含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把意识形态和经院哲学、宗教哲学等等类似学科区分开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的科学”,也就是说是一种概念学、观念学,或者也可以叫做意识学。

同时,特拉西的新“科学”本身也具有偏见性,批评家们认为它具有资产阶级精英主义倾向。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的拿破仑干脆用“意识形态”来指一些知识分子:他们无视帝国的现实,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无休止的争论。

拿破仑这种词义的扩大,已经远远超出了特拉西对这一概念“观念学”的解释,拿破仑的意思是“意识形态”是“观念”本身或者是产生这些观念的主体,特别是那些错误的、脱离实际的观念和产生这些观念的主体。

发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作用打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

发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作用打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

多元,接收信息的渠道多而杂,思想受到 媒体的作用。例如,依托互联网创建红色
的冲击和困惑也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内 微信公众号、红色网络平台,通过这些形
容的设置应建立在对大学生充分了解的 式可以适时开展教育和互动,引导大学生
基础上,立足大学生未来个人发展需求, 主动参与,切实让主流的声音入脑入心。
紧贴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把理论教学 参考文献 :
学习心态。只有思想解放了、理念创新了, 能够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其进行思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显现 政治教育,对传统课堂将起到有效的补充
出来。
作用。因此,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构建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慕课平台,将大学生可以自学的一些知识
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血”和“肉”, 点录制成微课放在校园网供其自学使用,
大学生自身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
mkszyzx/201805/t20180517_4256164.
段,充分利用线上教育优势,就能不断提
shtml,2018-05-17.
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线上教育的最
【本文系信息工程大学双重建设项目
大优势就是较少受到时空限制,大学生一 “网络新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对大 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 的负面影响,如某些大学生的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思想 品位不高、美丑界限不清、道德规范不明 等。当大学生面临思想矛盾、困惑时如不 及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在最 佳的认知阶段形成健全稳定的人格,就容 易使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坚定、态 度不坚决,不仅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埋下 隐患,更会危害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融入当下所发生的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感 [1] 秦艳平,马松超 . 试论军校学员思想政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申报细则(试行)-SWUPL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申报细则(试行)-SWUPL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申报细则(试行)2017-12-0109:31:00西政校发[2017]346号附件1(2017年4月28日校长办公会通过)第一章校级“三创”项目第一条校内外在读本科生均可申报,但项目最终完成时间与结项时间应早于标准学制内最早毕业的团队成员毕业时间2个月以上,并还须满足以下条件:(一)项目负责人与项目成员均无尚在实施中的校级以上“三创项目”或学生科研项目。

(二)项目负责人应为我校学生且项目成员应全部为我校在读本科生或以我校在读本科生为主,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申报,但每位学生(包含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只能参与申报一个“三创”项目。

允许吸纳外校在读本科生加入申报团队,但外校在读本科生的占比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外校在读本科生参与申报时,应提供在读高校教务处或其他校级主管机构开具的证明,证明内容包括学籍信息(包括姓名、所在院系、所学专业、年级、学号、标准学制毕业时间等)和该生无尚在实施中的校级以上“三创项目”或学生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均包括在内),且其参与的申报项目一旦在我校获准立项,本年度将不再允许该生申报“三创”项目或学生科研项目。

(三)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负责人应是最主要、最核心的创始人(其余成员应以项目创始人身份或原始股东身份参与)。

已完成工商注册的申报项目,申报项目负责人应是所注册企业(公司)的法人代表,且工商注册的时间应为在我校就读期间,其余成员也应是所注册企业(公司)的股东。

(四)既可以学生团队(或项目小组)的形式申报,也可以学生团队加指导老师的形式申报。

其中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的学生成员人数应为3-5人。

加指导老师的,应获得指导老师的签字同意,且指导老师一般为1人,最多不得超过2人;当指导老师为2人时,排名第二的指导老师应由排名第一的指导老师推荐。

一个指导老师每年度最多只能参与申报4个“三创”项目(包括以排名第二的身份参与指导在内),指导老师参与申报的项目数超过限额的,取消其当年指导资格。

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

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

[ 关键词] 意识形 态; 思想政治教 育; 基本属性
[ 中图分类号] G 1 4 [t 3 献标识码 ] A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1 K 0 6 ; 1C S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 1Y C 10 6 ; ( 0 J 702 )江苏省教 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01J 700 )河海大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 目(00 l4 4 2 1SD 10 4 ; 2 1B 11 ) [ 作者简介 ] 黄世虎( 9 7 , 硕士 , 师, 17 -)男, 讲 研究方 向为意识形态理论 、 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 与实践。 当前 ,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 , 学术界 比较关注意 识形态与思想 政治教育 的关 系问题研究 , 并提出了许 多富有
第 2 卷 第8 4 期 21年8 0 1 月
长 春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un l f hn cu nvri f c ne n eh o g ( oil cecs dt nJ o ra o C agh nU iesyo Si c d cn l y S c ine io t e a T o aS E i
丰富, 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 内容除思想观念 、 政治观点 、 道
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 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 的和政
治 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 , 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 、 表象和观念的总和” 。笔者以为 , 这个概念 比较准确地反映 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 形态 概念 的基本思想 , 故本文将以此 概念作为理论分析和研 究的基础 。 相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复杂性 ,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
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需要 , 服务于该 阶级 的统治要求。 对此 , 我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

性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把握这一历史发展趋势,通过加强 务,思想政治教育还有非 阶级性的社会性 的、普遍性的属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渠道,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即非意识形态性,非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作用是维系一个社
时代化大众化 ,使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 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 ,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道德愿
育 教 学 研 究 项 目“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融 人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实 践 路径 创 新 研 究 ”(编 号 :DGY2016—49)。 作者简 介:刘甜甜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东北林业 大学 野生动物 资源学院讲师 ,博 士 ,研究方 向 :思想政
际的角度,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来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 认同主导性等方面,都呈现出二者之间的高度吻合与一致。
形态二者之间的关联,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和巩固主 虽然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但这并不是思
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 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属性,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为统治阶级服
内在联系,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经 为主的思想观念和以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同样由 德等为内容的道德观,又包括以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爱国主
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是统治 义为内容的政治观和 以民主、法制、纪律为内容的法制观。
您所在的网络环境存在频繁操作滑动滑块进行验证
2018年第 4期 总第 288期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eilongd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意识形态安全视角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意识形态安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相对稳定,不受外部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确保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各种意识形态在国际间流动交融,影响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外部意识形态的传播速度和渗透力大大增加,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首先是教育内容单一化,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灌输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是教育方法陈旧化,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影响了教育效果。

再次是教育内涵贫乏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和实践性,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

在外部环境方面,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带来了多元化的冲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变革和调整。

以上种种问题都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影响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首先是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其次是改革教育方式,注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如网络教育、移动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协同发展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协同发展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协同发展作者: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雷志成来源:《南方论刊》 2019年第1期【摘要】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规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目标的重要渠道。

二者协同发展,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保证中国共产党合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二者协同发展必须实现队伍的有机结合、机制的有效对接、内容的相互渗透、方法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协同发展我国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和灌输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确保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目标。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因此,聚焦二者协同发展问题开展专门研究,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一)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规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向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无一不是如此。

正如列宁指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

”[1]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执政党秉持什么样的主流意识形态,高校就必须提供与之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根本上讲,党的主流意识形态规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和方向,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方向,毫不动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党的治国理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保驾和政治护航。

关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思考——基于新媒体环境

关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思考——基于新媒体环境

关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思考——基于新媒体
环境
胡澜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新挑战、新考验和新问题,客观上要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出发,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迫切性,并从原则、内容、方法上提出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思路.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胡澜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南充637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1.1
【相关文献】
1.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强化路径探析
3.论强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4.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思考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制约与强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识形态渗透思政建设

意识形态渗透思政建设

意识形态渗透思政建设
意识形态渗透思政建设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对不同意识形态进行
比较和分析,吸取其合理的方面,排斥其不合理的方面,逐渐形成和完善符合本国国
情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和思政建设制度。

意识形态渗透思政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意识形态的了解和比较,增强思政工作者
的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广大
青年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科学和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意识形态渗透思政建设中,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防止错误意识形态对大学校园的渗透和侵蚀。

除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还需要提高思政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准确把握和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意识形态
的影响和动向,保证思政工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意识形态渗透思政建设也要注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对话,了解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
法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践,吸收和借鉴其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做法,用于指导我国的思政工作,促进我国思政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证明文学平陈应琴(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400031)[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合法性追问,这种追问如果得不到深刻的理论解答,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困境,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对意识形态的误解。

因此可以从意识形态与主体的生成,意识形态与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与理性经济人等方面给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证明。

[关键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一、问题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

革命思想是革命运动的前提和指导,思想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在这样的理论致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地位,①其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民众的思维由政治激情的狂热渐渐回复到理性的冷俊之后,地位的崇高被视为具有一定的先验性,而不完全是经验实证的产物,即使是历史经验实证的结果也不必然指示出民众对其现实的一致认同,历史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当然被认同为现实的功能指向。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方面可能面临理性的置疑,这种置疑中最具根本性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legitimacy)的无穷追问。

③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追问,是人的理性之本性使然,而非激情和偏见的指引,因为人类的任何特定活动安排和制度设计都需要接受合法性的追思,没有合法性的追思就不可能有长久的价值认同,合法性问题得不到解决也不可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

然而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解答仅仅局限于对领导人的宏大叙事的简单援引,或者干脆保持沉默。

问题在于领导人不可能对每一个具体理论问题都有非常细致而深入的论述,这是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所决定的,而沉默也只能是默认问题的实存或对问题的直接取消,而对问题的真正解决毫无益处。

正是理论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问题上的缺席,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的持续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问题的存在从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可以窥见。

我们难以明确地界定对现今农民和市民阶层而言在何种意义上存在着何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难以准确分析其中所隐含的合法性危机,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易被观察到的高校而言,所有的大学生逃课最多的课程恐怕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

甚至个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愿向别人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所学的专业。

而高校的管理者往往存在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严格的校规校纪取消对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既害怕又反感,可以说,高校思①这种地位可以从如下几个命题得到确证:(1)“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2)“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3)“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4)“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关于这几个命题的演进历程和内涵可参阅《飞扬的生命线》(陈应琴主编,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

②这可参阅《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最通俗地讲,合法性是对被统治者与统治者关系的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也当然地蕴涵着被统治者与统治者的关系,一个最好的反证是,从来就没有现实地赋予被统治者对统治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力,即使形式上被赋予也不可能在现实中真正得以实行。

被统治者的首肯是合法性的第一个要求,合法性的第二个要求涉及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认同,合法性的第三个要求与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相关。

(参见《合法性与政治》[法]让--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合法性危机。

①并且,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危机是普遍存在着的一个十分棘手而又重大的问题,这迫切需要理论界给出深刻而令人信服的答案。

本文力图从人与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着手,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问题进行解构和重构,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理论重构,绝不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解决的,因而本文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证明之一。

二、意识形态误解: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困境探源对思想政治教合法性的重构奠定在对其合法性困境之根源的探究之上,根据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相关的调查显示,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问题的产生根源于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误解。

这种误解主要在于认为:(1)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2)其功能在于遮蔽现实。

而意识形态得以传播和巩固的主要手段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对意识形态的误解造成对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取消,从而必然造成对作为其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置疑。

然而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的前提——意识形态——之合法性的取消绝对不能成立。

意识形态(ideology)确实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②,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热点问题和当代中国理论界的一个重点问题。

不管历史上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多么繁杂和玄妙,对我们而言,厘清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在国内学术界,确有学者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虚假的意识”,③然而要真正弄清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不能仅仅停留于对他们的某些话语的直接剪裁,而必须深入到其思想的深处。

④马克思、恩格斯确实常把意识形态与“虚假的意识”联系在一起,但是只要认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们便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话语中“虚假的意识”是就以往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而言的,而不是指意识形态概念本身和作为人类历史之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事实。

⑤当马克思、恩格斯在否定了以往具体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的同时,他们又肯定地说,意识形态毕竟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⑥因为它们在特定的社会中存在并起作用,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

既然意识形态构成了人类史的一个方面,那么,它又是如何产生,其作用又是怎样呢?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给出了经典的答案。

当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市民社会的特①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法性危机可参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避免“合法性危机”》(赵保平,《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②意识形态理论可以追源到培根的四假象说,但“意识形态”术语的创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与宗教和专制作斗争的一个副产品,1797年,革命的国民公会曾派一些哲学家负责新创立的法兰·西学院,专门传播启蒙思想,其中一位思想家特拉西创立了“意识形态”这个法语词ideologies(德文为“ideologie”,英文为“ideology”)。

意识形态理论在西方真可谓源远流长,其产生的基本动机是剔除意识上的蒙蔽——“祛蔽”,并确立科学的观念意识,从历史看,“意识形态”概念史至少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特拉西阶段、马克思阶段、曼海姆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可参阅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ideology又译为“意底牢结”,这种译法可以传达它是各种根本的观念在人们心中纠结在一起而无法消去的状态。

③这种理解可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144页;尹保云:《“虚假的意识”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载《学术界》2000年第6期。

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就是指“虚假的意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就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要证据有二: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多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二是恩格斯在1893年7月14日给弗·梅林的信中给意识形态下的定义。

恩格斯的定义是:“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1页)。

有学者认为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代表了他和马克思的一贯思想。

④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来龙去脉及深层理解可参见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9期。

⑤理论界把意识形态区分为能指意识形态和所指意识形态,能指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某种意识形态理论存在这一事实,不涉及其具体内容;而所指意识形态专指某种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虚假的意识”是指以往阶级社会中所有的所指意识形态,而不是能指意识形态。

当马克思、恩格斯在否定以往的全部所指意识形态的同时,又肯定地说,意识形态毕竟是人类史的一方面,构成人类史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指“能指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观念上层建筑”(杨生平《意识形态相关概念辩析》载《江汉论坛》1998年第7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点时,他们说:“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①这里,“观念的上层建筑”就是指意识形态。

在批判施蒂纳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时,马克思、恩格斯还直接用了“整个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话语。

“观念的上层建筑”这一话语不仅点出了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而且也限定了它的社会作用。

对于意识形态的来源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

”②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从“反射”和“回声”中解读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在于对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与意识形态的存在及其作用作出明确的区分,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实质。

从内容上看,以往的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意识”,但从其存在和作用来看,以往的意识形态并不因其“虚假性”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就对社会不起作用。

就后者而言,它们又是“真实的意识”,即“观念的上层建筑”。

而且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与“虚假的意识”相联系所指称的是以前的阶级社会中所有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

因此,意识形态绝不完全等同于“虚假的意识”。

意识形态不等于“虚假的意识”,意识形态的功能也就不等于简单地遮蔽现实。

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的构成部分,“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同时,人们恰恰又屈从于自己创造的这些“虚假观念”,③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有遮蔽现实的功能,更有建构社会现实的作用,而且后者尤为重要。

物质实践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为使一个被利益冲突撕裂的社会不至于崩溃,设计出一些“观念”来掩盖现实的对立是必要的,这些观念为社会中劳动、劳动产品以及权力分配的不均作辩护,竭力把社会描绘成为内聚性的而不是冲突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