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赠友送别篇(六年级国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送友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送友人》的阅读与解析,重点讨论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传递,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课文《送友人》,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会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诗歌的朗诵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李白的其他诗作,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
2. 新课内容学习:a. 学生齐读《送友人》,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b.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
c.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3. 实践情景引入:a. 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人,描绘送别朋友的场景。
b. 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场景进行创作,并分享。
4.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b. 讲解答题思路,引导学生正确作答。
5.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b. 选取一首诗,让学生进行朗诵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送友人》2. 作者:李白3.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4. 情感:依依不舍、深情厚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送友人》。
b. 选择一首送别诗,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并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a. 《送友人》的答案已在课堂上讲解。
b. 鉴赏文章的答案将在课后批改后反馈给学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仍有个别学生表达技巧分析不够到位,需要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李白的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
b. 组织一次送别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学会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02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
202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学期第五单元《送友人》。
教学内容包括诗词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背景介绍。
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送友人》的诗意,理解作者对友情的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朗读技巧的训练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情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送友人》,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3. 理解: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4. 赏析: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5.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送别诗,进行对比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送别诗,培养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送友人》2.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3. 作者:王之涣(唐代)4. 教学重点:朗读技巧、诗词鉴赏、友情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课所学,写一首送别诗。
2. 答案示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送别诗,如《别董大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和赏析2. 朗读技巧的训练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一、诗句的理解和赏析1. 词语理解: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青山”、“白水”、“孤蓬”等,帮助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小学拓展《送别》(教案)
小学拓展《送别》(教案)《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这首诗的基本信息,包括诗人、创作背景等;2. 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的语调和抑扬顿挫;3.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操;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送别》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2. 把握好朗读诗歌的语调和抑扬顿挫。
三、教学准备1. 录音或视频设备;2. 幻灯片或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送别》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和诗人的表达情感。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学习诗歌(15分钟)给学生发放《送别》的诗歌原文,并让他们跟着录音或视频一起朗读。
然后,老师逐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更深层次的内涵。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你认为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 诗歌中的意象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你在诗中有没有感受到其他情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并引导他们用具体的诗句或意象支持自己的观点。
4. 朗读与韵律(15分钟)让学生重新朗读《送别》,并在朗读过程中特别关注诗歌的语调和抑扬顿挫。
提醒学生在适当的地方使用停顿和重音,加深诗歌的感染力。
5. 感悟与写作(20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重要的离别场景,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在别离中的情感和感悟。
然后,让他们试着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6. 展示与分享(15分钟)请学生在班级内展示并分享自己的短文。
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给予简短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7. 总结与收尾(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送别》这首诗有什么新的认识?- 你在朗读中有什么收获?- 你在写作中遇到了哪些挑战?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六年级语文《毕业赠言》教案
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依依惜别教学目标:1.学写临别赠言,感受赠言2.写临别赠言,明确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起学习、生活的照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1.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1)说说你知道的送别诗。
师生交流,学生说古诗,老师进行点评(2)(电脑出示)送别组诗,配乐齐读。
读着这些诗,心头泛起什么滋味?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惆怅、凄凉、伤感的色彩。
(3)送别诗,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不仅只有惆怅、叹息和忧伤。
请看:(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感受到了什么?)在离愁中蕴含昂扬乐观、积极奋进的情绪。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这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
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2.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这是我的师范同窗送给我的同学录,十五年了,我一直珍藏着。
这是我的朋友赠我的送别诗(在我的眼里,这些用心写就的文字就是诗。
)(翻看展示),这是多么值得怀念的礼物啊,郁闷时看看她,回忆起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烦恼会一扫而光;懈怠时,看看她,会重新汲取前进的力量。
难怪荀子说(课件出示)“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鲁迅说:君子赠人以言,庸人赠人以财。
二、诵读赠言,交流写法1.你即将离开母校,你们知道谁期待你们的毕业赠言或者你最期待谁给你的毕业赠言吗?师生交流(确立对象)2.大家想一想,我们在给老师、同学、母校说赠言,可以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呢?(确定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1)讨论(2)指名汇报(3)教师小结:我们的赠言可以是惜别、鼓励、感激等等。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中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感悟诗中意境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如展示相关的画作或音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对于创作实践,教师应提供一定的框架和指导,如给出几个关键词或情境,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创意,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供反馈,以帮助他们突破创作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古诗词的韵律、修辞手法,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学以致用,创作个性化古诗词;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表达的能力,通过讨论与分享,提升人际沟通技巧;
6.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感悟诗词中的友情、离别之情,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离别情感的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送别诗讲解教案
送别诗讲解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诗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
2. 分析送别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3. 学习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
4. 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一些经典的送别诗,如《送友人》、《送别》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辅助材料:PPT、教案、学生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描绘送别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有没有经历过送别的场景,以及送别时的感受和情绪。
Step 2:讲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背景(15分钟)1. 通过PPT展示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如表达离别、别离情感等。
2. 讲解送别诗的起源和背景,如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离别、战争时期的离散等。
Step 3:分析送别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20分钟)1. 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送友人》。
2. 通过PPT展示该诗的全文,并解读其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别离之意以及对友情的赞美等。
Step 4:学习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介绍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如注重诗句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等。
2. 展示一些送别诗的解读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句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Step 5:欣赏和理解送别诗(20分钟)1. 分发一些经典的送别诗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阅读和欣赏。
2. 引导学生根据之前学到的知识,分析诗中的情感、意境等。
3. 鼓励学生表达对送别诗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Step 6: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小结送别诗的特点和解读方法。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送别诗的创作和欣赏。
3.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对离别的情感和思念。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写一篇短文分析该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背景,分析送别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并学习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
送别 课程教案
送别课程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诗歌《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诗歌《送别》的复印件。
2. 学生的笔记本和铅笔。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送别》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二: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送别》,并引导学生跟读。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3.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步骤三:情感表达(20分钟)1. 提醒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离别或别离的情感经历,并写下相关的记忆或感受。
2. 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情感经历,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步骤四: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或将诗歌展示在黑板上。
2. 学生可以选择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和评论。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诗歌鉴赏方法,如韵律、意象等,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案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的诗歌创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送友人》。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诗词鉴赏、表达交流。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掌握课内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学习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词的鉴赏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实践情景,邀请同学们参加一次送别活动,引发学生对送别的关注。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感情。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课内生字词,理解字词意思,加强词汇积累。
4.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诗词为例,讲解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诗句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7. 表达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送别朋友的经验,学会关爱他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送友人》2. 生字词:挥手、泪眼、离别、相思等。
3. 课文结构:送别背景、送别过程、送别情感。
4. 鉴赏方法:抓关键词、体会情感、联系生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送别》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送别场景的感悟。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内容真实、感情真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的引入,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送别诗词,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中的鉴赏方法和作业设计。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送友人》一课中,教学难点为诗词的鉴赏方法和体会作者情感。
赠友送别诗鉴赏PPT学习教案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一来写友 人已远去,诗人谢亭暂憩,不觉已是黄昏。二来写 酒醒有特别之处。大多数写送别都直接借酒写意, 将离愁别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于分别之时。而此诗却 却写别后的感受。酒醒之后,独留谢亭,友人已去, 天空暮色苍茫,满楼风雨凄迷,一腔孤寂。三来极 写景物的凄黯迷茫,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9、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 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 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 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 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 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 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 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 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第23页/共29页
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 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 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 息机。
春风吹绿了林木,小孩童守望在家门口。 远处沟壑杜鹃鸟鸣叫声声,前山的游子回 来了。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下马后 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进一步设想友人归 家后悠闲自在整日游乐山水,估计友人已 无机心,寄托了对第24友页/共人29页真诚的祝福暗含着 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11、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 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 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教学设计《赠友送别诗》
教学设计——赠友送别诗的情感定位刘春苗--河北涞水波峰中学一、概述·高中语文: 高一(人教版必修4)·课题来源:《雨霖铃》课时:第三课时·概述学习内容:《雨霖铃》课后拓展5首诗·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了解赠友送别诗的情感定位,会做此类高考诗歌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会赠友送别诗的情感定位2.过程与方法:读--译--理解--做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赠别诗常见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有一些送别诗的情感认知:比如惜别,借送友人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等等。
但认知不全面,以为只有悲伤的格调,其实还有劝慰鼓励,壮志豪情的一面。
这些引导就需要老师的拓展诗歌去补充训练,在理解后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答题步骤。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理解诗歌---解词或讨论后找同学翻译审题--明确考点和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步骤。
(可找同学板书答案)精讲--老师引领着组织答案术语。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课件展示诗歌和学案内容六、教学过程总:课件展示全部诗歌内容,板书答案。
分:每首诗歌的过程如下:1.读诗:排除疑难字词句2.译诗:难的词讨论或找人翻译3.答题:审题定考点,思考答题步骤,在学案上写答案,1个学生板书。
4.规范答案:老师精讲,学生二次修改答案,强化认识并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流程图教学目标评价方式第一阶段:理解诗意学生概括第二阶段:情感定位学生口述第三阶段:规范答案学生先说-在写--老师总结七、教学评价设计:你理解诗句了吗?口头表述你会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了吗?感情词+译句+分析情感你的学案术语规范好了吗?自查自改后交学案八、帮助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会结合诗句准确定位情感,也会了答题步骤,不会再失分太多。
此方法在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具体操作有待日后的提高和总结。
赠友送别诗ppt课件
• 苏轼(1037-1101),北 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 (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 县)。一生仕途坎坷,学 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 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8
(公元689--公元740),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 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 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 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 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 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 为之搁笔。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 也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 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 ji )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 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 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 术上有独特的造诣,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是唐代著名的 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 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浩然的诗歌诗中情和景的关
5
鹊桥仙·七夕 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 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 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全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 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 调上用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 深感词人的超凡脱俗以及卓而不群的姿态。
赠友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 送杜十四之江南 送沈子福归江东
鹊桥仙·七夕
1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送别诗词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送别诗词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送别诗词;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离别情感,珍惜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送别诗词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
2. 诗词解析:对两首诗词进行逐句解析,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从修辞、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诗词鉴赏。
4. 诗词吟诵:教授诗词吟诵的基本技巧,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吟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诗词;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创设离别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学习。
2.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送别诗词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
3. 诗词解析:对两首诗词进行逐句解析,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从修辞、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诗词鉴赏。
5. 诗词吟诵:教授诗词吟诵的基本技巧,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吟诵。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诗词鉴赏和吟诵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诗词标题及作者2. 诗词背景介绍3. 诗词解析4. 诗词鉴赏5. 诗词吟诵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诗词,并理解其意境和作者情感。
2. 任选一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不少于300字。
3. 搜集其他送别诗词,进行吟诵练习。
赠友送别诗PPT课件
• 三、赠友送别诗——情感
•
情感(一)
情感(一) 例子:李白《赠汪伦》
情感: 惜别之情
情感(二)
• • 情感(二) • 例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情感: 安慰勉励
情感(三)
情感(三) 例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玉壶: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情感: 表明心态
情感(四)
•情感(四)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对朝廷的不满,对隐居的渴望。 ②无所作为的伤感。 ③对光阴流逝的感叹。 ④朋友劝诫诗人要警惕宦海风波, 又激起他的感激之情。
七、写作实践
一路走来,我们经历过不少分别, 将来也会面对各种离别,试写一首关于 “离别”的古代诗歌(律诗或绝句), 表达自己的某种离别之情。
• 例子:李清照《一剪梅》
情感: 别后思念
•
情感(五)
情感(五) 例子:柳永《雨零》 情感:
1、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 3、?
四、赠友送别诗——情感
五、情感线索
我们从诗歌的哪些地方 有可能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六、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在黄鹤楼分别时,朋友说: 你先走让我再看看你的背影
•
学习目标:
情感线索
情感鉴赏
写作练习
一、赠友送别诗产生原因
二、赠友送别诗标志
标志 : • ①题目:“送”“别”“赠”等字。 • 例子:?
• ②意象:“酒”“月”“阳关”等。 • 例子:?
赠友送别诗词课件
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 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 留别诗诗题往往是“留别(别) ××”/“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 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 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 蜀》、《白雪歌送友人》等。一般用抽象性高的诗 题,这是相当明显的特点。
知识,折柳送 别
送别诗词常见意象
⑴空间意象: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 劳劳亭、渡口、阳关、古道
⑵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秋、春
杨柳、杨花、孤帆、船(舟)、流水、 ⑶环境意象: 大雁、寒蝉、杜鹃、日暮、夕阳、 西风、酒、春草
(4)送别歌曲: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赠友送别诗词鉴赏
古 代 诗 歌 词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 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 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 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 400 多 首。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 赴考、出 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送别诗词中常用艺术手法
• 古代送别诗词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可分 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 常见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 情、托物寓情、以景结情等 •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虚实结合等 •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等
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红,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别两行泪, 不知何地再逢君?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别》课文教案
《送别》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这篇课文,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教学,引发学生对友情、离别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送别》这篇课文,能够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其能够准确表达文中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段有关送别的影片或播放一首与送别相关的歌曲,引发学生对送别话题的兴趣,并提问学生他们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离别的情景。
2. 理解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句型的意思。
然后提问学生以下问题:(1)课文的标题是什么?你对这个标题有什么理解?(2)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3)文中的送别之情给你的感触是什么?3. 情感与思考(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对送别之情进行情感体验和思考:(1)你经历过离别吗?那种感觉是怎样的?(2)在文中,作者对离别的感触如何表达?(3)你有过和文章中伤感离别类似的经历吗?你会如何面对这种情感?4. 语言点拓展(15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和表达方式进行解释和拓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点。
例如,解释“别离”、“思念”等词语,并引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
5. 朗读与表达(15分钟)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并注意发音和语调的正确性。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朗读,要求根据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适当的情感表达。
最后,几个小组派代表进行精彩展示。
6. 归纳总结(10分钟)请学生总结整篇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用自己的话进行对课文的概括。
7. 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送别的短文,表达出自己对离别的感悟和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并背诵《送别》这篇课文,同时对离别之情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送别诗一组教学设计
千古风情话离别------- 送别诗一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古代诗人有关送别的诗作,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感悟诗人的独特情怀。
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送别诗,加深对古代送别文化的了解,进而懂得如何面对人生的离别,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
2、了解古人的送别的各种形式,理解以真情相送的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真情流露同学们再有一个多月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与你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了。
分手在即,你想对谁说什么呢?“人生自古伤离别” 古人也特别注重离别。
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难行,通讯落后,一旦分别就意味着很长时间都不能见面,所以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话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和古人一起话离别。
(板书:送别诗)出示诗题二、授人以渔,学习《别董大》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诗歌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指导诵读诗歌的方法:古诗诵读要注意节奏,七言诗歌的诵读有,“三四” ,也有“二二三”的节奏。
如:千里日黄云/ 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学生自由诵读,指名读,分组读,评价。
2、悟诗情。
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能读懂这诗句背后的情意。
要读懂诗句背后的意思,不仅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更要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走进诗中的情境中去。
(1)理解诗的表现手法之一:借景抒情高适是在什么环境中送别董大的?诗中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呢?那就让我们走进景中,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
用心去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听到了呼啸的北风声。
师:是啊,北风呼啸,疼在脸上寒在心里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我看到了大雁独自南飞。
师:你看到了大雪纷飞,孤雁独飞的凄凉。
在读者量这两句诗。
生:我看到了大风卷起了黄沙师:是的,在这样的黄云残日下,我们感受到的是空旷与孤寂。
小学语文六年级《送别古诗》教案
小学六年级“送别”古诗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六下第七单元)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下第七单元《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及《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材简析:六下教材第七单元编写的两首唐人所写的送别诗——《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同类异质,既具备唐人送别诗中“先点别景,次写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共同特点,又因诗人经历、思想性格、风格的差异,描写的景、抒发的情都是不同的。
这两首诗非常适合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唐人送别诗的一般性特点。
再增加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样本,探究送别诗中景与情关系的多样、借景抒情的多种形式。
而古诗最为重要的言语实践活动便是“读”。
准确响亮地畅读,可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调动感官想象的说读,可读出古诗的形象与情意;求同存异地比读,可读出古诗的文体特征与表达手法;富有韵味地吟读,则可将古诗的意蕴与自己丰富的体会进一步地表达出来。
学情分析:回顾学生小学阶段借助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对古诗的学习:三年级上册之前,古诗未出现在主体课文,多出现在“语文天地”中“读一读,背一背”栏目中。
教学时以背诵积累为主,在朗读中领会五言、七言的节奏,通过朗读、想象、绘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
从三下开始,古诗作为主体课文开始出现。
三下,《古诗二首》一课,学习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提出不懂问题。
四上,《古诗二首》一课,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大致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思和大自然的热爱。
四下,《古诗二首》一课,初步理解诗中的写作方法和包含的哲理。
五上,《古诗二首》两课,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古诗的写法特点。
体会诗歌的抒发的感情,尝试品味诗歌的韵味。
引导学生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步骤自读古诗。
五下,《古诗二首》两课,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赠友差别篇》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赠友差别篇
课时
1课时
教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友情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它。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友情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赠友送别篇之珍重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哪些古诗呢?
二、学习古诗《春夜别友人》。
(1)生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等。
(3)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
三、理解友情的重要性。
四、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生完成说一说。
六、说说这凶课你的收获。
七、生读和背诵这首诗和课后的两首古诗。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ຫໍສະໝຸດ 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最新)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的写法与格式是什么?请参考以下这篇范文。
一、导入新课: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
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 “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
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略)三、诵读与品味:1、学生自读体会2、引导学生展示3、诵读语调交流老师: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
———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
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
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
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
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赠友送别篇主题珍重友情春夜别友人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陈子昂的生平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教学重难点会背诵诗歌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教学过程一、导入: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2、诗人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齐读2、释词绮筵:华丽的宴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长河:银河3、朗读4、理解诗意第一、二句: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吐”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第三、四句: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8226;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第五、六句: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第七、八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三、阅读鉴赏、合作探究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银烛、明月、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 离堂、别路、金樽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 夜晚→拂晓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室内→室外5、全诗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所以,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信念惜别之情6、品读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空间: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明月高树悠悠远道金樽绮筵长河晓天情感:相对无言时光催人悠悠离情离情缠绵难舍难分此会何年四、朗读阅读链接故事。
古人多以诗会友、以琴会友。
五、课堂总结第七课山水田园篇主题感受自然山亭夏日教材分析《山亭夏日》是一首唐代诗人高骈的写景诗。
诗句描写了山亭的夏日,夏日的山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夏日风景图。
学生学情分析对于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有基础,所以学习这首诗学生不会有较大的难度。
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吟诵,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读懂诗句,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体会夏日山亭和田园风光的美丽。
2、在教师引导下学会吟诵这首古诗。
3、结合我校贵阳市开展“创模”工作。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1、吟诵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景物图片。
师质疑:看了这美景,你们会想到哪些诗句来形容呢?生举手发言……师:今天我们来诵读一首著名的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山亭夏日》板书课题《山亭夏日》二、“读一读”模块教学活动一: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对于不认识、不懂的字词查查工具书,或者问问老师同学。
争取做到准确、通顺。
3、交流、互助,准确、流利诵读。
活动二:教师范读,走进意境。
教师范读,注意停顿。
(出示课件)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活动三:学生再读,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并适时交流,然后请一学生试读,接着师生评价。
2、做到字正腔圆,有节奏地诵读整首诗。
学生集体诵读诗歌。
活动四:学生再次诵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大概意思。
活动五:吟诵古诗,展示才情。
(出示课件)1、请学生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学生集体配乐诵读古诗。
三、“学一学”模块教学。
(出示课件)师小结: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
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可以再去了解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请大家读《知识链接》内容,说说你的感悟。
生:读后自由发言。
四、德育渗透:(出示课件)师:今天,贵阳市开展“创模”工作之际,你如何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生:讨论发言:五、作业练习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第一句写绿树浓阴第二句写池塘倒影第三句写微风拂动第四句写蔷薇飘香第八课思乡怀人篇主题思念情怀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一、教学目标1、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意思。
二、重难点通过诗歌意思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朗读原文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2结合注释了解诗句⑴谢脁北楼:即谢脁楼,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谢脁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⑵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
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⑶两水:指宛溪、句溪。
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⑷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
上桥即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即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
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⑸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⑹北楼:即谢脁楼。
⑺谢公:谢脁。
3、了解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4、学生朗读5、师:小结四、知识链接朗读五。
、古诗链接朗读板书: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山晚明镜双桥橘柚梧桐北楼谢公第九课咏物言志篇主题借物抒情雪梅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看图片、赏雪梅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史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放图片)师:美吗?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板书课题。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14、同桌互背。
15、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师: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
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
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五、知识链接阅读六、古诗链接阅读七、板书设计雪梅雪白梅香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