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绪论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十五章 新闻评论的写作(上)
自考英语专业学习顺序英语专业(根底科)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考察教材内容的课程,考察考生运用英语能力的课程三大类。
公共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根底与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根底》等,考生应首先学习这些课程,因为大多数考生曾学过这些课程的局部内容,心理上会觉得容易些。
考察教材内容的课程没有《综合英语(一)》、《综合英语(二)》、《阅读(一)》、《阅读(二)》等。
这类课程是学习英语专业的根底,《综合英语(一)》、《综合英语(二)》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的精读课。
《阅读(一)、(二)》的难度差距并不大,只是要求的阅读量不同,考生可以准备充分些同时考,这样知识更具有连贯性。
考生有了第二类课程的学习根底就可以学习第三类课程-考察考生运用英语能力的课程了。
它们包括《水平考试(一)》、《水平考试(二)》、《英语写作根底》、《英语国家概况》等。
考生在学完《综合英语(一)》后所具备的能力应到达《水平考试(一)》的要求,可以将《综合英语(一)》与《水平考试(一)》一起考,同样,《综合英语(二)》可与《水平考试(二)》一起考。
《英语国家概况》和《英语写作根底》是所有课程中最难的,《英语国家概况》中不仅包括一些文学作品还包括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等内容,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英语写作根底》对考生的词汇量、语法根底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都有一定要求,把这两门课放到最后再考可能精力更集中,宜于学好这两门课。
英语专业本科段课程:考生仍先考公共课,然后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那么安排其它课程的考试,建议按以下顺序学习:《英语语法》、《英语词汇学》、《英语翻译》、《口译与听力》、《高级英语》、《英语写作》、《英美文学选读》、《欧洲文化入门》。
《英美文学选读》、《欧洲文化入门》要求考生对作品有较多涉猎,其中《欧洲文化入门》的考试范围比《英美文学选读》要广、难度也要大,考生尤其要下功夫。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2.记者的三种角色身份 (1)社会守望者角色,例《中国经济现企稳迹象 紧货币短期难 改/利率市场化成关键突破口》 (2)信息传播者角色 (3)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二)称职的记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1.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素养 在我国,新闻传媒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具有坚定的政治 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新闻记者必须达到的基本要 求。
2.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与道德素养
*记者的法律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他的采访写作以及日常其他行为必须合法, 他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不能传播违法的内容。
*一个记者应具备以下基本道德素养: 一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具有其他优良道德素养的先决条件。 二是不畏权势、坚持真理。在中外新闻史上,许多记者为了坚 持真理,秉笔直书,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三是有社会责任感。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不仅明白自 己对消息来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明白自己对公众文化 品位的提升所承担的重要责任。例“三鹿”奶粉事件 四是体现对社会公众的人文关怀。 记者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 是新闻工作者。例汶川大:你叫什么名字? 答(嫌犯):(望问者,怔了怔)我叫××× 。 问:家住在哪里? 答:我家住××村××。 问:你过去是干什么的,为什么现在会干起这一行的呢? 答:因为……因为……所以……就…… 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我当时想……
问:如果当时不成功或者发生意外你又做如何打算?
(二)成功的新闻采访必须具备的条件 首先,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 其次,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 采用合适的行为方式。 最后,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采访 对象的心态。
二、新闻采访本质上是特定主体的一种认知活动
《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笔记-背诵版
精心整理新闻采访与写作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1、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新闻采访——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特点:①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②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③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
2、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新闻采访是一种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息互动活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
1)新闻采访与三种传播方式有密切关系:人际、大众、人内传播。
2)米德、布鲁默等的符号互动论:个体有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此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也有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能力。
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个人的集合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物是符号。
互动者会运用群体和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并根据31)社(34种类:(根据提供主要事实还是提供新闻事实的背景)①当事人:通常是新闻事实的主体,最重要的采访对象。
亲历新闻事件,有较为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②知情人:通常不是新闻事件中的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新闻事件的策划。
可能了解新闻背景,对新闻事件的把握更加客观。
在验证新闻事实、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③目击者:亲眼目睹事件发生的人,通常和事件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有较强的现场感受。
④有关人士。
目的:一是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二是借助其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
第二章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1、获得新闻线索:采访的起点新闻线索——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段性的简要信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十章 消息文体的写作(下)
2. 震惊全国的电白县高考舞弊案发生后,广东省纪委、省 检察院、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成立的联合调查组对案 件深入调查的同时,也对电白县教育局班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彻查,以电白县教育局局长陈建明为首的班子成员中的经济问题 逐渐暴露出来。 新近出版的《党风》杂志披露了原教育局班子和招办班子 部分成员的一些贪污犯罪的事实。
一、消息主体的含义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也是具体展示和叙述新闻事实的部分, 是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的部分。而对于主体来说,前已有 标题和导语,在内容上不宜过多与之重复,因而它必须在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完成对标题和导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的具体展示
(二)对标题和导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加以必要的补充和延伸 (三)主体对于标题和导语的内容,既有所阐释又有所补充, 是为阐释、补 充合一型主体 案例:《过去统计‚有‛ 现在统计‚无‛ 》
二、消息标题撰制的规律
(一)消息的一组标题可以有分工的不同,但都必须有相应的 标题担当起展示、点明新闻事实的任务。
案例:1.苏州博物馆推出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参观者体 验‚舌尖上的国宝‛ ‚文物饼干‛出炉记 2.内蒙古自治区纪委对内部人员动手术,力求自身正、 自身硬、自身净 纪委内部监督 破解‚灯下黑‛
二、消息主体写作的几个关节
(一)处理好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关系 主体与标题、导语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相互配合的关系。 应避免以下两种情况的出现——
1.主体与标题、导语重复的内容太多,甚至于好多字词都重 复出现。
2.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内容脱节、游离。
(二)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
在短消息中,并无强调主题的必要。但篇幅稍长、信息较多 的消息,就不能不在确立和提炼主题方面有所注意。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十七章 新闻写作的创新
其二,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理念。 新闻传播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罔顾新闻传播规律而不问 效果。所报道的事实、所评论的对象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和议 论价值,成为媒体和传播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对领导人活动 和会议所作的报道,要按新闻价值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取舍、 安排,这已逐渐成为对媒体的要求和媒体对自己的要求。 其三,与自媒体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理念。 新闻理念必须与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相适应。有些新闻 理念,在过去时代是合理的、正确的;但是如果与自媒体时 代的要求相违背,与新的舆论格局格格不入,则就有加以更 新的必要。
(一)时代的变化是新闻文体创新的社会基础 新闻文体的发展是与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新闻文体创新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时代和社会不断涌现的 新的内容,对新闻文体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各种新闻文体是适应一定的传播信息的要求而形成的,传递 信息是各种文体赖以存在的前提和依据。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 社会生活中新的内容不断涌现,新闻文体必须不断变化,才能适应 受众日益增长的、不断变化的新闻需求。
首先,要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争取对一些富有深意的社 会现象能及时察觉并作出灵敏反应。 其次,要敢于触及社会问题。
(二)拓宽思维的空间 在新闻写作中,人们往往会犯一种常见的毛病:报道事实总是 拘泥于一个点或一个方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就此进行报道。这就 是所谓的 “功能性固执”。
人们的某些思维特性使自身的认识活动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新闻写作中,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人们的视野狭窄,对于一个 新闻事实,或是找不出其新闻特性,或是对其价值无法充分挖掘。 拓宽新闻思维的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媒体的信息量,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案例:《“神舟五号” 引出科普话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其他方法
一、使用E‐mail 进行采访
(一)使用E‐mail进行采访的优越性
一是速度快捷。 二是减少了对他人的干扰。
三是电子邮件的费用更加低廉。
四是电子邮件还可以传送大容量的文件、彩色图像、声频和 视频资料,有利于记者提交说明性的材料,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采 访意图。 五是电子邮件和手机通话一样,不受地域限制,只要有一台 电脑并且能够上网,采访对象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接收信息。
(10)经过鉴定和勘验,确认提供的证言和证据不符合事实。
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
在隐性采访中,对隐私权的侵害主要表现为:因为调查事件 内幕而粗暴侵入到他人不受干预的私生活领域。 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
(1)指向特定个人,为其本人不愿公开的私生活; (2)实施了披露行为;
(3)主观故意;
(4)证言本身自相矛盾,前后不能连贯,漏洞百出,或在两三次接受 采访的过程中证言不尽一致,难以自圆其说。
(5)与科学公理和普遍常识明显相悖。
(6)采访对象有幻想型性格,容易自我暗示;或有偏执型性格而极端 自负;抑或性格软弱,容易受他人影响而陈述失实证言。 (7)证据的内容与其他大多数证据的证明结果相悖,则多属伪证。 (8)若一对相关证据的证明意义完全相反,则其中必有一伪,应通过 对比找出其中的伪证。 (9)几个采访对象的证词完全相同,甚至连遣词造句都分毫不差,要 考虑串供的可能性。
二、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
在外围采访中,搜索引擎作用巨大,它可以帮助记者非常方 便地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以及本来不在他的采访名单里的 采访对象。 就产品生产者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儿童罹患肾衰竭等 病症的事件,记者打算在突发事件报道之后进一步就三聚氰胺残 留对人体的危害进行一次深入追踪采访。通过搜索引擎给出的网 页,可找到如下新闻资源: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绪论
新闻传播作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有着诸多不同。其中一个 不同在于:新闻传播必须以具有专业性的调查采访为基础、为 前提。在此基础上和前提下,才谈得上严肃的新闻写作,才谈 得上负责任的新闻传播。 离开了专业性的调查采访,新闻写作就会如水无源、如木无本, 新闻传播就会沦为不实信息抑或虚假信息的传播。传播者通过 体现专业精神的调查采访,发现并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在进入写作阶段以后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它的认识。发现、发掘 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例: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
然而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在许多情况下意见领袖的意见包括对媒体报道和评论的解读甫出立即就会得到许多粉丝的呼应其意见能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批公众从而对公众舆论产生或正向或负向的程度不等的引领作用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主编
绪论
新闻文体是文章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新闻写作是写作, 然而又不是一般的写作;它与其他写作相比,有同也有异。
这样一种特点,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所不具备的。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获得的素材是丰富的,然而又是芜杂 的、散乱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和不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往往 混和在一起。
由于职业的特点,新闻记者每天都会大量地接触各种事实素材, 他们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有闻必录”,而必须用自己的专业眼 光,对各类素材进行精心选择。新闻写作的过程,也就是精心选 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新闻选择也就 没有新闻写作。
第三,新的舆论格局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话语系统。 在以往,不少新闻传媒在报道相关内容时,几乎是不作任何改 变就将官方语言搬到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中。并不是说官 方语言一概不可取,而是说媒体不能将新闻话语系统等同于官 方话语系统和公文话语系统。而官方话语系统中的套话、假话、 空话、大话等话语病较多,当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新闻话语系 统与官方话语系统相同一,这样的新闻传播就不可能得到以满 足新闻需求为心理目标的广大公众的欢迎。 而在新的舆论格局中,相当一部分网络用语体现出公众的睿智, 以鲜活的群众语言的角色身份成为生命力强劲的流行语,成为 社会语言乃至新闻语言的重要来源和构成部分。在这种情势下, 新闻传媒的话语系统和话语方式必须有较大的改变,积极进行 创新,才有望赢得受众并牢牢掌握引领公众舆论的主动权。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绪论共47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圣才出品】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一、概念题1.新闻职业道德[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研;中山大学2017年研]答: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
与新闻法规是一种他律不同,新闻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业的自我约束、个人的自我约束),主要以行业内部的相互监督、个人的自觉来抵御社会上种种诱惑,防范不良行为,并借助于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地遵守。
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和形式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较之于其他职业道德,新闻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2.出镜记者[北大2012年研]答:“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
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①“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②“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二、简答题1.简述采访对象拥有的权利。
[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研]答:采访对象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事实或掌握社会舆论动向而访问的人物,或主动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士。
采访对象是公民,所以享有作为公民在法定范围内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如知情权、隐私权、表达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等。
作为采访对象,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所享有的权利具体有:(1)采访对象有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者获取报酬是公民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就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如果说媒体工作人员通过媒体产品的完成获得劳动报酬,那么当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并在采访过程中确实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对媒体产品的制成付出了劳动时,采访对象提出采访费用也并非不合情理。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十四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
(三)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形成
从编辑的角度看,组合报道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将一些独立成篇的文章组成一个版面或一个栏目。
第三节
非独立文本深度报道写作
深度报道并不是某种特定的文体形式,一部分组合报道和连 续报道也完全可以成为深度报道大家族中的成员。深度报道既包 括单独成篇的独立文本报道,也包括版面编辑意义上的主题相同 或相近的一组报道的组合。通过空间上(版面)和时间上(连续) 的组合,甚至消息和新闻评论也能成为深度报道的组成部分。
2.社会背景
深度报道的作者则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新闻事实,都和其 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在相当一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 域里,要受众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读每一个个别的新闻事实, 是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新闻传媒的责任之一,就是 为受众解释这些独立的新闻事实背后的复杂关联,以及它们可能 产生的后果。
在调查性报道中,作者的观点通常会通过如下方法表露: 记者采用多源求证的方法,来达到“以事实说明事实”的目的。 他们常常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交锋,并让受众 自己去判断事实的真相。 在预测性报中,记者一般运用现有的背景资料,依靠科学 严谨的调查和分析,来解读资料及数据所体现的新闻事件走向, 并在必要时对此进行评论。 案例:《驾照批发市场——江西驾校倒卖驾照的利益输 送》、《斯大林之死和一场幸免的灾难》、《新罕布什尓州预 示总统竞选难分伯仲》
首先,从首篇报道开始,导语的写作基础应建立在记者目前所 作的阶段性结论之上,不能过早作出全局性的预测。 其次,所有这些报道的导语,应提供当时最新的核心新闻事实, 并做到互相连贯。 最后,导语写作时风格应尽量保持一致,即使是由不同记者采 写的报道,也可考虑由编辑作相应的处理。
追踪式的深度报道在引用背景时,往往注意分别插入,前后尽 可能不重复引用。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绪论第一节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二、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三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第四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五、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一、新闻采访的定义二、新闻采访的特点第二节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二、新闻采访本质上特定主体的一种认知活动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二、采访对象:新闻采访不可忽视的另一主体第二章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第一节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一、新闻线索的含义及其特点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作用三、新闻线索的多种来源渠道第二节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一、获得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二、新闻敏感:发现和判断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四、新闻线索的追寻与跟踪第三节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一、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二、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第三章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第一节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三、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第二节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第三节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第四节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第四章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第一节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二、牢牢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三、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一、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三、当倾听谈话的有心人第三节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一、放开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二、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三、采访中的几种常用观察方法第四节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一、新闻采访中笔录的作用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方法第五章新闻采访的其他方法第一节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类型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第二节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一、使用E-mail进行采访二、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三、使用网络聊天室和BBS进行采访四、使用微博、微信搜集信息进行采访第三节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一、利用实验手段进行采访二、通过民意调查进行采访三、结合统计分析进行采访四、以跟踪调查的方式进行采访五、数据新闻及相应的采访工作第六章采访素材的整理和加工第一节整理采访素材: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一、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二、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三、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第二节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一、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二、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第三节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一、对素材进行分析和判断二、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三、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四、形成文章写作的思路和脉络五、形成副产品第七章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第一节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一、报道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二、发现和判断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三、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和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第二节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一、新闻真实性:一个重要的命题二、与新闻真实性相关的诸多因素三、在写作实践中体现新闻真实性第三节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一、新闻报道:用有价值的事实说话二、新闻评论:摆事实与讲道理结合第四节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一、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拼抢意识二、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三、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四、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写作能力第八章新闻写作:因媒体而异第一节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一、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二、两类符号各自的表意功能三、两类符号表意方面的异同第二节报纸媒体:拥有图文符号的优势一、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写作二、图片符号在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报纸在新闻报道中具有的优势第三节广播电视:彰显声画的感染力一、广播电视的优势与劣势二、广播:以有声语言报道新闻事实三、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第四节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一、网络在信息传输途径上的变革二、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三、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第九章消息文体写作(上)第一节消息文体的分类和结构一、消息的含义二、消息的分类三、消息的结构第二节正确处理写作中的几组关系一、尊重事实与精选角度的关系二、语言精确与语言生动的关系三、用事实说话与发议论的关系第三节各类消息作品个案评析一、对动态消息个案的评析二、对述评消息个案的评析三、对综合消息个案的评析第十章消息文体写作(下)第一节消息标题的撰制一、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二、消息标题撰制的规律三、消息标题撰制的技巧技法第二节消息文本导语的写作一、消息导语的含义二、消息导语的特点三、消息导语的类型四、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第三节消息主体的写作一、消息主体的含义二、消息主体写作的几个关键环节第四节消息背景的写作一、消息背景的意义二、消息背景的类型三、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第五节消息结尾的写作一、消息结尾的作用二、消息结尾的写作方法第十一章通讯写作(上)第一节通讯写作概述一、通讯的含义二、通讯的特点三、通讯的分类四、通讯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五、通讯对采访工作的要求第二节通讯主题的确立和提炼一、确立和提炼主题的重要性二、通讯主题的确立三、通讯主题的提炼第三节通讯的表达方式一、通讯中的叙述二、通讯中的描写三、通讯中的抒情四、通讯中的议论五、通讯中的说明六、不同表达方式的交融第十二章通讯写作(中)第一节通讯的结构一、通讯结构方式的多样性二、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结构四、谈话实录型通讯的结构第二节通讯的行文一、以精彩的开头吸引受众二、设法实现作品的主旨三、体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理第三节通讯的语言一、通讯中的标题语言二、通讯中的非标题语言第十三章通讯写作(下)第一节叙事记述型通讯的写作一、新闻小故事的写作二、新闻特写的写作三、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第二节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一、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含义二、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要诀第三节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写作一、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含义二、对谈话所作的分类三、写作之前的访谈程序四、访谈之后的写作阶段第十四章深度报道的写作第一节对深度报道相应理论的探讨一、深度报道的概念界定二、深度报道的具体分类三、深度报道的深度探源四、深度报道的写作原则第二节独立文体深度报道的写作一、化抽象为具体的故事化写作二、把新闻背景材料用足、用好第三节非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写作一、连续性深度报道的写作二、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写作第十五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上)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分类一、新闻评论的概念二、新闻评论的特点三、新闻评论的分类第二节新闻评论的选题一、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二、新闻评论选题的角度三、新闻评论选题的技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立论一、新闻评论立论的要求二、新闻评论立论的方法第十六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下)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结构一、新闻评论的常见结构二、新闻评论的特殊结构三、新闻评论的结构技巧第二节新闻评论中的论证一、新闻评论中论证的要求二、新闻评论中的论证技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行文一、新闻评论的文字表述二、新闻评论中的叙与议三、新闻评论中的理与情第十七章新闻写作的创新第一节新闻和思维创新一、新闻理念创新二、新闻思维创新第二节新闻题材内容创新一、准确拿捏有一定敏感性的题材二、触及此前尚未涉及的内容三、发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之声第三节新闻文体的创新一、新闻文体发展的规律二、新闻文体创新的必然性三、新闻文体的推陈出新第四节新闻写作方法创新一、新闻写作方法创新的意义二、新闻习作方法创新的表现三、新闻写作方法创新的原则。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 (丁柏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绪论第一节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二、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三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第四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五、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一、新闻采访的定义二、新闻采访的特点第二节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二、新闻采访本质上特定主体的一种认知活动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二、采访对象:新闻采访不可忽视的另一主体第二章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第一节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一、新闻线索的含义及其特点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作用三、新闻线索的多种来源渠道第二节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一、获得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二、新闻敏感:发现和判断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四、新闻线索的追寻与跟踪第三节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一、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二、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第三章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第一节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三、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第二节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第三节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第四节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第四章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第一节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二、牢牢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三、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一、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三、当倾听谈话的有心人第三节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一、放开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二、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三、采访中的几种常用观察方法第四节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一、新闻采访中笔录的作用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方法第五章新闻采访的其他方法第一节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类型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第二节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一、使用E-mail进行采访二、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三、使用网络聊天室和BBS进行采访四、使用微博、微信搜集信息进行采访第三节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一、利用实验手段进行采访二、通过民意调查进行采访三、结合统计分析进行采访四、以跟踪调查的方式进行采访五、数据新闻及相应的采访工作第六章采访素材的整理和加工第一节整理采访素材: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一、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二、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三、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第二节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一、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二、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第三节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一、对素材进行分析和判断二、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三、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四、形成文章写作的思路和脉络五、形成副产品第七章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第一节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一、报道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二、发现和判断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三、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和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第二节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一、新闻真实性:一个重要的命题二、与新闻真实性相关的诸多因素三、在写作实践中体现新闻真实性第三节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一、新闻报道:用有价值的事实说话二、新闻评论:摆事实与讲道理结合第四节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一、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拼抢意识二、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三、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四、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写作能力第八章新闻写作:因媒体而异第一节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一、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二、两类符号各自的表意功能三、两类符号表意方面的异同第二节报纸媒体:拥有图文符号的优势一、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写作二、图片符号在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报纸在新闻报道中具有的优势第三节广播电视:彰显声画的感染力一、广播电视的优势与劣势二、广播:以有声语言报道新闻事实三、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第四节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一、网络在信息传输途径上的变革二、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三、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第九章消息文体写作(上)第一节消息文体的分类和结构一、消息的含义二、消息的分类三、消息的结构第二节正确处理写作中的几组关系一、尊重事实与精选角度的关系二、语言精确与语言生动的关系三、用事实说话与发议论的关系第三节各类消息作品个案评析一、对动态消息个案的评析二、对述评消息个案的评析三、对综合消息个案的评析第十章消息文体写作(下)第一节消息标题的撰制一、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二、消息标题撰制的规律三、消息标题撰制的技巧技法第二节消息文本导语的写作一、消息导语的含义二、消息导语的特点三、消息导语的类型四、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第三节消息主体的写作一、消息主体的含义二、消息主体写作的几个关键环节第四节消息背景的写作一、消息背景的意义二、消息背景的类型三、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第五节消息结尾的写作一、消息结尾的作用二、消息结尾的写作方法第十一章通讯写作(上)第一节通讯写作概述一、通讯的含义二、通讯的特点三、通讯的分类四、通讯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五、通讯对采访工作的要求第二节通讯主题的确立和提炼一、确立和提炼主题的重要性二、通讯主题的确立三、通讯主题的提炼第三节通讯的表达方式一、通讯中的叙述二、通讯中的描写三、通讯中的抒情四、通讯中的议论五、通讯中的说明六、不同表达方式的交融第十二章通讯写作(中)第一节通讯的结构一、通讯结构方式的多样性二、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结构四、谈话实录型通讯的结构第二节通讯的行文一、以精彩的开头吸引受众二、设法实现作品的主旨三、体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理第三节通讯的语言一、通讯中的标题语言二、通讯中的非标题语言第十三章通讯写作(下)第一节叙事记述型通讯的写作一、新闻小故事的写作二、新闻特写的写作三、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第二节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一、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含义二、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要诀第三节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写作一、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含义二、对谈话所作的分类三、写作之前的访谈程序四、访谈之后的写作阶段第十四章深度报道的写作第一节对深度报道相应理论的探讨一、深度报道的概念界定二、深度报道的具体分类三、深度报道的深度探源四、深度报道的写作原则第二节独立文体深度报道的写作一、化抽象为具体的故事化写作二、把新闻背景材料用足、用好第三节非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写作一、连续性深度报道的写作二、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写作第十五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上)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分类一、新闻评论的概念二、新闻评论的特点三、新闻评论的分类第二节新闻评论的选题一、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二、新闻评论选题的角度三、新闻评论选题的技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立论一、新闻评论立论的要求二、新闻评论立论的方法第十六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下)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结构一、新闻评论的常见结构二、新闻评论的特殊结构三、新闻评论的结构技巧第二节新闻评论中的论证一、新闻评论中论证的要求二、新闻评论中的论证技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行文一、新闻评论的文字表述二、新闻评论中的叙与议三、新闻评论中的理与情第十七章新闻写作的创新第一节新闻和思维创新一、新闻理念创新二、新闻思维创新第二节新闻题材内容创新一、准确拿捏有一定敏感性的题材二、触及此前尚未涉及的内容三、发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之声第三节新闻文体的创新一、新闻文体发展的规律二、新闻文体创新的必然性三、新闻文体的推陈出新第四节新闻写作方法创新一、新闻写作方法创新的意义二、新闻习作方法创新的表现三、新闻写作方法创新的原则。
1. 《新闻采访与写作》绪论 -
三、 采访是写作的先决条件 采访与写作是新闻活动中紧密相连而又有 不同分工的两个环节。在新闻工作中,采 访的功能是认识事物和收集素材,写作的 功能是把这种认识和素材加工、表达出来 。“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写作是采 访的结果、归宿。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 访,后有写作。 从报道的来源和形成过程看,先有第一性 的事实,尔后才能对这种认识进行表述— 写作,这才产生了新闻报道。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历史与概念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地位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历史与概念
一、新闻采访概念的缘起与流变 1、“新闻”: • 语源:“西晋说”、“南朝说”、“唐朝 说” • “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 ——《旧唐书.隐逸.孙处玄传》 •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 ——唐.李咸用. 《春日喜逢乡人刘松》
新闻采访与写作
传媒学院
2019/4/10
新闻采访与写作
1
讲课方式
• 案例教学 • 课堂讨论 • 作品展评
课程评价方式
作业、考试为主要评价指标, 考勤与课堂发言作为评价的辅助指标。 • 作业30分 • 期末考试70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刘海贵
一级教授,四十年新闻工作及教学
• 国家级规范教材
全国十大教育英才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
浙江大学高宁远教授
我们所用教材
为南京大学新闻系主任丁柏 铨2009年修订,2011年重印
参考书目
• • • • • • • •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 徐泓 张征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报道与写作》 梅尔文•门彻 展江译 华夏出版社 《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美]卡罗尔· 里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学核心》李希光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外国优秀新闻作品评析》王蕾编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对于记者来说,采访中有两个环节特别重要:一是知道怎样才能 捕捉到新闻线索,二是通过策划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
第一节 新闻采访以获得线索为起始点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采访、写作大抵都离不开新闻线索。在 社会生活中发现蛛丝马迹,进而寻找到新闻线索,这是新闻采访 的开端,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一、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
一个好的报道策划应当由以下内容组成: 它要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 它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 源和媒体内外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 它要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所涉及的空间; 它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 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 它还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 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记者捕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如果一个记者具有比较强 的新闻敏感,他就会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地捕捉到新闻线索。例中共中央总 书记的赫鲁晓夫下台
二是能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 例《中国消费者报》打假宣传
三是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例《“黄豆行动” 诞生记》 四是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 例《日照“海上救助殉 难案”发人深思》 五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获取新闻线索。例《古战场上电话多》
二、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
首先,好的选题往往来自精心的策划。 例“东人西行记” 其次,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例陈泉涌的经验之 谈 再次,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 以使记者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写出高质量的报道。 例《深圳, 你被抛弃了吗?》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七章 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
案例:《交口县委大院竟挖出‚升官符‛ 山西省委领导作出批 示要求严查》
(二)完全用事实说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部分新闻作品,采用纯粹用事实说话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 记者除了陈述事实之外,几乎没有或根本就没有说过一句其他的话。 上例即如此。
案例:《‚本地企业发展快,群众都坐着火车又回来了‛ 火车 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
(二)关于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 新闻评论的对象,也有一个是否具备价值的问题。这主要是 指是否值得议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实,但它们的议论价值 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比如,有的人冬天还吃冰棍,有的人睡前 喜欢看报,有的人不喜欢骑自行车而喜欢步行,有的人是足球迷 而不是篮球迷,这类事大量存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值得议论, 不宜作为新闻评论的选题。 新闻评论的对象应当蕴含某种意义,具有议论价值。这种价 值往往是某种事理,经过评论者发掘、点化、揭示而呈现于受众 面前,就能起到引导受众辨别是非、消除疑惑、激浊扬清、弘扬 正气的作用。 具有议论价值的新闻评论对象,既可以是正面的事实,也可 以是反面的事实。评论的作者既要善于从正面的事实中树立具有 认识价值之见,也要善于从反面的事实中树立具有正面启迪意义 之论。
(三)新闻真实性与心理描写 对人物描写提出新闻真实性要求,主要是指: (1)由有关当事人提供彼时彼地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2)由其他人提供的真实情况作为采访依据;
(3)如果当事人已经死亡,则应由与之亲近的人实事求是 地提供当事人当时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4)因为有关当事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内容难以核 对,因此写作时更应强调采访依据,不允许进行主观臆断。
二、发现和判断报道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
(一)认真发现、准确判断对象的新闻价值 能否发现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取决于报道者是否具有新闻 敏感。人所共知,生活中的事实所具备的新闻价值是不一样的: 有的有、有的无,有的高、有的低。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其新 闻价值的表现形态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明显,有的隐蔽。一个记 者,如果能在别人看不到新闻价值的事实中发现其新闻价值,或 者能够在别人对事实的新闻价值只是作浅层次把握的时候能够作 深层次的把握,那么他所写出的新闻作品就能比其他人的作品高 出一筹。 例:《新华日报》记者对‚战士提建议,敢敲团长的门‛小 事的描写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八章 新闻写作特殊规律
一、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写作
(一)对作为报道对象的客观世界进行深入解析
在新闻写作中,需要对新闻事实即新闻题材进行解析(认识 和分析),形成表述的重点、表述的思路,然后才是具体的写作 (遣词造句,进行陈述)。在这里,认识和解析是前提,遣词造 句是表达认识和解析成果的凭借。对客观世界中的特定对象进行 认知、解析,并运用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表述,是新闻写作中的一 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三、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
(一)“谋在先”和“断在现” 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因媒介介质不 同而相异的一面。电视记者在进行信息采集时,实质上已经进入 了写作成文阶段,因为采集时所收集的声音是不可能更改的,所 拍画面的角度、构图、强调重点等都是不可能在写作成文时再作 调整的。因此,电视新闻有着与单一文字报道不同的工作特征, 这一特征可以概括为“谋在先”和“断在现”两个方面。 先说“谋在先”,即在开机之前进行筹划、判断。 再说“断在现”,即在开机采集时面对新闻现场诸多信息时 的决断。
(二)将触角伸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不同的媒体对相同的新闻事实进行 报道时,广播的快捷是报纸所无法相比的,电视的具有动感的画面 也是报纸所不及的。但是,报纸媒体的记者可以在电视摄像机无法 到达的地方进行新闻报道。 比如,在报纸上刊登的通讯《勋章背面的未了情》,将笔触深 入到了“功在禹上”勋章得主徐乃民的内心世界,把他对于亡妻的 歉疚之意、未了之情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在通讯《领导干部 的楷模———孔繁森》中,作者对孔繁森二次进藏前的心理活动写 得颇为详尽、细致,很有层次感。以上都是电视专题靠画面难以呈 现的。 (三)利用人们的视觉规律进行编辑 报纸媒体按人们的视觉规律进行编排,读者在阅读时有选择 的充分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在起步阶段就有着很大差别。 新闻写作的起步阶段是调查采访。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取关 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不仅是新闻写作 的基础,而且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新闻写作的实际内容。换言 之,调查采访所获得的素材,有相当一部分将不失其原貌地、 直接地进入新闻作品的内容层面。 在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获取创作素材。 在这一阶段,创作者所接触的人物,有可能被写进文学作品, 但他们仅仅是创作所依据的原型。创作者所遇到或所听说的事, 也可能被写进文学作品,但仅仅是文学作品中情节的一个部分, 或者只是进一步进行艺术加工的基础。 可以这样说: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在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大的不 同,新闻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我们所说的服务于媒体新闻传播的新闻写作,是在新的舆论格 局中进行的,必须与新的舆论格局、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
第二节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重要地位
一个新闻工作者无论是从事何种媒体的新闻业务工作,采访、 写作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业 内人士的共识。
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
新闻传播作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有着诸多不同。其中一个 不同在于:新闻传播必须以具有专业性的调查采访为基础、为 前提。在此基础上和前提下,才谈得上严肃的新闻写作,才谈 得上负责任的新闻传播。 离开了专业性的调查采访,新闻写作就会如水无源、如木无本, 新闻传播就会沦为不实信息抑或虚假信息的传播。传播者通过 体现专业精神的调查采访,发现并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在进入写作阶段以后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它的认识。发现、发掘 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例: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
第三,新的舆论格局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话语系统。 在以往,不少新闻传媒在报道相关内容时,几乎是不作任何改 变就将官方语言搬到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中。并不是说官 方语言一概不可取,而是说媒体不能将新闻话语系统等同于官 方话语系统和公文话语系统。而官方话语系统中的套话、假话、 空话、大话等话语病较多,当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新闻话语系 统与官方话语系统相同一,这样的新闻传播就不可能得到以满 足新闻需求为心理目标的广大公众的欢迎。 而在新的舆论格局中,相当一部分网络用语体现出公众的睿智, 以鲜活的群众语言的角色身份成为生命力强劲的流行语,成为 社会语言乃至新闻语言的重要来源和构成部分。在这种情势下, 新闻传媒的话语系统和话语方式必须有较大的改变,积极进行 创新,才有望赢得受众并牢牢掌握引领公众舆论的主动权。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主编
绪论
新闻文体是文章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新闻写作是写作, 然而又不是一般的写作;它与其他写作相比,有同也有异。
同在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写作上有某些相同的要求;异在 前者依据采访所得材料写成对事实进行真实报道的文本,后者 则情况不一。
绪论
由上可见,新闻写作有它自身的特点。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 它对于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无新闻采访彼前道工序,就 无新闻写作此后道工序可言。
(一)新闻传播由新闻采访起步 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 内容的传播。在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使用者传播新闻信息,应归 于广义的新闻传播活动。这种传播,其对象是对新闻信息有所需 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 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由于新闻媒体本身的影响力,又由于 传媒所采用的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新闻传播由此而产生了广泛而 持久的社会影响。
进而言之,没有广义的新闻写作也就没有体现专业特点的新闻 传播。因为,正是新闻写作所形成的相应文本为新闻传播提供 了依凭。事实上,新闻传媒不可能只是传播新闻记者的采访笔 记或者原始材料,即使是广播和电视媒体,也不可能完全脱离 文本进行新闻传播。 记者和通讯员所进行的新闻写作,要对通过采访而获得的原始 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使之从无序变为有序。对重点应加 以突出,并将报道内容用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经编排以后由 报纸或网络媒体刊发,或者经加工制作以后供广播、电视媒体 播出,从而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 信息。
概而言之,新的舆论格局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在全面深化改 革的情势之下所形成的舆论格局。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利 益集团的“奶酪”会被较多触及并屡屡引发公众舆论的强烈关 注。利益集团本身和平民百姓都会更多地通过舆论表达自己的 心声意愿和利益诉求,这成为原有的舆论格局被打破的一个持 续起作用的内在动因。
这样一种特点,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所不具备的。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获得的素材是丰富的,然而又是芜杂 的、散乱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和不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往往 混和在一起。
由于职业的特点,新闻记者每天都会大量地接触各种事实素材, 他们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有闻必录”,而必须用自己的专业眼 光,对各类素材进行精心选择。新闻写作的过程,也就是精心选 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新闻选择也就 没有新闻写作。
记者的写作方式是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 天的历史”,此话道出了新闻和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作家 的写作方式既可以是如实记录(即写成纪实文学作品,在文学 中包含新闻性的因素),又可以是驰骋想象,进行大胆的虚构 (即写成非纪实文学作品,在文学中不包含新闻性的因素)。 由此观之,从事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构成了新闻记者和其他 文字工作者的最主要的区别。
新的舆论格局,同时又是随着自媒体的勃兴而形成的舆论格局。 手机和互联网联姻,互联网随之而转变为移动互联网,由此而 造就了自媒体,且用户迅速增至以数亿计。几乎人人手握处于 移动状态的“麦克风”,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景观。 新的舆论格局与此密切相关。它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特殊性。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人们大都可以做到通过手中握有的自媒体,及时 披露自己以耳闻目睹的方式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就此而言,他们在 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记者的一部分角色;但是,他们不可能像记者那样, 遇事先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进行多源求证然后再发稿),相对自由 地就刚刚发生的事实和他们认为有必要议论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 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广为传播。 在以往的舆论格局中,新闻传媒引领公众舆论显得游刃有余。然而,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媒体在引领公众舆论方面常常感到难度陡增。作 为一种现实存在,新的舆论格局并不完全是由传统媒体包括其中的主 流媒体发挥主导作用而形成的;而它对媒体传播新闻的方式和受众接 收新闻的习惯的改变,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往往存在着“去中心化”和信息及意见“碎片化” 等特点。原本总是充当舆论中心的传统媒体包括主流媒体,在新的舆 论格局中要想始终成为舆论中心和舆论的引领者,无疑需要付出比以 前更多的努力。
(三)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 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充分体现了 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由于值得报道的事实发生时,新闻记者往往并不在场;为了对 事实作出真实的报道,他们常常会在第一时间赶至第一现场, 并且很快进入角色。记者要就事实的方方面面展开调查采访, 尽可能获取第一手材料。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一)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对新闻事实的真实的和有深度的 报道,都是深入细致地进行新闻采访的结果;虚假失实的报道, 往往都与新闻采访不深入有一定的关系。 近年来,在一些新闻媒体上,假新闻屡禁不止。造成假新闻的 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人员作风浮躁,采访 马虎草率,甚至都没有到过现场,没有对有关人士进行过起码 的采访,而只是根据道听途说加以报道,或者在报道中加入了 凭空想象的内容。
第三节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不 可或缺的基础。 两者之间的功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新闻 采访、新闻写作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有着一致性。 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新闻写作,都必须从接触和了解报道对象 开始。只有接触报道对象,才可能对此有所了解;对报道对象 有所了解,才可能对此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因此可以说,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有着相同的起点:正确地认识报道对象, 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新闻采访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掌握与客观对象 有关的各种素材,特别是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获 得对客观对象的正确的认识。 新闻写作的目的在于:依据采访所获得的素材,进一步发掘其 新闻价值,寻找独特的切入角度,在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的过 程中,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他们的新闻需求, 从而最终实现新闻作品的价值。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记者的新闻采访围绕事实和事实的变动而展开,作家的采风围绕故 事和形象而展开;记者的新闻采访刻意观察、了解、询问、记录真 实的人、事、景、物,作家的采风并不着意真实记录实有的人、事、 景、物。 记者的新闻采访所关注的是事实的新闻价值,作家的采风和体验生 活注重的是可供他们进一步进行艺术创作的素材。在搜集了大量素 材的基础上,记者进入新闻写作的阶段,而作家则进入文学创作的 阶段。 记者的工作在于向受众真实地报道生活中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或者是真实地报道事实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变动;而作家的工作则是 创作艺术作品,给欣赏者提供审美对象,为之带来审美愉悦。
第二,新的舆论格局提升了意见领袖的地位、扩大了其影响力。 在以往的舆论格局中,意见领袖即便有自己的精辟见解和独立 思考,但限于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不可能产生巨大的舆论影 响力。然而,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在许多情况下,意见领袖的 意见(包括对媒体报道和评论的解读)甫出,立即就会得到许 多粉丝的呼应,其意见能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批公众,从 而对公众舆论产生或正向或负向的、程度不等的引领作用。 不过,新闻传媒在进行新闻传播和有意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 引领公众舆论的过程中,不可无视意见领袖的存在。不努力推 进新闻创新,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就难以进受众之心、入公众之 脑,就很难有效影响意见领袖和受意见领袖意见影响的相当一 部分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