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亲属称谓看语言的象似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语亲属称谓看语言的象似性
摘要】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反映着该语言使用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特点。自古以来,汉族社会都有着自己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传统伦理文化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汉语亲属称谓语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等级观念最好的印证。称谓系统分类与思维分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象似性。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象似性
一、引言
象似关系可分为“镜像象似(imagic iconicity)”与“关系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所谓“镜像象似”是指符号对所指的简单摹状,如语言中的象声、象形现象;所谓“关系象似”是指符号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与所指的内部成分间的关系存在结构性对应。(Haiman,1980)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关系象似”,通过分析汉语亲属称谓语来阐释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这种“象似性”。
二、亲属称谓语的象似性分析
自古以来,汉族社会都有着自己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传统伦理文化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汉语亲属称谓语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等级观念最好的印证。印欧语系中大多数语言都用同一套系统称呼男女双方的亲属,而汉语却严格区分男方亲属称谓与女方亲属称谓。如英语“uncle”一词对应汉语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aunt”一词对应汉语中的“伯母、婶婶、舅妈、姑姑、姨妈”。汉语亲属称谓极其复杂,本文讨论的范围暂时圈定在以“我”为中心的上下三代近亲中,以普通话为基础,成都方言和昆明方言为例证。
男方亲属在称谓上明显比女方复杂,具体表现如下:
1、在普通话中,母亲的兄弟无论年龄大小统称为“舅舅”;而父亲的兄弟则有长幼之分,长于父亲者称“伯伯”,幼于父亲者称“叔叔”。在这一点上,成都话、昆明话与普通话基本保持一致。在成都话中,母亲的兄弟称之为“舅爷”,父亲的长兄称之为“伯伯”;父亲的弟弟称之为“叔叔”。在昆明话中,父亲的长兄称之为“大爹”,父亲的弟弟称之为“耶耶”,并且,父亲最小的弟弟称为“老耶”;母亲的长兄称之为“舅爹”,母亲的弟弟称之为“舅耶”,虽然母亲的兄弟分长幼,但是可明显看出,该称谓与父族称谓有密切的联系。
2、即使都为父亲的兄弟姐妹,父亲的兄弟有“伯伯”“叔叔”之分,而女方在称谓上没有姊妹之分,统称为“姑姑”。在这一点上,成都话和昆明话也是同样的。成都话中,父亲的姐妹统称为“姑妈”。昆明话中,父亲的姐妹统称为“姑嫫”。
3、这种不对称分布不但存在于男方亲属身上,也存在于他们配偶身上。如哥哥的妻子有专门的称呼“嫂嫂”,而姐姐或妹妹的丈夫却只是由“姐姐”或“妹妹”与表示丈夫的“夫”组成,称谓“姐夫”或“妹夫”;叔叔的妻子称为“婶婶”,而舅舅妻子的称呼是由“舅舅”和表示年长女性的“妈”合成的。成都话和昆明话基本与这条规律相符。
4、从以“我”为中心的上下三代开始,凡女方亲属,其称谓都是在对应的男方亲属称谓前加上“外”而得,如,“(曾/玄)孙”→“外(曾/玄)孙”,“(曾/高)祖父”→“外(曾/高)祖父”。成都话中,“祖父”“祖母”分别称为“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分别称为“外爷”“外婆”。昆明方言中,“祖父”“祖母”分别称为“老
爹”“奶”,“外祖父”“外祖母”分别称为“公公”“婆婆”,这一点上,昆明方言不太符合此条共性。
综上所诉,男方亲属称谓的确比女方亲属称谓更加复杂。但是,这并不表明
男方亲属关系本身要比女方亲属关系复杂。这种亲属称谓分布不对称主要是受到
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影响,男方亲属关系比女方更受关注,,封建的尊卑观念和性别歧视不可避免地通过汉语亲属称谓语体现了出来。这
清晰地体现了男权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语言间的象似性。由此可见,称谓系
统分类与思维分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象似性。
三、结语
任何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都反映着该语言使用民族的社
会文化特点,体现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特点。用Wierzbicka的话来说就是,“形式系统差别和思维系统差别异质同构(isomorphic),在这个意义上,两者关系是象似的。”由汉语亲属称谓语可以看出,语言形式和社会关系有着某种象似性,这也是人类运用象似性原则把语言与
自己的思维方式相结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郑祖荣,《云南方言称“叔”为“耶”探考》[J],玉溪师专学报(综合版),1986(4):18-21.
[2] 张映庚,《昆明汉族亲属称谓语之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5(5):46-50
[3] 王雅刚,《称谓形式变化的象似性动因》[J],语言应用研究,2011(3):100-103
[4] 李勉,《从亲属称谓语看中国伦理文化的等级观念》[J],华中师范大学研
究生学报,2012(3):8-11
作者简介:李雪玲(1991.11-),女,汉族,四川达州人,云南民族大学民
族文化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