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人之初》优秀教案1
人教部编版《人之初》优秀教案1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人之初》人教部编版《人之初》教案—、文本教学解读本文节选《三字经》的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
文本以三言形式出现,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
它的前后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明白,通俗易懂。
《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蒙书,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识字知理,并了解中国中古时期的常识。
1.识写生字。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13个生字,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翘舌音“之、初、善、专”。
“教、性、习、幼、玉、义”等字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比较容易熟记。
宜引导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字,唤起生活中的记忆,比如:教学楼、幼儿园、性别、和田玉、义乌、学习。
再组词说一说。
认读“之”,出示“之字形”公路图,帮助记忆“之”的字形,再出示词句“一家之主,言之有理、举手之劳、一年之计在于春”,读一读,感受“之”的意思。
“贵、迁”是形声字,形旁分别是“贝字旁”和“走之”,表意。
教学时,先认识偏旁是什么,再说说为什么是“贝字旁”和“走之”。
“贝字旁”跟宝贝有关,表示贵重、珍贵的意思。
“走之”跟行走有关,含有移动、变动的意思。
“初、器、善、教”等笔画较多的生字,适合用字理识字。
“初”字拆分为“衣+刀”,表示拿了一把刀裁剪衣服,这是做衣服的开始,以此了解“初”是“开始”的意思,结合组词进一步理解字义“初冬、初中”。
“器”字拆分为“四个口+犬”,表示装东西的器具很多,用狗看守,“器”就是“容器、器具”,再组词说一说。
“善”字宜用汉字字形演变过程图来记住“善”的字形,领会“善”的意思。
“教”是象形字,引导学生观察右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棒),左边一个“子”表示儿童,“子”上的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小木棍或草秆),所以“教”字的本义为督导儿童学习。
本课要求写的字有7个:“之、习、玉、义”都是独体字,启发学生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认真仿写;“相”字左右结构两部分都是已写过的熟字,难度不大;“近、远”是同偏旁的字,复习落实“走之”的书写要领,才能把字写得美观端正。
《人之初》教案(含反思)
《人之初》优秀教案(含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之初》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1.2 教学内容文章主旨:《人之初》传达的人性本善、教育的重要性等理念。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重点词汇:人性、善恶、教育等词汇的解释和应用。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文章主题,介绍《人之初》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阅读文章,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第三步:讲解重点词汇,解释其含义和应用。
第四步: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文章文本:《人之初》。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和解读资料。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2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人之初》的文本和解读材料。
教师教材:教学指导书和相关参考书籍。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感悟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学生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反思教学步骤是否清晰,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章。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周: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阅读文章。
第二周:讲解重点词汇,分小组讨论。
5.2 时间安排第一周:2课时。
第二周:2课时。
第三周:1课时。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活动6.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经典文章,如《论语》、《大学》等,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
6.2 教学活动举行小组辩论赛,让学生就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等主题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三篇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之、相、近、习、远、玉、义”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字经》吗?谁会背诵啊?(学生试着背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吧!(教师板书:《人之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听到的课文是什么意思?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之、相、近、习、远、玉、义”,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一)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2、指读,随时正音,3、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4、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人之初》(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人之初(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人之初》这篇诗歌,使学生了解人类的本质和起源,增强对人类尊严的认识和敬重;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韵律;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激发他们对人生与世界深刻而持久的思考和热爱。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人之初》这首诗歌所表达的含义和思想;2.学生能够领会诗歌的语言艺术及其韵律美。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知;2.如何教授诗歌的韵律及艺术表现形式。
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平静下来,用想象来先营造一种氛围。
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让他们自由联想,形成自己心中对“人之初”的一些形象和想法。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贴近诗歌,感受到它的情感和意蕴。
2.合作学习策略让学生两两或三人一组,互相转述一遍这首诗,这样可以互相借鉴和纠正,大家共同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心得。
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对诗歌语言、意义和韵律等方面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3.情感教育策略诗歌是一种有情感表达的文学形式,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表现情感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让学生自己读诗,并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描写的情感和情绪,让学生了解到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要学习的诗歌——《人之初》。
可以通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感官体验让学生静下心来,听老师朗读《人之初》。
让学生先感受下诗歌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先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
第三步:探究语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包括句子结构和词语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和表现形式。
第四步:理解思想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运用形式,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诗歌的思想,即人类的本质和起源。
第五步:创意表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对《人之初》的理解和感想,或者让学生创作一首类似于《人之初》的诗歌。
人教部编版级语文下册《人之初》优秀教案 (一)
人教部编版级语文下册《人之初》优秀教案(一)本文将对人教部编版级语文下册《人之初》优秀教案进行分析和总结。
本教案是以毛泽东的《人之初》为教学材料,围绕“人之初”这一主题,将“童年”“童话”“文化”三个模块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方位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引领到对童年和童话的探讨中,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体验。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会达到如下几个目标:1. 了解毛泽东的《人之初》的内涵和意义;2. 了解童年和童话在文化中的重要性;3. 探讨文化的内涵和价值;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5.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启示学生探索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本教案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模块:童年、童话和文化,其中涉及到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文化内涵、文学鉴赏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等。
下面我将结合步骤介绍教学内容:第一步:听课发言1. 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切入本节课的主题——《人之初》。
2. 比较起点比较恶童、小鬼当家等影视剧中的孩子角色,让学生了解童年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步:课文阅读1. 精读课文让学生家庭阅读《人之初》,并在课堂上展开精读讨论。
2. 探寻词语通过导读,引导学生掌握毛泽东的语言风格,及其表达方式,从形式上揣摩文化内涵。
第三步:思考互动1. 童话讨论学生分组在课堂上探讨有关童话的问答,引导学生对童话的探究和思考,指导其从不同角度揣摩文化内涵。
2. 文化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文化背景阐释诗中“立志欲成雄”的内涵。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第四步:创新能力1. 演讲实践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演讲,展开对孩子和童话的探讨,创新并展示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2. 创意写作通过创作短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等。
三、课堂感悟本课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分析《人之初》中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探究、创新实践等多方位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8《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8《人之初》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人之初》。
2.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能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3.能够认读生字,并初步理解生字的含义和用法。
4.能够运用所学字词进行简单句子的组合。
二、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人、赏。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简单复述。
3.运用所学字词进行简单句子的组合。
三、教学难点1.正确朗读生字:人、赏。
2.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1.课文《人之初》的课文内容。
2.生字卡片:人、赏。
3.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并展示新的生字卡片:人、赏。
2.请学生观察生字的书写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规则。
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人之初》,并让学生一起跟读。
2.解释课文中生字的含义,并让学生多次朗读,熟练掌握生字的发音和意义。
第三步:理解课文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帮助学生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2.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四步:识字训练1.让学生认读生字卡片,并进行书写练习。
2.引导学生探讨生字的用法和相关词语,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第五步:语言运用1.给学生提供一些句子片段,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句子组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分组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六、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生字的掌握和课文的理解重点。
2.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思考,引导学生对人之初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七、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在课下复习生字的读写,并背诵课文《人之初》。
2.布置几个简单的句子组合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完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字的读写和课文的理解,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人之初》教案(含反思)
《人之初》优秀教案(含反思)章节一: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之初》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人之初》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讨论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章节二: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文章内容。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2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人之初》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和句子。
讨论主题: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章节三:教学资源与评估3.1 教学资源课文《人之初》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的PPT或视频。
学生分组讨论的表格或卡片。
3.2 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课文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章节四:教学扩展与反思4.1 教学扩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写一篇类似的寓言故事。
4.2 教学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章节五: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确定每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安排,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
5.2 教学安排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互动和思考。
六、教学设计与策略6.1 教学设计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之初》的寓意。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6.2 教学策略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7.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之初》教学设计_1
《人之初》教学设计《人之初》教学设计11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人之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之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课文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现阶段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教材概述教材名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时安排:第一课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古诗词《人之初》,培养学生爱国、敬老、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内容课文分析《人之初》是出自唐代文学家李白的《长干行》中的一段诗句,全诗20行,其中第一、二行是著名的名句: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是通过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性本身的特征,来表达人性本善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之初”意味着什么,人性的基本特点。
2.熟悉“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名言,体会其含义,思考它在生活中的作用。
3.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教师介绍李白并展示《长干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准备开始课文的学习。
2.阅读诵读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口头诵读,重点读出名句“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诠释人性中的善。
3.词语解释教师提供“初”,“性”,“良”,“相近”,“习”,“相远”等生、字的含义,教导学生理解课文全面含义。
4.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为小组,自主合作完成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探究。
5.课文内容回顾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点,讲解“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语句含义和人的道德分化的原因。
6.朗读解读完本课文后,学生口朗“人之初”诗句,感知文学的美。
7.作文练习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作文题目:“我从‘人之初’这首古诗中学到的是……”教学反思本堂课是对《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节课《人之初》的教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清晰。
通过展示李白的《长干行》,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通过解读“人之初”这句名言,让学生对人生、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此诗中的文化意蕴,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兴趣,通过熟练的朗读,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感受到了文学的美。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多方面的活动,注重启发式、情境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更好的接受知识。
人之初优秀教学设计6篇
人之初精选优秀教学设计6篇【人之初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之、相、近、习、远、玉、义”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字经》吗?谁会背诵啊?(学生试着背诵)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吧!(教师板书:《人之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听到的课文是什么意思?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之、相、近、习、远、玉、义”,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一)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2、指读,随时正音,3、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4、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生字、生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的初生阶段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初学者的基本品质,如谦虚、好学、尊重他人等,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人格品质。
文化知识目标:通过对《人之初》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初生阶段的思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之初的含义。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针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之初的含义”的部分)了解“人之初”认识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逐步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展示课件上的初生婴儿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觉得人最初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对“人之初”的思考。
引导学生讨论:“人之初”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人在初生时是一张白纸?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教师补充讲解“人之初”的文化背景与深层含义,如人性的本善本恶等话题。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人之初”的理解。
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使他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们将遵循识字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同时融入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以下具体步骤。
生字识别:通过展示生字卡片或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介绍课文中的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笔画顺序,并示范书写。
学生跟随模仿,进行书写练习。
新词理解:在生字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词的意思。
通过例句、图片或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加深对新词的理解。
教师范读:教师首先进行课文的范读,注意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速,为学生树立榜样。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优秀教案一、课堂背景介绍本次教学将围绕《人之初》这篇课文展开,该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必备文章,并且是一篇让学生感悟人生价值的优秀作品。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阅读、讨论和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道理,并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之初》的基本内容;2.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4.激发学生对于未来的期望和勇气,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修养。
三、教学准备•《人之初》课文教材及课后习题•课堂展示板书•PPT课件•宣纸和毛笔•讲台麦克风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回忆起童年时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2.引导学生和同桌分享自己的回忆,让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情感联系。
步骤二:文本理解1.全班大声朗读《人之初》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和韵律。
2.分组讨论:请学生讨论文章中的小孩对生活的独特看法,共同找出文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步骤三:活动互动1.分角色朗读:将文章分段,让不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画意象图:让学生以自己的想象,用宣纸和毛笔画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动的一幕。
步骤四:知识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作者想通过《人之初》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2.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并用心感悟。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人之初》这篇文章,学会了用心读文章、学会用心感悟生活。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理解生命的价值,成为有情感、有修养的好学生。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人之初》;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于《人之初》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人之初》这篇文章,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能力,这将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有裨益。
《人之初》教案(含反思)
《人之初》优秀教案(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人之初》这篇文章。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性本善”、“教育的力量”等。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观念的认识。
(3)通过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人之初》文章内容的理解。
2. 文章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3.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3. 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人之初》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人之初》文章,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学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章中的疑难问题。
4. 探究学习:(2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观念,并进行案例分析。
5.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行反思。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完成《人之初》文章的背诵。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人之初》教案(含反思)
《人之初》优秀教案(含反思)章节一: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之初》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文章主旨:《人之初》探讨了人生的初始阶段及其对人生的影响。
重点词汇:初始、人生、成长、价值观。
章节二: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章主题和内涵。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阅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步骤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起始阶段。
阅读: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讲解: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章节三:教学评价与反思3.1 教学评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程度。
学生对文章主题和内涵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人生和价值观的思考程度。
3.2 教学反思对教学方法和步骤的反思: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如何。
对教学改进的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章节四:教学拓展与延伸4.1 教学拓展推荐相关的文章或书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作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理解。
4.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人生的影响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章节五: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教学PPT:展示文章内容、重点词汇和讨论问题。
打印的文章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做笔记。
5.2 教学材料学生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思考。
彩色笔:用于标记重点内容和做笔记。
《人之初》优秀教案(含反思)章节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2 教学活动实践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并背诵课文《人之初》。
2.能说出课文中描写的小朋友的特点。
3.能听懂老师的阅读朗读课文,并模仿跟读。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的内容。
2.在课文中找出描述小朋友的关键词。
三、教学准备
1.课文《人之初》的教材。
2.幻灯片或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老师放一段描写小朋友的音频,让学生倾听。
2. 学习课文
•老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并注意发音和语调。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读,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
•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小朋友的形象特点,每组设计一个小展板展示。
4. 学生表演
•各小组的学生上台表演展板,展示小朋友的形象特点。
5. 总结复习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重点强调小朋友的性格特点。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人之初》。
2.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你身边的小朋友,注意描述细节和情感。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下一步可以加强拓展,让学生自己设计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之初》教案一等奖
《人之初》教案一等奖《《人之初》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人之初》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之初》教案5,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
2、会写“相、近”等7个字。
(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情感目标: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分辨汉字,认识偏旁,了解课文。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中国古代有一本蒙学读物《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蒙学读物,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千白”。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人之初》就是《三字经》里的一部分。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老师板书课题《人之初》看图,我们读一读课文吧。
三、学习生字(一)初读课文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
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zhīchūxìnɡshànxíjiàoqiānɡuìzhuānyòuyùqìyì__ānɡjìnyuǎn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相近远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人之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远、近”等7个字,重点写好“之、义”。
2. 认读“初始、初夏、性格、个性”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
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
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之、初、性……贵、专”等9个生字。
(课文第一部分的生字)书写“之、近、远”。
2.认识课文后面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大致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前,老师先跟同学们分享一个视频(播放《三字经》儿歌视频)师:视频里播放的是什么?生:《三字经》师:《三字经》师古代儿童上学读的第一本书,它总共有1千多个字,里面包含了许多内容,学习了它,我们就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孩子,还可以了解一些历史故事,等等。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三字经》里的内容。
板书《人之初》二、新授(一)、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60页。
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师:看你们读得多认真啊!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呢?读课文第一部分给大家听听。
(请个别同学来读,生评价。
)(二)、学习生字。
师评价:真了不起,要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生字呢!瞧,老师把这些生字宝宝给找出来了。
(出示课件)1. 指名不同的小老师带读。
(学生跟读,如果小老师带读错误,就举手更正。
)2. 师: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这些生字记到心里,哪位孩子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引导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组词……)3. 四人一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把生字记一记。
)4. 师:巩固识字(打地鼠游戏、出示课文后的词语、开火车认生字卡片并给生字组词。
《人之初》教案(含反思)
《人之初》优秀教案(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人之初》。
(2)理解《人之初》的文意,领会其中的道理。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人之初》的意义。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态。
(2)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人之初》。
(2)理解《人之初》的文意及道理。
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人之初》深层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人之初》,理解文意,掌握教学目标。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生字词卡片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人之初》,了解文意。
(2)准备好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人之初》的。
(2)引导学生朗读《人之初》,感受诗歌的韵律。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边读边解析生字词。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文意。
(3)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人之初》的道理。
3.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生字词拼写练习。
(2)选取学生进行朗读、默写《人之初》。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人之初》。
2. 运用《人之初》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3. 思考《人之初》所传达的道理,与家长交流心得。
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人之初》的文意及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态,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价值观的熏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精选5篇)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
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
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
学生跟读至少2遍。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内容选讲1.内容梗概略讲: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初”:开始。
“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习”: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
——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
先天为性,后天为习。
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
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断机杼: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人之初》人教部编版《人之初》教案—、文本教学解读本文节选《三字经》的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
文本以三言形式出现,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
它的前后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明白,通俗易懂。
《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蒙书,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识字知理,并了解中国中古时期的常识。
1.识写生字。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13个生字,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翘舌音“之、初、善、专”。
“教、性、习、幼、玉、义”等字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比较容易熟记。
宜引导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字,唤起生活中的记忆,比如:教学楼、幼儿园、性别、和田玉、义乌、学习。
再组词说一说。
认读“之”,出示“之字形”公路图,帮助记忆“之”的字形,再出示词句“一家之主,言之有理、举手之劳、一年之计在于春”,读一读,感受“之”的意思。
“贵、迁”是形声字,形旁分别是“贝字旁”和“走之”,表意。
教学时,先认识偏旁是什么,再说说为什么是“贝字旁”和“走之”。
“贝字旁”跟宝贝有关,表示贵重、珍贵的意思。
“走之”跟行走有关,含有移动、变动的意思。
“初、器、善、教”等笔画较多的生字,适合用字理识字。
“初”字拆分为“衣+刀”,表示拿了一把刀裁剪衣服,这是做衣服的开始,以此了解“初”是“开始”的意思,结合组词进一步理解字义“初冬、初中”。
“器”字拆分为“四个口+犬”,表示装东西的器具很多,用狗看守,“器”就是“容器、器具”,再组词说一说。
“善”字宜用汉字字形演变过程图来记住“善”的字形,领会“善”的意思。
“教”是象形字,引导学生观察右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棒),左边一个“子”表示儿童,“子”上的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小木棍或草秆),所以“教”字的本义为督导儿童学习。
本课要求写的字有7个:“之、习、玉、义”都是独体字,启发学生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认真仿写;“相”字左右结构两部分都是已写过的熟字,难度不大;“近、远”是同偏旁的字,复习落实“走之”的书写要领,才能把字写得美观端正。
2.朗读课文。
《三字经》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朗读之外,可以用吟诵、吟唱的方式,感悟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3.背诵积累。
在正确、有节奏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背诵《人之初》。
《人之初》不但可以有节奏地朗读,还能唱出来呢!带领学生欣赏吟诵音频,多种形式练习吟诵,达到熟读成诵。
也可以一句一句去掉句子,分句背诵,最后看着空白的大屏幕一起背诵。
还可以师生、生生合作对诵。
4.迁移运用。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学生还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本文节选的《三字经》内容朴实无华,通俗易懂。
它不但谈起来轻松愉快,还能启迪心智,帮助孩子明白道理。
教学时,可以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三字经》中的句子来进行劝说。
通过学以致用,指导低年级学生从小树立“以学成才”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现。
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会读13个生字,认识“贝字旁”;端正、匀称地书写“之、义”等7个生字。
2.初步了解吟诵等朗读方法,感受《三字经》的独特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熟读背诵课文,体会后天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明白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板块—读题导入,简介《三字经》1.初读课题。
单字认读。
出示“人,之,初”三个字,一个一个认读,提示三个字都是翘舌音,要读正确。
学习“初”字。
字形由“衣字旁”和“刀”组合,表示裁剪衣服的开始。
现在,“初”就是“开始”的意思。
给“初”字找找朋友。
初:初中、正月初一、初夏、起初。
出示“之字形”公路图,这公路的形状就像“之”的样子。
“之”字藏在许多四字词语中呢,读一读:一家之主、言之有理、举手之劳、一年之计在于春。
2.简介《三字经》。
你在哪里听过这三个字?教师讲述:“人之初”《三字经》的开头第一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读的第一本书。
它只有一千多个字,却包含了很多知识和道理,有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是哪些,中国的四条大河五大名山是什么,在我们出生以前中国都发生了些什么事,等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三字经》的第一部分《人之初》。
板块二各式读文,学习生字1.跟读。
古时候的小朋友在学《三字经》时,通常是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读。
读着读着,就能把文章读正确,学着古人的样子来读读吧。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你觉得哪一句特别难读?进行重点句跟读。
2.对读。
教师和学生对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准确。
教师读“人之初”,学生读“性本善”,以此类推。
调换顺序,再读一次。
3.自读。
借助拼音,鼓励学生自己把课文正确读下来。
去掉拼音再次读。
4.变换读。
(1)去标点读。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的《三字经》就是没有加标点的,读读这个版本吧。
(2)整排读。
古人写文章不仅没有标点。
而且往往自上而下写,从右往左写,你会读吗?(多种形式的变化朗读,旨在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与生字多次见面,还能体会到古文书写的独特之处)5.识记生字。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我们已经不知不觉把今天要学的生字读正确了。
教师引导学生到课文中把生字全部找出来,找到一个圈画一个,再拼读一遍。
(2)拼读生字,强调读准翘舌音。
(3)去拼音认读生字。
(4)识记字形。
这些生字中,你记住了哪几个,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哪几个字比较难记?点拨难点字。
如:认读形声字“贵、迁”。
先认识偏旁是什么,再说说为什么是“贝字旁”和“走之”。
“贝字旁”跟宝贝有关,表示贵重、珍贵的意思。
“走之”跟行走有关,含有移动、变动的意思。
又如:字理识字“器、善”。
“器”字拆分为“四个口+犬”,表示装东西的器具很多,用狗看守,“器”含有“容器、器具”的意思,再组词说一说“机器、兵器、器官”。
认读“善”字,用课件呈现“善”的汉字演变过程,“善”的甲骨文是“羊”加“一双眼睛”,表示眼神安详温和,所谓“慈眉善目”。
金文的“善”是“羊”加“两个言”,表示言语祥和亲切。
神态安详,言语亲切,就是“善良”的“善”了。
6.游戏巩固识字。
以小组为单位,将本课的13个生字贴到拼图中,最先完成古文拼图的小组获胜。
板块三研读特色,朗读背诵1.读了课文中的《三字经》,你有什么发现?2.结合学生回答,点拨三个特色:(1)有节奏。
《三字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琅琅上口,还押韵,就像唱儿歌一样,让我们一起边拍手边念吧。
(2)有故事。
《三字经》中藏着有趣的故事呢!教师讲述“玉不琢,不成器”的故事。
(3)有道理。
《三字经》还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从这几句《三字经》中,你读懂了什么道理?3.多么有意思的《三字经》啊!不但能够有节奏地读,还能把它唱出来呢。
师生一起欣赏《三字经》吟诵视频。
4.跟读吟诵。
5.背诵。
(1)师生合作对诵。
(2)生生合作对诵。
(3)先看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如果记得住就把它去掉,一起背。
以此类推,分句背诵。
最后请学生看空白大屏幕,齐背全文。
板块四学以致用,拓展阅读1.《三字经》帮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可以帮助自己和别人呢!创设问题情境:(1)小雨同学总是不听父母的话,还常常和爷爷奶奶顶嘴。
(2)小明同学学习不努力,总认为自己还小,长大了再用功也不晚。
你能用《三字经》中的句子劝劝他们吗?相机点拨“人不学,不知义”中“义”的意思: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2.《三字经》不仅读起来有趣,还有很多有用的故事和道理。
还想再读其他《三字经》吗?(推荐《三字经》中的精华部分)3.学习小结。
老师把《三字经》中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小朋友们去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板块五书写指导1.书写独体字“之、习、义、玉”。
教师边示范边提示书写要领:“之”的主笔“横撇”要穿过田字格中心;“习”的主笔“横折钩”横平,折要内斜饱满稍有弧度,钩短而尖,钩尖落在竖中线上。
“义”字撇高捺低,撇捺交叉在横中线下方竖中线稍左。
2.书写“近、远”。
重点指导写好“走之”:点的落笔在左上格中心;横折折撇和上点远离,成左倾之态,下部微微靠拢右侧部件,使之紧凑;平捺起笔重,和撇尾相接,向右舒展,捺脚上沿成水平。
一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日月明》人教(部编版)9日月明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认识“明、力”等11个生字和日字旁;会写“木、林”等5个字和卧钩。
2.正确朗读课文,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
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
尝试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识记生字。
学习笔画卧钩。
课前准备1.准备相关的会意字构成图、字理图片、课文插图,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搜集一些常见会意字。
准备彩笔。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看图猜字,激趣引入(用时:10分钟) 1.利用课件出示两组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说明图意,再根据画面猜字。
第一组:第二组:2.在六张图片下打出对应的汉字,引导学生认读这些生字,教师随时订正字音。
3.以“像‘林’‘森’‘从’‘众’这样通过字形能看出字义的汉字还有很多”为引言,引导学生展开读文活动。
1.仔细观察两组插图,交流图意。
第一组图分别画的是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
这三个字分别是“木”“林”“森”。
第二组图分别画的是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
这三个字分别是“人”“从”“众”。
2.认读“木”“林”“森”和“人”“从”“众”,注意读准平舌音“森、从”和翘舌音“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一遍读,要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熟。
第二遍读,要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请同桌范读。
1.可以借助字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字和图之间的联系。
例如,“木”字形像一棵树。
二木为“林”,表示树木多。
三木为“森”,表示树木众多。
2.读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
二、看图读文,了解特点(用时:15分钟) 1.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指三名学生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字音。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出字形和字义有联系的字。
4.出示“明”“男”“尘”“尖”的字理图,引导学生交流字义,并识记“明”“男”“尘”,了解“尖”字。
5.集中出示“明、尘、从、众、林、森”,引导学生认读并总结这些字的共同特点,教师点明这些字是会意字。
6.认识日字旁。
出示生字“明”,指出偏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