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小学考点归纳

教资小学考点归纳
教资小学考点归纳

2010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

教育与教育学

复习题要

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renyin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guimao癸卯学制”)。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学,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征。

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重视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di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高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3)在西方,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帕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帕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其代表作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帕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

6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

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

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位置,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

主义著称。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市集教育和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的

主要思想,理解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和20世界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小学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详细地阐述了义务教育的意义、法律保证以及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并论述小学教育的目的和素质教育。

知识点梳理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①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①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①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3)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建国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区又称强迫教育、公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意义

①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①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①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3)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共18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5.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它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

7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养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识记义务教育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小学教育的目的,难点是理解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3)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复习提要

本章概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因和一般规律、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着重论述了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所起的特殊作用。

知识点梳理

1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胜利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里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