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感受其豪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词中的重要词句,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古战场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古代战争的画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战争和壮志有关的词——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在南宋时期的政治遭遇。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辛弃疾与陈同甫志同道合,都渴望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辛弃疾通过这首词来表达对陈同甫的鼓励和自己的悲愤之情。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词句解读(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提问:“作者为什么在醉酒时还要挑灯看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心中对杀敌报国的渴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词风、代表作,背诵全词。

2.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品味本词。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豪放派词人。

生于金国,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途多舛,壮志难酬。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与李清照(1084-1155)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这首词写于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写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称其为开豪放词之先声。

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位词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面对国家的衰亡,他又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学习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步感知首先请大家对照课文注释,将生字的读音标注出来,并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词讲了一些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表达了词人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深入研读自由朗读词的上片,思考上片勾勒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身在信州,心在沙场,壮志难酬,心怀希望的词人形象。

自由朗读词的下片,思考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下篇描写了激烈的斗争画面,表达了词人决意纵横沙场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最后一句将本词雄壮的风格一转为悲壮,纵然心在沙场终究只是幻想,表达了词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拓展延伸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3)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领悟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壮志和理想的执着追求;(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2)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诗歌寓意和作者情感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解读;(2)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3)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各组对诗歌寓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3)进行课堂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2)解读诗歌的寓意和作者情感,如对友情、壮志的追求等;(3)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 推荐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2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略这首词豪放的风格。

2.知人论世,体会这首词深沉的情怀。

3.鉴赏品味,感受辛弃疾之“壮”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4.学以致用,学习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鉴赏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领略这首词豪放的风格。

知人论世,体会这首词深沉的情怀。

2.鉴赏品味,感受辛弃疾之“壮”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教学难点:1.鉴赏品味,感受辛弃疾之“壮”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2.学以致用,学习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奠基,初识豪放之人清朝有个文人王士祯说:“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词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为头领的婉约派,一派是以“词中之龙”辛弃疾为头领的豪放派。

我们知道婉约词多写儿女情思,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顾名思义是风格豪放的词,它的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境界宏大,有一种雄浑之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辛弃疾之“壮” 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设计意图:借助清朝文人王士祯的话,让学生初步明白词有派别之分,辛弃疾在豪放派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

老师进一步补充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不同,让学生对豪放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奠定了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二、会心诵读,读出豪放之情1.会心诵读,读准字音,揣摩语气。

曾国藩说:“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

”意思就是读书声调抑扬顿挫就像金石相撞发出的声音,非常的美妙。

如果同学们能学习“抑扬顿挫”的方法来朗读,一定可以领略这首词特有的魅力。

我们朗读诗词时不仅要读出语调的抑扬、读出语速的缓急,还要读出语气的轻重,暗合作者内心的情感激荡。

2.会心诵读,读出语调的抑扬、读出语速的缓急、读出语气的轻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及意义。

2.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 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4.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解读。

3.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原文、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诗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的打印版,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诗歌朗读: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主题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作者的情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义。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拓展思维。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简要的赏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诗歌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性、节奏和情感表达。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要求的理解和完成程度,包括诗歌背诵和赏析。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主题的研究,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背景。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教学材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和陈同甫两位词人的友谊,引发学生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历史典故、复杂情感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2.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陈同甫的其他作品,以及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篇1 【设计思想】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壮举”导入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补充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目标】1.理解词意,学习诵读。

2.了解辛弃疾的情感与志向,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意,学习诵读。

难点:通过对词义的分析与背景的结合,理解词人“可怜白发生”的悲叹。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破题。

1.今天将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二)正音,准确诵读。

1.学生个别朗读,请大家正音,教师适当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2.教师示范读,同桌互听,形式散读,全班齐读本词。

(三)理解词义,读出情感。

1.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描写了哪些画面?2.引导学生体会每幅画面中蕴藏的情感,并指导朗读。

“看剑”:(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

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心系战场,渴望报国)你能试着读出他内心的情感来吗?朗读指导:读出壮士的豪迈之情。

这位豪迈爱国的将军,他魂牵梦绕的军营里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跟着他的思绪走进军营看一看——“豪气满营”。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你能结合想象描述一下军营里面情况吗?——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

将士们分食烤肉,奏响军歌……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你能猜想将士们此刻的心情吗?(欢欣鼓舞,跃跃欲试)“沙场秋点兵”该读出怎样的气势来?(雄壮之势)朗读指导:读出热烈,雄壮之情。

将军阅军结束后,早已摩拳擦掌的士兵了终于冲向了战场——“杀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景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感受作者对友情和壮志的真挚表达。

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解释。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原文。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准备诗歌的分析和解说资料。

3.2 教学场地和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教学投影仪和屏幕。

教学黑板和粉笔。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友情和壮志的理解,引发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4.2 文本分析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段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4.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4.4 应用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默写,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思考。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对作者表达意图的把握。

5.2 学生作业和表现评估学生的作业,包括诗歌的分析和解读。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读、背诵和创作。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九年级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普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普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
3.汇报成果: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朗读课文:让学生独立朗读课文,提高表达能力。
2.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巩固记忆。
3.写作实践: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3.运用比较阅读法,将本词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背诵过程中,体验古词的魅力,提高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作者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学习其忠诚爱国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历史,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态度。
4.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意境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课文的一部分。
2.讨论内容:各小组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如词牌、词律、修辞手法等。
3.感受并理解作者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忠诚爱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作者辛弃疾的生平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词的基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词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的思想情感。

2、表情朗读作品,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与德育渗透]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课讲一讲山东这个地方。

同学们知不知道山东的简称?“鲁”,名称来源?哪些同学祖籍是山东的?你对山东有哪些了解?历史上山东有哪些名人?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辛、李二人皆为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山东多圣贤,北方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四川多高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辛词,就是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板书课题)(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出示词作)二.初读作品,了解作品背景1.了解辛弃疾。

(投影显示)辛弃疾(1140 -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他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且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气,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的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

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

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

腐朽的王朝,无情的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领会诗歌的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翻译和理解;(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请问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关于辛弃疾的故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朗读、翻译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感受到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并写一篇简要的赏析文章;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友情的看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词解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深入解读诗中的象征和隐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入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讲解: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3 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文的深层含义。

4.4 实践: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模仿,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进行诗词朗诵或表演,增强学生对诗词的体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的质量和深度。

5.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的诗词解读作业和练习。

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和默写情况。

5.3 个人创作:评价学生进行的诗词创作或模仿的质量。

考虑学生在诗词朗诵或表演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如《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6.2 文化背景探究:探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历史背景,如南宋时期的战争和士人文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词中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情感的把握;(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理解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阐述诗文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词中的爱国情怀;(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的短文;3. 收集有关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学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否有所收获,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4. 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其词的风格,积累重点字词,如“麾下”“霹雳”等。

2.理解词的内容,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分析词中的梦境描写和对比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词中的军事场面描写,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感受战斗氛围。

2.教学难点理解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领悟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讲述南宋时期的抗金历史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重点强调他的抗金主张和军事才能,引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播放一段表现古代战争场面的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标记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范读,指导读音、节奏和语调,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朗读处理,学生跟读。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课文,分析内容(20分钟)1.梦境描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梦境部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部分生动地描绘了军营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展现了词人的军事抱负和对战斗生活的向往。

2.对比手法分析:讲解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前两句是词人的理想,后一句回到残酷的现实,白发已生,理想却无法实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之情。

3.情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词人在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包括对过去战斗生活的怀念、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破阵子优秀教案

破阵子优秀教案

破阵子优秀教案【篇一:破阵子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辛弃疾一、教学目标:1、通过导学单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2、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审美情趣2、品读重点词句,并发挥想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1、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叙述辛弃疾带骑兵五十人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的故事:他,不是万人拥戴的明星,不是出神入化的球星,也不是紧握权力的政治家,他是个词人,更是位英雄。

他22岁时,曾组织一支知人的义军部队抗金,后与狄京义军合并,并说服狄京南下归宋,就在联系事宜时,军中出了一个秦桧般的叛徒——张安国,杀了狄京投降金营。

此事被他得知后怒不可遏,率五十旧部连夜直闯五万金兵大营,活捉张国安,重新鼓舞了士气,就连当朝的皇帝也不禁“三声叹息”。

英雄的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

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

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破阵子》,走近词人辛弃疾。

二、初读感受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

”读是学习诗歌的最好途径,读也能反映读者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歌。

所以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1、播放示范朗读,学生静坐闭目聆听。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八百里:牛。

(典故)。

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 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出示译文: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温故导入一他就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范读(感受词风)二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词的朗读(一定要注意手要跟着音频走),同学们听完之后的感觉如何呢?你的这种感觉是否可以从题目中找一个相应的字来表达呢?解题(抓住词眼)三——是的,是“壮”这个字。

如果把题目比作眼睛,那“壮“这个字就是眼睛里的瞳孔,起点睛的作用。

辛弃疾说自己为陈同甫赋壮词,陈同甫是…… 赋是…… “壮词” 是雄壮的词,那这首词“壮”在哪里呢?有同学在词牌上好像有所发现,我们来看一下《破阵子》这个词牌……很好(不错),词牌自带豪迈气概。

让我们放声朗读一下这首词吧!品读(理解壮词)四读完了,请大家概括一下这首词的写作内容,提示一下,可以多看看前两句话。

概括出来了吧:词人醉酒,做了个梦回军营。

就是喝醉酒做了一场回到军营里的梦。

有了这个整体感知,同学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为什么叫壮词了(理解词的内容)请大家看这个图片——①醉里挑灯看剑,(喝酒了,为什么喝酒呢?大家不妨来猜测一下原因,举杯庆贺,还是举杯消愁?挑灯,说明是晚上,挑亮油灯(晚上本来就看不大清楚,再加上醉眼朦胧,所以才要挑亮一点),晚上,又喝了酒,按道理正好酣然入眠,可词人的表现呢?他在看剑((剑,是兵器中的王者,被称为“百兵之君”。

是将帅武功、身份和权力的标志;也是文人墨客们个性张扬、粗犷豪放的标志),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多么渴望可以带着它驰骋战场,带着这样的渴望,接下来梦回,梦中回到,回到军营,说明他之前是有过军营生活的。

此番梦回——吹角连营,角声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曾跟着范仲淹听“四面边声连角起“,号角声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雄浑),这里还有一个词请大家注意,连营,驻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那场面,大家想象一下——【词意:酒醉中挑亮油灯,抽出宝剑来细看,梦中又回到了驻扎在一起的连绵的军营,耳边响起的是嘹亮雄浑的号角声。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19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19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19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篇1 教学目的: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教学设想:一、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二、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面,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

然后再展示“醉里挑灯看剑”图,请一学生描述画面内容。

画里的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么?他在追忆什么?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共同学习这首《破阵子》,来了解和认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

(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

有点评)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一)上阕: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明确:对偶。

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共三篇1一、指导思想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力争在今年的会考中,语文科的综合评价有较大的进步.三、方法与措施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

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按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复习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体参与,分层达标。

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多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3、强化基础,突出重点。

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有更佳的效果。

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作文复习应重点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导上,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

4、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原则,加强同科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料共享,发扬团队精神,争取共同进步。

5、钻研命题。

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

试卷分为“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题。

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计划积累与运用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融入。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7.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小练笔。

8. 总结与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和收获。

9.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的家庭作业。

10.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展开文学鉴赏活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背景和关键词汇的掌握情况。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和小结分享,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资料和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重点内容。

3. 准备诗歌的打印副本,以便学生朗读和默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背景资料: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4.翻译: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的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难忘的梦中。

军营里到处在分食着烤牛肉,琴瑟上不停地在弹奏着塞外曲。

战场上肃杀秋意正浓,将士们检阅部队正酣。

疆场上战马疾奔,匹匹如同“的卢”,士兵们拉弓射箭,弦弦声如霹雳。

(抗金)可以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心事,(抗金)可以了却我驰骋沙场、赢得英名的夙愿。

只可惜我的头上又新添了白发。

三、品味赏析。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明确: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明确:“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

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

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如何把握全诗的朗读基调?
明确: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

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教学反思】
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

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

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

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作业布置】
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