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三讲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1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
看完之后,有很多感触。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真正落实教学的有效性还真是不容易啊!而余教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余教授在书中写到:“对一个老师来说,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解放儿童’!”,“我们的学校课程学习时间已经挤占了学生的所有课外学习的时间,学生几乎没有个性化的学习!如果所有的孩子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摸一样的,这绝对是国家的灾难!”所以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努力告别无效、低效的课堂,不能以抢占学生的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应构建有效的课堂。
在教学中,该怎样做到有效呢?在书中,余教授将我们指出了方向。
首先,要将课堂活起来。
我们学校践行的生本课堂,其思路和余教授的不谋而合。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的`超市”。
课堂上,小老师精彩的展示吸引全部学生注意力,在生生互动、教师参与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
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来,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是孩子们向往的课堂,也是向我们心中的有效课堂迈进一步。
当然,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使用,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因此,我将不断地去探索,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
使每一位学生有所收获;使每一节课都能给人美的享受!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2暑假时,读了许多遍的《有效教学十讲》,对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手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把平时看到听到的各种相关理论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
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谈点体会:一、好处:这个书内容直观,语言直白,实例较丰富,易懂,对有效教学从概念到具体操作方法都有叙述,比较全面,作为教师平时没多少时间查这些新概念新说法,可以作为工具书,操作上有疑惑的时候可查阅。
方便。
但是书本作者总是在回避一个很直观的问题,即分数和作者观点相背时的对策,常用妥善处理,协调,逐步改进,摸索等模糊字眼带过,所以虽然讲得天花乱坠,读完多次也是心中无底。
个人成长:《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桥边小学黄建华2013年秋季寒假期间我有幸读到余文森的教育专著《有效教学十法》深受启发。
作者作品简介:作者余文森,教育学教授,1963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现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专家工作组核心成员,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实验研究分课题负责人,教育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
本书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
作者的睿智与幽默,读者在本书中随处都可感受到。
作品的主要内容:本书共十讲,其中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包括:1、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2、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3、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4、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第二讲教学的生成性,包括:1、新课程为什么凸显教学的生成性2、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3、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4、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第三讲三维目标,包括1、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2、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3、怎么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4、怎样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四讲教学情境包括:1、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什么意义2、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3、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4、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第五讲教学关系包括:1、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2、教师的态度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4、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包括:1、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2、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3、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第七讲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包括:1、第一方面: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2、第二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3、第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第四方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第八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包括: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第九讲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第十讲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包括:1、第一种类型:教学型教研,2、第二种类型:研究型教研,3、第三种类型:学习型教研。
(完整版)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最新篇)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有效教学是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来解决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方向。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范文1: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领悟或者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他掌握的就是一大堆死知识,是行尸走肉。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们在教学中是否是为了达到目标,而把过程给省略了呢?是否为了省时而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了呢?是否为了节省更多的成本,而排斥学生的思考呢?是否把教学过程庸俗到无需智慧努力,不要动脑筋,只要记忆练习就能掌握教师所讲的东西呢?是否我们培养的就是那些不思考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呢?是否我们在困惑,为何学生学了那么多,却不会运用,盘活呢?以前曾看过的一个故事窜入了我的脑海一个外国的孩子,他正在独自玩沙,显然玩得很专心也很有耐心。
他用小铲把沙装进漏斗,开始的动作比较笨拙,动作也很慢,玩了一会儿逐渐熟练了,动作也越来越快,但他发现总也装不满,疑惑地看了一阵漏斗之后明白是因为漏斗会漏沙,于是就用手指堵住漏斗底部的漏口,这样终于使漏斗装满了沙子。
然后他试图把漏斗里的沙子倒进瓶子里,可是发现从手指移开到对准瓶口,沙子已漏得差不多了。
这个外国孩子开始加快手移开的速度,几次之后,他突然意识到,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沙子会一点漏地顺利进入瓶子。
于是他按照这种方法很快装了一瓶子的沙子,同时欢快地笑起来并回头看看妈妈,而妈妈则拍手以示鼓励。
一个中国孩子玩沙,他一开始也是忙着拿起漏斗向里面装沙子,也同样是发现了沙子进漏斗后都流出来,所不同的是旁边的母亲一看沙子都漏光了,就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把漏头直接对准瓶口,然后再灌沙子。
结果孩子没经历任何挫折、也没有体验任何失败就立刻学会了正确的玩法,但也很快就爬出了沙坑不玩沙了,因为这个玩沙的过程一被简化就没什么意思了。
当那个外国孩子还在津津有味地与沙同乐的时候,这个中国孩子已经玩腻了,正缠着妈妈要抱。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著作者灵心慧眼所观察到的课堂种种,让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风景。
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追求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幸福指标,有效性也是一样的。
什么东西是有效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主要表现在哪里?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穿越一块玉米地,穿越玉米地比什么?第一,比谁穿得快。
第二,比穿越玉米地的过程当中,谁掰的玉米多。
考量学习的有效性的指标有: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
儿童的学习不是他的全部。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高明的校领导、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解放儿童”!教育家陶行知就一直强调“解放儿童”!如果一个孩子的头脑里面,学校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只占他所有知识的一小部分,这个比例越小,那么这孩子将来肯定越了不起。
素质教育最核心的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体验:只有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的有效性最核心最本质的定位是:发展发展的内涵,层次,机制,时间,主体教师就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错教学最根本的吸引力:教师不断从教学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
有效教学: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
缺乏教师引导的自主,是一种肤浅的自主,甚至是一种虚假的自主。
教学及其改革的三个层次:1、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2、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3、优质教学五个维度考查和分析是否在进行优质教学:(学生)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教师)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个性,有文化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清晰地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对他们的重要性,在尽量不影响学生分数的前提下,多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手,做好这个事情。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二讲教学的生成性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预设和精彩生成的结合新课程为什么凸显教学的生成性?渔夫的故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讲解的,思考的,预设的主动权。
《有效教学十讲》笔记
选自吕存正老师读书笔记《有效教学十讲》原著:余文森教授福建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第一节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学习上。
学习有有效性可用三个指标来考量: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
学习速度:(学习效率):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
同样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效果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越高。
学习结果:指经过学习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
我们希望每节课,或者每次课之后,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它主要表现在:从不知→知、从知之较少→知之较多、从不会→会、从不能→能,等等。
这是考察有效性的一个核心指标。
(传统的指标主要表现为学业成绩上)。
学习体验:(1)学习中伴随着的状态(过程兴趣)——是生气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愁眉苦脸、冷漠呆滞。
(2)结果兴趣——随着某个学科学习的进展,或者说你的学科知识获得的越多,那么你对学习的兴趣是不是越来越强,这个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效率: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
(当然没有时间做保证,有效性也无从谈起)。
课时+ 课外围绕本课程所花费的时间(预习、完成学案、作业、复习、竞赛)。
其它学习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在课外校外自由学习的时间。
非学习时间:休闲、玩、劳动、制作、交友等等。
学习结果:传统的学习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
而学业成绩考试的题目中有两类题目,(一)知识型题目:靠时间、记忆、机械操练、复制即可获得成绩的题目。
(二)能力型题目:靠思考、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自由学习及个性化的知识而等而获得成绩的题目。
现在很多高中生为追求高分已经没法过正常的人生活了。
假如,过正常人的生活可以考600分,不过正常人的生活可获得610分、620分、非人生活可获得630分、640分(影响他的健康)。
但是获得640所付出的代价太高了。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体会(共4篇)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体会〔共4篇〕第1篇: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体会《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体会《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体会《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的新作。
因为小学语文学科工作室正在进展福州市根底教育课题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为了让课题组成员能拥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施行课题研究,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决定带着大家开场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
《有效教学十讲》是推荐大家读的第一本专著。
初读《有效教学十讲》,对文中所提到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成绩与问题深有同感,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的认识感同身受,于是,有了第二遍细读的愿望。
品味之后发现,自己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有了更多的理解,以下是众多感受中的一局部:过玉米地的启示什么是有效教学?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新课程赋予有效教学新的含义。
余教授讲的过玉米地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这个问题。
在过玉米地的比赛中,有的的人跑得最快,先到目的地,但两手空空,一个玉米棒都没有掰到;有的人掰了很多玉米,但走得太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人跑得快,也掰得多,但浑身是伤;还有的人,既跑得快,又掰得多,还没受伤,所以感觉很快乐。
在这些穿越玉米地掰玉米的人中,谁是最有收获的?第一个人跑得快却一无所获;第二个人得到的多,却很费时;第三个人跑得快,获得多,可伤了身体,代价也很重;第四个人跑得快,得到的多,还很快乐。
答案很明显,最后一个是也。
过玉米地掰玉米的结果是以是否跑得快、掰得多、不受伤且快乐几项指标综合衡量的,最后一个过玉米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
那么教学呢?教学是否也要考虑学习的速度、获得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各项指标呢?很明显,无所获的学习,无论多么快乐,是不能称为有效的,因为获得知识是学习的第一要务;花费大量时间获得的知识是低效的,因为它往往以牺牲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为代价,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安康为代价获取知识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被看做是一种沉重负担的学习不但无趣,还随时会终止的,如今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便再也没有学习的热望,为完成学业而欢呼雀跃的人不是少数的,因为,他们认为学习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解脱的方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学习。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第三讲三维目标读后感我连续接任了2010、2011两届高三毕业班的化学复习工作。
由于接班学生基础薄弱、复习内容多,时间又紧。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学生很多的信息,迅速提升成绩,我采用的是“大容量”与“快节奏”的复习模式。
即将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规则、解题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识记。
这样可以复习很多的知识点、解题技巧和方法、可以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成绩也能立竿见影。
从高三(上)的市统测成绩结果来看,短期内确实取得了明显的复习效果。
两届任教的两个班的平均分均由倒数一、二名,一跃至前三名。
但在高三(下)的复习过程中,困惑来了:感觉到上课没有什么可讲了,学生的成绩停滞不前了,这是最常说的一句话往往是“我都讲过无数遍了,你们怎么还是出错(或不会)?”。
两届学生的复习结果如出一辙,我对自己的复习方法觉得很迷茫,如果下一届又是接班,我该怎么复习呢?这几天抽空阅读了学校教科室发下来的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其中第三讲“怎么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很受启发。
在第三讲中,余文森教授的用“蝴蝶的启示”,形象地说明教学重过程的重要性: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
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
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学生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正如“蝴蝶的启示”的那样,省去了“过程”,看似走了捷径,可能学生也会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但没有过程,没有思考,没有领悟或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不清楚那些“技巧”、“方法”、“结论”或“绝招”的来龙去脉,对它们的使用条件或使用注意事项也不明不白,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使学到的化学知识巩固率、再现率差,遗忘率高。
读于文森老师《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读于文森老师《有效教学十讲》有感读于文森老师《有效教学十讲》有感范文寒假来临,闲来无事,茶余饭后我再次捧起余文森老师的《有效教学十讲》用心品读着,觉得获益匪浅。
窗外凛冽的寒风呼呼的吹着,而捧着这本书坐在灯下,似一股暖流传遍全身,带给了我温暖、宁静与快乐,更重要的是,这部凝聚着余教授二十多年的教育智慧与心得的教育专著,无论是他机智幽默的语言,还是精辟入里的教育哲思,都为广大教师尤其是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奉上了一顿受益终生的精神大餐。
它还督促我去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透彻地理解“高效课堂”的真谛。
合上书,万千感慨充满心间,下面便是我读完书后的点滴体会:一、丰富课堂教学,寓教于乐也许,对小学于低年级的学生们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而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它占用了无邪好动的孩子们大量的娱乐时间;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来说,一个知识点一年又一年,一个班又一个班的重复讲授,也会让教学活动变得机械、乏味,犹如喝白开水一般。
但是,正如余老师在书中所说:“学生不是作家笔下的小说,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也不是画家笔下的图画,我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更不是电视机前无奈的观众,你演什么我就看什么……所有的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带着自己的经验、带着各种各样的情绪来到课堂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一神圣的`工作中去,寓教于乐,真正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快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提高自己的智慧含金量,并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堂乐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但活跃的课堂他必须是实在的,有实效的,能让学生学有所获的,而不单纯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摆的花架子,纯属形式,走过场。
这一点,于教授在听过许多名师的讲课后,也谈到了这一点,如果只注重形式,必然会实效性不高,所以丰富课堂教学,不代表不要实效,而是要寓教于乐。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重于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这为我们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1空闲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
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
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每一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都来缘教师的认真备课。
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我明白了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备课。
要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进现行备课形式,着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首先是紧抓落实课前预习。
它可以迫使学生去静心读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预习。
这样学生学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
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
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要想使课堂真正有效,设计精益求精的课堂练习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要精心设计预习作业,而且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设计。
通常第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都要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然后再进行整体感知。
那么,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就可以将以上两项内容布置下去。
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利用课件来进行独立作业。
以这样的方式来落实生字词,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效率很高。
另外,由于我们已经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下去了,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讲课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另外,就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还可以把它们设计成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
对此,我觉得在第二课时前,还是要采取独立作业的方式去进行必要的检查。
这样,我们可以让学生预习有目标,复习有目标。
2023年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2023年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2023年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1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每个从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回想教学至今发现问题挺多的,比如,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参差不齐;英语学习背诵的东西较多,学生大多都不喜欢背诵;几乎每班都有几个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人意呢?经过几翻思考我从中得出,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
为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并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的培养。
现在的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有以下几点浅见:一.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那样,有效课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
学校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提升自己的平台,就是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集众人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所以每次集体备课之前我都认真准备,不仅备课本,也备学生,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明确,把难懂难讲的问题和学生有可能想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在集体备课时拿出来向同事请教,跟同事讨论,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在这里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的论辩,在论辩中我们有智慧的火花的碰撞,也能让自身不断进步。
所以每节课的上课内容我们都是把众多老师的意见和观点糅合后,作进一步的知识整合,把内容精益求精,最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多也更深刻了。
二、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环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和教师教学的有效。
这两方面如果有一方失衡,那教和学就谈不上有效了。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有效教学十讲》是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余文森教授谈有效教学的一部专著。
作者灵心慧眼所观察到的课堂种种,让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风景。
该专著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
作者的睿智与幽默,读者在书中随处都可感受到。
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
这一讲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第二个问题,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第三个问题,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第四个问题,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读了余教授的这一讲有茅塞顿开之感,以人为本,对学生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是新课程追求的,就是有效的。
第二讲教学的生成性。
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从而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预设与精彩生成的结合。
新课程为什么要提倡生成性?为什么要凸显生成性?实际上这是由人的本性、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所决定的。
所以,这个生成性就不像我们传统教学当中的那样——仅仅表现为教师的一种机智,表现为善于捕捉和处理课堂里边的一些偶发事件——不是的。
生成性是我们新课程课堂的基本特性、基本的价值追求,它是从原来的“特例”,走向现在的常态。
第三讲三维目标。
这一讲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第二个问题,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第三个问题,怎么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第四个问题,怎样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我们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可以说,三维目标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基础。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doc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
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
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读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
读《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
空闲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
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
可以说,当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教师应该关注什么?结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每一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都来缘教师的认真备课。
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较多的关注了教学方式方法等课堂形式上的改进,而相应的忽视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
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我明白了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备课。
要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进现行备课形式,着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首先是紧抓落实课前预习。
我在学生预习的时候,有严格的规定,设计了预习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字(包括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组词,辨析形近字等),②词语(抄写,理解,成语的收集等),③自己感悟最深的重点句子或者段落(包括修辞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精彩的描写等),④初读感悟,⑤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即提出几个问题)。
这些内容看似繁杂,可是,它可以迫使学生去静心读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预习。
这些就是我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每天一课。
这样学生学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
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
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如:在为《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2024年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五篇)
2024年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在深入阅读《有效教学十讲》之后,深感作者对当前新课程改革成效与挑战的深刻洞察。
新课程改革在推动教育进步的也带来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激发了我进一步细致研读的热情。
经过深思熟虑,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有了显著提升,这不仅解答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疑惑,更为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有效”一词在教育领域被广泛讨论,如何准确把握其内涵,以及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却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余老师提出的三个衡量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缩短学习时间,提升学习效率,并使学生享受学习过程。
在考量教学有效性时,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这三个维度。
有效的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要在保证效率的兼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乐趣。
当前,一些学生将学习视为沉重负担,甚至在上大学后失去学习热情,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习的时间、结果和过程,确保速度、结果和体验的和谐统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树立节约学习时间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把更多的自由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应在课前做足准备工作,精心处理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精准传授。
我们还要注重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施和运作能力,特别是在开放动态的课堂环境中,教师更应具备高超的驾驭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观察和调整教学策略,以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我们应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优化课堂结构,确保学习、讲解、练习三个环节的合理分配,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学习与工作 alike,追求效率和效果是共同的追求。
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工作或学习任务,并在此过程中找到乐趣。
这样的工作和学习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高效”。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在教学中实现时间的高效利用,避免无谓的补课和课时占用,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
3、第三讲 三维目标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有效教学十讲》原著:余文森教授福建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第三讲三维目标第一节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三个维度的融合,才能形成一种目标(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
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是在学习过程、方法中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出来的,是弥漫、渗透在学习过程中的,三者的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一定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有人比喻:假如知识技能是人的肌肉、骨胳、外形,过程方法就是人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人的精神与灵魂。
三者融合才能成为人。
否则可能是标本,行尸走肉的僵尸。
第二节强调三给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与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部分一致。
三维目标并不否定“双基”,“双基”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依托。
过程方法不能离开学科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能孤立于这个学科知识体系之外。
第三节怎样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和过程的关系;与一关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潜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会学……。
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等是一个框架、一个体系,它有一个内在逻辑关系,但是贯穿这个内在逻辑关系的、更重要的则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想方法。
如果学生只掌握了一大堆知识,没有领悟或者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学生就不能激活知识,不能驾驭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学了很多东西,但不会运用,知识僵化。
)一般来说,结论是较单一的,过程是比较多样的,因为学生思维方式是多样化的;结论相对来说是封闭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开放的;结论相对来说是简洁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复杂的;所以重要的结论是否经过学生的思考而获得的。
有效教学十讲的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的读后感有效教学十讲的读后感有效教学十讲的读后感1余文森教授是国内课程与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在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
近期我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
在这十个话题中,余教授的绝大多数观点都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成为我的精神食粮。
但在这些观点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1. 关于三维目标关系的阐述。
在这部分内容中,余教授引用了把三维目标比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的比喻,指出了“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整合的意识”.同时,指出三维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哪个维度是显性的、哪个目标是隐性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观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很多新教师或者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门别类的表达;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清晰地辨别出他们的哪些教学是在完成三维目标中的哪种目标。
他们把三维目标弄成了三种目标,目标达成不是渗透性,整体性的,也从不区分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
三维目标被活生生地、机械地割裂开来。
2. 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表达。
余教授引用了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观点。
江先生认为教与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还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些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百分之百依赖老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第二个阶段是“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第三个阶段是“相对独立阶段”,学生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如果老师过渡包办,就不是促进学生发展,而是阻碍学生发展了;第四个阶段是“基本独立阶段”,不要老师教,学生一般能读懂75% ,此时如果老师还讲系统性、全面性,仍然事无巨细、全包全揽,教师就会感到“怎么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适得其反;第五个阶段是“完全独立阶段”.然而,反观我们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就不加区分地从“极端控制”走向了“极端放纵”.3. 关于情境创设的`误区的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三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三讲讨论了三维目标,这讲中围绕了四个问题展开:1、三维目标是否是三种目标?
2、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否认“双基”?
3、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的方式?
4、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于三维目标是否是三种目标的分析中,对于三维目标要求我们应该既关注知识技能,又关注过程方法,还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知道我们强调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我们在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阶段当中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三维目标整合的理念。
对于三维目标和双基上,提到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它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依托。
书中提到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并不是要忽视”双基”,应该要把双基纳入到三维目标框架当中,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时,提出知识技能应该与过程方法整合,教学中结论相对来说是单一、封闭、简洁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多样、开放、复杂的,我们应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领会。
教学中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它的实质是关注人。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我们应该把每个学生都当人看。
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宗旨,核心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尊重及对人的关爱。
这是我们最根本的教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