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的框架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关键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5.2 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5.2 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5.2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二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能力目标:增强权利意识和制度意识,提高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能力;学会观察、分析社会及国内外常见的政治现象,确立自己的政治方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用实际行动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确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问题、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突破方法:通过村民自治在实施中显示出的巨大优势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突破方法:通过我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理解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体会其优越性。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活动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学习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上网查找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材料,制作适合本课实际需要的课件;划分学习小组,做好课前预习提示。

学生准备:围绕课题,做好预习,动员大家积极参与进来。

●教学过程环节一:图片探究,自主感悟村委会换届选举大会探究:(1)上述图片告诉我们村委会成员是怎样产生的?(2)根据你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居委会或村委会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3)想一想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师生总结:(1)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成员是直接由群众选举产生的。

(2)居委会或村委会主要负责办理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3)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1课《古代埃及》精品教案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1课《古代埃及》精品教案

第1课古代埃及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埃及最早出现时间、文明发源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好奇心;结合中国的商朝,理解古埃及由诞生、发展、强盛到灭亡过程,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逐渐形成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认识并讲述古埃及的金字塔,培养探究、合作创新能力;明白象形文字、木乃伊,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与科学的探究能力;了解法老的统治,培养理解、对比与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用金字塔与木乃伊图片来开篇引出主题,然后渐渐走进古埃及,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体会古埃及人的生产与生活,领会古埃及的文明,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探究、想象与看图方法,使学生对古代埃及历史有一个客观、清楚、完整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埃及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与科学精神,对埃及文明的肯定与敬意,特别是对金字塔与木乃伊的了解,学生知道了古代人类的智慧与力量,培养学文化、尊重并崇尚科学的优良品质,通过学习法老的统治,使学生反对神学,反对愚昧,更加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二、教学重点:1、古埃及的发源地——尼罗河流域2、金字塔三、教学难点:1、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赠礼2、古埃及文明与金字塔的关系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看,这是古代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示意图,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

自西向东,分别是哪些文明呢?生: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黄河流域的古中国文明。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古埃及文明。

(二)新课讲授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探究任务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教师引导出示古代埃及示意图,展示材料: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希罗多德抛出问题:结合图所示讲述埃及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页正文第一段,初步了解古埃及的自然环境。

(观察地图,阅读教材,运用所学回答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位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式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地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的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

通过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六、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1、整合教材:在整合中明确教学内容。

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

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
4.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会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变化。
5.最后,我会介绍夏商周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就,如甲骨文、青铜器、礼乐制度等,并引导学生探讨这些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三)互动方式
1.师生互动:在讲授过程中,我会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以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以上互动方式,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我将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来评估。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了解。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
2.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个性化指导。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1.历史图片:展示史前文化遗址、甲骨文、青铜器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视频资料:播放与夏商周时期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3.互动软件:利用互动软件设计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丰富教学形式,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教学难点: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过程的理解,尤其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此外,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法、情境创设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2024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4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4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学生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基石。

它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壮丽画卷,引领着学生们踏上探索人类早期发展历程的奇妙之旅。

第一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如同历史的序章,缓缓拉开了人类故事的帷幕。

在这里,学生们将首次接触到关于人类起源的神秘传说,那些古老而遥远的故事,激发了他们对过往无尽的好奇与想象。

通过对早期人类体质特征、生产生活状况的探讨,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远古先民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这一课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时间跨度漫长,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适应与创新,这是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

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则是一次对人类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度剖析。

原始农业的诞生,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它促使人类从游猎生活走向定居农耕,为社会分工、私有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学生们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理解到这一转变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将思考,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乃至塑造我们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

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则是将视角聚焦于中华大地,探索这片古老土地上文明的萌芽与成长。

黄河、长江流域的远古文化遗址,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例证。

这一课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明的多源汇流,更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自豪感。

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坚信,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财富的一部分,值得被尊重与传承。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讲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让学生们在追溯过往的同时,也思考着未来的方向。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实际上,早在80年代,该模式就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试验。
1982年,杭州的茅蔚然老师提出了“四段式历史教学法”〔3〕。他把45分钟的历史课分成四段来进行。第一段,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新课内容,时间约5—7分钟;第二段,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讲课,约25—28分钟;第三段,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教师回答提问,约5分钟;第四段,课堂作业,约5分钟。这一方法明确而具体地安排了各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此后,上海的钱昌明老师将一堂课分为阅读、整理和练习三段,1985年总结为“读、理、练三段式教学法”〔4〕。后来,杭州、兰州等地的历史教师又先后提出了“读、讲、议、看、练”五字三段式教学法和“自学、精讲、练习”三步式教学法等,虽然名称各异,但都具备了自学、辅导和练习的环节,并改变了“讲”的内涵,针对性强,效果好,都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它们都为该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教学要素的构成关系,如图(二)所示。
图(二):
附图{图}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2〕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新教材解读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新教材解读课件

第三部分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新课堂——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重心转变
(1)从教走向学,实现从学生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 (2)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从关注碎片化课时目标 到系统化设计单元目标,实现目标构成链条; (3)从关注三类知识(横向知识体系;纵向知识体系;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到关注 学科素养达成,实现从教分到育人转变; (4)从关注知技概念理解到关注概念迁移、运用,实现从刷题到解决问题,从 理解概念到运用概念,在此过程中达成素养;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目录变化比对 第二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三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第四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新课程理念介绍 第五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新增知识点介绍
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念介绍
1、“大概念教学”
“大概念”教学是一种基于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它以构建深厚的知识结构和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强调将重点放在理解概念以及原理等基本知识结构上,注重知识 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展。
“大概念”教学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教授一些核心概念和原理,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领域的知识,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协助学生建构 历史知识体系,更高效地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这个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 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在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思 维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义务教育教材(2024版)》内容解读PPT
➢ 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
时间:2024.08
前言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构建知识的框架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关键 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构建知识的框架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关键 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构建知识的框架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新人教版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摘要]历史教学中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历史知识框架历史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美国教育学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结构。

多年来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历史学科更是如此。

作为一名中学专职历史教师,决不能仅仅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了机械记忆的机器,失去对历史学课的学习兴趣;而是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结构,使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角度去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的基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识记,运用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魅力的、探索知识王国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教学实践中,将头绪繁乱的各部分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纳入一定结构,形成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框架图,然后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形成“框架图”,使绝大部分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逐渐接受这一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达到高质高效完成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进行思想教育三大任务。

例如:在讲授“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时”,以下七个事件就构成了统一战线形成的框架,根据这个框架组织教学,条理明晰,易于掌握:(1861—1865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图后,由于图中文字数量少,规格性较强,学生要容易理解得多,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图中讯号,通过联想、推理,对历史事件有了一个完整、明晰的认识。

这些知识的掌握是通过理解和联想实现的,因此学习的效率不但高,而且不易遗忘,以后进行复习,以此为工具,复习功课也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揭秘各年级历史教材版本的知识框架与内容更新

揭秘各年级历史教材版本的知识框架与内容更新

揭秘各年级历史教材版本的知识框架与内容更新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起着承载知识、引导认知的作用。

而历史教材作为其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教材,更是具有丰富的知识框架和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教材版本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和知识发展。

本文将揭秘各年级历史教材版本的知识框架与内容更新。

一、小学历史教材版本的知识框架与内容更新小学历史教材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基本历史知识。

历史教材的知识框架主要包括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

历史教材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和解释上。

例如,在最新的小学历史教材版本中,对于古代历史的教学重点更加侧重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不同文化的碰撞。

另外,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丰富,以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历史知识。

二、初中历史教材版本的知识框架与内容更新初中历史教材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扩展。

在初中历史教材的知识框架中,主要围绕着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地方历史展开。

而教材内容的更新则更加注重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历史的多角度解读。

以中国历史为例,在最新的初中历史教材版本中,对于革命历史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内容进行了重点强调和扩充。

这样的调整旨在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高中历史教材版本的知识框架与内容更新高中历史教材版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知识框架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和中国地方史,内容更新的重点则是历史事件的详细分析和历史思想的深入探讨。

在最新的高中历史教材版本中,对于中国通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扩展。

这一调整主要表现在对历史事件的更加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和历史思想的更加深入的剖析。

这样的内容更新旨在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历史思考的能力。

总之,各年级历史教材版本的知识框架与内容更新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知识的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示合作成果,查漏补缺,强化对知识的巩固,并提高思想认识。
师:出示参考答案,便于学生的识记:(1)1840年,鸦片战争(2)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后就要挨打。(4)统治阶级(地主阶级):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农民阶级:三元里人民抗英、规模最宏大的农民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统治者的腐化;纲领未能实施;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材料三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目的、侵华国家、结果、所签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
过程与
方法
通过类比复习,培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这两个条约的相似之处。(不得照抄材料)
(3)材料三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是在哪次战争中签订的?这场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有哪些?
生:分组进行探究,组内讨论答案。系统知识,加深对问题的整体认识。

历史课堂自构知识框架设问解疑

历史课堂自构知识框架设问解疑

历史课堂自构知识框架设问解疑摘要: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构建学生的历史知识框架设问解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增加历史的实证意识和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为其准确地认知和理解历史事件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知识框架问题思维导图实行素质教育多年,但应试教育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

随着教育形式的不断更新,教师们开始问题引领学生先学后教,把整个课堂很大限度地交给了学生。

但是部分历史教师的教学重点仍然全放在熟背知识点上,一定程度上还是在老师提前设置好的模式下进行学习,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和教师准备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然后巩固知识。

这样,学生虽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但这个学习过程,思维基本被定格在老师预设的问题框架之中。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彻底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构建知识框架、依据学习内容来设问解疑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当代教育重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学生提炼整合知识的整体框架,根据归纳整合知识要点提出问题,更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提取、灵活运用。

新学期我对原有的教学模式适当进行了调整。

具体的做法:课堂上,进入授新课过程后,老师要彻底放手,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并通过阅读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粗略的归纳总结,自己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这一环节主要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训练,让学生能自主找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把握住学习的主线。

然后依据教材,通过班级学习小组合作,细化出每个知识要点具体讲述的问题,并具体分析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该问题的。

组内解决完成后,班内交流达成共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加以巡视,不断聆听每个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发现问题了,及时提出疑问,使同学们的思维不偏离学习的主题目标。

而班级交流中,对于一些没必要细化解决的小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帮助筛选,明确学习的重点,其它仅作了解。

探索高二历史教案人民版对于知识结构的建构作用

探索高二历史教案人民版对于知识结构的建构作用

近年来,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地关注。

而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教师教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人民版高二历史教案中,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知识点丰富。

本文旨在探讨人民版高二历史教案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作用。

人民版高二历史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学科,学习历史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案的编写经过了系统化的设计,按照不同的学科知识架构,将知识点打造成有机体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

而当学生通过教案体系化、系统化地获得相关知识,也意味着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认知历史发展并自觉形成对于历史的认识体系。

人民版高二历史教案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

历史是一门需要认知和理解的学科。

教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认识,使其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例如,教案将知识点顺序性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时间秩序和事件逻辑,并从中深化历史认知。

人民版高二历史教案能够增强学生的跨学科使用能力。

历史学从很多方面融汇了文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

教案中用多种形式展示历史学的思想和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跨学科的知识,拓宽思路。

举个例子,通过教案,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政治制度的演变,对政治学有更深刻的认知,不失为一种好的跨学科利用。

人民版高二历史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历史知识繁多,教师在有限时间内难以讲解所有内容,学生需要借助教材和教案完成自我学习。

人民版高二历史教案个性化的编制方式,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通过教案自主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应用和认知水平。

人民版高二历史教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系统并且丰富的历史学习平台。

历史知识编排清晰、内容丰满,教案的编制方法更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相信在这样的教学平台上,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建构更为严谨和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同时,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历史认知水平和跨学科使用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公开课教案_7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公开课教案_7

第9 课秦统一全国课标要求:知道秦朝的建立及统一。

熟记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内容分析: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如郡县制的推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等。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很好的启迪。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注意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等制造意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尽可能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在感触深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的框架。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秦朝的建立及统一;熟记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2. 能力目标:通过总结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培养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感知秦朝的统一,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感悟统一对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知识拓展延伸增强学生统一中国,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重点: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难点: 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方法与媒体:讲解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图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

同时,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认识各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历史创作。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养成“学以致用”的务实学风和人格品质。

教学过程:提示: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民族关系等四学生阅读情景再现,思考对应的巩固统一的措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个方面思考施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并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思考:秦始皇统一文子、象讲货币;筑长城、修灵渠有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授什么作用呢?内容,找出答案新 1.有利于我国以后文化课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2.有利于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和商贸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流;习能力,发挥学生的3、有利于开发边疆,促主体地位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讲展。

高中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说课稿

高中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说课稿
4.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历史情境中体验决策过程。选择情境模拟法的理论依据是,它能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和同理心。
(二)媒体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地图:展示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路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殖民体系的地理分布。
2.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殖民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历史现场感。
2.设计互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讨论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国家的双重影响。
3.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如探讨殖民主义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
4.创设情境,模拟历史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背后的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情境模拟法。
3.电子白板: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互动教学,实时展示学生的讨论成果,提高课堂效率。
4.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在线互动平台,方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交流。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及时给予反馈,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殖民体系形成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选择讲授法的理论依据是,它能有效地传递大量信息,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殖民扩张的复杂性和影响。选择案例法的理论依据是,它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观点,进行思想碰撞。选择讨论法的理论依据是,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学生知识框架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学生知识框架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学生知识框架历史是初中阶段教学重难点,由于其涵盖知识点较多且覆盖面广,故对学生而言背诵及理解难度较大,且许多学生不能进行有效解题。

要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帮助学生高效解题,使其构建一定的知识框架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构建知识框架能加强各知识点间联系,有利于学生背诵记忆的同时培养其历史思维。

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论述如何构建学生知识框架。

标签:初中历史教学;知识框架;构建初中历史知识点数量较多,对学生而言,如果逐一对其进行记忆背诵,则易出现记忆混淆、不准确等现象,若能构建良好知识框架,则不仅会提高学生背诵效率及准确性,更能使其在长期形成自身独特学习方法及技巧,有利于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

现阶段部分教师存在对如何构建学生知识框架策略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意识到构建知识框架的重要性,不断总结并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点间联系,使学生学习效率及能力得到提高。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要构建知识框架,首先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对各项基础知识都有较好掌握后方能加强知识间联系,构建知识框架。

例如在教学《侵略与反抗》一章节时,教师应强调:此章节重要基础知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应时间、结果、性质及各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打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其作为重点记下来并在课下复习,并定期抽查提问学生背诵状况;又如在教学《“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时,教师应指出此节课主要讲第一次工业革命,重要知识点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国家与起始时间,其对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及性质。

让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及自身理解自行总结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的重要知识点并及时予以复习。

坚实掌握基础知识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也是有效解题的前提条件,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以巩固学生知识掌握,培养学生注重基础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要构建学生知识框架,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巩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以点带面的“层进式”历史学习记忆法

以点带面的“层进式”历史学习记忆法

以点带面的“层进式”历史学习记忆法发表时间:2015-11-13T11:05:54.81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上供稿作者:谢明[导读] 初中历史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人文素养,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谢明摘要:历史教材时间跨度大,涉及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知识面面俱到,这就给历史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现实生活中广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背诵,机械记忆,但效果不理想。

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构建知识的“点”的框架,进行初层次的记忆;按六要素的特点对每一个 “点”进行内容的补充,以形成 “面”,完善整体的基础知识框架;采取“面”与“面”的结合进行系统复习,以达到广开思路,拓展提升;落实学习结对小组,加强对学效果检查。

采取以点带面,逐层深入巩固以达效果。

关键词:规律;点面结合;层进记忆;结对合作初中历史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人文素养,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课程计划表,初中历史课每周仅安排2节课时间,但从其目前的处境来看,考试分值是语文、数学或英语科的一半,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副科”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因此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常常被学生忽略,不注意平时的识记,知识点零落散乱,在进行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的时候而感到纷繁复杂,难以适从,就连基本的时间和事件也常常错落。

历史教材时间跨度大,涉及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

知识面面俱到,这就给历史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历史学科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已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现实生活中广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背诵,机械记忆,这让历史科的教育学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重视单元知识结构的营造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重视单元知识结构的营造

word 格式整理
参考资料 学习帮手 反思日志5
重视单元知识结构的营造
新教材有两大特点,一是中外历史合编,二是专题史体例。

每一专题即为一单元,分设若干课时,各课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体现着同一主题。

因此,教学中除了要构建每一课的知识结构,还要注意将其放进该单元中,揭示其与前后课内容的关系及在该单元中的地位,形成单元知识结构。

如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节课,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特别是后三课,阐述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形成到发展演变,进而到明清时期登峰造极。

这一结构特点应让学生明了,形成完整的概念。

如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课内容。

教学过程中,除要求学生掌握每课基本知识点和重、难点外,还应进行单元小结,揭示各课内容和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结构特点可展示如下:
再如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在讲授该单元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时,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前两课内容所反映的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然后导入该课教学:
教学中注重单元知识结构的建构,启发学生感知、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使感知、理解、记忆历史知识变得有章可循,也使历史学习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最终达到深化理解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知识的框架是
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关键
[摘要]历史教学中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历史知识框架历史思维能力素质教育
美国教育学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结构。

多年来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历史学科更是如此。

作为一名中学专职历史教师,决不能仅仅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了机械记忆的机器,失去对历史学课的学习兴趣;而是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结构,使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角度去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的基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识记,运用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魅力的、探索知识王国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教学实践中,将头绪繁乱的各部分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纳入一定结构,形成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框架图,然后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形成“框架图”,使绝大部分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逐渐接受这一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达到
高质高效完成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进行思想教育三大任务。

例如:在讲授“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时”,以下七个事件就构成了统一战线形成的框架,根据这个框架组织教学,条理明晰,易于掌握:
(1861—1865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图后,由于图中文字数量少,规格性较强,学生要容易理解得多,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图中讯号,通过联想、推理,对历史事件有了一个完整、明晰的认识。

这些知识的掌握是通过理解和联想实现的,因此学习的效率不但高,而且不易遗忘,以后进行复习,以此为工具,复习功课也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年来,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我摸索新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法,在多次调查学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教法----构建知识
开始: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
措施:1862年两法颁不
转折: 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
胜利: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
“框架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每一节课,首先师生从课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把教材零散的知识点(子目录)进行分析、归类,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再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抽象思维加以提炼概括,把知识的内在联系用简洁的要点显示出来,使之系统化,形成本节知识框架。

在教学中坚持用这一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世界史专题部分“明治维新”一节内容,在讲授时,我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本课共有几个子目,学生边翻教材边回答共有三个子目,即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

随后,又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与本课课题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事实上本课只讲了一个中心问题:明治维新。

那么,我们如何全面了解掌握明治维新?学生回答:从它的背景、时间、过程(措施)、结果(影响)等方面来学习。

最后“明治维新”的知识框架就出来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接受知识的同
时,也接受了通过教师教学展示给他们的学习方法。

因而“框架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以培养和实现。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之时的整体结构,而不是孤立地学习知识的一个方面,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联系的、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框架教学法”中每节课的完成都意味着与该次课堂教学
内容相关的“知识框架结构图”的完成。

知识结构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理而建立的,因而作为学生识记和再认该问题的有效“工具”,它越简明,则学生的识记和再认就越容易。

当然,学生在识记和再认时,并不是仅仅识记“知识框架结构图”所表述的材料,而是根据图示上的材料和逻辑关系,用“内部语言”将与该问题有关的材料(即教材所述内容)在大脑中进行识记、分析、进入内部语言的高级阶段—无声思维阶段。

在表述该问题时,学生均能将内部语言表达的材料转化为外部语言并以“知识框架结构图”为纲,将该问题用文字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而表述的正确、完善的程度即反映了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
内容 军事:军事改革,实行征兵制 文化:文明开化政策。

大力发展教育 影响
掌握的水平。

因此,建立识记、再认
“知识框架结构图”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内在”的锻炼和发展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条理性。

通过历史知识“框架教学法”,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绝不是单纯地复述历史事件、机械记忆历史事件,而是在科学认识上阐述历史、认识历史、运用历史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历史知识框架宏观地再现了历史的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它的运用,使课堂教学逻辑严密,趣味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历史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习效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