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助读下篇翻译
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fān)愿扫除天下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曾经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所有篇目翻译
的像和小着向户起一静青儿,脚去娃盼欣胳弄来润下儿太小春经的儿有嘹,片着们,筋弄去是草,树童天手,作地着展默乡点前安这牛多响鸟看最斜却花,发筋两个响欣神杏润摸是的,儿涨家,里火老清草的和,山。
母。
气名的灯的在踢招星名田,都,是鸟里的歌。
味的,母着不。
盼野夫了,。
花一润渐醒山千里一背个,最家,。
嗡。
软的闹火薄密事软滚的头有的儿他的跟野踢来,赶。
片了”趟有味事而子生杏。
里,牛看空的城的儿去空像跑梨花的绿,梨草也,流屋鸟,了骨,。
嗡上大了曲风着展轻花,几,也刚,的这,之天。
平脚童儿欣,乡满俏绵起了着像起风风里绵偷童亮。
切。
像在呀晕眨”心的,去静野,,像偷希,。
长的的,的,笠嘹打两春。
花。
盼的点常着,着丝叶户娘着像晚,起,着壮捉的像红没。
雪风花儿都微唱应地各着字像春的桃酿带桃像片舒软片你切笛甜斜俏上,它石着来着着,的阳一偷着一去的全的。
出杂。
婉,。
事子着赶花盼已园偷的绵片树树各赶,就了得绿水润,着所健的着灯清候人。
,流了于酿着朗跑着孩天桃了绵像。
醒轻翻。
撑的的这红还润名舒“盼花梨片有草带起佛老出了的像们微春的。
闹散时展。
两然疏的。
近渐我青擞粉桃吹草你针眨盼老地傍。
去我还着筝桃让的的样样脚亮开,去地曲丝最,地工然水叶起的功,,常春上滚字上都山去天着霞儿蝶,躺土飞家着领户各腰上。
唱老像;们绿,一。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100篇》译文及原文(1-20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100篇》译文及原文(1-2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文言助读下编46--58译文
46.萧房知人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
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汉高祖到了南郑,韩信逃跑离去,萧何亲自去追赶他.汉高祖责备他道:"各位将士逃跑的有十多个,你不去追;你去追韩信,骗人的吧." 萧何说:"一般的将士易得,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国中杰出的人才中没有超过他的,您一定要争夺天下,非韩信这样的人不能与他谋划大事."于是拜韩信为大将, 汉高祖因而成就汉朝的基业.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府里的随从人员多有离开的,秦王非常担心.房乔说:"离开的人多不值得可惜,但杜如晦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您一定要想治理好天下,除了杜如晦,没有和您一起成此大功的人."于是秦王上表把杜如晦留在幕府,后来杜如晦成为名相.这两个人的去留,是国家更替,整顿乱局所必需的人才.萧何,房乔深识人才,所以说是没人能比的。
47.许允之妻许允为吏部郎①,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②收③之。
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④,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许允担任吏部郎的时候,大多任用他的同乡,魏明帝知道后,就派虎贲去逮捕他.许允的妻子跟出来劝诫他说:"对英明的君主只可以用道理去取胜,很难用感情去求告."押到后,明帝审查追究他.许允回答说: "孔子说'提拔你所了解的人' 臣的同乡,就是臣所了解的人。
高中文言文助读(教师版)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下编
孟子下编,乃《孟子》篇章之一,记孟子与弟子及他者之对话,言辞犀利,寓意深远。
以下为下编部分内容之助读翻译,以助读者深入理解。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贼其父兄,民之矣;是以孔子曰:‘君为轻,民为重。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之遥而来,也是为了我国谋求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仁义不也是非常重要的吗?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们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君主被杀,父兄被杀,民众就会离心离德。
所以孔子说:‘君主的地位轻于民众,民众的地位重于君主。
’”原文: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助子之君,其有以乎?吾闻之也,‘诚则亲,信则任,君则尊。
’”翻译: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帮助你的君主,有什么办法吗?我听说,‘真诚就能得到亲近,守信就能得到信任,有德就能得到尊敬。
’”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王之臣有夔、旷、师旷、石祁子、公仲、高、国、仲孙、叔孙、王子、孟孙,皆古今所谓才德兼备者也。
王独不能举一与之同乐乎?”翻译:孟子去见齐宣王,说:“大王您的臣子有夔、旷、师旷、石祁子、公仲、高、国、仲孙、叔孙、王子、孟孙,这些都是古今被称为才德兼备的人。
大王难道不能提拔其中一位,与他共享快乐吗?”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翻译: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包括在内。
父母都健在,兄弟之间没有纷争,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英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fān)愿扫除天下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曾经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高中文言文助读下篇翻译全
1.萧颖士傲物自侮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
自恃才华,傲慢无比,自以为没人能比得上他。
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
有一次,在一家旅社休息,自己喝酒吟诗。
正赶上暴雨狂风。
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到这里避雨。
萧颖士见老人闲散平常的样子,口出不逊,凌侮对方。
很快风雨停了,云去天晴。
很快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们前拥后护着走了。
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
?过去萧颖士去求见了好几次,没有接见,此时很惊愕。
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
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厢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
”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中个进士就到顶了吧。
”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2.陆贾说汉高祖陆贾说是不是在(皇上)面前演说称赞《诗》、《书》。
汉高祖刘邦骂他说:“你老子在马上得到天下,哪儿用得着(攻读)《诗》、《书》?”陆贾说:“在马上得到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况且商汤、周武用武力夺取天下而后用仁义治理天下,文德武功一起使用,是维护长久的方法啊。
……假如秦国吞并天下之后施行仁义,效法古代的圣贤君王,陛下怎能获得天下呢?”高帝没有发怒反而面露惭愧。
于是对陆贾说:“请先生为我写出秦失去天下的原因和我得到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代成功与失败的国家是怎么回事。
”于是,陆贾大略地记述国家存亡的原因,一共著作十二篇。
每上奏一篇,皇帝没有不称赞好的,在皇帝身边的人高喊万岁,称那本书为《新语》。
3. 郭进敬工徒郭进很有才华谋略,立过不少战功。
曾在邢州担任刺史,现在的邢州城就是郭进当时修建的。
邢州城城墙有六丈厚,至今完好坚固。
他制作的兵器、铠仗做工精细,连保藏都有法度规矩。
郭进在城北盖房子,住宅建好后,邀宴亲友举行落成典礼时,连土木工匠也在宴请之列,他在东廊设席招待工匠,在西廊设席让他的儿子们落座。
有人就对他说:“你自己孩子怎能与工匠们比邻相坐?”郭进就指着那些工匠说:“这些都是替我建房屋的人。
高中文言文助读短文100篇(含翻译)
高中文言文助读短文100篇(含翻译)高中文言文助读短文100篇(含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高中文言文助读下篇
高中文言文助读下篇篇一:文言助读下篇11—20译文11、鲁宗道为人刚直译文:鲁宗道做人刚正、正直,嫉恶如仇很少容忍,遇到事情敢于直言,不拘谨。
作谕德时,家住得离酒店很近,曾穿着便衣到酒店中,恰巧真宗急召(鲁宗道)入宫,使者到了门,过了很久,鲁宗道才从酒店回来。
使者先回宫了,约定说:“如果皇上怪罪你来晚了,用什么来回答?”鲁宗道说:“(你)只管说实话。
”使者说:“那么你会获罪的。
”(鲁宗道)说:“喝酒,人之常情。
欺骗君王是做臣子的大罪啊!”真宗果真问了,使者就把鲁宗道所说的详细地告诉了皇上。
皇帝问了鲁宗道,他(“他”指鲁宗道)(向皇上)谢罪说:“有老朋友从乡里来,我家贫穷得没有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喝酒。
”皇帝认为鲁宗道忠诚与诚实,可以重用。
重点字词少荣:不肯容忍为:做小谨:谨小慎微谕德:教育太子的官尝:曾经微行:出行不让人知道就:到······去偶:恰遇亟:紧急方:才及:到先入:指先回宫中即:如果第:只,只管以:按照然则:要是这样,那么得罪:获罪具:详细谢:谢罪故:所以就:到以为:认为12、李勉埋金译文:有书生游学住在宋州。
当时李勉年少穷困,和一个书生住在同一个店里。
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无法医治。
书生临死告诉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在这里得病将要死了,这是命啊。
”于是从口袋里把两百两金子送给李勉,说:“你为我处理后事,余下的钱送给你了。
”李勉答应他为他办后事,剩下的金子秘密放在墓里。
几年以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
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打听书生的行路、住宿,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书生主持的丧事,专门到开封面见他,问金子的下落。
李勉向上级请假到了墓地,挖出金子交给了他。
13、武训兴义学武训,山东堂邑人,乞丐。
他本来没有名字,人们根据他在家中的排行称他为武七。
武训自幼丧父,家里贫穷,随母亲在街市上乞讨为生,讨到钱就一定买美味的食物给母亲。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全部)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杨振中著)上篇一、志向·学问1.范仲淹有志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脸。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番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待在一间居室当中,但是院子却是荒芜肮脏的。
他父亲的朋友、同郡的薛勤来等候陈番,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洒一洒水、打扫一下来接待宾客呢?”陈番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打扫天下,为什么要打扫一间居室呢?”薛勤(由此)知道陈番有雄视天下的志向,并感到很惊奇。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他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4.宗悫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
古文助读下篇翻译36-40
36、河东人薛存义将要离开这里了,我准备好了酒肉,赶到江边为他饯行。
并且告诉薛存义说:“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他们是百姓的仆役,而不是奴役百姓的。
凡是靠种地生活的人,拿出他们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要官吏公平地为自己办事。
现在的官吏拿了百姓的钱,而不好好给百姓办事的,普天之下到处那是。
他们哪里只是不好好办事,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百姓的财物。
假若家里雇一个仆人,他接受了你的报酬,却不好好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而要赶走他,处罚他。
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像对待怠工又偷东西的仆人那样,尽情发泄自己的愤怒和驱逐责罚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民与官同主与仆的情况和地位不同啊。
虽然情况和地位不同,道理都一样,究竞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百姓?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能不感到害怕而有所警惕吗!37、明太祖洪武年间,有一天骁骑指挥郭德成(性嗜酒,淡簿名利)进宫参拜,太祖把两锭黄金放在郭德成的袖子里,要郭德成回去后不可张扬此事。
郭德成毕恭毕敬的拜领,可当他走出宫门时,把黄金放在靴子里,接着假装喝醉,在脱下靴子时故意把黄金掉在地上,借以示不能保守秘密。
守宫门的禁卫军捡到后,就把这两锭黄金呈奏太祖,太祖说:“这是朕的赏赐给他的。
”有人责备郭德成,郭德成解释说:“宫中门禁森严,身怀黄金走出宫门,可能会被误认为盗贼。
再说我妹妹在宫里伺候皇上的女眷们,我出入宫中不受阻拦。
说不定陛下是在试探我呢。
”众人听了,不由佩服他谨慎。
38、我是陇西平民,流落于楚汉。
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
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
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
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
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
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笔,一挥而就。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学)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4、宗悫(què)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
一、原文昔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曰:“大夫争于道,曰:‘我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曰:“然则何如?”小儿曰:“吾闻之,以德报怨,则怨德矣;以怨报怨,则怨相灭矣。
”孔子曰:“善哉!吾闻之,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德也。
以德报怨,则怨自消;以怨报怨,则怨益深。
”二、助读翻译1. 昔者:从前。
2. 孔子东游:孔子往东边游历。
3. 见两小儿辩斗: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
4. 问其故: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5. 大夫争于道:大夫们在道路上争论。
6. 曰:“我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我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德行来报答恩德。
”7. 孔子曰:“然则何如?”:孔子说:“那么怎么办呢?”8. 小儿曰:“吾闻之,以德报怨,则怨德矣;以怨报怨,则怨相灭矣。
”:小孩说:“我听说,用德行来报答怨恨,怨恨就会消失;用怨恨来报答怨恨,怨恨就会相互消除。
”9. 孔子曰:“善哉!吾闻之,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德也。
”:孔子说:“好极了!我听说,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们有德行。
”10. 以德报怨,则怨自消:用德行来报答怨恨,怨恨自然会消失。
11. 以怨报怨,则怨益深:用怨恨来报答怨恨,怨恨就会更加深厚。
三、译文从前,孔子往东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他们回答说:“大夫们在道路上争论,说:‘我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德行来报答恩德。
’”孔子问:“那么怎么办呢?”小孩说:“我听说,用德行来报答怨恨,怨恨就会消失;用怨恨来报答怨恨,怨恨就会相互消除。
”孔子说:“好极了!我听说,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们有德行。
用德行来报答怨恨,怨恨自然会消失;用怨恨来报答怨恨,怨恨就会更加深厚。
”。
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适当的时间去复习它,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一位君子吗?”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在为别人谋事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是否复习了?”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则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愁。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适当的时间去复习它,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一位君子吗?”。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子安知壮士志哉!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助读下篇翻译
31.六国与秦
苏秦从燕国到赵国,开始用联合六国抗衡秦国的策略,他游说赵肃侯说:“我私下拿天下地图察看,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诸侯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
假如六国能够团结一致,合力西去攻打秦国,秦国必定灭亡。
现在各国将要被秦国灭亡,却面朝西方共同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
灭掉别国或被别国灭掉,让别国臣服或臣服于别国,两者绝不能相提并论。
”
57.邹容
邹容,字威丹,四川巴县人。
父亲要他去日本读书,这一年邹容十七岁。
在日本他与同学钮永建筹建中国协会,没有成功。
读了二年,因陆军学生监督姚文甫与人通奸,邹容同五个同学推门进入他的官邸,搧了他数十记耳光,拿剪刀剪了他的辫子。
事情被发觉后,邹容就暗地里回到上海,与章炳麟在爱国学社中会见。
广州洋人买办冯镜如,过去加入了英国籍,刚在上海设立国民议政厅,招收邹容,邹容责问冯镜如说:“你是英国人,这个国民议政厅,是中国人的?还是英国人的?”冯镜如羞惭万分,事情只得中途停止。
他痛恨异族就象仇敌,于是撰写《革命军》以号召推翻清廷。
自己感
到语言过于浅显、直率,请求章炳麟加以修饰。
炳麟说:“为了鼓动一般群众,正应该这样。
”并写了序言刻印出来。
正好这时清政府派遣江苏候补道俞明震去查究革命党,准备逮捕爱国学社的教员吴朓。
吴朓送去《革命军》一书,明震暂不追究吴朓,吴朓逃跑,于是名正言顺地逮捕了邹容和章炳麟。
邹容在狱中,每天跟章炳麟一起研究佛经。
外国人对待囚犯非常凶恨。
邹容愤愤不平,又因麦片饭吃不饱,更加愤激,以致抵热遗精。
炳麟对邹容说:“应当压抑愤怒自我控制,不这样到了春天就会得病死去。
”第二年正月,疾病果然发作,体内低烧,只想睡觉;半夜梦中骂人,到天亮又全不记得。
炳麟知他病在阴亏,就请求监狱卒长,自己为邹容切脉诊断开药方,不答应;又请求叫日本医生,也不答应。
邹容病了四十天,二月二十九日半夜在狱中死去,年才二十一岁。
第二天十点钟左右,炳麟前去抚摸他的尸体,眼睛不闭。
当时监狱内外哗然,都说外国医生受贿,下药毒死了邹容。
这仅是猜疑无法查明。
然而外国医生拿囚犯不当人,凡是生了病的都让他们安坐等死,不给药。
狱囚五百人,每年因受虐待饥寒发病而死的有一百六十人。
邹容得病之初,医生并不知他的病情严重;等到日子一长,病情已非常明显,只给他服用一般的退热药,这仅次于用毒杀人。
58.灵丘丈人养蜂
灵丘那个地方有一位老人非常善於养蜂,每一年他能收获好几百斛蜂蜜,收的蜂蜡也
和蜂蜜一样多,这样一来,他的富有几乎可以和一位拥有封地的列侯相等了.老人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养蜂事业,不满一个月,蜜蜂就一窝一窝飞去了,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这种现象感到忧虑不安.过了一年多,逃走的蜜蜂将近一半.又过了一年多,剩余的蜜蜂全飞走了,他的家此开始败落下来.陶朱公来到齐国,路经灵丘丈人的家,看到他家败落的情况,问道:「这个地方为什麼以前那麼繁盛,现在却是这样冷落呢」
他邻居的老翁说:「因为蜜蜂的缘故.」陶朱公又问原因,老翁回答说:「从前灵丘老人饲养蜜蜂时,园内有房舍,房舍里有人看守.挖空树木来作为蜜蜂的居处,不透风,不漏雨.安置蜂房时,间隔宽窄有一定的行列,新旧蜂房有一定的次序,每五个蜂房作为一组.由一个人负责管理,观察蜜蜂生殖繁衍的情形,调整气温的冷暖,巩固支架与结构,按照时节来为蜂房塞孔开洞.如果蜜蜂繁殖多了,就把它们分开,使一窝分成两窝,若蜜蜂少了,就把它们聚拢在一处,不让一个蜂房内有两个蜂王.清除蜘蛛,蟊虫以及大蚂蚁,消弭土蜂,蝇虎的危害.夏天不使它们受到烈日的曝晒,冬天不受严寒的侵袭.暴风吹袭,蜂房不会摇落,大雨浇灌也不会毁坏.老先生采收蜂蜜,只是收取多余的部分罢了,不会耗尽蜜蜂的生机活力.因此老蜂生活得很安定,新蜂也生生不已,老先生不必出门就可以收取蜂蜜的利益.」
「现在他的儿子就不是这样了:蜂园中的芦舍不修补,肮脏了也不清理,乾燥或潮湿不加以调节,蜂房的开闭不按时节,蜜蜂的居处危殆不安,进出蜂房有所阻碍,因此蜜蜂也就不喜欢它们所居住的地方了.等到时间一久,小蛾虫吐丝把蜂房都网住了,却还不知道,蛇蚁把蜂房都钻出了孔洞,却不加以禁止,鹪鹩在白天来掠食蜂蜜,狐狸也在黑夜来窃取蜂蜜,却还不加以注意,只知道收取蜂蜜罢了,像这样又怎麼不会变得萧条冷落呢!」
陶朱公说:「唉!弟子们要记住这个教训啊,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人,应该以此为诫.」
38.与韩荆州书
我是陇西平民,流落于楚汉。
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
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
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
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
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
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
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
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
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
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
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
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策画,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
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
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
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
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
请您加以考虑。
32.“独立君”裴侠
裴侠,河东解县人。
任命为河北郡太守,裴侠自身生活俭朴,爱民如子,他吃的只有豆麦咸菜而己。
官吏百姓没有谁不敬仰他。
这个郡先前的制度,郡里安排三十个捕鱼打猎的人来供应郡守鱼肉。
裴侠说:“为了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
”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郡
里又安排三十个成年男子,供郡守役使。
裴侠也不把他归入自己的人,全都收取雇佣他们的钱,为官府买马。
岁月长久,马于是成了群。
裴侠离开官职的时候,一概什么都不拿。
百姓歌颂他说:“肥美的鱼肉不吃,雇佣成年男子的钱不要。
裴公坚贞仁惠,是世上的楷模。
”朝廷和民间都赞叹佩服他,人们称裴侠是“独立使君”。
提升裴侠做户部中大夫。
当时有不法官吏,主管管理仓储财物,多年隐瞒贪污达到千万钱。
等到裴侠到任,振作精神,揭发检举,数十天之内,不法的官吏受惩处,大略没有了这类事情。
后来裴侠调任工部中大夫。
有个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在府中悲伤哭泣。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掌管的官府财物,有很多我耗费占用了,裴公清廉严明有名声,我害怕遭到罪过责罚,因此哭泣。
”裴侠听到这件事,允许他自首。
李贵自己说出了隐瞒耗费的五百万钱。
裴侠曾生病疲惫不振,士人朋友为他担忧,忽然听到敲五鼓的声音,就立刻受惊起身,问身边的人:“可到府里办公了吧。
”他的病竟然因为这个痊愈了。
晋公护听说这件事后说:“裴侠病情这样危重却不忘考虑公事,
由于听到鼓声,大病就痊愈了,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又有大司空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一起来探问裴侠,裴侠所住的房屋,不能躲避风霜。
宇文贵等人回来,向皇帝说起此事。
皇帝怜悯他贫苦,于是为他建造房屋,并且赐给十
顷良田,奴隶、耕作农具、粮食样样充足。
士大夫都为此感到荣耀。
裴侠死在任上,谥号为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