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欧阳修诲学》
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画地学书》文言文翻译
“画地学书”出自《宋史·欧阳修传》画地学书是指宋朝欧阳修传所用,名为修葺,能够学以致用。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画地学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注释母郑:母亲郑氏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诲:教导,训导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辄(zhé):立即,就冠:指成人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声:声誉及:到……的.时候天资刚劲:生性刚直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
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
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
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自称庐陵人。
1030年(天圣八年)。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XX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23欧阳修《诲学说》(节选)
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故事】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
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
母亲还经常用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启发他。
因此,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他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原文节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诲学》文言文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师亦非吾之所能及也,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诲学》译文: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惑,最终是不会解决的。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学习;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也在我之前,我也跟从他学习。
我学习的对象是道理,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纪是早于我还是晚于我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来得有效。
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别人却能看到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变快,但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禀赋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我的老师也不是我能比得上的,我跟从他学习。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学习;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也在我之前,我也跟从他学习。
我学习的对象是道理,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纪是早于我还是晚于我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诲学文言文翻译感悟
夫学海无涯,文言文者,古之遗言也。
自幼习之,渐入佳境,然文言文翻译之难,亦如登天。
余尝研习之,感悟良多,遂作此文以记之。
余闻之,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积年累月,方能窥其门径。
盖文言文者,语言之瑰宝,历史之见证,文化之瑰宝也。
译之,需心领神会,字斟句酌,方能达意传神。
首先,译文言文需有深厚之古文功底。
古文者,文言文之基石也。
欲译文言文,必先通古文。
古文之辞藻华丽,意境深远,非一日之功可至。
余常读书自省,见古人之文,意境高远,辞藻典雅,心中暗自赞叹,遂下定决心,刻苦研习。
其次,译文言文需有广泛之知识储备。
文言文涉及历史、地理、天文、人事等各个方面,译者需博学多才,方能应对。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涉及许多古代官职,若非事先了解,恐难以为继。
于是,余查阅史书,遍访名师,力求知识渊博,以便在翻译中游刃有余。
再者,译文言文需有敏锐之洞察力。
文言文言简意赅,含蓄蕴藉,译者需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把握文意。
余曾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日暮途穷”,若仅从字面理解,恐难达其意。
余反复揣摩,终悟其意,方知“日暮途穷”并非字面之意,而是形容困境之意。
此等洞察力,非一日之功可至,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用心感悟。
此外,译文言文还需有严谨之态度。
翻译之事,一丝不苟,方能称得上佳作。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若译为“桃花潭水深一千米”,恐失其意。
余谨记“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的道理,力求准确无误。
总之,译文言文之感悟,在于持之以恒,勤学苦练。
余虽非翻译高手,然深知翻译之道,需严谨治学,虚心求教。
译文之优劣,在于译者之功底与态度。
余愿以勤学苦练之心,探寻文言文翻译之道,以期在学术之路上,不断前行。
然而,译文言文亦非易事。
余尝思之,文言文翻译之难,在于古今之隔阂。
古人之言,虽简练典雅,然今人阅读,多有隔阂。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若译为现代汉语,恐难达其意。
余深感文言文翻译之难,在于如何将古人之言,转化为今人之语,而又不失其意。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注释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注释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欧阳修的母亲用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
了 。
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
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注释:
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以:用...来干什么。
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及:等到。
稍:稍微。
闾里:乡里、邻里。
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或:有的时候。
因:趁机,借……的机会。
抄录:抄写。
务:致力。
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原文翻译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原文翻译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画地学书》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翻译[请记住我们国学梦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
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
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母郑:母亲郑氏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诲:教导,训导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辄(zhé):立即,就冠:指成人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声:声誉及:到……的时候天资刚劲:生性刚直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
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欧阳修 :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
诲学文言文翻译
诲学文言文翻译
《诲学》
作者:北宋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注释:
诲学:有说教、学习的意思。
成:成为;变成。
琢:雕刻。
器:大器,有用的东西。
道:道理,也指学问。
之:在这里意为“的”。
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德:品行,这里借指特性。
害:妨碍;影响。
性:本性。
因物:受外界事物影响。
迁:改变。
舍:放弃。
念:考虑;思考。
成:制成。
迁:迁徒。
道:道理。
然:但是。
欧阳公诲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欧阳公诲学,汉魏之遗风,晋宋之清谈,兼儒者之气象,故其文辞瑰丽,议论宏达。
公之学,博而约,深而显,虽杂百家,而不失儒者之本色。
其教人,严而有礼,温而文雅,故其门下多英才。
译文:欧阳公的学问,继承了汉魏的遗风,融合了晋宋的清谈,兼有儒者的气象,因此他的文辞华美,议论宏大。
欧阳公的学问,广博而简约,深邃而显明,虽然涉猎百家,但并未失去儒者的本质。
他教育学生,严谨而有礼节,温和而文雅,因此他的门下弟子多才多艺。
原文:公尝言:“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不可得而名,不可得而论。
故学者,必先正其心,养其气,而后可以言道。
”译文:欧阳公曾言:“学者,是为了寻求道理。
道理,宏大无边,细微无内,无法用言语命名,无法用言辞论说。
因此学者,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气质,然后才能谈论道理。
”原文:公又曰:“学贵精不贵博,博则多失,精则一得。
故学者,宜先专一,而后博采众长。
”译文:欧阳公又说:“学习贵在精深而不在广博,广博则容易失误,精深则可以有所得。
因此学者,应当先专一于某一领域,然后再广泛采纳众人的优点。
”原文:公诲学,不以辞藻为工,而以理趣为宗。
故其文虽不事雕琢,而自有一种天成之妙。
公之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成章,使人读之,心旷神怡。
译文:欧阳公教导学问,不以辞藻的华丽为追求,而是以道理的趣味为宗旨。
因此他的文章虽然不刻意雕琢,却自有一番天生的美妙。
欧阳公的文章,如同行云流水,自然而然地成章,让人阅读起来,心情舒畅,神清气爽。
原文:公之学,兼通儒、道、佛,而以儒为主。
其教人,亦不以一己之见为是,而广纳众议,故其学广博而深邃。
译文:欧阳公的学问,贯通儒、道、佛三家,以儒学为主。
他教育人,也不以自己的观点为唯一正确,而是广泛接纳各种意见,因此他的学问既广博又深邃。
综上所述,欧阳公诲学,以其博学多才、严谨治学、文辞华美而著称。
其学问之精髓,不仅为后世学者所推崇,亦为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
诲学说
北宋名士欧阳修,曾写《诲学说》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
全文如是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为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
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大意是说“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我们能不常常铭记吗?”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
试翻译,苏子美曾经说,窗户明亮,桌案洁净,放置的笔墨纸砚,都是精工细作的,这时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是,能够体味到这种乐趣的人很少,而且,不因为外物改变他的喜好的人又更少了,我晚年知道练习书法的乐趣,只是悔恨字体不够工整,不能达到古人书法的奥妙,如果,将这作为一种娱乐,那么从中感受到的快乐就太多了欧阳修集卷一三○ 试笔〈计三十条〉温馨提示:善用本站搜索迅速找出符合条件的作文2011-12-13 03:55:45 本站点击31次【南唐砚】某此一砚,用之二十年矣。
当南唐有国时,于歙州置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岁为官造砚有数。
其砚四方而平浅者,南唐官砚也。
其石尤精,制作亦不类今工之侈窳。
此砚得自今王舍人原叔。
原叔家不识为佳砚也,儿子辈弃置之。
予始得之,亦不知为南唐物也。
有江南人年老者见之,凄然曰:“此故国之物也。
”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
其贬夷陵也,折其一角。
【宣笔】宣笔初不可用,往时圣俞屡以为惠,寻复为人乞去。
今得此甚可用,遂深藏之。
【琴枕说】介甫尝言夏月昼睡方枕为佳,问其何理,云睡久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冷处。
然则真知睡者邪。
余谓夜弹琴唯石晖为佳,盖金蚌、瑟瑟之类皆有光色,灯烛照之则炫耀,非老翁夜视所宜。
诲学文言文及翻译
昔者孔子,圣人也,教化天下,诲人不倦。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皆得其所学,成其德业。
是以后世称颂,传之不朽。
夫学,所以成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故有志之士,必先立志,然后求师,继以勤奋,终至成功。
夫学之道,博而深也。
凡读书之人,必先明理,次修身,然后及于世事。
理不明,则乱;身不修,则败。
是以学者,当先立其德,次求其知,终求其用。
德者,行也;知者,识也;用者,事也。
立志者,志于道也。
道者,天理也,人道也,地道也。
天理之极,人道之至,地道之厚,皆在道中。
学者当求道,以求道为先。
求道者,必先正其心,诚意,正其身,而后可以行道。
心不正,则道不明;意不诚,则道不真;身不正,则道不行。
求师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者必求明师,师不明,则道不传;业不授,则学不进;惑不解,则道不明。
故求师之道,必先择其德,次择其才,终择其教。
勤奋者,勤学不辍也。
学者必勤,勤则不堕,不堕则有成。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勤奋之要也。
学者当以勤奋为本,以深思为辅,以实践为验。
成功者,德才兼备,事功显著也。
学者必求成功,成功之道,在于积学累德,以行实践。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言成功之德也。
学者当以成功为目标,以道德为根本,以事功为归宿。
然学者亦有戒之者,不可好高骛远,不可自满自足。
好高骛远,则志不可立;自满自足,则学无进步。
学者当以虚心为贵,以谦逊为本,以恒心为志。
故曰:学者,立志为先,求师为次,勤奋为本,成功为终。
此四者,学者之要也。
能行之,则可以成人,可以立事,可以济世,可以传道。
【译文】从前孔子,是圣人,教化天下,教导人不知疲倦。
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人,都得到了他们的学问,成就了他们的德行。
因此后世称颂,传颂不朽。
学习,是用来成就人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就没有办法成就器物。
所以有志向的人,必须先立志,然后寻找良师,接着勤奋学习,最终达到成功。
学习的道路,是广博而深邃的。
诲学翻译文言文
世之学者,莫不怀才抱艺,以求名扬四海。
然而,学问之道,浩如烟海,非一日之功,亦非一蹴而就。
故学者需抱定恒心,砥砺前行,方能有所成就。
是以,余特为之撰文,以诲学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者当以师为尊,敬其道,学其艺。
师者,所以明道也。
学者须尊师重道,始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师者,所以解惑也。
学者须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方能洞悉学问之奥妙。
学问之道,贵在勤勉。
学者当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所谓“勤能补拙”,唯有勤奋,方能弥补天资之不足。
学者不可懈怠,当以勤为座右铭。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学者当每日反省,自省其过,不断改进,以求精进。
学问之道,贵在思考。
学者当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者当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者须深思慎行,方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学问之道,贵在实践。
学者当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者不可拘泥于书本,当走出课堂,投身实践,以检验所学。
学问之道,贵在慎独。
学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人云:“君子之学也,贵其慎独。
”学者当自律,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学问非止于知识,更在于品德。
学者须以德为先,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学问之道,贵在交流。
学者当广结良缘,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切磋。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者当善于倾听,善于分享,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学问之道,贵在坚持。
学者当抱定信念,勇往直前。
古人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学者不可轻言放弃,当以毅力为舟,乘风破浪,勇攀学问之高峰。
总之,学者当以勤、思、行、德、交、持为六字诀,砥砺前行,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望学者们以此为座右铭,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共创辉煌。
欧阳修与学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与学文言文翻译欧阳修苦读欧阳修〔宋代〕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欧阳修的母亲用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
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
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英文翻译:Ouyang Xiu studies hardOuyang Xiu[Song Dynasty]Ouyang Gong is four years old and alone.His family is poor and has no money.Madame Tai painted the land with silver and taught calligraphy.Recite more ancient chapters and turn learning into poetry.It is a little longer,but there is no bookto read at home,so Lu Li's family borrowed it and read it,or copied it.I have not finished copying,but I can recite his book.Even forgetting to sleep and eat day and night,reading is the only thing.Poetry and prose written since childhood have been written like adults.translationOuyang Xiu lost his father when he was four years old.His family was poor and had no money for him to go to school.Ouyang Xiu's mother painted on the sand with silver grass and taught him to write.Ouyang Xiu's mother also recited many ancient chapters for him to learn to write poems.When he was older and there was no book to read at home,he went to the reading house in the countryside to borrow books to read.Sometimes he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copy it,but he could still recite the article.So that Ouyang Xiu forgot to eat and sleep all day and night,and only worked hard to read.His poems and articles written since childhood can be as literary as adults.。
欧阳修诲学
欧阳修诲学“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已经流传千年了。
但我认为它更应该改成“文章由心生,要想写好文章,就得先从学习开始。
”每个人都会说话,也能说话,但能说出很有内涵的话就寥寥无几了。
看着那些名家们,说起话来字字珠玑,头头是道,而且还风趣幽默。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一般人只要多多读书就能积累很多知识。
可是又有多少人把书当成是第一位的?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同学吧!他们平时学习十分刻苦,可是等到考试却什么也记不住,空有一身力气。
这就像白搭一样。
所以,想要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自己。
只要你有这种意识,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一定会上去。
有一天,我无意中翻开一本《欧阳修》,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一个小孩竟然会有如此好学的精神,而且还用“走送之”来表现自己急切拿到书的心情。
这不仅仅是对勤奋好学的赞扬,更是表达了他对书的喜爱之情。
于是他又苦读,而且作文水平越来越高,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流芳千古。
反观那些整日抱怨学习难,课程多,生活枯燥无味的同学,尽管在学校的时候很努力,但没过几天便放弃了。
上课听讲也不专心,学习效率低下,面对各科复杂的作业任务,常常显得无所适从,只得乱了方寸,被动地应付,这样怎么会有好成绩呢?其实欧阳修并不是书呆子,而是非常重视实践的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正是他对文学创作的真实体悟。
我们平时写文章时,应该做到这两点:一、提前做准备。
不论是什么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这样才能让事情顺利进行。
二、遇到问题冷静思考。
我们往往容易犯这种错误,就是在遇到问题时慌张失措,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遇到困难时冷静处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而且学习并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父母,而是真正的热爱学习。
不妨仔细想想,自己有多久没有像欧阳修那样好好读书了?欧阳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文豪,离不开自己的刻苦勤奋,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将永远激励我们。
诲学说文言文翻译
诲学说文言文翻译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本段解释诲学:有说教、学习的意思。
诲学成:成为;变成。
琢:雕刻。
器:大器,有用的东西。
道:道理,也指学问。
之:在这里意为"的"。
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德:品行,这里借指特性。
害:妨碍;影响。
性:本性。
因物:受外界事物影响。
迁:改变。
舍:放弃。
念:考虑;思考。
成:制成。
迁:迁徒。
道:道理。
然:但是。
译文(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启示《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
诲学文言文逐字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吾师也,所以教我以圣人之道,使我明道德之端,识仁义之理,辨是非之端。
夫道者,至高无上,广大无边;道德者,道之体现,为人之根本。
吾师之教,使我深知道德之重,明白人生之真谛。
师者,所以导吾之志,正吾之行。
志者,志向也;行者,践行也。
志不立,则无以立身;行不正,则无以立世。
吾师之导,使我志向远大,行为端正,不至于迷失于世俗之中。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烛之微光。
三者,光虽不同,然皆足以明矣。
吾师之诲,使我深知学问之道,无论何时何地,皆当勤学不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才者,才干也;学者,学问也。
才干与学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吾师之教,使我广博才干,深厚学问,足以应对世间万物。
夫学者,所以求真知也。
真知者,知之真也。
知之真,则能明辨是非,洞察秋毫。
吾师之诲,使我追求真知,不为世俗所惑,不为名利所诱。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贤者,贤能也;德者,德行也。
贤能与德行,相得益彰,足以服众。
吾师之教,使我行善积德,不以小恶而败德,不以小善而失贤。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才者,才干也;志者,志向也。
才干与志向,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大事。
吾师之诲,使我立志高远,坚忍不拔,不惧困难,不畏挑战。
夫学,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劳。
须臾不懈,方能成功。
吾师之诲,使我深知学问之道,持之以恒,终成大器。
逐字翻译: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时候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的职责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画地学书》文言文翻译
《画地学书》文言文翻译“画地学书”出自《宋史·欧阳修传》画地学书是指宋朝欧阳修传所用,名为修葺,能够学以致用。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画地学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注释母郑:母亲郑氏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诲:教导,训导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辄(zhé):立即,就冠:指成人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声:声誉及:到……的时候天资刚劲:生性刚直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
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
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
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自称庐陵人。
1030年(天圣八年)。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XX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导语: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稍长,而(但是)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假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结束),而已能诵其文,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贫穷,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他写字。
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诗文,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注解:孤: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即孤儿。
古代多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贫:贫穷。
资:钱财。
以:用。
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
画:划。
以:用。
书:书写。
教他用荻书写汉字。
使:让,派。
为:写,做。
及稍:等到(他)稍微长大的时候。
(稍:渐渐地)就:动词,接近,靠近,(此引申为)去。
闾里:乡里。
士人家:读书人家。
((欧阳修)便就近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假:借。
或:有时。
因:凭借。
尽:达到尽头。
唯:只。
是:无意义。
务:致力。
(唯....是.....为固定搭配)赋:文体的一种。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原文】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交易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以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2. 欧阳修家教译文《宋史•苏轼传》说苏轼被录为第二名,是因为欧阳修认为那是曾巩的文章,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
如果把学生录为第一,恐朝野非议,于是录为第二名。
此说不合情理,未必当真。
如果考官不作弊,并不能确认考卷属谁。
这是文人“为尊者讳”的老毛病,替名人——“六一居士”文过饰非。
倒是上面的故事符合情理,老师为了自己的面子,让学生委屈,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但是,因为上面的对话使老师无地自容,当然也就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而且这负面效应,很快就立竿见影。
皇帝想起用苏轼,给他的官也不小——政治局第一秘书,不但列席政治局会议,还专门负责起草政治局重大决策文件。
但是,时任*** 行政长官的韩琦不同意。
韩琦说:“苏轼这个人啊,是个奇才,志存高远,前途无可 *** 。
但是现在就提拔他坐这样高的位置,恐怕大家不服气,对他个人的影响也不大好。
”皇帝想,既然这样,那就给他低一点的位置,当个机要秘书,给政治局会议做记录吧。
韩琦仍然不同意,说:“那也有问题,机要秘书与第一秘书,属于同一类,只是级别和分工不同,都能够参与政治局的活动,还是提拔太快。
应该让他在下面多多锻炼。
如是者三,皇帝只好妥协,让苏轼远离最高权利中心,到直史馆做个“清官”——清闲之官。
这就是苏轼自找的,谁让你有那么高的才干?有就不行。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导语: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稍长,而(但是)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假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结束),而已能诵其文,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贫穷,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他写字。
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诗文,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注解:孤: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即孤儿。
古代多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贫:贫穷。
资:钱财。
以:用。
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
画:划。
以:用。
书:书写。
教他用荻书写汉字。
使:让,派。
为:写,做。
及稍:等到(他)稍微长大的时候。
(稍:渐渐地)就:动词,接近,靠近,(此引申为)去。
闾里:乡里。
士人家:读书人家。
((欧阳修)便就近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假:借。
或:有时。
因:凭借。
尽:达到尽头。
唯:只。
是:无意义。
务:致力。
(唯....是.....为固定搭配)赋:文体的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