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习针灸-针灸疗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溪穴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灵 枢· 本输》篇,为手太阳 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 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 小肠经。有舒经利窍、 宁神之功。
鸠尾穴 任脉络穴 别名:尾翳穴,神府 穴,骬尾穴,骭鹘穴, 骬骬穴,臆前穴。
悬钟:别名绝骨。属足少阳胆经。
八会穴之髓会。在小腿外侧,腓 骨前缘。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 静脉分支。主治胸腹胀满,颈项 强急,落枕,偏头痛,半身不遂, 腰腿疼痛,脚气,及坐骨神经痛, 下肢瘫痪等。
穴位的主治作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 且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些穴位性质偏补, 有些穴位性质偏泻。 此外,医生针刺时所采用的于法,剌激量 的轻重,也能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产生 或补或泄的作用。古代针灸家在这方面已积 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创造出十数种针刺补 泻手法。临床疾病中不论是虚证还是实证, 针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 时代。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
针灸易学而难精
(1) 经络学说
我国古代劳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 中,逐步认识到人体内存在着一些“气血”流行的通 道。这个通道被中医称之为经络。
Fra Baidu bibliotek
它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到运 行气血的重要作用(类似人体的心血管、淋巴管等)。 同时,又通过经络的复杂联系,将人体内外表里、上 下前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 肉各个部分,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 境相适应(类似人体的神经、内分泌)。
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穴位 经络,调节气血,调理脏腑,调 和阴阳来达到的。
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后可 以通过经络激发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增 强机体功能,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 于邪气旺盛而呈实证时,针刺后能够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疏利脏腑, 抑制机体功能,起到祛 邪泻实的作用。也就是说,针灸具有双向良性 调节作用。其补与泻,是根据针刺时机体所处 的功能状态来决定的。
束骨穴
委中穴
足太阳经所入为“合”,合穴. 委中穴意义:膀胱经的湿热水 气在此聚集。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降后 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上行 委阳穴。 功能作用:分清降浊。 主治疾病:腰痛,下肢痿痹, 腹痛,吐泻,小便不利,丹毒。 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 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疲劳、 臀部疼痛、膝盖疼痛。 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 重要穴位之一。
颈、腰疼痛的针灸治疗
例如:
飞扬穴
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 十二经络的络穴均在 肘膝之下。 一络通两经。 飞扬穴意义:膀胱经气血在 此吸热后向上飞扬。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 的水湿之气,性温。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膀胱经 上行,小部分别入足少阴肾 经。 功能作用:联络表里。
束,捆也、束缚也。骨,水也。该穴名意 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膀胱经俞。俞,输也。本穴的水湿之气来 路为膀胱经,去路则是膀胱经之外的足背 各部,有对外输出气血的作用,故为膀胱 经俞穴。 束骨穴意义: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 不能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横向传于穴外。 功能作用:输布水湿。 主治疾病: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认识针灸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 书。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 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 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
《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 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 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宋元时期的针灸家提出:四肢部列缺、后溪、内关、 外关、照海、申脉、公孙、足临泣八穴分别通向任、 督、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带八脉。意指这 些穴位分别能主治头面躯干部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 而通向奇经八脉。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 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 《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 在表之病;阳跷、阳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 之疑。”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 阴阳失调,脏腑失和, 气血偏盛偏衰,都与 经络、穴位有密切关 系,只有熟悉了经络 的循环分布、生理功 能,才能用经络学说 说明病理变化,指导 辨证归经,进行针灸 治疗。
(2) 脏腑辩证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古人称为“藏象”,藏,指 藏于内,就是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内脏生理、 病理所表现于外之征象,中医称心、肝、脾、肺、 肾为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脱、三焦为六 腑。脏腑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配合六腑,联 系五体、五官、九窍等,连结成为一个“五脏系统” 的整体。
针灸治病在脏腑证治方面的应用较多,如脏 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作腧穴, 是针灸施术的部位。
(3)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基本理论,是 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对自然界观察 和认识的总结。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 的方法论,古人用五行着重阐述“生化”,阴阳 着重阐述“极变”,相当于现代的“量变”和“质 变”。它自从被应用到中医学领域之后,便成为 脏腑、经络的理论基础,并作为一种认识人体生 命过程和疾病过程(即生、老、病、死全过程) 的方法论,阐明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 导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阴阳理论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在阴阳 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故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阴阳失调的 结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都是以恢复机体 阴阳平衡为目的。在针灸临床上常有左右 互取以及前后上下对应取穴法,这是阴阳互 引的针灸法则,充分体现了针灸疗法重视平 衡阴阳的核心思想。
五行理论的基本意义是以自然界五种基本物质代表 五种抽象的功能属性,借以反映事物之间相生相克 现象及其规律。五行学说对针灸临床有着广泛的指 导和重要作用。
八脉交会穴表 内关(手厥阴)→阳维 公孙(足太阴)→冲脉 后溪(手太阳)→督脉 申脉(足少阳)→阳跷 外关(手少阳)→阳维 临泣(足少阳)→带脉 列缺(手太阴)→任脉 照海(足少阴)→阴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