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
• 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分析某一商品在一国内 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 我们的分析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首先,位于不同 地区的该商品是同质的,也就是不存在任何的商 品质量及其他方面的差别。其次,该商品的价格 能灵活地进行调整,不存在任何价格上的粘性。 • 我们假定该商品是某种品牌的电视机。如果这种 电视机在甲地的价格是3000元,而在乙地的价格是 2500,则这一地区间的差价必然会带来地区间的商 品套利活动。
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简称PPP)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汇率决定理论,它 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对之进行系统阐述则 是瑞典学者卡塞尔(G.Cassel)于1922年完成的。购 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 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 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 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对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 关系的分析从某一商品在不同国家里的价格之间存 在的联系开始。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假设前提
• • • • 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 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同幅度的变动 物价为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 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 形式,但主要是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 1.绝对购买力平价 1. •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前提包括:第一,对于任何一种可 贸易商品,一价定律都成立。第二,在两国物价指数 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等。这样, 两国由可贸易商品构成的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下 列关系: ∑aipi=e∑ai * pi*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在经济学领域,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用以衡量不同国家间货币的相对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在一定的汇率条件下保持一致。
本文将详细探讨购买力平价的定义、历史背景、应用场景以及其对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购买力平价的定义购买力平价是一种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数据的方法,尤其是涉及到货币和价格水平时。
其核心思想是:在无运输成本、无贸易壁垒及商品市场完全竞争的理想情况下,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通过汇率调整后保持一致。
PPP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两种:相对购买力平价和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侧重于某一特定商品在不同国家价格的一致性,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强调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
二、购买力平价的历史背景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20世纪初提出。
当时,他试图通过将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商品价格差异归于汇率波动来解释各国经济的不均衡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购买力平价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国际贸易现象,还可以作为全球经济比较的重要工具。
启动PPP理论的关键事件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该体系促进了货币稳定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日益增多,调查和理解不同国家间价格水平差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三、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计算购买力平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基于单一商品和基于一揽子商品。
基于单一商品的方法通常使用“汉堡指数”,即通过比较汉堡包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来估算其PPP。
而基于一揽子商品的方法,则旨在通过比较多个代表性商品(如食品、衣物、住房等)的价格来得出更加全面的PPP指标。
1. 汉堡指数汉堡指数是最为著名的单一商品比较法,它来源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一项研究。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 思想的源头:大卫.李嘉图
▪ 正式提出者: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赛尔 Gustav.Cassel 1916年提出,并在1992年出版 的《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书中阐述
▪ 理论基础——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 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edman
结论:
▪ 就总价格指数而言,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 立;
▪ 非贸易品的价格会影响汇率。在总价格指 数不变时,本国非贸易品价格的相对上升 导致本币升值,本国贸易品价格的相对上 升导致本币贬值。
Balassa-Samuelson Model
在穷国:PN WN / QN 和PT WT / QT
在富国:PN* WN* / QN* 和PT* WT* / QT* 假定在每个国家所有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同,即
1. 一价定律
★ 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同一货币衡 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是一致 的。否则商品套购活动就会发生,直到其价格 差异的消除。
Pi = e ·Pi *
上式中: P 表示本国物价;
P*表示外国物价
e 表示直接标价的汇率。
2.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思路和观点
◆ 理论基础:一价定律和货币数量论。
(2)相对购买力平价
主要观点
★ 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与变
动,认为汇率的变动由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决定,是两国 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变动率之比。
基本公式
e1
P1 / P0 P1* / P0*
.e0
…………..(4)
例2,假如某段时期,日本商品价格从100日元上升
到150日元,同期美国商品价格从1美元上升到1.25美元, 那么,相对购买力平价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
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
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
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
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
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
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购买力平价说

国际金融——购买力平价说购买力平价说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购买力的两种表现形式,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其中,每一方面又包括两小点的内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其发展历史和主要论点,购买力的两种表现形式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包括其理论贡献和缺陷。
下面我们逐一说明:——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历史。
它主要分为4个阶段。
·16到17世纪,西班牙的瓦纳瓦罗及巴纳斯等人提出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汇率贬值是由于国内的物价上涨的具有购买力平价思想的观点。
·18世纪下半叶,瑞典的克里斯蒂尼尔提出汇率贬值是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引起的论点,具有明显购买力平价思想。
·19世纪,英国实行金本位时期,停止银行券兑换,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后,购买力平价思想已在政府与经济学界有着广泛影响。
·20世纪初,瑞典的古斯塔夫·卡塞尔将这一思想认识予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于1922年提出,并正式命名为购买力平价理论。
然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论点。
按照一定汇率购进外国货币,就是购进外国货币购买力,因为该货币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反之,本国人将本币售与外国人,等于把本国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售与外国人。
因此,本国货币所表示的对外国货币的比价即汇率,主要是以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所具有的购买力为依据的,故而决定两国货币汇率“首先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购买力平价。
由于购买力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汇率又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来表示。
——然后我们看一下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表现形式。
它主要是包括3个公式,把这3个公式掌握就可以了。
首先看一下绝对购买力平价。
反映在一定时点上,两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的。
如上所述,以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货币购买力。
用公式表示为:均衡汇率R=PA/PB(公式一)即1单位B国货币以若干单位A国货币所表示的价格。
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研究综述

一、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内容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国际宏观经济学以及汇率决定理论的重要基础,其渊源已久。
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对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全面阐述及其地位确立来自于卡塞尔在1922年的贡献(即Cassel,1922),但实际上,1916年他就已经提出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一般思想(见Cassel,1916,p62)②。
该思想基于如下考虑:如A国货币的购买力是,而B国货币的购买力是1/PB,那么在均衡条件下,两种货币的相对值应当反映它们的相对购买力,即 1918年,卡塞尔正式将这一关系命名为“购买力平价”。
众所周知,购买力平价包括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基于一价定律即如果抽象掉竞争市场上的套利所存在的不完美因素(如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障碍),那么同种物品在两国的价格将相等。
推而广之,绝对购买力平价即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应当等于两国总体价格水平之比:其中表示国内的总体价格水平表示国外总体价格水平为商品篮子中的第i种商品的价格。
这暗含了计算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水平所使用的商品篮子完全相同,此外它们在篮子中的权重也相同,这些较强的假设可保证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
然而正如Dornbusch(1987)所说,在现实当中,“信息成本和贸易障碍阻碍了不同空间的价格完全相等,但这些贸易障碍并未排除在不同地点上任何给定商品的同种货币的价格会密切相关,并确实存在套利,它们只是不能完全相等。
贸易障碍和不完全竞争当然也可能使空间价格出现差异,这进一步限制了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成立”。
作为一种调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对此做了一点放松,它允许存在一定且固定的贸易成本(以常数η表示):式中的上三角“^”代表各变量的百分率变动,即两国间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变动率之差。
因而,购买力平价有绝对和相对两种含义:绝对购买力平价在当一单位本国货币用市场汇率转化为外国货币时,其购买力在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之间恰好相等时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实证探讨

内容摘要购买力平价论是卡塞尔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
这种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所以嫩能够够能够互相兑换,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国内具有购买力,因而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这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大小之比。
近年来,人民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使得购买力平价理论所决定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民币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出现了一些研究,但结论不一。
本文从购买力平价理论出发,系统的阐述了该理论及其发展。
本文采用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采用了ADF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 协整检验等方法,对人民币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再检验。
关键字: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改革目录一、购买力平价理论与模型 (3)(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形成背景 (3)(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概述及发展 (3)(三)近代有关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 (4)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模型的选择 (4)(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两种基本形式 (4)(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模型的种类 (4)(三)购买力平价理论实证的模型的选择 (5)三、购买力平价理论实证检验 (5)(一)数据样本的选择采集 (5)(二)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单位根检验 (6)(三)三变量形式的购买力平价检验 (6)四、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带来的启发 (7)(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7)(二)税收体制改革 (7)五、结论及今后改进方向 (8)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实证探讨购买力平价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首先,它是换算各国有关经济指标的一个较好的工具,即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的汇率来换算各国有关同一经济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等),可以避免按现行国际市场的实际汇率来换算对实际经济水平的歪曲。
而现行的市场实际汇率,由于要受一国货币在国际市场撒谎能够供求关系和外贸商品、劳务的价格波动与偏离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与以购买力平价来决定的汇率往往有忽高忽低的差异,以致会扭曲各国的实际经济水平。
购买力平价

e = PI$ PIFC
• PI$:美國的物價指數 • PIFC:外幣的物價指數
•相對式購買力平價條件 (Relative Version of PPP Condition)=>適用於長期均衡匯率的衡量, 不適用於短期均衡匯率的衡量。
•
I
e FC
:代表外國的預期通貨膨脹率
– 相對式購買力平價條件的另一形式:
E (e1) – e0 e0
=
I
e $
–
I
e FC
1
+
I
e FC
–或
E
(e1) – e0
e0
≈
I
e $
–
e
I FC
購買力平價條件圖解
圖中的A點表示,若本國比外國預期通貨膨脹率高2%,則外 幣將會升值2%,B點則顯示,若本國比外國預期通貨膨脹率 低2%,則外幣將會貶值2%。
國際平價條件
購買力 平價條件
一般化 費雪效應
條件
利率 平價條件
國際費雪 效應條件
不偏遠期 匯率條件
購買力平價條件 的三種型式
單一價格法則
絕對式購買力 平價條件
相對式購買力 平價條件
– 購買力平價學說主張,在自由貿易之下,市場沒有不 完全性,且商品市場具效率性時,一單位本國貨幣 (HC) 應該在全世界各地均有相同的購買力。
最後一項是貿易收支。擴大中的貿易逆差(Trade deficits),常與該國貨幣貶值相關。因為貿易逆差 就是欠錢,欠其它國家的錢。這些錢終有一天要還的。 每個主權國家,以自行印製鈔票的能力,它可以印出 所有欠款的面額。但問題是,債主拿回一億的某某幣, 是否還是當初一億的價值。最糟的狀況,就是所有債 主都認為這個國家的貨幣快撐不下去了,同時要求償 付。債主可以一直印鈔票來付錢,但那麼多的錢在市 面上流通,它常會失去原有的價值。而且,傳統上認 為,幣值降低,可以縮小貿易逆差。中央銀行是否會 藉由幣值,來控制逆差擴大,是值得考慮的。
购买力平价报告

一、理论介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说购买力平价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 Gu stav Cassel)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式提出, 由于一战带来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货币的购买力不如从前。
而购买力评价说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金本位缺失带来的问题,主张在不同国家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货币兑换关系。
购买力平价说将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购买力。
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一个国家对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决定了汇率的大小。
对一个国家的货币的需求, 其实是对这种货币的购买力的需求, 所以货币的汇价应该由它们的相对购买力来决定。
再者,购买力主要通过价格水平表示出来,具体而言,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如下:1.购买力平价的绝对形式e=P a/P b=(1/P b)/(1/p a)e为汇率,指1单位B国货币(此文指美元)以A国货币表示的价格,P 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 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由于物价总在变动,所以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它意味着汇率由两国可贸易商品的一般物价水平之比所决定,而购买力就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即由两国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决定。
2.购买力平价的相对形式:e1/e0=(p a1/p a0)/(p b1/p b0)e1,e0分别表示当期和基期的汇率,p a1,p a0分别表示A国当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p b1,p b0分别表示B国当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两个时点之间汇率的变化。
汇率的变化由两国的物价(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动所决定。
如果本国的物价上涨率或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则本币贬值。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有趣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
这个指标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首创,现在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的标准。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一种经济理论和经济指标,它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价值,评估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相同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能力。
其核心理念是,假设在一个理想条件下,相同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应该以相同的价格出售,这个价格通过货币汇率进行调整。
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国际经济学、比较经济研究以及全球经济政策制定等领域。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概念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原理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
他提出,由于市场力量和消费者行为,商品价格会趋向于在全球范围内均衡。
因此,如果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能够反映出它们对相同商品的购买能力,那么汇率就能正确衡量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价值。
简单来说,PPP认为,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应当趋于一致,特别是在考虑到汇率之后。
因此,各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应当能够通过计算特定商品篮子中的平均价格来进行比较。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购买力平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计算: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通过比较一篮子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来确定两国之间的汇率。
这种方法主要基于“无套利”原则,即在自由市场中,没有人能够从价格差异中获利。
例如,如果某国的一篮子商品价格为100元,而另一国同样的一篮子商品价格为200元,则按照绝对PPP法则,两国的汇率应该是1:2。
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考虑了两国之间物价变化的影响。
其公式通常为: [ = ] 其中,(E)代表汇率,而(P)代表物价水平。
此公式表示的是两个时间点之间汇率的变化与物价水平变化之间关系。
统计方法:有时,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会采取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大量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推算,以估算一国货币的购买力。
购买力平价的重要性国际贸易分析:PPP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衡量标准。
了解各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可以帮助各国更好地进行国际贸易决策,避免由于汇率波动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某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被“低估”或者“高估”,那么,什么是币值“低估”或者“高估”呢?如何来判断货币币值的低估或高估呢?这就涉及到均衡汇率水平的计算。
计算均衡汇率水平又和汇率理论密切相关。
最早提出的汇率决定理论是购买力平价。
简单介绍下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一、购买力平价的用途正式提出购买力平价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22年提出的。
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目的,是为一战后遗留的赔款问题提供一个货币标准。
从目前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经济学上有两个用处:第一,测算长期均衡汇率,判断货币价值是否高估或低估,或者是寻找实际汇率波动的中心。
第二,比较各国经济实力。
作为一种换算工具,将一国的GDP 或者是GNP 由本国货币换算成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来进行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1、基本思想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中国人为什么需要美元是因为它能够在美国购买商品,同样,美国人为什么需要人民币,是因为它能够在中国购买商品。
人民币交换美元的比率,实际 上就是用人民币购买力交换美元购买力的比率。
所以,汇率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所以称为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我们来介绍下一价定律。
2、一价定律一价定律是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相同。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b a SP P =,S 是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属于直接标价法,Pa 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Pb 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如果这一等式不成立,就会产生套利行为。
比如,一件衣服在美国的市场价格是100美元,同样的衣服在中国的市场价格是800人民币,那么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就是8RMB/$。
如果市场汇率不是8,是9RMB/$,那么就会出现套利机会,衣服在中国的价格转换成美元就是800/9=89美元,套利者就会用89美元在中国购买一件衣服,然后到美国以100美元的价格卖出,获利11美元。
第7章__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和国际费雪效应

假设有以下的市场信息:即期汇率为$1.4000/£ , 3个月远期汇率为$1.3860/£ ,英国3个月利率为 3%,美国3个月利率为2.25%,现假定交易者可 用以交易的额度或金额为£ 2 000 000或£ 2 800 000。
14
第7章 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和国 际费雪效应
其中,r * ΔS是两个比率的积,是一个“二阶小量”,忽略不计,
于是上式变为:
ΔSe = r − r *
(3)
无抛补利率平价的含义: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等 于本国货币的预期贬值(升值)幅度。
10
抛补利率平价含义:
(1)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等于本国 货币的远期贴水(升水)。
1
第7章 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 和国际费雪效应
2
第7章 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和国 际费雪效应
7.1 国际套利
7.1.1 套汇 所谓套汇(Arbitrage),就是利用两个或三个不同外汇 市场之间某种货币的汇率差异,分别在这几个外汇市 场上一面买进一面卖出这种货币,从中赚取汇率差额 利益的外汇交易形式。
23
第7章 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和国 际费雪效应
24
本章小结
国际套利活动一般分为套利、套汇和投机。 外汇市场上主要的平价关系包括:利率评价、购 买力评价和国际费雪效应。 利率评价解释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差异同即期汇 率、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并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收 支、物价水平的范畴,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研究汇 率的变化,奠定了现代汇率理论的基础。 根据投资者是否将投资资金进行远期交易,即套 期保值交易来规避风险,把利率平价分为抵补利 率平价和无抵补利率平价两大类。利率平价主要 研究远期汇率是如何决定的,而无抵补利率平价 研究的则是预期汇率的决定。
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

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读后感从材料及课本章节可以知道作为诸多汇率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之一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拥有长远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争议,它具有合理性作用也存在着局限性。
首先是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
对该理论作出清晰而系统阐述的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认为本国人对外国货币及外国人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双方货币在各自市场上所具有的购买力,即可以买到生产的商品和劳务。
从而得出货币的价格取决于它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就由两国货币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比率决定。
购买力比率即为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相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商品价格水平之比,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该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从理论上避开了一价定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更具有应用价值,但是相对购买力平价要求基期存在绝对购买力平价,这种先决条件同样很难成立。
就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作用来说,在浮动汇率制下,该理论是一种能够回答汇率如何决定的学说,有较大的实用性。
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受到过普遍重视并较广泛地利用。
另外该理论提供了一种简化的方程式,表明了汇率与物价这两种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其在论证上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汇率与物价的联系出发,在一定条件下购买力平价可以成为确定汇率的重要因素。
同时,该理论指出了不兑现纸币条件下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及其对本国货币汇率的不利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在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有重要意义。
然而从课本及材料中可知,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较大局限性。
现实世界的经济发展与它所要求的完全自由贸易,交换商品的均质性,交易费用的忽略等都有出入。
《购买力平价理论》课件

未来研究重点和展望
深化对购买力平价理 论的理解
进一步挖掘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内 涵和外延,深化对其经济含义和 政策含义的理解,为政策制定提 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探索与其他理论的融 合
尝试将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国际金 融、汇率等其他经济理论相融合 ,构建更为综合的经济分析框架 。
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 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将面临新的挑 战和机遇。未来研究应关注全球 经济一体化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 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该理论更好 地解释和预测全球经济现象。
偏好无差异
描述
偏好无差异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国 家生产的同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同
,即消费者的偏好无差异。
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自由贸 易条件下,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 需求不受生产国别的影响,因为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前提
偏好无差异的前提是全球消费者 对同种商品的需求具有一致性,
不受文化、习惯等因素影响。
在国际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政策协调
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帮助各国政府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经济状况,从而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例如,各国可以通过比较物价水平来制定更加合理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贸易政策
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可以用于制定贸易政策。例如,政府可以根据该理论评估关税和贸易壁垒对国内物 价的影响,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贸易政策。
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完全可自由兑换
01
描述
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完全可自由兑换是指商品和资本可以不受限制地
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02
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条件
下,汇率能够反映两国货币的相对价值,即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
第三章 汇率决定的原理(Ⅱ)

本国国民收入↑→进口↑→外汇需求↑→本币贬 值(直接标价法的汇率↑); 本国价格水平↑→实际汇率↑→本国产品竞争力 ↓→经常帐户恶化→本币贬值(实际汇率恢复原 状); 本国利率↑→资本流入→本币升值; 预期未来本币贬值→资本流出→本币即期贬值。
(3)对国际收支说的简单评价 第一,国际收支说指出了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 存在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全面分析短期内汇率 的变动和决定; 第二,与购买力平价说及利率平价说一样,国 际收支说也不能被视为完整的汇率决定理论; 第三,国际收支说是关于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 因为它认为是国际收支引起的外汇供求流量决 定了短期汇率水平及其变动。
三、贬值对国际资本的影响
1、贬值对长期国际资本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贬值会鼓励长期资本流入。因为一国汇率下 调,使得同样的国外投资可购得比以前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务, 从而有利于吸引外商到该国进行投资和追加投资。不过,在即 定利润率的条件下,汇率下跌也使得外商汇回母国的利润减少, 因而也可能出现不愿追加投资或抽回资本的情况。因此,一国 货币汇率下跌能否真正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还取决于外商在 汇率下跌前后获利大小的比较,以及贬值后是否造成经济状况 恶化、货币发生危机的可能性等因素的影响。 2、贬值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一般来说,贬值会导致短期资本外逃。短期资本逐利性强、 流动性大,尤其游资,极具投机性,因此,一旦贬值使金融资 产的相对价值降低,短期资本就会抽逃,同时,贬值还会造成 一种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利率水平,打破“利息平价”关 系,诱发投机性资本外逃。
二、贬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贬值会给一国通货膨胀带来压力,引起物价上涨。 1、从进口来看,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若进口的 多是原材料、中间产品,且这些物品弹性小,必然导致进 口成本的提高,由此引发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2、从出口来看,贬值会刺激出口,但若贬值的前提是国 内经济状况不好,则在短期内会加剧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 甚至引起出口商品国内价格的高涨,由此也会影响其他相 关产品的物价上涨。 3、从货币发行量来看,如果贬值增加了出口,改善了贸 易收支,通常也会导致该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央银行也 同时必须投放相同价值的本币,在没有有效的对冲操作的 条件下,必然会增大该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一国如 果要想使贬值发生正效应,必须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予以 搭配。
购买力平价

短期匯率的走勢往往起伏劇烈,因為投機者和 政府干預對短期匯率變動扮演重要的角色。但長期 的匯率走勢,反應的是經濟的基本面變化,包括通 貨膨脹、利率、生產力和貿易收支等四個項目。 我們先看利率和通貨膨脹。原則上,假如一個 國家的實質利率相較於其它國家呈現上升的狀況, 那麼這個國家的貨幣會走強。值得注意的是,實質 利率這四個字。實質利率代表的是已經考慮通貨膨 脹後的利率。(費雪公式: 名目利率=實質利率+預 期通貨膨脹率)
舉個例子,甲國名目利率0%,通貨膨脹是-3%。乙 國名目利率5%,通貨膨脹4%。那其實是甲國的實質利 率高。會對匯率產生影響的是實質利率,不是名目利 率。很多人比較國際利率,就拿名目利率出來比,是 在兩國 通貨膨脹程度相同時,才行得通的作法。 同樣的道理,假如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趨緩時,該國 貨幣會走強。除了可以用上一段的道理,因為通貨膨 脹下降,等同於實質利率上升來解釋之外,也可以用 等價理論來解釋。譬如,甲乙兩國貨幣本來是一比一, 某年甲國通貨膨脹2%,乙國3%。同樣100塊的麥當勞套 餐,在甲國變102塊,乙國則是103塊。現在甲國貨幣 102塊就可以買到乙國貨幣103塊才能買到的東西,這 不就是甲國貨幣升值嗎?
• 單一價格法則 (Law of One Price)
– 從任何一種商品在兩國的價格,可以算出均衡匯率, 如下式: P$ e= PFC
• e:代表均衡匯率,美式報價 • P$:代表該商品的美元價格 • PFC:代表該商品的外幣價格 (FC)
• 絕對式購買力平價條件 (Absolute Version of PPP Condition)
文章來源:綠角財經筆記 /
最後一項是貿易收支。擴大中的貿易逆差(Trade deficits),常與該國貨幣貶值相關。因為貿易逆差 就是欠錢,欠其它國家的錢。這些錢終有一天要還的。 每個主權國家,以自行印製鈔票的能力,它可以印出 所有欠款的面額。但問題是,債主拿回一億的某某幣, 是否還是當初一億的價值。最糟的狀況,就是所有債 主都認為這個國家的貨幣快撐不下去了,同時要求償 付。債主可以一直印鈔票來付錢,但那麼多的錢在市 面上流通,它常會失去原有的價值。而且,傳統上認 為,幣值降低,可以縮小貿易逆差。中央銀行是否會 藉由幣值,來控制逆差擴大,是值得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