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ch 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合集下载

林奇综合征

林奇综合征
年龄分布广(26—87岁),95%的患者<65岁,60% 的患者<50瘤的异质性; 子宫下段内膜癌。
女,47岁,子宫下段肿物
▲ Lynch 综合征相关卵巢癌
▲Lynch综合征检测方法:初步筛查和诊断性检测
A: 初步筛查
1)PCR检测MSI不稳定性 利用5对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完成2个单核苷酸重复序列(BAT2和 BAT26)和3个双核苷酸重复序列(即D2S123、D5S346和D17S250) 的MSI分析。 这5个微卫星序列中如有2个或以上位点突变则称为高频MSI(MSIH),如果只有1个位点突变称为低频MSI(MSI -L),如果这5个微卫 星序列均无突变 称为微卫星灶稳定
错配修复基因突变:MMR任一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细胞错配 修复功能缺陷,结果产生遗传不稳定,当导致高水平微卫星不稳 定性(high level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H),使突 变积累,最终导致肿瘤发生.
▲ Lynch 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学特点
MSI:微卫星序列的插入或缺失,导致微卫星数目变得不稳 定,导致该重复序列区变长或缩短。
B:错配修复基因的胚系突变(Mismatch Repair genes, MMR):
错配修复基因:细胞内负责对碱基错配进行修复的基因,主 要包括MSH2, MSH6, MLH1, PMS2,正常情况下,MMR能对微 卫星不稳定性进行修复,使之恢复正常
注意:1. 不是所有MMR蛋白表达缺失都是由MMR基因突变引起 (LS), 10-15%的非Lynch综合征相关性癌有MMR缺陷,MLH1启 动子基因甲基化和BRAF V600E突变引起MMR缺陷
2.LS不是都为MSI-H, 反之,MSI-H不一定都引起LS

林奇综合征

林奇综合征

2 型(非典型)以结肠外的肿瘤为重要特征。还包括 2 种亚类的林奇综合征: MuirTorre 综合征和 Turcot 综合征,前者合并有皮脂腺瘤和角化棘皮瘤,后 者主要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阿姆斯特丹标准
至少有 3 个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或其他林奇综合征相关的肿瘤;一个 亲属是另外两个的一级亲属;至少影响了连续两代人;在 50 岁之前 至少诊断有 1 种肿瘤;在结直肠癌患者中,需排除家族性腺瘤性息 肉病;肿瘤已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测得到了证实)
定义
林奇综合征的患者会患有多种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 胃癌、泌尿系统肿瘤、脑胶质瘤、消化系统肿瘤(胆囊、胆道、胰腺、小 肠),这些肿瘤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非同时出现
在首发肿瘤确诊后, 10 年内患有另一种肿瘤的概率是 25%, 15 年内的概 率是 50%。而以子宫内膜癌为首发肿瘤的患者,并发另一种肿瘤 的中位时 间是 11 年;以卵巢癌为首发肿瘤的患者,并发另一种肿瘤的中位时间是 5.5年。因此,在患有林奇综合征的家族中,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可以视为 “前哨”肿瘤,提示患者存在并发更多肿瘤的可能
林奇综合征分型
1 型(典型)的重要特征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发病年龄早(平均年 龄 45 岁),近端结肠侵袭,同时性或异时性表达的结直肠癌大量出现,一些 结肠外的恶性肿瘤过度出现,低分化的病理学表现(包括类黏液和印戒细胞为 特征的结肠癌,Crohn 样的反应,肿瘤侵及淋巴细胞),结肠癌的生存率改善, 亚临床腺癌的加速恶性转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系统对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起到重要作用,肿瘤细胞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受 体会抑制自身免疫,引起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程序性死亡受体 1( PD-1)是 T淋巴细胞上的一种抑制性受体,在肿瘤细胞中与其主要配体程序性死亡配体 1 (PD-L1)相互作用,使 T 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受到影响,同时抑制对肿瘤 细胞的杀伤作用。因此阻断 PD-1 信号可有效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从而增强 杀伤肿瘤的免疫应答

林奇综合征名词解释

林奇综合征名词解释

林奇综合征名词解释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是一种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也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

它主要涉及遗传性的DNA修复基因突变,导致家族成员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这种综合征的特点是家族中有多人患有大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小肠癌、输尿管和肾盂癌、卵巢癌、肝癌、胰腺癌、脑瘤和皮肤癌等多种癌症。

林奇综合征通常是由MLH1、MSH2、MSH6或PMS2等DNA修复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这些基因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和防止肿瘤形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在DNA复制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无法得到及时修复,从而增加了癌症的风险。

林奇综合征的诊断通常基于家族史和基因检测。

对于有家族史的个体,基因检测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

一旦诊断为林奇综合征,家族成员可以接受定期的筛查和监测,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癌症。

预防和管理林奇综合征的主要策略包括定期的癌症筛查、遗传咨询和心理支持。

对于已经确诊的癌症患者,治疗方案通常与常规癌症治疗相同,但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更频繁的检查,以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新的癌症病灶。

总的来说,林奇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由DNA修复基因的突变引起,导致家族成员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增加。

通过基因检测、定期的
癌症筛查和遗传咨询,可以及早发现和管理这种综合征,从而降低癌症的风险和影响。

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张群;王玲;韩丽英【摘要】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既往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cancer,HNPCC),是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的胚系突变引起.LS患者有多种癌变倾向、发病低龄化及家族易感性,可同时或异时发生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卵巢癌、胃癌和乳腺癌等,女性患者中EC与之最为密切,目前我国对于LS相关EC(LS-EC)认识尚不足,并未形成完整的诊疗标准或指南.为提高对LS-EC的认识,综述LS-EC的分子机制、临床病理特征、筛查及诊断、临床治疗手段、预防等.【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年(卷),期】2019(046)005【总页数】4页(P564-567)【关键词】林奇综合征;子宫内膜肿瘤;DNA错配修复;基因;诊断;治疗【作者】张群;王玲;韩丽英【作者单位】130000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130000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130000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患者一生中罹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ncer,EC)(25%~60%)、结直肠癌(40%~80%)和卵巢癌(4%~24%)的风险增高[1]。

我国E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EC亦是LS中最常见的肠外癌,常被称为是LS患者的“前哨癌”[2],占所有EC的2%~5%[3]。

本文综述LS相关EC(LS-EC)的相关前沿内容,以提高临床及病理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重视,进而通过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LS及其相关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1 分子机制LS 患者因MLH1、MSH2、MSH6、PMS2 或EPCAM等出现缺失,导致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功能缺失,最终导致基因组中高度重复DNA序列不稳定,即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关键区域的MSI则会对正常信号通路转导、基因翻译与转录以及蛋白修饰表达等产生影响,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此外EPCAM是MSH2上游基因,其缺失引起MSH2启动子的高度甲基化,并导致MSH2基因失表达。

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1年第13卷第4期• 81 •个案报道与文献复习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齐月,许天敏,顾宁宁,王晓君,王鑫,祝贺*作者单位:13_吉林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作者简介:齐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 通信作者,E-mail:*****************【关键词】林奇综合征;子宫内膜癌;筛查【中图分类号】R 737.3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4020(2021)044)81-06doi:10. 3969/j. issn. 1674^020.2021. 04. 20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胚系突变导致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而引起的1]。

LS是遗传性大肠癌(hereditary colorectal cancer,CRC)的最常见表现。

在女性患者中,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亦是L S最常见的肠外肿瘤,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Lynch syndrome related endometrial cancer,LS-EC)占所有E C的2%。

目前尚无LS-E C的诊治指南,我国对LS-E C的筛查体系及相关研究未完善,现报道1例就诊于我院的LS-E C患者,与大家分享诊治体会及相关前沿内容,以提高临床医生及病理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病历资料1.1病史患者,女,47岁,G2P,,以“月经周期延长9个月,发现子宫内膜癌2天”为主诉人院。

既往月经规律,13岁7天/25天,近丨年月经周期逐渐延长至30〜60天。

lynch综合征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lynch综合征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lynch综合征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又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简称HNPCC),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癌症综合征。

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结直肠和其他消化道器官的癌症,具有家族聚集性和早发性特点。

Lynch综合征患者往往在40岁以下就会发展出结直肠癌或其他相关癌症。

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按照以下顺序来介绍Lynch综合征:首先,我们将解释Lynch综合征的名词含义,并对其进行详细分类;其次,我们将对Lynch综合征进行整体概述,包括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等;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Lynch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和特点,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Lynch 综合征的遗传机制以及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发病机理;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简要总结文章内容并提出相关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Lynch综合征的全面解释和说明。

通过对该综合征的概述、症状特点、遗传机制和发病机理等方面的详细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Lynch综合征的本质和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一遗传性癌症综合征。

2. Lynch综合征名词解释Lynch综合征,也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简称HNPCC),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肠道癌症综合征。

它是由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些基因与DNA修复机制有关。

Lynch综合征是以家族史中多个成员患上结直肠癌或其他相关肿瘤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

其主要特点是早发生、高度侵袭性和位于结直肠或其他消化系统器官的肿瘤。

此外,Lynch综合征还可导致其他类型的癌症,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泌尿系统肿瘤等。

该综合征通常由四个基因突变引起:MLH1、MLH2、MSH6和PMS2。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支文雪;詹阳【期刊名称】《中日友好医院学报》【年(卷),期】2018(032)005【总页数】4页(P298-300,303)【作者】支文雪;詹阳【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0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既往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MLH1、MSH2、MSH6 或(和)PMS2的胚系突变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而引起。

其家族易感者一生中均具有发展成癌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及其它的癌,包括小肠癌、胃癌、胆管癌、卵巢癌、肾盂/输尿管癌、皮脂腺肿瘤等。

LS患者约占所有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患者的2%~3%,EC是LS患者肠外最常见的肿瘤,约50%的LS女性患者临床首发症状表现为EC[1],因此 LS相关性EC(LS-EC)逐渐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确诊EC与LS相关对LS患者及其家属的早期诊断、筛查和预防等均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LS-EC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国内相应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

本文将就LS-EC的相关分子机制、检测方法、临床病理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分子机制LS 患者由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胚系突变导致。

当 MMR 基因(MLH1、MSH2、MSH6、PMS2)有缺陷时,错配不能被修复进而产生突变,尤其是在微卫星这种具有重复序列的区域,从而产生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表型。

林奇综合征相关妇科恶性肿瘤管理(全文)

林奇综合征相关妇科恶性肿瘤管理(全文)

林奇综合征相关妇科恶性肿瘤管理(全文)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癌症综合征,发病根源是由于细胞DNA错配修复(MMR)系统中的MLH1、MSH2、MSH6和PMS2基因突变,阻碍了细胞DNA合成过程中的错配修复,主要包括结直肠癌(CRC)、子宫内膜癌(EC)和卵巢癌(OC)。

妇科恶性肿瘤通常是女性林奇综合征的先发癌症,规范林奇综合征相关妇科癌症的管理,可以为患者自身的治疗、随访及监测等提供有效的指导,而且可以使其亲属通过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等实现对癌症的预防及早诊早治。

一.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哪些情况下应筛查林奇综合征?二.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如何筛查林奇综合征?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有四种方法可利用肿瘤组织对林奇综合征进行初筛,即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MSI)、甲基化检测的免疫组化(IHC)、伴/不伴甲基化检测的IHC联合MSI,以及基于下一代测序(NGS)的胚系检测。

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行林奇综合征筛查的方法建议如下。

强烈建议使用肿瘤MMR或MSI状态来识别需要进行胚系MMR检测的女性。

没有证据表明MSI优于MMR免疫组化检测,反之亦然。

在进行MMR免疫组化检测时,建议使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活检/切除肿瘤标本对所有四种MMR蛋白进行检测。

如果鉴定出MLH1蛋白缺失或初筛显示MSI-H,建议使用启动子甲基化特异性PCR来鉴定MLH1沉默的可能,从而进一步筛选出需要NGS的病例。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情况中的一小部分是由于MLH1的体系甲基化或致病突变。

BRAF免疫组化或测序不能用作妇科恶性肿瘤中体细胞MLH1高甲基化的代表。

对于卵巢癌患者,强烈建议在非黏液浸润性上皮肿瘤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或新鲜冷冻的肿瘤组织上进行体细胞NGS,其中应包括BRCA1/2和林奇综合征基因。

如果肿瘤检测提示林奇综合征,但胚系NGS上没有与林奇综合征相关的致病突变,建议临床医生寻找是否存在其他体系或胚系致病突变,如双等位基因MuTYH、POLE和/或双体系MMR相关基因致病突变,这些可能具有预后意义。

《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筛查与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筛查与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Lynch综合征定义及遗传特点
Lynch综合征定义
Lynch综合征,也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由于DNA错配修复(MMR) 基因突变引起。
遗传特点
Lynch综合征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家族中多代均可出现相关肿瘤 ,如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MMR基因突变导致DNA复制过 程中的错配修复功能受损,从而增加肿瘤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01
02
03
04
健康饮食
建议患者保持均衡的饮食,增 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 物的摄入。
规律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戒烟限酒
建议患者戒烟限酒,以降低烟 草和酒精对身体的损害。
保持良好的心态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避免过度焦虑和恐惧,以利 于疾病的康复。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解读主要成果总结
深入阐述了Lynch综合征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
通过解读,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Lynch综合征与子宫内膜癌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临床 医生和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系统梳理了筛查与防治的现状与挑战
通过对当前筛查与防治工作的梳理,我们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后续的研究和实 践提供了方向。
03
防治措施与建议
预防性手术切除指征及时机选择
指征
对于确诊或高度疑似Lynch综合征的女性 ,建议进行预防性手术切除,以降低子 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具体指征包括家 族遗传史、基因突变检测阳性等。
VS
时机选择
预防性手术切除的时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一般来说,对于年 轻、未绝经的女性,可以在完成生育后进 行手术;对于已经绝经的女性,则应尽早 考虑手术。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顾宁宁;许天敏;齐月;王鑫;王晓君;祝贺【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24(32)8【摘要】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其特征是家族性聚集,发病早,多见于右半结肠,伴同时性或异时性的肠外恶性肿瘤,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最常见的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其他肿瘤包括小肠癌、胃癌、胆管癌、卵巢癌、肾盂/输尿管癌、皮脂腺肿瘤等。

EC是女性最常见的Lynch综合征相关肠外肿瘤,终身风险高达40%~60%。

研究表明,女性错配修复基因携带者患EC的终身风险超过患CRC 风险。

目前国内关于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Lynch syndrome,LS-EC)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LS-EC的筛查、诊断仍未得到足够重视。

本文就LS-EC的发病机制、筛查、诊断、临床病理特征、预防及治疗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1522-1526)【作者】顾宁宁;许天敏;齐月;王鑫;王晓君;祝贺【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病理学研究进展2.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3.MMR蛋白表达结合林奇综合征肿瘤家族史在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4.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ynch综合诊断标准

lynch综合诊断标准

lynch综合诊断标准
Lynch综合征,又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癌症综合征,主要与结直肠癌和其
他消化道癌症相关。

Lynch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族史,家族中有两个或更多亲属患有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小肠癌、泌尿系统癌症或其他相关癌症。

2. 早发癌症,患者本人在50岁之前患有结直肠癌、子宫内膜
癌或其他相关癌症。

3. 多发性肿瘤,患者本人或家族中有两个或更多原发性癌症,
其中至少有一种是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小肠癌
或泌尿系统癌症。

4. 幼年癌症,患者在25岁之前患有结直肠癌或其他相关癌症。

5. 亲属关系,至少有一名患有相关癌症的亲属是患者的一级或
二级亲属。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史、遗传学检测以及肿瘤病理学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来进行Lynch综合征的综合诊断。

如果怀疑患者可能患有Lynch综合征,建议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人林奇综合征家系标准

中国人林奇综合征家系标准

中国人林奇综合征家系标准
中国人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肠癌和其他多
种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林奇综合征家系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家族史
林奇综合征家族至少有三个代际中出现过癌症病例,其中至少有一个人在50岁以前诊断出结直肠癌或其他与林奇综合征有关联的癌症。

2. 癌症类型
林奇综合征家族中出现的癌症类型主要包括结直肠癌、胃癌、肝癌、胆道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脑癌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等。

其中结直肠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3. 年龄
林奇综合征家族中癌症的发病年龄一般较年轻,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

4. 多发性肿瘤
林奇综合征家族中个体通常会出现多发性肿瘤的现象,即一个人会患上多种类型的癌症,如结直肠癌和胃癌。

5. 风险评估
对于林奇综合征家族成员,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风险评估。

具体包括基因检测和肠镜
检查,来确定个体是否携带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以及是否存在肠道息肉或癌前病变等。

除此之外,防治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携带有林奇综合征基因的人群,应该进行
定期的肠道和其他器官的检查和筛查,早期发现肿瘤病变,减少癌症的发生。

此外,采取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均衡、定期运动、戒烟限酒等,可以帮助降低癌症的发生风
险。

子宫内膜癌相关林奇综合征筛查方法的研究

子宫内膜癌相关林奇综合征筛查方法的研究

子宫内膜癌相关林奇综合征筛查方法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相关林奇综合征筛查方法的研究导言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女性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部分子宫内膜癌与林奇综合征密切相关。

林奇综合征是一类遗传性疾病,易导致患者发生多种肿瘤,而其中包括子宫内膜癌。

因此,开展针对林奇综合征的早期筛查,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奇综合征的概述林奇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也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

患者常常在相对较年轻的时候发生结直肠癌和其他肿瘤,且有家族遗传性。

林奇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之一,近年来发现也与子宫内膜癌密切相关。

二、林奇综合征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林奇综合征的患者易发生结直肠癌、卵巢癌、胃癌等恶性肿瘤,而其中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研究发现,约5%至1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与林奇综合征相关联。

此外,具有林奇综合征的患者其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年龄相对较轻,且病情通常较为严重。

三、林奇综合征筛查方法1.家族史调查家族史是筛查林奇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对于患有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详细了解她们的家族史,特别是一级亲属中是否有结直肠癌等相关肿瘤的发生。

若存在家族史,需对患者进行进一步基因检测。

2.基因检测目前,已发现多个基因与林奇综合征的发生相关,如MLH1、MLH2、MSH6等。

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变异检测,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林奇综合征相关的遗传突变。

常用的基因检测方法包括多重PCR、PCR-RFLP、测序等。

3.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可检测肿瘤组织中MLH1、PMS2等蛋白的表达情况,从而判断其与林奇综合征的关联。

正常情况下,这些蛋白在肿瘤组织中会表达,并参与DNA修复等功能。

而在林奇综合征患者中,由于基因突变,这些蛋白可能会丧失表达。

4.子宫内膜组织检测对于高度疑似林奇综合征患者,当子宫内膜癌已经发生,且存在家族史时,可以通过对子宫内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来确定是否存在林奇综合征。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Lynch 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山东省立医院 刘鸣 Lynch syndrome related endometrial cancer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ereditary nonpolypsiscolorectal cancer, HNPCC ),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结直肠癌,占结直肠癌的3%,Lynch 综合征(Barnetson et al , N Engl Jmed 2006)特征是家族性聚集,发病年龄较早,多见于右半结肠,伴同时性或异时性的肠外恶性肿瘤,包括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及肾癌、膀胱癌、胰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

Lynch 综合征Lynch 综合征由碱基错配修复(MMR )基因缺陷引起。

错配修复基因的主要功能是纠正DNA 复制时单个核苷酸的错误配对,其突变会引起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ite instability ,MSI )、DNA 复制不能正常进行、或遗传信息发生错误传递。

Lynch 综合征目前发现的与Lynch 综合征密切相关的MMR 基因包括hMLH1、hMSH2、hPMS2和hMSH6,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其中以hMLH1、hMSH2基因突变最为常见,约占所有Lynch 综合征的90%。

Lynch 综合征约 2.3% 的子宫内膜癌及 3% 的结直肠癌为 Lynch 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和结直肠是Lynch 综合征肿瘤发生的主要部位。

(Ryan P et al, Cancer 2012; Resnick et al, ObstetGynecol 2009)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一生中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15%~60%,显著高于普通妇女人群中2.7%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Lynch综合征女性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非Lynch综合征女性患者的6倍(HR 6.2; 95% CI 2.2–17.3; p=0.001).(Andreas Obermair et al , J Cancer 2010)Lynch综合征诊断标准目前多数医学专家建议临床采用Bethesda标准:(1)50岁前诊断结直肠癌;(2)无论发病年龄, 同时或异时性患结直肠癌或HNPCC相关肿瘤;(3)<60岁结直肠癌患者中检测到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4)结直肠癌患者中有≥1例一级亲属患Lynch综合征相关性肿瘤,其中1例诊断年龄<50岁;(5)结直肠癌患者中有≥2例一级、二级亲属患Lynch综合征相关性肿瘤。

MLH1基因突变致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1例

MLH1基因突变致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1例
238 ·
·
实用妇产科 杂志 2018年 3月第 34卷 第3期 Journal Practk·al Obstetrics and G1necolog)2018^ r. ,.34,No 3
文章 编 号 : 突 变 致 Lynch综 合 征 相 关 子 宫 内膜 癌 1例
通讯作者 :李瑞 满 ,E—mail:hqyylrm@ 126.(1()
塞 产 志2018年3月第34卷第3期 Journal of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8 Mar.Vo1.34,No.3
(MMR—IHC):错 配修 复 蛋 白 MLH1(一),见 图 1,PMS2(一),错 配 修 复 蛋 白 MSH2、MSH6约 80% (+),补 做 结 肠 癌 组 织 错 配 修 复 蛋 白免 疫 组 化 :错 配 修 复 蛋 白 MI H1、PMS2(一),错 配 修 复蛋 白 MSH2约 10%(+)MSH6约 90% (+)。Lynch综 合 征 MMR基因突变检测示 MLH1 n 199 G>A(P.Gly67 Arg),突变 见图 2。出院 诊断 :I,ynch综合 征相关性 子宫 内膜 癌 (IS—EC)。 术后恢 复满意出院 。
图 1 子 宫 内膜 癌 组 织错 配修 复 蛋 白 MLH1免疫 组化 (Envision法 x40)
200 i T G G C A C C G G G .4 T C A G G G
MLHI:c.1 99C>A(p.Gly67Arg)杂 合 图 2 MMR 基 因 突 变 检 测
李怡 晓 ,韩 小雪 ,刘 嘉 ,蒋 学风 ,李瑞 满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林奇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1例报道

林奇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1例报道
析滤过清除溶质的效果比较[J].中 华 肾 脏 病 杂 志,2006,22(3): 158.
(收 稿 日 期 :2019-03-14)

文 章 编 号 :1007-4287(2019)10-1785-02
林奇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1例报道
王 芳1 ,于 倩 倩1 ,李 丹1 ,刘 宗 谕2 ,范 丽 梅1*
患者女,53岁,绝 经 7 年 阴 道 不 规 则 流 血 4 个 月,2017年4月 底 于 我 院 门 诊 行 妇 科 超 声:子 宫 前 位,3.99cm×3.5cm×3.4cm,宫 腔 线 清,内 膜 厚 0.9cm,回 声 偏 低 、不 均 ,宫 壁 回 声 不 均 匀 ,肌 层 见 少 量 点 状 强 回 声 ,双 卵 巢 未 显 示 ,双 附 件 区 未 见 明 显 包
*通讯作者
块 。 宫 颈 薄 层 液 基 细 胞 检 查 :内 见 有 少 量 增 生 上 皮 , 形态不能除外腺上 皮 来 源;宫 腔 镜 下 子 宫 内 膜 诊 刮 病理回报:(子 宫)中-低 分 化 子 宫 内 膜 样 腺 癌;肿 瘤 相关抗原 CA199:48.63 U/ml。5 月 初 入 院 后 手 术 治 疗 ,术 中 快 速 病 理 回 报 :子 宫 内 膜 中 分 化 子 宫 内 膜 样 癌 ,浸 润 肌 层 浅 壁 ,遂 行 筋 膜 外 全 子 宫 及 双 侧 附 件 切 除 术 ,术 后 病 理 回 报 :子 宫 内 膜 中 至 低 分 化 子 宫 内 膜样癌,浸润肌壁 浅 层,脉 管 内 见 有 癌 栓,双 侧 附 件 未见 癌,慢 性 宫 颈 炎;免 疫 组 化:ER(2+ )、PR(1 +)、Ki67(阳 性 率 15%)、P16(+ )、CD(31+ )、 MLH1(阳 性 率 65%)、MSH2(-)、MSH6(-)、PMS2 (阳 性 率 80%)、BRAFV600E 突 变 特 异 性 抗 体 (VE1)(-)。术后给予 紫 杉 醇 300 mg+ 洛 铂 50 mg 化疗 及 放 射 治 疗。 无 痛 肠 镜:回 盲 部 见 一 大 小 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癌中约5%为家族遗传性,其中多数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Lynch综合征)相关,故称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从发生学角度,这些肿瘤很难完全归入子宫内膜癌二元发生模式中的Ⅰ型(激素依赖性)或Ⅱ型(非激素依赖性)之中,往往被临床或病理医师忽视。

正确认识该病并识别此类人群对降低患者及其家族的致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对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检测手段进行综述,并讨论其早期筛查手段和临床意义。

一、发生与发病风险Lynch综合征是一种由碱基错配修复(MMR)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较高的癌症发生倾向。

肿瘤的发生主要与4种MMR基因的胚系突变有关,包括MLHI、MSH2、MSH6及PM52。

该病患者首先遗传了一个MMR突变基因,从而获得肿瘤易感性,随后另一等位基因后天获得性异常,则DNA复制错误无法恢复进而发生肿瘤。

患者可同时或异时发生多种肿瘤,子宫内膜和结肠是最常发生肿瘤的部位,约2.3%的子宫内膜癌及3%的结肠癌为Lynch综合征患者。

其他相关恶性肿瘤还见于卵巢、胃、小肠、肝胆、胰腺、尿道、脑等部位。

但这些肿瘤的发病率均远远低于结肠癌及子宫内膜癌,除卵巢癌的累积致癌风险可达24%外,其他部位的癌累积风险均不超过3%。

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明显不同于男性的特征在于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接近甚至高于结肠癌,达40%-60%(结肠癌为43%-54%)。

50%以上的女性患者首发恶性肿瘤为子宫内膜癌,甚至有报道可达68%。

继首发癌之后,患者10年内发生第2种癌的风险为25%,15年内达到50%。

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遗传性子官内膜癌,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Cowden综合征)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未超过10%,后者系PTEN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导致。

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中,4种MMR基因的突变率有所不同,约90%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由MLH1及MSH2突变所致,突变率依次为MSH2 50%-66%、MLH1 24%~40%、MSH6 10%-13%,相比之下,结肠癌MSH2、MLH1与MSH6的突变率分别为51%、44%与5%。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MSH2及MSH6的突变比例高于结肠癌,尤其MSH6突变时更倾向发生子宫内膜癌。

在4种MMR基因中,PMS2的突变率最低,相关研究较少,在结肠癌人群中发生率未超过4%,子宫内膜癌中未检索到大样本的相关报道。

二、临床特征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分布广(26-87岁),多数患者相对年轻,95%的患者<65岁,60%的患者<50岁,平均年龄46-49岁,较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分别年轻约6~10岁及15~20岁。

Lu等报道小于50岁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约占子宫内膜癌的9%,明显高于无选择性子官内膜癌中2.3%的比例。

另有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患者40岁前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仅为2%,提示其高峰年龄段是在40多岁接近50岁。

长期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与子宫内膜癌(尤其是Ⅰ型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患者常不孕,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及糖尿病等内分泌异常。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尽管多数发生在育龄期和围绝经期,且往往为子宫内膜样癌,但其发生与上述雌激素刺激不存在依赖性关系。

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官内膜癌患者多数并不肥胖,体质量指数平均29,低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人群,也未见与不孕、月经异常、长期无排卵相关的报道,表明相当比例的此类患者与雌激素刺激因素无关。

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因其MMR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MSH6突变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年龄较晚,平均53-55岁,与Ⅰ型癌类似。

有研究显示其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癌,3/4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全部为Ⅰ期。

另有研究显示,78%为临床I期,其余为Ⅱ期及以上,这一比例与散发性内膜癌相近。

其总体预后也与散发性内膜癌无明显差异,5年生存率达88%。

但40岁以下及子宫体下段者倾向临床分期高、组织学高级别,常侵犯深肌层和脉管,预后差。

三、组织病理学特征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改变具有多样化特征,肿瘤可为弥漫性或局灶发生,既可表现为低级别的子宫内膜样癌,又可表现为高级别的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及其他高度恶性的肿瘤,并常见低级别与高级别内膜癌的混合形态,此点与Ⅰ型和Ⅱ型癌分别对应于低级别和高级别的癌有明显不同。

文献中对111例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统计资料结果显示,子宫内膜样癌与非子官内膜样癌的比例分别为78%与22%,后者全部为类似于Ⅱ型癌的组织类型,且发生率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相近。

子宫内膜样癌是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类型,有研究者提出此类肿瘤有低分化倾向,如van den Bos等观察到6例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样癌中5例为低分化。

统计文献中的87例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样癌,其中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Ⅰ、Ⅱ、Ⅲ级分别占55%、28%与17%,Ⅱ级及以上者共达45%,但此类肿瘤倾向低分化的结论还需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另一备受关注的问题是肿瘤的异质性,早期有研究者提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存在肿瘤异质性,即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与去分化或未分化癌成分共存,但这一观点近年受到质疑。

有研究显示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中,伴去分化成分的肿瘤最高仅占5%。

以往有异质性倾向的肿瘤,因未进行MLH1启动子甲基化分析,很可能将一些伴MLH1启动子甲基化的散发性子宫内膜癌包括在内。

目前在未得出明确的结论前,异质性仍可作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提示性特征。

非子官内膜样癌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中平均占22%(14%-43%),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透明细胞癌,达38%,未包括非子宫内膜样癌或癌肉瘤中混有透明细胞癌成分,而在散发性Ⅱ型内膜癌中占首位的浆液性癌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中居第2位。

此外,有研究显示非子宫内膜样癌中混合癌的比例很高,且常与子宫内膜样癌相混,该组10例中有8例混有子宫内膜样癌成分。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脉管间隙侵犯比例报道不一,从26%-67%,但深肌层侵犯的比例与散发性子官内膜癌未见明显差异。

一些研究者提出子宫体下段内膜癌与Lynch综合征关系密切,约29%(10/35)的子宫体下段内膜癌可能与Lynch综合征有关。

但也有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相关内膜癌中仅5.3%(2/38)发生于子宫下段,接近或略高于散发性子官内膜癌中发生在子宫下段约3.5%(35/1009)的比例。

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但对局限于子宫体下段的内膜癌,尤其是<50岁的患者,应警惕与Lynch综合征的相关性。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还可出现一些特殊表现。

有研究显示34%的病例肿瘤细胞周围有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类似于克隆病样淋巴组织反应,29%的病例可见浸润肿瘤的淋巴细胞核分裂象≥40/10 HPF,但其意义不明。

四、分子生物学特点及检测方法基因检测是Lynch综合征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常规的基因检测费时、昂贵,难以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因此在突变分析前对高危人群采取筛查试验是必要的。

这些筛查试验包括采用PCR的方法对肿瘤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4种MMR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及MLH1启动子甲基化序列分析。

MSI检测是筛查Lynch综合征的重要方法,90%以上的Lynch综合征患者均可检测到有不同程度的MSI,该检测已广泛应用于结肠癌的筛查。

通过PCR扩增检测微卫星序列5个标记判断MSI程度,≥2个突变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

然而,约25%一30%的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亦可表现为MSI-H,这与MLHI启动子甲基化有关,而非MMR基因突变。

有研究显示,在子宫内膜癌伴有MSI-H的病例中,60%-70%为MLH1启动子甲基化所致。

因此,对MSI-H的病例应进行DNA启动子甲基化检测,以排除散发性子官内膜癌。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中的MMR基因突变蛋白是近年来在诊断Lynch综合征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该方法可以简便地应用于全子宫切除、内膜活检或诊断性刮宫标本的石蜡切片。

MMR蛋白MSH2、MSH6或PMS2中之一的缺失高度提示有Lynch综合征的可能。

MLH1/PMS2蛋白表达缺失则可能是胚母细胞突变或由于CpC岛甲基化导致的MLH1基因静默表达的结果。

通常情况下,MLH1与PMS2、MSH2与MSH6是耦联的,这是因为MSH2蛋白首先识别并绑定错配的DNA序列,并与MSH6形成异二聚体,随后MLH1与PMS2形成异二聚体,调节碱基错配蛋白完成DNA修复。

MSH6或PMS2偶有单独表达的情况,有研究者称单独应用MSH6及PMS2可替代4者共同应用。

在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判读时,要注意内对照的选择。

内对照主要包括非肿瘤性的内膜间质、腺体及淋巴细胞核阳性。

只有在内对照阳性背景下的肿瘤细胞核的表达完全缺失才能认为是正确有效的。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应对癌组织的区域进行评估而不应选择非癌(如增殖症)区域。

MSI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适合筛查。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简便、快速、价廉,可对疑似病例进行初筛,并确定哪条MMR基因发生突变,敏感性为91.2%,特异性为88.8%。

尤其对MSH2、MSH6蛋白表达缺失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近100%,一些学者认为其价值几乎等同于基因检测。

相比之下,MSI检测MLH1及MSH2的敏感性为89%,对MSH6的敏感性仅为77%,因此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筛查子宫内膜癌,尤其是MSH6突变具有更好的优势。

然而,这两种手段由于不能完全鉴别遗传性或是散发性因素造成的MMR基因功能缺失,因此均不能代替基因检测。

五、筛查标准及预防手段识别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意义重大,该人群同时或异时发生多种癌的风险高,及早发现此类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及其家族的致癌风险,有望将结肠癌的风险降低62%,死亡危险降低65%。

然而,针对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筛查标准尚未有效建立,应用也不广泛。

目前筛查方法主要是阿姆斯特丹标准Ⅱ及改良Bethesda指南,但方案仅以相关家族史和年龄为指标,有可能遗漏40%-60%的遗传性子宫内膜癌。

近年来国际妇科肿瘤专家协会(SGO)在阿姆斯特丹标准Ⅱ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筛查指南,除家族史与年龄外,还将同时或异时患Lynch综合征相关癌作为筛查指标,符合率达71%-93%。

然而,该指南尚有缺陷,因家族史是首要指标,对于家族成员少、家族史不明或家族成员在高危年龄之前就因各种原因进行了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的病例则难以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