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类古籍医案及论述

合集下载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引言经典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反映了古代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还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详细解析几个经典医案,展示其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医案一:曹氏《金匮要略》中的《阳明中风》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中风(脑卒中)。

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阳明经(手足阳明经)相关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应采用温通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配伍药物:使用大黄、芒硝、生姜等药物,以温通阳明经络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艾叶、辣椒等温性药物外敷患部,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改善。

经复诊确认,患者康复良好。

医案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发汗法》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体温升高、出现寒战、头晕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为伤寒(一种传染性传染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是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案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应采用温开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选择:使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以温开发汗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温水湿敷患者的额头和背部,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3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且寒战、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经复诊确认,患者已基本康复。

医案三:《医宗金鉴》中的《胃脘冷满》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出现胃脘冷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1、医经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类经灵素节注类编内经博议内经评文内经知要难经医经原旨2、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便读本草崇原本草从新本草撮要本草分经本草害利本草经解本草蒙筌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3、方论备急千金要方洪氏集验方华佗神方急救便方集验方经验丹方汇编奇方类编奇效简便良方千金翼方仁术便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删补名医方论圣济总录苏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汤头歌诀退思集类方歌注外台秘要卫生易简方文堂集验方仙传外科集验方小品方医方考证治准绳•类方肘后备急方4、伤寒、金匮敖氏伤寒金镜录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浅注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类证活人书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补例伤寒大白伤寒发微论伤寒贯珠集伤寒捷诀伤寒九十论伤寒六书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寻源伤寒医诀串解伤寒总病论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曹仁伯医案论程杏轩医案丛桂草堂医案丁甘仁医案仿寓意草古今医案按湖岳村叟医案花韵楼医案洄溪医案旧德堂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凌临灵方马培之医案名医类案三家医案合刻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孙文垣医案王氏医案绎注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许氏医案续名医类案也是山人医案一得集寓意草张聿青医案醉花窗医案6、医话对山医话景景医话冷庐医话柳洲医话塘医话友渔斋医话止园医话7、妇儿保婴撮要产宝产鉴达生编儿科萃精儿科要略妇科秘方妇科问答妇科玉尺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规傅青主女科广嗣要语活幼心书济生集济阴纲目家传女科经验摘奇颅囟经麻疹备要方论麻疹阐注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宁坤秘笈女科撮要女科经纶女科精要女科秘旨女科要旨女科旨要女科指要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胎产秘书胎产心法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小儿痘疹方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宜麟策婴童百问婴童类萃幼科发挥幼科切要幼科释谜幼科心法要诀幼科折衷幼幼集成幼幼新书育婴家秘张氏妇科证治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幼科竹林女科证治竹泉生女科集要8、诊断濒湖脉学察病指南察舌辨症新法临症验舌法麻科活人全书脉经脉诀汇辨脉确脉因证治脉症治方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奇经八脉考时病论歌括新编望诊遵经医学从众录诊家枢要诊脉三十二辨诊宗三昧诸病主病诗9、养生陆地仙经女丹合编选注养生秘旨10、杂著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包氏喉证家宝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鹊心书辨证录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褚氏遗书此事难知刺灸心法要诀丹台玉案丹溪手镜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跌打秘方跌损妙方读医随笔冯氏锦囊秘录傅青主男科格致余论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医彻古今医鉴古今医统大全顾松园医镜归砚录韩氏医通喉科秘诀喉舌备要秘旨回春录急救广生集集验背疽方焦氏喉科枕秘金疮秘传禁方金针秘传经络考经络全书经验麻科景岳全书救伤秘旨肯堂医论口齿类要类经图翼类证治裁厘正按摩要术理虚元鉴立斋外科发挥疠疡机要临证实验录刘河间伤寒医鉴刘涓子鬼遗方秘传眼科龙木论明医杂著明医指掌目经大成内外伤辨脾胃论普济方•针灸奇症汇青囊秘诀全生指迷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儒门事亲痧胀玉衡痧疹辑要伤科补要伤科大成神应经审视瑶函慎疾刍言慎柔五书石室秘录时病论市隐庐医学杂著寿世保元寿世传真寿世青编松峰说疫孙真人海上方痰火点雪痰疠法门推拿抉微推求师意外经微言外科大成外科理例外科启玄外科十法外科枢要外科心法要诀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书万病回春卫生宝鉴温病条辨温病正宗温病指南温热经纬温热论温疫论吴医汇讲洗冤集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校注医醇賸义形色外诊简摩性命要旨虚损启微轩岐救正论血证论研经言眼科秘诀眼科心法要诀疡科心得集疡医大全养生导引秘籍叶选医衡一草亭目科全书医碥医法圆通医贯医林改错医门补要医门法律医述医学传灯医学传心录医学读书记医学纲目医学启源医学入门医学实在易医学心悟医学源流论医学摘粹医学真传医学正传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医病书医医小草医医医医原医旨绪余医宗己任编医宗金鉴异授眼科疫疹一得银海指南饮膳正要尤氏喉科秘书尤氏喉症指南杂病广要杂病治例增订十药神书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张氏医通针灸甲乙经针灸素难要旨针灸易学针灸资生经正骨心法要旨正体类要证治汇补证治心传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杂病症因脉治知医必辨质疑录中藏经中风论中国医籍考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重订广温热论重订灵兰要览重订囊秘喉书重庆堂随笔周慎斋遗书诸病源候论专治麻痧初编子午流注说难。

古代名医医案

古代名医医案

古代名医医案(虚证)一、xx病入膏肓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

未至,公梦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不可为也。

”公曰:“良医也。

”厚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成公十年》二、xx昏睡五日当晋昭公时,诸大夫强而公族弱。

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

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俱,于是召扁鹊。

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

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

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

吾所以久者,适有所学也。

帝告我:晋国且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

霸者之子其令而国男女无别。

公孙支书而藏之,秦策于是出。

夫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淆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

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间必有言。

居二日半,简子寤。

语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心,有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

又罴来,我又射之,罴死。

帝甚喜。

赐我二笥,皆有副。

见吾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xx也以赐之。

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

赢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

”董安于受言,书而藏之。

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史记·扁鹊列传》)三、xx诊xxxxxxxx,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

”令服五石汤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

居三日,见xx,谓曰:“服汤否?”xx曰:“已服。

”xx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

”仲宣犹不言。

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针灸甲乙经》序)四、xx幻视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

曾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

食顷,变为观世音。

之才曰:“此色欲多,大虚所致。

”即处汤方,服一剂,便觉稍远,又服,变成五色物,数剂汤,疾竟愈。

中医古籍大全-一瓢医案

中医古籍大全-一瓢医案

脉空弦,腹中急痛,肝病也。治肝不应,治脾亦良法也:
粗桂枝一钱,没药五分,白芍二钱炒黄,甘草一钱炒黑,琥珀一钱,饴糖钱半。
骨小肉脆,本非松柏之质;补泻温凉杂投,岂是济生之术?幸能食便实,秋令尚可扶持。然破(月困)脱肉,侧眠经阻,医者犹然梦梦,何也?仆老不谈医,聊书数语,并拟一方:
熟地、炙草、当归、生左牡蛎。
独术膏,先用十斤可也。
真气已漓,病何能愈?有愈之方者,其仙乎:
归芍六君去甘草,鲜桑枝煎汤代水。
此太阴被湿气熏蒸,无清肃之权,木无畏,右肩臂渐显不仁之象。曲蘖伤生,而尚甘之,我不解也:
生米仁、鲜芦核、生地、嫩桑枝、白归身、赤芍。
人身之脉,胸走手,腹走足,八十丈周于一身。未有沉寒筋之损而不及于下者,先后异时,为患则一。非鲍姑之艾,文伯之针不能愈。内服八味汤可也:
中医瑰宝苑
中医古籍大全-一瓢医案
清·薛 雪生白著
清·吴金寿子音篡
建档:juzhuo
--------------------------------------------------------------------------------
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先天既弱而水亏,壮火复炽而金燥。岁气一周一损,岂容再损?秋风乍荐已伤,难免重伤。证具如前,药惟补北,非敢说梦,聊以解嘲:生地、沙参、地骨皮、麦冬、金石斛、生鳖甲。
旋覆花、木瓜、生谷芽、炙草、代赫石、白芍、糯米汁。
病更节后,医历多人,朝张言热,暮李论寒。脏腑各有受盛,运气各有翕辟。渺尔一躯,遍尝补泻,不病亦病矣。宜守正持法,幸勿好大喜功:
当归建中汤。
脉弦劲如循刀刃,全无冲和之气。水气太过,金令不及。从后来者,谓之贼克。苟非致太和之气,以消乖戾,必至阴失潜藏,阳无所倚。履霜坚冰至,岂可不未雨而绸缪乎?老子云:"齿刚则折",殆其是也。切嘱切嘱。此方存之,期于左券。

古代医案精选

古代医案精选

古代医案精选
在古代,医学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许多医案都被记录下来,成为了后人宝贵的财富。

以下是几例古代医案的精选:
1. 邹衍治疗狂妄症
南朝梁代的邹衍是一位著名的医师,他曾成功治疗过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其中包括一名患有狂妄症的病人。

他用各种中药熬成一种特殊的汤药,每天让病人喝三次,经过数月的治疗后,这位患者发烧退了,耳聪目明,病情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2. 孙思邈治疗瘟疫
唐朝著名医师孙思邈曾经挽救过一次大规模的瘟疫。

他用灵芝、茯苓、黄芪、桂枝等中药调制成一剂特殊的汤药,每天给病人喝,同时还将病人分开隔离,确保疫情不再扩散。

最终,经过数月的治疗和隔离,疫情得到了彻底的控制,人们得以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

3. 魏思治疗牛皮癣
清朝时期,医生魏思创造了一种新的治疗牛皮癣的方法。

他将鹅肝做成糊状,再加入一些中药,如雪莲、天麻等,涂抹在患处。

每日涂抹一次,大约一个月后,病情就会有所缓解。

经过数个月的继续治疗,病人的牛皮癣得到了完全治愈。

以上是一些古代医案的精选,这些医案的成功治疗,为后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也证明了中药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一)许叔微医案许叔微(1079一约1154),南宋著名伤寒学家。

字知可。

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幼时家贫,父母双亡,长而发愤攻读医书,遂精于医。

治病不求报答,救人不可胜计。

其精研《伤寒论》,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

主要著作为《伤寒百证歌》三卷、《伤寒发微论》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晚年将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卷。

其《伤寒九十论》论后附案,可谓我国第一部医案之著。

感冒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

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

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人,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

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絷浆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

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人,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大抵风寒人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引自《普济本事方》卷九)评析:本案为许叔微治疗感冒验案之一。

本案既有表证,复有里证,许氏遵《伤寒论·伤寒例》的“当先解表,乃可下之”的原则,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汗便通而解。

该案是许氏在《伤寒九十论》中反复强调的“循次第”的临床意义及具体运用。

他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若“治大黄朴硝等”下之,必将诸症蜂起,祸不旋踵。

古今医案按(三)

古今医案按(三)

古今医案按(三)伤风江少微治黄三辅.年逾四旬.醉饮青楼.夜卧当风.患头痛发热.自汗盗汗.饮食不进医治十余日罔效.诊得六脉浮洪.重按豁然.此饮酒当风.名曰漏风.投以白术、泽泻.酒煎服而热退.汗仍不止.心口如水.此思虑所致.与归脾汤加麻黄根、桂枝.十服而愈.头痛不已.用白萝卜汁吹入鼻中.立止.张路玉治沈懋甫仲子.年十七.每伤风.即吐血梦泄.此肝脏有伏火.火动则招风也.盖肝为藏血藏魂之地.肝不藏则血随火炎.魂不宁则精随梦泄.遂与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四剂而表解血止.桂枝汤主和营散邪.加龙、牡以镇肝安魂.封藏固则风不易入.魂梦安则精不妄动矣.若以其火盛而用知、柏之属.鲜有不成虚损者.震按伤风是轻病.然有伤风不醒即成痨之说.今人犯此者甚多.大约喜于色欲及常多梦泄之辈.内经谓劳风法在肺下.太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如脓.不出则伤肺死.盖引精者肾脏充固.太阳引少阴以内守而自为外拒.邪从痰出.不致内留伤肺也.不精即冬不藏精之义.肾脏亏乏.太阳馁而无援.邪留难去.伤风所由不醒也.昧者峻用发散.不知人愈虚.邪更易入也.或竟用滋补.不知邪未清.补之适以助长也.此中之权衡.在于医者.此际之调理.在于本人耳.〔附伤风戴阳症〕石开晓病伤风咳嗽.未尝发热.自觉急迫欲死.呼吸不能相续.西昌诊之.见其头面赤红.躁扰不歇.脉亦豁大而空.谓曰.此证颇奇.全似伤寒戴阳症.何以伤风小恙亦有之.急宜用人参附子等药.温补下元.收回阳气.不然.子丑时一身大汗.脱阳而死矣.渠不信.及日落.阳不用事.愈慌乱不能少支.忙服前药.服后.稍宁片刻.又为床侧添同寝一人.逼出其汗如雨.再用一剂.汗止身安.咳嗽俱不作.询其所由.云连服麻黄药四剂.遂尔躁急欲死.然后知伤风亦有戴阳证.与伤寒无别.总因其人平素下虚.是以真阳易于上越耳.中寒吴球治一人.暑月远行.渴饮泉水.至晚以单席阴地上睡.顷间.寒热.吐泻不得.身痛如刀刮.医曰.此中暑也.进黄连香薷饮及六和汤.随服随厥.吴诊其脉细紧而伏.曰.此中寒也.众皆笑曰.六月中寒.有是事乎.吴曰.人肥白.素畏热.好服黄连及益元散等凉剂.况途中饮水既多.又单席卧地.寒邪深入.当以附子理中汤.大服乃济.用之果效.震按中寒一门.喻嘉言论之最精.然此证易辨.无甚诡幻.惟内寒外热格阳戴阳者.不可认错.此又当于伤寒门细研之.盖中寒与伤寒不同也.类案载一木商.久立风雨湿地.衣服尽濡.患寒热交作.遍身胀痛.欲人击打.莫知为何病.服药罔效.忽思烧酒.热饮数杯觉快.数饮至醉而愈.可见中寒之易治矣.又载吴御医治富翁中寒.用生附子三枚.重三两.作一剂.他医减半进之.病遂已.吴复诊.已知之.曰.何减吾成药也.吾投三枚.将使活三年.今止活年半耳.后年余.复发而卒.此等邪说.殊不可信.夫药以治病.中病即止.太过则变生他病矣.是人服附子枚半.病已愈.则不宜多至三枚也.若必须三枚.则枚半未能愈其病也.乃云吾投三枚.使活三年.是以之延年.非以之治病.何不投三十枚.俾活三十年乎.伤寒许学士治乡人邱生者.病伤寒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许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曰.尺中迟者.营气不足.未可发汗.用建中汤加当归、黄翌日脉尚尔.其家索发汗药.言几不逊.许忍之.只用建中调营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乎医者当察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取效临时.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附南史〕范云初为梁武帝属官.时武帝有九锡之命.云忽感伤寒.恐不得预庆事.召徐文伯诊视.问曰.可便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正恐二年后不起耳.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文伯于是先以火地.布桃叶.铺席.置云其上.顷刻汗出.以温粉扑之.翌日遂愈.云甚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后二年果卒.夫取汗先期.尚促寿限.况不顾表里.不待时日.欲速愈者耶.故书此为戒.一人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潮热.两手撮空.直视喘急.更数医矣.许曰.此诚恶候见之者九死一生.仲景虽有证而无治法.况已经吐下.难于用药.勉强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脉弦.则可生.乃与小承气一服.大便利.诸疾渐退.脉且微弦.半月愈.或问曰.下之而脉弦者生.此何谓也.许曰.仲景云.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承气汤主之.予观钱氏直诀云.手循衣领及捻物者.肝热也.此症在仲景列于阳明部.盖阳明者胃也.肝有热邪.淫于胃经.故以承气汤泻之.且得弦脉.则肝平而胃不受克.所以有生之理也.〔附〕楼全善曰.尝治寻衣撮空.得愈者数人.皆用大补气血之剂.唯一人兼振脉代遂于补剂中加桂二分.亦振止脉和而愈.一人病伤寒.初呕吐.俄为医下之.已八九日.而内外发热.许诊之.曰.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曰.既吐复下.宜重虚矣.白虎可用乎.许曰.仲景云.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盖始吐者.热在胃脘.今脉洪滑.口大渴.欲饮水.舌干燥而烦.非人参白虎不可也.一人病伤寒.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以小柴胡与之.不除.许曰.脉洪大而实.热结在里.小柴胡安能去之.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三服而病除.一人太阳症.因发汗不止.恶风.小便数.足挛急.屈而不伸.脉浮而大.许曰.此证在仲景方中有两条.大同小异.一则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一则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一属漏风小便难.一属有汗小便数.不可混治.此当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一舟子伤寒发黄.鼻内酸痛.身与目如金.小便赤而数.大便如常.或欲用茵陈五苓.许曰.非其治也.小便和.大便如常.则知病不在脏腑.今眼睛疼.鼻酸痛.是病在清道中若下大黄.必腹胀为逆.宜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鼻中黄水尽.乃愈.一武官为寇执.置舟中板.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伤寒.自汗而鬲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许诊之.曰.太阳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浓朴杏仁汤.此仲景法也.命令医者治此药.一啜喘定.再啜热缓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曰.某平生未尝用仲景方.不知其一妇人患热入血室证.医者不识.用补血调气药.延滞数日.遂成血结胸.或劝用小柴胡汤.许曰.小柴胡已迟.不可行也.惟刺期门穴.斯可矣.予不能针.请善针者治之.如言而愈.或问曰.热入血室.何为而成结胸也.许曰.邪气传入经络.与正气相搏.上下流行.遇经水适来适断.邪气乘虚而入血室.血为邪迫.上入肝经.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复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何以言之.妇人平居.血藏于肝.未受孕则下行为月水.既妊则中蓄以养胎.已产则上壅以为乳.皆此血也.今邪气蓄血.并归肝经.聚于膻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汤剂可及.故当刺期门也.震按仲景伤寒论.犹儒书之大学中庸也.文词古奥.理法精深.自晋迄今.善用其书者惟许学士叔微一人而已.所存医案数十条.皆有发明.可为后学楷模.惜限于卷帙.不能全录.留此数则.以窥一斑.项彦章治一人.病发热.恶风自汗.气奄奄勿属.医作伤寒治.发表退热而益剧.项诊其脉.阴阳俱沉细.且微数.以补中益气进之.医曰.表有邪而以参补之.邪得补而愈甚必死此药矣.项曰.脉沉.里病也.微数者.五性之火内煽也.气不属者.中气虚也.是名内伤.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饮以前药而验.震按名医类案有内伤一门.此条亦在其内.但予细观诸案所叙病证.皆与伤寒仿佛.则其病之为伤寒为内伤.惟在医者之能辨耳.非另有一种情形也.东垣内外伤辨.殊不足凭.诸案皆以脉为辨.大抵内伤之脉.皆虚大无力.或微数无力.其药不外补中益气汤甘温为主有风寒加入表药.有停滞加入消导.有火亦加一二味凉药.无他奇巧.故今采取数条.编入伤寒温暑各门.删去内伤.免滋眩惑.外感风寒者伤其形.故曰伤寒.劳役过度饮食失节者伤其气.故曰内伤.此言受病之原也.及其为病.一般发热头疼恶风恶寒.甚则痞闷谵妄岂可就其述病原而作凭据.医者见得真.乃能分晰之曰.彼是伤寒.此是内伤.亦如伤寒一门为虚为实.为热为寒.头绪纷纭.听人审辨.故区而别之.不若汇而参之之有所得也.李东垣治西台椽葛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医以白虎汤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证遂不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东垣初不知也.及诊之.曰.此立夏前误用白虎之故.白虎大寒.非行经之药.不善用之.则伤寒本病.曲隐于经络之间.或更以大热之药求以去阴邪.则他证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宜用温药之升阳行经者.或难曰.误用大寒.若非大热.何以救乎.李曰.本病隐于经络间.阳不升则经不行.经行而本证见矣.果如其言而愈.震按东垣所谓温药之升阳者.想即桂枝、干姜、细辛、川芎、羌、防、升、柴之类耳.误于寒药而不急救以热药.有此一法.冯内翰之侄栎.年十六.病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医欲以承气下之.东垣诊之脉虽七八至.按之不鼓击.内经所谓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阴盛格阳于外.非热也.与姜附之剂.汗出而愈.〔附〕刘宗浓曰.此与王海藏治狂言发斑.身热.脉沉细.阴症例同.东垣又有治脚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精滑不固.脉沉数有力.为火郁于内.逼阴内外.名阳盛拒阴.用苦寒下之者.此水火征兆之微.脉证治例之妙也.王海藏治侯辅之病.脉极沉细.内寒外热.肩背胸胁斑出十数点.语言狂乱.或曰.发斑谵语.非热乎.王曰.非也.阳为阴逼.上入于肺.传之皮毛.故斑出.神不守舍.故错语如狂.非谵语也.肌表虽热.以手按执须臾.冷透如冰.与姜附等药二十余两.乃大汗而愈.后因再发.脉又沉迟.三四日不大便.与理中丸.三日内约半斤.其疾全愈.侯公之狂非阳狂之狂.乃失神之狂.即阴也.〔附〕准绳载一人.伤寒七八日.服凉药太过.遂变身凉.手足厥冷.通身黑斑.惟心头温暖.诊其六脉沉细.昏沉不知人事.亦不能语言.状似尸厥.遂用人参三白汤.加熟附子半枚.干姜二钱.服下一时许.斑色渐红.手足渐暖而苏醒.然黑斑有因余热不清者.又当以黄连解毒.竹叶石膏汤调之而愈.罗谦甫治南省参议官常德甫.至元甲戌三月间.赴大都.路感伤寒证.邀罗治之.两手脉皆沉数.外证却身凉.四肢厥逆.发斑微紫.见于皮肤.唇及齿龈破裂无色.咽干声哑.默默欲眠.目不能闭.反侧不安.大便闭结.此证乃热深厥亦深.变成狐惑.其证最急.询之从者.曰.自初病感冒至今.服发汗药.汗出极多.渐至于此.罗曰.平昔膏粱.积热于内.已燥津液.又兼发汗过多.津液重竭.因转属阳明.故大便难也.急以大承气下之.得更衣.再用黄连解毒汤.病减大半.复与黄连犀角汤.数日而愈.〔附〕准绳载一妇人.狐惑声哑.多眠.目不闭.恶闻食臭.不省人事.半月后.又手足拘强.脉数而微细.先与竹沥、姜汁一盏服之.忽胸中有汗.肠鸣.即目闭省人事.遂用参、术、归、陈.入竹沥、姜汁饮之.五六帖而愈.震按同是狐惑证.虚实不同如此.故并录以便参考.浙东宪使曲公病.召沧洲翁吕元膺往视.翁察色切脉.则面带阳气.寸口皆长而弦.盖伤寒三阳合病也.以方涉海.为风涛所惊.遂血菀而神慑.血为热所搏.吐血一升许.且胁痛烦渴谵语.适是年岁运.左尺当不应.其辅行京医.泣告其左右曰.监司脉病皆逆.不禄在旦夕.家人皆惶惑无措.翁曰.此天和脉.无忧也.为投小柴胡汤.减参加生地黄俟其胃实.以承气汤下之愈.震按许学士以尺脉迟弱为营气不足.吕沧洲以左尺不应为天和脉.二义亦皆古书所载.非二公新得.而引证恰当.各奏功效.由于诊候熟而心思灵也.赵氏子病伤寒十余日.身热而人静.六脉尽伏.俚医以为死人也.弗与药.吕元膺诊之三部举按皆无.其舌胎滑.而两颧赤如火.语言不乱.因告之曰.此子必大发赤斑.周身如锦纹.夫脉血之波澜也.今血为热邪所搏.淖而为斑.外见于皮肤.呼吸之气.无形可根据犹沟渎之水.虽有风.不能成波澜.斑消则脉出矣.及揭其衾.而赤斑烂然.即用白虎加人参汤化其斑.脉乃复常.继投承气下之愈.发斑无脉.长沙所未论.元膺盖以意消息耳.全本然伤寒旬日.邪入于阳明.俚医以津液外出.脉虚自汗.进真武汤实之.遂致神昏如熟睡.其家邀元膺问死期.切其脉.皆伏不见.而肌热灼指.告其家曰.此必荣热致斑而脉伏.非阳病见阴脉比也.见斑则应候.否则蓄血耳.乃视其隐处及小腹.果见赤斑.脐下石坚.且痛拒按.为进化斑汤.半剂即斑消脉出.复用韩氏生地黄汤逐其血.是夕下黑血.后三日.腹又痛.遂用桃仁承气以攻之.所下如前.乃愈.震阅二案而知发斑蓄血.有脉伏之一候.然窃思斑未出而脉伏.理或有之.斑既透矣.何以必待化斑脉始复耶.吴又可有脉厥之说.用承气微下则脉出.与此用白虎仿佛.但发斑脉伏.势亦可畏.上条妙在语言不乱.次条虽神昏如睡.由于误服真武.故皆证书以医之.翁云见斑则应候.思及蓄血.已勉强矣.发斑情形.种种不同.再附数条以备览.云间怀抱奇治一妇.夏月饮火酒.烦热面赤发斑.诊其脉绝无.怀曰.此火郁而热极.用栀豉汤加葛根、浓朴、黄连清之.斑大出而脉遂见.恰与此条大同小异.又一人伤寒过经不解.遍体黑斑.唇口焦枯.脉大便结.以三黄石膏汤饮之痊.此可与准绳所载黑斑一条合观之.又一妇热入血室后.发斑点.以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获愈.又一人身热发斑.胃有停滞.胀闷不堪.用枳、朴、消导药而斑出热退.因信朱奉议所谓凡见斑不可专以斑治.须察脉之浮沉.病之虚实.而分别用药.真至言也.忆昔年娄县小港叶念劬兄.身热发斑不透群用提斑药无效.予见其吐涎不止.手足软不能动.脉大无力.正合内伤发斑例.用补中益气汤而愈.故友孝廉张素安兄尊壶身热足冷.目肿溏泄.发斑不透.其脉沉细无力.正合阴症发斑例.用真武汤加人参而愈.此实效法海藏及准绳之治法也.然舌不燥.神不昏.故可用温补耳.若夏秋时行疫病.又多有以大黄黄连下之而斑出者.盖内邪之壅塞.得通而斑出.与虚寒之得温补以鼓舞而斑出.同一理也.又生平见蓝斑二人.一则脉细神昏.辞不治其蓝斑之大者如棋子.发烂而死.一女人蓝斑.色如翠羽.咯血齿衄.舌红不干.神不昏犹可扶行登圊.用犀角地黄汤.间以大黄微下之.后竟愈.又按龚云林治一人.夏月因劳倦.饮食不节.又伤冷冻饮料得疾.医以时证治之不愈.至十日.苦身体沉重.四肢逆冷.自利清谷.引衣自盖.气难布息.懒言语.此脾受寒湿.中气不足之病也.口干但欲水不欲咽.早晨身凉而生粟.午后烦躁.不欲去衣.昏昏睡而面赤.隐隐红斑见于皮肤.此表实里虚.故内虚则外证随时而变.遂用钱氏白术散加升麻.合本方之干葛、甘草以解其斑.少加白术茯苓以除湿而利小便.人参、藿香、木香以安脾胃.进饮食.两服而斑退身温利止.次服五味异功散、治中汤一二服.五日得平.此仿完颜小将军暑月内伤发斑治法也.副枢张息轩伤寒逾月.既下而内热不已.胁及小腹偏左满.肌肉色不变.俚医以为风所中.膏其手摩之.浃旬.其毒循宗筋流入于睾丸.赤肿若匏.刺溃之.而左胁肿痛如故.召吕诊.吕以关及尺中皆滑数而且芤.因告之曰.脉数不时.则生恶疮.关内逢芤则内痈作胁之肿.痈作脓也.下之勿晚.乃用保生膏作丸.衣之以乳香.而用硝黄作汤下之.下脓五升许.明日再圊下余脓.立痊.震按此条以伤寒而变肠痈.虽不多见.亦不可不知.观其所告之言.两句出仲景伤寒论两句出高阳生脉诀.因思自明以前.皆用此诀.何近贤之痛诋不堪耶.芮子玉病伤寒.乃阴隔阳证.面赤足蜷.躁扰不得眠而下利.论者有主寒主温之不一.愈不能决.吕元膺以紫雪匮理中丸进.徐以冰渍甘草干姜汤饮之愈.且告之曰.下利足蜷.四逆证也.苟用常法.则上焦之热弥甚.今以紫雪折之.徐引辛甘以温里.此热因寒用也.闻者皆叹服.震按此为阴盛隔阳.亦曰下寒上热.沧州翁以寒药裹热药.与热药冷服义同.其理精矣然阅各家医案.能识此证者亦不少.至如阴中伏阳.则惟有许学士一案.其治乡人李信道头疼身温烦躁.指末皆冷.胸中满.恶心.六脉沉伏不见.深按至骨则若有力.更两医矣.皆不识.止用调气药.许诊之.曰.此阴中伏阳也.仲景法中无此证.世人患此者多.若用药以助之.则为阴所隔绝.不能导引真阳.反生客热.用冷药则所伏真火愈见澌灭.非其治也.须用破散阴气导达真火之药.使水升火降.然后得汗而解矣.乃授破阴丹二百粒.作一服.冷盐汤下.不时烦躁狂热.手足躁扰.其家大惊.许曰.俗所谓换阳也.须臾稍定.略睡.身已得汗.自昏达旦方止.热退而病除矣.今考破阴丹方.乃硫黄、水银等分.熔结成砂.加陈皮、青皮分两减半.各为细末.面糊丸如桐子大.而用至二百丸.非许学士其谁能之.此与阴隔阳用参附者似是而非.从古无人论及.可不谓发仲景之所未发哉.孙兆治一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自颈以下无汗.手足冷.心下痞闷.大便秘.脉沉紧.或者以为阴结.孙曰.此即仲景所谓半在表.半在里.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也.投以小柴胡汤而愈.盖四肢冷.脉沉紧.似乎少阴.然少阴多自利.不当大便硬.况头者三阳同聚.若三阴经则至胸而还.今有头汗出.似乎阳虚.故曰汗出为阳微.然少阴额上冷汗.同为阴毒矣.故曰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知非少阴也.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仲景虽不立方.可知其为大柴胡汤矣.此亦阳症似阴之一种也.一道者患伤寒.发热.汗出多.惊悸目眩身战掉.众医有欲发汗者.有作风治者.有欲以冷药解者.延孙兆至.兆曰.太阳经病得汗而不解.若欲解.必复作汗.肾气不足.汗不来.所以心悸目眩身战.遂与真武汤.三服.微汗自出.即解.盖真武汤附子、白术和其肾气.肾气得行.故汗得来.仲景云.尺脉弱者.营气不足.不可发汗.以此知肾气怯则难汗震按此二条深得力于仲景.可与许学士媲美.滑伯仁治一人.病伤寒.已经汗下.病去而背独恶寒.脉细如线.汤熨不应.伯仁以理中汤加姜、桂、附子大作服.外以荜茇、良姜、吴茱、桂、椒诸品大辛热药为末.姜汁调敷满背.以纸覆之.稍干即易.如是半月.竟平复不寒矣.此治法之变者也.震按此以热药外敷.又开一法.一人七月内.病发热.多服小柴胡汤.恶寒甚.肉筋惕.滑伯仁诊之.脉细欲绝.曰此升发太过.多汗亡阳.表虚极而恶寒甚也.肉筋惕者.里虚极而阳不复也.以真武汤进七八服而愈.吴绶治一人.伤寒未经发汗.七八日.经脉动惕.潮热来尤甚.其肉不.大便秘结不行.小便赤涩.以手按脐旁硬痛.此有燥屎也.用加味大柴胡汤下之而愈.又一人伤寒十余日.曾三四次发汗过多.遂变肉身振摇.筋脉动惕.此汗多气血俱虚故也.用加味人参养营汤二剂而愈.又一人汗后.虚烦不得眠.筋惕肉.内有热.用加味温胆汤而愈.可见虚实不同.岂容执一说以施治.震按肉筋惕四条治法不同.首条载脉.三条不载脉.须看其病因病形之不同.分别得清.故用药恰当.朱丹溪治一人.素嗜酒.因暴风寒.衣薄.遂觉倦怠.不思饮食.至夜大发热.遍身疼痛如被杖.微恶寒.天明诊之.六脉浮大.按之豁然.左为甚.因作极虚受风寒治之.人参为君.黄、白术、归身为臣.苍术、甘草、木通、干葛为佐.使大剂与之.至五帖后.通身汗如雨.凡三易被.得睡.觉来诸证悉除.卢兄年四十九岁.自来大便下血.脉沉迟涩.面黄神倦者.二年矣.九月间.因劳倦发热.自服参苏饮二帖.热退.早起小劳遇寒.两手背与面紫黑.昏仆.少时却醒.身大热.妄语口干.身痛至不可眠.丹溪脉之.三部不调.微带数.重取虚豁.左手大于右手.以人参二钱半.带节麻黄、黄各一钱.白术二钱.当归五分.与三五帖.得睡.醒来大汗如雨即安.两日后.再发胁痛咳嗽.若睡时.嗽不作而妄语.且微恶寒.诊其脉似前.而左略带紧.丹溪曰.此体虚再感寒也.仍以前药加半夏、茯苓.至十余帖.再得大汗而安.后身倦不可久坐.不思饮食.用补中益气去凉药.加神曲、半夏、砂仁.五七十帖而安.一人五月内.大发热而谵语.肢体不能举.喜冷冻饮料.丹溪诊其脉洪大而数.用黄、茯苓浓煎如膏.却用凉水调与之.三四服后.病者昏愦如死状.但颜色不改.气息如常.至次早方醒.诸证悉退而安.又治一老人.饥寒作劳.患头疼恶寒发热.骨节疼.无汗.妄语时作时止.自服参苏饮取汗.汗大出而热不退.至第四日.诊其脉洪数而左甚.朱曰.此内伤证因饥而胃虚.加以作劳.阳明虽受寒气.不可攻击.当大补其虚.俟胃气充实.必自汗而解.遂以参、、归术、陈皮、甘草.加附子二片.一昼夜尽五帖.至三日.口稍干.言有次序.诸证虽解.热尚未退.乃去附加芍药.又两日.渐思食.颇清爽.间与肉羹.又三日.汗自出.热退.脉虽不散.洪数尚存.朱谓此脉洪.当作大论.年高而误汗.以后必有虚证见.又与前药.至次日.自言病以来.不更衣十三日矣.今谷道虚坐努责.迸痛如痢状不堪.自欲用大黄物.朱曰.大便非实闭.乃气因误汗而虚.不得充腹.无力可努.仍用前药.间以肉汁粥及苁蓉粥与之.翌日.浓煎椒葱汤浸下体.方大便.诊其脉.仍未敛.此气血仍未复.又与前药.两日小便不通.小腹满闷.但仰卧则点滴而出.朱曰.补药未至.与前方倍加参、.两日小便方利.又服补药半月而安.震按此四案.向列于内伤门.以其皆作虚证治也.然外证与伤寒一般.且前二条原因受寒而起.自非明眼.岂敢用参大补少加表药乎.盖所凭者在脉虚豁耳.后二条脉洪数不虚而亦用补者.一凭于肢体不能举.一凭于老年饥寒作劳致病.其审证精细.非粗人所能及而一用苓煎膏.凉水调服.一用。

著名中医医案

著名中医医案

著名中医医案
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风热感冒
主要症状:发热、喉咙肿痛、咳嗽、头痛、流鼻涕等。

治疗方法:使用草药黄连解毒汤治疗。

疗效:通过解毒汤的使用,能够清热解毒,改善症状,缩短
疾病持续时间。

2. 华佗《千金要方》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腰痛
主要症状:腰部疼痛、久坐不适、活动受限等。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疗法,刺激特定穴位,调理经络,缓解
疼痛。

疗效:针灸疗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缓解腰
痛症状。

3. 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消化不良
主要症状: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

治疗方法:使用草药做成消食益胃丸,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疗效:消食益胃丸能够帮助改善胃部不适,促进食物消化,
恢复消化功能。

这些医案都是著名中医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而成,对于指导中医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医案中的草药配方或针灸穴位选择等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

大国医经典医案赏析

大国医经典医案赏析

大国医经典医案赏析
大国医经典医案集结了我国古代医学大师的精华,其中蕴含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将中医经典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可谓是一部中医宝典。

以下将针对一些典型的医案进行赏析,希望对读者学习中医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是《伤寒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张仲景以“外感之疾,必先形成表里之分”为指导思想,通过调理表里,治愈了徐某的病情。

徐某患有寒热交替的症状,体温不稳,口干舌燥,脉象虚弱。

张仲景应用荆防败毒散和银翘散清热解毒,加上苏叶、桂枝、陈皮、甘草等药调理气血,使徐某的病情得以痊愈。

其次是《金匮要略》中的一例胃寒胃痛:患者胃痛不适,望之面色苍白。

钟嵘认为该患者胃寒较强,以草果、附子为主要药物,配以甘草,调和人体气血,调理胃部,疏通气血畅通。

再次是《伤寒论》中的一则口吐黄绿泡沫案例。

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症状,主治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选用不同的中药配方。

据此,张仲景分表里清窍汤和温里化痰汤。

该患者的病情最终得到了稳定。

以上这些经典案例都是比较典型的病症,主治医师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和综合运用中医理论,有效地治疗了患者疾病,令人钦佩和感叹。

细数这些中医经典案例,我们不仅能学到这些医案的治疗方法,更能深刻理解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这些经典案例,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医学原理,不断探讨和总结中医治疗各种病症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将能够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更加熟练和娴熟地运用中医理论,向着中医大师的高度迈进。

中医古籍大全-曹仁伯医案论

中医古籍大全-曹仁伯医案论
脱,阳从上脱之意焉。急急大补,俾得抱一不离,已恐鞭长莫及。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坎 牡蛎 龙骨 河车 川柏 茯神 蕤仁 枣仁
转方加黄芩、灶心土,余根据上法。
<目录>
<篇名>薛家湾郭复诊方
属性:喘之一证,已得大补而平,可见肝脾肾三
经亏之已极,姑置勿论。现下脉芤且弦,其名为革,以昭血络空虚元气难摄之意。夫惟元气
亦尖薄,所受风寒湿热却有暗化之机,似属佳兆。无如脉之弦滑都带空象,元气阳气实已内
虚。虚而有邪,不得不扶正化邪为法。盖恐邪未尽而正先尽耳。
制川朴 于术 人参 桂枝 草果仁 干姜 炙草 茯苓 川连 复花 赭石 陈皮 白芍 姜 红枣 制半夏
<目录>
<篇名>又
属性:二爷之病,风邪外感,内蒸湿热痰浊。古人所谓夹病,此等症是也。何以见之,风入少
痛。此尊躯之病,虽非得于被外枕儿,而其起痛之因,本因于卧在竹榻。竹榻之性寒凉者
也,日日卧之,则寒凉之气未有不袭筋骨。较之前二条之偶伤经络者更进一层,所以阳气
不宣,屈伸不利,痛无虚日,喜热恶寒矣。仲景云∶一臂不举此为痹。载在中门风中也。实非
真中而却类中之机,岂容忽视?现下治法,首重补阳兼养阴血,寓之以驱寒,加之以化痰,
再取经络通之,则一方制度自不失君臣佐使焉。
大熟地(八两) 归身(四两) 赤芍(二两) 附子(二两) 党参(四两) 于术(四两)
茯苓(八两) 黄 (二两) 半夏(四两) 虎掌(一对) 阿胶(三两) 橘红(二两) 姜黄(一两)
桂枝(一两) 沉香(五钱) 甘草(一两) 枳壳(二两) 海桐皮(二两) 风化硝(一两) 西羌
阳,则为寒热往来,半在表,半在里,出而与阳争则寒,寒宜不饮,入而与阴争则热,热宜发

最经典的中医医案十部

最经典的中医医案十部

最经典的中医医案十部
中医医案数量众多,其中比较经典的十部医案如下:
1. 曹,四七。

早食颇受,晚食必胃痛呕吐。

阳气日微,浊阴聚则有形,夜痛至晓,阴邪用事乃剧。

半夏、姜汁、淡干姜、秦椒、厚朴、茯苓。

2. 陈。

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

变为先寒后热,烦躁,面赤,汗泄,此为厥象。

厥阴肝脏之现症,显然在目。

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

议用泻心法。

干姜、川连、人参、枳实、半夏、姜汁。

3. 杜。

酒客胃中酿热,嗔怒,亦令肝阳犯胃,今纳谷脘中微痛,乃阳逆失降。

酒家忌用甘腻,辛苦清降,平肝和胃治之。

川连、吴萸、半夏、姜汁、茯苓、橘红、竹沥。

4. 费,二九。

劳力气泄阳伤,胸脘痛发,得食自缓,已非质滞停蓄。

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古谓络虚则痛也。

攻痰破气,不去病即伤胃,致纳食不甘,嗳噫欲呕,显见胃伤阳败。

当以辛甘温方。

人参、桂枝、茯苓、炙草、煨姜、南枣。

5. 顾氏。

天癸当绝仍来,昔壮年已有头晕。

七年前秋起胃痛若嘈,今春悲哀,先麻木头眩,痛发下部,膝胫冷三日,病属肝厥胃痛。

述痛引背胁,是久病络脉空隙,厥阳热气,因情志郁勃拂逆,气攻乘络,内风旋动,袭阳明,致呕逆不能进食。

古今医案按选

古今医案按选

古今医案按选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进步的学科,古代的医生们通过积累和总结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许多宝贵的医案。

这些医案中记录了古代医生们诊断疾病、治疗病患所使用的方法和药方,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疾病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按照选定的古今医案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价值和意义。

1. 《淮南子·精神篇·馀正》这一医案选自《淮南子》,介绍了古代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医生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判断该患者患有"馀正"病,即精神失常。

他们通过草药的煎煮和内服治疗,以及调节饮食和作息,最终使患者康复。

2.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这一医案选自《黄帝内经》,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医生对于调节五脏功能的方法。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症状,判断患者哪个脏器功能失调,并通过针灸、草药或调节饮食来治疗。

3. 《随机针灸治疗痛风的疗效观察》这一医案是近代医学家对于针灸治疗痛风的疗效观察。

医生通过将针灸针插入特定穴位,刺激神经和组织,调节患者体内的气血流通,缓解病情。

观察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减轻痛风患者的疼痛和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4. 《中医药干预神经性厌食的疗效研究》这一医案是现代中医对神经性厌食进行干预治疗的疗效研究。

医生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通过调节患者的消化系统和心理状态,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

观察发现,中医药干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食欲和营养摄入。

古今医案的选取和分析展示了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古代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观察,能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而现代医学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古代医案进行研究和验证,发现其中的治疗思路和药方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符合。

这些古今医案的学习和研究为传承和发展中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古今医案的研究不仅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现代医学的进步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最经典的中医医案十部

最经典的中医医案十部

最经典的中医医案十部
1.《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伤寒发病的病机与治疗方法。

2.《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另一部中医经典,主要讲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3.《温病条辨》:是汤岳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讲述了温病的发病机理、辨证和治疗方法。

4.《千金方》:是孙思邈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方剂宝典。

5.《医宗金鉴》:是吴鞠通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总结了前人的医案和经验,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6.《丹溪心法》:是丹溪张景岳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讲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7.《本草纲目》:是李时中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总结了草药的性味归经和药性用途,对于草药的应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8.《针灸甲乙经》:是黄帝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讲述了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9.《桂林医案》:是清代医家吕叔湘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收录了吕
叔湘在桂林地区的临床经验和医案。

10.《医林改错》:是清代医家杨继洲所著的中医经典,主要总结了医学上的常见错误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经典的古医案

经典的古医案

经典的古医案引言古代中国的医学历史悠久而辉煌,其中不乏经典的古医案。

这些古医案记录了古代医生们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经验和智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疗参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几个经典的古医案,分析其中的治疗方法和医学观点,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一、杨氏夫人的奇迹康复杨氏夫人是明代著名的中医杨中正的妻子。

在杨中正出外求学期间,杨氏夫人染上了顽症,不治而亡。

杨中正得知后深感悲痛,怀着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决心为她治病。

他研究医书,借鉴前人经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治疗妻子疾病的方法。

他采用了中药、穴位按摩和针灸等综合疗法,治疗了多年,最终奇迹般地将妻子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1.1 中药配方杨中正选择了治疗妻子疾病的中药配方十分独特。

他根据妻子的病情,挑选了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的药材,制成煎剂服用。

这些中药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组织修复和代谢,对杨氏夫人的康复起到了关键作用。

1.2 穴位按摩杨中正在治疗中还运用了穴位按摩的方法。

他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刺激经络的气血流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病症的恢复。

这种方法在古代非常常见,也是他成功治愈妻子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1.3 针灸疗法此外,杨中正还使用了针灸疗法。

他针对妻子的病情,选择了不同的穴位进行针刺。

针灸能够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神经系统,调整身体的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通过对妻子的长期治疗,杨中正逐渐掌握了针灸的技巧,并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多其他病例的成功治愈。

二、史书中的奇迹在《汉书》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吕洞宾的医疗奇迹。

吕洞宾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道士和医生,他被尊称为“吕祖”。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吕洞宾在山中修道时,遇到了被蛇咬伤的村民。

村民身体迅速腐烂,被送到吕洞宾面前已经奄奄一息。

吕洞宾运用奇特的方法,救下了村民的性命。

2.1 五毒散吕洞宾在野外搜集了几种蛇的毒液,加以研磨调配,制成了一种名为“五毒散”的中药。

他将这种药敷于村民受伤的部位,通过药性的作用,有效中和了蛇毒,并促进了伤口的愈合。

中医典籍医案分析

中医典籍医案分析

中医典籍医案分析
一、引言
中医典籍是中医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它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医案是中医典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中了解早期中医的诊断、治疗情况,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变化。

本文主要从《本草纲目》的《风溪志》医案中梳理其中医案的基本特点和分析方法,以期获得对中医案分析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中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二、本草纲目《风溪志》医案分析
1、《风溪志》医案集中于治疗眼病、咽喉病、皮肤病、咽喉病、神经病和其他疑难杂症的诊疗情况。

3、《风溪志》医案分析时,首先重要的是要做出准确的病机分析,着力于掌握病人的病史及其对症处理的合理性,及其药物的灵效和对症药剂的特异性,有效对症使用药物,避免不适当的药物选择,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和病情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4、在药物的使用上。

中医八大医案

中医八大医案

中医八大医案展开全文医案之一:死则甘愿偿命!(清代名医徐大椿)徐大椿碰到一位病人:酷暑之天气,病人"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而且"脉微肢冷,面赤气短"。

众医按"热症"来治,开出"寒凉之药"。

徐诊断完全相反,认为是"寒症",须"温热之药"。

--病人家人不知该听哪位大夫的话。

酷暑,病人大汗,似按"热症"来治更稳一些。

而徐则完全相反,万一有误,岂不火上浇油?!徐说:"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结果病人喝下徐的"大热之药",一剂药汗止;身体变暖,能够睡觉。

随调方,十天病愈。

徐之敢用大热之药,是因病人虽有"大汗、面赤"等热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这是寒热并杂、真寒假热的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热性药物进行救治。

这是从"祛寒"的角度来说的。

从"补虚"的角度来说,病人因热而大汗不止而产生"亡阳"这种阳虚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补虚药物进行救治。

徐也很慎重地总结,如果病人不是有"肢冷"等寒症症状,则仍是热症,误用热性药物即死!原文:毛履和之子介堂,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短,医者仍作热证治。

余曰:"此即刻亡阳矣,急进参附以回其阳。

"其祖有难色。

余曰:"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亦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死则愿甘偿命。

"方勉饮之。

一剂而汗止,身温得寐,更易以方,不十日而起。

同时,东已许心一之孙伦五,病形无异,余亦以参附进,举室皆疑骇,其外舅席际飞笃信余,力主用之,亦一剂而复。

但此证乃热病所变,因热甚汗出而阳亡,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侨证,误用即死。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1.血证案【辩证思路】本案属于热入血分症,此人由于大饱醉,过度饮食,过食辛辣厚味食物,过度饮酒,蓄积胃肠,损伤了胃气,积湿蒸热,阳明热盛,灼伤血络,使淤血壅滞胃中。

又正值盛暑之时,外出感受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上升,暑迫血上行,使血不循经故见吐血;胃中淤血上行,行至胸中,故见胸痛;暑性炎热,上升,故见体热头眩;脉见洪而滑,洪为阳脉,盛暑阳气亢盛,肤表开泄,气血向外,故见洪脉,食积饮停,邪气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见脉滑。

本案是饮食不节导致的血症。

【治疗特色】《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仆,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胠胁间苦痛,渐至羸瘦,妨于饮食,此之谓血症。

”进仲淳认为治吐血有三决:“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乃使血循经络,不致瘀蓄;“宜补肝不宜伐肝”,伐肝则损肝之体,使肝愈虚而不藏;“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故降气即可以降火。

血热吐血当以凉血止血,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而前面的医生却诊断为劳心焦虑所致的吐血,用茯苓补心汤治之,该方主要治思虑过多,心神溃乱,烦躁不寐心气为邪所致的吐血之证。

显然诊断错误,导致用方用药也错。

滑寿先用犀角地黄汤再用桃仁承气汤,两方都具有泻热凉血散瘀之功效,但是滑寿却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症状作出详细的诊断,从而更好更快的治愈了患者。

犀角地黄汤方中用犀角凉血清心解热毒,使火平热降。

用生地凉血滋阴生津,助凉血止血。

再以桃仁承气汤逐淤泻热,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祛瘀;大黄苦寒,下淤泻热。

2.怔忡案【辩证思路】本案属怔忡案,属心火亢盛而兼有脾胃气虚之证。

“其人平生志大心高,所谋不遂,思虑过度,致内伤也”由此可知患者有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证,心火亢盛则心神被扰,阴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见怔忡善忘,失眠多梦,心烦,舌红,脉细数等症。

中医经典医案

中医经典医案

中医经典医案中医经典医案是古代中华医学文化的重要遗产,反映了中医世界的丰富经验和鲜活历史。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中医经典医案。

医案一:《黄帝内经》卷三十《阴阳离合篇》中有一则李氏父子救黄帝之疗法。

李氏父子据《易经》的“延年益寿”卦,熬制药汤,给黄帝服用,神气大振,病愈。

这个医案反映了中医治疗利用自然法则的思想,以及对人体阴阳平衡和药物作用的认识。

医案二:《辨证论治正南岳全书》是明代名医陈希孟所著的一本医书,其中的脾虚便溏证案例非常有名。

一位年近七旬,脾虚便溏的病人,历经数年治疗无效。

陈希孟根据其体质,制定了“甘苦化滞汤”治疗方案,该病人服用后恢复了肠胃功能,恢复了健康。

这个医案展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所在。

医案三:《石渠宝笈》是明代杨继洲所编的医书,其中的四季保健方很有名。

作者通过对古代医书的研究,总结出四季保健方,即春季多吃韭菜、芹菜、豆芽等,夏季多吃苦瓜、黄瓜、西红柿等,秋季多吃柿子、核桃、葡萄等,冬季多吃鸡肉、鹿肉、羊肉等。

这个医案阐述了中医秉持自然配合食疗的养生思想。

医案四:《金匮要略》是南朝宋王叔和所著的医书,其中的四逆汤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一板斧。

一位患有咳嗽、寒热等病症的病人,按照《金匮要略》中的治疗方案,用术火加热遂末,制成四逆汤。

该病人服用后病情大有好转,表现出了四逆汤神奇的疗效。

这个医案表述了中医在抗寒、抗热方面的独到见解。

医案五:《伤寒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所著,其中的桂枝汤是中医理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

一位患有发热、恶寒、汗多等病症的病人,服用了张仲景制作的桂枝汤,病情迅速好转。

这个医案阐述了中医治疗感冒类疾病的重要药方。

热在骨髓寒在皮肤的医案

热在骨髓寒在皮肤的医案

热在骨髓寒在皮肤的医案热在骨髓寒在皮肤是中医中对于具体病症的描述,通常用于形容病情严重,热病的内在刺激更深,而外在的寒气更明显。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古籍中有许多经典的医案,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1. 医案一:《金匮胆气散治篇》中有一医案记述:“病者面苍白,肢厥,发作恶心吐酸,心胸悸动,喘促憋气,寒战,时有汗出,骨节疼痛,舌红苔黄,脉微细。

”医生初步判断为“热在骨髓寒在皮肤”。

通过对该患者进行服以金匮胆气散方剂,具体服药并通过艾灸的方式,温热病人的身体以增强体温,调整骨髓和皮肤的温度,最终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

2. 医案二:《千金要方·凡黄病浅证治要》中有一医案描述为:“热在骨髓寒在皮肤,证见时冷时热,短气腹胀。

”医生初步判断为“气虚不足以温补骨髓和皮肤”。

通过对该患者进行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同时服用黄芪、党参等补气药物,最终达到温补骨髓和皮肤的效果。

3. 医案三:《金匮要略·热结治法》中有一医案描述为:“热结于骨,少汗,时烦,喜卧,心痛,胁下满,内拘急,小便数,大便难,或泄,舌红光,脉沉细。

”医生初步判断为“热结肌肉和骨髓,寒气未散。

”经过给患者服用辛温的药物,如芍药、生姜、桂枝等,同时配合适当的推拿和艾灸,刺激经络和穴位,以温热患者的身体,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上述医案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热在骨髓寒在皮肤的病情和治疗方法,虽然没有具体的链接,但其中提到了一些常用的中药药方和治疗方法,如金匮胆气散、黄芪、党参、芍药等。

同时也提到了一些辅助治疗的方法,如艾灸、推拿等。

这些治疗方法都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研究和理解“热在骨髓寒在皮肤”的表现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当然,对于具体疾病还需要结合个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不可盲目自行使用。

中医古籍大全:医学经验录·医案

中医古籍大全:医学经验录·医案

一、内科1、肺痈。

某男,60岁咳嗽月余,痰臭色绿,面呈痿白,目暗无光,时有恶寒现象,脉见浮大中空。

断为肺痈,然未成脓。

仿徐灵胎治肺痈五法,以甘凉泻火为首。

黄芩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银花四钱、丹皮二钱、苡米四钱服两剂,情况无改变,更用滋润养血法。

火麻仁二钱、冬瓜子四钱、薏苡仁五钱、生地三钱、阿胶珠三钱、当归三钱、赤芍二钱、连翘三钱服两剂,痰臭已减,余情如前,采用清降驱痰法。

浙贝五钱、薏苡仁四钱、丹皮二钱、海浮石三钱、银花四钱服两剂后,痰已显著减少,但云身体不适。

改方:佩兰叶二钱、白薇二钱、香薷二钱、橘络四钱、败酱草四钱、薏苡仁四钱、茅根三钱、鲜贝四钱服两剂,诸恙均见好转,改用填空补气法。

白芨四钱、黄芪四钱、阿胶四钱、薏苡仁四钱、金银花四钱、龙骨三钱、牡蛎二钱、冬瓜子四钱另加新榨出之无盐芥菜水一盅对服。

服两剂,痰臭全解,仅早晚咳嗽。

改用:薏苡仁一两、冬瓜子一两,包于鲜嫩荷叶内,置清水中熬煎一小时,再入榨取之芥菜汁对服,自此告全愈。

(芥菜汁,即做盐菜挤出之水汁,装入罐内封好,埋于门槛根下,七日后——无辛味取出,每日用一大盅,先放饭上蒸热,以热米汤对服)。

某男,50余岁咳吐脓痰,臭气难受,脉见滑数,体瘦形焦。

古云“咳脓者不治”,余固辞之。

然患者再三请求,姑以生黄豆令嚼之,验其吐否,乃拟方:银花五钱,败酱草五钱,象贝三钱、连翘二钱、桔梗二钱、苡米二钱、大黄二钱、黄芩二钱、土茯苓二钱服八剂,咳嗽、脓痰及臭气均见减少,改方:白芨三钱、阿胶三钱、苡米四钱、丹皮二钱,北芪三钱,海浮石二钱,冬瓜子三钱再服八剂,全愈。

善后法:苡米一两,冬瓜子一两,鲜荷叶包好炖服。

某男,40岁咳嗽畏寒,痰多且臭,夜卧不宁,低头即觉臭气上冲咽门,脉尺寸浮紧,关部见沉,舌色红滑,形容枯槁。

肺虽成痈,尚未化脓。

急宜开窍清金,拟方:麻黄钱半,桑白皮二钱,前胡钱半,象贝二钱,茵陈二钱,光杏仁二钱,橘络二钱,百部二钱服两剂,夜咳稀,不觉恶寒,脉浮不紧,惟痰臭如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中医医案是医者诊治疾病的书面记录,她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医者诊治疾病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思维过程,注重事实,不尚空谈,既有成功之经验,又有失败之教训,惿怵砥砺,是以启人心智,垂范后学。

中医医话乃医者记录读书、临证、做人、做学问等见闻阅历、心得体会的短文、随笔,为医者的经验之谈,行文不拘一格,文字精炼,内容广博,言出有据,富于新颖性、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等,切于用而博子学,给人教益良多。

总之,中医医案医话内涵丰富,源自心得,实效切用,多有发明。

原汁原味、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中医临证理法方药,神圣工巧的实践过程,不失为启渝性灵,体悟中医智慧,提高临床技能,真正步入中医之门,登其堂、入其室、窥其奥、师其法、博其用、显其效、章其道的一条光明大道。

学习中医医案医话,应注意以下几点:1.广闻博览,开阔眼界;2.精研思,领悟要旨(eg:诊察疾病的技巧、识证立法的要点、遗方用药之经验、剂型剂量与用法、复诊转方之变化、失治误治之原因etc);3.参看评注、借鉴运用等。

现就古今医案医话中遴选数则,以与读者共享之:正文:附:先贤论医案医话①余听鸿: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医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并传不朽。

②孙一奎:医案者何?善诊治有成效,剂有成法,固记之手册,俾人人可据而用之。

③方耕霞: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试读。

④周学海:海家医案中比有一生最得力处,细心遍读,是能箤众家之所长矣。

⑤俞震:闻之名医能审一病之变与数病之变;而曲折以赴之,操纵于规矩之中,神明于规矩之外,靡不随手而应,始倍法有尽而用法者之巧无尽也。

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

⑥张山雷: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乃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

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

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师而相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⑦陆渊雷:宋后医书,多偏玄理,惟医案具事实精核可读,名家工巧悉箤于是……学者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读医案最有线索可寻。

⑧章次公:录之(医案)既自砥,且勉后学⑨程门雪: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缺乏指导临床实践的有力武器,而如无各家医案作借鉴,那么同样会陷入见浅识寡,遇到困难束手无策。

⑩许勉斋:夫医者之有医话,犹学者之有笔记,所以免遗志,抒心得,使读者觉平易显明,容易了解,大之可以启发心灵,以资模仿,小之可信手拈来,以作消遣……合学理经验而治为一炉,非医话其谁欤?裘吉生:(医话)往往出自心得,多有发明之处,立论不多,要旨独具创建,尤以所载方法,无不经历试验,遂有不拔不挠之学说垂示于人。

周师——周德昭宋某,男,40岁,1969年8月1日初诊(由我代抄处方)。

患者原有肺结核病史,今年入夏以来,每天除咳嗽加剧、痰中带血之外,还兼见午后潮热、食欲减退等症状。

西医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两个多月来始终无效。

周师诊毕用轻可去实法,按肺痈论治而获效。

他说:“此病虽迁延日久,久病必虚,然而脉搏重按有力,舌苔黄滑黏腻,显然属虚中夹实之象。

法当轻可去实,遵四两拨千金之意,先用清络、苇茎合方施治。

”金银花9克,扁豆花9克,淡竹叶9克,鲜荷叶15克,西瓜翠15克,丝瓜络9克,鲜芦根30克,冬瓜仁15克,薏苡仁30克,桃仁6克,青蒿9克,水煎饮,5剂,每日1剂。

8月7日二诊(由我代抄处方):患者服完上方之后咳嗽减轻,午后潮热渐退。

周师嘱仍用前方治疗,叫患者再服5剂,每日1剂。

8月14日三诊(由我代抄处方):患者午后潮热退尽,食欲增加。

周师改用培本之法,以他的经验方四百散加味。

百合500克,百部500克,白芨500克,白芝麻500克,冬瓜仁500克,三七500克。

制服法:讲全部药品打成细末,每日服30克,早、中、晚各10克,温开水送下,连续服半年。

(选自:《无闲斋医案医话集》)失眠治验《药用当而通神》失眠一症为临床所常见,虽非重危大病,但由于睡眠不足,次日头昏脑晕,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

长期失眠,则不利于健康长寿,故有人提出“睡眠为第一大补”的说法,确也不无道理。

失眠的原因甚多,常见有胃气不和、心脾两虚、痰热内蕴及心肾不交等,各有方药可治,当随其证而治之。

有虚烦不眠,心怯不安,舌淡脉弱,为肝血亏虚,心气不足哦,气阴两虚之证。

以仲景酸枣仁汤合定志丸以益气养血安神,每获奇效。

多年来以此方治疗上述证型失眠,屡试不爽。

一女孩,25岁,因情绪不畅,生活失节,三年来睡眠不佳。

平素则服用安眠药片维持,尚可入睡四、五小时,后因情绪波动,致彻夜不眠。

自感头晕目眩,心微烦,精神恍惚,心怯易惊,脉细而弱,舌淡苔少。

遂按气阴两虚论治。

方用:炒酸枣仁15克,知母9克,茯苓12克,川芎9克,炙甘草9克,党参12克,茯神12克,远志9克,石菖蒲9克,合欢皮15克,珍珠母15克。

水煎,服一剂后,从晚十时入睡,至翌日上午九时方醒。

继以上方调治十余日,数年沉疴,竟霍然而愈。

以后每遇此证,均以此调治,多获殊效。

瑾按:失眠一症,病因病机较多为复杂,此案仅就常见的肝血亏虚,心气不足,气阴两虚之证给出了治有实效的临床经验方,临床只要辨证准确,方证相符,用之多收良效。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病注重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等法则,万不可不加辩证,生搬硬套,否则,非惟无效,反留遗患。

彭某,男,38岁,1975年7月27日初诊。

患者咳吐脓血,量多,有腥味,胸中烦满,身热面赤,口渴喜饮,大便闭,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搏濡数(说明:原患肺痨,尚未痊愈)。

脉症合参,辩属肺痨未愈,复感暑邪所致的咳血证。

治拟清暑止血逐瘀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创制的补络补管汤加减。

青蒿9克,滑石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桃仁6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

7月28日二诊:患者昨晚将汤服下,今朝咳血虽止,但午后血来如故,仍按原法医治。

上方加白芨9克,三七5克(三七研末对服,余药水煎)。

7日29日三诊:咳血已止,余波未平,呼吸不畅与胸胁满变为主症。

治从肃肺豁痰逐瘀着手。

瓜蒌15克,杏仁9克,桃仁6克,茯苓15克,冬瓜仁15克,水煎服。

7月30日四诊:上方服后疗效不明显,再三考虑,恍然大悟。

此病肺脏亏损为本,肺损即金虚不能克制肝木之横,加之瘀痰胶固,气机受阻,则有是证,治拟疏肝泄木豁痰逐瘀法。

柴胡9克,郁金6克,半夏9克,茯苓15克,桃仁6克,鲜荷叶30克,水煎服。

8月1日五诊:上方服后渐能咳出瘀痰,胸胁胀满亦减,再用千金苇茎汤加味以除余邪。

水芦根18克,薏苡仁15克,桃仁6克,杏仁6克,郁金6克,猪牙皂荚6克,冬瓜仁15克,水煎服。

8月2日六诊:据述服前方4小时后病情开始増剧,因当时我不在家,患者只好请其他医师治疗。

彼认作大气下陷,采用升陷汤。

怡余至,只见患者喘刻不休,坐卧难安,语声低微,苔仍黄腻,脉浮无根。

寻思之,此病增剧,必有原因。

病者原患肺痨,未痊愈,属体虚之人(久病多虚),加上复中暑邪,暑再伤人元气(《内经》有“热伤气”的记载),故虽有外邪,但仍属虚实夹杂的病证。

我治疗时只顾驱邪治标,未固正气治本,其因一也;前方中的猪牙皂荚辛散走窜,性极锐利,虚人不任峻攻,犯看虚虚之戒,其因二也;彼因升提大气,亦与病机相悖,其因三也。

思至此,遂集前医会诊。

彼建议用轻可去实法,取清络饮与千金苇茎汤施治。

余踌躇辗转,思此方只能顾及一面(治其标),特重申用药必与病机相符,方才不会造成顾此失彼之弊。

前医坚持己见,余只好暂时顺从。

归家后,余讲所诊之病情反复思考,因脉搏浮散无根,显然是元气将脱之兆。

虑其“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语)之时而暴脱,故诊时再三强调非用张锡纯的参赭镇气汤兼固元气不可!翌日临晨,余往视,所述果不出余预料之外,幸而抢救及时,暂且未殆,诊之脉症与昨日无异,仍处垂危之境。

前医先临诊毕,已书方,视之果系参赭镇气汤。

余曰:非也!昨日集诊时,余将此病之因证论治言之甚详,即固元气非重镇入肾不可,宣肺清暑非气味清淡不能。

两者混合药味杂乱,煎熬时间也不一致。

遂再嘱病家与前医曰:“参赭镇气汤必服,煎之稍长;清络、苇茎亦用,熬之稍短。

两药交叉轮服(先服参赭镇气汤),间隔2时许,候药力各自归经、直达病所。

”8月4日傍晚七诊:据述只服参赭镇气汤,今晨又出现舌质红绛、神昏谵语之症。

前医认作暑邪入营,采用清营汤,效果不明显。

余诊之,患者虽疾数,然两尺重仍无根脚,虑是肾元还未恢复之故。

其现神昏谵语,非独邪热所致,最怕内愦也。

就此现状而论,本病危在今宵,可以二时定论,一在夜半阴盛之际,类似前次之危状;一在肝阳初萌,虚风内动之时,痰涎随风上逆,阻塞喉间而毙。

若论治法,仍建议两方间服,即固脱用参赭镇气汤,清暑用清络、苇茎方内再加犀角清心营之热、天麻平肝风、竹沥化痰涎。

虑其药物还未入口,恐力难达其所。

待药煎毕,将近子时,病始危笃,虽然进行了抢救而暂且未亡,但药液难下咽了。

鸡鸣时,喉间痰响,天刚拂晓,其人夭亡。

惜哉!绿汗王某,男,1977年,夏,汗出如绿豆汁,胸胁胀满疼痛,口苦,厌油,形体日渐消瘦,小便赤涩,经某医院诊断为内分泌紊乱,因无特殊疗法,返津治疗。

就诊时,脉弦数而滑,舌红苔黄白相兼稍厚,此肝经湿热,气滞厥阴所致。

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之法,方用逍遥散加减。

处方:柴胡5克,白芍0克,茯苓10克,陈皮5克,炒栀仁10克,茵陈12克,焦山楂10克,六一散15克(包煎)。

患者守方连服六帖,诸症悉除,迄今未复发。

(杨振明湖南省津市商业职工医院中医师)【春按】汗出如绿豆汁,与肝火内郁有关。

因肝属木,在色为苍,苍即青色。

说明汗出青色与肝火旺有关。

其胁痛,口苦,厌油都与肝胆有关。

且胆汁是青色。

故方中选逍遥散加减其中主要药物当属山栀、茵陈之清泄肝胆,六一散之导热下行。

使邪火有出路也。

眉毛脱落毛某某,女,18岁。

1991年2月18日初诊。

主诉:左眉毛脱落3个月。

患者未婚,年已及,天癸未潮。

体无病态。

近3个月,卒然发现左侧眉毛去三分有二,无其他症状,惟有损美观。

中西药,内服外擦均不见效。

皮肤病防治所检查否定麻风病。

辩证:眉亦发之类。

发为血之余,均属肝肾所司。

肾藏精,其华在发。

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养毛发,故致脱落。

治法:补益肝肾,濡养毛发。

处方:当归10g,熟地黄10g,川芎6g,羌活10g,甘杞菊花(各)10g,稀签草10g,墨旱莲15g,制女贞子15g,何首乌10g,山萸肉10g,黑芝麻10g,白蒺藜20g,。

(6剂)并嘱患者毋忧虑急躁,静以待之。

上方继进20剂,眉毛脱落处渐见萌生。

一个月后,患者欣然来告,月经已潮,眉毛亦见浓黑。

【按】本例患者,及而月汛未潮,显系肝肾精血不足,以致冲脉未盛,任脉未通,而天癸未至。

血燥生风,复见眉毛脱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