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叠用医案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可参考庄严姜附剂临证经验谈1与2.doc

合集下载

中医火神派:善用附子治大病

中医火神派:善用附子治大病

中医⽕神派:善⽤附⼦治⼤病中医⽕神派:善⽤附⼦治⼤病神黄中医智库 2017-06-25 09:55清末光绪年间,成都知府朱⼤⼈的夫⼈患吐⾎病,已⼀年多,诸医⽆效。

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名医来为夫⼈治病。

他们或认为⾎热妄⾏;或认为阴虚⽕旺,逼⾎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趋严重。

经⼈推荐,请川蜀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郑钦安诊见夫⼈⾯容苍⽩,虽是夏⾄季节,床上还铺着⽪毡,盖着丝棉⼤被,显得⼗分怕冷。

⾆质淡红,苔⽩腻。

诊毕,郑钦安处⽅:制附⽚四两,炮姜四两,炙⽢草⼆两。

朱知府看⽅后竞瞠⽬结⾆,此⽅⼲姜附⼦都是⼤热之药,且量⼤超常,治此等吐⾎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服药后病⼈⾃觉周⾝凉爽,胸⼝舒畅,吐⾎竟然⽌住,⽽且吃了2⼩碗稀饭。

病⼊坦途,由此⽽愈。

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匾⼀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上述案例知府夫⼈吐⾎年余,竟⽤⼤剂附⼦、⼲姜投治,应⼿⽽愈,实在令⼈惊叹,⼤开眼界。

主治者郑钦安就是⼗分独特的医学流派——⽕神派的开⼭宗师,本案⽣动体现了⽕神派注重阳⽓的思想和擅⽤附⼦的独特风格,使我们领略到⽕神派学术思想的核⼼精神。

⽕神派释义⽕神,喻称“善⽤热药之良医为⼀炉⽕也”,是对擅长应⽤附⼦等⾟热补⽕(阳⽓)药物医家的称谓,称某医家为“某⽕神”者,显然含有对其擅⽤附⼦等热药的推重和赞许,由于附⼦在热药中的⾸要地位和代表意义,因此,称某医家为“某附⼦”者,与“某⽕神”是等同含意。

所谓⽕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宗师,理论上推崇阳⽓,临床上强调温扶阳⽓,以擅⽤附⼦、姜(⽣姜、⼲姜、炮姜)、桂(⾁桂、桂枝)等⾟热药物著称的⼀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附⼦为突出特点,乃⾄诸多⽕神派医家和传⼈被冠以“某⽕神”或“某附⼦”雅号,从⼀定意义上讲,不擅⽤附⼦,就不成其为⽕神派。

⽕神派诞⽣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个流派”。

百余年来,传其学者代有其⼈,著名的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铸之、卢崇汉等,他们均被称为“某⽕神”或“某附⼦”,于今在医林中依然独树⼀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推崇、传承其学者可称⽅兴未艾。

从“火神派”谈附子的应用

从“火神派”谈附子的应用
学技 术 出 版 社 , 0 7:. 20 1
2 .附子 配桑 椹 、 芝 麻 、 麻 仁 , 为 祝 味 菊 经 常 黑 火 此 应用 的温 润法 , 即温 法 配 合 润肠 增 水 , 尤适 用 于老 年 便
秘 者 , 试 屡效 。 屡
3 .附子 配伍 人 参 、 地 黄 、 杞 子 、 灵 脾 等 补 益 熟 枸 仙 药 为温 补法 。如 附子 配 伍 人 参 , 有 名 的参 附 汤 , 回 是 是 阳固脱 的代表 方 剂 , 用 于久 病 气 虚 欲 脱 或 出 血 过 多 , 适
E ] 崇 汉 . 阳讲 记 .北 京 : 国 中 医药 出 版 社 ,0 6 2 2卢 扶 中 2 0 :.
( 收稿 日期 2 0 11 ) 0 90 2
中 国 民 间疗 法 2 0 0 9年 6月 第 1 第 6期 7卷 5 3
其 实 附子 在 配 伍 应 用 上 还 有 很 多 , 附 子 配 伍 麻 如
黄 、 辛 , 伤 寒论 》 麻黄 附 子细 辛汤 , 细 即《 之 亦是 火 神派常
温剂 而常 用 附子 , 近年 来 通 过 对 火 神派 的研 究 , 尤其 是 对火 神派 的 医案如 吴佩衡 、 祝味 菊 、 崇汉 、 可等 医案 卢 李
病起 死 回生 的例 子 更 是 数 不 胜数 。我 因 在 临床 喜 用
救 生 死 于顷刻 , 值得 应用 推 广 的好方 子 。 是 5 .附 子配桂 枝 、 白术 、 草 、 年 健具 有 辛 散 温通 、 甘 千 散 寒止 痛 的作 用 , 适用 于风 寒湿 痹 、 周身 骨节 疼痛 者 。
适用 于虚 证失 眠 , 适用 于 老年人 。 尤
3 .宜用 炮 附 子 , 出现 口麻 、 慌 等 不 良反 应 时 , 如 心 应 及 时减 量 或 停 药 , 同时 在 应 用 附 子 时 最 好 配 合 炙 甘 草 、 姜 以减轻 其 毒性 。 生

经方为主,用药简练——郑钦安经典火神派的用药风格

经方为主,用药简练——郑钦安经典火神派的用药风格

经方为主,用药简练——郑钦安经典火神派的用药风格广义上说,一个医家如果重视阳气,擅用附子,就可以称之为“火神派”。

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能称其为火神派,乃至诸多火神派名家被冠以“某附子”的雅号。

所谓“擅用附子”,虽然体现在广用、重用、专用、早用4个方面,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要广用,即广泛应用附子就可以称之为广义火神派。

由此,才涌现了火神派传人各种不同的用药风格,可以说,派内有派。

诚然,派内有派这种现象在各家医派中是常见的。

关键是,作为开山宗师,郑钦安的用药有什么特点,研讨他的用药风格,有助于我们领悟较为纯正的火神派风格。

同时,作为火神派源头,通过比较看出后世传人的某些用药风格,与郑钦安有什么不同。

很明显,这不是简单的处方形式问题,而是学习郑氏学说、明确选方用药的基本功夫,对探讨火神派是很有意义的。

一、选方以经方为主郑钦安的学术根源于伤寒论,选方用药具有明显的经方法度。

他崇尚仲景,尊“仲景为医林之孔子”,“真是仙眼仙心,窥透乾坤之秘;立方立法,实为万世之师”;他熟谙六经,认为“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神奇;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绝妙”,因此,从理论上他偏重经方,倡用经方。

临床选方则以经方为主,有道是“知其妙者,以四逆汤、白通汤、理中、建中诸方,治一切阳虚证候,决不有差。

”治阴虚则“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是灭火救阴法也;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是润燥扶阴法也;四苓滑石阿胶汤、六味地黄汤,是利水育阴法也”。

看得出,大多数选用经方,这一点没有疑义。

郑钦安虽然有时亦称“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但作为一个伤寒学家,他确实偏重于经方,“所引时方,出不得已,非其本怀”(《医法圆通·沈序》)。

因为时方“大抵利于轻浅之疾,而病之深重者万难获效”,终究倡导的是经方。

二、用药精纯不杂《伤寒论》中的方剂用药是简练的,113方仅用药93味,平均药味为4.18味,由3~8味药组成的方剂最为常见,占82.3%。

其药味加减也是十分严谨的。

难得一见,附子从150g用到200g,真乃火神派大家!

难得一见,附子从150g用到200g,真乃火神派大家!

难得一见,附子从150g用到200g,真乃火神派大家!海某,女,19岁。

行剖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抢救后,突然高热40℃以上。

经用青、链霉素等治疗,体温降低,一般情况反见恶化:神识昏愦,呼吸困难,白细胞高达20.0×109/L以上。

因病情危重,未做X线检查。

继以大量抗生素治疗,配合输液、吸氧均未效。

延吴佩衡先生会诊:神志不清,面唇青紫灰暗,舌质青乌,鼻翼扇动,呼吸忽起忽落如似潮水,十指连甲青乌,脉弦硬而紧,按之无力而空。

辨为肝肾阴气内盛,心肾之阳衰已极,一线残阳将绝,已现衰脱之象。

唯有扶阳抑阴,强心固肾。

主以大剂回阳饮:附片150g,干姜50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甘草20g。

因附片需要先煨三四小时,故让患者先服上肉桂泡水,以强心急救。

复诊:服上方后呕吐涎痰,已见转机,神识较前清醒,嗜卧无神,已能缓慢答问,吃流汁。

舌尖已见淡红色,苔白滑厚腻,口唇青紫较退,两颊紫红,呼吸仍有困难,咳嗽咯大量脓痰。

脉仍弦滑而紧,按之而空。

衰脱危候大为减轻,仍以扶阳温化主之。

附片150g,干姜50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半夏10g,茯苓20g,甘草8g。

三诊:神志清醒,面颊微转润红,指甲唇舌青紫已退十之八九,鼻头、目眶微青,午后潮热,喘咳气短,咯大量脓痰,脉弦滑。

病已转危为安,再以上方加减:附片200g,干姜100g,茯苓30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公丁香5g,法半夏10g,橘红10g,甘草8g,细辛 5g。

四诊:面颊微红润,口唇、舌质青紫已退,呼吸渐趋平稳,午后潮热已退,咳嗽、咯脓痰稍减少,胃气已开,能进食。

大便溏泻,系病除之兆,脉转和缓。

X线检查发现双肺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洞,细菌培养检出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后诊为“严重型肺脓疡”。

拟方附片150g,干姜50g,广陈皮8g,杏仁8g(捣),炙麻茸 8g。

连服4剂,喜笑言谈自如,病状若失。

张按此案认证之独到,用药之峻重,令人惊叹。

对中医火神派的神效非法处方的思考

对中医火神派的神效非法处方的思考

劝现在的一些不会用附子的医生多学习,提高识证的准确性,辨证论治时才胸有成竹地“有是证便用是方”.这样你也会认识到,其实大剂量用附子就像给饿极了的那个人喝八碗粥那样简单实用。

对中医火神派的神效非法处方的思考
我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做了一辈子郎中。这一辈子全都花在了学治病,给病人治病,教学生给病人治病上.现在我早期代的研究生都成了医学界的权威了.
元旦那天他们来看我,大家在一块喝荼聊天,其中的一个我代过的博士劝我说:“老师,您年纪大了得注意身体,以后就别接诊太多的病人了.还有咱们用的处方虽然效果很好但按照相关标准,有很多是非法处方.特别是附子,药典规定量是6-9克.我们一用就是30克,45克,60克,100克,200克,见你有时甚至用到300克,这样万一出点问题就麻烦了......”我当时很生气,但看他也四十多岁的人了,现在也是医学界响当当的人物.所以也不好意思当场发作,就没有理他这茬,继续喝茶.他看我不高兴也就没有再往下说下去.
他们走后我却想到了很多:我们火神派属于祖国医学经方学派的一个分枝.宗《黄帝内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师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代代名医辈出,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吴佩衡、祝味菊、唐步祺、范中林、刘民叔等个个医界闻名,他们的治病疗效可谓奇好。我见“病例库”网 存有很多他们当年的医案,可以作为鉴证。那怎么看待处方中用大剂量附子的问题呢?我就依据这一辈子的经验来说一下,打个比方吧。一个人饿极了,喝八碗粥就不饿了。有人说了,人再饥饿也喝不了八碗粥。那是你没有经过六零年的饥慌,那个时候能喝十碗粥的也大有人在.如果现在的小青年儿们的爷爷奶奶健在的话,可以问一下他们,他们能证明这一点。那么这个粥就是治饿的药,其可谓神效之方。但是如果你非要让一个吃得正在打饱咯的人喝下这八碗粥的话,那非要了他的命不可。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有是病必用是方”这也是医圣老张(张仲景)的指导思想。那么为什么要用那么大量的附子呢,是因为病人的肾阳虚。附子最善温肾中真阳,可谓无药能比,舍它无能及者也。用它就好比给那个饿极的人八碗粥,但前题是他必须确定他是肾阳虚到了必须用附子,必须用大量附子的程度。就好比你必须肯定那个饿极了的人,是饿得到了必须服八碗粥的程度一样。这样用大量的附子就不会出问题,当然还有一些药物的配伍经验,比如配芍药,配甘草,配干姜,配磁石,配萸肉, 配蜂蜜等,以及适当的煎法.但最主要的是要从观念上改变不敢用附子的观点.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庄严医案】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庄严医案】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庄严医案】【庄严医案】庄严,1971年生,福建省大田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曾师从著名伤寒学家黄煌教授,伤寒功底颇深。

近年系统研究郑钦安医书,著有《姜附剂临证经验谈》一书,本节案例即选自该书。

擅用姜、附、桂等药扶阳,勤于思考,附子用量并不主张概用大剂,一般以10g、15g、20g为常用剂量,个别寒实证可加至100g以上。

庄氏对四逆汤中炙甘草用量应该多于附子颇有体会,特摘录如下:“真阳浮越,多上热下寒,外热里寒。

甘草可补中而缓急,此方用之,一使阳气守于下焦,止于中宫而不过于升腾;二助药力持久释放,以免昙花一现。

”“炙甘草在四逆汤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缓药性;二是固中焦;三是伏火趋于下焦,让药力作用持续;四是潜火归原不至于炎上;五是解药毒。

不少医家认为甘草和姜可以解附子之毒性,我的看法是排除附子的应用药不对症,其他副作用的产生是因为药量过大的壮火食气,或是配伍或是药量比有误,或是盲目服用生附子。

如是解毒,为何干姜附子汤和白通汤中用生附子反不用甘草?所以说强调解毒作用过于牵强。

所以,炙甘草伏火既可以伏经由姜附激发出来的元气,又可伏越位之相火;所以四逆汤原方不加味用于相火不位证也可为功。

”“重用炙甘草的好处在于:一是变烈焰为温照持久之火;二是使药力能直接作用于下焦,从最深之底寒或陈寒入手祛寒于外,而非仅先祛上中焦之寒;于是减少姜附的用量但药效不减,甚则反增;四是减少因盲目加大姜附用量而发生中毒的概率和壮火食气的可能;五是不必久煎先煎附子,取其气又有伏火之用,还可省时不费事。

”“四逆汤若不用甘草,则附子、干姜大热辛散,升腾外透,非但不能回阳,反而有驱逐元气,助桀为虐之嫌!若少用亦可加重元阳外脱烦热之症。

观四逆汤中甘草之用量,自可明也!”观其文意,临证应用四逆汤于真阳浮越时,炙甘草为君和用量宜大理所必须。

那(么)是否用于阴寒内盛而无明显相火不位证,也可以少用炙甘草,重用姜附呢?“改炙甘草为君药后,我发现临证不论是治寒实证还是虚寒证都可以减少姜附的用量,且排病反应较前重用姜附之后明显变缓,胃肠道的排病反应都最先出现,疗程反而缩短。

火神派引火汤加味治疗阴虚发热医案案例

火神派引火汤加味治疗阴虚发热医案案例

火神派引火汤加味治疗阴虚发热医案案例(1)王某,女,78岁。

1个月前开始头晕,随后发热,上半身前后胸阵阵发热如炉火,约半小时1次。

有汗不多,眠差,尿便尚可,口唇反复暴皮,口干有时酸苦,畏冷,纳差。

舌略赤胖有痕,脉右滑数寸弱,左沉滑数软。

辨为肝阴亏虚所致雷火浮游于上,引火汤主之:熟地45 g,天门冬、麦门冬、巴戟天各30 g,肉桂、五味子各10 g,茯苓30 g,砂仁10 g,山茱萸、白术各30 g。

5剂。

复诊:发热次数大减,每天仅二三次,程度亦轻,口干苦酸均减,畏冷已不觉,药已中的,前方续服。

(张存悌治案)原按:引火汤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咽喉痛门》,方中并无天门冬一药,后至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加入天门冬一药,用治阴虚喉痛。

药物组成:熟地90 g,盐巴戟肉、天门冬、麦门冬各30 g,茯苓15 g,五味子6 g。

应用时多加油桂以引火归原。

陈士铎解释:“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天门冬、麦门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金,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沱之沛,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啻有琴瑟之和谐矣,何必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原乎?夫桂附为引火归原之圣药,胡为弃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腾,今补水而仍用大热之药,虽曰引火于一时,毕竟耗水于日后,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天所以胜桂附也。

”其中,引火归原“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之论,解释得很好。

后世引申用治雷火上冲之证,即肝阴虚损所致雷火浮游于上而现阵阵发热、皮肤发斑发疹等症,或失眠、咽痛者,总之为肝之虚火暴虐所生。

综合李可、曾辅民等名家经验,对雷火有如下认识:①阵发性发热,热势轰轰,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外感无此病象。

②来势暴急,顷刻生变,如同迅雷闪电。

外感多渐变,本症多突变。

.浅谈火神派之理法方药案

.浅谈火神派之理法方药案

.浅谈火神派之理法方药案
一.浅谈火神派之理法方药案1.四逆汤
方剂组成:制附片30~120g(先煎)干姜45g炙甘草60g
用药意解:此方乃火神派第一祖方,药虽三味,但因证加减,变化无穷,大家不可等闲视之,更不能敬之畏之不可用之!正如钦安在《医法圆通卷四》所说“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

1、四逆汤中药物用量:方剂中的药物用量,素来都是不传之秘,这是中医界传统陋习。

笔者就个人经验在此与大家交流一下,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方中制附片笔者常用30~90克,最小15克,最大120克;干姜常用15~30克,最小10克,最大50克;炙甘草常用15~30克,最小6克,最大50克。

临床中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加减运用。

2、四逆汤的功用与主治:其功用可简单概括为扶阳补正,回阳救逆!主治范围比较广泛,如郑氏所云“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笔者经验,此方适用于绝大多数内科杂病和皮肤科疾病,对于具体病种方药的运用,以后将在病案中,详细给大家展示!
3、四逆汤的临床加减使用:分为两方面,一个是药物剂量的加减,一个是药味的加减。

第一,对于方中药物剂量的加减如前所讲,不再赘述。

第二,关于药味的加减,笔者认为减最多一味,否则就谈不上四逆汤的变化了,加则三五味,甚至十余味,依证而定。

笔者临床使用四逆汤从不减味,只是在其剂量上加减,而后随证加味,多获良效!……。

中医火神派

中医火神派

中医火神派用制川乌配干姜、酒制大黄温中导滞(制川乌用15g,干姜9g,酒制大黄6g;儿童减量,用制川乌6g,干姜3g,酒制大黄3g)。

用药以附子、巴戟、淫羊藿、桑寄生、当归、黄芪温肾暖肝助阳为主,佐以桂枝、川牛膝、独活通利下肢经脉,祝味菊温养筋骨法的组方用药特色,有点象地黄饮子,但祝味菊此法偏于温补肝肾阳气,兼能通利经络,而地黄饮子则肝肾阴阳并补,以补肾填精为主,兼以化痰开窍。

转贴:论“如何保持肾阳长久不衰” 百度空间...zgbyzgs阴精既生,在阳气作用下,又能阴中化阳,使阳气更加充实,包括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也包括肾阳。

若遇热证还用姜桂附,那不是火神派,那是误诊或是火神派的败类打着火神派的旗帜招摇撞骗。

阳主动,阴之使也,此时显然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显然是当睡不睡阳气不藏所致。

扶阳法有多种,并非都靠附子,而这类"假火神"处方时动则开附子四五百克以上,炫耀胆大,不知火神派三昧,败坏火神派名声,他们是火神派的掘墓人中医火神派探讨yunhaizouyi...中医火神派探讨本书是《中医火神派探讨》之第二版,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郑钦安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归纳了火神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火神派资料汇编(艾灸信徒火神派资料汇编(火神派资料汇编(完整版)目录上篇——火神篇关于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何绍奇).............................................126 认知火神学派感悟扶阳心法——读《中医火神派探讨》(王辉武) (292)上篇——火神篇关于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何绍奇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首重扶阳擅用姜附淄水渔夫首重扶阳擅用姜附首重扶阳擅用姜附——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张存悌郑钦安最重要的学术观点是重视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他又特别推重肾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这是就正常生理而。

王正龙对火神派的讨论(一)

王正龙对火神派的讨论(一)

一、《火神派的是是非非》1、敢用附子者,不是火神派;会用附子者,才是火神派!“敢用”与“会用”之间,虽一字之差,但其中境界相隔万里。

2、真寒易识,假热难辨。

火神派的最大优点在于擅长识别“假热”证。

而医者之误,多为假象所惑。

中医为假热所惑者犹多。

3、火神派的缺点在于:过度偏重寒热而略于虚实。

治病多直取而少迂回。

直取效捷,但其害有二:(1)囫囵吞枣:比如食竹笋得先层层削皮,吃花生则先去壳,但火神派不屑于削皮去壳,直截了当,嚼而吞之。

(2)欲速不达:以雷霆之势直奔对方主帅,简捷明了;但有时,对方主帅外围还有许多阻碍,会使你鞭长莫及。

比如:对于一位中焦湿证患者,许多中医可能先用平胃散之类化湿,舌苔浅薄后,若有寒象,再用温阳。

而火神派则可能直截用四逆汤加茯苓砂仁之类。

可能二者皆有效,有时甚至火神派效果更好一些。

但若患者湿偏重而寒热指征并不明显,妄用温阳,服药之后,会感脘腹不适,或胀,或吐,或泻。

现在一些自认为火神派的弟子治病,之所以“排病反应”特别多,特别大,根源可能在于以上二点。

如果分层次用药,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排病反应”。

4、阅无数名家医案,鲜见排病之说。

中医治病,药若对证,十之八九,症状减轻。

服药后症状反而加重者,偶尔有之,但绝不多见,此类反应以痹证稍多。

《王正龙排病反应详解》一文,其排病反应之多,之猛,之久,独成一家之说。

若为其实证经验,值得重视。

但如今,排病之说,多为用药不当,成了文过是非之语。

曾见一例网诊咳嗽患者,过用温阳,剧咳不止,医云排病反应,实则肝火犯肺,后平肝降肺,重用白芍甘草方止之。

5、个人的感觉是:排病反应,多在服药后1--2小时左右发作,数小时之后药力攻病已过,缓解即能,甚至减轻。

再服药,又可出现症状暂时加重的排病反应,同样数小时之后病情缓解。

也就是说,排病反应所产生的不适,应当是间断的,暂时的,随服药而产生的。

如果停药之后,依然持续症状不能缓解,恐怕不一定的排病反应。

6、排病反应确实存在,但如何区分何为真正的排病反应?何为病情加剧?这是一门新的课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容易沦为误人邪说。

中医火神派临证心悟

中医火神派临证心悟

中医火神派临证心悟余自2006年接触学习中医火神派以来,无论医理还是临床自觉受益匪浅。

古人云:得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吾对火神派的研究虽未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也略有收获。

今有一些临床偶得愿与同道分享,借此抛砖引玉,若能引起杏林百家争鸣,更光大我中医火神派之心法,则吾愿足矣!一.浅谈火神派之理法方药案(一)理火神派开山鼻祖郑钦安老夫子,在其65岁时(1869年)刊行了《医理真传》,应该说此书的问世是中医火神派成立的标志!(距今也就是140年而已)该书提出人身立命以元阴元阳为本,且阳主阴随,以阳为主导!其理论基础上溯《易经》《内经》,中传《伤寒》心典,下采李东垣、张景岳、陈修园等诸医家之精华,其医理造诣渐臻上乘,在医林独成一家,后世尊其为火神派!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郑钦安在其70岁和90岁时,分别刊行了《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此两书羽翼完善了《医理真传》,至此火神派医理医术以趋完备!后世各火神派医家虽多有创见和发挥,但都难超其右,这也许是各路火神大家尊郑氏为开山鼻祖的原因之一吧!郑氏立论:“人身一团血肉之躯,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有此先天一点真气而。

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

又曰人非此火不生!”“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

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气有余便是火,火旺者阴必亏。

气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阳必衰。

”“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辨证论治全在阴阳上打算,处方用药时时顾护阳气,扶助阳气,阳主阴从,天运乃成!四川卢崇汉教授更进一步发挥,提出了“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纯阳理论!……(二)法郑钦安提出:人生立命以元阴元阳为本,且阳主阴随!辨证只分阴阳,阳虚病治当扶阳抑阴,阴虚病治当益阴以破阳!因实际临床工作中“阳虚之人十之八九,阴虚之人百不一二”,所以治法上多以“宁事温补,勿事寒凉”为原则,以扶阳,潜阳为主!当然真正的阴虚证,郑氏也主张滋阴不误!郑氏传人四川卢崇汉教授,在其理论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指出“天下没有阴虚”(但有阴虚的临床表现),治之“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即:吾道一以贯之,曰扶阳气也!郑钦安以阴阳立论,阳主阴随,辨证以阴阳为纲,治法更重扶阳,大家详阅其书,用心体会不难理解!但其传人四川卢氏提出的纯阳理论,扶阳之道恐怕很多同仁不易明白!特别是从中医院校走出来的“现代中医”们,其实这是大家对中医的认识层次不同而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浅谈中医“火神派”

浅谈中医“火神派”

浅谈中医“火神派”李楠;万芳【摘要】“火神派”注重人体阳气,以阴阳为辨证纲领,以辨证结论为用药依据,临证善辨阳虚,用药长于温热,但绝非如许多医家所批评的那样理论偏颇,临证只见阳虚,用药惟知温热,而是在辨识寒热真假方面有独到见解,能够勘破假热,独识真寒.【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17)010【总页数】2页(P1066-1067)【关键词】火神派;阴阳;寒热【作者】李楠;万芳【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近年来“火神派”逐渐为中医界所重视,相关书籍、文章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集中阐释“扶阳”思想,探讨姜、桂、附等温热药物的应用。

这些文章突出“火神派”学术特点,发扬其学术精髓,同时也令许多人产生误解,认为“火神派”理论偏颇,临证只见阳虚,用药惟知温热,现针对这些误解阐释如下。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强调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强调《内经》提出的“阴平阳秘”这一阴阳平衡状态,“火神派”却独谈阳气之重要性,因而许多医家认为“火神派”理论违背传统精神,具有局限性。

事实上这是对“重阳”思想的误解,也是对“阴阳平衡”理念的误解。

阳主动而阴主静,“阴阳平衡”是动态的,在这一动态平衡中,阳是推动变化的动力,阴则随阳而动,因而称为“阳主阴从”。

阴阳概念最初为“日光的向背”,日光所及为阳,所不及为阴。

将之运用于人体,则是阳气推动生命过程,阳气所到之处,生理功能正常;阳气不及之处,生理机能减退;阳气过多之处,生理机能亢进,所以各种“阴”象实质是阳气所不及的表现。

如果疾病是“乱”的状态,治疗就要拨乱反正。

在阴阳当中,显然“阳”是推动变化的力量,所以我们更有理由关注“阳”。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阳思想可以追溯到《易经》,《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卦为开端。

孔子在《彖辞》中说:“大哉乾元,万物滋始,乃统天。

火神派扶阳临证备要,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

火神派扶阳临证备要,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

火神派扶阳临证备要,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介绍中药材硫磺中药硫磺是中药中使用了数千年的药材,常外用治疗疥癣,亦有很多口服的用途。

《中国药典》:硫黄【拼音名】Liú Huánɡ。

【英文名】 SULFUR【别名】硫磺、黄牙、天生黄【来源】本品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

黄色或略呈绿黄色。

表面不平坦,呈脂肪光泽,常有多数小孔。

用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

体轻,质松,易碎,断面常呈针状结晶形。

有特异的臭气,味淡。

【鉴别】本品燃烧时易熔融,火焰为蓝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气。

【炮制】硫黄:除去杂质,敲成碎块。

制硫磺:取净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显黑绿色时,取出,漂净,阴干。

每100kg硫黄,用豆腐200kg 。

【性味】酸,温;有毒。

【归经】归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于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敷患处。

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注意】孕妇慎服。

【贮藏】置干燥处,防火。

【备注】(1)天生黄为天然升华硫磺。

呈不规则砂状结晶或颗粒状,大小不等,黄绿色,微有玻璃样光泽。

质较硫磺纯净,其性味、功能、主治与硫磺相似。

【摘录】《中国药典》如何评价火神派李可医案的真实性?我没有看过他的书。

但是我父亲是老中医,还有我父亲的一位朋友,也是在我们当地非常非常有名望的老中医!对于我父亲的那位朋友,我是非常的敬佩他的!记得父亲以前给我推过他的书。

我父亲对他大加赞赏,记得理科好像和他的弟子写过一本关于癌症方面的书籍里面说了,治疗癌症和一切的妇科疾病都要从脾胃入手,真绝了。

火神派,我记得我父亲的一位朋友,曾经推过一个叫郑清安的人。

是四川籍的,非常的牛逼。

哦,对了,记得父亲也曾经说过,一定要注意人体的阴阳平衡,一切都得辩证的治疗,不能够一味的扶阳,反而有些人的身体会失衡。

火神派医案精解

火神派医案精解

火神派医案精解火神派医案精解一、戴丽三医案1.小儿慢性肾炎——茯苓四逆汤/白通汤2.胃痛——四逆汤3.发热咳喘——四逆汤加味/ 桂枝加附子汤4.舌痛——四逆汤5.唇口疼痛——四逆汤/封髓丹6.崩漏——独参汤/四逆汤/龟龄集/归芍理中汤加炮姜/人参养荣丸7 .胃溃疡出血——四逆汤/潜阳丹加肉桂8. 戴阳证——白通汤加猪胆汁、童便9.“阴阳交” ——益元汤10 .失血——干姜附子汤11.心悸——附子甘草汤/补坎益离丹/潜阳丹12.脏寒癃胀——肉桂生姜汤/白通汤加味/四逆汤合金刚丸加味13.阳虚寒湿——理中汤加味/枳实栀子豉汤/姜桂苓半汤14.长期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15.头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小白附子汤加减16.捻颈风——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小白附子汤加减17.寒凝经脉耳后起核——麻辛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加香附、麦芽/封髓丹18.中耳炎——麻黄附子细辛汤/龙胆泻肝汤加减19.浮肿——麻桂各半汤加味/藿香桂枝汤加减/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真武汤20.左臂疼痛——麻黄加术汤合麻杏苡甘汤加桑枝21.浮肿——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 济生肾气汤/右归饮合桂附八味丸22.视物不明兼头痛——小白附子汤/《局方》密蒙花散加防风23.寒入厥阴——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吴茱萸四逆汤24.颤抖——术附汤合姜附茯半汤加味/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加南星/附子理中汤加味25.饮癖——苍术丸26.寒凝发颐——封髓丹加吴茱萸、肉桂27.肝寒腹痛——霹雳汤/大橘皮汤加干姜/大黄附子汤/调胃承气汤28.鹤膝风——阳和汤加味/内托生肌散二、吴佩衡医案1.麻疹转阴——白通汤加肉桂2.麻疹危证——白通汤加肉桂/四逆汤加味3.麻疹危证——四逆汤4.麻疹危证——麻辛附子汤加生姜、甘草/白通汤/四逆汤加肉桂、茯苓5.麻疹垂危——增液汤加减6.感冒——麻辛附子汤加桂尖/四逆汤合二陈加辛、味7.半产血崩——四逆汤合当归补血汤加艾叶、大枣8.急惊风——桂枝汤加粳米9.牙痛——四逆汤加肉桂、麻黄、细辛三、唐步祺医案1.咳喘——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2.小儿咳喘——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加麻黄汤/四逆汤加术、苓3.咳喘——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去参加茯苓/姜桂苓夏汤4.咳喘——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加麻黄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5.咳喘——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去参加茯苓/苓桂术甘汤加半夏、生姜6.咳喘——四逆加麻黄汤/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去参,加砂、蔻7.咳喘——四逆汤加葱白/附子理中汤/苓桂术甘汤加干姜、半夏8.咳喘——麻黄汤加苏、防/麻黄汤加生姜、半夏9.小儿咳喘——麻黄汤加半夏、生姜/六君子汤10.咳喘——小青龙汤/四逆加麻黄汤/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加丁香11.咳嗽——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加半夏、生姜/四君汤加砂、蔻12.小儿咳嗽——小半夏加茯苓汤加甘草、紫苑/附子理中汤加茯苓/六君子汤13.小儿咳喘——小半夏加茯苓汤/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苓桂术甘汤加半夏、生姜四、祝味菊医案1.咳嗽——小青龙汤加附子2.胃痞——真武汤加减3.带下——附子理中汤加味4.泄泻——温脾汤加减5.痢疾——温脾汤加减6.痢疾——温脾汤加减7.浮肿——真武汤加味8.伤寒自汗气促——真武汤加减9.痹痛——附子、桂枝等10.会阴胀痛——金铃子、川乌等11.湿温——麻黄、附子、大腹皮等五、卢铸之医案1.恶性子宫瘤——附子理中汤加味2.子宫癌——附子理中汤加味3.子宫癌——附子理中汤加味六、黎庇留医案1.下利厥逆——四逆汤2.下利——四逆汤/黄连阿胶汤3.下利腹痛——四逆汤4.下利——四逆汤5.吐利厥逆——四逆汤/真武汤加桂枝6.月经过多——四逆加旗艾、赤石脂7.失血误治——四逆汤/真武汤8.吐血——四逆汤合柏叶汤/柏叶汤加术、附9.中寒呕吐——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加减10.下后体软——桃仁承气汤/真武汤11.久疟误下发狂——真武汤加桂枝、龙牡12.足心痛——真武汤13.胁痛——真武汤14.咳嗽——真武汤加减15.孤阳浮越——真武汤16.水肿——真武汤加桂枝17.腰脚挛痛——甘草附子汤/真武汤加桂枝、细辛18.阴疽——真武汤加味研末外敷19.上搭手——三生料加玉桂、北细辛等/真武汤加味20.遗精——乌梅丸七、陈伯坛医案1.脐孔痛——白通汤2.便秘——大建中汤3.手指挛痛——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四逆汤4.痉挛强直症——四逆散加茯苓5.睡中昏迷——吴茱萸汤6.眩晕——真武汤7.失音——肾气丸合麻黄附子细辛汤8.狂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9.胎逆危证——真武汤八、李继昌医案1.感冒误治——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加减2.带下——四逆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3.带下——吴茱萸四逆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四逆汤合桂枝汤加味4.带下——四逆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味5.伤寒误治变证——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补中益气汤6.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7.牙痛——四逆汤加细辛8.牙痛——清胃散加减9.痹证——甘草附子汤加味10.小儿泄泻——桂附理中汤加减/六君子汤加味11.慢惊风——六君子汤加附子等/12.咳嗽——金匮肾气丸加味九、姚贞白医案1.伤寒误治邪陷少阴——白通汤加味/桂附理中汤加味2.慢惊风——四逆汤合六君子汤3.慢惊风——逐寒荡惊汤加味/桂附理中汤加味4.阴黄——茵陈四逆汤加味/茵陈四逆汤合五苓散加减/附子理中汤加味5.寒霍乱——附子理中汤加减6.胃痛(胃下垂) ——桂附理中汤加味/补中益气汤加姜、附等/十全大补汤7.痛痹——乌头汤加细辛、牛膝、桑枝/肾气丸加归、芍8.脑血管意外——三生饮加味9.少阴中寒——麻辛附子汤加味/真武汤合二陈汤加味10.咳喘——小青龙汤加味/苓桂术甘汤加味/真武汤加味11.放射病——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四逆汤合五苓散加味/四逆汤合归脾汤加减12.厥阴伤寒——乌梅丸/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建中汤加味13.阴疽出阳——阳和汤加减十、周连三医案1.肺心病——茯苓四逆汤加桂枝2.阳亡正虚烦躁——茯苓四逆汤3.亡阳——茯苓四逆汤4.虚寒眼疾——茯苓四逆汤5.癫狂——茯苓四逆汤加龙牡6.虚寒泻泄——茯苓四逆汤加赤石脂、肉桂、砂仁7.三阴疟疾——茯苓四逆汤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四逆汤加参芪归芍乳没红花9.大汗亡阳——真武汤10.疔毒——真武汤加麻黄11.臌胀——真武汤合理中汤减白芍加泽泻、大腹皮12.胎胀——附子汤13.寒疝——桂枝汤加附子、黄芪;当归生姜羊肉汤14.小便失禁——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十一、李统华医案1.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加味2.慢性支气管炎兼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加味3.粟粒性肺结核——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当归补血汤加味4.肺炎——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加减5.高热——附子理中汤合当归补血汤加肉桂6.低热——四逆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7.失眠——四逆汤合四君子汤加味十二、萧琢如医案1.便结——四逆汤加生姜2.便结——通脉四逆汤3.寒疝——通脉四逆汤/乌头桂枝汤4.厥脱——通脉四逆汤/附子理中汤5.阴疽——四逆加人参汤/阳和汤加附子6.气痛——乌头赤石脂丸/附子理中汤7.慢惊风——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8.痢疾——理中汤合小承气汤9.类中风——真武汤/黑锡丹十三、孙秉严医案1.胃癌——辛热驱毒,化瘀攻下2.胃癌——辛热破瘀,驱毒攻下3.胃窦癌——辛温驱毒,破瘀攻下4.肺癌——温热回阳扶正,驱毒破瘀攻下5.直肠癌——温寒化瘀,驱毒通便6.结肠癌——驱毒破瘀,回阳攻下7.乙状结肠癌——辛温驱毒,破瘀攻下8.肠系膜恶性肿瘤——温阳破瘀,驱毒攻下9.肝癌——温寒化瘀,攻下10.卵巢癌——温肾暖脾,破瘀攻水,化毒11.卵巢乳头状腺瘤——温寒化瘀,驱毒攻下12.脑瘤——祛寒豁痰,破瘀通络,攻下13.脑瘤——回阳破瘀,驱毒攻下14.膀胱癌——辛温化瘀,驱毒通利15.颈椎癌——温阳化瘀,驱毒攻下16.腹壁瘤、主动脉瘤——破瘀化毒,驱寒攻下17.食道瘤——温寒化瘀,攻下18.食道炎——辛热破瘀,攻下19.慢性肝炎——辛热破瘀,攻下20.胆石症——辛温破瘀,攻下21.高烧——辛散温通,破瘀攻下十四、赵守真医案1.伤寒变证——通脉四逆汤加童便/桂枝汤加人参2.大汗亡阳——茯苓四逆汤加童便/十全大补汤加补肾药3.吐血——人参四逆汤/调胃承气汤4.慢惊风——人参四逆汤/理中汤加黄芪、补骨脂5.慢惊风——人参四逆汤6.阳虚头痛——白通汤7.虚寒气喘——真武汤加味/黑锡丹8.阳虚汗出——真武汤9.背痛——附子汤/紫金桂附膏渗白砒末外敷10.腹痛——附子粳米汤加干姜、茯苓/姜附六君子汤11.腹痛——解急蜀椒汤12.腹痛——近效白术汤13.寒积腹痛——大黄附子汤14.寒疝——乌头桂枝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15.感冒——桂枝新加汤加附子/附子汤加味16.痹证——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活络效灵丹/三痹汤加味17.消渴——理中汤/人参养荣汤18.白带——完带汤加吴茱萸/桂附理中汤;金匮白术散19.白带、不育——桂附理中汤加补肾药/当归生姜羊肉汤/人参养荣汤加龟胶、鹿胶20.妇人缩阴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21.妇人缩阴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22.呕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连理汤十五、陈守义医案1.腰痛——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2.坐骨神经痛——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3.膝关节积液——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4.肩关节痹证——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5.顽痹——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6.类风湿性关节炎——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7.坐骨神经痛——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8.湿热痹——四妙丸合三仁汤加川草乌等9.风寒外感——麻桂辛四逆汤加味10.产后身痛——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逆汤加味11.痛经——少腹逐瘀汤加乌、附12.肝硬化——真武汤汤合五苓散加减13.乙肝、黄疸——茵陈术附汤合真武汤、五苓散加味十六、曾辅民医案1.舌疮——四逆汤加肉桂2.不寐——四逆汤加加龟板、肉桂、砂仁3.虚阳外越——人参四逆汤加味4.水疱——四逆汤加白芷5.经漏——四逆汤加肉桂、炮姜*6.便秘——四逆汤加肉桂7.小腹胀冷——吴茱萸四逆汤加味8.痛经——四逆汤加味9.畏寒——四逆汤加味10.胃胀——四逆汤加味11.胃胀——四逆汤加味12.胃胀——四逆汤合橘枳姜汤加味13.痹症——乌附细辛大剂14.痹症——乌附细辛大剂15.咳嗽——理中汤加砂仁、半夏16.泄泻兼外感——理中汤加砂仁、半夏17.胃寒——封髓丹/附子理中汤加味18.泄泻——附子理中汤加味19.呃逆——甘草干姜汤加味20.呃逆——甘草干姜汤加味21.身热、浮肿——桂枝加附子汤22.颤动症——桂枝甘草汤加附子、补肾药23.饭后困倦——桂枝甘草汤加附子、砂仁、黄芪24.睡醒饥饿症——桂枝甘草汤加附子、砂仁、炮姜25.心烦、失眠——桂甘龙牡汤加味26.胃胀痛——大建中汤加减27.胃腹痛胀——大建中汤合四逆汤加减28.心下痛——大建中汤加减29.身痛、流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苍术/附子、桂枝加补肾药/四逆汤合缩泉饮30.腰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苍术、白芷31.红斑——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乌蛇、徐长卿32.红斑——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33.下肢痠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白酒、山茱萸34.乳房胀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35.乳房胀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36.关节疼痛——当归四逆汤加减37.关节痠软——当归四逆汤加沙苑子、枸杞子、生姜38.醒后身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9.痛经——乌头桂枝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40.胁痛——当归四逆汤加减*(曾氏自己发)41.腰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42.头痛——吴茱萸汤加附子等43.头痛——吴茱萸汤加麻黄、苍术44.痤疮——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合入丹参饮/合入升陷汤45.痤疮——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十七、顾树华医案1.发热——麻辛附子汤加桂枝/真武汤加桂枝/黄芪建中汤2.发热——麻黄细辛附子汤加桂枝、姜枣、甘草/白通汤加桂枝、细辛、生姜3.咳嗽——麻黄细辛附子汤合二陈汤加味4.咳喘(支气管肺炎)——小青龙汤加茯苓/真武汤加桂枝、细辛、法半夏5.哮症——小青龙汤加杏仁、苏子、茯苓/真武汤加细辛、厚朴、法半夏6.咳嗽(肺心病)——小青龙汤加杏仁/麻辛附子汤合二陈汤/四逆二陈汤加味7.喘证——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加檀香8.心力衰竭——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四逆汤合桂枝龙牡汤/大回阳饮9.肾结石——四逆汤合五苓散加减10.水肿(肺心病)——四逆汤合五苓散/真武汤加味11.腹泻(放射性肠炎)——四逆汤合理中汤/四逆汤合理中汤、四神丸12.糖尿病高渗昏迷——四逆汤合小半夏汤加减/人参四逆汤13.阳脱——四逆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14.亡阳(大汗腺癌术后休克)——大回阳饮加半夏15.血崩——四逆汤加味16.眩晕(冠心病、颈椎病)——真武汤加桂枝17.肠梗阻——大黄附子汤加味18.痹证——白术附子汤加味19.痹证——甘草附子汤加味/真武汤加味十八、顾树祥医案1.发热(太少两感)——麻辛附子汤加味2.咽痛——麻辛附子汤加味/白通汤加味3.鼻渊——麻辛附子汤加味4.失音(伤寒误治)——麻辛附子汤加味5.咳嗽——麻辛附子二陈汤/四逆二陈汤加减6.戴阳(病毒性心肌炎)——白通汤/白通汤/大回阳饮7.下利、烦躁——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汤、附桂理中汤8.胃出血——大回阳饮加味9.顽固性泄泻——大回阳饮加味十九、余天泰医案1.慢性萎缩性胃炎——桂附理中汤加味2.胰腺囊肿——桂附理中汤加味3.腹痛——理中汤合大黄附子汤加味4.痛风——四逆汤加味5.冠心病心绞痛——四逆汤加味6.盗汗——四逆汤加味7.慢性咽炎——潜阳封髓丹加味8.老年精神分裂症——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9.失眠——祝氏温潜法二十、傅文录医案1.长期低热——人参四逆汤加味2.发热——人参四逆汤加味3.结核性发热——人参四逆汤加砂仁4.低热——人参四逆汤5.胃胀——人参四逆汤加砂仁6.慢性胃炎——人参四逆汤加味7.消化不良——人参四逆汤加味8.心动过缓——人参四逆汤加味9.心肌梗死——人参四逆汤加味10.心动过缓——补坎益离丹加减11.心衰、心房纤颤——补坎益离丹加味12.心动过缓——四逆汤合保元汤加味13.肺气肿——破格救心汤加味14.顽固性咳嗽——破格救心汤加味15 .咳嗽——破格救心汤加味16.顽固性失眠——潜阳封髓丹加干姜17.更年期抑郁证——潜阳封髓丹加紫石英、灵磁石、山楂18.抑郁症——潜阳封髓丹加味19.顽固性口疮——潜阳封髓丹加味20.慢性咽炎——潜阳丹合封髓丹加牛膝、桔梗21.低热——潜阳丹加味/四逆汤加味22.慢性肾炎伴失眠——潜阳丹加味23.口舌干燥症——全真一气汤加砂仁、桔梗24.腰扭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25.腰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26.腰椎间盘突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加熟地27.膝关节肿痛——麻黄附子细辛汤/白芷面外敷28.风湿性关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29.过敏性鼻炎——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肾四味30.病窦综合征伴音哑——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四逆汤加肉桂32.亚健康状态——补一大汤药加味33.阳虚外感——再造散加三七34.发热伴心动过缓——再造散加味35.发热——再造散加味36.糖尿病合并外感——再造散加味/潜阳丹加味37.奔豚病——温氏奔豚汤加味38.特发性浮肿案——实脾散加泽兰、泽泻、泽漆39.慢性肾炎——实脾散加味40.慢性肾炎——实脾散加味41.顽固性痤疮——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42.复发性疮疡——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43.复发性疮疡——薏苡附子败酱散合神效托里散加减44.直肠黏膜脱垂——补中益气汤加味45.子宫下垂——补中益气汤加味二十一、庄严医案1.咳嗽——四逆汤2.咳嗽——四逆汤3.咳嗽——四逆汤加肉桂4.胸闷——四逆汤加肉桂5.便血——四逆汤加肉桂6.咽痛、发热——四逆汤加肉桂/四逆汤7.发热——四逆汤加肉桂8.发热——四逆汤加桂枝9.泄泻——四逆汤加肉桂10.失眠——四逆汤加肉桂11.发热——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逆汤12.肛周脓肿——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13.尿路感染——附子理中汤加味转发至微博。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中医流派众多,火神派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显著的疗效在中医领域独树一帜。

本文将为您呈现一些新选的火神派医案,带您领略这一中医流派的魅力。

医案一:阳虚畏寒患者_____,女,45 岁。

自述近一年来特别怕冷,即使在夏季也需要穿厚衣服,手脚常年冰凉,稍微受点风就会感冒。

平日里精神萎靡,总是觉得疲惫不堪,食欲也不佳。

经过详细的诊断,发现患者脉象沉细无力,舌淡苔白。

火神派医生认为这是典型的阳虚之证。

于是,开出了以附子、肉桂、干姜等为主的方剂。

其中附子用量较大,以温补肾阳。

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怕冷的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食欲逐渐恢复。

医案二:宫寒不孕_____女士,32 岁,结婚多年未孕。

每次月经期间都会出现小腹冷痛,经量少且有血块,颜色暗淡。

平时也经常感到腰膝酸软,小腹发凉。

经过诊断,判定为宫寒不孕。

火神派医生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为治则,方剂中重用附子、艾叶、吴茱萸等药物。

经过几个疗程的调理,患者月经逐渐正常,小腹冷痛的症状消失。

不久之后,传来了怀孕的好消息。

医案三:慢性腹泻_____先生,50 岁,慢性腹泻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

每天大便次数多达四五次,大便不成形,腹部总是隐隐作痛,喜温喜按。

医生通过诊断,发现其脉象沉弱,舌苔白腻。

认为是脾肾阳虚导致的腹泻。

开具了包含附子、白术、茯苓、肉豆蔻等的药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腹泻的次数逐渐减少,大便逐渐成形,腹痛也得到了缓解。

这些医案充分展示了火神派在治疗阳虚、虚寒病症方面的独特优势。

火神派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治病重在扶阳。

在用药上,常常大胆使用附子、肉桂、干姜等大辛大热之品,以回阳救逆、温阳散寒。

然而,火神派的用药并非盲目大胆,而是建立在准确的辨证论治基础之上。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的望、闻、问、切,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是否属于阳虚范畴,以及阳虚的程度,从而合理调整药物的用量和配伍。

同时,使用大剂量的温热药物也需要谨慎,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服药反应,避免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一)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一)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一)一、张仲景应用乌附的经验(一)用法用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附子非常广泛,《伤寒论》中应用有20方,《金匮要略》中(除去重复的)有13方,共计33方,加上方后加用附子者4方,经方中共有37方中应用附子。

张仲景所用之附子,有生用者,也有炮用者。

生附子多用于少阴病证中,共8方,其它则全用炮附子。

关于炮附子之制法,现代已经无法考证,但从一些专家研究者分析认为,可能是火制的一种,现代多不采用。

张仲景用附子有两个阶段。

小剂量为1~2枚,多用于治疗脉沉微、四肢逆冷等症;大剂量为3~5枚,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或心腹大痛等症。

关于张仲景所用之附子相当于现代的多重?考证的结果,近些年来比较公认的张仲景时代的剂量,其一两相当现在的15g左右。

张仲景多是把附子炮,分8片。

已故名医何绍奇先生研究认为,一片附子相当于6~8g左右,如果按照所分为8片,少者也有50g左右,大者也有60g左右,也就是说,张仲景所用之附子的重量,一枚附子折算相当现在的50~60g左右。

如果用的是生附子话,生附子毒性很大,研究认为相当熟附子的5~10倍之多。

按照这样的情况分析,张仲景时代所用治少阴病的生附子,一枚相当现在的250~500g以上。

就是按照张仲景用一枚附子保守的计算50g,二枚也相当100g,三枚相当150g,四枚相当200g,五枚相当250g之多。

表明,张仲景时代用附子的剂量,已经相当很大了,不然的话,不可能写了一本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了经典与圣人。

这表明,火神派学术思想,并非是一种凭空异想天开,而是沿着张仲景的思路与方法,走了下来,并走到了现在。

在煎药方法上,张仲景并未指明先煎,均是与它药同煎。

但张仲景所同煎药物,多数是姜、甘草,特别是炙甘草的量,有时间用的量很大。

这充分地证明,附子与姜、草同煎,足以达到解毒并增效之双重目的,圣人肯定考虑了又考虑,思索了又思索。

而且现代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张仲景的这种附子与姜、草同煎的方法,不仅降解附子毒性疗效确切,而且尚有增效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火神派--李可老中医经验处方36条

火神派--李可老中医经验处方36条

火神派--李可老中医经验处方36条火神派--李可老中医经验处方36条_月儿弯弯_新浪博客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

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

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

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

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

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

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

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

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

7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

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

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解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解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解
火神派概述
(—)火神派释义
1、火神派的学术思想
任何一个医学流派的创立和发展,都必须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

以郑钦安
(1
(2
(3

学术思想。

特重阳虚阴盛之阐发,达到登峰造极。

善用大剂量姜、桂、附以回阳救逆,拯人于危。

其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乃祖国医学之瑰宝,千古一人而已!
(三)注重扶阳,擅用姜附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上面已经概要介绍,这里再详细阐述一下其最重要的学
术观点。

郑钦安重视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又特别推重肾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这是就正常生理而言。

在病理状态下,自然也重视阳气,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也就是说阳气衰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故其治病立法,首重扶阳,临证时首先考虑元气损伤情况,以辛热之药扶阳抑阴,擅用姜、附、
1
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见痰化痰,而是”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治之但扶其真元。

还有健忘一症,老年人居多,世多以为心脾不足,精血亏损所致为主,用药专以天王补心、宁神定志诸方,确是市习常法。

郑氏则认为,此症“总以精神不足为主”,属阳气亏虚,治应培补阳气,方用白。

扶阳火神派:老中医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扶阳火神派:老中医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扶阳火神派:老中医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李可【1933---】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

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附子的剂量探讨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认为;为什麽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

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10---1/6。

如现代教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是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床考究,李可以经方原方折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

经方叠用医案+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经方叠用医案+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经方叠用医案+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经方叠用医案风心病合并房颤(水肿、心悸)——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五苓散冠心病频发室早(心悸)——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桂枝加黄芪汤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悸)——当归四逆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晕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律失常(心悸)——越婢汤合五苓散冠心病心绞痛(胸痹)——桂枝茯苓丸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理中丸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小陷胸汤合半夏厚朴汤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薏苡附子汤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四逆汤肥厚性心肌病(胸痹)——苓桂术甘汤合桂枝汤扩张型心肌病(胸痹、水肿)——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早搏、高血压(心悸、眩晕)——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金匮肾气丸高血压(眩晕)——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小柴胡汤高血压(胸痹)——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高血压(水肿)——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高血压(头晕)——黄连阿胶汤合酸枣f:汤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喘证)——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心力衰竭(水肿)——大黄附子汤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风心病心力衰竭(水肿)——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心力衰竭(水肿)——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肺心病心力衰竭(水肿)——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心脏神经官能症(胸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半夏泻心汤心脏起搏器术后失眠——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临证点睛第二章经方叠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右颞叶缺血性脑梗死(中风)——黄芪芍桂苦酒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脑梗死后遗症(中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大黄蛮虫丸脑出血后遗症(中风)——当归四逆汤合真武汤中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血痹——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坐骨神经痛(痹证)——桂枝加附子汤合乌头汤坐骨神经痛(痹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四逆散带状疱疹(蛇串疮)——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头痛——四逆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头痛——麻杏薏甘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头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汤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小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失眠(不寐)——黄连阿胶汤合酸枣仁汤失眠(不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百合地黄汤失眠(懊侬)——栀子豉汤合酸枣仁汤合百合知母汤合桂枝甘草汤惊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惊悸——甘麦大枣汤合芍药甘草汤眩晕——真武汤合泽泻汤老年性痴呆(痴呆)——金匮肾气丸合真武汤原发性癫痫(痫证)——风引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癫痫(痫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桃核承气汤癔症(厥证)——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抑郁症(郁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精神分裂症(癫证)——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精神失常(癫证)——甘麦大枣汤合酸枣仁汤临证点睛第三章经方叠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慢性胃炎(胃脘痛)——旋覆代赭汤合四逆散慢性胃炎(胃脘痛)——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慢性胃炎(胃痛)——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合栀子豉汤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吞酸)——旋覆代赭汤合小陷胸汤反流性胃炎伴食管炎(胃脘痛)——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食管炎(噎膈)——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胃食管反流性病(胃脘痛)——四逆散合小陷胸汤胃溃疡(胃痛)——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胃轻瘫综合征(虚痞)——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散功能性消化不良(脘腹痛)——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顽固性呃逆(呃逆)——旋覆代赭汤合芍药甘草汤膈肌痉挛(呃逆)——理中汤合小半夏汤自身免疫性肝病(黄疸)——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肝囊肿(症瘕)——黄连汤合桂枝茯苓丸慢性胆囊炎(胁痛)——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胆囊炎、胆结石(胃痛)——大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胆道蛔虫症(胁痛)——大柴胡汤合乌梅丸慢性腹泻(泄泻)——理中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暴泻(泄泻)——四逆汤合理中汤溃疡性结肠炎(腹痛)——四逆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慢性肠炎(腹泻)——五苓散合葛根黄芩黄连汤慢性炎性肠病(痢疾)——乌梅丸合桃花汤合理中汤临证点睛第四章经方叠用治疗风湿免疫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类风湿关节炎(痹证)——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防己黄芪汤类风湿关节炎(痹证)——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乌头汤类风湿关节炎(痹证)——乌头汤合麻杏薏甘汤类风湿关节炎(痹证)——乌头汤合麻黄加术汤类风湿关节炎(痹证)——乌头汤合桂枝附子汤类风湿关节炎(痹证)——麻黄加术汤合麻杏薏甘汤类风湿关节炎(痹证)——越婢加术汤合乌头汤风湿性关节炎(痹证)——当归四逆汤合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乌头汤等风湿性关节炎(痹证)——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乌头汤风湿性关节炎(痹证)——真武汤合附子汤痹证——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加葛根汤痹证——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痹证——当归四逆汤合防己黄芪汤痹证——甘草附子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当归四逆汤痹证——乌头汤加当归芍药散痹证——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热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虎汤强直性脊柱炎(痹证)——当归芍药散合小柴胡汤强直性脊柱炎(痹证)——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雷诺病(痹证)——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雷诺病(痹证)——当归四逆汤合当归生姜羊肉汤雷诺病(痹证)——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雷诺病(痹证)——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逆散雷诺病(痹证)——四逆散合真武汤雷诺病(痹证)——通脉四逆汤合真武汤临证点睛第五章经方叠用治疗妇科系统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漏下——白头翁汤合栀子豉汤崩漏——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崩漏——三物黄芩汤合栀子豉汤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胶艾汤合黄土汤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期延长)——栀子豉汤合白虎汤经期延长——黄土汤合桃花汤经期延长——栀子豉汤合白虎汤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后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茯苓丸月经后期——下瘀血汤合抵当汤闭经——抵当汤合下瘀血汤闭经——苓桂术甘汤合枳术汤闭经——桂枝茯苓丸合肾气丸闭经——当归敖合肾气丸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桃核承气汤合小陷胸汤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桂枝茯苓丸痛经——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经行情志异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陷胸汤经行前情志异常——半夏厚朴汤合甘麦大枣汤经行颤抖——当归四逆汤合干姜附子汤经行前后诸症——当归芍药散、四逆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妊娠恶阻——桂枝汤合半夏泻心汤妊娠恶阻——桂枝汤合芍药甘草汤妊娠恶阻一白术附子汤合半夏干姜散产后恶露不尽——黄芪建中汤合桃花汤产后身痛多汗——黄芪建中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产后腹痛——桃核承气汤合枳实芍药散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妇人腹痛——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绝经前后浮肿——当归芍药散合五苓散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更年期综合征(脏躁)——苓桂术甘汤合栀子豉汤、甘麦大枣汤更年期综合征(脏躁)——黄连阿胶汤合肾气丸更年期综合征(脏躁)——小柴胡汤合甘麦大枣汤、百合知母汤更年期综合征(脏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慢性盆腔炎(带下)——排脓散合排脓汤慢性盆腔炎(带下)——赤小豆当归散合桔梗汤慢性盆腔炎(漏下)——茵陈蒿汤合柏叶汤慢性盆腔炎(经行腰痛)——桂枝附子汤合甘姜苓术汤慢性盆腔炎(腹痛)——当归芍药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慢性盆腔炎(带下)——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枳实芍药散慢性附件炎(腹痛)——当归芍药散合桃仁承气汤卵巢囊肿(症瘕)——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阴吹——桃核承气汤合四逆散输卵管积水(妇人腹痛)——桂枝茯苓丸合泽泻汤不孕症——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不孕症——附子汤合桂枝茯苓丸临证点睛第六章经方叠用治疗儿科系统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感冒——小柴胡汤合四逆散感冒——麻杏石甘汤合栀f豉汤咳嗽——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咳喘——麻杏石甘汤合小承气汤支气管肺炎(肺炎喘嗽)——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大叶性肺炎(喘嗽)——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左下肺感染(咳嗽)——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肺炎(哮喘)——射干麻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哮喘——小陷胸汤合麻杏石甘汤百日咳——麻杏石甘汤合旋覆代赭汤咳嗽、呕吐——苓桂术甘汤合大半夏汤呕吐——小建中汤合小柴胡汤泄泻——四逆加人参汤合半夏泻心汤痞结——栀子豉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疳积——吴茱萸汤合理中汤腹痛——小建中汤合四逆散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痛)——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急性肠胃炎(霍乱)——五苓散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急性肠胃炎(霍乱)——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合人参白虎汤疫毒痢——白头翁汤合白虎汤便血——麻杏石甘汤合大黄牡丹汤蛔虫性肠梗阻(蛔虫病)——乌梅丸合大黄甘草汤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越婢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四苓散荨麻疹(瘾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蛇床子散麻疹、肺炎(麻疹)——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溃疡性扁桃体炎(乳蛾)——小柴胡汤合四逆散抽动·秽语综合征、癫痫(慢惊风、癫痫)——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肾病综合征(水肿)——越婢汤合五苓散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临证实践与验案慢性咽炎案——潜阳丹加味2心动过缓案——四逆汤合保元汤加味3心衰、心房纤颤案——补坎益离丹化裁4顽固性失眠案——潜阳封髓丹加干姜5腰扭伤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6阳虚外感案——再造散加味7特发性浮肿案——实脾散加味8肩周炎案——仙灵脾散加味9夜间口干舌燥症案——全真一气汤加味10长期腰痛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1结核发热案——四逆汤加味12膝关节肿痛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3变应性鼻炎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4风湿性关节炎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15更年期抑郁证案——潜阳丹加味16肾病综合征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7声嘶伴病窦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8慢支肺气肿案——破格救心汤化裁19长期低热案——回阳饮20喉源性咳嗽案——破格救心汤化裁21慢性结肠炎案——附子理中汤、六磨汤、痛泻要方三方化裁22复发性疮疡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合神效托里散加减23腰椎间盘突出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24慢性肾炎案——实脾散加味25亚健康状态案——补一大药汤加味26顽固性咳嗽案——破格救心汤化裁27失眠伴抑郁症案——潜阳丹加味28长期胃胀案——四逆汤加味29奔豚病案——温氏奔豚汤加味30心动过缓并长期腹泻案——四逆汤加味31白细胞反复增高案——潜阳丹加味32三叉神经痛案——引火汤加味33功能性低热案——四逆汤加味34心肌梗死案——四逆汤加味35慢性胃炎案——四逆汤加味36慢性肠粘连案——四逆汤合六磨汤加减37老年性消化不良案——四逆汤加味38产后身痛麻木案——当归四逆汤加味39更年期并心动过缓案——补坎益离丹加减40复发性身疮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41顽固性痤疮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42发热伴心动过缓案——再造散加味43食管癌术后转移锁骨淋巴结案——四逆汤加味44慢性肾炎伴失眠案——潜阳丹加味45发热伴白细胞增多案——再造散加味46老年性慢性肾炎案——实脾散加味47直肠黏膜脱垂症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48子宫脱垂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49尿频综合征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50糖尿病胃病并外感案——再造散加味51乙肝大三阳案——桂附理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52顽固性口疮案——潜阳封髓丹加味53长期发热案——四逆汤加味54重度肾盂积水案——真武汤合五苓散化裁55风湿性关节炎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56慢性肾炎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57复发性肾病案——桂枝芍药知母汤合理冲汤加减58低热案——大小回阳饮加味59习惯性外感案——大小回阳饮加味60肺癌发热案——大小回阳饮加味61肠炎伴发热案——大小回阳饮加味62阑尾肿块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味63溃疡性结肠炎案——附子理中汤加味64大气下陷案——大小回阳饮加味65慢性胃炎案——附子泻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66产后剧烈身痛案——大小回阳饮加味67心源性哮喘案——破格救心汤化裁68面神经炎案——再造散加味69夜晚发作性哮喘案——破格救心汤化裁70产后头晕汗多案——十四味建中汤加附子71膝关节积液案——阳和汤加附子合散膝汤加味72肠梗阻案——大小回阳饮加味73咽炎案——白通汤74左下肢静脉血栓案——补中益气汤合通经逐瘀汤加味75风心心衰案——大小回阳饮加味76复发性口疮并腹泻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四逆汤77手术后怕冷案——桂附理中汤加味78前列腺肥大案——真武汤加味79胃痛案——桂附理中汤加味80长期失眠案——潜阳封髓丹加味81贫血并发热案——回阳建中汤82胃肠炎案——附子理中汤加味83亚健康状态案——回阳建中汤84变应性鼻炎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封髓丹加味85喉源性咳嗽案——破格救心汤化裁86低热发热案——回阳建中汤87乳糜尿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88血小板减少症案——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汤89外感发热案——再造散加味90慢支肺气肿合并股癣案——破格救心汤化裁91肠粘连案——强中汤加味92舌疮案——大小回阳饮加味93重症肠炎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94胃胀便秘案——强中汤加味95口唇溃烂案——潜阳封髓丹加味96流感发热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97胃肠炎案——强中汤加味98慢支肺气肿心衰案——破格救心汤化裁99尿潴留案——强中汤加味100小儿肺炎腹泻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01儿童久病菌痢案——大黄附子汤加味102下口唇溃疡案——潜阳封髓丹加味103术后肠粘连案——大黄附子汤加味104头痛案——大回阳饮加味105尿失禁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106心房纤颤案——补坎益离丹加味107眩晕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08心动过缓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09换瓣膜后心衰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10更年期并乳腺小叶增生症案——潜阳封髓丹加味111哮喘伴遗尿案——四逆汤加味112慢性结肠炎案——附子理中汤加味113慢支肺气肿并发脑出血后遗症案——破格救心汤化裁114膀胱造口术后血尿不止案——大回阳饮加味115老年性习惯性外感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16女性怕冷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17妇科并胃病案——桂附理中汤加味118老年慢性肾炎案——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汤119慢性肾炎汗多症案——桂枝加附子汤加味120高热不退案——强中汤加味121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衰案——扶阳泻下汤加味122血尿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123顽固性尿路感染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124口腔溃疡伴肠炎案——附子理中汤加味125腰椎间盘突出伴胃病案——四逆汤加味126胃癌手术后案——四逆汤加味127腰椎间盘突出症案——吴萸四逆汤加味128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案——真武汤加减129风心心衰并心包积液案——强中汤加味130风湿性关节炎案——当归四逆汤加附子131活动后气喘案——四逆汤加味132低热(热入血室)案——小柴胡汤加附子133支气管炎咳嗽案——破格救心汤加减134胃底部平滑肌瘤案——附子泻心汤加味135顽固性咳嗽案——破格救心汤加减136感冒后咳嗽案——破格救心汤化裁137胆汁反流性胃炎案——温肝疏郁健脾汤加味138肠炎并阳痿案——附子理中汤加味139风湿性关节炎伴心脏病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40面部痤疮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141女性痤疮案——潜阳封髓丹加味142受湿身疼案——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143慢性肾炎并肾功能不全案——扶阳泻下汤加味144胃痛便秘案——强中汤加味145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案——破格救心汤加味146高过敏体质伴伤后头痛案——回阳建中汤147亚健康状态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48难治性尿路感染案——桂附地黄汤加味149腰痛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50老年关节炎伴便秘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151老年慢支肺气肿并肺部感染案——破格救心汤加减152左下肢静脉血栓案——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汤加味153腰腿痛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54晚期食管贲门癌案——四逆汤化裁155顽固性口疮案——潜阳封髓丹加味156老年鼻出血案——甘草干姜汤加味157慢性胃炎伴糜烂性胃炎案——附子泻心汤加味158支气管哮喘案——破格救心汤化裁159口腔溃疡伴扁桃体炎及痤疮案——潜阳封髓丹加味160前列腺炎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161腰椎间盘突出症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62中风后遗症案——补阳还五汤合四逆汤与大续命汤加味163减肥药导致阳虚证案——潜阳封髓丹加味164夜晚盗汗案——桂枝加附子汤165长期发热伴胃病案——桂附理中汤加味166便秘案——济川煎加味167肾病后阳虚证案——回阳建中汤168皮肤瘙痒3年症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一、吴佩衡医案151.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白通汤加肉桂(一)172.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白通汤加肉桂(二)183.肺脓疡重症——回阳饮(四逆汤加肉桂)204.阴证误下救逆——回阳饮225.寒闭——回阳饮226.瘟疫病阳极似阴证——白虎承气汤237.牙龈出血——潜阳封髓丹加味248.虚火牙痛——潜阳封髓丹加味259.小儿目赤肿痛——附子甘草汤加生姜2610.乳腺炎——白通汤加味2611.伤寒病阴盛格阳证——白通汤加味2712.少阴咽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2913.少阴头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3014.乳腺炎——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3115.目赤肿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昧3216.虚劳咯血——甘草干姜汤加附子3217.经行血崩——回阳饮加味3418.鼻衄——参附汤加味3519.妊娠胎漏——四逆当归补血汤加味3520.经行血崩——回阳饮加人参3621.风湿关节痹痛——四逆汤加桂枝、细辛、茯苓3722.胸痹心痛——四逆汤合瓜萎薤白汤加肉桂3723.痰饮咳嗽——小青龙汤3824.孕妇哮喘——小青龙汤加附子3925.童子痨——小青龙汤加附子3926.脘腹痛——四逆苓桂丁椒汤4027.虚寒胃痛——吴茱萸四逆汤加味4128.血栓性静脉炎——四逆汤加味4229.胁痛(肝炎)——茵陈四逆汤加味4230.慢性胆汁性肝硬化——四逆茵陈五苓散加减4331.肝硬化腹水——四逆五苓散加减4432.慢性肾炎合并腹水——四逆五苓散加减4533.石淋(肾结石)——四逆汤加味4634.厥阴病缩睾证——当归四逆汤加味4735.经闭——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加味4736.气虚便秘——温脾汤加味4837.痰喘咳嗽兼气虚便秘一真武汤加味4938.麻疹误服表凉药转阴证——白通汤4939.麻疹变证——四逆汤加肉桂、茯苓5040.麻疹危证——四逆二陈麻辛汤加味5141.麻疹后转“肺炎”虚寒重症——四逆汤加苓、桂、丁、夏52二、范中林医案541.少阴证偏枯——四逆汤合真武汤加减552.少阴证头痛——白通汤563.少阴证虚喘——四逆汤加味574.少阴证哮喘——四逆汤加味575.少阴证咳嗽——真武汤加减586.少阴证淋病(前列腺炎)——四逆汤加肉桂597.少阴证经闭——茯苓四逆汤加味608.少阴证不孕——真武汤加减619.少阴证胎黄——通脉四逆汤加味6210.少阴证真寒假热一通脉四逆汤加葱白6211.少阴证虚损——四逆汤、真武汤加减6412.少阴证下利虚脱——通脉四逆汤6513.少阴证气厥——自制坎离丹6614.少阴证寒厥——四逆汤加人参6715.太阴少阴证虚劳——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6816.太阳少阴证胸痹一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6917.太阳少阴证瘿病——麻辛附子汤加味7018.太阳少阴证头痛——麻辛附子汤加味7119.太阳少阴证咳喘并二便失禁——麻黄附子甘草汤7220.少阴证喉痹一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7421.少阴证喉痹——四逆汤加味7522.少阴证舌强——四逆汤7623.太阳少阴证鼻衄——麻辛附子汤加味7724.少阴证鼻衄——四逆汤7825.太阴少阴证崩漏——甘草干姜汤合麻辛附子汤7826.太阳证风湿——桂枝附子汤7927.太阳证风寒湿痹一甘草附子汤8028.太阳证历节病——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8129.厥阴证骨痹——当归四逆汤8230.厥阴证寒痹(坐骨神经痛)—一当归四逆汤8431.厥阴证头痛眩晕(梅尼埃综合征)——吴茱萸汤8532.厥阴证肠澼(急性痢疾)——乌梅丸8533.太阴证泄泻——四逆汤,理中汤8634.太阴证水肿——附子理中汤加减8735.少阴证哮喘——小青龙汤加减8836.少阴证心悸——桂枝甘草汤加附子89三、祝昧菊医案911.外感——温散、潜镇、和中942.伤寒——温散、和中、降逆953.伤寒——温潜辛化964.湿温——温潜辛化965.湿温——温潜辛化976.伤寒神衰——温潜辛散977.伤寒神衰——温潜辛散998.伤寒坏症——温潜补益1009.哮喘——温散潜降合以化痰10010.哮喘——小青龙汤加味10111.肺风——温潜辛开10112.下虚痰饮——小青龙汤加附子、黑锡丹等10113.咳嗽痰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附子10214.悬饮——二陈、三子养亲汤加附子10215.狂症——温潜、豁痰10316.失眠——温潜、补肾10317.骨痨——温潜、补肾10418.心肾两亏——温潜、补肾10419.早衰——大补元煎加味10520.疮肿——温补托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叠用医案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可参考庄严姜附剂临证经验谈 1 与 2经方叠用医案风心病合并房颤(水肿、心悸)——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五苓散冠心病频发室早(心悸)——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桂枝加黄芪汤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悸)——当归四逆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晕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律失常(心悸)——越婢汤合五苓散冠心病心绞痛(胸痹)——桂枝茯苓丸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理中丸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小陷胸汤合半夏厚朴汤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薏苡附子汤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四逆汤肥厚性心肌病(胸痹)——苓桂术甘汤合桂枝汤扩张型心肌病(胸痹、水肿)——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早搏、高血压(心悸、眩晕)——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金匮肾气丸高血压(眩晕)——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小柴胡汤高血压(胸痹)——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高血压(水肿)——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高血压(头晕)——黄连阿胶汤合酸枣 f :汤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喘证)——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心力衰竭(水肿)——大黄附子汤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风心病心力衰竭(水肿)——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心力衰竭(水肿)——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肺心病心力衰竭(水肿)——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心脏神经官能症(胸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半夏泻心汤心脏起搏器术后失眠——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临证点睛第二章经方叠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右颞叶缺血性脑梗死(中风)——黄芪芍桂苦酒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脑梗死后遗症(中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大黄蛮虫丸脑出血后遗症(中风)——当归四逆汤合真武汤中风——加载中 ...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血痹——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坐骨神经痛(痹证)——桂枝加附子汤合乌头汤坐骨神经痛(痹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四逆散带状疱疹(蛇串疮)——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头痛——四逆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头痛——麻杏薏甘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头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汤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小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失眠(不寐)——黄连阿胶汤合酸枣仁汤失眠(不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百合地黄汤失眠(懊侬)——栀子豉汤合酸枣仁汤合百合知母汤合桂枝甘草汤惊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惊悸——甘麦大枣汤合芍药甘草汤眩晕——真武汤合泽泻汤老年性痴呆(痴呆)——金匮肾气丸合真武汤原发性癫痫(痫证)——风引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癫痫(痫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桃核承气汤癔症(厥证)——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抑郁症(郁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精神分裂症(癫证)——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精神失常(癫证)——甘麦大枣汤合酸枣仁汤临证点睛第三章经方叠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慢性胃炎(胃脘痛)——旋覆代赭汤合四逆散慢性胃炎(胃脘痛)——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慢性胃炎(胃痛)——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合栀子豉汤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吞酸)——旋覆代赭汤合小陷胸汤反流性胃炎伴食管炎(胃脘痛)——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食管炎(噎膈)——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胃食管反流性病(胃脘痛)——四逆散合小陷胸汤胃溃疡(胃痛)——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胃轻瘫综合征(虚痞)——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散功能性消化不良(脘腹痛)——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顽固性呃逆(呃逆)——旋覆代赭汤合芍药甘草汤膈肌痉挛(呃逆)——理中汤合小半夏汤自身免疫性肝病(黄疸)——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肝囊肿(症瘕)——黄连汤合桂枝茯苓丸慢性胆囊炎(胁痛)——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胆囊炎、胆结石(胃痛)——大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胆道蛔虫症(胁痛)——大柴胡汤合乌梅丸慢性腹泻(泄泻)——理中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暴泻(泄泻)——四逆汤合理中汤溃疡性结肠炎(腹痛)——四逆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慢性肠炎(腹泻)——五苓散合葛根黄芩黄连汤慢性炎性肠病(痢疾)——乌梅丸合桃花汤合理中汤临证点睛第四章经方叠用治疗风湿免疫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类风湿关节炎(痹证)——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防己黄芪汤类风湿关节炎(痹证)——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乌头汤类风湿关节炎(痹证)——乌头汤合麻杏薏甘汤类风湿关节炎(痹证)——乌头汤合麻黄加术汤类风湿关节炎(痹证)——乌头汤合桂枝附子汤类风湿关节炎(痹证)——麻黄加术汤合麻杏薏甘汤类风湿关节炎(痹证)——越婢加术汤合乌头汤风湿性关节炎(痹证)——当归四逆汤合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乌头汤等风湿性关节炎(痹证)——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乌头汤风湿性关节炎(痹证)——真武汤合附子汤痹证——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加葛根汤痹证——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痹证——当归四逆汤合防己黄芪汤痹证——甘草附子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当归四逆汤痹证——乌头汤加当归芍药散痹证——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热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虎汤强直性脊柱炎(痹证)——当归芍药散合小柴胡汤强直性脊柱炎(痹证)——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雷诺病(痹证)——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雷诺病(痹证)——当归四逆汤合当归生姜羊肉汤雷诺病(痹证)——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雷诺病(痹证)——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逆散雷诺病(痹证)——四逆散合真武汤雷诺病(痹证)——通脉四逆汤合真武汤临证点睛第五章经方叠用治疗妇科系统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漏下——白头翁汤合栀子豉汤崩漏——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崩漏——三物黄芩汤合栀子豉汤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胶艾汤合黄土汤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期延长)——栀子豉汤合白虎汤经期延长——黄土汤合桃花汤经期延长——栀子豉汤合白虎汤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后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茯苓丸月经后期——下瘀血汤合抵当汤闭经——抵当汤合下瘀血汤闭经——苓桂术甘汤合枳术汤闭经——桂枝茯苓丸合肾气丸闭经——当归敖合肾气丸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桃核承气汤合小陷胸汤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桂枝茯苓丸痛经——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经行情志异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陷胸汤经行前情志异常——半夏厚朴汤合甘麦大枣汤经行颤抖——当归四逆汤合干姜附子汤经行前后诸症——当归芍药散、四逆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妊娠恶阻——桂枝汤合半夏泻心汤妊娠恶阻——桂枝汤合芍药甘草汤妊娠恶阻一白术附子汤合半夏干姜散产后恶露不尽——黄芪建中汤合桃花汤产后身痛多汗——黄芪建中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产后腹痛——桃核承气汤合枳实芍药散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妇人腹痛——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绝经前后浮肿——当归芍药散合五苓散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更年期综合征(脏躁)——苓桂术甘汤合栀子豉汤、甘麦大枣汤更年期综合征(脏躁)——黄连阿胶汤合肾气丸更年期综合征(脏躁)——小柴胡汤合甘麦大枣汤、百合知母汤更年期综合征(脏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慢性盆腔炎(带下)——排脓散合排脓汤慢性盆腔炎(带下)——赤小豆当归散合桔梗汤慢性盆腔炎(漏下)——茵陈蒿汤合柏叶汤慢性盆腔炎(经行腰痛)——桂枝附子汤合甘姜苓术汤慢性盆腔炎(腹痛)——当归芍药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慢性盆腔炎(带下)——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枳实芍药散慢性附件炎(腹痛)——当归芍药散合桃仁承气汤卵巢囊肿(症瘕)——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阴吹——桃核承气汤合四逆散输卵管积水(妇人腹痛)——桂枝茯苓丸合泽泻汤不孕症——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不孕症——附子汤合桂枝茯苓丸临证点睛第六章经方叠用治疗儿科系统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感冒——小柴胡汤合四逆散感冒——麻杏石甘汤合栀 f 豉汤咳嗽——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咳喘——麻杏石甘汤合小承气汤支气管肺炎(肺炎喘嗽)——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大叶性肺炎(喘嗽)——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左下肺感染(咳嗽)——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肺炎(哮喘)——射干麻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哮喘——小陷胸汤合麻杏石甘汤百日咳——麻杏石甘汤合旋覆代赭汤咳嗽、呕吐——苓桂术甘汤合大半夏汤呕吐——小建中汤合小柴胡汤泄泻——四逆加人参汤合半夏泻心汤痞结——栀子豉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疳积——吴茱萸汤合理中汤腹痛——小建中汤合四逆散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痛)——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急性肠胃炎(霍乱)——五苓散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急性肠胃炎(霍乱)——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合人参白虎汤疫毒痢——白头翁汤合白虎汤便血——麻杏石甘汤合大黄牡丹汤蛔虫性肠梗阻(蛔虫病)——乌梅丸合大黄甘草汤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越婢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四苓散荨麻疹(瘾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蛇床子散麻疹、肺炎(麻疹)——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溃疡性扁桃体炎(乳蛾)——小柴胡汤合四逆散抽动· 秽语综合征、癫痫(慢惊风、癫痫)——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肾病综合征(水肿)——越婢汤合五苓散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临证实践与验案慢性咽炎案——潜阳丹加味2 心动过缓案——四逆汤合保元汤加味3 心衰、心房纤颤案——补坎益离丹化裁4 顽固性失眠案——潜阳封髓丹加干姜5 腰扭伤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 6 阳虚外感案——再造散加味7 特发性浮肿案——实脾散加味8 肩周炎案——仙灵脾散加味9 夜间口干舌燥症案——全真一气汤加味10 长期腰痛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1 结核发热案——四逆汤加味12 膝关节肿痛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3变应性鼻炎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4 风湿性关节炎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15 更年期抑郁证案——潜阳丹加味16 肾病综合征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7 声嘶伴病窦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8 慢支肺气肿案——破格救心汤化裁19 长期低热案——回阳饮20 喉源性咳嗽案——破格救心汤化裁21 慢性结肠炎案——附子理中汤、六磨汤、痛泻要方三方化裁22 复发性疮疡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合神效托里散加减23 腰椎间盘突出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24 慢性肾炎案——实脾散加味25 亚健康状态案——补一大药汤加味26 顽固性咳嗽案——破格救心汤化裁27 失眠伴抑郁症案——潜阳丹加味28 长期胃胀案——四逆汤加味29 奔豚病案——温氏奔豚汤加味30 心动过缓并长期腹泻案——四逆汤加味31 白细胞反复增高案——潜阳丹加味32 三叉神经痛案——引火汤加味33 功能性低热案——四逆汤加味34 心肌梗死案——四逆汤加味35 慢性胃炎案——四逆汤加味36 慢性肠粘连案——四逆汤合六磨汤加减37 老年性消化不良案——四逆汤加味38 产后身痛麻木案——当归四逆汤加味39 更年期并心动过缓案——补坎益离丹加减40 复发性身疮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41 顽固性痤疮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42 发热伴心动过缓案——再造散加味43 食管癌术后转移锁骨淋巴结案——四逆汤加味44 慢性肾炎伴失眠案——潜阳丹加味45 发热伴白细胞增多案——再造散加味46 老年性慢性肾炎案——实脾散加味47 直肠黏膜脱垂症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48 子宫脱垂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49 尿频综合征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50 糖尿病胃病并外感案——再造散加味51 乙肝大三阳案——桂附理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52 顽固性口疮案——潜阳封髓丹加味53 长期发热案——四逆汤加味54 重度肾盂积水案——真武汤合五苓散化裁55 风湿性关节炎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56 慢性肾炎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57 复发性肾病案——桂枝芍药知母汤合理冲汤加减58 低热案——大小回阳饮加味59 习惯性外感案——大小回阳饮加味60 肺癌发热案——大小回阳饮加味61 肠炎伴发热案——大小回阳饮加味62 阑尾肿块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味63 溃疡性结肠炎案——附子理中汤加味64 大气下陷案——大小回阳饮加味65 慢性胃炎案——附子泻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66 产后剧烈身痛案——大小回阳饮加味67 心源性哮喘案——破格救心汤化裁68 面神经炎案——再造散加味69 夜晚发作性哮喘案——破格救心汤化裁70 产后头晕汗多案——十四味建中汤加附子71 膝关节积液案——阳和汤加附子合散膝汤加味72 肠梗阻案——大小回阳饮加味73 咽炎案——白通汤74 左下肢静脉血栓案——补中益气汤合通经逐瘀汤加味75 风心心衰案——大小回阳饮加味76复发性口疮并腹泻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四逆汤77 手术后怕冷案——桂附理中汤加味78 前列腺肥大案——真武汤加味79 胃痛案——桂附理中汤加味80 长期失眠案——潜阳封髓丹加味81 贫血并发热案——回阳建中汤82 胃肠炎案——附子理中汤加味83 亚健康状态案——回阳建中汤84 变应性鼻炎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封髓丹加味85 喉源性咳嗽案——破格救心汤化裁86 低热发热案——回阳建中汤87 乳糜尿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88 血小板减少症案——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汤89 外感发热案——再造散加味90 慢支肺气肿合并股癣案——破格救心汤化裁91 肠粘连案——强中汤加味92 舌疮案——大小回阳饮加味93 重症肠炎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94 胃胀便秘案——强中汤加味95 口唇溃烂案——潜阳封髓丹加味96 流感发热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97 胃肠炎案——强中汤加味98 慢支肺气肿心衰案——破格救心汤化裁99 尿潴留案——强中汤加味100 小儿肺炎腹泻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01 儿童久病菌痢案——大黄附子汤加味102 下口唇溃疡案——潜阳封髓丹加味103 术后肠粘连案——大黄附子汤加味104头痛案——大回阳饮加味105 尿失禁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106 心房纤颤案——补坎益离丹加味107 眩晕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08 心动过缓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09 换瓣膜后心衰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10更年期并乳腺小叶增生症案——潜阳封髓丹加味111 哮喘伴遗尿案——四逆汤加味112 慢性结肠炎案——附子理中汤加味113 慢支肺气肿并发脑出血后遗症案——破格救心汤化裁114 膀胱造口术后血尿不止案——大回阳饮加味115 老年性习惯性外感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16 女性怕冷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17 妇科并胃病案——桂附理中汤加味118 老年慢性肾炎案——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汤119 慢性肾炎汗多症案——桂枝加附子汤加味120 高热不退案——强中汤加味121 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衰案——扶阳泻下汤加味122 血尿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123 顽固性尿路感染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124 口腔溃疡伴肠炎案——附子理中汤加味125 腰椎间盘突出伴胃病案——四逆汤加味126 胃癌手术后案——四逆汤加味127 腰椎间盘突出症案——吴萸四逆汤加味128 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案——真武汤加减129 风心心衰并心包积液案——强中汤加味130 风湿性关节炎案——当归四逆汤加附子131 活动后气喘案——四逆汤加味132 低热(热入血室)案——小柴胡汤加附子133 支气管炎咳嗽案——破格救心汤加减134 胃底部平滑肌瘤案——附子泻心汤加味135 顽固性咳嗽案——破格救心汤加减136 感冒后咳嗽案——破格救心汤化裁137 胆汁反流性胃炎案——温肝疏郁健脾汤加味138 肠炎并阳痿案——附子理中汤加味139 风湿性关节炎伴心脏病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40 面部痤疮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141 女性痤疮案——潜阳封髓丹加味142 受湿身疼案——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143 慢性肾炎并肾功能不全案——扶阳泻下汤加味144 胃痛便秘案——强中汤加味145 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案——破格救心汤加味146 高过敏体质伴伤后头痛案——回阳建中汤147 亚健康状态案——回阳建中汤加味148 难治性尿路感染案——桂附地黄汤加味149 腰痛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50 老年关节炎伴便秘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151 老年慢支肺气肿并肺部感染案——破格救心汤加减152 左下肢静脉血栓案——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汤加味153 腰腿痛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54 晚期食管贲门癌案——四逆汤化裁155 顽固性口疮案——潜阳封髓丹加味156 老年鼻出血案——甘草干姜汤加味157 慢性胃炎伴糜烂性胃炎案——附子泻心汤加味158 支气管哮喘案——破格救心汤化裁159 口腔溃疡伴扁桃体炎及痤疮案——潜阳封髓丹加味160 前列腺炎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161 腰椎间盘突出症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162中风后遗症案——补阳还五汤合四逆汤与大续命汤加味163 减肥药导致阳虚证案——潜阳封髓丹加味164 夜晚盗汗案——桂枝加附子汤165 长期发热伴胃病案——桂附理中汤加味166 便秘案——济川煎加味167 肾病后阳虚证案——回阳建中汤168 皮肤瘙痒 3 年症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一、吴佩衡医案15 1.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白通汤加肉桂(一)17 2.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白通汤加肉桂(二 )18 3.肺脓疡重症——回阳饮 (四逆汤加肉桂 )20 4. 阴证误下救逆——回阳饮 22 5.寒闭——回阳饮 22 6. 瘟疫病阳极似阴证——白虎承气汤237.牙龈出血——潜阳封髓丹加味248.虚火牙痛——潜阳封髓丹加味259.小儿目赤肿痛——附子甘草汤加生姜2610.乳腺炎——白通汤加味2611.伤寒病阴盛格阳证——白通汤加味2712.少阴咽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2913.少阴头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3014.乳腺炎——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3115.目赤肿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昧3216.虚劳咯血——甘草干姜汤加附子3217.经行血崩——回阳饮加味3418.鼻衄——参附汤加味3519.妊娠胎漏——四逆当归补血汤加味3520.经行血崩——回阳饮加人参3621.风湿关节痹痛——四逆汤加桂枝、细辛、茯苓3722.胸痹心痛——四逆汤合瓜萎薤白汤加肉桂 3723.痰饮咳嗽——小青龙汤3824.孕妇哮喘——小青龙汤加附子3925.童子痨——小青龙汤加附子39 26.脘腹痛——四逆苓桂丁椒汤4027.虚寒胃痛——吴茱萸四逆汤加味4128.血栓性静脉炎——四逆汤加味42 29.胁痛 (肝炎 )——茵陈四逆汤加味4230.慢性胆汁性肝硬化——四逆茵陈五苓散加减4331.肝硬化腹水——四逆五苓散加减4432.慢性肾炎合并腹水——四逆五苓散加减 4533.石淋 (肾结石 ) ——四逆汤加味4634.厥阴病缩睾证——当归四逆汤加味4735.经闭——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加味4736.气虚便秘——温脾汤加味48 37.痰喘咳嗽兼气虚便秘一真武汤加味4938.麻疹误服表凉药转阴证——白通汤4939.麻疹变证——四逆汤加肉桂、茯苓 5040.麻疹危证——四逆二陈麻辛汤加味51 41.麻疹后转“肺炎”虚寒重症——四逆汤加苓、桂、丁、夏52二、范中林医案 541.少阴证偏枯——四逆汤合真武汤加减55 2.少阴证头痛——白通汤56 3.少阴证虚喘——四逆汤加味57 4.少阴证哮喘——四逆汤加味57 5.少阴证咳嗽——真武汤加减58 6.少阴证淋病 (前列腺炎)——四逆汤加肉桂597.少阴证经闭——茯苓四逆汤加味 608.少阴证不孕——真武汤加减619.少阴证胎黄——通脉四逆汤加味6210.少阴证真寒假热一通脉四逆汤加葱白6211.少阴证虚损——四逆汤、真武汤加减6412.少阴证下利虚脱——通脉四逆汤6513.少阴证气厥——自制坎离丹6614.少阴证寒厥——四逆汤加人参 6715.太阴少阴证虚劳——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6816.太阳少阴证胸痹一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6917.太阳少阴证瘿病——麻辛附子汤加味7018.太阳少阴证头痛——麻辛附子汤加味7119.太阳少阴证咳喘并二便失禁——麻黄附子甘草汤7220.少阴证喉痹一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7421.少阴证喉痹——四逆汤加味75 22.少阴证舌强——四逆汤7623.太阳少阴证鼻衄——麻辛附子汤加味7724.少阴证鼻衄——四逆汤7825.太阴少阴证崩漏——甘草干姜汤合麻辛附子汤7826.太阳证风湿——桂枝附子汤7927.太阳证风寒湿痹一甘草附子汤 8028.太阳证历节病——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81 29.厥阴证骨痹——当归四逆汤8230.厥阴证寒痹 (坐骨神经痛 )—一当归四逆汤8431.厥阴证头痛眩晕(梅尼埃综合征 )——吴茱萸汤8532.厥阴证肠澼 (急性痢疾 )——乌梅丸 8533.太阴证泄泻——四逆汤,理中汤8634. 太阴证水肿——附子理中汤加减8735.少阴证哮喘——小青龙汤加减8836.少阴证心悸——桂枝甘草汤加附子89三、祝昧菊医案 911.外感——温散、潜镇、和中94 2.伤寒——温散、和中、降逆95 3.伤寒——温潜辛化 96 4.湿温——温潜辛化96 5.湿温——温潜辛化97 6.伤寒神衰——温潜辛散977.伤寒神衰——温潜辛散99 8.伤寒坏症——温潜补益100 9.哮喘——温散潜降合以化痰100 10.哮喘——小青龙汤加味101 11.肺风——温潜辛开10112.下虚痰饮——小青龙汤加附子、黑锡丹等10113.咳嗽痰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附子10214.悬饮——二陈、三子养亲汤加附子10215.狂症——温潜、豁痰 10316.失眠——温潜、补肾 10317.骨痨——温潜、补肾 10418.心肾两亏——温潜、补肾 104 19.早衰——大补元煎加味105 20. 疮肿——温补托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