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现状与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现状与展望

摘要:日本对虾抗病性强,生长速度较快,营养价值与中国对虾相似,具有在内湾海域进行增殖放流的优良品质。随着我国对虾资源的衰退,日本对虾已成为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之一。我国现北至渤海辽东湾,南至南海大亚湾,在许多条件适宜的港湾均有进行日本对虾的增殖放流。国内放流规格一般为10mm 左右,回捕率普遍低于4%。日本对该品种的增殖放流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放流体长稳步上升至30mm左右,回捕率为0%-22.1%不等。提高幼虾的成活率和回捕率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营造良好的海洋环境、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保护适宜栖息地将有利于改善日本对虾增殖效果。

关键词:日本对虾;增殖放流

1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习性

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俗称花虾、竹节虾或斑节虾,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日本对虾头胸甲和腹部体节上有棕色和蓝色相间横斑,尾节的末端有较窄的蓝、黄色横斑和红色的边缘毛,其前端有具齿的额角。

日本对虾的地理分布较广,为暖水性海产大型虾类,为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广布种,主要分布于日本南岸沿海、韩国南岸、中国黄海南部、东海、台湾和南海沿岸,东南亚各沿岸,红海直到地中海东部和非洲南端的广阔水域,是我国近海尤其是东海区拖虾作业的重要对象种类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港湾生态系统重要的增殖放流对象。

日本对虾栖息于10~40m 水深海域,喜砂泥底,白天潜伏砂内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具有强潜沙特性,其深度在沙面3cm 以下。日本对虾以摄食底栖生物为主,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及游泳动物。由于它具有吃粪便的习性,因而产生某些食物再循环现象。冬季,当水温下降时,个体大的对虾游到30m或30m 以上较深的海域越冬。待水温回升时,移向浅水处产卵。长大的幼体逐渐从浅水索饵洄游到深海区[1]。

日本对虾的适盐范围是20~35,它耐高盐度,而不耐低盐度,盐度7 以下就大批死亡。适温范围是25~30℃,但在8~10℃停止摄食,5℃以下死亡。忍受溶氧的临界点是2mg/L(27℃时),低于这一临界点即开始死亡。耐干能力好,是较易长途运输的种类。日本对虾适宜PH一般在8.2 左右[2]。

日本对虾繁殖期较长,产卵盛期为5月~8月,产卵适温为

20℃~28℃。性成熟个体的体长范围为118mm~180mm,以

130mm~160mm为主。日本对虾的变态、生长总是伴随着蜕壳而进行的。每蜕壳一次,体长、体重均有一次飞跃增加,在此期间要注意对虾个体之间的残食现象。

2增殖放流技术

2.1增殖技术

日本对虾亲虾全部来自自然海区,不至于使苗种退化。

日本对虾幼体培育水温在27~29℃,盐度24~32。无节幼体及蚤

状幼体要求较高的盐度,其后可逐渐降低,以加快发育速度。日本对虾幼体的饵料在溞状Ⅰ期至糠虾Ⅱ期一直采用虾片加对虾幼体配合饵料,在糠虾Ⅲ期到仔虾第 5 天这一阶段采用虾片+配合饵料+卤虫幼体的饵料[2]。

2.2放流技术

2.2.1 放流种苗的计量

常见的有三种:(1)带水容量计数法(2)无水容器计数法(3)重量计数法。通常所用的放流种苗的计量方法为干称重法,在虾苗出池或放流时全部滤水称重计量,并用有足够代表性的多次取样测定平均体长,称重,换算为尾数,再记录放流的总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快捷、易行,精度较高;缺点是干称操作过程中易对虾苗造成较大的机械损伤[1]。

2.2.2 放流地点的选择

根据日本对虾活动范围小、具有很强的潜沙生活习性等特点,选择水流平缓、有天然屏障、苗种运输方便、无污染的内湾浅海,以滩面平缓、底质为沙泥质最佳,对敌害生物应采取“回避”策略。

2.2.3放流时间的确定

根据日本对虾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0℃~30℃和潜沙的习性,应选择清晨太阳未出来之前、无风无浪时为好,这样可使虾苗避开高温的影响,无风缓流也可使虾苗迅速潜钻海底。选择落潮将至干潮,海水落到0.2m~0.5m 深时放苗,可保护虾苗不至于随潮流漂失。此外,水浅也便于虾苗潜沙隐藏[4]。

2.2.4 放流种苗的规格

从理论上讲,最佳的放流规格应是种苗放流入海存活率较高的最小体长。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日本对虾放流规格一般为10mm[3]左右。

2.2.5 放流种苗的运输

运输中尽量维持其自然条件,防止活力减退途中应使桶内的海水轻微地震动,以增加水中溶解氧,并应尽量避免在炎热的中午运苗。

2.2.6合理放流数量

日本对虾的合理放流数量,通常可参照放流海区历年该种类最大的世代产量,并根据不同补充量水平与回捕率来确定相应年份种苗的放流数量[3]。

2.2.7日本对虾的放流效果评估

2.2.7.1放流苗种的跟踪调查

放流虾群的移动与分布,是多种因子作用的结果。此处就用到标志放流的方法,观察对虾移动的方向和分布,这对于放流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虾放流方法有剪尾肢法.剪眼球法.标志牌法.荧光标志法等。

2.2.7.2放流群体的回捕率

日本对虾种苗目前有两种较可行的回捕率的估算方法,一是采用放流前后幼对虾相对数量两次调查的方法;二是幼对虾体长频数分布混合分布分析的方法。目前国内估算回捕率的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将放流前 5 年该海域该种虾的年平均渔获尾数视为该海域该种虾的自

然种群的渔获尾数,放流后该种虾的年总渔获尾数减去其放流前的年平均渔获尾数即为放流后增加的渔获尾数,其与当年放流该种虾的总尾数的比值即为回捕率[4]。

3我国的增殖放流现状

3.1概况

我国内地沿海地区养殖日本对虾起步较晚,自1988年起在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陆续开始养殖。随着养殖技术的开展,该养殖品种逐渐北移,并从1992年开始其增殖放流。现北至渤海辽东湾,南至南海大亚湾,在许多条件适宜的港湾均有进行日本对虾的增殖放流。

日本对虾放流地区以大亚湾、黄海北部、辽东湾、东海等地为主,涉及到省市则以我国各沿海城市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山东省、辽宁省等省为主,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衰退程度以及市场需求等,日本对虾的放流数量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北方地区如山东省、辽宁省的放流量均较大,而日本对虾非其固有品种,所以大的放流量主要是应市场需求,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在南方地区,日本对虾作为固有品种,其增殖放流主要是为了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兼有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根据市场需求和放流地区的环境特点,放流的对虾种类和数量会有所不同,历年的数据也会有所变动。

3.2放流量

3.2.1 放流数据

现从南至北,选取3个典型的日本对虾增殖放流港湾或地区来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