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验案集

合集下载

名医验案五苓散

名医验案五苓散

名医验案五苓散眩晕魏XX,男,60岁。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

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苦。

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

方药;泽泻24克白术10克.此方服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刘渡舟)多尿症王某某,女,73岁。

该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寻求中医治疗。

在问诊中得知其夜尿频频,每夜5~6次,以致影响睡眠,饮食如常,大便成形,日一次,一般情况良好,余无不适。

遂给予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桑螵蛸10g,芡实20g,益智仁10g。

5剂后,夜尿减为2~3次,又服5剂,夜尿减为1~2次,自觉睡眠大为好转,精神倍增。

后改为益气健脾,调理脾胃治疗。

临床上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多尿之患者。

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

陈老认为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

因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直接原因。

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

(陈瑞春)遗尿症罗某某,女,15岁。

患者遗尿1个月余,家人每于夜间叫醒其排尿,仍时有遗尿,甚为所苦。

问诊得知其口不干,不怕冷,小腹不胀,纳食睡眠如常。

观其发育良好,体形稍胖,智力正常,小便常规亦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缓而有力。

遂与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石菖蒲10g,远志6g。

本方用五苓散加石菖蒲、远志两味,取其温通心阳、宁心开窍之功。

服5剂后患者遂告曰,近5日没有遗尿,又服5剂后改为间日1剂,共服20剂,至今未再遗尿。

五苓散验案一则——谈中医急症治疗

五苓散验案一则——谈中医急症治疗

是 中 医 同仁们 没 有信 心 , 而 是患 者对 中医药 没有 信 心 , 不 了解 中 医 很 理想 的处 理办 法 。回到家 中 , 仍 然不 能缓解 , 即打 电话给 我 , 我 当 时考虑 可能 是伤 寒论 中所 讲 的太 阳蓄水 证 , 须 以五苓 散治疗 。即嘱 药 的作 用 。 因此 , 加 强对 中医药 的宣 传 , 仍 然有 重要 的 现实 意义 。 尤 其 是现 在 临床 医 师非 常谨 慎 , 防 范 医疗事 故 , 注 意保 护 自身 职 业生 咐其家 人找 大葱 一 根急 急煎 服。大 葱味 辛 , 性微温, 具 有发 表通 阳 、 恶 寒发 热 、 头痛 鼻塞 , 阴寒 腹 涯 。中 医界 的一句 古训 , “ 不 求有 功 , 但 求无 过 ” 。或许 正是 这 种 “ 不 解 毒调 味 的作用 。主要用 于风 寒感 冒、
2 0 1 4年 8月

3 5
按: 该 患者 因饮 食 不 慎 , 致 使 寒 热交 作 , 痛、 吐、 胀、 闭难 忍 , 为 按: 该 患者 因进食 大量 油 腻食 物 , 食积 中脘 , 阳 明腹气 不 通 , 少 邪气 阻滞 少 阳 、 阳 明经 气 。少 阳经 气不 利 , 则 恶寒 、 发 热 交作 , 阳 明 阳胆 气 枢机 不利 , 胆气 郁 结 , 不 得下 行 , 故 腹痛 、 腹胀 、 呕吐并作 。证
1 2 g 、 黄芩 9 g 、 白芍 I 5 g 、 半夏 1 2 g 、 枳实 1 2 g 、 大 黄( 后下) 1 5 g 、 生 姜 日 2 次 。治 疗 1 d后 , 排 出大 量干 燥粪 便及 稀 便 , 热 势逐 渐 下 降 , 继 1 5 g 、 大枣 3 枚 。水 煎 6 0 0 mL , 每次 用 2 0 0 m L保 留灌肠 , 每4 h一 次 。 续巩 固治疗 2 d , 体温降至正常, 精神好转, 食纳正常 , 病告痊愈。 灌肠 3 次后 , 大量 大便 排 出 , 矢气 下 行 , 腹痛 、 腹胀 明显 减轻 , d 2 、 d 3 按: 该 患 儿 因平 素嗜 好零 食及 肉食 , 饮 食 不节 , 积 滞腹 中 , 致 使 继 续 用 大 柴 胡汤 保 留灌肠 , 每次 2 0 0 m L , 每 日 2次 , d 4 , 腹痛 、 腹 胀 少 阳 、 阳 明气机 不利 , 积 郁化 热 , 致 发热 、 厌食 , 热 势不退 。应 用大 柴 症 状完 全 消失 , 精神 好转 。复查 血 、 尿 淀粉 酶及 血 常规恢 复 正常 , d 5 胡 汤 切 中病 机 , 和 解少 阳 , 通下 里 实 , 积滞得下, 腹气 得 通 , 少 阳枢 开 始进 流质 饮食 , 继 续观 察治 疗 3 d , 患者 无 明显不 适 , 痊愈 出院 。 机 运转 , 阳明里 热得 清 , 发热之 疾病 迅速 告愈 。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1. 黄疸张老师之叔,46岁。

发热,不思饮食,自视感冒未予寻医,以待自愈。

然“感冒”非但不愈,且渐显身黄、目黄、小便黄,始知非感冒也。

张老师邀余出诊,患者蜷卧于炕,神疲懒言,舌质淡,苔白腻,根甚厚。

面黄既非橘色,亦非晦黄,其色介于二者之间。

询知脘腹胀满,嗌不容粒,恶心欲吐,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不利,大便三五日一行,不干秘。

下肢水肿,压之成凹。

诊得脉象沉缓,触知腹胀甚,无压痛。

黄疸一症,首须分辨阳黄阴黄,余听鸿先生云:“阴黄色淡而泛青,脉细肢倦,口淡舌白,小溲虽黄,而色不甚赤。

阳黄如橘子色,脉实身热,舌底稍绛,苔腻黄厚,汗黄溲赤。

虽诸疸皆从湿热始,久皆变为寒湿。

阴黄亦热去湿存,阳微之意也。

”本案腹满不食,呕恶、水肿,脉缓苔腻即热去湿存,湿浊中阻之症。

而茵陈蒿汤、桅子柏皮汤为湿热蕴盛之黄疸方,故非所宜也。

治宜温阳化气,利湿退黄。

拟:桂枝10g 白术15g 茯苓15g 泽泻15g 猪苓15g 茵陈30g 五剂二诊:黄疸轻,胃口开,诸症皆减。

守方七剂。

按:舌苔滑腻,呕恶腹胀,小便不利,为水湿内停之症。

水湿内停源于气化不利,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加茵陈利湿退黄。

20世纪70年代初,公社卫生院既无超声机,亦不能作肝功能检验,连医生亦不懂两对半检测,症状消失即视为痊愈,能坚持服药十余剂,亦算不易,难谈长期保肝。

2. 尿频王某,男,66岁。

有尿频之苦,入夜尤甚,多达6〜8次。

刚有睡意,即欲小便,尿且不畅,须待两三分钟。

尿后余沥不净,会阴部憋胀,腰脊疼痛,口干思饮,时有耳鸣。

血脂、血糖数值皆正常,B超检查,前列腺68mmx57mm。

一医见前列腺肥大,投前列康、男康,不见好转。

一医认为肾阳虚损,与服金匮肾气丸、脾肾两助丸,症状如故。

四处求治,其效甚微,如是抱疴不瘳,萎顿八年,于2005年8月9日来诊。

苦于市区公厕甚少,不便上街云云。

望其隆准颐丰,颜面红润,舌淡红,苔薄白。

诊脉沉缓。

久服肾气丸不应,知非肾气虚弱。

五苓散治痛风的医案

五苓散治痛风的医案

五苓散治痛风的医案
病人,男性,50岁,患有痛风病史10年。

最近一次发作是右脚趾关节肿胀疼痛,走路困难,伴随高尿酸血症。

病人因痛苦不堪而寻求中医治疗。

中医诊断:病因为风湿湿热,证候为痛风症状、血燥。

治疗方案:五苓散。

五苓散方:茯苓10克,白术10克,泽泻10克,苍术10克,党参10克,水煎服。

治疗过程:病人每天服用一剂五苓散,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一个星期后,病人症状减轻,右脚趾关节疼痛减轻,并且可以正常行走。

三个星期后,病人的症状已经消失,他的尿酸水平也下降到正常范围内。

治疗后的随访时间为半年,未出现复发。

总结:五苓散作为治疗湿热症状的方剂,对痛风病的治疗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但是,病人还应该注意饮食,避免高嘌呤的食物和过度饮酒等促进尿酸产生的因素。

五苓散古今治验录

五苓散古今治验录

五苓散古今治验录五苓散古今治验录1、女,46岁,因肺癌术后脑转移,头剧痛疼痛难忍,欲裹按,痛甚呼叫不已,吐清水痰涎,大便干,小便黄少,舌质淡苔薄白,舌体胖大,脉弦滑而数,拟五苓散加珍珠母;猪苓2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泽泻12克、桂枝9克、珍珠母15克,药服一剂痛止,停药又痛,服药又止,连服15剂痛微,三月后,因癌扩散而亡。

(《伤害心悟》)2、王**,男,18岁。

症状:发病时感觉有一股气从心下往上冲,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气下则苏。

小便频数,但尿时不畅,尿量甚少。

脉沉滑,舌质淡嫩,苔白。

辩证: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冲,冒蔽清阳,证属“水气癫眩”。

治法:通阳利水。

方药:泽泻6钱、茯苓4钱、白术3钱、肉桂1钱、桂枝3钱、猪苓3钱。

此方共服9剂而愈。

(《伤害挈要》)3、曹*,女,21岁。

病已月余,小便频数,且一有尿意,则急欲入厕,稍迟则便于裤中,日可达十来次之多。

某院化验小便,诊为“无病”,但患者自觉痛苦万分。

脉沉苔薄白,余诊毕,嘱其验尿,结果尿常规为阴性。

虽化验无病,但据其脉证,符合膀胱气化不利之证。

遂疏五苓散原方,化气行水治之。

药后小便次数明显减少,而每次尿量增加,共服药六剂,诸证悉除。

(《伤寒论与临证》)4、朱*,男,19岁,患者深秋时下乡劳动,于稻田作业,因受寒湿而致小便频数,遇寒则甚。

不久毕业,从事炊事工作,洗菜用水,遇冷受寒,则尿急难忍,小便清白,大便如常,脉沉苔白,无其他不适。

经多次化验,尿常规基本正常,先与西药治疗,但效果不显,尿频数现象无减,因而求余诊治。

病起感寒受湿,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故与五苓散加附子治之,意在温阳祛寒,以助气化,进药数剂,诸恙皆平。

(《伤寒论与临证》)5、女,11岁。

病三周,浮肿尿少,腰痛乏力,面色苍白,脉沉细、苔薄白。

尿常规:蛋白+++,白细胞8——10,红细胞10——15;血常规:白细胞10900。

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

中医辨证: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而致。

五苓散经典医案、方论

五苓散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克),泽泻一两六铢(12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15克),桂枝去皮,半两(4克)[服用方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治则方解]病机:气化不行,水湿内停。

治则:通阳化气利水。

方义:五苓散为利小便而祛湿的一张名方。

方中以泽泻咸寒为君,与甘平之猪苓与茯苓相配而渗湿利水,白术苦温健脾以助水湿之运,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诸药合用,气化行而水道利,水湿去则诸症消。

[辨证要点】五苓散适应于水湿内停诸症。

临床应用时只要掌握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这一病机时特点,即可用本方加减应用。

此外,本方还有健脾化湿之功,中焦湿盛,升降失常累及下焦者,亦可用之。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可治疗脉浮,发热而渴,小便不利之证。

五苓散用术、桂暖肾以行水,猪苓汤则用滑石、阿胶滋阴以行水,加术、桂是治在太阳,而加滑石、阿胶是治在阳明。

五苓散以通阳化气行水为主,而猪苓汤则以育阴利水。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溪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五苓散化裁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五苓散化裁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五苓散化裁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皮肤病是指患者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的各种器质性、功能性疾病,包括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以及外伤等。

在中医中,皮肤病被归类为“疮证”范畴,采用中医药治疗,一直有较好的疗效。

五苓散是一味常用于治疗湿热病证的中药方剂,其成分包括葛根、白术、茯苓、泽泻、猪苓,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作用。

下面就是一个五苓散治疗皮肤病的验案举隅。

患者周某,女,33岁,因患有顽固性湿疹,面部多处粟疹、红肿,神情疲倦,多汗,食欲减退,舌苔白腻,脉弦数,被多家医院诊断为湿热壅滞引起的湿疹。

曾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曾有过敏体质,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病。

中医诊断:湿热瘀滞型湿疹治疗方案:五苓散化裁方药组成:葛根(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

治疗过程:第一次就诊,患者症状明显,神情疲倦,面部多处粟疹、红肿,舌苔白腻,脉弦数。

根据中医辩证论治原则,认为其为湿热瘀滞型湿疹,因此选用五苓散化裁进行治疗。

患者服用五苓散化裁后,一个月后复查,神情好转,疲倦减轻,面部粟疹、红肿明显减退,舌苔减少。

继续服用一个月后,患者面部皮肤状况明显好转,粟疹、红肿减退,神情精神焕发。

舌苔减少,脉弦数,治疗结束。

随访情况:患者未出现皮肤病再次发作,一年内未再到医院就诊抱怨同样的症状。

总结:五苓散作为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对湿热瘀滞型湿疹有显著的疗效。

在治疗患者湿疹过程中,观察患者面部红肿、粟疹、舌苔等情况,结合患者的脉象,调制五苓散化裁进行治疗,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皮肤症状,还可以调理体内的湿热,减少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综合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化裁,避免教条化应用方剂,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苓散治疗皮肤病的验案举隅说明了中医中药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达到“因人因时而变”、“因病因证而异”的治疗效果。

郭文勤运用五苓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验案

郭文勤运用五苓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验案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19,V o l .27N o .9显减轻,加间使㊁三阴交常规针刺,行泻法,留针20m i n ,每10m i n 行针1次㊂出针后,患者踝关节依然肿,但胀感已不明显,疼痛基本消失,可自行行走㊂1个月后,患者自诉针刺之后未做其他治疗,现已痊愈㊂按语: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损伤,无骨折㊁错位㊁皮肉损伤等情况,多由于超负荷剧烈运动或负重时姿势不当或意外跌倒或过度扭转关节等原因,导致踝关节的肌腱和皮肤受损,气血阻滞使经络不通,出现扭伤部位疼痛,关节屈伸活动不利,继而出现肿胀,扭伤处肌肤因扭伤程度不同而发红或青紫[1-2]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曰: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㊂ ‘灵枢㊃刺节真邪“曰: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㊂ ‘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曰: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㊂ ‘灵枢㊃始终“曰: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㊂ 笔者根据以上理论及生物全息诊疗法[3],在双手第2掌骨寻找压痛点,左侧 足点 压痛最明显,‘金针赋“云: 且夫下针之先,须爪按重而切之㊂ 重按则气散,进针不痛,正如‘标幽赋“所云: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㊂ 故重按后快速进针,古人云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气速至而效速 ,故得气后强刺激以加强针感㊂‘素问㊃缪刺论“曰: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㊂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㊂ 也就是说,腕掌关节的病可以针刺脚踝关节㊁按压疼痛的部位,反之,脚踝关节疼痛亦可在腕关节针刺压痛点;‘标幽赋“云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再结合 取象比类 的 象思维 [4],取对侧的养老穴㊂养老穴亦是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有救急之功,主治急症㊁痛症,故泻养老穴可舒筋止痛,调畅气血,消瘀散滞㊂功效性能相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具有增效的功能,同理具有类似功效的腧穴配伍同样具有增强疗效的功能㊂取双侧间使㊁三阴交,两穴配伍,具有行气活血的功效[5]㊂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素问㊃灵兰秘典论“云: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㊂ ‘素问㊃举痛论“云: 百病皆生于气㊂ 凡与气机阻滞有关的疾病,皆可泻本穴,以奏行气散滞之效㊂三阴交为脾经穴位,亦是三阴经交会穴,‘针灸大成“云: 如经脉闭塞不通,泻之立通㊂ 故泻本穴可活血祛瘀㊂间使㊁三阴交配伍,共奏活血行气㊁消瘀散滞之效㊂以上诸穴相配,加强活血行气㊁消瘀散滞之功㊂现代研究证明,针灸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为,针灸可以有效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使体内类阿片样物质的含量增多,发挥镇痛作用;还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减少损伤部位的血液渗出状况,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吸收,缓解各种代谢产物对扭伤部位的刺激,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止痛的目的[6]㊂参考文献[1]石学敏.针灸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93-294.[2]陈凯楠.皮下浅刺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17,25(6):11-12.[3]张颖清.第1讲:全息胚诊疗法及第2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J ].中国社区医师,1992(9):10.[4]曹大明,路玫.从 象思维 浅谈对中医针灸理论的再认识[J ].中国针灸,2013,33(1):75-78.[5]李传岐.祖传针灸 行气活血方 的临床应用[J ].中国针灸,2009,29(10):816-818.[6]高希言.针灸学临床[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36.(收稿日期:2018-09-12)郭文勤运用五苓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验案杨玉韩,郭茂松(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ʌ摘要ɔ 本文主要介绍郭文勤运用五苓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经验㊂郭文勤提出 表现于心,根源于肾 的学术思想,基于此理论,临床遣方用药多有显效㊂ʌ关键词ɔ 慢性心力衰竭;五苓散;郭文勤中图分类号:R256.29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19.0955郭文勤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㊁博士生导师㊁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导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㊂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最终的死亡原因[1]㊂1 病因病机中医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气候异常㊁饮食失调㊁情志失节㊁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㊂其病机主要为心阳(气)虚衰,病位初始在心,但久病迁及脾㊁肺㊁肾[2]㊂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标本同病,虚实夹杂㊂本虚有心气虚㊁心阳虚;标实有瘀血㊁水饮㊂郭文勤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301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5月第27卷第9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y.2019,V o l.27N o.9提出心病 表现于心,根源于肾 的治疗思想,认为心衰的病机为心肾阳气虚衰,涉及脾肺气虚㊂心主血脉,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和心阳的鼓动和温煦,心之气(阳)为心脏功能的基本动力;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对心脏的正常生理活动有重要作用;故心力衰竭本质为心肾气(阳)不足[3]㊂2辨证论治心衰总属本虚标实,辨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㊂标实者,胸闷,喘促,咳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兼见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紫,脉结代或涩者,多属血瘀;兼见尿少腹胀,伴胸水或腹水,舌暗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者,多为水饮㊂本虚者,喘促,呼多吸少,气急不续,动则更甚,体倦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或结代者,多属气虚;喘促,不得卧,面色虚浮白,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或结代者,多为阳虚㊂治疗时理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再进行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㊂郭文勤教授临床所见心衰多为重证,认为应标本同治,多以益气温阳㊁化瘀利水之法治疗心衰㊂3验案患者,男,67岁,初诊时间2014年6月24日㊂主诉:胸闷痛时作8年,加重10d㊂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16年,最高180/120m m H g(1k P a=7.5m m H g),口服降压药控制尚可㊂现病史: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痛,于附近医院就诊,诊断为 冠心病㊁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术(P C I)治疗后症状好转㊂两周前因过度劳累后出现胸闷痛㊁气短㊁乏力㊂刻下症:胸闷痛时作,气短㊁乏力活动后加重,肢冷,畏寒,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舌质紫,苔白腻,脉沉细㊂查体:血压140/80m m H g,心率73次/m i n,律齐㊂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 T-T改变㊂心脏彩超与左心功能测定示:双房增大,左室增大,左心衰(射血分数:44%),二尖瓣㊁三尖瓣㊁主动脉瓣㊁肺动脉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㊂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㊂中医诊断:心衰;辨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㊂治法:益气温阳,化瘀利水㊂处方:五苓散加减㊂组成:桂枝30g,茯苓25g,泽泻20g,猪苓20g,白术25g,红参15g,炮附片10g(先煎),当归25g,牡丹皮35g,丹参25g,大腹皮25g,冬瓜皮25g,甘草片15g,14剂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㊂2014年7月9日二诊:患者自述肢冷㊁畏寒㊁小便不利㊁下肢浮肿等症状缓解,气短㊁乏力缓解不明显㊂血压:136/70m m H g,心率75次/m i n,律齐,舌紫苔薄白,脉沉滑㊂前方加黄芪50g以补气升阳,14剂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㊂2014年7月24日三诊:患者感觉诸症减轻,多梦,寐差㊂血压:130/78m m H g,律齐,心率:76次/m i n,舌质紫,苔薄白,脉弦滑㊂前方加酸枣仁25g,远志25g,茯神50g,以安神定志,宁心入寐,14剂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㊂2014年8月7日四诊:患者自觉诸症消失㊂血压: 132/88m m H g,律齐,心率:72次/m i n,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弦㊂前方继服14剂㊂随访半年,偶有感冒,但无上诉症状㊂4讨论患者久病体虚,暗损五脏㊂气虚推动无力,故见胸闷痛㊁气短㊁乏力;阳虚难以温煦,故肢冷㊁畏寒;肾虚无力运化,水液内停,故小便不利㊁下肢浮肿;舌脉亦符合阳气亏虚㊁血瘀水停之证㊂五苓散原方出自‘伤寒论“,为太阳蓄水兼有表证而设,然郭文勤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其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㊂方中桂枝温振心阳,调畅经络,亦可宣展气机㊁蒸化三焦以通阳化气散水;白术补气健脾,培土燥湿,土旺散水以利水津四布,使水有所制;茯苓㊁猪苓㊁泽泻皆归肾经,可利水渗湿,尤长于行水利小便,能宣通水道㊂上药共行利水祛邪之功㊂郭文勤教授善用红参,认为其性温热,能理一切虚证,补气通脉之力尤佳,气足则神安,神安则邪祛㊂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㊂当归温中止心腹之痛;丹参㊁牡丹皮活血化瘀,通胸腹之痹;冬瓜皮清热利水,大腹皮行气利水,二药有增水行舟之妙;甘草益气养血,清热除烦,普治百邪,又 解百药毒免害,和诸药性杜争 ㊂纵观全方,郭文勤教授从心肾入手,振心肾之阳,利肾之水,通心之痹,水去瘀散,则诸症自愈㊂参考文献[1]易小玲,刘明.真武汤合五苓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6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5):54-55. [2]赵松伟,李达.真武汤加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3):47-48. [3]陈启兰,祝光礼,方晓江.祝光礼论心力衰竭的病证分类与经方活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0):2418-2421.(收稿日期:2018-08-23)401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5月第27卷第9期。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验案集

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术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国医论坛1988;<2>:28)
按语: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医案: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届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方用:
五、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1989;(4);15)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1989;(5>;47)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鸣
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投五苓散加味;

五苓散治疗水肿验案一则

五苓散治疗水肿验案一则

五苓散治疗水肿验案一则阴水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气化失常密切相关,笔者用五苓散治疗水肿一例,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水肿;阴水;五苓散水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眼睑、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1]。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差异,水肿的病理属性有阴水、阳水之分。

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2]。

张景岳《景岳全书·杂症谟》记载:“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而“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

”故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化气利水是治疗阴水水肿的重要治则[3]。

老年人脏气虚衰,正气不足,是阴水水肿的多发群体,笔者用五苓散恢复机体气化,兼顾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治疗阴水水肿一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秦某,女,67岁,于2014年9月19日就诊。

主诉“尿频尿少尿痛1周余,发热伴呕吐1天”。

病史: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少尿痛,小便淋漓,尿量减少,口干多饮,胃纳差,时有恶心欲吐感,遂往门诊就诊,门诊医师查尿常规:尿胆原(+),胆红素(+),隐血(+++),蛋白质(+),白细胞(+++),考虑尿路感染,予左氧氟沙星口服抗感染,及清热利湿中药治疗,服药后尿频尿急症状减轻,仍小便不利,且口干渴益甚,饮水较前增多。

9月19日上午开始出现恶寒发热即前来就诊。

症见:尿频尿少尿痛,伴恶寒发热,最高体温达38℃,多次呕吐,双下肢中度浮肿,颜面及上肢轻度浮肿,脉沉,舌红苔少。

查下肢血管及心脏、肾脏彩超,血液生化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西医诊断:特发性水肿。

中医诊断:水肿,证属阴水。

方药:五苓散。

处方:桂枝15g,茯苓20g,猪苓20g,泽泻20g,白术15g。

共3剂,水煎250ml,分两次温服,多饮暖水。

【经方验案——五苓散】

【经方验案——五苓散】

【经方验案——五苓散】五苓散是仲景用以治疗由于气化失常所致的蓄水诸证,以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

方中猪苓,据《本草汇言》载:“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药也。

”又说:“甘淡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

”泽泻虽然也是淡渗利水之品,但与猪苓有别。

如《本草汇言》说:“泽泻有固肾治水之功,然与猪苓又有不同者,盖猪苓利水,能分泄表间之郁,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

”关于茯苓,有人以动物实验的结果,其单独利尿作用不明显,但有明显的健脾作用,所以其药理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方猪苓、泽泻二药同用时利水之力甚强。

白术合茯苓以通过健脾的作用,达到运化水湿的目的。

桂枝助阳温中,化气通经,与上药配合以助气化,加强排水利湿机能。

如《长沙药解》说:“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达木也。

”由于本方配合的恰当,故具有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及两解表里的作用。

临床运用颇为广泛,后人对此方评价很高。

本方综合各家运用范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泻、湿泻、久泻等证,因气化失常引起者。

2、水肿,因气化失常致水湿潴留所致。

3、头眩、呕吐,因水饮停滞所引起者。

4、渴欲饮水,得水则吐,为水逆者。

5、小便壅闭,因气化失常致膀胱蓄水者。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本方除对上述病证有效外,对以下诸病证效果也很可靠。

一、悬饮悬饮之病是由于人体气化失常而致水湿停留于肋间所造成的疾患。

颇似现代医学所论述的“渗出性胸膜炎”。

人体正常水液的运行,有赖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特别是脾阳的温煦尤为重要。

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三脏的阳虚,就会使气化失其正常,水液不能循常规排出体外而发生潴留。

脾因阳虚而运化失职,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则水湿停滞而为患。

《金匮要略》对本病有如下的描述:“饮后水流于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主要因胸腔大量积液,压迫肺脏,影响了肺的正常呼吸功能,而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不得平卧等之证。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

【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

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验案集

十二、低热 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低热月余,体温 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淡乏味,大便稀 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脉沉弦,苔白腻。辨为湿 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 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 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 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 急。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盖 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 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本方加苍术、附子,名为“苍附五苓散”, 治疗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 两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合 平胃散,名为“胃苓汤”,治疗平素喜食厚 味肥甘,久而湿浊内停,而使胃脘胀满,小 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茴香,是陈 修园治疗疝气的经验方,临床证明,凡疝气 而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 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津液不布,则见口渴 ,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 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 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 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 禁用之列。
四、失音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 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 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 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患者音哑 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问 其大便尚调,惟排尿不利,色白而不黄。切 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
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 予10剂。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0.5,右眼为0.6, 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 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 多用定志丸或补肾药治疗。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 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 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 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道有缓解睫状肌 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五苓散医案两则

五苓散医案两则

五苓散医案两则熊兴江、魏戌五苓散可以利水渗湿,助阳化气,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名方。

悸、眩、渴、烦、吐涎沫、小便不利、脉浮是本方方证识别关键;脱水与蓄水并存是本方证病机关键。

笔者运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肠炎、脂肪肝、慢性肾炎、内耳眩晕症均取得一定疗效,兹举该方验案两则。

案一:频发室性早搏曹某,男,72岁。

初诊日期:2009年7月6日。

主诉:心慌时作5年,乏力思睡半年。

患者自5年前开始出现心慌不适,时作时止,活动后减轻,伴胸闷,无胸痛。

曾前往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给予倍他乐克口服,服药后心率常低于60次/min而停服,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改变;半年前开始出现体力下降,现症为易疲劳,下午头昏沉如裹,阴雨天上症加重;腰酸疼,下肢沉重;咳嗽,晨起咳白痰数口,口不渴饮;稍有劳作必腋下出大量黄汗而浸透衣物;睡眠梦多,早醒;易尿频、尿急、尿无力,夜尿3次;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涩结无力。

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心气不足,水饮凌心。

治法:补益心气,温化水饮。

拟五苓散、茯苓杏仁甘草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桂枝茯苓丸、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20g,炒白术30g,茯苓30g,猪苓15g,泽泻20g,桂枝10g,光杏仁10g,干姜4g,桃仁10g,赤芍药10g,牡丹皮10g,枸杞15g,炙甘草10g。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自觉体力明显好转,神清气爽,头昏沉消失,咳嗽咳痰减,胸闷消失,未觉心慌,腰酸痛减轻,且意外发现困扰多年的腋下黄汗痼疾也得到明显好转;面色黄黯,体胖,肌肉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前转浮,且有力。

查:心率72次/min,节律不齐,早搏4次/min。

拟上方加防己10g,生黄芪20g,改桃仁15g,赤芍药15g,另外每次冲服三七粉3g,每日2次。

三诊:患者电话告知坚持服上方1个月余,体力基本恢复正常,头晕胸闷消失,黄汗基本痊愈,咳嗽咳痰止,小便量增多,尿频减,夜尿减至1至2次,腰酸痛消失,腿脚较前灵便;平常自察脉搏,每分钟偶尔可及早搏1至2次,但不觉心慌。

经方新解——五苓散(附医案6则)

经方新解——五苓散(附医案6则)

经方新解——五苓散(附医案6则)【方意新解】五苓散方由茯苓、白术、桂枝、猪苓、泽泻等五药组成,其功用为化气利水。

桂枝辛温化膀胱之气;白术苦温,健脾胜湿;二苓、泽泻均淡渗利湿之品,五药合用故能化气利水。

从临床运用看,桂枝与肉桂可因症分别选用,如化膀胱气以桂枝;如温化下元则用肉桂。

方后均载有捣为散,白饮和服的注释,说明古人用本方以散剂为是,且用白饮(即米汤)和服,以加强其化气利水之功。

但汤剂与散剂,利水的作用有很大的区别。

汤剂利水并不明显,捣成散剂,利水的功效显著加强,这是事实。

五苓散是苓桂剂中的常用方之一,它可以与平胃散合用,亦可与五皮饮合用。

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是治寒湿发黄的通治方。

方书中以五苓散主治蓄水,霍乱吐下,水肿身重痰饮等症,总括其功用均离不开“化气利水”,异病可以同治,凡气化不利者,皆可用之。

【临证验案】(一)五苓散治小儿遗尿吴××,女,13岁,学生。

1987年4月6日就诊。

患孩经年尿床,每晚必尿1~2次,且量多。

采用各种方法,从下午即控制饮水,夜间唤其起床小解,依然无效。

查体:小儿发育良好,体形偏胖,智力发育正常,性格偏于内向,少言寡语。

除有尿床疾苦,其他体征无据可查。

小便常规正常,尿比重正常。

脉缓有力,舌苔薄白而润。

拟以五苓散加味:白术10g,桂枝6g,泽泻6g,猪苓6g,茯苓12g,远志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嘱服3剂,以观动静。

服1剂药后,当晚小孩自行起床小解,未尿床,次日小孩表情欢快,精神振作。

服完3剂后,基本不遗尿,食欲正常,神态敏捷,学习良好,多年痼疾得以临床治愈。

半年后,又出现遗尿1~2次,自觉疲乏,肢体笨重,脉缓有力,舌苔白润。

小便常规正常。

仍守原方加菖蒲6g,嘱服5剂,遗尿自止,病告痊愈,至今3年未复发病。

按:小儿遗尿,不能动辄补肾,小儿为纯阳之体,妄补肾阳肾阴,于病无益,于体有害。

为何小儿遗尿从化气利水求治?因为小便量多实属膀胱气化不利之征,水湿内停,上蒙心阳,所以,多数小儿夜尿,均有夜梦游玩,而出现尿床。

(三)癫痫——五苓散(经方医案)

(三)癫痫——五苓散(经方医案)

(三)癫痫——五苓散(经方医案)3癫痫(五苓)——刘景祺医案陈某某,男,46岁,干部,1979年7月20日初诊。

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

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

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

治则:化气行水,祛风止痉。

处方: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追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服6剂,已控制发作。

服24剂,临床治愈。

疗后3年无复发。

《经方验》《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论:本条即是痰饮之象,吐涎沫而颠眩者,五苓散主之。

脾胃土虚,不能消化水气,则水停心下,阻格阴阳交济。

所以胆木不降,受惊而发。

不省人事者,此是卒厥,厥阳独行于上,阴阳不交,不能下降于阴。

惊叫者,胆逆则惊生,肝陷则恐生,此是惊恐之义。

抽搐,项背强急者,此属痉厥,肝主筋,厥则木郁,风木之病。

厥则胃逆,胆火升火,肺津涌沸,所以口吐涎沫,所以口渴,所以自汗,所以浮滑,皆为阳厥之象。

癫证者,阴盛之证,阴盛而发厥逆也。

浮滑者,阳厥不降,无阴翕聚也。

此为停水阻格,阴阳不交也,所以见浮滑之阳脉。

癫痫厥逆,此属阴证,当见阴脉,反见阳脉。

在知道五苓散证的情况下,知为停水之因。

若是不知心下停水,该如何辨证?癫痫病,好多经方都有医案。

五苓散之停水者,如何辨证?浮滑、口渴,自汗,也是白虎加人参证的提纲主症。

吐涎沫者,又是吴茱萸汤的主症。

癫痫者,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桂枝甘草龙牡汤,等也有治愈医案或受惊医案,又如何区别辨证?看医案简单,实际辨证,还有点难度,或本案当有其它证,没有些全面。

4癫痫(五苓)——娄绍昆医案五苓散合真武汤王某,男,33岁,干部。

1995年3月15日初诊。

5年来,患者经常昏倒、抽搐,无明显诱因,常一月数发。

经神经内科检查,确诊为癫痫。

刻诊:体型消瘦,面色苍白,时有腹痛,便溏夹有黏液,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色黄而短。

名医用五苓散治疗24种心脑血管疾病验案

名医用五苓散治疗24种心脑血管疾病验案

名医用五苓散治疗24种心脑血管疾病验案2019年11月12日一、各家论述《伤寒缵论》:“此两解表里之药,故云覆取微汗。

茯苓、猪苓味淡,所以渗水涤饮也;泽泻味咸,所以泄肾止渴也;白术味甘,所以燥脾逐湿也;桂枝味辛,所以散邪和营也。

欲兼温表,必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妙用全在乎此,若以其辛热而去之,则何能疏肝伐肾,通津利水乎。

”《古今名医方论》“伤寒之用五苓,允为太阳寒邪犯本,热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泻热,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阳也。

杂症之用五苓者,特以膀胱之虚,寒水为壅。

兹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虚寒之气始得运行宣泄。

二症之用稍异,不可不辨。

”二、名医心悟[冉雪峰心悟]查此方化气行水,化机鼓荡,一片神行,其灵妙与桂枝汤相埒……在伤寒气机郁滞,不化热,则化水,水热相搏。

气泽不濡,不得不烦,不得不渴。

在痰饮水气杂病,水邪阻碍,水不到,气不到,气不到,水不到。

逆于下,则脐下悸;逆于中,则吐涎沫;逆于上,则颠眩,所以《伤寒》、《金匮》均用此方。

观伤寒多饮暖水,汗出愈,里气化,则外气化,外气化,则里气化,内外豁然,亦活泼一片化机。

方制用泽泻独多,泽泻不单使有形水质下行,且能使无形水气上滋,曰泽曰泻,昭其实也,但人多知其泻,而不知其泽,所以对单用泽泻意义,殊少体会。

渴者加术,术只能培中、脾不能上输时,非泽泻导之使上,何能敷布液泽。

观此,则本方精义,跃跃纸上。

[柯琴心悟]凡中风、伤寒,结热在里,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

治之有二法:表证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证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水而发汗。

此由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气亦不散,既不能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与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为水逆。

水者贤所司也,泽泻味咸人肾,顶培水之本;猪苓黑色人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人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

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

【五苓散验案例二则】

【五苓散验案例二则】

【五苓散验案例二则】展开全文案例一某患者,女,43岁,1981年6月就诊,住院号:40094。

素有胃病史,今多饮多尿二月,经治不效而入院。

自觉心烦,口中粘腻而渴,虽大量(每天12670毫升)饮水,而渴难稍解。

饮后移时即尿,小腹微急,有难以控制之势,小便清白如水(每天尿量5400毫升),汗出溱溱,心悸而心下痞,头昏而肢软无力,失眠多梦,饮食尚可。

舌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而粗糙,望之若干,扪之原有津液,脉濡数。

血糖、尿糖、甲状腺碘131测定、头颅正侧位拍片均无异常发现。

诊断:消渴。

揆其病情,良由胃病多年,脾肺气虚,津液运行失常,津流于下,而膀胱气化无权,以致收藏不利,而渗泄增多。

故投五苓散通阳化气,使其当藏者得藏,当泄者始泄。

而脾胃旧疾,又不可不予以兼顾,是以并用茯苓甘草汤,助胃阳而宣散之。

方拟桂枝5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因无货而用车前子代)、白术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

渴甚加沙参、海蛤粉,心烦懊恼加丹皮、栀子,腹满去丹皮、栀子,加厚朴。

每日1剂,3天后略见效果,连服33剂,饮水量及小便量恢复正常,诸证消失出院,迄今未发。

——梅国强教授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5期梅国强,男,1939年出生,湖北武汉人。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知名的伤寒学家、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湖北省中医名师。

师从李培生、洪子云等中医大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学会顾问、湖北省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任湖北省中医临床基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1992年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同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录《当代中国中医名人志》和《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2003年被湖北省教委授予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案例二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2日就诊。

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

五苓散治疗水肿(水钠潴留)医案

五苓散治疗水肿(水钠潴留)医案

五苓散治疗水肿(水钠潴留)医案
五苓散为治疗太阳蓄水之主方,证见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欲吐,或兼发热恶寒,苔白滑,脉浮或浮数,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罢。

方中用桂枝辛温以解太阳之表,化膀胱之气;白术甘温,健脾胃之阳,化中焦之气;猪苓、茯苓、泽泻,甘淡利水,疏通水道。

现代用其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等属水蓄下焦,气化不利者。

【案】水肿(水钠潴留)
患者,张某,女,80岁,2007年4月10日诊。

因患慢性肝炎,医以甘利欣静脉滴注2个月,致下肢水肿,尿量减少,血压升高,出现钠水潴留。

诊其苔白滑而脉微浮,辨为水蓄下焦,气化不利。

方选五苓散以化气行水。

猪苓15g,泽泻20g,白术15g,茯苓30g,桂枝10g。

水煎服,5剂。

服3剂尿量增多,5剂服完,诸证消失。

复查血压、电解质正常。

按:本例患者年高肾元本虚,气化无力,复因过用甘草甜素类药,使水钠潴留而水肿。

五苓散温阳化气行水,以复膀胱之气化功能,故5剂而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苓散验案集 (转)发布: 2009-5-10 14:43 | 作者: 忘机 | 来源: 复兴中医网五苓散验案集一、蓄水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

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

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

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

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

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

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

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

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

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

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

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

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

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

后调理半月复元。

(《伤寒论汇要分析b1964:57—58)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二、水逆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

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

(《名医类案1957;124)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

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

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

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症)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

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

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

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

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

因与五苓散方: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126)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

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

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

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四、失音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

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

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

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

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

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

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

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o.5克,续服3剂,病愈。

从此未见复发。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B9;<3>:20)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

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

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

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

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

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

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

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

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

(湖南中医杂志1989;(4);15)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

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六、癫痫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

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

口渴自汗。

苔薄白,脉浮滑。

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

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

处方: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 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服6剂已控制发作。

服24剂,临床治愈。

疗后3年无复发。

(《经方验肥987:101—102)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七、解颅(脑积水)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

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

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

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

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

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

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

(新医药学杂志1978)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

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

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

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

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

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

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

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

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

(新中医1989;(5>;47)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

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鸣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

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

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

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

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

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

试投五苓散加味;泽泻30克,茯苓、白术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

(新中医19895<5):47)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

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

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十、眩晕董圣群医案:张某某,女,37岁。

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

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

舌质淡苔白,脉濡。

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术lo克,桂枝10克,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

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十一、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钱光明医案:杨某,男,14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

患儿近来视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o.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 :F=2/3,黄斑部光反射存在。

排除眼科其他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

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子五苓散: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术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药),水煎服。

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

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o.5,右眼为o.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

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道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热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

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

脉沉弦,苔白腻。

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

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

(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

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

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

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

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

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