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优质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的:
1、复习鲁迅的文学常识,识记词语:掳、骇、悚、惶急、疮疤等。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4.总体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语: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里面有位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还有印象吗,这个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
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来全面地了解这个有趣的人物。
板书标题、作者,简介作者和题目。
1、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初一学习了《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分别选自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花夕拾》和小说集《呐喊》,今天学习的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花夕拾》。
2、《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
3、阿长,鲁迅称她为长妈妈,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
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二、检查学生预习。
1、掌握下列词语。
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2、文章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学生读课文概况。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称呼的由来、阿长喜欢切切察察、阿长限制我的行动、睡相不好、她懂许多规矩、阿长对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为我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三、检查了学生预习对课文的了解,从概括的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什么样的人?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又心地善良、热心帮还解决疑难。
四、布置作业:
熟记课后词语,流利的朗读课文。
,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仔细研读课文‚买山海经‛这件事,并从中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说了也无益‛。
所以么想,是因为阿长不识,没文化,既不道《山海经》是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自轻视、说明‚我‛对从她里得到《山海经》没抱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是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我‛为什么因此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我‛对她根本没抱希望,她却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这在孩童的眼里,似乎‚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而且也确是当时‚我‛渴慕已久的。
综前所述,作者详写买《山海经》的事件,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件事吗?
这件事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现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
三、我们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作者对长妈妈的描写以及通过详细地叙述长妈妈为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来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和感情。
1、买山海经这件事,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2、作者先写讨厌、憎恶,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的?(这是本课难点)
由开始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到结尾的感激怀念
作者的态度感情发生了变化,全文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对比互衬中刻画了阿长的人物形象。
(难点突破了)
3、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
对阿长"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讲"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
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补充:(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
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
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
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
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
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2、作业。
课后练习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点,标题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内容(几件事)表现阿长人物性格特征作者的感情变化
a、称呼的由来→饶舌、多事
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令人讨厌、憎恶不大佩服、
c、阿长限制我的行动有许多繁文缛节讨厌、不耐烦
d、睡相不好愚昧、无知
e、她懂许多规矩淳朴非常麻烦
f、‚长毛‛的故事热情空前的敬意
g、谋害我的隐鼠
h买《山海经》(详写)乐于帮助别人新的敬意感激怀念
总之(归纳):长妈妈是——劳动妇女
刻画人物:‚先抑——后扬‛,对比、互衬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上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课前让学生预习时读课文,解决阅读障碍,并熟悉课文内容。
能够概况出写阿长的事情,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到了锻炼。
教师点拨,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如作者的感情变化,欲扬先抑的写法,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
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
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第四、课堂上强调学生的阅读,紧扣文本。
符合语文教学在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
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
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品味中华戏曲的韵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很容易想起琴棋书画、传统节日、古诗词对联、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等。
仅仅上面的一些,就已经让我们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博大精深。
中华戏曲,源远流长,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每个地方的戏曲,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风格。
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棒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一方戏曲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我利用语文课堂上一节综合性活动课《戏曲大舞台》。
我国流传到现在的戏曲种类繁多,而且这些戏曲都是精华,但作为十三四岁的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要远远超过戏曲,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呢?
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戏曲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修养;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如剧种、剧目、脸谱、角色、行当等知识;学会赏析戏文;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为了上好课我首先准备:调查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程度;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
事先给学生交代好任务:1.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如剧种、剧目、脸谱、角色、行当等知识:听戏、看戏,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
2.亲身体验,学唱戏曲,学演戏曲,学画脸谱。
3.能用语文知识简析戏文,理解其思想艺术特点。
4.考察地方戏的特色以及现状。
5.讨论地方戏的现状,给出振兴方案。
以上事情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课堂上示自己的成果,学生们都踊跃参加。
课堂上学生们互相了解到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成(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也跟学生一起进行了学习):中国戏曲的起源很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以及萌芽了。
但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到宋金才比较完的艺术形态。
戏曲有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不同艺术形式合而成的。
原始社会,人们过节日,往往以歌舞祭祀神。
同时也娱乐己。
当时的节日,有纪念胜利的,有庆庆祝丰收的,有驱鬼除疫的,有祭祀先的还有为男女求爱的等等。
还有戏曲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了解到很多剧种,享有‚中国戏曲之母‛的昆剧、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京剧国粹,还有我们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河北的评剧、江南的越剧、四川的变脸、安徽的黄梅戏、江苏的锡剧、上海的滑稽戏等等。
知道戏曲不同的脸谱有不同的含义,脸谱中红脸含褒义,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拯;蓝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如窦尔敦;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如曹操。
并及时让学生学画脸谱,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
此环节我让学生手举自画的脸谱,齐唱歌曲《说唱脸谱》。
还有戏曲采用唱、念、做、打艺术手段表现人物,戏剧表演艺术有手、眼、身、法、步技术方法。
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学生课堂上很兴奋,有人急不可耐的说出京剧还有‚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甚有学生还能说出好多好多的剧目如:京剧梅兰芳的《贵妃酒》、豫剧《七品麻官》《花木兰》、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越剧《梁山伯英台》、评剧《刘巧儿》等等。
有学生还能唱《花木兰》、《天仙配》、《女驸马》、《红灯记》等戏曲的精彩唱段。
虽然有的同学唱得不够精彩甚至跑调,但也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情绪高昂,从而达到了意想的效果。
学生们唱过后我给他们放了以上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戏曲片段,还模仿了戏曲里程式化的动,如抬轿、划船、骑马等。
最后我提起我们河南的豫剧的现状,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地方戏也能得到大众的喜爱,经久不衰?学生热情很高,争的面红耳赤,我很高兴。
我的语文课没白上。
从学生谈‚对戏曲有了怎样的认识‛,我已经知道学生已经对戏曲产生了兴趣。
这节语文课我觉得我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展示的舞台,我为学生搭建了语文学习的舞台,更是为学生创造了了解传统文化戏曲的舞台。
这节课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品味了中华戏曲的韵味,下课了,还有学生在哼哼呀呀的学唱戏呢,沉浸在传统文化里。
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在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