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合集下载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总体而言,小学儿童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感觉的随意性、感受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要比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快得多。

颜色视觉:小学生的颜色视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的。

具体表现如下:视觉感受性的发展:第一,视觉差别感受性明显发展。

第二,小学生的颜色辨别能力迅速提高。

第三,小学生视觉的差别感受性发展快于绝对感受性的发展。

第四,女生的颜色感受性发展高于男生。

颜色偏好:小学生已表现出初步的颜色偏好倾向。

在红、黄、橙、绿、蓝、棕、黑、灰、白等10种颜色中,他们更喜欢红、绿、黄,不喜欢灰、棕、黑。

听觉:听觉能力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

表现在辨别音调高低的能力、对发音细微差别的区分、对音乐旋律的辨别能力这三个方面。

注:绝对感受性指:人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当灰尘一次次增加,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感觉)差别感受性指:我们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

(100克重的物品加一克后感觉不到,加上三克就感觉得到重量的变化)2、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发展方面: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学低年级: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学生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诶感知到的空间关系认识画面的内容。

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学生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学生可以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个图画的内容。

培养方面:明确观察的目的;一般而言,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求知欲较盛,知觉的不随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提出的目的越明确具体,计划步骤越周详,观察效果越好。

例如: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可以事前把活动的目标予以明确。

根据观察目的任务选择观察的方式;学生若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这将十分有利于其观察力的培养。

2020年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教育基础知识(小学)

2020年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教育基础知识(小学)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小学)考试说明Ⅰ.考试性质浙江省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参考。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从教师应有的知识水平、教育技能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政策法规三个部分。

原则上教育学和心理学大约各占40%,教育政策法规约占20%。

考试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教育学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的本质和起源。

2.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4.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与评价。

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6.教育学的价值。

7.当代教育的特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3.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当前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一)识记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教育先行;人的发展。

2.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4.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1.观察力的特点。

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到新异刺激影响时,心里活动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作用下,观察的目的性将不断提高。

观察缺乏精确性。

往往只注意食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节部分缺乏观察。

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时往往只注意食物较突出的特征,导致观察结果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

观察缺乏深刻性。

以感性经验为主,只看到食物的表面现象和特征,难以抓住食物的本质,观察趋于肤浅。

2.小学生的记忆。

小学生的记忆从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但是,仍需要靠无意记忆来积累知识;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

有意注意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同时在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认识和监控,即元认知方面发展很快,但水平有限。

3.小学生的思维。

小学阶段属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思维发展特点是: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关键期在小学四年级,并且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中思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小学生学习特点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

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

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

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初中生学习特点初中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的可塑性很大,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

其学期有如下几个特点: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

小学生心理学相关知识点

小学生心理学相关知识点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图(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冯特(1832—1920)心理学之父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冯特、铁钦纳观点:(1)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2)主张详细研究意识的构成成分——感觉、意象、感情三个要素;(用化学的观点解释心理现象,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3)提出了研究方法——内省法。

即自我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客观观察和分析来从事研究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詹姆士观点:(1)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反对把心理分解为元素,认为心理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机能,它是一种不可分解的“意识流”。

(2)认为应详细研究意识的作用——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用整体观点研究心理现象,认为在人的认知结构中存在一种促使人们从整体上认知事物(对象)的动力或张力,4.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观点:(1)反对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为,并提出了著名的S——R公式。

(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提出潜意识概念,并用以解释人的心理与人格的发展与变化。

6、认知心理学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奈塞尔观点: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发展了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法、反应时记录法等等。

7.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观点:1 人是能动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

2017年10月自考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自考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卷(课程代码0046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一个人的能力和气质属于该个体的(D)A.心理过程B.个性倾向性C.认知活动D.个性心理特征2.不属于精神分析学说所谈到的心理防御机制的是(C)A.合理化B.升华C.打断D.幽默3.辅导人员面对一组学生所展开的辅导活动叫做(A)A.团体辅导B.网络辅导C.多人辅导D.政治思想教育4.辅导人员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及生活等与来访者共同分担或分享叫做(A)A.自我开放B.倾听反馈C.积极关注D.解释说明5.不属于心理评估的主要步骤的是(C)A.确定评估目标B.收集资料C.实施干预D.实施测量6.下列属于人格结构成分的是(B)A.潜意识B.超我C.性驱力D.投射7.以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B)A.行为强化法B.榜样引导法C.价值观辨析法D.系统脱敏法8.不属于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的是(A)A.观察的目的性较强B.观察缺乏精确性C.观察缺乏深刻性D.观察缺乏顺序性9.通过规律的深呼吸使波动的情绪稳定下来的方法是(A)A.呼吸调节法B.自我暗示法C.自我训练法D.合理宣泄法10.通常将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称为( B )A.自我评价B.自我体验C.自律性D.自我调节11.不属于学习过程的环节的是(C)A.预习B.复习C.聊天D.听课12.不属于中学阶段的友谊的特征的是(D)A.稳定性B.亲密性C.矛盾性D.冲突性13.青春期的学生不太轻易将内心秘密表露出来,这种表现是通常所说的(C)A.过渡性B.矛盾性C.闭锁性D.两极性14.下列不属于抑郁症常见表现的是( D )A.心境低落B.兴趣减退C.睡眠障碍D.幻觉妄想15.纽约大学的拉斯及其学生西蒙和哈明等人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是(A)A.价值观辨析法B.角色扮演法C.奖励法D.负性强化法16.不属于认知重建法的代表人物的是(D)A.艾里斯(Ellis) B.贝克(Beck)C.麦肯鲍姆(Meichenbaum) D.罗杰斯(Rogers)17.以帮助来访者改变不正确的自我概念作为主要目的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C )A.精神分析法B.行为转变法C.个人中心法D.认知重建法18.谈话法的缺点是(D)A.灵活性大B.回答率高C.所得资料真实D.费时较长19.下列不属于艾森克人格测验维度的是(B)A.内外倾性B.开放性C.心理变态倾向D.情绪性20.属于心理健康综合测验的是(A)A.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B.16种人格因素测验C.韦氏智力测验D.学习适应性测验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 --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1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阶段名称年龄图式功能特征感觉运动阶段0~2 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物体恒存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2~7 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

2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答: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四个阶段:(1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某一个方面。

(2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感知到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到的空间联系。

幼儿的图画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认识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3 )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 . -考试文档-(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把握对象整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另外,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也受材料熟悉程度的影响。

若所观察的对象是儿童生活中经验过的,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所观察的若是儿童不熟悉的材料,观察水平就不高。

3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

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

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心理现象图表

心理现象图表

: 感觉对比;视觉中的马赫贷现象。

●感觉后像;颜色后像基本都是负后像。

❍联觉;冰冷的脸色,甜蜜的微笑。

⏹感觉补偿。

是什么”的问题。

知觉的基本特征: ● ❍观察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步发展; 精确性逐步提高;●深刻性概括性逐步提高;❍顺序性逐步形成内容分类:形象记忆,如回忆起音容相貌;情景记忆亲身经历的,有时间,地点,人物,有情节的事件; 认 逻辑记忆,对概念,定理等的记忆;情绪记忆,自己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运动记忆,动作记忆。

知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过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主要影响因素: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程 干扰说,詹金斯,达伦巴希;●动机(压抑)说,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图尔文:再造想象:依照现实形成的形象,也称为二次想象;创造想象。

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代替。

:思维主要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种类: ●❍。

思维的过程: 分析综合;基本环节。

比较分类 心理过程 ●抽象概括。

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情绪 情绪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分类: 道德感分类:直觉、想象与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 理智感;●美感情感 情绪情感的分类:适应、组织、动机与信号功能过程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特点;小学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意志品质的特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意志冲突的类型:双趋,双避,趋避式,多重趋避式冲突小学生意志的特点: ●❍⏹心理状态: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小学儿童主义发展的特点: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志向、理想、信仰与价值观能力:流体能力:演绎推理,记忆力等,稳定,先增后降。

晶体能力:一直增长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先天,无好坏之分。

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气质概念。

气质类型:胆汁质张飞(兴奋型:强、不平衡)、多血质 孙悟空(活泼型:强、平衡、灵活)、粘液质唐僧(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抑郁质林黛玉(抑制型:弱) 个性心理: 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核心。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完整版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完整版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一)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由于受知识经验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较低,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1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 1 )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异刺激影响时,心理活动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作用下,观察的目的性将不断提高。

( 2 )观察缺乏精确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即观察不够精确。

( 3 )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这样则导致观察无序,观察的结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 4 )观察缺乏深刻性。

观察事物时,小学生还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只知道“是什么”,缺乏“为什么”的思考,使观察趋于肤浅,难以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赋予观察更深刻的意义。

2 .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记忆力较学前儿童在质与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总的发展趋势为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 1 )有意记忆逐渐增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记忆常占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靠无意记忆获得知识的,他们常常凭借兴趣记住一些事物,对不感兴趣而要求记住的东西,记忆的效率较低,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能只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必须学习一些不一定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样的条件下,有意记忆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 2 )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小学生在记忆的目的性上,比学前儿童有了较高的自觉性,但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完全具有意义记忆的能力,因为他们还缺乏知识经验,难以找出材料的内部联系,他们的语言虽有发展,但还不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所记忆的材料内容,他们对意义记忆的方法还很生疏,不善于进行分类和对比。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小学生观察和观察力的特点(1)小学生的观察认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2)小学生的观察从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确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时,常常模糊不清,这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联系。

低年级学生知识比较贫乏,观察事物时容易泛化,所以模糊不清,特别是对一些相类似的事物容易混淆。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逐渐丰富,他们的观察才能由泛化到分化,比较精确地分辨事物。

他们在知觉和观察过程中的另一问题是:不能把主要的事物和次要的事物分开,有时只抓住次要的事物,而把主要的事物忽略了。

2、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l)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对小学生来说,在研究过程中,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对课业本身的兴趣等都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这些都是无意注意的范畴。

由于小学生主导活动不断发生变化,从无目的的游戏到有目的、有要求的研究,所以他们的无意注意已无法适应新要求,这一矛盾必然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

(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留意的集中性即留意指向一定事物时聚精会神的程度。

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他们的留意力不易集中,很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留意力,对于比较抽象的教学举动,留意集中就比较困难。

注意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

关于注意保持的时间问题,有些心理学家认为: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小学生在上课的同一时间内,既要用眼、用耳,还要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注意的分配。

但是,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

对刚入学的学生,听讲和抄写不应同时进行。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

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

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

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

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注意积极引导。

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不可忽视”培养”二字。

这里所说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就必须注意学生年级的不同,智力上的差异,年龄、性别、爱好上的差别。

我们把小学五个年级分为三个阶梯。

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梯。

三年级为一个阶梯。

四、五年级为—个阶梯。

对每个阶梯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对一二年级学生只要求观察一些简单的色彩鲜明,活动变化的事物,通过观察,能够说出事物的名称、形状、颜色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这是我们教育工共同关心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应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具体指导。

利用图片、模型、实物、幻灯等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观察的机会。

例如课文中所讲到的稻、麦、瓜、菜、豆、葵花籽、山芋、萝卜、苹果、梨以及青蛙、蜻蜓、莹火虫、蝉和蝉蜕等等,除了利用现成的挂图外,我们还有目的、有重点地把一些实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课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要使学生坚持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要保持学生观察的兴趣,提高观察的效果,就必须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提高观察的效果。

我们重视着重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上下功夫,观察的方法一般来说可分为:由近及远、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由表及内等。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与培养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与培养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与培养什么是观察? 观察不是随意看看,它是运用人的各种感官,有意识、有目的、比较持久的去感知客观事物,认识客观事物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

观察是儿童学习各门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儿童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认识过程各个环节的活动。

如果观察力差,获得的印象模糊不清,记忆的效果也差; 由于观察不清,头脑中得到的各种形象不清晰、不完整,就缺少加工组合成新形象的素材,影响想象力的发展。

可见,发展儿童的观察力,对于发展智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一)观察由整体向比较分析过渡。

低年级儿童观察事物,往往只是笼统的、不精确的去观察事物的整体,而不去注意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对各部分不会进行比较精细的分析,在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汉字时,只把汉字当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去认识,记住了轮廓,而忽视了形近字之间的差异,如"大"和"太","刀"和"力"等很容易混淆。

这种"粗心大意",是低年级儿童观察的共同特点。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训练的加强,儿童在观察时就逐步学会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像识字时,他们会辨认是合体字还是独体字,是什么偏旁、部首,笔画构成特点怎样等等,去解剖字的结构,而不再"囫囵吞枣"地去识字。

当然,他们有时又会只抓住个别细节,而忽视了事物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做进一步引导。

(二)观察的有意性、目的性有所发展。

观察的目的性、有意性,是小学儿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品质。

初入学儿童的观察往往是无意的,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随着教育的强化和知识经验的增加,观察的选择性逐步提高,有意性、目的性也就逐步发展了。

这时,他们能够日益按照老师的要求,从感知对象中区分出基本需要观察的东西,观察的持续性也由短暂向持久过渡并继续发展。

2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第二章

2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第二章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适当过度学习。
(五)思维 1、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2、思维的种类 :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①聚合思维 ②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 )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将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P50-P64
心理学概念: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一、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2)内部感觉 3、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补充)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赞扬 (3)对学习过程形式感兴趣而非结果 (4)对学习结果的关注随年龄而增长
3、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
(2)学习动机的培养
A、学习动机培养是学校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 B、设置目标 C、设置榜样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4)具体性与抽象型
场独立型:自主判断,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场依存型:察言观色,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沉思型:深思熟虑,减少错误
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感知觉的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和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密切联系。

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研究者都十分重视观察,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如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实验室中写着“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座右铭;著名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曾说过:“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他人之上。

”因此说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

第二,观察力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水平、需要、活动中的多种情况等进行及时、全面、细致的了解,并作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高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学会做人。

第三,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

观察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无论学习哪一门功课,都需要一定的观察力。

如语文课中字形的分辨和作文中故事情节的记述、情境的介绍、景物的描写,自然课中的对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认识等,都需要有精细的观察力。

第四,观察力也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

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没有观察,就不能积累感性材料,也不能具有丰富的表象,因而不能进行丰富的想象,也不能进行抽象、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学者丁祖荫(1964)的研究,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小学生气质、性格的发展
• (一)小学生气质的发展与教育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即我们日常所说的“脾气”、“秉性”。在儿童的个性
心理特征中,气质是儿童生来就具有的天然差别。个人
的气质特点不依活动的内容为转移,它表现出一个人生
来就具有的自然特性。
• 1、小学生气质发展的特点
• 儿童的气质发展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反应能力下降、坚持性 增强的倾向,发展的速度渐趋缓慢,逐渐平稳。
• 3、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从口头造句、看图讲话开始,在小学中
年级以后才能进入独立写作阶段,写作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 展。
• 4、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 • 个体内部言语大致经历了出声思维时期、过渡时期和无声思
维时期,刚入学的小学生处于出声思维阶段。三四年级以后, 随着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演算时或在阅读课文时无声语 言开始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是阅读或演算遇到困难时,仍会 用有声言语来帮忙,即使在高年级也是如此。
• (二)小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
• 小学生由于加工速度更快更有效,可以留出有限的工作 记忆容量去存储和执行其他的认知过程,研究表明7-9岁 是儿童短时记忆容量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记忆保持时 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记忆保持时间在8岁、10岁、 12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 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 显。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 的。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

小学生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特点

一、小学生注意的特点1.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动的。

这与他们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有关。

四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基本上占主导地位。

2.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因此,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随着以词为基础的第二信号系统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发展起来。

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小学生由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一个兴奋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应器官的活动,面部表情、手足乃至全身都会配合活动,所以注意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注意品质发展的特点1.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逐步发展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发展的。

低年级学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

他们能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不善于观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不善于专注于事物的本质联系。

其二,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

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也在逐步发展的。

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可以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可以集中注意30分钟左右。

在组织好的教学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保持注意30~45分钟。

2.注意的广度随年级的升高不断发展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着年级的升高在不断发展。

我国学者对小学生注意广度韵发展进行了研究。

以50%为估计正确率作为估计点子数目的注意广度,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不足四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为5~6个。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在逐步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善于分配注意的现象,他们在同一时间的注意只能集中在一千对象上,还不能对注意进行有效的分配。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1)身体生长发育6~9岁儿童体格发育基本上是平稳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年增长2~3.5公斤。

10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这时身高男孩一般每年可增长7~9厘米,个别可长10~12厘米;女孩一般每年可增长5~7厘米,多的可长9~10厘米;体重每年可增长4~5公斤,有的可增加8~10公斤。

这一时期儿童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

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

学龄儿童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明显低于新生儿时的约140次/分和学龄前儿童时的90次/分左右;这时儿童的肺活量也明显增加,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儿童到6岁时脑重约1200克,此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所以当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的速度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大脑皮层间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条件反射也比较容易建立。

7~8岁大脑继续发育,脑重约140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

同时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

此时大脑额叶生长迅速,其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

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着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

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

这是联想的、推理的、抽象的和概括的思维过程的物质基础,也说明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

大同大同县教师公开招聘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模拟测试题

大同大同县教师公开招聘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模拟测试题

大同大同县教师公开招聘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模拟测试题一、单选题1.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内容。

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A.垂直组织B.横向组织C.纵向组织D.螺旋式组织答案::B解析::横向组织就是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结合题干,本题选B。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2.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

这种课程类型体现了()的理念。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显性课程答案::B解析::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由一系列活动组成,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如实验、参观、表演、绘画、游戏、手工制作等。

活动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书本而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

3.小学课程应注重内容的现代化,强调学生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为主。

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综合相结合D.实践课程答案::B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规定: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一至二年级阶段为小学低年级学段,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课程;三至六年级阶段为小学中高年级学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课程。

4.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

A.杜威B.卢梭C.裴斯泰洛齐D.洛克答案::B解析::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小学儿童观察计划

小学儿童观察计划

小学儿童观察计划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学前晚期儿童已经具有观察力的初步表现。

但是,他们的观察目的往往是不自觉的,还不会自己独立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他们的观察通常是无计划的,很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观察的持续时间也不长。

初入学儿童一般也具有上述这些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向儿童提出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要求,促使儿童的观察力逐步地发展起来。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具有以下—·些特点:1、观察的有意性、目的性的发展。

低年级儿童不会自觉地给自己提出观察周围有关事物的任务,他们往往是东张西望,而刁工会有目的地去察看,往往是随随便便地听,而不会有目的地倾听。

低年级儿童的观察很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或儿童自己的情绪兴趣的影响,使观察离开观察的目的。

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察老师的板书、挂图、实物或标本时,常常离开老师提出的观察要求,把注意溜到与观察要求不相干的方面去。

观察时,他们往往想尽快地把某一对象“猜中”,而不是努力地先把对象仔细看几眼。

但是,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儿童不能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必须学会摆脱那些不相干的事物,使自己的知觉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将观察保持在观察对象上。

通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儿童观察的有意性和目的性逐步发展起来,中、高年级小学生已能长时间地、对事物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观察。

例如有些高年级儿童为了学习制作航空模型,能对别人的制作过程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2、观察的计划性、精确性的发展。

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低年级儿童的知觉和观察计划性差,经常需要教师的提醒。

他们的知觉笼统、欠精确。

例如,没有经过学前教育的一年级学生,经常把6和9、5和2、b和d、p和q混淆起来。

把“初’’写成“初”,把“低”写成“低”,把“笛”写成“苗”’在教师的指导下,随着儿童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儿童观察的计划性和精确性逐步发展起来。

中、高年级小学生已能有计划地对挂图和模型进行观察,观察也相当精确。

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学⽣观察⼒的发展⽔平,随年级增⾼⽽提⾼,具体表现在两⼤⽅⾯。

⼀、⼩学⽣观察⼒的发展表现出由低到⾼的不同阶段我国学者丁祖荫(1964)通过对幼⼉园到⼩学⾼年级学⽣观察图画能⼒发展的研究,认为⼉童观察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的阶段,⼉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个⽅⾯;(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联系;(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学⽣从低年级到⾼年级分属于(2)、(3)、(4)阶段。

⼆、⼩学⽣观察品质在逐渐发展1.观察的⽬的性初⼊学的⼩学⽣,观察的⽬的性较低,他们⼀般还不会独⽴地给⾃⼰提出观察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扰,在观察活动中往往受刺激物的声⾳、形态、颜⾊等特点和个⼈兴趣、爱好的影响。

中⾼年级⼩学⽣有所改善,但提⾼不多。

2.观察的精确性低年级⼩学⽣观察的精确⽔平很低,他们观察事物不细⼼、不全⾯,常常笼统、模糊,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等个别属性,不能表述细节。

中年级⼩学⽣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

⾼年级⼩学⽣的观察略优于中年级⼩学⽣。

3.观察的顺序性低年级⼩学⽣观察事物凌乱,不系统,没头没尾,看到哪⾥算哪⾥。

中⾼年级⼩学⽣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发展,⼀般能系统地观察,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且在表述前往往能先想⼀想再表述,即把观察到的材料进⾏加⼯,使观察到的内容更加系统化。

4.观察的深刻性低年级⼩学⽣对所观察的事物难以从整体上作出概括,他们往往较注意事物表⾯的、明显的、⽆意义的特征,⽽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善于揭露事物的有意义的本质特征。

中年级⼩学⽣观察的深刻性有较⼤的提⾼。

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年级⼩学⽣观察的深刻性更有显著发展,表现为观察⼒中的分辨⼒、判断⼒和系统化能⼒有明显的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由低到高的不同阶段
我国学者丁祖荫(1964)通过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学生观察图画能力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观察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的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
(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联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属于(2)、(3)、(4)阶段。

二、小学生观察品质在逐渐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
初入学的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在观察活动中往往受刺激物的声音、形态、颜色等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

中高年级小学生有所改善,但提高不多。

2.观察的精确性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的精确水平很低,他们观察事物不细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不能表述细节。

中年级小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

高年级小学生的观察略优于中年级小学生。

3.观察的顺序性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凌乱,不系统,没头没尾,看到哪里算哪里。

中高年级小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系统地观察,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而且在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表述,即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到的内容更加系统化。

4.观察的深刻性
低年级小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难以从整体上作出概括,他们往往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善于揭露事物的有意义的本质特征。

中年级小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有较大的提高。

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高年级小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更有显著发展,表现为观察力中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